中藥性味歸經功效 (之二: 各種中草藥的應用/9)

第十九章 其它葯

baidu

本章所收載的藥物,大都用於外科疾患,臨床上以外用為主,具有消腫解毒、收斂止血、化腐生肌、排膿止痛等作用。

其中某些具有劇毒的藥物,如用於內服時應注意嚴格控制劑量,不能過量和持續使用。在劑型方面,內服一般宜作為丸劑,取其緩緩溶解吸收。在炮製方面,應嚴格遵照一定的操作要求,以保證用藥安全。

除上述治療外科疾患的藥物外,對其它具有涌吐、截瘧等作用的藥物,由於葯數較少,不能自成一章,或不能恰當地歸入以上各章,也附編在內。

蟾酥(附:蟾皮)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蟾蜍科動物大蟾蜍及黑眶蟾蜍的耳後腺及皮膚腺分泌物,經加工而成。

【性味與歸經】甘、辛,溫。有毒。入心、胃經。

【功效】解毒消腫,止痛,辟穢濁。

【臨床應用】1.用於瘡癰腫毒,咽喉腫痛等症。

蟾酥具有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用於癰疽、瘡腫、咽喉腫痛,常配合腐香、牛黃等製成丸劑內服。

2.用於暑天飲食不潔、吐瀉腹痛等症。

蟾酥功能辟穢濁,故對暑天感受穢惡導致的吐瀉腹痛,常與茅朮、雄黃、麝香等製成丸劑應用。

【處方用名】蟾酥。

【一般用量與用法】外用適量。內服每次一毫至二毫,為粉末入丸劑用,不入煎劑。本品有毒,不宜久服。

【附葯】蟾皮:即蟾蜍颳去蟾酥、除去內髒的乾燥屍體。性味辛涼有小毒。功能殺蟲治痛,拔毒療瘡。適用於小兒蟲積痛熱,癰瘍腫毒、惡瘡等症。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二錢,煎服。或入丸散中用,每次吞服量一般為一分至三分。

【方劑舉例】蟾酥丸《外科正宗》:瞻酥、雄黃、輕粉、銅綠、枯礬、寒水石、膽礬、乳香、沒藥、麝香、硃砂、蝸牛。治療毒初起及諸惡瘡。

【文獻摘錄】《藥性本草》:「取眉脂,以硃砂、麝香為丸如麻子大,治小孩子疳瘦,空心服一丸;如腦隋,奶汁調,滴鼻中。」

《本草衍義》:「治齒縫出血及牙疼,以紙紉少許,按之立止。」

《本草綱目》:「療發背療瘡,一切惡腫。」

雄黃

【藥用】本品為含硫化砷的礦物。

【性味與歸經】辛,溫。有毒。入肝、胃經。

【功效】解毒,殺蟲。

【臨床應用】1.用於癰瘡腫毒、蟲蛇咬傷等症。

雄黃能療瘡毒,如療瘡腫毒,可配合螺酥、硃砂等藥用於外敷,或製成丸劑內服。如蟲蛇所傷,可配合五靈脂,研成細末,外敷,或製成蛇葯內服,以奏解毒之效。

2.用於蟲積腹痛、疥癬等症。

雄黃能毒殺蛔蟲等一些腸寄生蟲,內服可作驅蟲葯,一般配合苦楝根皮、擯榔、牽牛子、大黃等同用。對疥癬,本品可以配輕粉、大風子等外搽。

此外,雄黃又可合常山等藥用治瘧疾。另有用本品與艾葉、蒼朮、白芷等葯作煙熏劑,可作房舍、畜廄的消毒劑。

【處方用名】雄黃、雄精、腰黃(生用,內服,須飛邊用。本品不宜用火炮製)。

【一般用量與用法】外用適量。內服每次五厘至一分。一般入丸散,不入湯劑;且不能持續服用,以免蓄積中毒。

【方劑舉例】紅靈丹(驗方):雄黃、麝香、硃砂、青礞石、銀硝、硼砂、冰片治中暑,發痧,頭暈胸悶,腹病吐瀉。

【文獻摘錄】《本經》:「主寒熱鼠痿惡瘡,疽痔死肌,殺百蟲毒。」

《別錄》:「療疥蟲匿瘡,目痛,鼻中息肉。

《大明本草》:「主疥癬,風邪癲癇,嵐障,一切蟲獸傷。」

《本草綱目》:「治瘧疾寒熱,伏署泄痢,酒飲成癱,驚滴,頭風弦暈。」

硼砂

【藥用】本品為硼砂礦石加工品。

【性味與歸經】甘、咸,涼。入肺、胃經。

【功效】解毒、清熱化痰。

【臨床應用】1.用於咽喉腫爛,目赤腫痛等症。

硼砂有良好的解毒作用,常和冰片、玄明粉、硃砂等研粉製成吹口葯,以治口瘡、咽喉腫爛。亦可和冰片等製成眼藥,或洗眼劑以療目赤腫痛。

2.用於熱痰咳嗽。

硼砂內服有清化痰熱作用,可單用或與蛤粉、瓜蔞、貝母等同用。

【處方用名】硼砂、月石、西月石(打碎或研粉用)。煅月石(煅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內服二分至三分。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四寶丹《瘍醫大全》:硼砂、冰片,甘草、雄黃外用治鵝口瘡。

【文獻摘錄】《大明本草》:「當痰止嗽,破瘕結喉痹。」

《本草綱目》:「上焦痰熱,生津液,去口氣,消障翳,除噎隔反胃,陰潰,骨哽,惡瘡,及口齒諸病。」又云:「能去胸隔上焦之熱。....治噎膈積聚,骨哽結核,惡肉陰質....痰熱眼目障翳....。」

磠砂

【藥用】本品為礦石,有紫、白兩種,紫磠砂為紫色石鹽,白磠砂為氯化鉸礦石。

【性味與歸經】咸、苦、辛,溫。有毒。入肝、脾、胃經。

【功效】消積怯瘀,軟堅散結。

【臨床應用】1.用於癰疽疔毒,鼻中瘜肉。

磠砂為性溫有毒之物,外科用以治療癰疽療毒,未成可消,已成能潰,有散結、去腐的作用;並能去鼻中痕肉。

2.用於噎膈反胃,症瘕等症。

本品能消積去瘀,故可用於噎膈反胃,症瘕積塊等症。

【處方用名】紅磠砂、白磠砂(研粉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分至二分,吞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立馬回療丹《外科正宗》:磠砂、蟾酥、輕粉、丁香、蜈蚣、雄黃、硃砂、乳香、麝香、金頂砒。治疔毒走黃。

【文獻摘錄】《唐本草》:「主治積聚,破結血,止痛下氣,療咳嗽宿冷,去惡肉,生好肌。」

《本草衍義》:「去目翳弩肉。」

《本草綱目》:「治噎膈症瘕,積痢,骨哽,除痔[厭黑]疣贅。」

砒石

【藥用】本品為砷華礦石。

【性味與歸經】辛、酸,大熱。有大毒。入肺經。

【功效】外用蝕瘡去腐。內服截瘧,劫痰平喘。

【臨床應用】1.用於痔瘡、管、瘰歷、牙疳。

砒石外用有去腐拔毒的作用,現在常合枯礬、烏梅肉等用以蝕痔;又可合枯礬、硃砂、石膏等用於管、瘰歷等症。此外,本品合紅棗同研末,可治走馬牙疳。

2.用於寒喘氣促,不得平卧。

砒石性溫,能劫寒痰,以奏平喘之功,常合淡豆鼓,研製成丸,內服以療寒性哮喘、咳嗽、痰多清稀等症。

此外,據古代文獻記載,本品又可用以截瘧。但現在臨床上很少應用。

【處方用名】白砒、白信、砒石、信石、砒霜(均為白信石,質較純而為較強)。紅砒、紅信(均為紅信石,含有雜質)。

【一般用量與用法】內服每次一毫至二毫,每日一次,入丸劑。外用適量。

【按語】本品有劇毒,內服都須用綠豆或豆腐同煮後應用,不能多服或持續久服,以防中毒。孕婦忌用。

【方劑舉例】紫金丹《本事方》砒石,豆肢。治寒喘。

【文獻摘錄】《開寶本草》:「療諸瘧,風痰在胸隔,可作吐葯;不可久服,傷人。」

《本草綱目》:「除[鼻句]喘積痢,爛肉,蝕瘀腐瘰歷、蝕癰疽敗肉,枯痔殺蟲。

斑蝥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鞘翅目豆象科昆蟲斑蝥或苦苣斑蝥的蟲體。

【性味】辛,寒。有毒。

【功效】外用攻毒蝕瘡,內服破症散結。

【臨床應用】1.用於瘡疽瘰歷等症。

斑蝥對皮膚有強烈的刺激作用,能引起皮膚髮赤,繼則起水泡,如敷貼過久,對肌膚有腐蝕作用。據文獻記載,前入有用本品炒酥研末,調蜜外敷,以治瘡疽瘰歷。現臨床應用不多。

2.用於症瘕積聚等症。

據文獻記載,本品有破症散結之功,可用於症瘕積聚等症。近代有用斑蝥微量,配合其它藥物,用以治療癌腫。

此外,本品研末放膏藥中貼大椎穴(在發作前1~3時貼),起水泡即去掉,可截瘧。

【處方用名】斑蝥(糯米同炒,去頭翅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二厘,研末,入丸散用。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斑蝥酒《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技術資料選編》:斑蝥、樟腦、白酒,外用治神經性皮炎。

