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這首經典落花詞,你不一定了解

周邦彥的詞是宋詞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實還不光是宋詞,是整個詞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周邦彥這個人,雖然成名於北宋末年,然而你要知道,在他之後的南宋,整個詞壇上,佔據絕對主導地位的是婉約詞,而南宋「婉約派」的大家、名家,像姜夔、吳文英、周密、王沂孫、張炎、史達祖、高觀國等,沒有一個能跳出他的牢籠,都是受他影響的。

他,影響了整個南宋詞的發展,除了辛棄疾、劉克莊、劉過、陸遊、張孝祥等少數詞家例外。然而,周邦彥的影響還不止於此,元明兩代是詞壇沒落的時代,到了清代,號稱「詞之中興」,也是詞史上的一個盛世。清代的詞壇,主要就是學習周邦彥、姜夔、吳文英、王沂孫、張炎一脈而發展起來的。像浙西派的主盟人朱彝尊、厲樊榭,常州派的張惠言、譚獻,晚清的蔣春霖,四大家等都深受這一派影響,是清代詞壇上數一數二的人物。

關於周邦彥的詞,我這裡選講一首來分析。他寫過一首惜花送春的詞,叫《六丑·薔薇謝後作》:

正單衣試酒,悵客里、光陰虛擲。願春暫留,春歸如過翼,一去無跡。為問花何在?夜來風雨,葬楚宮傾國。釵鈿墮處遺香澤,亂點桃蹊,輕翻柳陌。多情為誰追惜?但蜂媒蝶使,時叩窗隔。

東園岑寂,漸蒙籠暗碧。靜繞珍叢底,成嘆息。長條故惹行客,似牽衣待話,別情無極。殘英小、強簪巾幘。終不似一朵,釵頭顫裊,向人欹側。漂流處、莫趁潮汐。恐斷紅、尚有相思字,何由見得?

古往今來,寫送春惜花的詩詞,數不勝數,名篇佳作絡繹,隨便哪個朝代都能挑出大量的名作出來。但若在詞的領域,真正當得起「千古絕唱」四字的,我以為只有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和周邦彥的《六丑·薔薇謝後作》。蘇軾那首,其中「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是極為膾炙人口的名句。周邦彥這首,與之相比,不遑多讓。六丑,是周邦彥自度的詞牌。因為這個詞牌,犯了六個調,都是聲音極美的,然而卻又極其難唱,就像古代高陽氏有六個兒子,長得丑又極有才,因而命名「六丑」。

這首詞是惋惜薔薇花凋謝而作的。開頭「正單衣試酒,悵客里、光陰虛擲」,你注意他的起筆,是平平道來,不用那種纖巧、誇張、穠麗之筆來奪人眼球,但語言有內在的張力。作者穿著單衣,說明已是春末了;他在飲酒,說明花落無奈,他在排遣愁緒。並且身在異地,讓光陰白白地逝去了,自己仍然一事無成。周詞的開端,已經透出一點愁緒了,但他不說盡,也不寫得很濃烈,簡單地提一下,讓你有所感受,後面再一層深入一層地轉筆,使你墮入他的彀中。

「願春暫留,春歸如過翼,一去無跡」,前面感慨光陰虛擲,接下來就希望春光不要逝去得這麼快,能夠暫時停留一下。這是美好的願望,詞的情感、調子是揚起來的。後面兩句「春歸如過翼,一去無跡」,然而春天就像長了翅膀一樣,從你眼前飛走了,再也找尋不到蹤跡了。把春天的離去,比作鳥兒的飛逝,化抽象為形象,你可以見出詞人的銳感。「一去無跡」,坐實這種悲慨。因而這裡詞的情感、調子,是抑下去的。這種抑揚轉折的筆法,情感的波瀾也隨之起伏,便是頓挫。

「為問花何在?夜來風雨,葬楚宮傾國」,前面寫到春光的逝去,是泛寫,這裡加入具體的形象。春天逝去,從哪裡看出?「為問花何在」,輕輕一問,轉入正面描寫。「夜來風雨,葬楚宮傾國」,一夜的風雨摧殘,美麗的薔薇花落滿一地,就像無數的傾國美女,被葬送了一樣。把花比作美人,以花的零落描寫成美人的摧折,這樣的筆致是有很強的感染力的。納蘭性德曾經寫過悼亡詞,則是反過來,把美人的夭逝比作名花的摧殘,寫過「半世浮萍隨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的名句。

