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十絕」:古老而神秘的靈魂

鳳凰的人,有兩絕:一是沈從文,二是黃永玉。

先說黃永玉。只有不完整初中學歷的黃永玉,不僅以包括神奇「猴票」的畫作聞名中外,還兼擅書法,通曉散文、自由詩和小說創作,所以被視為「大家」和「奇才。」近些年,晚霞依然燦爛的黃永玉更傾心於寫作,相繼出版了散文集《太陽下的風景》、《火里鳳凰》、《比我老的老頭》和詩集《一路唱回故鄉》,自傳體小說《無愁河上的浪蕩漢子》。

黃永玉生於湘西鳳凰,但從12歲就讀陳嘉庚創辦的廈門集美中學起,就一直漂泊在外,如今年屆耄耋,仍在鳳凰、北京、香港和弗羅倫薩的住所間飛來飛去。一生像風箏飛向世界,心中那條地線,卻永遠牢系在老家石頭上。他把鳳凰的住所題為玉氏山房,玉氏近諧玉石,可見他對故鄉泥土草木的珍視。黃永玉說,近幾年寫了些零碎回憶文章,以後還將以寫別的事情為主,寫社會、寫別人、寫各種脾氣和性格,這樣快樂。而寫自己,老忙著吹牛了,不快樂,沒意思。大概2007年會側重寫計划過的小說,不然就來不及了。

黃永玉曾在散文集《太陽下的風景》一書中說:文章是為紀念一些山水和人物寫的。山水長在,尊敬的人物則已消逝,由於過去接近他們方便,可提供他們生活和思想的片段,也許對今人或後世有用。黃永玉的新詩集《一路唱回故鄉》,裡面有:看鳳凰人的眼睛,明白什麼是忠誠;看鳳凰人的身段,懂得什麼叫辛勞;看鳳凰人的腳,知道什麼叫千山萬水;看鳳凰人的手,清楚什麼叫靈巧;看鳳凰人的頭髮頂起了帽子,「狗日的」你不好更待何時?最後一句說明待人比較誠摯,但不能被出賣,要是被出賣,他可饒不了你。

黃永玉的表叔即著名作家沈從文。這叔侄倆,可謂鳳凰城無須成本的廣告和無須碑記的藝術象徵。在黃永玉這位丹鳳的明眸中,後半生似乎脫彩的鳳鳥沈從文,倒是對晚輩的人生理念和處世品格有良好影響。黃永玉說,沈從文先生非常單純,生活也簡單,能算作奢侈的就是喝點綠茶,招待客人時同吃蜜餞那般食物,平時則有什麼就吃什麼。但學他是學不會的,只是在精神方面或者人格上,受了他一點影響。

黃永玉離開故鄉後,開始從福建到江西、上海、台灣、香港的漂泊,自16歲起,以繪畫與木刻謀生,做過小學和中學教員、報社編輯,並參加抗日救國宣傳。抗戰勝利次年,24歲的他才同表叔通信。1948年到1953年在香港期間,表叔多次寫信給他。解放後,又是表叔最先讓他回北京參加工作。他名字中的「玉」本是富裕的「裕,」表叔說用這個名字像賣布的,於是給改成「玉」字。表叔原名叫沈岳煥,也曾被家鄉名人肖選青改成沈從文。做教授的表叔當然了不起,影響很大,當時學校有左派罵罵他,他就回罵兩遍。他年輕時連續評論過郭沫若,後來被郭沫若說成粉紅色作家,於是解放前期就頂起牛來。人家一度說他反共,他知道自己處境艱難,其實他不懂政治,他反什麼共?表叔的遭遇,同他客觀地看共產黨是兩回事。他曾寫信給黃永玉,說從來沒見過這麼好的黨和軍隊,如果早知道,共產黨裡頭就會多一個很好的隨軍記者。他讓黃永玉趕緊回來為之獻身,而絲毫未談本身遭遇。

