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世奇書

中國傳世奇書

常人不測之智,鬼神不辯之機。玩天下於股掌,料世事於變幻。

當下星際時局正處巨變,中國古老的傳統智慧也顯現其指導意義。奧修說他十大心愛之書包括中國的《道德經》與《莊子》。可惜更多的智慧書籍沒有被翻譯成外文。限於篇幅,本文只擇選幾本筆者心愛之書:《陰符經》姜子牙、《素書》黃石公、《鬼谷子》鬼谷子、《心書》諸葛亮、《乾坤大略》、《醉古堂劍掃》。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請慎閱讀。若非其人,必受天殃。

《陰符經》姜子牙

神仙抱一演道章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鏈,謂之聖人。

富國安民演法章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強兵戰勝演術章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至樂性余,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勝。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入封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素書》黃石公:張良之師

原始篇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德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慧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  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後代。

正道篇

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鑒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為儀錶,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  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苟免,見利而不苟得。此人之傑也。

求人之志

絕嗜禁慾,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讓過。貶酒闕色,所以無污。避嫌遠疑,所以不[心吳]。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彰。親仁友直,所以扶顛。近恕篤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濟物。癉惡斥讒,所以止亂。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後度,所以應卒。設變致權,所以解結。括囊順會,所以無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本德宗道

夫志心篤行之術:長莫長於博謀,安莫安於忍辱,先莫先於修德,樂莫樂於好善,神莫神於至誠,明莫明於體物,吉莫吉於知足,苦莫苦於多願,悲莫悲於精散,病莫病於無常,短莫短於苟得,幽莫幽於貪鄙,孤莫孤於自恃,危莫危於任疑,敗莫敗於多私。

遵義

以明示下者闇,有過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禍,令與心乖者廢,後令繆前者毀,怒而無威者犯,好眾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離者孤,親讒遠忠者亡,近色遠賢者惛,女謁公行者亂,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勝者侵,名不勝實者耗,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廢,以過棄功者損,群下外異者淪,既用不任者疏,行賞吝色者沮,多許少與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報,貴而忘賤者不久,念舊而棄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強用人者不畜,為人擇官者亂,失其所強者弱,決策於不仁者險,陰計外泄者敗,厚斂薄施者凋,戰士貧、游士富者衰,貨賂公行者昧,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  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安禮

怨在不舍小過,患在不預定謀;福在積善,禍在積惡;飢在賤農,寒在墮織;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來,貧在棄時。上無常操,下多疑心;輕上生罪,侮下無親。近臣不重,遠臣輕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人厚。國將霸者,士皆歸;邦將亡者,賢先避。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山峭者崩;澤滿者溢。  棄玉取石者盲,羊質虎皮者柔;衣不舉領者倒,走不視地者顛;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足寒傷心,人怨傷國。山將崩者,下先隳;國將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國殘。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見已生者慎將生,惡其跡者須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凶。吉者百福所歸,凶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鍾。務善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同志相得,同仁相憂,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規,同巧相勝。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

如此,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鬼谷子》鬼谷子

捭闔第一

  粵若稽古聖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命物.知存亡之門戶.籌策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眹焉.而守司其門戶.故聖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弛或張.是故聖人一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後.度權量能.校其伎巧短長.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審定有無.以其實虛.隨其嗜欲.以見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貴得其指.闔而捭之.以求其利.或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闔而閉之者.異其誠也.可與不可.審明其計謀.以原其同異.離合有守.先從其志.即欲捭之貴周.即欲闔之貴密.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闔之者.結其誠也.皆見其權衡輕重.乃為之度數.聖人因而為之慮.其不中權衡度數.聖人因而自為之慮.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納之.闔者、或闔而取之.或闔而去之.捭闔者.天地之道.捭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縱橫.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捭闔者.道之大化.說之變也.必豫審其變化.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故關之捭闔.制之以出入.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陰陽其和.終始其義.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曰始.故言死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為陰曰終.諸言法陽之類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皆曰終.言惡以終為謀.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言可.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為小無內.為大無外.益損去就倍反.皆以陰陽御其事.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隨而入.陽還終始.陰極反陽.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陰陽相求.由捭闔也.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門戶.

反應第二

  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覆以驗今.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來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聖人之意也.不可不察.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其張罝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常持其網驅之.其言無比.乃為之變.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己反往.彼覆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襲之.反之覆之.萬事不失其辭.聖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古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瞼.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聽真偽.知同異.得其情詐也.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以反求覆.觀其所託.故用此者.己欲平靜.以聽其辭.察其事.論萬物.別雄雌.雖非其事.見微知類.若探人而居其內.量其能.射其意也.符應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見形也.若光之與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針.舌之取燔骨.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陽與陰.如圓與方.如方與圓.未見形、圓以道之.既形、方以事之.進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內揵第三

  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事皆有內揵.素結本始.或結以道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財貨.或結以釆色.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若蚨母之從其子也.出無間.入無眹.獨往獨來.莫之能止.內者、進說辭.揵者、揵所謀也.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陰德、謂陰私相德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日進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於謀.待決事也.故曰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得其情.乃制其術.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開.故聖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萬物.由夫道德仁義.禮樂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去論就.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外內者.必明道數.揣策來事.見疑訣之.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民入產業.曰揵而內合.上暗不治.下亂不寤.揵而反之.內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若命自來.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與之.環轉因化.莫之所為.退為大儀.

抵巇第四

  物有自然.事有合離.有近而不可見.遠而可知.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巇者、罅也.罅者、(山間)也.(山間)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巇之理也.事之危也.聖人知之.獨保其用.因化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經起秋毫之末.揮之於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孽之謀.皆由抵巇.抵巇隙為道術.天下分錯.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聖人竄匿.貪利詐偽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離散.乖亂反目.是謂萌牙巇罅.聖人見萌牙巇罅.則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諸侯相抵.不可勝數.當此之時.能抵為右.自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闔.能用此道.聖人也.聖人者.天地之使也.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可以上合.可以檢下.能因能循.為天地守神.

飛箝第五

  凡度權量能.所以征遠來近.立勢而制事.必先察同異.別是非之語.見內外之辭.知有無之數.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然後乃權量之.其有隱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鉤箝之語.其說辭也.乍同乍異.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後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後毀之.或以重累為毀.或以毀為重累.其用或稱財貨琦瑋珠玉璧白釆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或伺候見(山間)而箝之.其事用抵巇.將欲用之天下.必度權量能.見天時之盛衰.制地形之廣狹.岨嶮之難易.人民貨財之多少.諸侯之交.孰親孰疏.孰愛孰憎.心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乃就說其所重.以飛箝之辭.鉤其所好.以箝求之.用之於人.則量智能.權材力.料氣勢.為之樞機.以迎之隨之.以箝和之.以意宜之.此飛箝之綴也.用於人則空往而實來.綴而不失.以究其辭.可箝而從.可箝而橫.可引而東.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雖覆能復.不失其度.