周邦彥這三句,先一問,再兩句一答,問的時候充滿關切,答的時候充滿惋惜。這幾句是對前文的遞進深入。後面就轉入更細緻的勾勒、渲染,「釵鈿墮處遺香澤,亂點桃蹊,輕翻柳陌。」滿地的花瓣兒像美人的釵鈿,還散發著殘留的香氣。並且這花還不是落在一處,它凌亂地點綴著桃樹下的小路,輕輕地飄落在柳樹邊的小徑。前面寫「葬楚宮傾國」,已經很讓人憐惜了,後面又加入「釵鈿墮處遺香澤」,甚至金釵、花鈿滿地,細筆勾勒,愈轉愈深。

「釵鈿墮處遺香澤」,很容易讓人聯想起白居易《長恨歌》寫楊貴妃被縊死的情景:「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這種句子的感發力,全在背後潛藏著,需要讀者挖掘。而緊跟著的「亂點桃蹊,輕翻柳陌」兩句,則是延伸、濡染,且以「桃蹊」「柳陌」映襯、皴染,就使詞句顯得更有情致、更有風韻。「多情為誰追惜?」這裡又是一問,花落了,有誰來追問、憐惜呢?沒有人來追問、憐惜,說明花兒只是在孤獨地飄零。這是又一層勾勒。

後面開始勾轉筆力,「但蜂媒蝶使,時叩窗隔」,把鏡頭由人轉向蜂蝶。那蜂兒蝶兒,就像媒人、使者一樣,時時叩擊著窗槅。它們是在提醒窗內的主人,要看看室外的落花,去追惜薔薇花的逝去,春光的逝去。從「春歸如過翼」到「多情為誰追惜」,情感、調子一直是抑下去的,但對象由春轉到花,轉到人。「但蜂媒蝶使,時叩窗隔」,這裡情感、調子又揚了一下。然而你會感覺,蜂蝶的這種多情的行為幾乎等於徒勞,「但」,說明只有蜂蝶憐惜,揚中有抑。

通過上半闋,我們可以看出,詞是在寫春歸、花落,而描寫的對象、採用的筆法,不斷轉折,情感也是一起一伏、一起一伏的。周邦彥在抒發情感的時候,總是提一下,頓住,勾勒幾筆,再稍微提一下,頓住,再勾勒幾筆。越勾勒,筆致越深沉。開頭「悵客里、光陰虛擲」還只是淡淡地傷春,寫到「但蜂媒蝶使,時叩窗隔」,蜜蜂蝴蝶這麼迫切地敲擊窗槅,提醒主人,傷春惜花的感情已經很深沉、強烈了。

下片就要寫主人走出室外,哀悼落花的情景了。後半闕寫得哀婉纏綿,情致綿渺,看起來是一筆筆淡淡地寫來,但勾轉得渾成自然。就像力士舉重一樣,看起來表情很輕鬆,但其實舉的東西有千鈞之重,別人費盡心力,不能做到。「東園岑寂,漸蒙籠暗碧」,詞人來到東園,看到園子里一片靜寂,而園子里的草木變得越來越茂密,到處都是綠蔭了。綠蔭多了,說明紅色減了。這跟李清照「應是綠肥紅瘦」,表達的是一個意思。

只是李清照寫得很巧,周邦彥摒棄了這種巧妙的表達,而是採用稚拙、凝重地筆法來寫,行筆不緊不慢,詞味全在言外咀嚼得來。這就是況周頤推崇的「重」和「拙」。你想想,周邦彥這兩句表達的惋惜之情,其實並不比李清照的淺,甚至要厚重,但李清照的句子,我們一看就明白了,周邦彥的句子,你得品一品,才能見出後面的情味。「靜繞珍叢底,成嘆息」,這兩句是鏡頭特寫,作者繞著薔薇花叢,不斷地徘徊、嘆息。

後面作者又勾轉筆力了。前面寫到人惜花,「東園岑寂,漸蒙籠暗碧」,這是眼中所見;「靜繞珍叢底,成嘆息」,這是寫人的神態、動作。可是交代一下,又頓住,變換視角,轉折、勾勒。「長條故惹行客,似牽衣待話,別情無極」,這裡由人寫到花枝了。作者繞著花叢,那長條勾住了作者的衣服,就好像薔薇花故意伸出花枝,絆住我這位行客。它是要牽住我的衣襟,讓我對它傾訴深情的話語,表現出無限的離情別意。

