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合虛實與呼吸/顧留馨
全身的總虛實在於腰隙的轉換 太極拳雖然強調處處要分清虛實,但總得有個主次。究竟以哪一部位的虛實為主,來統攝全身上下前後左右各部的虛實呢?在古典太極拳論中是可以找出這個關鍵性的答案的。《十三勢行工歌訣》說:「命意源頭在腰隙,變轉虛實須留意」。武禹襄說:「主宰於腰」。李亦畲說:「緊要全在胸中腰間運化,不在外面」。陳鑫說:「腰為上下體之關鍵,腰以上氣往上行,腰以下氣往下行,似上下兩奪之勢,其實一氣貫通,並行不悖」。這些都清楚地指出,全身各部分清虛實的關鍵在於「腰隙」。有些拳書把「腰隙」改作「腰際」或「腰間」,這是不對的。「腰隙」俗稱「腰眼」,即左右兩腎,中醫把腎稱作「性命之源」,「真氣之所從出」,認為「腎壯則精足氣充」。太極拳家陳鑫說:「中氣何歸?歸於兩腎」。郝月如在遺著里闡發了腰隙轉換虛實的練法,並說全身的總虛實在腰,其次在胸。他說:「轉換者,步隨身換,命意源頭,在腰眼之間;向左轉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向右轉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此即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隙』者是也。」 腰隙管著兩腿,步法的轉換,是由腰隙的內動來支配的。腰隙落實的一邊,下邊的腿也就落實,另一邊的虛腿也就邁步輕靈。虛腿並須與含胸有相吸相系之勢,虛腿才不致偏浮,所以李亦畲說:「下於兩腿相隨。」但是腰隙轉換的樞紐何在呢?在陳鑫的著作里指出在於命門。他說:「訣竅以兩腰之中,兩腎之間命門,為上下體之管鍵樞紐」。在佚名氏的《太極平準腰頂解》歌訣中:「車輪兩命門,一纛搖又轉」,形象地說出了腰部在脊柱命門穴支配下兩腎如車輪般的轉換(不過,它是把腰隙稱作命門)。凡手腿前去時,命門穴微往後撐,腰?勁往下松沉,故久練太極拳者,帶脈(腰部周圍一圈)極為充實。 胸的虛實轉換是:鎖骨往下松沉,用意來固定它,胸微內含,逢腰隙下抽落實的一面時,上邊的胸肌隨 著弧形松沉,外往前合(武禹襄《身法十要》內稱作「護肫」)。這樣,隨著腰隙的轉換,左右胸肌也就分清了虛實。 腰隙和胸肌的分清虛實,仍然要貫徹「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原則,虛的一面,有騰挪之意,不使偏浮;實的一面,以意貫注,不使偏沉。胸的虛實管著兩手,鎖骨固定,左右胸肌交替虛實(這是內部的折迭),就能支配兩手的虛實變換(兩手的變換虛實也稱作「折迭」,也是由內動來支配的)。不過在拳勢之中大都是右胸肌實時左手為實,左胸肌實時右手為實,與腰隙和腿的關係有所區別。 開合虛實與呼吸的自然結合 練太極拳和推手一樣,合和虛是蓄、吸,開和實是發、呼。開合虛實的動作要自然地與呼吸結合起來。一開一合就是一呼一吸,一呼一吸稱作一息或一氣。 開合虛實與呼吸要自然結合。合、蓄是吸,在做「合」的動作(如屈、退、仰、起等動作)時,應當吸氣;從虛上講,就是由實逐漸變為虛時,也應當吸氣。開、實是呼,在做開的動作(如伸、進、俯、落等動作)時,應當吸氣;從實上講,就是由虛逐漸變為實時,也應該呼氣。至於開合虛實的突然變換的快速動作,乃是練拳純熟後的自由變換,並且一般為了技擊性的目的,才主張有閃電式的爆發力強的動作。沒有這種迅速變換的能力,在技擊上是一個缺點,不可能應付對方迅速的襲擊,也不可能迅速進攻和退卻,決勝於俄頃。