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同齡人更成熟的,都有這幾個特點
每天一本書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我將用一篇文章的長度,來向您講解書中精髓。
今天,我們要一起讀的書是《晚熟時代》。
父母常常會對我們說:「不論你多大,永遠都是爸媽的寶貝。」我們都希望做個長不大的「寶貝」,但我們更渴望長大成人。
現在社會上情緒化、恐婚、逃避責任、不想長大、不敢要孩子、自我懷疑的人越來越多。
為什麼?
台灣心理學家、治療師王浩威告訴我們原因:
這是十倍速快速發展的時代,是一個新時代,也是一個晚熟時代,現在幾乎所有年輕人都烙上了晚熟的烙印。
《晚熟時代》一書的作者王浩威先生,現任台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集心理學家、治療師、作家、出版人於一身。
擔任「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常務委員、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等職。
王浩威通過工作中磨練出來的專業視角,敏銳地發現了這個社會和時代的變化,提出了全新的「晚熟時代」概念。
我們的人生彷彿已經經歷頗多,但是當我們面對困難挫折、機遇挑戰的時候,卻總是不自覺地懷疑自己:
我們為什麼越來越焦慮。
我們永遠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去面對這個世界。
我們即使很努力,好像還是跟不上物價、房價上漲的速度。也跟不上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
為什麼會這樣?
王浩威在《晚熟時代》中一針見血的指出:
90%以上的成年人,心理上都不成熟!而他們的父母們也不夠成熟:不懂得放手。
不成熟的父母可能造成孩子的抑鬱、焦慮、偏激、社交恐懼等常見的問題。
晚熟的成年人,在應該成熟的年紀里卻無法真正獨立,長時間處於「成年湧現期」——即雖然已經離開了青少年階段,卻還沒辦法承受成年期應有的責任感,因此他們在愛情關係、工作和世界觀上都很不穩定。
「成年湧現期」通俗一點可以這樣理解:即年齡上已經成年,需要承擔責任時卻無法做到獨立、擔當,甚至還處在「啃老」的一類人。
《晚熟時代》就是給這些掙扎迷茫的年輕人和父母們開一劑暖心的處方。
是孩子太晚熟,還是家長不成熟
父母總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早熟」。甚至高中畢業後,父母對孩子的掌控依然如故:
不準早戀、不準遊戲、那個同學成績不好,你不能和他做朋友……
衣食住行,父母總要插一手。
王浩威遇到過這樣一個案例:
兒子和女朋友分手了,媽媽來到精神門診挂號,問醫生:能不能幫他讀大學的兒子挽回女朋友。
兒子談戀愛還依靠媽媽出馬?做媽媽的來幫兒子的戀愛奔波出力?這看似電視劇般的劇情,卻真實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現實世界裡。
並且這個母親並不是第一次為兒子的戀愛出力。
她的兒子第一次和女友分手的時候,不願上學,有意無意流露出的自殺傾向,把母親嚇壞了,母親於是主動去找那個女孩和女孩的父母,求他們幫助兒子「走出來」。
但是重新獲得女朋友的兒子並沒有改掉自己的壞毛病——依然擁有極強的佔有慾和暴力傾向。
於是女友再次和他分手,絕不留情。這位母親不認為自己的兒子有病,反而跑來求助醫生為兒子找回女友。
王浩威說:過度保護會剝奪了孩子的成長,如果父母無止境地幫忙孩子擋住一切應有的處罰或應付的代價,孩子就不會控制自己的慾望。
父母保護孩子並沒有錯,尤其是現在的80、90後,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一個人承受了6個長輩的寵愛,同時也就承受了6個老人的未來。
對於很多家庭來說,養育一個孩子就是孤注一擲的選擇。
所以很多父母把孩子看做自己的延伸,小孩子常被要求扮演父母期望的角色,甚至在父母的壓力下表現專長,來讓父母有面子。
