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大咖」④| 科大訊飛程甦:人工智慧取代人類?大家多慮了
聽科大訊飛副總裁程甦在中國長三角青商高峰論壇上的主題發言,會忍不住作這樣的預測——隨著訊飛翻譯機的更新迭代,翻譯這個工種遲早會被全部幹掉,而在科大訊飛人工智慧的推進表上,當它廣泛運用於家居、安全、醫療、教育、政務、金融等領域,或許每一個職業都有被取代的時間表。論壇結束,程甦接受上觀新聞專訪。在私下場合中,這位有著20年通信大數據分析經驗的理工男,看起來更像一位人文學者,戴著無框眼鏡的他語速平緩,語音低沉,對於人工智慧的技術應用和遠景,他總能通過一個個便於普通人理解的例子娓娓道來。在他看來,目前人們對人工智慧的警惕顯得過於超前,「人工智慧取代人,甚至成為一種主體去傷害人,這個事基本上不會發生」。
程甦在如今廣為人知的科大訊飛副總裁這個身份之前,程甦是一位自主創業者。大學畢業後,他先後任職於西門子、愛立信,從事產品設計、技術管理和市場工作,於2007年創辦了行業領先的運營商大數據分析公司,2014年被科大訊飛併購後成為其中一員。上觀新聞:提到科大訊飛,人們就會想到人工智慧已經可以替代翻譯,這兩年還有不少「機器人能作詩能寫稿」的新聞。從技術角度看,人工智慧取代人類不同工種是否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程甦:人工智慧是指智能機器能夠像人一樣進行感知、認知,這項技術本身是不斷演化的,從運算智能到感知智能、運動智能、認知智能。在運算智能方面,機器已經超過了人類。我們現在進行的落地應用主要是感知智能和運動智能,在這兩個方面,機器在逐漸接近人類,我們平常所說的比較便捷的人機交互以及看到的會跳會跑的機器人,都處於這個階段,但認知智能還是需要繼續攻克的目標。機器人會作詩會寫稿,還在比較粗淺的階段。可能機器人作詩很快,20秒可以完成100首,但最後能夠被認可的只有兩三首,新聞往往只是報道了那兩三首詩,而它們是怎麼篩選出來的呢?還是靠人。嘗試讓機器人看完文章後寫中心思想,10次中大概6次可以合格,寫新聞也一樣。所以,除非是完全流程性的工作,現在還很少工種能被真正取代,最多是工作中「重複性比較高、又需要數據積累」的部分,會被人工智慧取代。
科大訊飛人工智慧是在社區醫院的應用即使是腦力勞動,如果總是重複和可被記錄,也會被取代。IT工程師的編程工作,平時我們認為它價值很高,但面臨被取代的可能遠高於保姆,因為保姆面對小孩,有很多不確定性,只有8-10%的部分能被取代,但工程師編程有40-50%可被取代。上觀新聞:這和平時的認知不怎麼一樣。程甦:確實,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而且,取代本身其實也並不可怕。工業革命讓很多職業消失了,比如生活中不再需要馬車夫了,但同時也創造了很多新的服務崗位。此外,一件物品實現工業化生產後它的單價成本會變低,同理,一旦某部分的工作可以用人工智慧來取代,這會使得某些服務的單價變低。掃地機器人把人從掃地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了,人提供的其它無法被取代的服務性工作的價值就會變得更高。可能原來普通人一個小時的勞動能購買支付保潔人員兩個小時的服務,以後同樣的一個小時可以支付20個小時人工智慧提供的同類服務。可以預見,人並不會因為某部分的工作被替代而生活水平下降,恰恰相反,因為人做的那部分工作能購買更多人工智慧提供的服務,他就能有更多的時間去娛樂或做有創意的事情,那有什麼不好呢?