忤合第六

  凡趨合倍反.計有適合.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為制.是以聖人居天地之間.立身御世.施教揚聲明名也.必因事物之會.觀天時之宜.因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與之轉化.世無常貴.事無常師.聖人常為無不為.所聽無不聽.成於事而合於計謀.與之為主.合於彼而離於此.計謀不兩忠.必有反忤.反於是.忤於彼.忤於此.反於彼.其術也.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與之.用之國.必量國而與之.用之家.必量家而與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氣勢而與之.大小進退.其用一也.必先謀慮計定.而後行之以飛箝之術.古之善背向者.乃協四海、包諸侯、忤合之地.而化轉之然後以之求合.故伊尹五就湯.五就桀.然後合於湯.呂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後合於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歸之不疑也.非至聖人達奧.不能御世.勞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見情.不能成名.材質不惠.不能用兵.忠實無真.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長短遠近孰不如.乃可以進.乃可以退.乃可以縱.乃可以橫.

揣篇第七

  少饒乏、有餘不足、幾何辨.地形之險易.孰利孰害.謀慮孰長孰短.君臣之親疏.孰賢孰不肖.與賓客之知睿.孰少孰多.觀天時之禍福.孰吉孰凶.諸侯之親.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變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側孰便.能知如此者.是謂權量.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時.往而極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隱其情.必以其甚懼之時.往而極其惡也.其有惡也.不能隱其情.情慾必失其變.感動而不知其變者.乃且錯其人勿與語.而更問所親.知其所安.夫情變於內者.形見於外.故常必以其見者.而知其隱者.此所謂測深揣情.故計國事者.則當審權量.說人主.則當審揣情.謀慮情慾.必出於此.乃可貴.乃可賤.乃可重.乃可輕.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敗.其數一也.故雖有先王之道.聖智之謀.非揣情隱匿.無所索之.此謀之大本也.而說之法也.常有事於人.人莫先事而至.此最難為.故曰.揣情最難.守司言必時其謀慮.故觀蜎飛蠕動.無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生事者.幾之勢也.此揣情飾言.成文章而後論之.

摩篇第八

  摩之符也.內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隱.微摩之以其所欲.測而探之.因符必應.其應也.必有為之.故微而去之.是謂塞窌匿端.隱貌逃情.而人不知.故成其事而無患.摩之在此.符之在彼.從而應之.事無不可.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聖人謀之於陰.故曰神.成之於陽.故曰明.所謂主事日成者.積德也.用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積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勝者.常戰於不爭不費.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靜也.正者、直也.喜者、悅也.怒者、動也.名者、發也.行者、成也.廉者、潔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諂也.故聖所獨用者.眾人皆有之.然無成功者.其用之非也.故謀莫難於周密.說莫難於悉聽.事莫難於必成.此三者然後能之.故謀必欲周密.必擇其所與通者說也.故曰或結而無隙也.夫事成必合於數.故曰道數與時相偶者也.說者聽.必合於情.故曰情合者聽.故物歸類.抱薪趨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此物類相應於勢.譬猶是也.此言內符之應.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類焉.有不相應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聽者.故曰獨行之道.夫幾者不晚成.而不抱久而化成.

權篇第九

  說之者、說之也.說之者、資之也.飾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損也.應對者.利辭也.利辭也.輕論也.成義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驗也.難言者.卻論也.卻論者.釣幾也.佞言者.諂而於忠.諛言者.博而於智.平言者.決而於勇.戚言者.權而於信.靜言者.反而於勝.先意成欲者諂也.繁稱文辭者博也.策選進謀者權也.縱舍不宜者決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故口者.幾關也.所以閉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窺間見姦邪.故曰參調而應.利道而動.故系言而不亂.翱翔而不迷.變易而不危者.觀要得理.故無目者.不可示以五色.無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者.無所開之也.不可以來者.無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諱忌也.眾口爍金.言有曲故也.人之情.出言則欲聽.舉事則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從其所長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蟲之悍也.必以堅厚.螫蟲之動也.必以毒螫.故禽獸之用.其長而談者.知用其用也.故曰辭言五.曰病.曰怨.曰憂.曰怒.曰喜.故曰病者.感衰氣而不神也.怨者.腸絕而無主也.憂者.閉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動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無要也.此五者.精則用之.利則行之.故與智者言依於博.與拙者言依於辨.與辨者言依於要.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高.與貧者言依於利.與賤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於敢.與過者言依於銳.此其術也.而人常反之.是故與智者言.將此以明之.與不智者言.將此以教之.而甚難為也.故言多類.事多變.故終日言.不失其類.故事不亂.終日不變.而不失其主.故智貴不妄.聽貴聰智貴明.辭貴奇.

謀篇第十

  為人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審得其情.乃立三儀.三儀者曰上.曰中.曰下.參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擁.始於古之所從.故鄭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也.此所以察同異之分類一也.故牆坏於隙.木毀於其節.施蓋其分也.故變生於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因以制於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數也.夫仁人輕貨.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據危.智者達於數.明於理.不可欺以誠.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懼也.貪者易誘也.是因事而裁之.故為強者.積於弱也.有餘者.積於不足也.此其道術行也.故外親而內疏者.說內.內親而外疏者.說外.故因其疑以變之.因其見以然之.因其說以要之.因其勢以成之.因其惡以權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動之.微而正之.符而應之.擁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結而無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者.必與之言私.其身內.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無以人之近所不欲.而強之於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於人.人之有好也.學而順之.人之有惡也.避而諱之.故陰道而陽取之也.故去之者縱之.縱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惡.故至情托焉.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貴制人.而不貴見制於人.制人者.握權也.見制於人者.制命也.故聖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難.以此觀之.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然而無為而貴智矣.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見.既用見可否.擇事而為之.所以自為也.見不事.擇事而為之.所以為人也.故先王之道.陰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與深.聖人之制道.在隱與匿.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道理達於此義之.則可與言.由能得此.則可與谷遠近之義.

決篇第十一

  為人凡決物.必托於疑者.善其用福.惡其有患.害至於誘也.終無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則不受也.奇之所託.若有利於善者.隱托於惡.則不受矣.致疏遠.謂疑者本其利善.而決者隱其利善之情.反托之於惡.則不受其決.更致疏遠矣.故其有使失利.其有使離害者.此事之失.聖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陽德之者.有以陰賊之者.有以信誠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陽勵於一言.陰勵於二言.平素樞機.以用四者.微而施之.於是度以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公王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則決之.不用費力而易成者.可則決之.用力犯勤苦.然而不得已而為之者.則可決之.去患者.可則決之.從福者.可則決之.故夫決情定疑.萬事之機.以正亂治.決成敗.難為者.故先王乃用蓍龜者.以自決也.

符言第十二

  安徐正靜.其被節無不肉.善與而不靜.虛心平意.以待傾損.有主位.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慮者.則無不知.輻湊並進.則明不可塞.有主明.德之術.曰勿堅而拒之.許之則防守.拒之則閉塞.高山仰之可極.深淵度之可測.神明之位術正靜.其莫之極歟.有主德.用賞貴信.用刑貴正.賞賜貴信.必驗耳目之所見聞.其所不見聞者.莫不闇化矣.誠暢於天下神明.而況奸者干君.有主賞.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熒惑之處安在.有主問.心為九竅之治.君為五官之長.為善者君與之賞.為非者君與之罰.君因其政之所以求因與之.則不勞.聖人用之.故能賞之.因之循理.固能久長.有主因.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則群臣生亂.家於其無常也.內外不通.安知所開.開閉不善.不見原也.有主周.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明.千里之外.隱微之中.是謂洞天下.奸莫不闇變更.有主恭.循名而為.實安而完.名實相生.反相為情.故曰.名當則生於實.實生於理.理生於名實之德.德生於和.和生於當.有主名.

