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第五O六集(文字版)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O六集)  2017/1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50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注》第一一OO頁最後一行看起,科題,「乙五、舉益流通」。分六個小段,就是這品經:

【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它分六小段。我們看念老的註解。「本品名聞經獲益」,聽到這個經的名號,或者聽到這個經的經文,有人讀這個經你聽到了,你獲什麼樣的利益。「廣顯聞者,獲益難思」,利益不是我們凡夫能想像得到的。「《無量壽起信論》云:聞經之益,如是不可思議」,這就是講聽《無量壽經》,聞經所獲得的利益,如是不可思議,「皆是無量壽本願力故」。為什麼會得這麼大的利益?念老告訴我們,念老是引用《起信論》,《無量壽經起信論》,裡面所說的,這是無量壽本願力故,無量壽就是阿彌陀佛,皆是阿彌陀佛本願裡,本願,就是第六品所說的四十八願,這是根。「亦以本師威神加被故」,第二個,也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威神加被。「凡有眾生遇斯經者,其所獲益亦當如是」,一切眾生,無論是在家出家,無論是男女老少,只要你遇到這部經,你就能得經上所說的這些利益。

下面第一個小段,「小乘得益」。這也分兩個小段,第一個,「得法眼淨」。請看經文:

【爾時世尊說此經法。天人世間有萬二千那由他億眾生。遠離塵垢。得法眼淨。】

這是經文。我們看註解。「塵垢通指煩惱」,用煩惱來做比喻,比喻煩惱之多像塵垢一樣。「如《維摩經》云: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意思跟此地所說的完全相同,「正同此經」。「法眼淨者,《維摩經嘉祥疏》云:雲法眼淨者,小乘亦法眼,大乘亦法眼。小乘法眼,即初果見四諦法,名法眼。大乘法眼,即初地得真無生法,故云法眼。今此經指小乘」,這部經指小乘,小乘的「法眼淨」。小乘見到四諦,四諦苦、集、滅、道,見到了,我們俗話叫證,他證得了,他見到了,這叫法眼。我們再接著看經文裡頭。「今此經指小乘法眼淨」,如景興大師說,「法眼淨者,即預流果」,預流果是初果,小乘初果。「又《淨影疏》云:見四真諦」,四真諦就是苦、集、滅、道。世間因果苦集,苦是果,集是因,集是煩惱。出世法裡面滅是果,滅的什麼?煩惱滅了。滅的方法是道,八正道,用八正道幫我們離苦得樂。這是佛法裡頭最低的地位,小乘初果,最低的。

下面經文,「得解脫益」。

【二十億眾生。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諸漏已盡。心得解脫。】

這一段經文我們看念老的註解。「阿那含是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諸漏已盡,心得解脫」。在佛法裡頭,小乘我們稱阿羅漢,阿羅漢有四個等級,就是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這個是四個等級。阿羅漢才真正脫離六道輪迴,三果之前都還在天道,在色界天、無色界天修禪定,所得的果位。「諸漏已盡,心得解脫」。如《維摩經》上所說的,「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僧肇大師的註解裡頭說,「漏盡者,九十八結漏既盡故」,九十八結是煩惱的歸類,把凡夫的煩惱歸納九十八種,統統斷盡了,見思煩惱都斷盡了,證阿羅漢。所以這裡講的是「意得解脫,成阿羅漢」。「是指煩惱斷盡,心意解脫,證阿羅漢之果。可見經中法眼淨及諸漏已盡,均指聲聞乘」,都是指小乘。

下面設個問答,「或問:聞此大乘無上經典,為何得小乘法益」。非常有可能有這個人,會有這個問題,這一部經是大乘經,不但是大乘經,大乘經裡面的無上大乘,怎麼會得小乘果位?《淨影疏》裡頭有解答,「小乘眾生,聞說娑婆穢惡可厭,深心厭離,故得小果」。為什麼他得小果,他不能大果?小乘的習氣太重了,他在修行過程當中很長的時間,養成了一個習氣。什麼習氣?對於小乘的煩惱習氣,深度的厭棄,穢惡可厭,所以深心厭離。這個習氣在,對他有沒有影響?有,他大乘的心發不起來,無上菩提心發不起來,他能發的心,小乘。所以聞說娑婆穢惡可厭,深心厭離,故得小果。景興大師也說,「眾聞此方穢惡可厭,故得聲聞之果」。兩位大德說的相同。所以聞無上大法,究竟成佛大法,得這樣的利益。