【文獻摘錄】《本經》:「主寒熱鬼疰,蠱毒,鼠瘡疽,蝕死肌,破石癃。」

《本草綱目》:「治疝瘕,解疔毒、猘犬毒、沙虱毒、蠱毒、輕粉毒。」

石灰

【藥用】本品為石灰石類礦物燒而成的塊狀物,或再經吸取水分而得的粉狀物。

【性味】辛,溫。有毒。

【功效】解毒,止血。

【臨床應用】外用於湯火燙傷,創傷出血等症。

本品有較強的解毒和止血作用,用風化石灰一斤,加水四碗,浸泡,攪拌,澄清後,吹去水面浮衣,取中間清水,每水一份加麻油一份,調成乳狀,搽塗湯火傷處;又陳石灰研末,可作刀傷止血藥用。此外,本品還可用以腐蝕贅疣、黑痔。

【處方用名】生石灰(用以腐蝕贅疣、黑痔)。熟石灰、陳石灰(用於燙傷)。

【一般用量與用法】外用適量,不作內服。

【方劑舉例】桃衣散《外科正宗》:風化石灰、生大黃。外用治創傷出血。

【文獻摘錄】《本經》:「主疽疥瘙,熱氣惡瘡,窺疾,死肌墮眉,殺痔蟲,去黑子息肉。」

《本草綱目》:「散血定痛,上水瀉血病....。」又云:「石灰,止血....,但不可著水,著水即爛肉。」

輕粉

【藥用】本品為由水銀與其它物質加工製成的粉末。

【性味】辛,寒。有毒。

【功效】殺蟲,逐水。

【臨床應用】1、用於疥癬、[月廉]瘡等症。

輕粉外用有殺蟲作用,可合雄黃、大風子等療疥癬。合石膏等有拔毒收斂作用,可療[月廉]瘡等症。

2、用於水腫、二便秘結等症。

輕粉內服有瀉下逐水作用,可配合大黃、牽牛子等同用。

【處方用名】輕粉、汞粉、膩粉(研細應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外用適量。內服每次一厘至二厘。宜入丸劑,不入湯劑,且不能過量,也不能持續服用,以防汞中毒。孕婦忌用。

【方劑舉例】瘋油膏(經驗方):輕粉,東丹、硃砂、黃蠟。外用治鵝掌風、神經性皮炎、皮膚皸裂,乾燥作癢者。

【文獻摘錄】《本草拾遺》:「通大腸,轉小兒疳並瘰歷,殺瘡疥癬蟲,及鼻上酒齇,風瘡瘙癢。」

《本草綱目》:「治痰涎積滯,水腫鼓脹,毒瘡。」

大風子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大風子科植物大風子樹及同屬植物的成熟種子。

【性味】辛,熱。有毒。

【功效】琺風,殺蟲。

【臨床應用】用於麻風、疥癬等症。

本品有袪風燥濕殺蟲的作用,臨床常配合苦參、白蒺藜、大胡麻、蒼耳子、防風、白花蛇、草烏等葯做成丸劑,內服治療麻風;又可配合土槿皮、地膚子、硫黃、樟腦等葯,外用治疥癬等症。

【處方用名】大風子、大楓子(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內服一次量一分至三分。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大風諸痢方《普濟方》:大風子、苦參末。用於風癬疥癩。

【文獻摘錄】《本草綱目》:「治風癬疥癩,....攻毒殺蟲。」

蜂房

【藥用】本品為胡蜂科昆蟲大黃蜂等所造的巢。

【性味與歸經】甘,平。有毒。入胃經。

【功效】袪風攻毒,散腫止痛。

【臨床應用】用於齲齒疼痛,癰疽,瘰歷,瘡癬等症。

本品性味甘平有毒,具有袪風攻毒,散腫止痛之功,用治齲齒疼痛,可與乳香、細辛等配合煎水合漱,或與全蠍同研擦牙;治癰疽、瘰歷等症,可與乳香、沒藥、蒲公英等配合應用。

【處方用名】露蜂房、蜂房(炙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蜂房膏《證治準繩》:露蜂房、蛇脫、玄參、蛇床子、黃耆、杏仁、亂髮、鉛丹、蠟。治瘰歷。

【文獻摘錄】《別錄》:「合亂髮、蛇皮燒灰,以酒日服二方寸匙,治惡疽附骨癰。」

《大明本草》:「煎水漱牙齒,止風蟲疼痛。」

木槿皮(附:土槿皮、木槿花、木槿子)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錦葵科植物木槿的莖皮。

【性味與歸經】甘,平。入大腸經。

【功效】殺蟲治癬。

【臨床應用】用於皮膚疥癬等症。

本品有殺蟲止癢的作用,以治皮膚疥癬,一般多作外用,以木槿皮浸液磨雄黃,治疥瘡;用醋調塗可治頑癬。

【處方用名】木槿皮、川槿皮(洗凈,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外用適量。

【附葯】1、土槿皮:為松柏科金錢松的根皮。殺蟲治癬的作用較木槿皮強,為目前治療體癬、腳癬等症的常用藥物。有毒,只供外用。

2、木槿花:又叫白槿花。即木槿的白色花。性味苦寒。功能清熱解毒。治痢疾、泄瀉、白帶等。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或研粉吞服,每次五分至一錢。

3、木槿子:即木槿的果實。性味苦平。功能清肺化痰。治肺熱咳嗽。一般用量為三錢至四錢,煎服。

【方劑舉例】一號癬藥水(經驗方):土槿皮,大楓子肉、地膚子、蛇床子、硫黃、白薛皮、枯礬、苦參、樟腦、酒。外治手癬、足癬等症。

【文獻摘錄】《本草拾遺》:「止腸風瀉血,痢後熱渴。」

《本草綱目》:「治亦白帶下,腫痛疥癬。」

《本草綱目拾遺》:「殺蟲,為治癬良藥。」

綠礬

【藥用】本品為含硫酸亞鐵的礦石,或化學製品。

【性味與歸經】酸,寒。入肝、脾經。

【功效】燥濕,殺蟲,補血。

【臨床應用】1、用於濕疹,疥癬。

本品有燥濕、殺蟲、止癢作用,治療濕疹、疥癬時,可用本品研末外搽,或燒湯熏凍。古代文獻有用皂礬配楝樹子,研末外搽,治白禿頭瘡,亦取其燥濕、殺蟲的作用。

2、用於黃胖病。

黃胖病,大都為鉤蟲病引起,症見神疲乏力,腹脹納呆,面黃虛腫等。綠研有一定的補血作用,臨床常與茅朮、厚朴、陳皮、甘草等配伍應用,治黃胖病。

【處方用名】綠礬、青礬、皂礬、絳礬(成絳色)。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厘至一分,和丸內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絳礬丸(驗方):綠礬、厚朴、甘草、紅棗、茅朮、陳皮治黃疸腹脹,面浮足腫。

【文獻摘錄】《新修本草》:「疳及諸瘡。」

《大明本草》:「喉痹蟲牙口瘡,惡瘡疥癬,釀鯽魚燒灰服,療腸風瀉血。」

《本草綱目》:「消積滯,燥脾濕,化痰涎,除脹滿黃腫瘧利,風眼口齒諸病。」

樟腦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樟科植物樟樹的木材及枝葉經蒸餾精製而成的結晶。

【性味與歸經】辛,熱。有毒。入心經。

【功效】外用除濕殺蟲,散腫止痛。內服開竅辟穢。

【臨床應用】1、用於疥癬瘡癢及跌扑損傷,瘀滯腫痛等症。

本品有殺蟲止痛之功,治疥癬瘡癢,可與硫黃、枯礬、苦參、黃柏等配合外用。本品又能散腫止痛,可用酒精配成盯劑外擦,以治跌扑損傷、瘀滯腫痛。

2、用於中惡、卒然昏倒,或熱病神識昏迷等症。

樟腦辛香走竄,有類似冰片的芳香開竅和辟穢化濁的作用,治卒然昏倒,或熱病神識昏迷等症,可與麝香等配合入散劑或製成丸劑用。

【處方用名】樟腦

【一般用量與用法】內服一分至二分,須與其它葯配合製成丸劑用(不入煎劑)。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樟腦酒(驗方):樟腦、乳香、沒藥、酒。治疹氣腹痛。