所以,王宗岳主張「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陳鑫主張「纏繞迴旋,至疾至迅」。古典太極拳論從未主張過速度絕對均勻的鍛煉方法的。「運勁似抽絲」說明了柔緩的一面,「發勁似放箭」又說明了剛速的一面,原來是極為辯正的。老架太極拳套路中有緩慢柔和的套路,也有快速剛脆的套路,主要是為了適應技擊性的發展。但初學時,練拳速度要勻,則是另外一回事。 試舉楊式「搬攔捶」動作後面的「如封似閉」這一式子,來說明動作和呼吸的結合。第一動當右捶回收變掌,身漸後坐,兩掌左右分開斜上舉時,從形態上說,這個動作通常叫做合、屈或退,從虛實上說,乃是由實逐漸變虛。這時應該吸氣,胸肌向下作弧形松沉,氣聚小腹,這是「蓄勢」。第二動當兩掌隨身前坐而前按時,通常叫做開、伸或進,從虛實上說,是由虛逐漸變實。這時應該呼氣,內部原來向下作弧形松沉的胸肌,其路線似乎經小腹兩角折向前面斜上射出,配合上肢的弧形交叉集中於一點,勁往前微向斜上發出。這是「發勁」。這就是一合一開,一虛一實,一蓄一發,一吸一呼的鍛煉方法。第一動是合、虛、蓄、吸,第二動是開、實、發、呼。這種「勁由內換」的練法,也就是胸部大小肌的「折迭」(配合外部的動作)。 腰部的轉換與形態上四肢的手法「折迭」,同步法轉換是統一的,互為表裡的。所以單從外形手足上來講解「折迭」和「轉換」,也是不全面的,不是內動支配外動的,也就不是內外合一,周身一家的。 太極拳的?勁最為重要,它是富於韌性和彈性的一種勁,螺旋式的伸縮進退,決不可丟失?勁。凡屈退的動作,弧形旋轉走化,?勁也決不可丟失,沒有?勁的走化動作,推手時容易被對方壓匾而破壞身法。拳論所說的「鬆開我勁弗使屈」,「勁似松非松」,就是虛中有實的妙用。凡伸進的動作,即使看似直線而去,而內勁也是螺旋式地前進,極為纏綿曲折,不柔不剛,若有若無,「將展未展」,任其自然,不犯直率、僵硬之病,這是實中有虛的妙用。久久練去,自然能夠輕靈沉著兼而有之,外似棉花,內似鋼條,變化非常靈活迅速。 合、虛、蓄為吸,開、實、發為呼合乎人體生理規律 如上述的「如封似閉」,當第一動右捶回收變掌時,肢體方面要松屈,意念上是由實逐漸變虛,由於身體逐漸後坐,這時胸肋背部肌肉和骨節都相應地徐徐收縮,橫膈膜受其影響也呈收縮狀態,因此胸腔容積隨之增大,這時必然要吸氣的。在這點上說也是合中有開,因為其中有縮小,也有擴大。當第二動兩掌前按時,意念上是由虛逐漸變實,由於肢體逐漸向前伸張,胸脅腹背部肌肉和骨節都相應地舒緩,橫膈膜受其影響回復到平時隆凸狀態,胸腔容積隨之減小,這時也就必然要呼氣。在這點上說也是開中有合,因為其中有擴大,也有縮小。拳論指出「開合原無定,屈伸勢相連」。所以練太極拳時,自始至終每個動作都要與呼吸有節奏地、自然地結合。 「開呼合吸」與「開吸合呼」 本書說的「開呼合吸」,所根據的是李亦畲的《五字訣》中的「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某些太極拳著作則說成為「開吸合呼」。看來似乎矛盾,實際上兩者是一而二,二而一,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開呼合吸——是以內動外發為開合的標準。內動為合(吸),外發為開(呼)。屈、退、仰、起等使內動的動作為合(吸);反之,伸、進、俯、落等使外發的動作為開(呼)。 開吸合呼——是以胸廓的擴張與否為開合的概念。胸廓擴張為開,反之為合。使胸廓擴張的如屈、退、仰、起等動作為開(吸);反之,使胸廓縮小的如伸、進、俯、落等動作為合(呼)。 