再看下面一段,「大乘得益」。分三個小段,第一個小段,「得不退轉」。請看經文:

【四十億菩薩。於無上菩提住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

大乘得的利益跟小乘不能對比,差距太遠了。我們要相信,這是佛說的,不是菩薩說的,我們要仰信,敬仰諸佛菩薩,對諸佛菩薩所說的每一句話、每個字應當深信不疑,這就對了。那我們為什麼得不到?這裡消息都透給我們,我們對於佛菩薩沒有恭敬心。古人所謂「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沒有一分誠敬心,所以你聽是白聽了,不能得益。他們能得益,聽了真干,像前面講的小乘,他能把煩惱習氣放下,所以他才能得小乘四果的利益。大乘也一樣,『四十億菩薩,於無上菩提住不退轉』,再加『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弘誓功德」尤其不可思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功德。

念老注得很好,很詳細。解裡頭,右段前面這行經文,「正指聞法所得之大乘法益」,於無上菩提不退轉。「不退轉」是什麼意思?「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進,不更退失轉變」,他不會轉變,他不會退失,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又表勤行修習」,他非常勤奮,認真干,「如念佛不退、勤行不退等」。古大德這種修行人多,他自己有成就,同時他也度化不少人。怎麼度法?他那個樣子,使人看到了心裡面就想到,這是一個真正修行人,對修行人敬仰的心就生起來了,這是給眾生種大乘善根,自行化他。又表勤行修習,如念佛不退、勤行不退。「又不退轉即梵語之阿鞞跋致」。《彌陀經》上有這一句阿鞞跋致,它的意思就是不退轉。

「本經中雲住不退轉」,下面又說「得不退忍」,下面底下一段,得不退忍。「淨影師疏曰:大乘眾生,聞彌陀威德廣度,堅心愿求,故得不退」。這一句我們要記住,我們是不是大乘眾生?如果是大乘眾生,一定跟這裡相應。聽到阿彌陀佛名號,聽到《無量壽經》,聽到《阿彌陀經》,裡面把西方極樂世界介紹得很清楚、很明白,大乘眾生要聽到之後,生起嚮往的心,願生淨土的心。所以他堅心愿求,堅固的心,一心愿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他不退轉。

下面一段註解,本經中雲住不退轉,下面又說得不退忍,在底下一段,「均據《唐譯》。至於《魏譯》則只雲得不退轉」。《淨影疏》裡頭說,「大乘眾生,聞彌陀威德廣度,堅心愿求,故得不退。聞此多益,誓欲濟度,名誓自庄」。庄是莊嚴,確實是莊嚴。為什麼?令一些有緣人看到感受就很深,所以也像阿彌陀佛一樣,發四十八願。四十八願雖然不能同時,可以分段落,我慢慢學,一次學一願、學二願、學三願,真正發起來之後再學三願,一直到四十八願圓滿,對修淨土的人有大利益。淨影大師疏裡頭有說,大乘眾生,聞彌陀威德廣度,堅心愿求,故得不退。聞此多益,誓欲濟度,名誓自庄。庄是莊嚴,自己像佛菩薩一樣的莊嚴。