【文獻摘錄】《本草綱目》:「通關竅,利滯氣,治中惡邪氣,霍亂心腹痛,寒濕腳氣,疥癬風瘙,齲齒,殺蟲辟蠹。」

硫黃

【藥用】本品為天然硫黃礦或含硫礦物的提煉品。

【性味與歸經】酸,溫。有毒。入腎、大腸經。

【功效】殺蟲,補火助陽。

【臨床應用】1、用於疥癬,陰疽等症。

本品有以毒攻毒的作用,且有殺蟲之功,對於疥癬,可配伍輕粉,大風子等同用;還可外敷陰疽,有消散的功效。

2、用於命門火衰,腰酸膝冷,陽痿,以及腎氣不納所致的喘逆和虛寒腹痛等症。

本品有補火助陽之功,對命門火衰所致的腰酸、陽痿,及虛寒腹痛等症,可與附子、肉桂等配合應用;治療腎氣不納的喘逆,可配合黑錫、補骨脂、葫蘆巴等同用。

此外,本品還可用於虛寒便秘。

【處方用名】硫黃(與豆腐同煮後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日量三分至八分,入丸、散。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半硫丸《和劑局方》:半夏、硫黃、薑汁。治虛寒便秘。

【文獻摘錄】《本經》:「主婦人陰蝕,疽痔,惡血,堅筋骨,除頭禿。」

《藥性本草》:「能下氣,治腳弱腰腎久冷,除冷風頑痹。」又云:「生用治疥癬,及療寒熱咳逆。」

《本草圖解》:「主命門火衰,陽氣暴絕,陰證傷寒,陽道痿弱,老人虛秘,婦入血結,虛寒久痢,心腹積聚。」

爐甘石

【藥用】本品為天然產的菱鋅礦。

【性味】甘,平。

【功效】明目去翳,收濕斂瘡。

【臨床應用】1、用於目赤腫爛、目翳等症。

爐甘石有去腐解毒、收濕退翳的作用,可配黃連、朴硝、硼砂、冰片等製成眼藥點眼,以治瞼緣炎及結膜炎等症,並可療翳膜孥肉。

2、用於瘡瘍、濕疹等症。

爐甘石具收斂吸濕的作用,能防腐斂瘡,常可與黃柏、滑石、青黛、石膏粉等用於濕疹及瘡瘍不斂,膿水淋瀝。

【處方用名】爐甘石、飛甘石(,淬黃連等汁後,水飛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外用適量,不作內服。

【方劑舉例】爐甘石散《證治準繩》:爐甘石、片腦、黃連、黃柏。治目赤翳障。

【文獻摘錄】《本草綱目》:「止血,消腫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濕除爛。」

孩兒茶

【藥用】本品為豆科植物兒茶樹的枝幹加水煎汁濃縮而成的干浸膏。

【性味與歸經】苦、澀,平。入肺經。

【功效】收濕、斂瘡、止血。

【臨床應用】用於瘡瘍多膿水,久不斂口,牙痛及外傷出血。

本品以外用為主,用於瘡瘍多膿汁黃水,或久不斂口,以及牙疳潰爛等症,與龍骨、冰片等葯配合,能起收濕作用,並有生肌斂口等功效。

此外,本品外用能止血,可用於外傷出血。內服能止瀉,還能治瀉痢便血等症。

【處方用名】孩兒茶、鐵兒茶、珠兒茶、兒茶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包煎。或微炒研粉入丸散吞服,每服一分至三分。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龍骨兒茶散《醫宗金鑒》:龍骨、兒茶,輕粉、冰片,為末外用。治皮膚破爛,濕瘡。

【文獻摘錄】《本草綱目》:「清上隔熱,化痰生津,塗金瘡一切諸瘡,生肌定痛,止血收濕。」

《本草求真》:「凡一切口瘡喉痹,時行瘟瘴,煩躁口渴,並一切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血痢,及婦人崩淋,經血不止,陰疳痔腫者。」

血竭

【藥用】本品為棕擱科植物麒麟竭及其同屬植物的果實和樹榦滲出的樹脂。

【性味與歸經】甘、咸,平。入心胞、肝經。

【功效】行瘀,止血,止痛,斂瘡生肌。

【臨床應用】1、用於金瘡或折跌痰血凝滯作痛等症。

本品能袪瘀行滯、止血定痛,治刀傷或跌扑損傷、瘀滯疼痛等症,常與兒茶、乳香等配合應用。

2、用於瘡口不斂等症。

本品外用有收斂防腐保護瘡面的作用,能促使瘡面癒合,對瘡口不合,可以同兒茶、乳香、沒藥等配合研末外敷。

【處方用名】血竭、麒麟竭

【一般用量與用法】內服三分至五分,入丸散。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血竭散《沉氏尊生》:血竭、大黃、自然銅。治皮骨破折。

【文獻摘錄】《新修本草》:「療心腹卒痛,金瘡出血,破積血,止痛,生肌,去五臟邪氣。」

《海葯本草》:「傷折打損,一切疼痛,血氣攪刺,內傷血聚,並宜酒服。」

《大明本草》:「敷一切惡瘡疥癬久不合。」

象皮(附:象牙屑)

【藥用】本品為脊椎動物象科象的外皮。

【性味】甘、咸,寒。

【功效】斂瘡生肌。

【臨床應用】用於瘡口久不癒合等症。

本品功專收斂,能生肌斂瘡,促使瘡面癒合,治潰瘍不致,可以本品同珍珠、冰片、血竭、孩兒茶等葯研末外敷。

【處方用名】象皮(炙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外用適量。

【附葯】象牙屑:為象牙的屑末。性味甘寒。功能清熱定驚,拔毒生肌。適用於痰熱驚癇,喉痹腫痛,癰腫瘡毒,痔漏等症。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或研細入丸散,或外用。

【方劑舉例】珍珠散《張氏醫通》:珍珠、爐甘石、唬泊,龍骨、赤石脂,鐘乳石、硃砂,麒麟竭、象皮。治外症潰爛不長肉。

【文獻摘錄】《本草綱目》:「下疳,燒灰和油敷之。又治金瘡不合。」

松香

【藥用】本品為松科植物馬尾松及其同屬多種植物的樹脂。

【性味】苦、甘,溫。

【功效】生肌止痛,燥濕殺蟲。

【臨床應用】用於癰癤,疥癬等症。

本品通常作為外用藥,治癰癤、疥癬濕瘡瘙癢等症。治癰癤,可與蓖麻子、東丹等配用;治疥癬濕瘡,可與輕粉、麻油等配用。

【處方用名】松香

【一般用量與用法】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千捶膏《經驗方》:松香、蓖麻子、輕粉、東丹、銀硃,茶油。外治癰、癤、疔等。

【文獻摘錄】《本經》:「癰疽惡瘡,頭瘍白禿,疥瘙風氣,安五臟,除熱。」

《藥性本草》:「煎膏,生肌止痛,排膿袪風,貼諸瘡、膿血爛,塞牙孔殺蟲。」

鉛丹

【藥用】本品為純鉛加工而成的四氧化三鉛。

【性味與歸經】辛,微寒。有毒。入脾、肝經。

【功效】外用拔毒生肌;內服殺蟲,截瘧。

【臨床應用】用於瘡瘍多膿。

本品主要外用於散劑及膏藥中,能與植物油化合,為制膏藥的基礎劑,有較好的解毒收斂作用。如經驗方紅油膏,即用本品配合九一丹(熟石膏九錢、升丹一錢),調入油膏內,有防腐生肌作用,可治潰瘍不斂。