  轉丸、胠亂、二篇皆亡.

月去篋第十四

將為肢篋探囊發匱之盜,為之守備,則必攝緘滕,固扃橘,此世俗之所謂智也。

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滕、扃橘之不固也。然則向之所謂智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

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故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其所謂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

何以知其然耶?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網罟屋州閭鄉里者,曷常不法聖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朝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耶?並與其聖智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十二代而有齊國。

則是不乃竊齊國,並與其聖智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經陰符七術》。《鬼谷子》側重於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而《本經陰符七術》則集中於養神蓄銳之道。

  《本經陰符七術》之前三篇說明如何充實意志,涵養精神。後四篇討論如何將內在的精神運用於外,如何以內在的心神去處理外在的事物。

  《東周列國志》中有段關於《陰符》的精彩描寫。當年蘇秦辭鬼谷子下山,盡破家財得黃金百鎰,黑貂裘衣一件,治車馬僕從,遨遊列國,訪求山川地形,人民風土,得天下利害之詳。然而如此數年,未有所遇。其時錢財以盡,只得回家。回家後,一家老小盡責其之。妻不以其為夫,嫂不以其為叔,母不以其為子。絕望之餘,想起鬼谷子之臨別贈言﹕「若遊說失意,只須熟玩《陰符》一書,自有進益。」於是蘇秦乃閉門探討,務窮其趣,晝夜不息。夜倦欲睡,則引錐刺股,血流滿足。如此一年,於陰符有悟,乃將列國形勢,細細揣摩,天下之勢,盡在掌中。後又出遊列國,成功於燕、趙。隨之又將六國合縱,共同抗秦,建立不朽功績。

 本經陰符七篇

  盛神法五龍.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德為之人.養神之所歸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生受之天.謂之真人.真人者.與天為一.而知之者.內修鍊而知之.謂之聖人.聖人者.以類知之.故人與生一.出於化物.知類在竅.有所疑惑.通於心術.術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之謂化.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靜和者養氣.養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是謂神化.歸於身謂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一而養產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志.

  養志法靈龜.養志者.心氣之思不達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志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也.故心氣一.則欲不偟.欲不偟.則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則思理達矣.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於胸中.故內以養氣.外以知人.養志則心通矣.知人則分職明矣.將欲用之於人.必先知其養氣志.知人氣盛衰.而養其氣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志不養.心氣不固.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志意不實.志意不實.則應對不猛.應對不猛.則失志而心氣虛.志失而心氣虛.則喪其神矣.神喪則髣佛.髣佛則參會不一.養志之始.務在安己.己安則志意實堅.志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實意法螣蛇.實意者.氣之慮也.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明榮.慮深遠則計謀成.神明榮則志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意慮定則心遂安.則其所行不錯.神者得則凝.識氣寄.姦邪得而倚之.詐謀得而惑之.言無由心矣.故信心術.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慮之交會.聽之候之也.計謀者.存亡樞機.慮不會則聽不審矣.候之不得.計謀失矣.則意無所信.虛而無實.無為而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內視反聽.定志思之.大虛待.神往來.以觀天地開闢.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是謂道知.以通神明.應於無方.而神宿矣.

  分威法伏熊.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靜固志意.神歸其舍.則威覆盛矣.威覆盛則內實堅.內實堅則莫當.莫當則能以分人之威.而動其勢如其天.以實取虛.以有取無.若以鎰稱珠.故動者必隨.唱者必和.撓其一指.觀其餘次.動變見形.無能間者.審於唱和.以間見間.動變明而威可分.將欲動變.必先養志伏意以視間.知其固實者.自養也.讓己者.養人也.故神存兵亡.乃為之形勢.

  散勢法鷙鳥.散勢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間而動.威肅內盛.推間而行之則勢散.夫散勢者.心虛志溢.意失威勢.精神不專.其言外而多變.故觀其志意為度數.乃以揣說圖事.盡圓方.齊長短.無則不散勢.散勢者.待間而動.動勢分矣.故善思間者.必內精五氣.外視虛實.動而不失分散之實.動則隨其志意.知其計謀.勢者.利害之決.權變之威.勢敗者.不以神肅察也.

  轉圓法猛獸.轉圓者.無窮之計.無窮者.必有聖人之心.以原不測之智.以不測之智而通心術.而神道混沌為一.以變論萬義類.說義無窮.智略計謀.各有形容.或圓或方.或陰或陽.或吉或凶.事類不同.故聖人懷此之用.轉圓而求其合.故興造化者.為始動作.無不包大道.以觀神明之域.天地無極.人事無窮.各以成其類.見其計謀.必知其吉凶成敗之所終也.轉圓者.或轉而吉.或轉而凶.聖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轉圓而從方.圓者.所以合語.方者.所以錯事.轉化者.所以觀計謀.接物者.所以觀進退之意.皆見其會.乃為要結.以接其說也.

  損兌法靈蓍.損兌者.幾危之決也.事有適然.物有成敗.幾危之動.不可不察.故聖人以無為待有德.言察辭.合於事.兌者.知之也.損者.行之也.損之說之.物有不可者.聖人不為辭也.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辭不煩而心不虛.志不亂而意不邪.當其難易.而後為之謀.自然之道以為實.圓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謂大功.益之損之.皆為之辭.用分威散勢之權.以見其兌威.其機危乃為之決.故善損兌者.譬若決水於千仞之堤.轉圓石於萬仞之溪.持樞.持樞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雖成必敗.故人君亦有天樞.生養成藏.亦復不別.干而逆之.逆之雖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綱也.中經.中經.謂振窮趨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物執窮者.不忘恩也.能言者.儔善博惠.施德者依道.而救拘執者.養使小人.蓋士當世異時.或當因免闐坑.或當伐害能言.或當破德為雄.或當抑拘成罪.或當戚戚自善.或當敗敗自立.故道貴制人.不貴制於人也.制人者握權.制於人者失命.是以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聞聲和音.解仇斗郄.綴去卻語.攝心守義.本經記事者紀道數.其變要在持樞中經.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者.謂爻為之生也.可以影響形容象貌而得之也.有守之人.目不視非.耳不聽邪.言必詩書.行不僻淫.以道為形.以聽為容.貌庄色溫.不可象貌而得也.如是隱情塞郄而去之.聞聲和音.謂聲氣不同.則恩受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征羽不相配.能為四聲主者.其唯宮乎.故音不和.則不悲不是.以聲散傷丑害者.言必逆於耳也.雖有美行盛譽.不可比目合翼相須也.此乃氣不合.音不調者也.解仇斗郄.謂解羸微之仇.斗郄者.斗強也.強郄既斗.稱勝者高其功.盛其勢.弱者哀其負.傷其卑.行其名.恥其宗.故勝者.斗其功勢.苟進而不知退.弱者聞哀其負.見其傷.則強大力倍.死而是也.郄無極大.御無強大.則皆可脅而並.綴去者.謂綴己之系.言使有餘思也.故接貞信者稱其行.厲其志.言可為可復.會之期喜.以他人之庶.引驗以結往.明疑疑而去之.卻語者.察伺短也.故多必有數短之處.識其短驗之.動以忌諱.示以時禁.然後結以安其心.收語蓋藏而卻之.無見己之所不能於多方之人.攝心者.謂逢好學伎術者.則為之稱遠.方驗之.驚以奇怪.人系其心於己.效之於驗.驗去亂其前.吾歸誠於己.遭淫色酒者.為之術音樂.動之以為必死.生日少之憂.喜以自所不見之事.終可以觀漫瀾之命.使有後會.守義者.謂守以人義.探心在內以合也.探心深得其主也.從外製內.事有系由而隨也.故小人比人.則左道而用之.至能敗家奪國.非賢智.不能守家以義.不能守國以道.聖人所貴道微妙者.誠以其可以轉危為安.救亡使存也.