沈從文於1902年在湘西鳳凰出生,1928年後到上海、武漢、青島、北京等地大學任教,並創作小說近300萬字。作品中《邊城》、《長河》、《從文自傳》、《湘行散記》等均為名作,文學成就可謂輝煌。1980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尊稱沈從文為「中國當代最偉大的在世作家。」可在解放軍進城之前,沈從文曾寫信跟黃永玉說,他很可能含笑上絞架。他那時候實際上無派,就是個大學教授,與左派之間無非是文章來往,說他是右派不公道。但他不會離開北京,寧願含笑上絞架也不走,湘西人的脾氣就這樣。

黃永玉認為,沈從文表現得像水一樣,而他自己表現得像火一樣,兩個人是湘西人那一個圓球的兩半。所以錢鍾書議論沈從文說,你不要看從文微微笑的,對任何事,他若說不幹,你刀架在他脖子上他也不幹。1953年3月,黃永玉一家3口在前門火車站下車,表叔來接站。黃永玉的孩子黑蠻剛7個月大,包一床小絨毯子,兩隻光腳露在外頭,抱著下火車。表叔擔心把孩子腳凍壞,責怪了一聲,趕緊把腳包起來。大家坐著馬車,到了北新橋大頭條表叔家租的房子。黃永玉回到北京並在中央美院任教,開始同表叔有了真正交往。表叔從來不告窮,對這種事很敏感,不喜歡人家幫助他。

沈從文自1950年開始在歷史博物館工作,從事文物整理與研究,甚或當講解員,而不再從事文學創作。黃永玉認為他很聰明,而不聰明還在寫的哪一個不挨棒棒?難能的是他不當官也不寫,與文學一刀兩斷。有的人是身兼要職還在寫。可是巴金寫不出大文章了,曹禺也寫不出大劇本了,只有老舍算比較成功,寫了《龍鬚溝》和《茶館》等等。1980年代初,黃永玉給曹禺寫過好長一封信,屬於一種來往。當時曹禺在寫《王昭君》,互相間有走動。曹禺說,他同沈從文是好朋友,但卻對不起他,因為解放以後沒有膽兒去找他。接著對黃永玉說,你看你朋友這麼多,我朋友這麼少,都沒有人找我了。黃永玉有時去陪曹禺聊天,在信里對曹禺說過不夠客氣的話:你為什麼寫不出來?你是「勢位所誤!」你怕你的位子掉了,不敢亂寫了,是吧?抗日戰爭期間和解放前,你是我們的大山,是我們的大河,現在是一個小土堆,是一條小溝渠!吳祖光知道後對黃永玉說道,完了完了,他不會再同你來往。想不到,曹禺給黃永玉回了長達15頁的信,而且把黃永玉的信專門裱成一冊。後來阿瑟?米勒到曹禺那兒,曹禺讓英若誠翻譯給他聽。黃永玉認為:曹禺寫不出來,不能光怪他自己。誰寫出來了?那封信就等於羅稽南問毛澤東那句話,魯迅活著會怎麼樣?毛澤東回答的意思是,在監牢裡面還要寫,或者是放出來一聲不響。而沈從文預想到了,轉向到文物方面還挺有成效。在文物研究領域,沈從文稱得上是全才,對瓷器、銅器、玉器、漆器、繪畫、傢俱、舞蹈、服飾、絲綢、染織、圖案等,都有見地,發表了許多論著,最突出的是他編纂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成為資料最完整、插圖最豐富、考據最確實的中國服裝史專著。黃永玉記得,俄羅斯白銀時代的布洛克說過,藝術這東西,命定要穿過漫長的死亡地帶。

沈從文的文學不屬於當時的城市文化,也不屬於革命文學,他的「美在生命」的主張也與新文學主將們相悖,沈從文越與眾不同,就越招來非議。責備他「不寫階級鬥爭」,對不同階級人物「缺乏愛恨分明的立場」。

文學不能淪為商業和政治的僱傭,必須有根本的擔當。他不投身於某一個集團之中,保持一種獨立選擇和獨立人格,維護自己用筆的自由。與貌似進步、實則墮落的流行絕緣,不相黏附。這種邊緣的、民間文化立場的堅守,讓沈從文自成一格,沒有五四以來文學常有的弊病,沒有移植牽強的現代觀念及虛妄的革命鬥志。他有著清醒的自知之明:「我希望我的工作,在歷史上能負一點兒責任,盡時間來陶冶,給它證明什麼應消失,什麼宜存在。」希望他的讀者是「在各種事業里低頭努力,很寂寞的從事於民族復興大業的人。」