此外,內服小量可墜痰截瘧,又可用於蟲積腹痛,因本品有毒,故目前臨床上極少應用。

【處方用名】鉛丹、黃丹、廣丹、東丹

【一般用量與用法】內服一分至二分,入丸散。不可過量,以防中毒。外用適量。

【文獻摘錄】《本經》:「主吐逆胃反,驚癇癲疾。」

《藥性本草》:「煎膏用止痛生肌。」

《本草衍義》:「治瘧及久積。」

《本草綱目》:「墜痰殺蟲。」

毛茛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毛茛科植物毛茛的全草。

【性味】辛,溫。有毒。

【功效】截瘧,退黃。

【臨床應用】1、用治瘧疾。

本品有毒,臨床上一般作為外用。用鮮草少許,洗凈,打爛,在瘧疾發作前6小時敷於大椎穴,皮膚有灼熱感時,即除去。

2、用治黃疸

用本品治肝炎黃疸,亦可採用外治法(用法同上),貼於寸口或內關上(也可墊薄薑片一塊),皮膚有灼熱感時,即除去。

3、用治哮喘。

用法同上,敷大椎穴;或取鮮葉少量,揉爛,用紗布包,塞鼻孔內,喘平後即除去。

本品有毒,只供外用,一般不作內服;外敷數小時後皮膚可引起發泡熱痛,發泡後,要保持清潔,避免感染。

【處方用名】毛茛、老虎腳爪草(鮮草,洗凈,打爛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外用適量。

【文獻摘錄】《本草拾遺》:「惡瘡癰腫,疼病未潰,搗葉敷之,不得入瘡內令肉爛;又患瘧人,以一握微碎,縛於臂上;……和姜塗腹,破冷氣。」

馬錢子(附:土木鱉)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馬錢科植物馬錢的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苦,寒。大毒。入肝、脾經。

【功效】通經絡,消結腫,止疼痛。

【臨床應用】1、用於風濕疼痛,經絡拘攣。

本品有通經絡的功效,又能止疼痛,常與羌活、川烏、乳香、沒藥等藥物配合,治療風濕疼痛、經絡拘攣之症。

2、用於跌扑損傷腫痛,以及陰疽。

在傷科、外科方面,取馬錢子消結腫、止疼痛,治療跌扑損傷、骨折等瘀滯腫痛之症,可與自然銅、骨碎補、乳香、沒藥等同用;治療陰疽,可與草烏、當歸、地龍等葯配合。

本品近年來有用於食道癌、胃癌、直腸癌以及肺癌等。因其毒性劇烈,一般須經過嚴格的加工炮製後,再配合甘草等解毒藥製成丸劑應用。臨床觀察,近期療效比較好,但遠期療效不很明顯,有待於迸一步研究。

【處方用名】番木鱉、馬錢子(水浸10天,每天換水一次,颳去毛,切片,陰乾,用麻油炸成外焦黃內里深黃色後應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內服一日量為二厘至三厘。外用適量。

【附葯】土木鱉,又名木鱉子、方八。為多年生蔓生草本葫蘆科植物木鱉的種子。性味甘溫有毒。功能消積塊,化腫毒。適用於腫毒,乳癰,惡瘡,瘰歷,痔瘡,跌扑損傷腫痛,腰痛等症。一般作為外用。

【方劑舉例】散瘀和傷湯《正骨心法要旨》:番木鱉、紅花、生半夏、骨碎補,甘草、蔥須。治一切碰撞損傷、疲血積聚。

治傷消瘀丸《上海中成藥》馬錢子、麻黃、地鱉蟲、自然銅、乳香、沒藥、香附、骨碎補、紅花、蒲黃、赤芍、桃仁、澤蘭、五靈脂。治跌扑損傷。

【文獻摘錄】《本草綱目》:「傷寒熱病,咽喉痹痛,消痞塊,並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

《本草從新》:「治咽喉痹痛,消痞塊。」

蒟蒻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蒟箬的球莖。

【性味】辛,寒。有毒。

【功效】消腫,解毒。

【臨床應用】用於癰療腫毒等症。

本品有消腫解毒的功效,治癰療腫毒,常與蒲公英、紫花地丁、銀花、連翹等配合應用。或單用本品,適量搗爛外敷患處,但不可過久,以免發泡。

此外,本品又可用於瘰歷結核等症;近年來臨床上有入用本品治癌腫、腦瘤等病。

【處方用名】蒟箬、魔芋、鬼蠟燭、蛇六穀(洗凈,晒乾,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八錢,煎服(本品有毒,須煎二小時以上,濾去渣,取汁服,切勿吃渣,以免中毒)。

常山(附:甜茶)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虎耳草科植物黃常山的根。

【性味與歸經】苦、辛,微寒。有小毒。入肺、心、肝經。

【功效】截瘧。

【臨床應用】用於瘧疾。

常山能殺滅瘧原蟲,為中醫沿用已久的抗瘧專葯,可以控制瘧疾癥狀的發作,並有良好的退熱作用,常和知母、擯榔、草果同用。但本品服後往往能引起噁心嘔吐,因此,過去也用作催吐葯,用以治療胸中有痰飲積聚之症。然而吐法在目前臨床上己很少採用,而用治瘧疾則又有一種不良副作用,故在臨床上往往配合半夏、陳皮同用,以防止發生噁心嘔吐等症的反應。

【處方用名】常山、炒常山、雞骨常山(用麩皮同拌炒至黃色)。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葯】蜀漆:又名甜茶。即常山的苗葉。性味、功效、用量均同常山。根據現代研究,它的抗瘧作用較常山為強。

【方劑舉例】截瘧七寶飲《楊氏家藏方》:常山、草果、擯榔、青皮,厚朴、陳皮、甘草。治瘧疾。

【文獻摘錄】《本經》:「主傷寒寒熱,熱發溫瘧……,胸中痰結,吐逆。」

《本草綱目》:「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瘧之功。」又云:「常山、蜀漆,生用則上行必吐,酒蒸炒熟用則氣稍緩,少用亦不至吐也。」

瓜蒂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葫蘆科植物甜瓜的果柄。

【性味與歸經】苦,寒。有小毒。入胃經。

【功效】涌吐痰食。

【臨床應用】用於痰涎雍盛,宿食停聚等症。

瓜蒂苦寒有毒,用於痰涎、宿食停聚胃中而宜於涌吐者,用本品與赤小豆為末,香鼓煮汁,溫服以催吐。

此外,本品研末搐鼻,有退黃疸的作用。

【處方用名】瓜蒂、苦丁香(洗凈,晒乾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分至三分,宜作散劑。本品有毒,用量不可過大。

【方劑舉例】瓜蒂散《金匱要略》:瓜蒂、赤小豆。治胸痞,上脘有宿食者。

【文獻摘錄】《本經》:「咳逆上氣,及食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

《別錄》:「療黃疸。」

《本草綱目》:「吐風熱痰涎,治風眩頭痛,癲癇喉痹,頭目有濕氣。」

《本草便讀》:「苦寒通於胃腑,吐隔上蓄聚之熱痰。」

藜蘆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百合科植物黑藜蘆的根莖與根。

【性味與歸經】苦、辛,寒。有毒。入肝、肺、胃經。

【功效】吐風痰,殺蟲。

【臨床應用】1、用於風痰壅盛及纏喉風。

本品涌吐作用較強,如欲涌吐痰涎,作為急救,可用防風、瓜蒂、藜蘆三味,研細末,取少量,溫水送服以催吐。對於癲癇痰涎壅盛,或纏喉風見痰涎壅塞者,可偶一用之。本品有毒,用時宜慎。

2、外用治疥癬。

本品有殺蟲之功,用治疥癬,可用藜蘆研為細末,加生油調成軟膏,外塗。

【處方用名】藜蘆(洗凈,晒乾,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分至三分,宜作散劑。外用適量。有毒,用量不可過大。

【方劑舉例】通頂散《聖惠方》:藜蘆、黃連。外治諸風頭痛。

【文獻摘錄】《本經》:「蠱毒欬逆,泄痢腸澼,頭瘍疥瘙惡瘡,殺諸蟲毒,去死肌。」

《別錄》:「療噦逆喉痹不通,鼻中瘜肉,馬刀爛瘡,不入湯用。」

《圖經本草》:「吐上隔風涎,暗風癲病,小兒[鼻葭]齁痰疾。」

辣蓼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蓼科植物辣蓼的全草。

【性味】辛,溫。

【功效】溫中化濕。

【臨床應用】用於痢疾,泄瀉,小兒疳積等症。

本品具辛辣之味,有溫中化濕的作用。配合馬齒莧、地錦草、青木香等葯,可以治療痢疾、泄瀉、腹痛;配合麥芽等葯,可以治療小兒疳積。

此外,本品又有化濕解毒作用,還可用以熏洗濕疹、頑癬等症。蛇犬咬傷,亦可用鮮草洗凈,搗爛外敷。

【處方用名】辣蓼、辣蓼草(洗凈,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煎服。外用適量。

人蔘

  味甘、微苦,性微溫,功能大補元氣,益智安神。

  可常用於呼吸微弱、四肢厥冷,脈微弱,血壓低的休克等症補益強壯作用,可抗衰老,適用於久病體虛,心悸怔仲,自汗肢冷,氣短,虛脫,心衰,神經衰弱等症。

  現代研究證實,人蔘含有多種皂甙和揮髮油,多糖類,維生素BI、B2、C等成分;對神經系統有良好的調節作用,有促性激素樣作用,還有強心作用;能降低血糖,增強造血機能,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提高機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提高免疫功能。此外,人蔘還可促進蛋白質的合成,抑制高膽固醇血症的發生,對慢性病的康復有促進作用。