《心書》諸葛亮

執掌兵權〔兵機第一〕

兵權者,是三軍之司令,主將之威勢。將能執兵之權,操兵之勢而臨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隨所遇而施之。

五大惡人〔逐惡第二〕

軍國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結黨相連,毀贊賢良;二曰侈其衣服,異其冠帶;三曰虛誇妖術,詭言神道;四曰專察是非,私以動眾;五曰伺候得失,陰結敵人。

鑒識人物〔知人第三〕

知人之道有七焉。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窮之以詞辯而觀其變;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醉之以酒而觀其性;臨之以利而觀其廉;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將帥之才〔將才第四〕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知其饑寒,察其勞苦,此謂之仁將,……見賢如不及,從諫若順流,寬而能剛,勇而多計,此謂之大將。

將帥之器〔將器第五〕

將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禍,為眾所服,此十夫之將,……仁愛洽於下,信義服鄰國,上曉天文,中察人事,下識地理,四海之內,視如家室,此天下之將。

將帥之弊〔將弊第六〕

為將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貪而無厭;二曰妒賢嫉能;三曰信讒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猶豫不自決;六曰荒淫於酒色;七曰奸詐而自怯;八曰狡之而不以禮。

將帥信念〔將志第七〕

故善將者,不恃強,不怙勢,寵之而不喜,辱之而不驚,見利不貪,見美不淫,以身殉國,一意而已。

上善之將〔將善第八〕

將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謂善知敵之形勢,善知進退之道,善知國之虛實,善知天時人事,善知山川險阻。四欲者,所謂戰欲奇,謀欲密,眾欲靜,心欲一。

剛柔之將〔將剛第九〕

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純柔純弱,其勢必剛。純剛純強,其勢必滅。不柔不剛,合道之常。

驕吝之將〔將驕第十〕

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將不可吝,吝則賞不行,賞不行則士不致命,不致命則無功,軍無功則國虛,國虛則寇實矣。

五強八惡〔將強第十一〕

將有五強八惡。高節可以勵俗,孝悌可以揚名,信義可以交友,沉慮可以容眾,力行可以建功,此將之五強也。

受命出師〔出師第十二〕

古者國有危難,君簡賢能而任之,齋三日入太廟,南面而立,將北面,太師進鉞於君,君持鉞柄以授將,曰:「從此至軍,將軍其裁之。」

適才適所〔擇材第十三〕

夫師之行也,有報國之士、突陣之士、搴旗之士、爭鋒之士、飛馳之士、摧鋒之士,此六軍之善士,各因其能而用之。

順天知人〔智用第十四〕

為將之道,必順天、因時、依人,以立勝也。故天作時不作而人作,是謂逆時;時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謂逆天;天作時作而人不作,是謂逆人;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時,亦不逆人也。

不列陣式〔不陣第十五〕

古之善理者不師,善師者不陣,善陣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滅。

將帥誡律〔將誡第十六〕

書曰:「狎侮君子,罔以盡人心;狎侮小人,罔以盡人力。」故用兵之要務:攬英雄之心,嚴賞罰之科,總文武之道,操剛柔之術,……將能若此,嚴號申令而人願斗,則兵和刃接而人樂死矣。

有備無患〔戒備第十七〕

國之大務,莫先於戒備。若乃失之毫釐,則差若千里,覆軍殺將,勢不窬息,可不懼哉。

教育訓練〔習練第十八〕

軍不習練,百不當一,習而用之,一可當百。故仲尼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又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害群之馬〔軍蠹第十九〕

夫三軍之行,有探候不審,烽火失度,後期犯令,不應時機;阻亂師徒;乍前乍後,不合金鼓;……此九者,三軍之蠹,有之必敗也。

培養心腹〔腹心第二十〕

善將者,必有博聞多智者為腹心,沉審謹密者為耳目,勇悍善敵者為爪牙。

戰爭法則〔謹候第廿一〕

敗軍喪師,未有不因輕敵而致禍者。故師出以律,失律則凶。律有十五焉。一慮;二詰;三勇;四廉;五平;六忍;七寬;八信;九敬;十明;十一謹;十二仁;十三忠;十四分;十五謀。戰爭失敗、喪失軍隊,無不是由於輕敵而招致禍患的。因此興師動眾必須按照戰爭法則而行,如有違背就會招致不幸。

決勝三機〔機形第廿二〕

以愚克智,命也;以智克愚,順也;以智克智,機也。其道有三:一曰事;二曰勢;三曰情。善將者必因機而立勝。

軍令如山〔重刑第廿三〕

吳起曰:「鼓鼙金鐸所以威耳,旌幟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耳威以聲,不可不清;目威以容,不可不明;心威以刑,不可不嚴。三者不立,士可怠也。

庸帥劣將〔蠹將第廿四〕

善將得有四。示之以進退,故人知禁;誘之以仁義,故人知禮;重之以是非,故人知勸;決之以賞罰,故人知信。禁、禮、勸、信,師之大經也。

因勢利導〔審因第廿五〕

因人之勢以伐惡,則黃帝不能與爭威矣;因人之力以決勝,則湯武不能與爭功矣。若能審因而加之威勝,則萬夫之雄將可圖,四海之英豪受制矣。

天·地·人〔天勢第廿六〕

行兵之勢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者無敵,所擊者萬全矣。

勝兆敗征〔勝敗第廿七〕

三軍悅樂,士卒畏懼,相議以勇斗,相望以威武,相勸以刑賞,此必勝之徵也。三軍數驚,士卒惰慢,下無禮信,人不畏法,相恐以敵,相語以利,相囑以禍福,相惑以妖言,此必敗之徵也。

充分授權〔假權第廿八〕

將者,人命之所懸也,成敗之所系也,禍福之所倚也,而上不假之以賞罰,亦猶束猿猱之手而責之以勝捷,膠離婁之目而使之辨青黃,不可得也。

視座如子〔哀死第廿九〕

善將者,養人如養己子。有難則以身先之,有功則以身後之,死者哀而葬之,傷者泣而撫之,飢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禮而祿之,勇者賞而勸之。將能若此,所向必捷矣。

