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概述(二十)——兩漢思想與文化

從推崇黃老到獨尊儒術

前面我們在介紹西漢時已經了解了漢初統治者提倡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這種現象有著重要的歷史背景。為了休養生息,黃老之術的到統治者的青睞。漢初,陸賈著有《新語》,提倡無為而治的思想。文景之時,情況發生了轉變,由於內憂外患,文景二帝開始向儒家轉變。文帝時,秦時的博士伏生傳授其保存下來的《尚書》,文帝命晁錯等人前往受業。然而直至武帝初年,竇太后仍然極力推崇道家。當時的淮南王劉安聚集賓客,著有《淮南子》(又稱《淮南鴻烈》)一書,以道家思想為主,雜以諸子百家之說,在那時也是為了反對武帝的改革。

然而,武帝最終採用董仲舒的意見,並以田蚡為相,實現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思想成為此後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此後又改正朔,易服色,參見前面西漢的內容。這裡我們主要介紹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武帝時,董仲舒上天人三策,並著《春秋繁露》一書,闡述了其哲學與政治思想。他認為,人君受命於天,但如果人君無道,上天就會降災異(自然災害或傳統被認為是不祥的現象),人君如不反省改作,就有覆亡之險。因此人君需要強勉行道。他又認為《春秋》是記述災異的重要文獻,後世談論災異也要以之為根據。董仲舒主張「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但他也認為王朝更替可以去除弊政,例如他認為秦朝是亂世,因而漢朝必須改弦更張。他還認為有君臣、夫妻、父子等三綱,不得改易。君主統治國家,需要陰陽並用,剛柔兼濟,事實上就是法家與儒家的結合,仁政與刑法並用。這種思想利於封建專制統治,因而長期得到統治者的利用和推崇。在這一過程中,君主披上了天命、神授的外衣,因而在董仲舒的思想下,兩漢延續數百年後,仍然有人認為漢代有所謂「天命」,甚至到十六國還有影響。

董仲舒像

經學與讖緯

武帝時,經學開始成為一門重要的學問。經文的解釋對於維護封建統治具有一定的作用,因而兩漢都設太學,置博士,研究經學。武帝時,廣開獻書之路,後來成帝時,又命劉向總校諸書,到其子劉歆時,著成《七略》一書,此書是我國第一部目錄書。然而在劉歆校書時,發現經書有不同底本,一類是由秦博士傳授的、用隸書記載的經書,另一類則是民間流傳的秦以前的古文字經書。劉歆稱他發現了古代的《左傳》,並以此解釋《春秋》,又發現《逸禮》與《古文尚書》,這就出現了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的衝突。王莽為了托古改制,將古文經書刻於石上,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石經」。東漢取消古文經博士,但民間仍有古文經學發展。

上次我們在介紹黃巾起義時曾說「蒼天已死,黃天當立」與讖緯有關。假託神靈解經的書,被稱作緯書。讖書是一種假託神靈的預言書,由於這種書又多配有圖,因而也稱圖讖。讖緯在東漢初有八十一篇。這種書籍多帶有迷信成分,被附會利用,以為政治工具。例如王莽改朝換代,劉秀稱帝,甚至到兩漢以後一些統治者證明自己的正統,都利用了讖緯。東漢中元元年(56年),光武帝使圖讖成為了法定的經典。章帝和群儒在白虎觀討論經義,班固寫成《白虎通》一書,吸收了讖緯而成為今文經學的重要著作。

然而,今文經學與讖緯引起了一批士人的反對,他們因而開始研習古文經。其中著名的有許慎(約58-149),他編成《說文解字》,收錄小篆、籀文等古文字9353個,逐字解釋其形體音義,對於古文字研究貢獻極大。另一位著名學者是鄭玄(127-200),他注《毛詩》(西漢時毛亨、毛萇所輯與注的《詩》)、《三禮》(《禮記》、《儀禮》、《周禮》)。