  若燉服,用量一般3-9克;燉時要用慢火煮沸1小時以上,以便把人蔘有效成分煎出,保證療效。若吞服,將人蔘乾燥後,研為細末,每次用量1—2克。若酒浸,將人蔘切碎,放人好米酒內浸泡,—般1個月後便可飲服,每次兩2湯匙,1日2次。

  ②黃芪

  黃芪為豆科植物黃芪的乾燥根,以肉黃白,質堅而為易折斷,粉多,味甜,無黑心及空心者為佳。

  黃芪性微溫,味甘,功能補氣昇陽,益氣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腫,適用於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痛疽不潰,內傷勞倦,脾虛瀉泄,脫肛及一切氣衰血虛之症。

  黃芪含有糖類、葉酸和多種氨基酸等成分,它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所以能提精神,抗疲勞,能提高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對防止氣虛,感冒和感染頗為有效,還有強心利尿作和降壓作用;含有微量元素硒,硒是癌症的天敵,所以黃芪有抗癌作用。

  若水煎,每次用量9-30克;但有高熱,大渴,便秘等實熱症者忌用。

  ③西洋參

  西洋參又叫花旗參,主要產於美國和加拿大,移種於我國的叫種參,藥用其根,為貴重藥材,是清補保健之妙品,凡欲用人蔘而不耐人蔘之溫者,皆可用之。

  西洋參味甘,微苦,功能補氣養陰,清火生津,適用於肺虛勞嗽、久嗽、喘咳、咯血、肺痿失音等症證;以本品1—3克,水煎代茶飲,有潤喉美聲之效,戲曲、歌唱演員常飲,有益於嗓音保健;西洋參亦是體育保健之佳品,可供激烈活動後疲勞乏力,口於而渴,大汗出者服用。

  在使用時,可研為細末,每次服1—1.5克,溫開水送下;亦可單獨水煎,每劑1.5-3克;存放時要防腐,防蟲蛀,可:乾燥後密封保存,或放於陰涼乾燥處保存。

  本品忌用藜蘆同用,虛寒者忌用。

  ④党參

  党參為橘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党參的根,以山西的潞參參為優;含有菊糖,生物鹼,皂甙,維生素B1、B2等成分,能興奮中樞神經,使精神振奮,消除疲勞,亦可增加紅細胞和血色素,並能增加免疫力;此外,對化學療法及放射方法引起的血細胞降低也有升高作用。

  本品性平、味甘,功能補中益氣,生津養血,常用於氣虛不足的倦怠乏力,氣短心悸,食少便溏,氣津兩傷的口渴;氣血兩虛的萎。黃,頭暈等症,以及病後體弱,營養不良。

  若酒浸,將党參切碎,浸於1斤米酒或白酒中,1個月後服用,每次2-3湯匙,1日3次;

  若水煎,每次9-15克,內服。

  本品反藜蘆,不宜同用。

  ⑤太子參

  太子參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異葉假繁縷的塊根,又稱孩兒參,是一味很好的清補之品,內含果糖,澱粉,皂甙,多種氨基酸,維生素等,有強壯作用,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

  中醫認為,其性平,味甘、微苦,功能補肺健脾,益氣生津,可用於脾氣虛弱的食少,倦怠小兒清瘦;肺虛咳嗽,自汗心悸,津液不足的口渴,及病後氣陰兩虧等病症。

  每次用量:9—30克,要防霉,宜放置乾燥通風處或乾燥後密封存放。

  ⑥白朮

  白朮為菊根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朮的根莖,以浙江出產的白朮為最好,為健脾益氣的主要藥物;內含揮髮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蒼朮醇和蒼朮酮,含有維生素A類物質,有保護肝臟,降低血糖,增強體力等作用;能促進胃腸液分泌,有增強消化功能的作用,有明顯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及升高血細胞效應。

  中醫認為,其性溫,味甘、苦,功能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可用於脾氣虛弱的食少便溏,倦怠少氣、自汗;脾虛運化失司,水濕停留的痰飲,水腫;妊娠脾虛氣弱,胎氣不安,足腫等症。

  用量:5—15克,凡陰虛內熱,津液虧耗,舌苔光剝,唇燥口乾者不宜使用。

  ⑦甘草

  甘草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莖,以質堅實而重,皮細而緊有柚溝,斷面黃白色,粉多、味甜,嚼之纖維少者為佳;內含甘草甜素、甘草素、異甘草素、甘草甙、異甘草甙等,動物實驗證明甘草素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和抗炎、抗變態反應作用;此外,尚具有鎮咳,鎮痛,抗驚厥作用。

  中醫認為,其性平,味甘,功能補脾和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解毒,調和諸葯,適用於脾胃虛弱,脘腹疼痛,咳嗽,心悸,瘡瘍腫毒,中毒等症。

  用量:1.5-9克,不宜與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補虛葯

山藥

性味歸經 甘,平。歸脾、肺、腎經。

炮製作用 生用長於補陰,炒可增強補脾止瀉的作用。

功效主治

 1.補脾止瀉 用於脾虛氣弱,食少體倦,大便溏瀉等證,常與党參、白朮、茯苓等配伍。

 2.養肺益陰 用於肺虛喘咳,午後低熱,自汗心慌等證,常與党參、麥冬、五味子等配伍。

 3.補腎固精 用於腎虛遺精,常與山萸肉、熟地等配伍;用於腎虛尿頻,

常與益智仁、桑螵蛸等配伍。

 4.生津止渴 用於消渴,常與葛根、知母、天花粉等配伍;也可用單味大量

(一日250克)水煎代茶飲。

 使用注意 本品養陰能助濕,故脾虛濕盛者忌用。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扁豆

性味歸經 甘,微溫。歸脾、胃經。

炮製作用 生用消暑,炒黃可增強健脾和胃止瀉的作用。

功效主治

 1.健脾止瀉 用於脾虛泄瀉及濕濁帶下,常與白朮、山藥、党參等配伍。

 2.和中化濕 用於暑濕傷脾,嘔惡腹瀉,常與香蕾,厚朴等配伍。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棗

性味歸經 甘,微溫。歸脾、胃、心肝經。

功效主治

 1.補脾和胃 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體倦乏力,中氣不足,常與党參、白朮、茯苓等配伍;

用於調和營衛,常與生薑配伍。

 2,養血安神 用於血虛臟躁,精神失常,常與甘草、小麥肥伍;用於虛煩不眠,

常與遠志、酸棗仁等配伍,用於血虛面黃,常與熟地、當歸等配伍。

3.健脾止血 用於皮下出血等,可與女貞子、旱蓮草、花生衣等配伍。

 4.緩和藥性 用於緩和藥物烈性,如十棗湯,大棗瀉肺毯中用大棗,使之不傷脾胃和肺氣,

並有矯味作用。

 使用注意 濕滯中滿、食積、蟲積、齲齒作痛,以及痰熱咳嗽者均忌用。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甘草

性味歸經 甘,平。歸脾、胃、心、肺經;或歸十二經。

炮製作用 生用偏涼,長於清熱解毒。蜜炙後性轉微溫,可增強補中益氣和潤肺的功效。

功效主治

 1.補中益氣 用於脾胃氣虛,中氣不足,食少便簿,常與人蔘,白朮、茯苓等配伍。

 2.清熱解毒 用於癰腫瘡毒,常與銀花、連翹、薄公英等配伍,用於藥物、食物中毒,

常與綠豆同用;用於咽喉腫痛,常與桔梗、玄參配伍。

 3.祛痰止咳 用於風寒咳嗽,常與麻黃、杏仁配伍;用於風熱咳嗽,

常與桔梗,桑葉配伍。

 4.緩急止痛 用於脾胃虛寒,脘腹攣急作痛,常與桂枝,白芍、飴糖等配伍;