「蓋謂聞名求生志願堅決,故得不退」。這兩句話非常重要,能不能往生確實就在這一句,聞名求生、志願堅決,就這八個字。這八個字如果我們掌握住了,誰掌握住誰決定往生。能不能往生決定在志願堅決,念佛的功夫差一點沒關係,你決定得生。這一點我們必須牢記,為什麼?你真的能記住,真的能相信,你會生大歡喜。歡喜什麼?我這一生得度,我這一生就能往生,這還得了嗎?這是志堅願定得不退。「誓欲利他,故名弘誓功德以自莊嚴」,誓願利他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發這個大心。不但我自己要有成就,我還要成就別人,我自己往生極樂世界,希望多帶一些人過去。帶得愈多,阿彌陀佛看到愈歡喜。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今經」,夏老居士的會集本,「據《唐譯》為住不退轉,涵義稍深。但不妨仍引《淨影疏》以指其中之初步者」。

再看下面這一段,第二段,「得不退忍」。這是功夫了,比前面意思不一樣。

【二十五億眾生。得不退忍。】

「忍者,《大乘義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忍是功夫,忍是承認,忍是信仰,完全沒有懷疑,接受佛菩薩的教誨,這叫忍。這裡八個字好,慧心安法,為什麼能忍?因為你有智慧,你有智慧,你聽到佛法,聽到彌陀佛號,你能夠把這彌陀佛號放在心上,這叫忍。這是舉一個例子。下面,「又十一曰:於法實相安住名忍」。實相是真實相,不是假的,真實相。這一切法的真實相佛給我們說出來了,我們怎麼樣?我們不相信。《金剛經》大家讀過,《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佛說的,我們能不能相信?不能相信。為什麼?還在這個幻相裡面爭名逐利,一點都沒放下。這就是經上所講的實相,真實相,我們沒接受,我們沒把它放在心上。安住就是放在心上,你能把佛所說的統統放在心上,這叫忍。放在心上有什麼好處?幫助你開悟,你將來修行功夫大徹大悟,就明白了。

這個安住難得,我說白一點,放在心上,於法實相要放在心上。實相是假的,不是真的。釋迦牟尼佛慈悲到極處,他所說的話我們現在人能體會得到,就是不能接受,依舊把它當真。佛問彌勒菩薩,他們的問答是教化我們,不是真的不懂,佛問彌勒菩薩,「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我們心裡頭起一個念頭,這個念頭是幾個念、幾個相、幾個識?也是問話,這個問題幾個人想到?沒人,佛菩薩知道。現在科學家漸漸明白了,跟佛經上講的一樣。宇宙之間有沒有物質現象?他說沒有。物質現象從哪裡來的?從意識生的,意識就是念頭,從念頭生的。這跟佛經講得一樣。一切現象離不開念頭。這個念頭所生的現象,念頭沒有了,相就滅了。我們看到這個相是很多個念頭連續的相續相。所以你看到東西在,好像它在,其實它空的,它不在,根本不存在,我們眼看花了。彌勒菩薩回答,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哪一念是真的?念念都是假的。這是說的真相。凡夫把幻相當作真相,執著,堅固不捨,麻煩來了,善念變現的三善道,惡念變現出三惡道,可夠你受的。真搞清楚了,什麼地方有實相?極樂世界有實相。極樂世界人無量壽,極樂世界萬物也是無量壽,它不是生滅法,不可思議。

所以,於法實相安住為忍。下頭舉例子,「例如無生法忍,據《智度論》釋為安住於無生之法理,而不動心者。可見忍者,即安忍,安住在那裡如如不動,謂於理決定,而無移動之念也。淮此可知,不退忍者,即安住於不退之理而無移動之念。是則念念皆無退轉,應相當於三種不退之念不退也。蓋不退有三,一位不退,所修得之位次不退也。二行不退,於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也。三念不退,於正念不退轉」。這叫三種不退。我們想想,這三種我們有沒有?一種都沒有。這個事情麻煩,這造業,在哪裡造?不知道,不知不覺,念念都在造業。你看看,一彈指的時間已經造了,我們凡夫幾乎是沒辦法去思考,三十二億百千念,這一彈指。一秒鐘可以彈七次,彈得快彈七次,那一秒鐘造多少?二千二百四十兆,一秒鐘。我們天天在造,念念在造。這是佛跟彌勒菩薩聊天,把這個事實真相說出。如果不是佛說出,我們怎麼會知道?是不是真的?真的。怎麼知道是真的?量子力學家現在給我們做證明,沒有一樣是假的。明白了之後,真正得無生忍了,一切法不生,根本沒有生,一切法也不滅。等到什麼時候?這個心安住在不生不滅這個境界上,那你叫真的,你是無生忍的菩薩了。