被父母要求當眾表演這件事,就是很多人共同的「童年陰影」。因為父母需要孩子來代表自己,於是要求孩子依他們的理想去生活,唯有這樣才可以滿足他們情感上的需要。
於是我們也經常會從父母的口中聽到這樣的話:
「媽媽罵你是為你好!」
「這麼辛苦地做牛做馬,就是為了你的將來!」……
在這些種種要求、限制、規勸和壓力下,孩子無力反抗,只能屈服聽從,不能做真實的自己。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父母太強大了,對抗父母太難了,父母做的決定,就讓父母負責好了。
在這時候,往往孩子對自己的責任心降低了,平等獨立的尊嚴降低了,自然也就晚熟了。
於是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拒絕長大」的孩子,他們對社會責任逃避,並且情感和經濟都無法獨立。
上一輩很願意指出現在年輕人的「軟弱」,卻很少能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去了解和理解這一代人。
王浩威說,很多父母是不成熟的。
這種不成熟可能在社會上已經存在很久,畢竟父母原本就在不成熟中學習,並且都是先有了孩子後才慢慢學習做父母的。
王浩威在《晚熟時代》中說:子女和父母有建立界限的必要。
父母和孩子在人格上永遠是平等的。父母作為監護人,可以對孩子立規矩,但也要兼顧民主,不能忽視孩子的存在。
言教不如心教,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在學習和模仿。
對孩子的教育決不能建立在孩子的自尊和社會能力的傷害上。
孩子能做的事情,盡量讓孩子去做,讓孩子去承擔結果。孩子就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培養責任心。
療愈傷痛,從關心開始
如果說有什麼是父母共同的焦慮?那就是怎樣讓孩子成功。
父母們對孩子的成長總有焦慮,擔心他們成績不好,擔心他們走上歧途,擔心他們找不到好工作,擔心他們找不到伴侶……成年人的擔憂總是沒有盡頭。
父母們集體焦慮著孩子們的未來。於是有的父母寧願犧牲自己的生活,也要把子女送進昂貴的私立學校。因為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假設:
孩子進入好的學校,就是未來成功的保證。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晚熟時代》指出,父母處心積慮的努力,並不一定有效果。
因為研究證明,IQ或學業成績對未來成功的影響,遠遠比不上社會能力的重要性。
即使父母盡心儘力的安排,都比不上孩子自己的某些能力有用。但是在父母們看來,成功就是意味著要有好成績,好學歷,以及好人脈。
太認真的父母們,請小心自己的努力,不要耽誤了孩子的未來。如果因為不成熟造成了對孩子的傷害,作為父母要如何彌補?
當父母缺乏信任孩子的能力,只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並用這樣的心態,把枷鎖當愛,結果往往對孩子的成長造成相當大的傷害。所以王浩威說,父母應該像一座山。
任何子女,不論他多大了,不論他跑多遠了,只要一回頭,都可以看到願意為他提供依靠、樂意包容他的山,同時覺得山也在充滿關注地看著他,一股被愛的感覺自然產生,療愈的力量就會變的無比強大。
父母像山一般安定的存在,就是療愈的開始。
動力火車的歌我們都聽過,其中不乏勵志、勇敢和溫暖的歌。但是動力火車年輕的時候,卻是調皮搗蛋的孩子,經常闖禍。
有一次他們弄壞了別人的摩托車,對方一直要求他們賠,可他倆是剛從原住民部落來到城市的小孩,沒有錢賠。
於是對方告到學校,學校的教官來了,他們嚇壞了。沒想到的是,教官一句惡言都沒有,不僅幫忙賠了錢,還帶他們去吃牛肉麵。
從那時起,他們發覺原來自己是有人關心的,做起事來也就更在乎別人的感受,那位教官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觀。
這位教官沒有心理治療的目的,也沒有想要影響他們,他的幫助是單純的幫助,關心也是單純的關心。
但就是這樣的單純,卻產生了修補的力量,在短短的接觸中重建了依附的關係。
無條件的關心,無條件的愛,也許就是這個秘密的答案。
晚熟時代,年輕人應該怎麼做?