用於四肢拘攣作痛,或下肢攣急不伸,常與芍藥配伍。

 5.調和諸葯 在解表、攻下、祛寒、清熱等各種方葯中配用甘草,

可減低或緩和藥物的偏性和毒性。

使用注意 甘能增滿,濕盛而胸腹脹滿及嘔吐者忌服。

反大戟、蕪花、海藻、甘遂。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飴糖

性味歸經 甘,溫。歸脾、胃、肺經。

功效主治

1.補脾益氣 用於勞倦傷脾,食少納呆,氣短乏力,常與桂枝、白芍、

炙甘草、大棗等配伍。

2.緩急止痛 用於虛寒腹痛,喜得溫按,常與川椒、乾薑、人蔘等配伍。

 3.潤肺止咳 用於肺虛咳嗽、氣短喘促、乾咳無痰,常與沙參、杏仁、百部等配伍。

 此外,飴糖還可用於治療誤吞稻芒,魚骨等異物,單用本品吞服,使之粘裹異物,

從胃腸排出。

 使用注意 怕糖粘膩,助濕生熱,令人中滿,凡濕熱內郁、中滿吐逆、

痰熱咳喘等均不宜服用。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歸

性味歸經 甘、辛、溫。歸肝、心、脾經。

炮製作用 全當歸補血活血,歸身養血守中,歸尾活血祛瘀。生當歸補血潤腸,

酒制可增強活血行瘀作用。

功效主治

 1.補血調經 用於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等證,常與川解、熟地、白芍

等配伍;用於血慮氣弱,常與党參等配伍。

 2.活血止痛 用於虛寒腹痛,常與桂枝、白芍、生薑等配伍;用於跌打損傷,

韌血腫痛,常與桃仁、紅花、乳香、沒藥等配伍;用於風濕痹痛,常與羌活、

桔枝、秦九等配伍;用於癰疽瘡瘍,常與炮山甲、赤芍、銀花等配伍

以消腫止痛,與肉桂、熟地等配伍以排膿生肌。

 3.潤腸通便 用於血虛腸燥便秘,常與火麻仁、肉蓯蓉等配伍。

 使用注意 濕盛中滿、大便溏薄者忌用。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熟地黃

性味歸經 甘、微溫。歸心、肝、腎經。

炮製作用 生地黃甘寒,功能清熱涼血,製成熟地後,轉為溫性,

功效也隨之轉變為滋陰補血。炒炭可增強止血作用。

功效主治

 1.補血 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不寐、月經不調等證,常與當歸、

白芍、山萸肉、棗仁等配伍。

 2.滋陰 用於腎陰不足,潮熱、盜汗等證,常與山茱萸、山藥等配伍,

用於精血虧虛所致腰酸腳軟,頭暈眼花、耳鳴耳聾等證,常與何首烏、枸杞,

菟絲子等配伍。

 使用注意 本品滋膩,凡脾虛納呆、膀腹脹滿、氣滯痰多者忌服,

如確需使用,宜與砂仁、陳皮等芳香醒脾葯配伍。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首烏

性味歸經 甘、苦、澀,微溫。歸肝、心、腎經,

炮製作用 生用潤腸通便、解瘡毒,制後除去滑腸作用,增強補肝

腎、益精血功效。

功效主治

 1.補益精血 用於血虛萎黃、頭目眩暈,鬚髮早白、腰腺酸軟等證,

常與熟地、枸杞子、菟絲子、當歸等配伍。

 2.潤腸通便 用於精血不足,腸燥便秘,常與火麻仁、當歸等配伍,

也可單用本品30克,煎水服。

 3.解毒消癰 用於癰痛,常與夏枯草、浙貝母、玄參等配伍;用子瘡腫癢痛,

常與防風、苦參等配伍。

使用注意 便溏及濕痰較重者忌服。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膠

性味歸經 甘,平。歸肺、肝、腎經。

炮製作用 阿膠炒成珠可增強止血功效,艾葉炒以止崩漏、妊娠下血、

小產後下血不止;蒲黃炒以止吐血、超血等;蛤粉炒增強潤肺止血功效。

功效主治

 1.補血止血 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等證,常與當歸、党參等配伍,

用於虛勞吐血、超血,常與白艾配伍;用於便血、尿血,常與地榆、

大小菌配伍;用於崩漏,常與艾葉、白芍配伍。

 2.滋陰潤燥 用於心腎陰虛,心煩不寐,常與白芍、黃連、雞子黃配伍;

用於陰虛燥咳,咽干痰少或痰中帶血,常與麥冬、沙參、馬兜鈴等配伍。

使用注意 本品粘膩,脾胃虛弱,食少納呆,呵惡泄瀉,內有瘀滯,

表證未解者忌用。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勺

性味歸經 苦、酸,微寒。歸肝、脾經。

炮製作用 生用長於平肝;酒潤炒,可緩和酸寒之性,增強活血止痛作用。

功效主治

 1.養血斂陰 用於血虛月經不調、痛經、崩痛,常與熟地、當歸斗配伍。

用於外感風寒,表虛自汗,惡風脈緩,常與桂枝、甘草、生薑、大棗配伍;

用於陰虛盜汗,常與龍骨、牡蠣,浮小麥等配伍。

2.柔肝止痛 用於肝氣不和,脅肋疼痛,常與柴胡、當歸等配伍;

用於肝脾失和,骯腹攣急或四肢拘攣,常與甘草、木瓜等配伍;用於肝木乘

脾所致腹痛泄瀉,常與防風、白朮、陳皮配伍;用於痢疾腹痛,

常與木香、黃連配伍。

3.平抑肝陽 用於肝陽上亢,頭痛,眩暈等證,常與玄參、牛膝等配伍。

使用注意 胸滿者忌用,反藜蘆。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龍眼肉

性味歸經 甘,溫。歸心、脾經。

功效主治

1.朴益心脾 用於心脾兩虛、驚取、怔忡、健忘、失眠等證,

常與遠志、棗仁、茯苓、白朮、當歸等配伍。

2.益氣養血 用於氣血虛虧,體虛乏力等證,可單用一味熬膏,

或與世參、黃兢、熟地等配伍。

使用注意 本品滋膩,濕滯中滿、飲停胸照,痰火為患者忌服。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沙參

性味歸經 甘、微苦,微寒。歸肺、胃經。

功效主治

1.潤肺止咳 用於肺熱陰虛所致的燥咳,常與麥冬,玉竹、川貝母等配伍;

用於陰虛勞嗽咯血,常與知母、川貝母、麥冬、鱉甲等配伍。

南沙參祛痰作用較好。

2.益胃生津 用於胃陰耗傷、津少口渴等證。常與麥冬、生地等配伍。

北沙參滋陰作用較強。

 使用注意 虛寒證忌服。反藜蘆。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麥門冬

性味歸經 甘、微行、微犁。歸肺、心、胃經。

功效主治

 1.養陰潤肺 用於溫燥傷肺,乾咳無痰,咽干鼻燥等證,常與杏仁、沙參、阿膠等配伍;

用於肺陰虧損,勞熱咯血等證,常與天門冬等配伍。

 2.養胃生津 用於胃陰不足,舌干口渴,常與沙參、生地、玉竹等配伍。

 3.清心除煩 用於溫邪人營,煩躁不安,常與黃連、生地、玄參、竹葉卷心等配伍,

用於陰虛內熱,心煩失眠,常與酸棗仁、生地、丹參等配伍。

 4.潤腸通便 用於陰虛腸燥,大便秘結,常與玄參、生地配伍。

 使用注意 麥冬性寒而潤,外感風寒咳嗽、脾虛泄瀉者忌服。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門冬

性味歸經 甘、苦,大寒。歸肺、腎經。

功效主治

 1.滋陰潤燥 用於氣陰兩傷,舌干口渴,常與生地、人蔘配伍。

2.清肺降火 用於陰虛燥咳,勞嗽咯血,常與麥冬配伍。

3.潤腸通便 用於腸燥便秘,可與當歸、肉蓯蓉等配伍。

使用注意 天冬滑腸,脾虛便清泄瀉者忌服。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斛

性味歸經 甘、淡、微寒。歸肺、胃、腎經。

功效主治

 1.養胃生津 用於胃陰不足,津虧口渴等證,常與沙參、麥冬、玉竹等配伍。

用於熱病津傷煩渴,可用鮮石斛與鮮生地、麥冬、天花粉等配伍。

 2.滋陰清熱 用於陰虛津少,虛熱不退,常與生地、麥冬、白薇等配伍。

 使用注意 石斛能斂邪,溫熱病不宜早用;又能助濕,濕溫尚未化燥者忌服。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枸杞子

