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知識彙編(第十篇)——禪宗公案、語錄

中國禪宗知識彙編

(第十篇)

編者按:

「禪」即生活!「禪」一旦在生活中發揮功用,就可以活潑自然,不受個中慾念牽累,到處充滿著生命力,可以扭轉現代人類生活意志的委靡,明白生活的真實和本性。

「禪」是一種人生哲學,是一種超越自我、回歸自我的人生境界,禪在當今社會的價值依然非常明顯。禪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與社會生活的融和越來越多,禪的意趣越來越遍布世間。

「禪」是一種洞察人生命本質的藝術,用來解放心靈,達到「心靜則佛土凈」的理想。

當今社會又一次興起學習禪文化的熱潮。由博主搜集編輯而成的《中國禪宗知識彙編》,以答問的形式,將繁雜的禪宗知識細化為簡明扼要的條文。網友們可以據此對禪宗的教理、修行以及文化影響與融合作深入的了解與探究,以期達到人中精英的禪者。

第十篇 禪宗著名公案、語錄

「只履歸西」

「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

「磚磨作鏡」

「丹霞燒佛」

「心空及第歸」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

如何理解「日日是好日」?

「四祖坐佛」

「鱉鼻毒蛇?」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迎賓送客,搬材運水,無非是禪」!

「大廈之材,本出幽谷」

「我不如他」

「一宿覺」

「光即寶,寶即光」

「去問柱子」

「選官比不上選佛」

「草鞋錢讓誰來付」

「石頭路滑」

「雲在青天水在瓶」

「親者不問,問者不親」

「不曾夢見佛法」

「割了我老僧的頭去」

「鋤頭在我手裡」

「文益開悟」

「門上就寫門字」

「他家自有兒孫在」

「和著屎尿一起參」

「美食不中飽人吃」

「草木成佛」

「你從什麼地方來?」

「蛤蟆與老茄」

「地獄」(十八層地獄)

「寸絲不掛」

「用功」

「如此待客」

「煽風點火」

「拿不動的鋤頭」

「誰人束汝」

「不曾空過」

「心不安」

「野狐禪」

「空空如也」

「不得其門」

「不拘一格」

「有主沙彌」

「一得一失」

「也勝秋露滴芙渠」

「吃飯睡覺」

「茶飯禪」

「鹽醬禪」

「禪像什麼」

「生死由他」

「禪師賣油」

「好事不如無事」

只履歸西

"只履歸西"的公案講的是達摩入滅後返回西天的神話故事。

公元535年,達摩祖師在禹門入滅,葬於熊耳山。當時東魏的使臣宋雲因為奉詔出使西域,對於達摩辭世的事一無所知。達摩入滅兩年後,宋雲從西域返回洛陽途經蔥嶺的時候,看到一手拄著錫杖、一手掂著一隻鞋的達摩。宋雲於是問達摩:"師父哪裡去?"達摩回答說:"我去西天。"接著又說:"你回京以後,不要說見到了我,否則將有災禍。"二人說完,各奔東西。

宋雲回到京城向皇帝復命交旨時,順便提到了他遇到達摩回西天的事情。東魏孝靜帝怒斥宋雲說達摩已經入滅,命令侍衛將宋雲投入南監。

事隔數日之後,孝靜帝審理宋雲欺君一案。將宋雲傳上殿以後,孝靜帝要求宋雲說出實情。宋雲回答了詳細經過,並且說了達摩囑咐他不要說出相見的言語。孝靜帝聽後半信半疑,旁聽臣子有的提議:"既然真假是非難辨,可以開棺驗證。"孝靜帝於是採納了後一條建議,命令將達摩墓穴挖開,撬開棺蓋,果然看到棺內只剩下一隻鞋子。宋雲蒙受的不白之冤於是可以昭雪。

現在少林寺碑廊內仍然存放著一塊《達摩只履西歸圓碑》,上邊刻有四句詩:達摩入滅太和年,熊耳山中塔廟全。不是宋雲蔥嶺見,誰知只履去西天。

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

"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是惠能第一次見到五祖弘忍時所回答的佛語。

禪宗的六祖惠能在開悟之後決心四處求學禪法,他開始在寶林寺,住了不久,又到了樂昌西石窟,跟隨智遠禪師學禪,智遠發現他慧根很好,於是勸他到黃梅東禪寺去跟隨弘忍學習禪法。於是在咸亨三年(672年)惠能又到了黃梅東山。