1948年,左翼文人郭沫若發表文章〈斥反動文藝〉,斥責沈從文是個「看雲摘星的風流小生」,「存心不良,意在蠱惑讀者,軟化人們的鬥爭情緒」。尤其是郭沫若對沈從文的「作為反動派」的階級定性猶如一顆重磅炸彈,給沈從文以沉重的打擊。次年接踵而來的是,沈從文任教的北大校園裡,有人指使學生們將郭沫若的《斥反動文藝》重抄成大字報,並貼出「打倒新月派、現代評論派、第三條路線的沈從文!」的大標語。沈從文又收到恐嚇信,他憂懼的還不僅僅是激烈批判的本身,而是背後強大的政治力量的威脅。他陷入空前的孤獨感,心力交瘁,有時候一邊工作一邊流下淚來。「生存亦若吾喪我,我應當休息了,我不毀也會瘋去。」

1949年3月,他兩度自殺。先是他將手伸到電線插頭上,慌亂中長子沈龍朱拔掉電源將父親蹬開;再是將自己反鎖在房內,用刀片割開手腕動脈及頸上血管,並喝了些煤油。及至有人破窗而入,已是鮮血四濺。獲救後,沈從文入精神病院療養。4月出院後,沈從文被趕下北大的講台。他下決心改行,遠離既給他帶來榮譽又招來是非的文壇,1949年8月,他來到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年沈從文47歲。永遠的告別了安身立命、已取得非凡成就的事業,從此沒能寫出一篇小說,而在這以前的25年中他卻出版了八十多部,一千多萬字。

天才文學大師的藝術之翼就此折斷了。沈從文在歷史博物館當起了義務講解員、勤雜工,埋頭研究文物古迹。他的昔日同行老友,丁玲、巴金、老舍,都順勢成了新政權活躍的文藝官員。他封筆以後,高層一直希望他能夠寫東西。面對利誘拉攏,他不為所動。夫人不解:「當初為尋求個人出路,你大量流著鼻血還日夜寫作,如今黨那樣關心創作,你能寫而不寫?」他淡然道:「框框太多,寫了也寫不好。」知己好友錢鍾書說:「從文這個人,你不要以為他總是溫文爾雅,他骨子裡很硬,不想乾的事,你強迫他試試?!」

文革中,沈從文的處境更慘了,無休止的檢查、批鬥,掃女廁所,七十多歲的他,心臟病、高血壓隨時會有危險,還被弄到鄉下勞動,看鴨子,看菜園。一次,他指著住處附近火葬場那高高的煙囪說:「那是我們每個人的最後歸宿。」

1985年有數人一起訪問沈從文,說起文革中他打掃女廁所的事,在場一位女記者動情地擁住他肩膀說:「沈老,您真是受苦受委屈了!」不想,83歲的老人當下抱著她的胳膊,嚎啕大哭起來,哭得就像個受了委屈的孩子,什麼話都不說,就是不停地哭,鼻涕眼淚滿臉地大哭。所有人都驚呆了。

今年是沈從文先生誕辰110周年,他如果睜開眼就會發現,自己筆下那個想像出來的「湘西」,已經消失了,故鄉藉著他的大名荷包漸鼓,而他卻好像永遠失去了故鄉。沈從文家人不願為了紀念沈從文而毀掉鳳凰,但鳳凰已經被逐利的商業旅遊摧毀了。燈紅酒綠,喧囂浮躁。蹩腳的仿古建築破壞了小城的視線,人造的繁華遮蔽了歷史,偽民俗大放光明,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充滿銅臭味的鬧市。