性味歸經 甘,平。歸肝、腎、肺經。

功效主治

 1.養肝明目 用於肝腎陰虛之頭暈目眩、視力減退,常與熟地、山荒肉、山藥、菊花等配伍。

 2.補腎益精 用於腎虛精虧,腰膝酸軟、陽萎、遺精等證,

常與巴戟天、肉蓯蓉等配伍。

 3.滋陰澗肺 用於陰虛勞嗽,常與麥冬、知母、川貝母等配伍。

 使用注意 枸杞滋膩,脾虛濕滯、便溏者忌服。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合

性味歸經 甘,微末,歸心、肺經。

炮製作用 百合生用擅於清心安神,蜜炙能增強潤肺止咳功效。

功效主治

 1,潤肺止咳 用於肺熱或肺燥咳嗽,常與沙參、麥冬、川貝母等配伍。

2. 清心安神 用於熱病之後餘熱未清,虛煩驚悸、失眠多夢,常與生地、知母等配伍。

使用注意 百合性寒而潤,風寒咳嗽及中寒便溏者忌服。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玉竹

性味歸經 甘,平。歸肺、胃經。

功效主治

 1. 養陰潤肺 用於肺陰受傷,燥熱咳嗽,常與沙參、麥冬、白菜等配伍。

2.養胃生津 用於溫病後期、胃陰損傷而致口乾舌燥、食欲不振,

常與沙參、生地、麥冬等配伍。

使用注意 本品滋膩,脾虛而有溫痰者忌服。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黃精

性味歸經 甘,平。歸肺、脾、腎經。

炮製作用 蒸制能消除麻味,避免刺激咽喉,並可增強補脾潤肺益腎的功效。

功效主治

1.滋陰潤肺 用於肺虛燥咳,可以單用熬膏服或與沙參、麥冬、貝母等配伍。

2.補腎益精 用於腎虛精虛而致腰酸,頭暈等症,常與枸杞子、党參、白朮、蒼冬等配伍。

3.補中益氣 用於脾胃氣虛而致食欲不振、倦怠無力等證,常與党參、白朮等配伍;

用於脾胃陰虛而致口乾食少、大便乾結、舌紅少苔,常與沙參、麥冬、谷麥芽等配伍。

使用注意 本品滋膩,脾虛有濕、咳嗽多痰以及中寒便溏者忌服。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龜板

性味歸經 甘、咸,寒。歸肝、腎、心經。

炮製作用 砂炒醋淬,使之鬆脆易於煎煮,並增強潛陽作用。

功效主治

 1.滋陰潛陽 用於陰虛陽亢,常與生地、白芍、牡蠣等配伍;

用於肝陽上亢,頭目眩暈,常與石決明、生地、菊花等配伍。

 2.滋陰清熱 用於陰虛火旺,勞熱骨蒸、咳嗽咯血、遺精盜汗等證,

常與熟地、山萸肉、知母、黃柏等配伍。

 3.補腎健骨 用於肝腎不足,腰膝瘦弱,小兒不合,牙齒遲生等,

常與熟地、虎骨、鎖陽等配伍。

 4.養血補心 用於心虛驚悸,健忘、不寐,常與菖蒲、遠志、龍骨等配伍;

用於陰虛血熱的崩漏、月經過多,常與主地、白芍、黃柏配伍。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忌服;孕婦慎用。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鱉甲

性味歸經 咸,寒。歸肝、脾經。

炮製作用 砂炒溫淬,使之變脆,易於煎出有效成分,且能引葯入肝,

增強平肝散結功效。

功效主治

 1.滋陰潛陽 用於熱病後期,陰虛陽亢動風,常與龜板、牡蠣、生地、阿膠等配伍。

 2.滋陰清熱 用於陰虛潮熱,常與青黃,地骨皮等配伍。

 3.軟堅散結 用於久症、瘧母、脅助疼痛、症暇積聚等證,

常與三棱、青皮、桃仁等配伍。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及孕婦忌服。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旱連草

性味歸經 甘、酸,寒。歸肝、腎經。

功效主治

 1.滋陰益腎 用於肝腎不足所致頭暈目舷、鬚髮早白,常與女貞子配伍。

 2.涼血止血 用於陰虛血熱所致尿血、便血、崩漏,常與生地、蒲黃、

阿膠、白茅根等配伍,也可用鮮草100~120克,搗爛絞汁服。以鮮草搗爛

或曬於研末外敷,可止外傷出血。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大便泄瀉者忌服。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貞子

性味歸經 甘、苦,涼。歸肝、腎經。

炮製作用 酒蒸後,能增加有效成分溶出,改變油脂的滑性,增強補益作用。

功效主治

1.補益肝腎 用於肝腎陰虛所致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鬚髮早白,

常與旱蓮草、桑椹配伍。

2.滋陰清熱 用於陰虛發熱,常與地骨皮、丹皮、生大配伍.

 3.養肝明目 用於肝腎陰虛所致視力減退、目暗不明,常與熟地、

枸杞子、菟絲子等配伍。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泄瀉及陽虛者忌服.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桑椹

性味歸經 甘,寒。歸心、肝、腎經。

功效主治

 1.滋陰補血 用於陰虛血虧所致之眩暈、耳嗚、失眠、發白,

常與何首烏、女貞子、旱蓮草等配伍,也可加蜜熬膏服。

2. 滋陰生津 用於津傷口渴或消渴,常與麥冬、天花粉、生地等配伍。

 3.潤腸通便 用於陰虧血虛的腸燥便秘,常與何首烏、黑芝麻、火麻

仁等配伍。

使用注意 脾虛泄瀉者忌服。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鹿茸

性味歸經 甘、咸,溫。歸肝、腎經。

功效主治

1.補益腎陽 用於命門火衰所致畏寒肢冷、陽萎早泄、宮冷不孕、小便頻數、

腰膝酸痛等證,常與人蔘、熟地、枸杞子等配伍,也可單眼鹿茸粉。

2.益精補血 用於精血不足,筋骨無力、骨軟行遲、自門不合等證,

常與熟地、山萸肉、山藥等配伍。

3.補益肝背、調理沖任、固攝帶脈 用於崩漏帶下證屬虛寒者,可與

阿膠、熟地、當歸、山萸肉、山藥、白芍、烏賊骨等配伍。

 4.溫補托瘡 用於瘡瘍久潰不斂、陰痕內陷不起等證,常與熟地、麻黃等配伍。

 使用注意 服用本品宜從小劑量開始,無副作用時,逐漸加大劑量,以免陽升風動,

頭暈目赤,或耗陰動血。凡陰虛陽亢、血分有熱、肺胃火盛及外感熱病者忌服,

小兒為純陽之體,非元陽虛衰者勿服。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巴戟天

性味歸經 辛、甘,微溫。歸腎經。

炮製作用 鹽水炒,引葯入腎,可增強補腎的功效。

功效主治

 1.補腎壯陽 用於陽萎、遺精早泄,常與肉蓯蓉、菟絲子、益智仁等配伍;

用於腰膝酸軟,常與杜仲、續斷等配伍。

 2.祛風除濕 用於下肢寒濕痹痛,常與附子、毛狗脊等配伍。

 使用注意 陰虛火旺及有濕熱者忌服。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仲

功效主治

 1.補肝腎、強筋骨 用於肝腎不足,腰膝酸痛、下肢乏力,常與補骨脂、

胡桃肉等配伍;用於肝腎虛寒,陽萎、尿頻等證,常與菟絲子、山萸肉、補骨脂等配伍。

 2.補腎安胎 用於胎動不安、胎元不固,常與桑寄生、白朮、續斷等配伍。

 此外,用於高血壓兼有腎虛者,可與桑寄生、黃爺、白芍、石決明等配伍。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補骨脂

性味歸經 辛、苦,溫。歸腎、脾經。

炮製作用 鹽水炒,可增強人腎溫補命門的功效。

功效主治

 1.補腎壯陽 用於腎陽不足所致陽萎、腰膝冷痛,常與菟絲子、胡桃肉、

杜仲、毛狗脊等配伍。

 2.面精縮尿 用於滑精、尿頻、遺尿等證,常與菟絲子、金櫻子、淫羊藿等配伍。

 3.溫脾止瀉 用於脾腎陽虛泄瀉,常與肉豆蔻、五味子、吳茱萸配伍。

 4.納氣平喘 用於腎氣不足,攝納無權所致喘促,常與胡桃肉、蜂蜜配伍。

 使用注意 陰虛火旺、大便秘結者忌服。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益智仁

性味歸經 辛,溫。歸脾、腎經。

炮製作用 鹽水炒可引葯人腎,增強暖腎固精的功效。

功效主治

 1.補腎固精,縮尿 用於腎陽不足,遺精,早泄,夜尿增多及白濁等證,

常與金櫻子、龍骨、山藥、烏葯等配伍。

 2.溫脾止瀉,攝涎睡 用於中焦虛靠,食少、多唾、泄瀉,常與党參、

白朮、乾薑、陳皮等配伍。

使用注意 陰虛火旺及表邪未解者忌用。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淫羊藿

性味歸經 辛、甘,溫。歸肝、腎經。

功效主治

 1.補腎壯陽 用於腎虛陽萎、遺精早泄,常與仙茅、肉蓯蓉等配伍;