五祖弘忍見到他就問:"居士從何處來,欲求何物?"惠能回答說:"弟子是嶺南人,唯求作佛!"弘忍又說:"你是嶺南人,又是葛獠(當時中原對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如何能夠作佛?!"惠能立即回答說:"人有南北,佛性哪裡會有南北?和尚佛性與葛獠佛性無別;和尚能作佛,弟子當能作佛。"惠能說完看了看弘忍法師,又說:"弟子心中經常會有一些智慧產生,所以認為不離自性即是福田,不知道和尚教作何務?"五祖聽到這裡,心中明白惠能是有大智慧的開悟學人,不禁說:"這葛獠根性大利。你不要再多說了,到槽廠去做事吧。"弘忍於是安排他隨眾僧人勞動,在碓房舂米。

磚磨作鏡

研磨磚瓦欲作成鏡子,只能是徒勞無功。此語喻辦事不得要領,終不能成功。原典出自《景德傳燈錄》卷五:唐朝道一和尚常習坐禪,未能悟道。南嶽懷讓禪師問他:"大德坐禪圖什麼?"回答說:"圖作佛。"懷讓即取一磚在他庵前石上磨,道一問磨磚做什麼,懷讓回答"磨作鏡",道一奇怪道:"磨磚豈得成鏡?"懷讓反問:"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接著懷讓開導道一說:"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是打車對還是打牛對?你是學坐禪,還是學作佛?若學坐禪,禪非坐卧;若學作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一番話使道一如夢初醒,於是他拜懷讓為師,以後逐成禪宗史上一位著名的禪師。"掘井及泉那用巧,磚磨作鏡未為愚。

丹霞燒佛

唐朝丹霞天然禪師在一座佛寺里掛單,時值嚴冬,天氣寒冷,大雪紛紛,丹霞即將佛殿上木刻的佛像取下來烤火,寺中糾察師一見,大聲怒斥道:"該死!怎麼將佛像拿來烤火取暖呢?"

"我不是烤火,我是在燒取捨利子!"丹霞禪師從容不迫地回答。

"胡說!木刻的佛像哪有舍利子?"糾察師仍是大聲斥責。

"既然是木頭,沒有舍利子,何妨多拿些來烤火!"丹霞禪師從容地去取佛像投入火中。

在丹霞禪師的心目中,我佛如來的法身遍於整個宇宙世界,而不僅僅是佛雕像,對禪師而言,那尊佛像早已超越了形質,宇宙真理那才是我佛法身的整個表徵!

糾察師所認識的佛像,只是木刻的,而"丹霞燒佛"欲取捨利,他所認識的佛像才是有靈性的。

心空及第歸

"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唐朝時候的龐居士,有一日拜謁馬祖。見到馬祖之後,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物為侶者是什麼人?"馬祖回答說:"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再向汝道。"馬祖的回答讓龐居士頓領玄旨,寫下此偈。此後,"心空及第歸"成為禪宗歷史上的一則經典公案,傳頌甚廣。

龐居士是歷史上有名的開悟高人,他向馬祖請教,如何才能找到清凈自性。馬祖的回答卻如不著痕迹的清風,一下子吹散龐居士的思維分別,使其當下頓悟無為之妙、心空方為真及第的禪門正見。龐居士當即寫下此偈,稱讚馬祖道場是一個十方同聚的選佛場,麾下人才濟濟,開悟者如林;更道出在佛門之中,若想證悟無上之道,獲得猶如"狀元及第、榮歸故里"那樣的成就--"無為"與"心空",才是箇中奧妙的所在。

無為,說起來那麼簡單,不就是什麼都不做嗎?對於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來說,卻是如此困難與艱深!習慣於忙碌與奔波的我們,面對那一席安穩的蒲團,總是難以安守一隅;有時候即便是坐下來了,念頭的奔涌、心緒的翻飛,都在將我們帶離這一方蒲團上的道場。人在,心卻不在,身體假裝著"無為",五根六識卻仍舊隨著業力牽引而高速運轉著,以這個心,實則造著有為的業。

突然明白,念頭的無為,與心的空,也許其實就是一體兩面的相互聯繫著,就在那一瞬間,就在你真正放下思維分別、放下妄念,達到真正無為的那一剎那,光明就出現了,猶如赫日銷霜雪般光明遍照,簡毅有力而清澈!