故鄉派人下跪請回了沈從文的骨灰,想做成墓園供人憑弔。其實也很想獲取經濟效益,僅僅因為他兩個兒子沈龍朱、沈虎雛的堅決反對,才未能把墓園變成收費景點。沈龍朱他們制止了縣政府一次次擴建墓園的衝動,卻阻止不了當地人的蓋房狂潮,沈虎雛說,「違章建築一直逼近墓地,堵著墓地的進口,全都蓋滿了,而且高度把從墓地往外的視野都擋住了。」沈龍朱說,「墓地跟城區之間,原來很好的沅河自然風光全沒了,變成兩邊全是房子非常狹窄的一條小過道。」

「故居陳列室里,一張張清晰珍貴的圖片,記錄了沈從文步入塵世後所走過的艱難歷程,那一行行流暢深沉的文字,忠實地記錄了作家成長的過程。檀木方桌,藤編靠椅、古老的木質結構架子床,都是沈老當年使用過的實物。目睹這些實物,眼前似乎出現了沈老和藹可親的音容笑貌,彷彿又在聆聽沈老的教誨:『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當地旅遊網如此介紹,但事實是,由沈家舊屋翻新的故居,不過是一個假古董,傢具擺設都是向當地人徵集的,跟沈從文沒有一絲關係。即便如此,故居也被列入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而且已經承包給他人了,租期五十年。鳳凰縣城旅遊通票168元,沈從文故居是「最耀眼」的景點。到鳳凰為父母掃墓,沈龍朱和沈虎雛兄弟倆不願邁進那地方。

更離奇的是,沈從文創造的「邊城」淪為當地政府的搖錢樹。「邊城」原名茶峒,茶,漢人也,此地是漢人居住的小塊平地,地處三省交界,乃湘西名鎮。一心求進步的地方官,將茶峒鎮更名為「邊城鎮」,坐實了沈從文的想像。他們還請一百個書法家書寫六萬字的《邊城》全文,僱人刻在岩石上。最讓人側目的是,他們請黃永玉設計了一個宏大「翠翠島」主題公園,島上聳立著巨大的「翠翠」雕像,小說里那條著名的黃狗依偎在她身邊,她在等待心上人歸來。遊船上掛著「翠翠笑迎天下客」的橫幅,讓人生出幾分滑稽感。在自負的規劃師眼裡,《邊城》里的人物地名皆可落地——「渡口岸坡上有一塊坪地,說這裡就是『碧溪嘴』。坪地上綠草如茵,四周灌木叢生,近邊還有幾叢翠竹和兩株大楓樹。當地人說,當年翠翠和她的爺爺就住在這兒的一間木屋裡。」「邊城鎮」網站如是介紹。更有意思的是,他們甚至還找到了「翠翠」的原型。

美國漢學家金介甫在《沈從文傳》一書里說,沈從文「把地方風情寫得很迷人,使評論家和讀者一直在爭辯他的鄉土文學有多少真實性」,《邊城》是記憶和想像在沈從文心裡發酵的果實,屬於美的抒情。沈從文書寫的是對鄉村文明解體的輓歌,是供自己追憶,讓讀者從功利社會裡抬起頭,眺望遠方那個幻影似的真純而美的生活,以此獲得滋潤。如今,故鄉抓住了他的名字,卻背叛了他。無道德底線的商業放肆地消費著人們對「邊城」的渴望,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在迅疾的毀滅中,無非是時間遲早而已。創造了「邊城」的他,最後一次回家是在1992年,由妻子張兆和親手將他的骨灰撒入沱江的流水中。他的墓碑上沒有刻字,那塊五彩石上寫著他的警言: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

沈從文遊離於滔滔的革命洪流之外,魂系鳳凰古城、綿長千里的湘西水,用看似輕淡的筆墨,寫出清新動人的故事,他刻畫的農人、士兵、婦女異常生動逼真,表現了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從文既沒有留洋背景,也沒有家學淵源,卻以其獨特的生活體驗為人們構築了一幅幅古樸自然的湘西生活畫卷。《邊城》優美得如一首抒情的田園詩,他的《從文自傳》,單純而又厚實,樸素而又傳神,蘊涵著天地運行、生生不息的活力。他完全來自於生活這本天地間無言的大書,他從大自然那裡可以體會到生命的豐富和忠實,找到愛與美相交融的情感。用他的話來說,這就像尋找到一種偉大的宗教一樣。