在法院應用幫助有效減少了案例和法條的查詢時間上觀新聞: 但自從Alpha Go戰勝李世石和柯潔,人工智慧終結人類文明的擔憂就沒有停止過。程甦:人工智慧取代人,甚至成為一種主體去傷害人,這個事基本上不會發生。無監督學習是沒有突破的,它只能默默的讀取數據,自己尋找數據的模型和規律,這和機器產生自主意識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們現在所有的人工智慧都屬於弱人工智慧,它是通過大數據訓練、信息處理的方法去模擬場景,讓機器在一個特定任務上表現得像人,但不是類腦的。人類對於人腦的認識至今低於10%,既然都不知道自己腦子是怎麼工作的,怎麼可以造出一個東西來打敗它呢?需要提前考慮的是,雖然機器人不會有自主意識去主動傷害人,但不排除一個人造了一個機器人去傷害其他人。這種可能現在就有,在這種情況下,傷害的責任怎麼界定?目前在世界範圍內有探討的聲音,但都還沒到立法層面。上觀新聞:科大訊飛在人工智慧的應用和思考都處於領先位置,但為什麼外界對於科大訊飛的認知大多停留在翻譯領域?程甦:以往科大訊飛絕大部分的業務是2b(面對企業用戶)的,主要是提供核心技術給其他為人工智慧應用提供解決方案的公司,這工作好比「引擎」,但不大能被一般消費者「感知」。科大訊飛現在有了消費者事業群,做了翻譯機、音箱、玩具等2c(面對消費者)的產品,去年也有13億元的營收,但只佔公司總業務量的20%多,希望三年以後這個比例能擴大到40%。人工智慧在教育中已有很有效的運用。比如現在不少學校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以前的題海戰術不同,不同學生做的題是不一樣的,每個學生只要做自己不會的知識點,會的不用做了。這個應用如今已經覆蓋了1500萬的學生,像上海的華師大二附中等很多學校都用了。在作文批改、普通話測試評定上,也都由機器在做一部分的工作。中考和高考作文的批改,以前是一篇作文由兩個老師閱卷,現在機器和老師各批改一次,如果有爭議,再由專家組來評。全國有8個省的語文中考作文有機器參與批改,按照已有的反饋來看,很多時候還是機器改得准。因為如果機器和一個不存在體力、精力透支情況的老師相比,那一定是老師好,但是老師會疲勞,也難免某一天在生活中遇到什麼事而影響情緒,而機器的表現是穩定的。上觀新聞:這意味著很多人雖然沒有購買訊飛的服務,但已經是訊飛的用戶了?程甦:是的,雖然我們主要做2b,但很多應用其實通過2b也服務了2c人群。訊飛智醫助理在2017年的時候通過了國家的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綜合筆試評測,目前已經在為社區醫院的醫生提供輔助診療建議,這大大提高了基層醫院的醫療效率和準確性;在法院也有應用,我們把所有的案件證據形成司法大數據後供內部查閱,以前法官都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查相關案例和法條,現在通過數據比對把相似的案例、相關的法條推給法官,大大提高了判案的效率。大家可以看到,站在人工智慧基礎上的人類變得更強大了。這並不是取代,更多是人和人工智慧的「配合」,即越來越多的工作可以通過人和人工智慧的耦合去提高效率,未來十年在這方面會看到更多案例。不同領域都需要人工智慧,去讓生活更便捷,體驗更好。比如智能製造,也需要人工智慧去做原來做不到的事情。前段時間科大訊飛利用智能語音和人工智慧技術,讓已逝的著名配音藝術家李易老師的聲音重現熒幕,完成了《創新中國》紀錄片的配音。李易老師是非常有名的解說員,首映的時候,他的很多學生在現場熱淚盈眶。上觀新聞:人工智慧讓永恆成為可能了。這是否也意味著在某些特定領域,一個成功的前輩會更大地壓縮後來者的「空間」?程甦:每個人有不同的特色,李易老師的特色在紀錄片,放到娛樂中未必合適。上觀新聞:物聯網熱的時候,長三角很多城市都要構建智慧城市,但後來發現有一些重複建設。人工智慧現在熱度非常高,不同省市在人工智慧領域是否應該結合各個城市的基礎做一些地域分工?
程甦:地域分工當然可以,但每個地域肯定都希望有部分是高端的,所以比較好的方式可能是各地結合自己的產業特點去發展人工智慧。所以,還是要結合每個區域產業的背景和場景去做,浙江的互聯網電商,江蘇的製造業,上海的智能製造……各地都有自己的產業特點。還有另一種分工方式。因為人工智慧的完整體系是非常龐大的,很少有公司能獨立完成完整人機交互、決策判斷、執行運動等等,如果大公司做一些基礎型的研究,把一些成果開放出來,小公司做一些應用方面微創新、小波浪創新,分層次地去推動這個產業的全面發展。上觀新聞:最近科大訊飛在資本市場面臨爭議,主要是說科大訊飛在各地設立分公司,地方招商成功後作為回饋,積極採購你們的產品,做大上市公司營收。你對這個問題怎麼看?程甦:我們一直是圍繞核心技術來做產業聚合和產業生態,我們不做單純的物理空間。以訊飛在安徽的地位,10年前做房地產就是很輕鬆的事,當時有過討論:做不做房地產?最後的答案是堅決不做房地產,做人工智慧在教育行業的運用。訊飛不是互聯網公司。一家互聯網公司,今天要玩o2o,明天要做新零售,它需要不斷去趕風口,但訊飛從不這麼做,她比較「傻」,是不斷圍繞核心技術爬坡的公司。原來是圍繞語音,2014年以後就圍繞人工智慧。科大訊飛在長三角的工作分兩塊,一是和長三角的科研院校一起開展研究合作,其次是和長三角的合作夥伴一起在教育、政法、醫療領域等方面推動人工智慧的發展。(文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推薦閱讀:
※此人工作怎麼樣 大局反吟有變動
※小班老師個人工作總結
※人工智慧的發展 可能會加劇人類的不平等·每日商報
※「機器」與「人」如何同步轉型——三問「無人工廠」
※蟒蛇人工養殖藥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