誠如凈慧法師所言:"心空者,不是不要這顆心,而是空去自己當下這一念的情識分別、妄想執著,在空掉妄想執著的同時,本有的智慧光明即刻顯現。""參禪,怎樣才能中榜,怎麼才能進入選佛的名單呢?要想在選佛場中高中狀元榜,那就要自空其心。心不空,選佛榜上要題名是絕對無望的!"

古有開悟高人龐居士的心地空朗、慧日自現,今有北海禪院禪修營的一期一會、選佛大考!來自四面八方的禪門學子們,長途跋涉,不遠千里,十方同聚於一場,為的是在這個有著古老禪堂宗風的選佛場中體驗般若中觀的境界,修學無為的智慧。因緣如此殊勝,福報實屬難得,衷心祝願所有禪門學子們,都能在禪修營中剋期取證,功德圓滿!處處是道場,處處亦是選佛場,寺院也好、世間也好,都是修行的處所,更願廣州、珠海、深圳、貴州等分會場的師兄們也在用心延續的道場中,與主會場的學員們一起,加緊用功,考個及第而歸!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

惠能去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盤經》,有幡被風吹動,因有二僧辯論風幡,一個說風動,一個說幡動,爭論不已。惠能便插口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你們的心動!大家聽了很為詫異。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個典故深刻地刻划出萬物皆空無、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本教義。

四祖坐佛

「四祖坐佛」一語是出自四祖道信與牛頭法融的一則公案。

據說,牛頭山的法融禪師的修行非常高深,不但修到百鳥來朝、猿猴獻果,而且還可以跟老虎、獅子住在一起。禪宗的四祖道信禪師聽說以後,去牛頭山拜訪法融禪師。四祖道信剛到山中看見獅子、老虎張牙舞爪的樣子,不覺舉起雙手,顯示出有恐怖狀。法融禪師看到,便說:「大師你還有這個在嗎?」意思是說,道信禪師還有恐怖的感受存在。法融禪師自認為這是對方的修為不夠,所以嘲笑。隨後法融禪師去燒茶招待道信禪師。道信禪師看他離開就在他的凳子上寫了一個「佛」字,當法融回來將要坐下時,看到了「佛」字,心中悚然,臉上顯示出了震驚的神色,認為怎可坐在佛上呢?這時道信禪師大笑說:「原來你也還有這個在!」

這則公案把禪宗的「無」解釋得非常透徹,悟道的禪師可以把一切雜念都放下,獅子、老虎,沒必要恐怖,所以對「佛」字,又何必生起有無的心呢?當然,悟道的禪師不應該刻意地表現出悟的境界,四祖坐「佛」是要說明,吾等非敬佛名,非敬佛形,當敬佛行。

鱉鼻毒蛇

「鱉鼻毒蛇」是《碧岩錄》中的一則著名的禪宗公案,又稱為雪峰看蛇。

唐代的雪峰義存禪師對他的弟子門人用鱉鼻毒蛇作為例子,考察弟子的覺悟,來解除弟子迷惑的地方。《碧岩錄》第二十二則中記載:雪峰示眾云:「南山有一條鱉鼻蛇,汝等諸人,切須好看!」長慶云:「今日堂中,大小有人喪身失命。」僧舉似玄沙,玄沙云:「須是棱兄始得。雖然如此,我即不恁么。」僧云:「和尚作么生?」玄沙云:「用南山作什麼?」雲門以拄杖,攛向雪峰面前,作怕勢。

這段文字記載的是雪峰義存有一次對弟子們說南山有一條鱉鼻蛇,你們要小心。這句話意味著他希望弟子們應該更努力於修行。長慶慧棱、玄沙師備、雲門文偃當時都是雪峰門下的弟子,他們聽到師傅的話各借鱉鼻蛇以示自身修學真理的情形。鱉鼻毒蛇,比喻為本來真面目,或指雪峰自身。長慶的回答表示弟子正在努力學習,全身都體悟到了「蛇」的威力。旁邊有僧人不懂,問玄沙,玄沙以蛇毒氣遍在宇內,故不必用南山,直看取其遍法界之相,表示也不必介意他們在說些什麼。雲門顯示了他的活用,於當下露現鱉鼻蛇全體。他的意思是,只是嘴上說要發憤振作根本毫無用處,現在不努力更待何時?所以他用行為來直接顯示「蛇」。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一語出自永嘉玄覺禪師所作的《永嘉證道歌》。