鳳凰,是紐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眼中最美的中國小城,也是文壇巨匠沈從文抖出的精緻「邊城」。鳳凰縣城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先秦,古稱「五竿」,至清朝在此屯軍後,改稱鳳凰。它位於湖南湘西自治州西南邊,縣治總面積1700多平方公里,人口37萬,是一個以苗族、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集縣。

鳳凰像一幅山水畫,山青水秀、人傑地靈,完好的保留了苗族、土家族的建築風格。靜靜的沱江穿城而過,江流舒緩、水平如鏡,舟行款款,如滑動在琉璃之上。遠處畫橋如虹,飛閣垂檐,極盡清麗典雅之風致。兩岸青山吐翠,城郭巍峨,懸樓吊腳,一併倒影在清流之中。城內,縱橫交錯的明清石板街斑斑駁駁,沉澱了鳳凰商賈雲集、文化薈萃的輝煌過去。戲台上,原始戲劇活化石儺堂戲與地方經典陽戲正輪番上演。或洗衣勞作,或討價還價,或匆忙趕路的當地人,用韻味獨特的湘西土話、苦辣咸酸的飲食習慣以及蠟染和銀飾等格調清雅的民族工藝渲染著延續千年的湘西市井圖。城外,熊希齡故居、沈從文墓地以及黃永玉的「多翠樓」都足以讓你被鳳凰得天獨厚的靈氣所折服。遠眺天邊,戰火紛飛後遺世獨立的明萬曆年間南方長城仍吐露著曾經的雄壯氣勢。

世人對於鳳凰最初的印象,是緣於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邊城》。那座隱藏在深山中的千年古鎮,漸漸被人發現,或許因為與世隔絕,她的美一下子驚艷四射,於是,一批又一批的人前往,去尋找心中的精神家園。不管是遊人如織還是太過商業,鳳凰,用每一面老牆、每一塊青石板以及每一座青山、每一彎流水、每一艘小船,還有一些人物命運構成的一座讓人魂牽夢縈的邊城。

所以,鳳凰除了沈從文和黃永玉之絕以外,還有其他「八絕」不能錯過——

第一絕:沱江邊的菜場以及在河邊搗衣的女人

古老的沱江在城牆下緩緩地流淌著,她是鳳凰的根,鳳凰的魂,鳳凰的精髓之所在。如果你來到鳳凰,不妨早起,去沱江的菜場逛逛,看那些穿著民族服飾的鄉民背著背簍,買抑或賣,這樣的集市有著原始而古老的味道。

想必在旅遊季節,沱江上應該是遊船,遊人,那些搗衣的女人應該難得一見了吧。如今洗衣服不就是把臟衣服扔進洗衣機就完事兒了么。提著臟衣服到河邊,用棍子拍打的古老洗衣方式,噎不多見。當然,細心地你,或許便能見著這一幕。

第二絕:沙灣的吊腳樓

提到鳳凰,便不能不說吊腳樓。那些沿河而建高聳的吊腳樓,彷彿是自己生出來的。一棟棟用原木撐起的吊腳樓沿著河岸一字排開,似乎成了沱江天然的守護者,不言不語,不離不棄,一任時光如流水般悠悠離去。

無論是坐船看吊腳樓,還是在吊腳樓中看沱江,這都是不可錯過的體驗。記得沈從文先生曾經寫過從吊腳樓裡邊看江上的龍舟比賽,那樣的景緻,噎遠去,但憑欄而望,依然不妨懷古之情。

第三絕:北門外沱江邊上的露天餐座

又是沱江。是的,如果沒有沱江,便沒有這樣靈動的鳳凰。如果你只是想著到鳳凰匆匆一瞥,那便錯失了太多美好。北門古城樓和東門古城樓是是鳳凰古城唯一保存下來的城樓。

無論是沿水而居,還是沿水遊玩,總是會有很多樂趣。坐在沱江邊的露天餐作,要一杯茶或是咖啡,一個下午的時光興許就這樣過去了。這樣的生活,充滿了詩情畫意。

第四絕:哺育了沈從文的文昌閣小學

鳳凰,因沈從文先生而聞名於世。自然,與沈老先生有關的地方是不容錯過的。文昌閣小學建於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座落在風景秀麗的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北麓。