靈帝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175-183年),由蔡邕(133-192)校各本《五經》(一說《六經》,即有佚失的《樂》),以隸書寫成並鐫刻於石碑上,置於太學,史稱「熹平石經」。這對於維護文字的統一,防止今文經學臆造漢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王充與《論衡》

東漢時期,由於經學與讖緯的流行,使得思想趨於神秘主義,人們相信死後有來世,因而葬儀隆重,墓葬極盡奢華。

王充(27-約97)是東漢著名的思想家,他著《論衡》一書,共八十五篇,今傳世八十四篇。王充屬於反對讖緯神秘主義的士人,他的思想帶有唯物主義的色彩,因而他反對儒家,以道家的自然之說作為主要思想。他駁斥了天人感應說,認為天是自然,災異與人事無關。

他反對死後成鬼的說法,他認為:

「 人之所以生者,精氣也,死而精氣滅。能爲精氣者,血脈也。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爲鬼?」

因而反對厚葬,提倡薄葬。

王充甚至敢於質疑儒家經典與孔子、孟子,並在書中評價了墨子、韓非等人。

然而,王充所處的東漢時代科學認識水平有限,因而他的思想中也有一些在今天看來不正確的缺點。例如他陷入了宿命論,認為社會變化的原因是天命,人的壽命長短可以用骨相來解釋等等。但即使這樣,這部書仍然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東漢末年流傳開來。

兩漢的宗教

佛教於公元前五世紀創立於古印度,此後向周邊傳播,一路經由北印度傳入西域(今我國新疆)。至晚在兩漢之交,佛教開始傳入我國內地。最著名的事件莫過於漢明帝夜夢西方神人,派人西去,傳回佛經,修建白馬寺。當時人或認為佛教是一種方術,或認為與黃老道家相似。東漢後期,安息僧人安世高、大月氏僧人支讖到中國,在內地傳播佛教,翻譯佛經。獻帝初平四年(193年),笮融大興佛寺、造佛銅像,並大規模招致信徒。

洛陽白馬寺。圖片來自網路。

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東漢時,民間將老子的學說與巫術結合,形成了道教。道教的思想來源,有陰陽五行學說,也有圖讖,甚至還有一些佛教的義理。順帝時出現了《太平清領書》,後來演化為《太平經》,是道教的經典。張角就是在冀州奉《太平清領書》傳教而組織發動了黃巾起義。

道教還有另一派,稱五斗米道,創始人張陵(一說創始人為發動起義的張脩)在蜀地學道,入道者出五斗米,故有此名。其子張衡(與發明地動儀的張衡非同一人)、其孫張魯繼續傳播五斗米道。到東漢末年,張魯保據於漢中地區達三十年,百姓生活安定。今天的正一道,就是由五斗米道轉變而來的。

兩漢的史學

漢武帝時,司馬遷(前145或前135-?)撰《史記》(《太史公書》),分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曾打算將古今歷史整理,但未完成。司馬遷早年周遊各地,採納了廣泛的見聞以及古代的《世本》等史書,於太初元年(前104年)開始撰此書。然而因為李陵降匈奴(天漢二年,前99年),司馬遷上言勸解,反被武帝處腐刑。司馬遷忍辱發憤,終於完成此書。他在寫了《報任安書》後,就沒有其他的消息了,可能在武帝晚年時就被殺害,卒年不詳。

《史記》將當時的社會經濟情況、各階層面貌儘可能地展現出來,還記載了周邊部族和國家的情況,成為後世「正史」的典範。

由於他將陳涉列入世家、項羽列入本紀,受到了後世封建史學家的詬病。他還敢於指斥漢高祖、漢武帝等人的過失,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這也是「二十四史」中其他史書難以做到的,因而有時也被認為「是非頗謬於聖人」。