永嘉玄覺禪師,唐朝溫州永嘉人。俗姓戴,八歲出家,曾經在寺院中遍覽三藏經典,尤其精通天台止觀圓妙法門,因為閱讀《維摩詰經》而感悟到了自己的心地。他原來在溫州龍興寺修行,後來在寺旁的山岩下設立了一所禪庵獨居,在這裡修習禪觀。後來玄覺禪師在左溪玄朗禪師的激勵之下,與東陽玄策禪師同往曹溪參訪六祖惠能大師,學習佛法,得到最終的開悟。

玄覺禪師在開悟之後所作的《永嘉證道歌》就是解釋自己感悟的佛法。「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這段歌詞是說用功的人,隨時隨地都可以用功,行住坐卧都可以參禪,只要自己可以做到安然的心態。

「行亦禪,坐亦禪」就是告訴學人要時時刻刻做到心裡的靜慮。人的慮就是妄想,妄想不容易停止,不容易不動,妄想不動就是靜。禪宗比喻的靜慮像水裡有沙泥,如果不靜就不能沉,沙泥和水混合一起,就看不清楚,靜慮是把沙和泥土沉到底下,也就是把煩惱止住了,時時刻刻做到這樣,就可以達到禪的境界。

迎賓送客,搬材運水,無非是禪!

「迎賓送客,搬材運水,無非是禪!」是後人根據著名居士龐蘊的悟道偈子所發揮的言語。

龐蘊,字道玄,唐衡陽人。貞元初年與石頭和尚、丹霞禪師相互交往。全家人信佛而不剃染。曾經跟隨馬祖參承二年,其後機辯迅捷,聲名遠播。

唐貞元年間,龐居士前往南嶽,參謁石頭希遷禪師。在交談中龐居士豁然有省。於是留在石頭座下參學,並與丹霞禪師成為好朋友。

有一天,石頭禪師問道:「你自從見老僧以來,在日常事務中,如何用心?」龐居士回答說「若是日常,就沒有什麼可以說的。」又寫了一個悟道偈子呈上:「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捨,處處沒張乖。朱紫誰為號,北山絕點埃。神通並妙用,運水及般(搬)柴。」

石頭禪師看了他的偈子,點頭表示肯定,並希望他出家,問道:「你是打算出家還是當居士?」龐居士道:「願從所慕。」因此,他選擇了居士生活,而沒有落髮出家。

「神通並妙用,運水及般(搬)柴」兩句幾乎成了祖師禪隨緣任運宗風的典型表述。這與馬祖所謂「平常心是道」完全同一。這樣將人的自然、現實的生活要求與玄妙的佛理統一起來,中國佛教被人性化了。

大廈之材,本出幽谷

「大廈之材,本出幽谷」是五祖弘忍的語錄之一。

弘忍曾經說:「大廈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間有也。以遠離人故,不被刀斧損斫,長成大物,後乃堪為棟樑之用。」

弘忍這樣說是因為有學人曾經問弘忍:「學習佛法為什麼不選擇在繁華的城市、人群集聚之地,卻要在山野里居住修行?」弘忍回答他:「建造大廈的木材,本來就出自幽深的山谷,不會在人聚之處長成。因為遠離人群,才可以不被刀斧砍削損傷,能夠順利地長成大材,日後才能用作棟樑。所以學習佛法,應該選擇在幽谷里棲息精神,遠遠地避開煩鬧塵世;應該在深山中修養情性,長期地辭別俗世雜務。修行者眼前沒有俗物,心中自然安寧。」在禪宗思想發展的初期,禪宗的禪師們都是遊歷在山野叢林之中,尋求自身心性的提高。弘忍在弘揚佛法時,安然端坐,他不提倡文字撰著,只是口說禪理。

我不如他

「我不如他」是五祖弘忍的兩個著名弟子之間的一則公案。

《壇經》中記載:「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當時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的徒弟,往往譏諷惠能說:那個被稱為祖師的僧人一個字都不識,一個字都不識怎可作祖師呢?這樣的言論就是在無形中輕視六祖惠能的佛法。說這些話的人是神秀的徒弟,他們經常在神秀的面前這樣議論。

神秀聽後就說:「你們不要這樣講。」神秀在內心還是明白佛法的高低的,為什麼五祖把法統傳給了惠能,他心中很清楚。所以他又說:「惠能禪師是個開悟的信徒,得到了無師的智慧,是深悟最上一乘的人,我的確達不到他開悟的那種智慧,我的確不如他。而且他還是五祖親傳的衣缽,得以心印心妙法的傳人。他能得到這種待遇,不是偶然的。我非常想去親近惠能,跟他學佛法。雖然國家封我為國師,但你們各位不要滯留在我身邊,你們應該到曹溪跟六祖學習。」這就是「我不如他」公案的緣由。