奇人異士〔三賓第三十〕

詞若懸流,奇謀不測,博聞廣見,多藝多才,此萬夫之望,引為上賓;猛如熊虎,捷若騰猿,剛如鐵石,利若龍泉,此一時之雄,引為中賓;多言或中,薄技小才,此常人之能,引為下賓。

舉重若輕〔沒應第卅一〕

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先動後用,刑於無刑,此用兵之智;師徒已列,戎馬交馳,強弩才臨,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敵人告急,此用兵之能。

掌握地利〔使利第卅二〕

草木叢集,利以游逸;重塞山森,利以不意;前林無隱,利以潛伏。以少擊眾,利以日暮;以眾擊寡,利以清晨。強弩長兵,利以捷次;窬淵隔水,風火暗昧,利以搏前擒後。

見機行事〔應機第卅三〕

必生之術,合變之形,在於機也。非智者,孰能見機而作。見機之道,莫先於不意。故猛獸失險,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蠆發毒,壯士徨而失色。以其禍出不圖,變速非慮。

權衡敵我〔揣能第卅四〕

善用兵者,揣其能而料其勝負。主孰聖也,將孰賢也,吏孰能也,糧餉孰豐也,士卒孰練也,軍容孰整也,戎馬孰逸也,形勢孰險也,賓客孰智也,鄰國孰懼也,財貨孰多也,百姓孰安也。

勇於戰鬥〔輕戰第卅五〕

螫蟲之觸,負其毒也;戰士能勇,倚其備也;是以鋒銳甲堅則人輕戰。故甲不堅密與肉袒同;射不能中與無矢同;中不能入與無鏃同;探候不謹與無目同;將帥不勇與無將同。

地理形勢〔地勢第卅六〕

地勢者,兵之助也,不知戰地而求勝者,未之有也。

巧制敵將〔情勢第卅七〕

勇而輕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貪而喜利者,可遺也;仁而不忍者,可勞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謀而情緩者,可襲也。

知敵之情〔擊勢第卅八〕

古之善斗者,必先揣敵情而後圖之。凡師老糧絕,百姓愁怨,軍令不習,器械不修,計不先設,外援不至,將吏刻剝,賞罰輕懈,營陣失次,戰勝失次,戰勝而驕,可以攻之。

整肅紀律〔整師第卅九〕

出師行軍以整為勝。若賞罰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之師,無益於用。

激勵士氣〔勵士第四十〕

用兵之道,尊之以爵,贍之以財,則士無不至;接之以禮,勵之以信,則士無不死;蓄恩不倦,法若書一,則士無不服;先之以身,後之以人,則士無不勇;小善必錄,小功必賞,則士無不勸。

將帥座右銘〔自勉第四十一〕

聖人則天,賢者法地,智者則古,驕者招毀,妄者稔禍,多語者寡信,自奉者少恩,賞於無功者離,罰加無罪者怨,喜怒不當者滅。

作戰要訣〔戰道第四十二〕

夫林戰之道,劃廣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設伏,或攻於前,或發於後。叢戰之道,利用劍盾,將欲圖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場,五里一應,偃戟旌旗,特嚴金鼓,令賊人無措手足。

上下和睦〔和人第四十三〕

用兵之道,在於人和,和則不勸而自戰。若將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謀不用,群不謗議,讒慝互生,雖有湯武之智而不取勝於匹失,況眾人乎。

明察敵情〔察情第四十四〕

夫兵起而靜者,恃其險也。迫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眾樹動者,車來也。塵土卑而廣者,從來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半進而半退者,誘也。

身先士卒〔將情第四十五〕

為將之道,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飢;軍火未燃,將不言寒;軍幕未施,將不言困;夏不操扇,冬不服裘,雨不張蓋,與眾同也。

令出必行〔威令第四十六〕

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肩、歙息、踵足、俯聽、莫敢仰視,法制使然也。故令不可輕,勢不可逆。

東夷人〔東夷第四十七〕

東夷之性,薄禮少義,捍急能斗,依山塹海,憑險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樂,未可圖也。若上亂下離,則可以行間,間起則隙生,隙生則修文教以來之,固兵甲以擊之,其勢必克也。

南蠻人〔南蠻第四十八〕

南蠻多種,性不能教,連合朋黨,失意則相攻,居洞依山,或聚或散。西至崑崙,東至洋海,產生奇貨,故人貪而勇戰,春夏多疾疫,利在疾戰,不可久師也。

西戎人〔西戎第四十九〕

西戎之性,勇悍、好利,或城居或野處,米糧少金貝多,故人勇戰鬥,難敗。自磧石以西,諸戎種繁,地廣形險,俗負強狠,故人多不臣,當候之以外釁,釁之以內亂,則可破矣。

北狄人〔北狄第五十〕

北狄居無城郭,隨逐水草,勢利則南侵,勢失則北遁,長山廣跡足以自衛,飢則捕獸飲乳,寒則寢皮服裘,奔走射獵,以殺為務,未可以道德懷之,未可以兵戎服之。

《乾坤大略》明·王余佑

卷一、兵起先知所向(自序)

  兵之未起,其說甚長,不必詳也。已起矣,貴進取,貴疾速。進取則勢張,疾速則機得,呼吸間耳,成敗判焉K不可不知所向也。而所向又以敵之強弱為準:敵弱,或可直衝其腹;敵強,斷宜旁翦其支,此定理也。

  翦其支者云何?曰:避實而擊虛也,乘勢而趨利也。避實擊虛,則敵駭不及圖,如自天而下。乘勢趨利,則我義聲先大振,而遠近向風。不觀唐太宗之趨咸陽乎?進乃勝矣。不觀黥布之歸長沙乎?退乃敗矣。微乎!其不可以一瞬失也。

  霸王大略,此其首矣!故不惜備錄之。知其說者,夫固無餘蘊焉耳。若夫一時之利鈍,一事之堅瑕,又何足雲!

卷二、兵進必有奇道(自序)

  兵只一道耶?曰:不然。所向既明,則正道在不必言矣。然不得奇道以佐之,則不能取勝。項羽戰章邯於巨鹿,而後高祖得以乘虛入關;鍾會持姜維於劍閣,而後鄧艾得以逾險入蜀。故一陣有一陣之奇道,一國有一國之奇道,天下有天下之奇道。即有時正可為奇,奇亦可為正,而決然斷之曰:必有。

  夫兵進而不識奇道者,愚主也,黯將也,名之曰「棄師」。不觀之蘇氏抉門旁戶逾垣之喻乎?其論甚精,無以易也。昔劉濞之攻大梁,田祿伯請以五萬人別循江、淮,收淮南、長沙,以會武關;岑彭攻公孫述,自江州溯都江破侯丹兵,徑拔武陽,繞出延岑軍後;曹操拒袁紹於官渡,移軍欲向延津,而潛以輕兵襲白馬,用此道也。

  然則,用兵慎勿曰:吾兵可以一路直至,而無煩於旁趨曲徑為也。是以人國僥倖也,戒之哉!