下面給我們講的不退有三,第一個位不退,所修得的位次不退轉,這叫位不退;第二種行不退,所修之行法不退失;第三叫念不退,於正念不退轉也。「《觀經妙宗鈔》曰:若破見思名位不退,則永不失超凡假(指永超出於凡夫之假有)」,六道輪迴,破見思煩惱,誰?阿羅漢。「伏斷塵沙名行不退,則永不失菩薩之行」,塵沙,菩薩斷的,菩薩斷塵沙惑,行不退。第三個是念不退,於正念不退轉。《觀經妙宗鈔》曰:若破見思名位不退,則永遠不失超凡假有。伏斷塵沙名行不退,則永遠不失菩薩行。「若破無明名念不退,則不失中道正念。今不退忍者,指安住於實相之理,念念不移,則應是念不退矣。住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則相當於行不退。聞經菩薩根機不一,聞法之益,自有差殊」。聞經的人程度不一樣,所以有差別,從菩薩,菩薩還有三賢菩薩,地上菩薩,都不一樣,十信位的小菩薩,初發心的。所以有這麼多的差別,不退轉裡頭講這麼多差別。

下面第三段,這第三小段,「得受記益」。這個益太殊勝了,一層比一層殊勝。

【四萬億那由他百千眾生。】

這我們有分,我們在哪裡?我們在這一個隊伍裡頭。

【於無上菩提未曾發意。今始初發。種諸善根願生極樂。見阿彌陀佛。皆當往生彼如來土。各於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

『四萬億那由他百千眾生』,這個數量太大了,我們說不出來。生生世世沒遇到佛法,所以『於無上菩提』從來沒有發這種念頭。今天聽到這部經發願了,『初發』,發什麼心?求願往生,『種諸善根願生極樂,見阿彌陀佛』,難得,非常難得!下面這一句好,『皆當往生彼如來土,各於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這個妙音就是阿彌陀佛。我們在這個地方得真實殊勝的利益。

今初發心,「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發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發心畢竟二無別,如是二心先心難。故一切經中於發菩提心之人數,均大書之也」,這是佛在講經的時候,對於發菩提心的人數都說得很清楚。這個地方多少人發菩提心?四萬億那由他。我們這個地球上多少人?七十億人,現在七十多億。這個地方四萬億,下面是那由他,那由他下面是百千眾生,一百個千,十千一萬,百千十萬,單位是十萬。這是多大的世界?應當是指一尊佛的教區,三千大千世界。我們這個地球是三千大千世界裡面的一個星球。三千大千世界是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銀河系?或者是比銀河系更大的星系?我們現在還不知道。眾生得人身,聞佛法,太難太難了!得人身已經不容易了,聞佛法是難中之難,聞到佛法能發心,我們在此地,依本經的經義,就是發心求生淨土,發心往生極樂世界,發心親近阿彌陀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將來每個人到不同的世界,像地球一樣,不同的星系,去示現作佛,「同名妙音如來」。我們的皈依證上面都用妙音,法號都用妙音。為什麼用妙音?講這部經的時候,有幾十個人皈依,名字太多了,也不好想,就用妙音吧!同名妙音如來,現在是妙音居士,將來到極樂世界成佛,都是妙音如來,因果相應,我們就決定用這兩個字,這是皈依證上妙音的根源。

正如念老後面這句所說的,「如是菩薩既發大心,復行眾善,願生極樂,故均得往生見佛;復於諸方先後成佛,同名妙音如來」。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推薦閱讀:

「摽有梅」里的「摽」究竟怎麼讀?含義又是什麼呢?
抑鬱日記-講個笑話吧
以弗所書查經文字稿(09)——唐崇榮牧師 弗1:11-14
《宋之韻》文字解說詞(1

TAG: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