用於腰膝酸軟、肢冷畏寒等症,與杜仲、狗脊、巴戟配伍。

 2.祛風除濕 用於寒濕痹痛,四肢翅攣麻木,常與當歸、威靈仙、羌活、秦苑等配伍。

 3.止咳平喘 用於腎虛喘咳,常與補骨脂、胡挑仁、五味子等配伍。

 此外,用於高血壓病屬陰陽西虛者,常與仙茅、知母、黃柏、巴戟天等配伍。

 使用注意 陰虛火旺者忌服。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菟絲草

性味歸經 甘、辛、平。歸肝、腎經。

炮製作用 酒潤制餅後,可增加糖樹脂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強補益肝腎的作用。

功效主治

 1.補腎固精 用於腎虛陽萎、滑精、小便頻數等證,常與枸杞子、覆盆子、五味子等配伍;

用於胎元不固,常與續斷、桑寄生、阿膠等配伍。

 2.養肝明目 用於肝腎不足,兩目昏花,常與枸杞子、車前子、熟地等配伍。

 3.補脾止瀉 用於脾胃兩虛,食少便緒,常與党參、白朮、山藥、蓮子等配伍。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肉蓯蓉

性味歸經 甘、咸,溫。歸腎、大腸經。

炮製作用 酒制能增強溫腎助陽的功效,避免滑腸致瀉的副作用。

功效主治

 1.補腎助陽 用於腎虛陽萎、遺精早泄等證,常與熟地、山萸肉、菟絲子等配伍,

用於腎虛不孕,常與當歸、熟地、紫河車、鹿角膠等配伍;用於腰膝冷痛,

筋骨瘦弱等證,常與巴戟天、杜仲等配伍。

 2.潤腸通便 用於腸燥便秘,常與火麻仁、柏子仁等配伍。

 使用注意 陰虛火旺及大便泄瀉者忌服。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胡桃肉

性味歸經 甘,溫。歸腎、肺、大腸經。

功效主治

 1.補腎陽、強腰膝 用於腎虛腰膝酸痛,常與杜仲、補骨脂等配伍。

 2.溫肺定端 用於虛寒喘咳或肺腎不足久咳,常與人蔘、補骨脂等配伍。

 3.潤腸通便 用於腸燥便秘,常與肉蓯蓉、火麻仁等配伍或單味服用。

 使用注意 陰虛火旺、痰熱咳嗽及大便溏薄者忌服。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蟲夏草

性味歸經 甘,溫。歸肺、腎經。

功效主治

 1,補肺益腎 用於肺腎兩虛,喘咳氣短等證,常與貝母、五味子、阿膠等配伍,

用於陽萎遺精、腰膝酸軟,常與杜仲、肉蓯蓉、巴戟天等配伍。並可單味煎服,

或與雞、鴨、豬肉等燉食,作為病後調補之品。

2.止血化痰 用於肺陰不足,勞嗽痰血,常與沙參、川貝、阿膠、百合等配伍。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蟲夏草

性味歸經 甘,溫。歸肺、腎經。

功效主治

 1,補肺益腎 用於肺腎兩虛,喘咳氣短等證,常與貝母、五味子、阿膠

等配伍,用於陽萎遺精、腰膝酸軟,常與杜仲、肉蓯蓉、巴戟天等配伍。

並可單味煎服,或與雞、鴨、豬肉等燉食,作為病後調補之品。

2.止血化痰 用於肺陰不足,勞唯痰血,常與沙參、川貝、阿膠、百合等配伍。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仙茅

性味歸經 辛,熱;有毒。歸腎經。

功效主治

 1.溫腎壯陽 用於腎陽虛衰,小便頻數等證,常與淫羊藿、菟絲子、五味子等配伍。

用於脾腎陽虛所致的脘腹冷痛、少食腹瀉等證,常與補骨脂、肉豆菌,白朮等配伍。

 2.祛寒除濕 用於腎陽不足、筋骨不健所致的腰膝冷痛,四肢疲軟,常與杜仲、

桑寄生、淫羊藿配伍,用於寒濕痹痛,常與獨活、巴戟天等配伍。

 使用注意 本品燥熱傷陰,陰虛火旺者忌服。

[retu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潼蒺藜

本品又名沙苑子。

性味歸經 甘,溫。歸肝、腎經。

功效主治

1.補腎固精 用於腎虛腰痛、陽萎遺精、小便不禁、白帶過多等證,

常與龍骨、蓮須、芡實等配伍。

2.養肝明目 用於目暗不明,常與蕪蔚子、青箱子配伍;用於頭昏目花,

常與熟地、枸杞子、菊花、菟絲子配伍。

使用注意 陰虛火旺及小便不利者忌服。

【牛黃】 味苦,性涼,清熱良藥,具有清熱解毒,息風鎮痙功效。

  主治:急性高熱手足抽搐,痰厥,神志昏迷等症,也可用於熱癤,疔瘡,咽喉腫痛,口瘡等。

  識別:天然牛黃,可取少許粉末濕後,塗於指甲上,其黃色久而不退。

【珍珠】 味甘咸,性寒,有鎮靜,安神,清熱,明目除翳,解毒生肌功能。

  主治:心悸,失眠,驚風,癲癇及陰虛內熱引起的兩眼昏糊,色斑等。

  識別:1、用火燒後,可發現呈層狀破裂,晶瑩閃光,若火燒後成碎粒或焦糊狀則為偽品。2、取珍珠粉放於潔凈杯水中,有下沉折光,並可溶解於水。

 【燕窩】味甘,性微溫,滋補佳品,具有養陰潤燥,補中益氣功效。

  主治:虛損,癆瘵,咳嗽痰喘,咯血,吐血等症。

  識別:優質燕窩呈絲狀排列,水浸潤呈銀白色,晶亮透明,體柔軟,有彈性,拉扯有伸縮反應。

  【銀耳】 味甘淡,性平,滋補佳品,具有清熱養陰,潤燥生津,補肺益氣作用。

  主治:虛勞咳嗽,痰中帶血等。

  識別:優質銀耳溫水泡後,體積迅速膨大5—6倍,如水中膨脹不大說明質差,如發現水泡後散開分離現象,則說明是碎小銀耳粘合而成亦為劣品。

  【人蔘】 味甘微苦,性溫,是補益元氣力量最好的葯,有固脫生津和安神功能。

  主治:心虛心悸不寐,脾虛泄瀉肢冷,肺虛,氣喘息短,肝虛驚悸不寧,腎虛骨弱痿軟等。

  識別:人蔘味特殊,口嘗苦中帶甜,橫切有梅花狀環紋,質重,有麻辣、酸澀味者為劣品。

  【三七】 味微苦,性溫,名貴止血藥,具有散瘀止血,而不傷新血,消腫定痛的功效。

  主治:人體各種出血,跌打損傷,近研究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療效較佳。

  識別:將三七粉放入少量豬血內,即可發現豬血化成水狀,這主要是三七含有的皂甙成分所起的溶血作用。

  【沉香】 味辛苦,性溫,名貴理氣葯,有降氣溫胃作用。

  主治:氣逆不降的喘滿,嘔吐和胃寒氣滯的胸腹脹痛。

  識別:沉香,木質重,有油膩並帶香味,取小塊放入水中即沉,是鑒別要點。

  【阿膠】 味甘,性平,補血良藥,具有補血,止血,滋陰潤肺的作用。

  主治:虛煩失眠,手足抽動,久咳少痰及多種出血症。

  識別:將阿膠塊持於手中,用力往桌面拍打,膠塊即脆斷成碎塊,碎塊呈棕色,半透明,無異物,若拍打軟而不碎,則疑為劣品。

常見食物的藥性及治療作用


推薦閱讀:

一位西醫的絕頂好文:大實話,感冒別吃藥打針
中醫中藥對付「癌中之王」(胰腺癌)
【中藥養生】中藥里參的功效排行榜,從NO1到NO8~
經絡、中藥、器臟、五行、六因雜談
《本草中華》:這支熱播紀錄片我很感動

TAG:中藥 | 中草藥 | 草藥 | 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