一宿覺

「一宿覺」是記錄永嘉玄覺禪師開悟經歷的一則公案。

唐朝的玄覺禪師第一次參拜六祖惠能時,在相互問答中投契頓時得悟,因而讓他留住一宿,這段公案在當時禪林中被稱為一宿覺。

六祖的弟子玄策禪師偶然去拜訪永嘉玄覺禪師,感到他慧根很深,就勸他一起去參拜六祖惠能。

於是,玄覺就和玄策一同來參謁六祖。玄覺見到惠能繞著六祖行走了三周,就舉持錫杖而站立著。玄覺對惠能說:「生死的問題很大,無常的到來很快,不遑盲拜師尊。」六祖說:「那你為什麼不體取無生無死的真理,以了這無遲速的生死呢?」玄覺回答說「體認自性則自性本就無生無死,一了百了則生死已無遲速可言了。」六祖非常讚賞他的回答。玄覺這時才具備威儀頂禮拜謝,玄覺通過這段對話已經得到惠能的佛法印證了,隨即向六祖告辭。六祖又對他進行了一番驗證,滿意地點點頭說:「很好,你再小住一晚吧。」當時就有人稱玄覺為「一宿覺」。

永嘉玄覺禪師達到了「善分別諸法性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往後只管飢來吃飯困來眠,保護自己的本性不給沾染就可以了。

光即寶,寶即光

「光即寶,寶即光」是記載蒙山光寶禪師領悟佛法的一段公案。

沂水的蒙山光寶禪師是菏澤神會禪師的法嗣弟子,山西汾水人,俗姓周。開始學佛就參拜菏澤的神會和尚,並執侍左右,殷勤無怠。

一天,菏澤和尚問光寶禪師:「你的名字叫光寶,名可以代表現實,寶是你自己本有的,智慧之光亦非從外而來。即使你隨意使用它,亦未見減少。它長夜發光照物,從不間斷。此事,你信嗎?」光寶禪師回答說:「相信是相信,但是不知道光與寶,是一個東西還是兩個東西。」菏澤和尚回答道:「光即寶,寶即光,何有同異之名乎?」

光寶禪師又問:「眼緣色、耳緣聲時,眼與色、耳與聲是並列不相干的兩個東西,還是相互交融的一個整體?」菏澤回答說:「暫且不談這些,你認為聲與色二塵,以何為體?」光寶禪師道:「就像您所講的,色聲唯心所現,性空不實,了不可得。」菏澤和尚道:「你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那麼那些聲色是並行的兩個東西還是相互依存的一個因緣整體,也就昭然若揭了。」

光寶禪師聞言,當下契悟了萬法唯心、性空不二的實相,於是禮謝菏澤和尚而去。光寶禪師後來隱居在沂水蒙山,故稱蒙山光寶。唐元和二年圓寂,壽年九十。

去問柱子

「去問柱子」講述的是石頭希遷所持禪法的公案故事。

在惠能創立南宗禪法之後,他的三代弟子馬祖道一和石頭希遷當時平分禪家天下,共同接引天下的學生。石頭希遷認為修行者應從理事圓融,用本末會通的「會宗」的立場看待事事物物,並且應當依據這種觀點來確定前進的目標,切莫自以為是,虛度光陰。

石頭的徒弟天皇道悟曾經問他:「曹溪的意旨讓誰得了呢?」石頭說:「會佛法的人得了。」道悟問:「師父得了嗎?」石頭說:「沒得。」道悟問:「為什麼沒得?」石頭說:「我不會佛法。」

之後又有人來問石頭希遷:「何謂祖師西來意?」石頭希迂答:「你去問柱子吧!」那人說:「我不懂。」石頭希遷說:「我更不懂。」

希遷禪法的要點是:即心即佛;物我是融通一體的;修行者應有自修自悟的自信;經常採取反詰、否定、暗示和比喻等方式傳授佛法。

選官比不上選佛

「選官怎麼比得上選佛」是記載鄧州丹霞禪師決心從佛的一個公案。

鄧州丹霞天然禪師年輕時是一個儒生,飽讀五經四書,通達孔孟之道。在一個大比之年去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在路途中的旅店裡做了一個夢,夢見房間里充滿白光。醒後找人解夢,說如果他修學佛法,一定能得大成就。後來的路上又遇到一個禪者問他要到什麼地方去,他回答:「選官去。」禪者說:「選官何如選佛!」他的意思是:做官怎麼能比得上做佛呢?佛教的修行道場就是選佛的道場。推薦他去江西拜訪馬祖學習成佛的法門。「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看誰用功精進不懈,看誰能修得心空無住,誰就能應選而做佛,誰就能開悟成道,這是要選擇的。所以說做官只是一時的功名顯赫,只是過眼雲煙,不能長存於世。修道成佛則能夠亘今古而常存、歷滄桑而不變。