卷三、初起之兵遇敵以決戰為上(自序)

  兵之進也,固有所過城邑不及下者矣。必以戰乎?曰:非我樂戰也,不得已而與敵遇,非戰無以卻之。蓋兵既深入,則敵必并力傾國以圖蹂盪我,恐我聲勢之成;此而不猛戰疾斗,一為所乘,魚散鳥驚,無可救矣!誠能出其不意,一戰以挫其銳,則敵眾喪膽,我軍氣倍,志定威立,而後可攻取以圖敵。古所謂一戰而定天下,其在斯乎!漢光武之於昆陽,唐太宗之於霍邑,可以觀也。昔沈田子以千餘人遇姚泓數萬之眾於青泥,其言曰:「兵貴用奇,不必在眾。今眾寡不敵,勢不兩立,若彼圍既固,則我無所逃,不如擊之。」遂敗泓兵。此深合機要,百慮不易之道也。

卷四、決戰之道在於出奇設伏(自序)

  戰固無疑矣。然不得其道,禍更深於無戰。古有百戰之說,以吾言之,不啻百也。將從何處說起耶?吾言吾初起之戰焉耳。以烏合之市人,當追風之鐵騎,列陣廣原,堂堂正正,而與之角,不俟智者而知其無幸矣。出奇設伏又何待再計焉。孫臏之破龐涓以怯卒,韓信之破陳余以市人,李密之破張須陀以群盜。用寡以覆眾,因弱而為強。善戰之術,固不止此;然當其事者,斷斷乎於此二者求之,則萬舉萬當;不然者,必敗。

卷五、乘勝略地莫過於招降(自序)

  戰失其道,未有不敗者;戰得其道,未有不勝者。勝則破竹之勢成,迎刃之機順矣。自此招攬豪傑,部署長吏,撫輯人民,收按圖籍,頒布教章。所謂略地也,顧其策何先?曰:是有機焉8之而動耳,不煩兵也。

  昔武信君下趙十餘城,余皆城守,乃引兵擊范陽,不能下。使非納蒯徹之說,以侯印授范陽令,而使之朱輪華轂以驅馳燕趙郊,則三十餘城烏能不戰而服乎?善乎!李左車之對淮陰也,曰:「將軍虜魏王、禽夏說,不終朝而破趙二十餘萬眾,威震天下,此將軍之所長也。然眾勞卒疲,其實難用。今以罷弊之卒,屯之燕堅城之下,燕若不服,齊拒境以自強,此將軍之所短也。為將軍計,莫若按甲休兵,北首燕路,而遣辨士奉咫尺之書於燕,暴其所長,燕必不敢不聽從。燕已從而東臨齊,雖有智者,不知為齊計矣。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至今思之,雖孫、吳復生,何以易焉!而要非戰勝之後,則斷不及此。何也?勝則人懾吾威而庇吾勢,利害迫於前而禍福怵其心,故說易行而從者順。若在我無可恃之形,而徒以虛言嬲眾,是猶夢者之墮井,無怪乎疾呼而人不聞也。此又不可不留意也。

卷六、攻取必於要害(自序)

  《兵法》:「城有所不攻者。」當奉之以為主。至於要害之地,我不得此則進退不能如意,而形相制、勢相禁,於是反旗鳴鼓以試吾鋒,霍然如探喉骨而拔胸塊也。昔高帝長驅入關,已行過宛西,張良云:「今不下宛而西進,前有強敵,宛乘其後。我腹背受敵,此危道也。」乃夜回兵圍宛,克之,遂得前進無慮。

  夫以深入重地之師,計必制敵之死命,而留中梗以貽後患,豈良圖哉?古恆有軍既全勝,而一城扼險,制吾首尾,幾覆大業者,皆由於謀之不早也。狄青之取崑崙,神矣!不然,屈力殫貨,鈍兵挫銳之,豈不聞之?吾知有不顧而疾趨焉耳,何必攻?

卷七、據守必審形勝(自序)

  能取非難,取而能守之為難;汛守非難,守而能得其要之為難。昔項羽委敖倉而不守,棄關中而不居,而卒使漢資之以收天下,此最彰明較著者也。他如陳豨之不知據邯鄲而阻漳水,董卓之不知依舊京而守洛陽,自古及今,坐此患者,不可勝數。而獨南宋君臣守江失策,尤為可笑。試缺日諸巨公奏議觀之,瞭然矣。

卷八、立國在有規模(自序)

  隆中數語,野夫常談。然亦曾有取其言細求之者乎?今其言曰:「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益州險塞,沃野千里,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險,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事,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泰川。」天下規模,孰大於是!所以,當時英雄,所見略同。周瑜既敗曹瞞,因言於孫權曰:「今曹操既敗,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所,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曹,北方可圖也。」江南形勝可以進窺中原者,其論蓋本諸此。

  厥後,六朝勝敗不常,力皆不副。至於南宋諸公,有其言而無其事,然而其言亦精且悉矣。其所云:立都建業,築行宮於武昌及重鎮襄陽,以系中原之望。又云:天下形勢,居西北足以控制東南,居東南不足以控制西北等語,具關至極,聖人復起,無以易也。

  若夫朝廷之上置中書以綜機務,疆埸之外建專閫以總征伐,經理度支,撫馭軍民,適寬嚴之宜,得緩急之序,崇大體,立宏綱,破因循之舊格,布簡快之新條,使人人輯志,處處向向,斯立國之初政,又不可以一事不周者也。嗚呼A賊之與帝王,無俟觀其成敗,其規模氣象,蓋已不同矣。

卷九、兵聚必資屯田(自序)

  干戈屢興,民不安業,郡縣蕭條,無雞犬聲。大兵一起,立見此景。語云:「師之所處,荊棘生焉。」信非虛也。如此,而擁大眾以征伐,掠無可掠,何況轉輸乎?古所謂百萬之眾,無食不可一日支,正此時矣!李密以霸王之才,徒以用粟不節,卒致米盡人散之憂。昔漢之興也,食敖倉之粟;唐之興也,資黎陽之利。今天下俱匱,既無秦、隋之富以貽之,何所藉以成漢、唐之大業乎?

  屯田一著,所謂以人力而補天工也。其法不一,或兵屯,或民屯。大抵創業之屯與守成之屯不同。懷遠圖者,當於此處求之,無煩詳載也。

卷十、克敵在勿欲速(自序)

  君見博虎者乎?平原廣澤,不憚馳騖以逐之。至於虎負隅矣,則當設網羅,掘陷阱,圍繞其出路,旁睨而伺之,久將自困。若奮不顧身,徑進而與之斗,鮮不傷人矣!

  吾之用兵,自初起以至於勢成,敵境日蹙而力亦日專,此亦負隅之虎也。吾欲一舉而斃之,豈可不厚為之防哉?

  昔周世宗既平關南,宴諸將於行營,議取幽州。諸將曰:「陛下離京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取燕南之地,此不世之功也。今虜騎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世宗卒還師。宋曹彬、潘美諸將北伐,陛辭,太宗謂曰:「潘美但先趨雲、朔,卿等以十萬眾,聲言取幽州,且持重緩行,不得貪利。」及曹彬等乘勝而前,所至克捷,每捷奏至,帝訝其進軍之速。後果以諸將貪利輕進,至涿,竟為耶律休哥所敗。非明鑒耶!