《史記》的文學功底極為深厚,以人物傳記為主體,對人物的褒貶有時就在敘事之中。不過,司馬遷也稱劉邦受天命而得天下,這是由其時代所決定的。其敘事時有疏略、矛盾之處,這也是《史記》的缺陷。

今天傳世的《史記》,例如《武帝本紀》(原書作《今上本紀》)等部分,是佚失後後人補成的,並非司馬遷所述的原貌,這是需要注意的。

東漢時,班彪本打算將《史記》續至西漢末,未成,其子班固著《漢書》,基本完成這一工作,將《史記》中的「書」改為「志」,將「世家」併入「列傳」。和帝時竇憲事敗,班固下獄而死。和帝命班固妹班昭補八表、馬續補天文志,最終完成。《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其中增加了《史記》所無的《地理志》、《藝文志》等部分,其中《地理志》開了我國沿革地理的先河,《藝文志》則收錄了《七略》中的大部分文獻,以後相當於某朝所見文獻的總目錄。不過,《漢書》總體上敘事要遜於《史記》。

漢代的史書除了上述兩種最為出名外,還有東漢官修的《東觀漢記》。漢獻帝認為《漢書》過於繁難,命荀悅(148-209)刪繁就簡,編成編年體的史書西漢史《漢紀》。

兩漢的文學

賦是漢代文學的重要形式。賦與戰國時楚國的騷體很相似。漢代有名的賦作家,有賈誼(代表作《鵩鳥賦》、《吊屈原賦》)、枚乘(代表作《七發》)、司馬相如(代表作《子虛賦》、《上林賦》)。此外還有武帝時的東方朔、西漢末的揚雄、東漢的班固和張衡等人。漢賦發展到後期,單純堆砌辭藻、雕飾文字,文章已開始空洞無物。

散文。西漢時賈誼所作《過秦論》,洋洋洒洒,既突顯其文學功力,也分析揭示出了秦朝滅亡的原因。類似的政論文,如晁錯《論積貯疏》等,都是散文中的名篇。而漢代散文最高的水平,則體現在司馬遷《史記》中。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詩歌。漢武帝設樂府,編製廟堂樂歌,另一方面也在民間採風,這些民歌就變成了樂府詩。兩漢樂府詩體現了民間的社會生活,包括百姓被迫服兵役的痛苦(《十五從軍征》)、百姓受到官府壓榨的慘狀(《思悲翁》)、描繪堅貞愛情(《陌上桑》)等等。此外還有模仿樂府詩的五言詩,主要收錄於南梁《文選》的《古詩十九首》中。東漢末年的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描寫封建宗法勢力對人性的摧殘,致使焦仲卿與劉蘭芝雙雙殉情自殺,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

兩漢的繪畫、雕刻藝術

漢代的繪畫以宮廷壁畫、墓葬壁畫為代表。這些壁畫多展現傳說中的鬼怪神靈,用來告誡世人。著名畫工有元帝時的毛延壽(據說他因王昭君不肯賄賂而畫丑她,昭君和親時元帝見昭君美貌,大怒,將他誅殺)。

1972年開始發掘的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帛畫,分上中下三個部分,表現天上、人間與地下的場景,表現了古人對死後世界的豐富想像。

東漢墓葬內的壁畫,反映了地主階層的生活場景,暗示死後仍將享受生前尊榮。東漢墓葬中的畫像磚、陶樓、陶俑,都顯示了當時雕刻的水平。在墓前的石獸群,形象栩栩如生,代表性的有陝西興平霍去病墓前的石獸。

作者:卜庸常


推薦閱讀:

張兵:醒醒吧,零碎經驗不值錢,系統的經驗才值錢
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
佛教對中國哲學思想的貢獻
新刊 | 趙剛:人已走,茶未涼 ——善本藏家之外的清代書籍和思想世界
(三維樹)用這方法,你也可以「像哲學家」一樣說話有深度

TAG:中國 | 歷史 | 文化 | 中國歷史 | 思想 | 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