這三句是寫花對人的依戀,把無情之花寫得一往情深,動人至極。這三句寫到花依戀人後,又頓住,把視角轉向人,進一步寫人對花的惋惜。「殘英小、強簪巾幘」,詞人順著長條看去,有一朵殘存的薔薇花,那麼小,那麼憔悴。他不禁愛憐起這朵小花,於是把它勉強簪在頭巾上。這花是風雨摧殘過的花,又極小,實在很難簪在頭巾上。作者不忍見其零落,勉強簪上,惜花之情何等深厚。寫詞走筆至此,憐花、惜花之情,愈轉愈深,後面再接下去是很難的。

可是,周邦彥還有大筆力騰挪變換。「終不似一朵,釵頭顫裊,向人欹側」,這是用對比手法,深化詞人的哀情。這殘英簪在頭上,無精打采,終究不如一朵鮮花戴在美人釵頭上,顫動、搖曳,向人裊娜地傾斜,那種姿態,何等楚楚動人。這是以薔薇花嬌艷欲滴的芳姿,映帶、襯托此時花之憔悴無神。這是「以樂景襯哀情」。但這個樂景,不是眼前的,而是作者印象中的,想像中的,是虛景,「殘英小、強簪巾幘」,這才是實景。以虛襯實,宛轉哀憐之情,千迴百轉而出之。

最後幾句視角又轉,這朵殘英簪在頭上,可是其他的薔薇花,還在凋零,這是無可挽回的事實。作者說:「漂流處、莫趁潮汐。恐斷紅、尚有相思字,何由見得?」這不是任其飄落,而是從另一個層次、角度表達憐花之意,深厚宛轉。薔薇花落在水面,會隨水而逝。像李清照說的:「花自飄零水自流。」然而,作者終究不忍,還在想辦法做最後的憐惜、挽救。他說,花兒,你隨水而逝,千萬不要在早上或晚上,潮汐漲起的時候隨水而去。你不要被潮水捲走了。

為什麼?「恐斷紅、尚有相思字,何由見得」,這幾句是回答。我是怕那憔悴的花朵上,題著多情之人寫下的相思詞句,你若被潮水帶走,那多情之人所思念著的人兒,如何還能見到這樣的相思之語呢?你看,這落花還承載著情人的思念,詞人不忍讓其隨潮水而遠去。最後一句「何由見得」,怎麼樣才能見到花上的相思字呢?以問句作結,充滿了關切、憐愛、惋惜、疑惑,甚至絕望等,這是用逆筆挽回去寫。總之,全詞沒有一句是直白地鋪敘下去的。

你看詞人,由春寫到花,寫到蜂蝶,由蜂蝶帶出人,下片時而花,時而人,時而人,時而花,有現實,有想像,有回憶,調子有揚有抑,抑而復揚,筆法迴環往複,頓住,行筆,再頓住,再行筆,意脈、情感不斷地轉換,但章法不亂,思緒不斷,有條不紊,一點點地加深。勾勒,皴染,折筆復進,寫到結尾:「漂流處、莫趁潮汐。恐斷紅、尚有相思字,何由見得?」你感覺,他還有無限的意思沒說出來,有無盡的意蘊藏在裡面,讓你品味、咀嚼。

周邦彥詞醇厚的詞味,就是這樣一步緊跟一步,一層深入一層地帶出來的。很多人也寫惜花、憐花、傷春、留春之意,寫去寫來都在表面,你看周邦彥,沒有一筆落空,沒有一筆平鋪直敘,有無盡的峰迴路轉,但你絲毫不感覺到他在賣弄技巧,因為傳達的情感是渾厚的,一切都是渾成的。這首詞還不僅僅停留於惜花、憐花本身,從詞句背後,隱隱透露的身世飄零之感,仕宦落拓之悲,對於美好生命幻滅的惋惜、悲哀,都是厚重而深沉的。沒有一點流於表面的牢騷語。

黃蘇評論這首詞說:「人巧極而天工生矣。結處意致尤纏綿無已,耐人尋繹。」周邦彥的詞,的確是人巧已極,然而此巧並非小巧玲瓏之巧,而是巧奪天工之大巧。人們常說:「大巧若拙。」你看周邦彥的詞,遣詞造語樸拙,但不呆板,厚重,意境深沉,確乎符合「重」「拙」「大」的標準。

【版權說明】本文作者帝鄉子,選自公開課《有一種美,你不能視而不見——周邦彥詞選講》,圖片源於網路。


推薦閱讀:

一人一張經典碟——馬克·諾弗勒·《費城之旅》
經典誦讀心訣
邵氏十部經典風月片
十篇經典美文欣賞
愛的表白經典語句

TAG:經典 | 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