後世因為天然禪師這段初習儒後改變初衷出家習禪的緣故,以「選佛場」指開堂、設戒、度僧之地,也泛指佛寺。

草鞋錢讓誰來付

「草鞋錢讓誰來付」講述的是黃檗希運開悟之前的一段公案故事。

南泉禪師曾經問黃檗:「定慧等學,明見佛性,這個道理是怎麼理解?」黃檗回答說:「不依一物。」南泉禪師又問他:「莫非這是長老的家風?」黃檗回答說:「不敢。」南泉禪師又問他:「洗衣的漿水錢則暫且放在一邊,草鞋錢你讓誰來還?」

這段對話因為黃檗回答了一句「不依一物」而起,定慧等學是說定之時慧在定,即慧之時定在慧,語出六祖壇經。南泉聽到他的回答唯恐自己聽錯,又重問一遍,黃檗卻很自負地回答不敢,南泉禪師想讓黃檗自己知道所悟非真,於是對他說了:「多年以來諸方行腳時喝掉的茶水錢且暫不說,你穿壞許多雙草鞋的錢,欲教誰替你還?」這句話就是在苛責黃檗當時的佛法理解所悟不真,無德消受諸方信施;這個問話令黃檗語塞,不能回答。這是黃檗在沒有開悟前理解佛法的一些錯誤觀念,可以用來警示後人。

石頭路滑

「石頭路滑」是馬祖道一形容石頭希遷的話,也是禪宗的一則著名公案。

鄧隱峰是唐朝著名禪師馬祖的—位得意門生。有一天他覺得自己已經學有所成,就去向馬祖告假,說要去參石頭禪師,看看自己的水平。馬祖問他「你要到哪裡去呢?」鄧隱峰說「我要到石頭希遷和尚哪裡去參訪。」馬祖說:「石頭和尚那裡可不容易通過。石頭路滑,參不得。」鄧隱峰迴答:「我隨身帶著竿木,逢場玩玩而已。」於是他還是去了石頭禪師那裡。

鄧隱峰剛剛見到石頭希遷和尚就圍著石頭坐的禪床向右(佛教右繞,表示極為尊重、恭敬之意)轉了一圈,把錫杖在地上一振,問石頭希遷和尚:「這是什麼意思?」石頭希遷沒有看他,只是說:「蒼天!蒼天!」鄧隱峰聽了之後不知所以,愣住答不出話來。於是他又回到江西告訴自己的師父馬祖,馬祖說:「你再去問,等他有所回答,你就噓兩聲。」鄧隱峰又去見石頭希遷,還是像前面一樣問道。哪知石頭希遷和尚聽完他的話,先噓了兩聲。鄧隱峰再次愣在當場無法應答,只好再回來再請教馬祖。馬祖說:「我早向你說過石頭路滑(不好通過)。」

當隱峰問是什麼宗旨時,石頭以蒼天之語而化,意思是蒼天無言而虛明廣大,誰能在其中立宗論旨?而後來之噓聲,妙機意思是先而奪人無痕。可見「石頭路滑」的妙用!

雲在青天水在瓶

「雲在青天水在瓶」是唐朝文人李翱為葯山惟儼所作的詩文中的一句。原詩名為《贈葯山高僧惟儼(其一)》,詩文的內容是: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葯山惟儼,俗姓寒,十七歲出家,開始跟隨惠照禪師,後參拜石頭希遷,密證心法,得其衣缽,住在澧州葯山,弘揚南宗的禪風。當時李翱任朗州刺史,仰慕其名,經常上山來參拜葯山禪師。葯山坐在蒲團上,手拿經卷故意不理睬他。李翱忿然道:「見面不如聞名!」說完拂袖而出。葯山冷漠地對他說道:「太守怎麼能貴耳賤目呢!」這一句話使得李翱為之所動,問道:「何謂道?」葯山禪師伸出手指,指上指下,然後問:「懂嗎?」李翱說道:「不懂。」葯山解釋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聽過葯山禪師的點化,茅塞頓開。原來禪法的真理就在青天的雲上,瓶里的水中,在他本來的面目里。道在宇宙間一切事物當中。於是他當即提筆寫了上邊的那首詩。