這所小學歷經一個多世紀的風霜,依然延續著自己的功能,她不僅是沈從文上學的地方,也是黃永玉讀書的地兒。小學依然有著很多古老建築,在國內,很難見到這樣一所古老的小學。

第五絕:黃絲橋古城

鳳凰的名氣之大,讓離她不遠的洪江古商城,黃寺橋古城都黯然失色。尤其是後者,興許很多人聞所未聞。黃絲橋古城位於鳳凰縣阿拉營鎮,始建於公元686年,古城全部用青光石塊建成。

阿拉營是古時湘黔川邊界貿易重鎮,從這裡西行一公里許,便來到了黃絲橋古城。這是國內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城堡,登上古城頭,極目四野,見良田千頃,綠水迂迴;斜陽夕照里,炊煙縷縷,一派田園詩韻。誰人想到,這裡曾是西通雲貴要塞,刀戟搏擊之地。

黃絲橋古城,遊人肯定不如鳳凰,所以,喜歡安靜的你,也喜歡探究文化的你,這裡怎能錯過。

第六絕:文廟、三王廟、文昌閣、筆架城

一聽這些名字,便知道這是古城的代表,也是古城文化的承載所在。湘西,向來都是少數民族活動的地方,鳳凰也不例外。經過多年的融合,共同繁衍生息,多種文化的相互包容,便形成了今天的鳳凰。

文廟是儒家文化的象徵,古時,在這偏遠之地,便有了儒家文化的浸染。文昌閣表達了人們對文化的致敬。在鳳凰,濃厚的文化氛圍,讓人驚訝,好多有名的學者都是從這裡走出來的。鳳凰,真的是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第七絕:鳳凰夜色

幕色中的鳳凰,四處瀰漫著古老而又神秘的氣息,讓人忘了置身何處,今夕何夕。夜色漸濃,沱江上漸漸升騰起一層霧氣,兩岸的燈火漸漸燃起,小街兩旁點著燭光的銀飾攤越來越多,紅紅的燈籠也齊齊地亮了起來,倒影在水中,撲朔迷離,虛實難分。

遠處小巷的點點燈光,就像歷史老人的眼神,凄迷而遙遠。從酒吧中偶爾會傳來激情高昂的音樂聲,不同風格,不同格調。而江面上,那一盞盞被寄予了希望和祝福的河燈,默默地流向遠方……

第八絕:古戲台,當地畫家的聚會地

如果你是文藝青年,鳳凰朝陽宮古戲台你肯定會喜歡的。因為那是很多畫家都去的地兒,當然還有別的人。鳳凰朝陽宮(土家族陳氏祠堂)古戲台建於民國4年(1915年),古戲台有著獨特的建築方式和結構特徵,有著巫儺文化的圖騰觀念等。曾經,這裡上演了無數場儺戲,現在,亦很難見到。

有時候,民族的東西反而充滿了神秘,無論是語言,服飾,還是飲食,都對我們有著莫名的吸引力。鳳凰,何曾不是呢?

鳳凰於更多的人來說更像是一個過去的故事,一個滿載魅力與哀愁的故事,她在歷經了數百年風吹雨打後,在歲月的沉澱打磨中漸漸有了靈性。

鳳凰是朦朧的,是充滿詩意的。帶著對美麗的鳳凰的美好回憶,彷彿穿越時空一般,一下從一個古老而寧靜的過去回到了繁華的現實生活當中。或許,浮躁的心是體會不了真實的鳳凰古城,也許只有一顆寧靜的心沉浸在其中,才能觸摸到鳳凰那古老而神秘的靈魂。

  • 推薦閱讀:

    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簫
    雷頤:惡劣的環境下,怎樣做一個好人?丨鳳凰評論
    隱匿湘西四千餘年,不是鳳凰的它,竟然是湘西古四鎮之首
    曾國藩最為人推崇的「殺手鐧」_王逸凡品牌視野_鳳凰博報
    鳳凰分五種,號稱五鳳,都有哪一些?

    TAG:靈魂 | 神秘 | 鳳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