  故欲克敵者,強其勢,厚其力,謹其制,利其器,然後堂堂陣、正正旗,聲罪致討而施戎索,乃全勝之術也。不然,吾寧蓄全力以俟之。經倫庶政,振舉遠猷,大勢既定,彼將焉往哉?

補遺(自序)

  十卷中,至矣,盡矣。尚須補也與哉?曰:為「十勝」而設也。江南脆弱,誰不聞之。然跡其所以勝,不在強弱也,顧人之運用何如耳!遂並其佐勝之著、編中未錄者,偶記於此。此外,仍有王文成公破宸濠始末,兵略最精,不可不一覽。

此非談兵也,談略也。兵則千百端而不盡,略則三數端而已明矣。十卷挨次而進,各有深意,不可以一絲亂。……至於選將、練兵、安營、布陣、器械、旗鼓、間諜、鄉導、地利、賞罰、號令種種諸法,如人之耳目口體,一物不可少者,則各有專書,不在此例矣。

《醉古堂劍掃》又名《小窗幽記》明·陳繼儒

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世之昏昏逐逐,無一日不醉,無一人不醉,趨名者醉於朝,趨利者醉於野,豪者醉於聲色車馬,而天下竟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安得一服清涼散,人人解酲,集醒第一。

  倚才高而玩世,背後須防射影之蟲;飾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膽之鏡。

  怪小人之顛倒豪傑,不知慣顛倒方為小人;惜吾輩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見吾輩。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才是手段;風狂雨急時,立得定,方見腳根。

  澹泊之守,須從穠艷場中試來;鎮定之操,還向紛紜境上勘過。

  市恩不如報德之為厚,要譽不如逃名之為適,矯情不如直節之為真。

  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人無背後之毀;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莫過高,當原其可從。

  不近人情,舉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夢境。

  遇嘿嘿不語之士,切莫輸心;見悻悻自好之徒,應須防口。

  結纓整冠之態,勿以施之焦頭爛額之時;繩趨尺步之規,勿以用之救死扶傷之日。

  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

  儉,美德也,過則為慳吝,為鄙嗇,反傷雅道;讓,懿行也,過則為足恭,為曲謹,多出機心。

  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

  彼無望德,此無示恩,窮交所以能長;望不勝奢,欲不勝饜,利交所以必忤。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兩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勞我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阨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澹泊之士,必為穠艷者所疑;檢飾之人,必為放肆者所忌。

  事窮勢蹙之人,當原其初心;功成行滿之士,要觀其末路。

  好醜心太明,則物不契;賢愚心太明,則人不親。須是內精明,而外渾厚,使好醜兩得其平,賢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好辯以招尤,不若訒默以怡性;廣交以延譽,不若索居以自全;厚費以多營,不若省事以守儉;逞能以受妒,不若韜精以示拙。

  費千金而結納賢豪,孰若傾半瓢之粟以濟飢餓;構千楹而招徠賓客,孰若葺數椽之茅以庇孤寒。

  恩不論多寡,當厄的壺漿,得死力之酬;怨不在淺深,傷心的杯羹,召亡國之禍。

  仕途雖赫奕,常思林下的風味,則權勢之念自輕;世途雖紛華,常思泉下的光景,則利慾之心自淡。

  居盈滿者,如水之將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處危急者,如木之將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

  了心自了事,猶根拔而草不生;逃世不逃名,似膻存而蚋還集。

  情最難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終不失性。

  才子安心草舍者,足登玉堂;佳人適意蓬門者,堪貯金屋。

  喜傳語者,不可與語。好議事者,不可圖事。

  甘人之語,多不論其是非;激人之語,多不顧其利害。

  真廉無廉名,立名者,正所以為貪;大巧無巧術,用術者,乃所以為拙。

  為惡而畏人知,惡中猶有善念;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談山林之樂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厭名利之談者,未必盡忘名利之情。

  從冷視熱,然後知熱處之賓士無益;從冗入閑,然後覺閑中之滋味最長。

  貧士肯濟人,才是性天中惠澤;鬧場能篤學,方為心地上工夫。

  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

  貪得者,身富而心貧;知足者,身貧而心富;居高者,形逸而神勞;處下者,形勞而神逸。

  局量寬大,即住三家村裡,光景不拘;智識卑微,縱居五都市中,神情亦促。

  惜寸陰者,乃有凌鑠千古之志;憐微才者,乃有馳驅豪傑之心。

  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要看他會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儆之,要看他會救。

  書畫受俗子品題,三生浩劫;鼎彝與市人賞鑒,千古異冤。

  脫穎之才,處囊而後見;絕塵之足,歷塊以方知。

  結想奢華,則所見轉多冷淡;實心清素,則所涉都厭塵氛。

  多情者,不可與定妍媸;多誼者,不可與定取與。多氣者,不可與定雌雄;多興者,不可與定去住。

  世人破綻處,多從周旋處見;指摘處,多從愛護處見;艱難處,多從貪戀處見。

  凡情留不盡之意,則味深;凡興留不盡之意,則趣多。

  待富貴人,不難有禮,而難有體;待貧賤人,不難有恩,而難有禮。

  山棲是勝事,稍一縈戀,則亦市朝;書畫賞鑒是雅事,稍一貪痴,則亦商賈;詩酒是樂事,少一徇人,則亦地獄;好客是豁達事,一為俗子所撓,則亦苦海。

  多讀兩句書,少說一句話,讀得兩行書,說得幾句話。

  看中人,在大處不走作,看豪傑,在小處不滲漏。

  留七分正經,以度生;留三分痴呆,以防死。

  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從極迷處識迷,則到處醒;將難放懷一放,則萬境寬。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

  安詳是處事第一法,謙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處人第一法,洒脫是養心第一法。

  處事最當熟思緩處。熟思則得其情,緩處則得其當。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觸忤,斯能為人不能為之事功。

  輕與必濫取,易信必易疑。

  積丘山之善,尚未為君子;貪絲毫之利,便陷於小人。

  智者不與命斗,不與法斗,不與理斗,不與勢斗。

  良心在夜氣清明之候,真情在簟食豆羹之間。故以我索人,不如使人自反;以我攻人,不如使人自露。

  俠之一字,昔以之加意氣,今以之加揮霍,只在氣魄氣骨之分。

  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妄生是非,故知無事之人好為生事。

  才人經世,能人取世,曉人逢世,名人垂世,高人出世,達人玩世。

  寧為隨世之庸愚,無為欺世之豪傑。

  沾泥帶水之累,病根在一戀字;隨方逐圓之妙,便宜在一耐字。

  天下無不好諛之人,故諂之術不窮;世間儘是善毀之輩,故讒之路難塞。

  進善言,受善言,如兩來船,則相接耳。

  清福上帝所吝,而習忙可以銷福;清名上帝所忌,而得謗可以銷名。

  造謗者甚忙,受謗者甚閑。

  蒲柳之姿,望秋而零;松柏之質,經霜彌茂。

  人之嗜名節,嗜文章,嗜遊俠,如好酒然。易動客氣,當以德性消之。

  好談閨閫,及好譏諷者,必為鬼神所怒,非有奇禍,則必有奇窮。

  神人之言微,聖人之言簡,賢人之言明,眾人之言多,小人之言妄。

  士君子不能陶鎔人,畢竟學問中工力未透。

  有一言而傷天地之和,一事而折終身之福者,切須撿點。

  能受善言,如市人求利,寸積銖累,自成富翁。

  金帛多,只是博得垂死時子孫眼淚少,不知其他,知有爭而已;金帛少,只是博得垂死時子孫眼淚多,亦不知其他,知有哀而已。

  景不和,無以破昏蒙之氣;地不和,無以壯光華之會。

  一念之善,吉神隨之;一念之惡,厲鬼隨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出一個喪元氣進士,不若出一個積陰德平民。