太極拳與推手是相輔而行的,練拳即是推手,推手即是練拳。推手時必然是開、實、發為呼氣,合、虛、蓄為吸氣的,因此本文採用了「開呼合吸」的術語。 開合虛實與呼吸在走架推手上是一致的 練太極拳套路時,合、虛、蓄為吸,開、實、發為呼,跟雙人推手時是一致的。在推手上「吸則自然提得起,亦?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呼吸通靈,周身無間」。推手技巧熟練到這種地步,搭手時,四面八方,任何角度,都能蓄能發,「絕不用力,哈之即出」。這是「以意行氣」,不是「以力使氣」。推手時如果要牽動對方重心,不論在任何開合的姿勢下,都須用短促的一吸,將對方重心牽動,「若物將掀起」。這是突然的一合、一蓄,生理上自然地來一個短吸。接著突然放勁時,全身勁向下沉而膨脹,內勁上翻而弧形地微向上而往前上直射(「發勁似放箭」),乘對方重心不穩而放勁。這是突然的一開、一發,生理上自然地來一個短呼。由於速度快,鼻呼吸不夠用,須用聲音來幫助。 根據上述理論,連同其它的對立名詞,可列表如下: 合虛屈退起仰來入蓄收化引吸闔柔陰 開實伸進落俯往出發放打擊呼辟剛陽 傳統太極拳套路在編排上呼吸與動作是協調的 太極拳各派的產生,都是前輩太極拳家繼承上一代的傳統,經過勤學苦練,融會貫通之後,入乎其內,出乎其外,而推陳出新的,是不斷精心冶煉凝鑄而逐步形成為別具風格的派別,都經過學習、消化、吸收、批判的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從內容、形式,到創作方法,有它本身一套規律和特點。太極拳運動的核心是螺旋式、抽絲式的運勁,一動無有不動,意識、呼吸和動作三者結合。拳勢呼吸,亦即在意識指導下呼吸與動作一致,有助於增強內臟器官機能和發揮技擊作用。這是傳統太極拳套路的共同規律和共同特點。 根據合、虛、蓄為吸,開、實、發為呼的原則來檢查各式傳統太極拳套路(如陳、楊、武、吳、孫等架式),整個套路每一動作都是一開一合,一虛一實,一吸一呼的,證明這些傳統太極拳套路都是經過精心編排,一再修訂得沒有多餘動作而最後定型的。當然,如果練走了樣,或是不懂得每一動作的開合虛實與呼吸自然結合的道理,任意添加一個吸或呼的動作進去,那麼,這個姿勢的整個動作練起來就不可能呼吸與動作正常地結合。因為兩個呼的或是兩個吸的動作連在一起,就要用一個短呼或一個短吸來加以調節了,結果只好強調呼吸歸呼吸,動作歸動作的所謂「自然呼吸」了。動作中加上一些花招(不應有的多餘動作),同樣會破壞拳勢呼吸。 儘管拳式動作的一開一合、一虛一實編排得很正確,合乎一呼一吸的原則,可是在初練拳時,仍應強調動作與呼吸自然結合,不應拘泥執著,這樣才符合「氣以直養而無害」的要求。練習整套拳式從頭至尾都要求結合拳勢呼吸是不必要的,並且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勉強去做反而是不自然的,甚至是有害的。 呼吸的深、長、細、勻、緩,是太極拳腹式呼吸法的主要內容,但都應力求自然,不能故意做作,那才有利而無流弊。 總的來說,開合是姿勢上的現象(由內動而形於外),虛實是內勁的輕和沉的現象,呼吸是生理上的自然現象,三者密切而自然結合,構成了太極拳練意、練氣、練身三結合一套完整的鍛煉方法。 |
推薦閱讀:
※腹式呼吸詳解
※呼吸五音念佛
※《觀呼吸》讀後感
※五行能量SPA音樂:結束悲傷,還我們一個清凈呼吸空間的金系音樂
※道教的呼吸調息功法
TAG: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