親者不問,問者不親

「親者不問,問者不親」是《景德傳燈錄》第七卷中記錄夾山與定山同行言語的一則公案。唐代高僧夾山善會受其師船子德誠偈語「猿抱子歸青嶂嶺,鳥銜花落碧岩泉」而在夾山主持參禪,悟出了「茶禪一味」。定山神英禪師是禪五家七派中溈仰宗的傳人。

有一天,夾山與定山一路邊走邊說,定山說:「生死中無佛即非生死。」夾山說:「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二人上山參拜法常禪師,夾山就說出兩人的觀點,問禪師:「不知我倆的看法哪個比較親近禪旨?」法常禪師回答:「一親一疏。」夾山問:「那個親?」法常禪師回答他:「暫且去吧,明天來。」第二天,夾山趕緊上山再問法常禪師,法常禪師答說:「親者不問,問者不親。」夾山禪師聽後慚愧難當,夾山住持寺院後曾經說過:「當時失一隻眼。」

禪宗最貴情不附物,不立一法,不廢一法。法常神師對夾山禪師所提問題的回答的確精妙絕倫。二人互不相肯的地方,正是「一親一疏」,爭什麼親與不親?難怪夾山後來自我反省道:「當時失一隻眼。」

不曾夢見佛法

「不曾夢見佛法」講述的是關於保寧仁勇禪師的一則公案。

禪宗楊歧派的金陵保寧仁勇禪師,原籍是四明,俗姓竺,他是方會禪師的嗣法弟子。曾經有人問保寧仁勇禪師:「如何是佛?」仁勇禪師回答說:「自己的屎自己不覺臭。」又問仁勇禪師:「如何是保寧的佛法境?」仁勇禪師回答他:「主山頭倒掉。」又問他:「如何是進入他的境界的人?」仁勇禪師回答:「鼻孔無半邊。」如此的問題不一而舉,仁勇禪師都是回答得似乎荒誕不經,實際上是在點悟學人,不能執著向外相尋求佛法,佛法就是在自己的身上,在每天的時時刻刻、萬事萬物中。所以他又上堂對弟子學人說:「我修行禪法二十餘年,背負著自己的行李,走遍四方,參拜了善知識的禪師十數餘人,自己卻並沒有一個見處,就好像一塊頑石。後來忽然被凡世的業風吹到了江寧府,又無端被人推向十字路頭,住在這個寺院,做寺院的粥飯主人,接待南北。身不由己,隨分有鹽有醋,粥足飯足,只是用來熬時日。若是佛法,不曾夢見。」他的意思是自己的佛法就是在生活中有鹽有醋、粥足飯足,別人所求的佛法他連夢都沒有夢到,他不執著在這個問題上。

割了我老僧的頭去

「割了我老僧的頭去」是趙州禪師講述的一個話頭。

趙州禪師曾經對他的弟子說過:「若一生不離叢林,不語十年五載,無人喚你作啞漢,以後佛也不奈你何。你若不信,載取老僧頭去。」這就是「割了我老僧的頭去」的來由。

禪宗的大德趙州禪師的一生,是出家修道的最好展顯。但在趙州禪師的語錄中,很少這樣明白地告訴學人如何過好出家人的修道生活。其實,這裡邊的道理並不是那麼簡單,試想有幾個僧人可以做到幾年不去考慮世事,專心修行,更何況不語十年五載。趙州禪師強調一生莫離叢林,因為在叢林之中,大眾促進,規矩攝持,身心易定。

提到禪宗參悟的方式之一的參話頭,其實最重要的,還是歸究於意根,不用執著在他的表面意思,因為—個念頭,可以影響一個觀念的改變,因此參話頭,應是在於如何參正確的話頭。

鋤頭在我手裡

「鋤頭在我手裡」是禪宗經常使用的一個話頭,用來參悟禪法。這個話頭是出自一首禪詩。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在橋上走,橋流水不流。」這是南北朝時期的一位禪師善慧大士傅翕寫的一首禪詩,來表達他所體悟的與觀察相悖的禪理。這是一個「矛盾公案」,其中充滿了與事實相矛盾的語詞。「空手把鋤頭」一句,乍看似乎不通,既然是空手,怎麼又說是把著鋤頭呢?既然是步行,怎麼又是騎著水牛呢?人從橋上走過,分明看到橋下的水在流著,怎麼說是橋流水不流呢?其實,這是從禪師們的境界來看世界。這首詩是指導學人從差別中來認識平等,從動亂中來認識寂靜,只要我們心中廓然寂靜,熱鬧場中也可以做道場,這就是陶淵明所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境界。心裡不空,如果充滿煩惱,真理如何進入?所以空對禪法很重要。雙手空空,才能把握住世界,又豈是空手才能把鋤頭呢?