  眉睫才交,夢裡便不能張主;眼光落地,泉下又安得分明。

  佛只是個了,仙也是個了,聖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

  萬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幾見月當空。

  憂疑杯底弓蛇,雙眉且展;得失夢中蕉鹿,兩腳空忙。

  名茶美酒,自有真味。好事者投香物佐之,反以為佳,此與高人韻士誤墮塵網中何異。

  花棚石磴,小坐微醺。歌欲獨,尤欲細;茗欲頻,尤欲苦。

  善默即是能語,用晦即是處明,混俗即是藏身,安心即是適境。

  雖無泉石膏肓,煙霞痼疾,要識山中宰相,天際真人。

  氣收自覺怒平,神斂自覺言簡,容人自覺味和,守靜自覺天寧。

  處事不可不斬截,存心不可不寬舒,待己不可不嚴明,與人不可不和氣。

  居不必無惡鄰,會不必無損友,惟在自持者兩得之。

  要知自家是君子小人,只於五更頭檢點,思想的是什麼便見得。

  以理聽言,則中有主;以道窒慾,則心自清。

  先淡後濃,先疏後親,先遠後近,交友道也。

  苦惱世上,意氣須溫;嗜欲場中,肝腸欲冷。

  形骸非親,何況形骸外之長物;大地亦幻,何況大地內之微塵。

  人當溷擾,則心中之境界何堪;人遇清寧,則眼前之氣象自別。

  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擾;惺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馳。

  童子智少,愈少而愈完;成人智多,愈多而愈散。

  無事便思有閑雜念頭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氣否;得意便思有驕矜辭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懷否。時時檢點得到,從多入少。從有入無,才是學問的真消息。

  筆之用以月計,墨之用以歲計,硯之用以世計。筆最銳,墨次之,硯鈍者也。豈非鈍者壽,而銳者夭耶?筆最動,墨次之,硯靜者也。豈非靜者壽而動者夭乎?於是得養生焉。以鈍為體,以靜為用,唯其然是以能永年。

  貧賤之人,一無所有,及臨命終時,脫一厭字;富貴之人,無所不有,及臨命終時,帶一戀字。脫一厭字,如釋重負;帶一戀字,如擔枷鎖。

  透得名利關,方是小休歇;透得生死關,方是大休歇。

  人慾求道,須於功名上鬧一鬧方心死,此是真實語。

  病至,然後知無病之快;事來,然後知無事之樂。故御病不如卻病,完事不如省事。

  諱貧者,死於貧,勝心使之也;諱病者,死於病,畏心蔽之也;諱愚者,死於愚,痴心覆之也。

  古之人,如陳玉石於市肆,瑕瑜不掩;今之人,如貨古玩於時賈,真偽難知。

  士大夫損德處,多由立名心太急。

  多躁者,必無沉潛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篤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

  剖去胸中荊棘以以便人我往來,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

  古來大聖大賢,寸針相對;世上閑語,一筆勾銷。

  揮灑以怡情,與其應酬,何如兀坐;書禮以達情,與其工巧,何若直陳;棋局以適情,與其競勝,何若促膝;笑談以怡情,與其謔浪,何若狂歌。

  拙之一字,免了無千罪過;閑之一字,討了無萬便宜。

  斑竹半簾,惟我道心清似水;黃梁一夢,任他世事冷如冰。欲住世出世,須知機息機。

  書畫為柔翰,故開卷張冊,貴於從容;文酒為歡場,故對酒論文,忌於寂寞。

  榮利造化,特以戲人,一毫著,意便屬桎梏。

  士人不當以世事分讀書,當以讀書通世事。

  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有全利,而無小害者,惟書。

  意在筆先,向庖羲細參易畫,慧生牙後,恍顏氏冷坐書齋。

  明識紅樓為無冢之邱壟,迷來認作捨生岩;真知舞衣為暗動之兵戈,快去暫同試劍石。

  調性之法,須當似養花天;居才之法,切莫如妒花雨。

  事忌脫空,人怕落套。

  煙雲堆里,浪蕩子逐日稱仙;歌舞叢中,淫慾身幾時得度。

  山窮鳥道,縱藏花谷少流鶯,路曲羊腸,雖覆柳蔭難放馬。

  能於熱地思冷,則一世不受凄涼;能於淡處求濃,則終身不落枯槁。

  會心之語,當以不解解之;無稽之言,是在不聽聽耳。

  佳思忽來,書能下酒;俠情一往,雲可贈人。

  藹然可親,乃自溢之沖和,妝不出溫柔軟款;翹然難下,乃生成之倨傲,假不得遜順從容。

  風流得意,則才鬼獨勝頑仙;孽債為煩,則芳魂毒於虐崇。

  極難處是書生落魄,最可憐是浪子白頭。

  世路如冥,青天障蚩尤之霧;人情如夢,白日蔽巫女之雲。

  密交,定有夙緣,非以雞犬盟也;中斷,知其緣盡,寧關萋菲間之。

  堤防不築,尚難支移壑之虞;操存不嚴,豈能塞橫流之性。

  發端無緒,歸結還自支離;入門一差,進步終成恍惚。

  打渾隨時之妙法,休嫌終日昏昏;精明當事之禍機,卻恨一生了了。

  藏不得是拙,露不得是丑。

  形同雋石,致勝冷雲,決非凡士;語學嬌鶯,態摹媚柳,定是弄臣。

  開口輒生雌黃月旦之言,吾恐微言將絕,捉筆便驚繽紛綺麗之飾,當是妙處不傳。

  風波肆險,以虛舟震撼,浪靜風恬;矛盾相殘,以柔指解分,兵銷戈倒。

  豪傑向簡淡中求,神仙從忠孝上起。

  人不得道,生死老病四字關,誰能透過;獨美人名將,老病之狀,尤為可憐。

  日月如驚丸,可謂浮生矣,惟靜卧是小延年;人事如飛塵,可謂勞攘矣,惟靜坐是小自在。

  平生不作皺眉事,天下應無切齒人。


推薦閱讀:

傳世的王羲之二十三種法帖【珍藏版】
石濤山水畫十二幀冊傳世繪畫無為齋
買到就是賺到!這些美麗又可傳世的珠寶你有幾個?
傳說中的陳摶老祖的傳世之作:心相篇
百年傳世之陳升福元昌號

TAG:中國 | 奇書 | 傳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