王浩威說「你的格局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以作者的朋友強哥為例,他的專業是工科,畢業後到了一個縣級市工作,工廠離市區很遠。
整日里車間流水線轟鳴作響,充斥著汽油味,更可悲的是工廠里幾乎沒有年輕女孩,不少同事紛紛跳槽,只有強哥堅持學習生產線布局管理。
三年後,強哥在這家企業里學得很出色,作者再見他時,他已經是富士康一個小領導,拿著30多萬的年薪。對比一下他跳槽的幾個同事,他們依然還在找工作中。
作者問強哥是怎麼做到的,他笑著說:
「最開始我也剩不下錢,甚至還向家裡要錢。我把錢都花在了學習英語和請老師傅吃飯上。」
台灣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在給畢業生演講時說過:「剛畢業可以跟父母要錢,千萬別儲蓄,要發展人脈」。
他還提出「父母對子女的投資栽培,起碼要持續到孩子畢業工作三年以後」的主張。
他說很多父母在孩子參加工作領到第一份薪水後,就任由孩子自己闖蕩並要求孩子「不要亂花錢」。這樣的父母只會限制孩子參與社會的機會,最後變得愈來愈宅了。
這個話題曾引起廣大的爭議,甚至遭到了猛烈攻擊。許多人以父母自居,斷章取義地認為戴勝益是鼓勵孩子依賴。
台積電(世界500強)董事長張忠謀同意戴勝益的看法。張忠謀說,如果月薪不多,要存錢也存不了多少,可以投資自己,只是投資自己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教育性的旅遊,經營人脈等。
剛畢業的大學生,學到的是課本上的知識,或者說是理論知識,並不能完全應用到工作上,在實際工作中還需要繼續學習。
在工作中繼續學習,不但需要自學,更需要請教師傅和領導。
在工作中有師傅和領導幫助的年輕人,就和上學時有老師教的學生一樣,能力飛速進步。在這個關鍵時候,人和人的差距就慢慢表現出來了。
如果把畢業當作成熟,就會在收入較低的情況下去存錢,或者不敢跟父母要錢,就沒有多餘的錢花在社交上和培訓上,會導致變成宅男宅女越來越孤單;買不起房,結不起婚。
在這個「晚熟時代」,要想超越同齡人其實也沒有什麼秘訣,不但要從學校中學習,還要在工作中繼續學習,在社交中學習。儘快找到自己的存在意義,思考夢想與未來。
所以這些企業的老總,在用他們的社會經驗勸告父母和孩子。他們並不是在鼓勵孩子「啃老」,而是鼓勵父母「繼續投資教育」。
晚熟時代如何生存?
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大學畢業了,工作了,就是成年人了,要獨立了。
很多孩子也都認為,父母辛苦供自己上學多年,現在終於畢業了,工作了,不能再花父母的錢了,到了回報父母的時候了。
在這個智能時代、晚熟時代,畢業並不等於成熟,有工作能賺錢也不等於成熟。
網路上曾經流行過一個很火的視頻,唐山市把各個路橋收費站取消了,一個下崗的大姐說:
我今年36歲了,我的青春都交給收費站了,我現在啥也不會,也沒人喜歡我們,我也學不了什麼東西了。
大姐說36歲就學不了東西,這個邏輯肯定是不對。但是36歲比起26歲、16歲的學習能力,確實是差了很多。
這個下崗大姐的焦慮是事實,大家都理解。但是36歲就沒有未來了嗎?顯然不是。
有很多人都是在四、五十歲後創業。比如48歲發明速食麵的安騰百福。比如73歲承包果園種橙子的褚時健。
對於這些人來說,下崗恰恰是創業的開始,是自我實現價值的開始。
而這位下崗大姐的焦慮,其實是來自於內心的恐懼。她總想守著「鐵飯碗」安逸的活著。
她離開了「鐵飯碗」就驚慌失措,不知道能去依賴誰。她可能根本沒有想過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去面對世界。
雖然下崗大姐已經36歲了,但在心理上她依然沒有成熟。可能下崗對於她來說是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新時代,教育也在快速的發展。但教育速度遠遠落後於科技發展速度,而成熟所需要的時間就會越來越長,也越來越難。
想成熟,每個人就要跟上時代的速度,就要注重教育方法,提高效率,不斷地學習、再學習。
《晚熟時代》就是王浩威以一個心理學家的視角,用大量心理諮詢案例,告訴辛苦掙扎和迷茫的年輕人和父母們:
時代已經發生了巨變,年輕人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學習知識,學習技術,學習社交,現在的年輕人比任何一代人的壓力都大,成長需要更多的時間,對年輕人的教育時間也就要更長。父母們更應該理解併科學地幫助孩子成長。
希望在這個晚熟時代成長的年輕人,能夠慢慢,但堅定地長大。
*文:韓倩玉,圖書策劃編輯,策划過《晚熟時代》《你淡定的樣子真好看》《心理界限》等暢銷書。
推薦閱讀:
※如果你家娃的表現比同齡人「弱」,那就趕緊看看這裡!
※帥過99%的同齡人 All Black真的超好穿!
※千萬利用好大姨媽,讓肌膚比同齡人年輕5歲
※七年級作文訓練之九 –心繫災區,情系同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