在語言世界裡,公案不可迴避地會遇到邏輯悖論。禪詭論對於那些還沒有證得禪悟的人來講是悖論,但是對於已經「開悟」的人來講,悖論也就不再是悖論,因為他們超越了理性,禪師運用起悖論來反而顯得自在坦然。

鋤頭在我手裡

「鋤頭在我手裡」是禪宗經常使用的一個話頭,用來參悟禪法。這個話頭是出自一首禪詩。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在橋上走,橋流水不流。」這是南北朝時期的一位禪師善慧大士傅翕寫的一首禪詩,來表達他所體悟的與觀察相悖的禪理。這是一個「矛盾公案」,其中充滿了與事實相矛盾的語詞。「空手把鋤頭」一句,乍看似乎不通,既然是空手,怎麼又說是把著鋤頭呢?既然是步行,怎麼又是騎著水牛呢?人從橋上走過,分明看到橋下的水在流著,怎麼說是橋流水不流呢?其實,這是從禪師們的境界來看世界。這首詩是指導學人從差別中來認識平等,從動亂中來認識寂靜,只要我們心中廓然寂靜,熱鬧場中也可以做道場,這就是陶淵明所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境界。心裡不空,如果充滿煩惱,真理如何進入?所以空對禪法很重要。雙手空空,才能把握住世界,又豈是空手才能把鋤頭呢?

在語言世界裡,公案不可迴避地會遇到邏輯悖論。禪詭論對於那些還沒有證得禪悟的人來講是悖論,但是對於已經「開悟」的人來講,悖論也就不再是悖論,因為他們超越了理性,禪師運用起悖論來反而顯得自在坦然。

鋤頭在我手裡

「鋤頭在我手裡」是禪宗經常使用的一個話頭,用來參悟禪法。這個話頭是出自一首禪詩。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在橋上走,橋流水不流。」這是南北朝時期的一位禪師善慧大士傅翕寫的一首禪詩,來表達他所體悟的與觀察相悖的禪理。這是一個「矛盾公案」,其中充滿了與事實相矛盾的語詞。「空手把鋤頭」一句,乍看似乎不通,既然是空手,怎麼又說是把著鋤頭呢?既然是步行,怎麼又是騎著水牛呢?人從橋上走過,分明看到橋下的水在流著,怎麼說是橋流水不流呢?其實,這是從禪師們的境界來看世界。這首詩是指導學人從差別中來認識平等,從動亂中來認識寂靜,只要我們心中廓然寂靜,熱鬧場中也可以做道場,這就是陶淵明所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境界。心裡不空,如果充滿煩惱,真理如何進入?所以空對禪法很重要。雙手空空,才能把握住世界,又豈是空手才能把鋤頭呢?

在語言世界裡,公案不可迴避地會遇到邏輯悖論。禪詭論對於那些還沒有證得禪悟的人來講是悖論,但是對於已經「開悟」的人來講,悖論也就不再是悖論,因為他們超越了理性,禪師運用起悖論來反而顯得自在坦然。

文益開悟

法眼宗的祖師文益禪師曾經跟隨慶輝禪師參禪,無論如何修行始終不能悟道,甚至連門徑都找不到,於是,他拜別師父,四處雲遊。

有一天,他行走在路上忽然下起了雨,他就在附近的一個小寺院中避雨。這個寺院的方丈出行去了,只剩下幾個僧人和一個知客僧。知客僧問法眼文益:「法師你往何處去?」法眼文益答道:「我也不知道去哪裡,只是四處走走而已。」知客僧又問他:「你四處雲遊,有什麼收穫嗎?」法眼文益答道:「雲水隨緣。」知客僧羨慕地說:「雲水隨緣,你真的是逍遙自在啊!」

法眼文益心裡靈光一閃,忽然想到自己一直修行急急忙忙地求佛道,尋找佛道在哪裡,如何求取,就是為了獲得大解脫而逍遙自在,而自己不是已經很逍遙自在嗎?於是,他一下子豁然開悟了。

法眼文益開悟前有一個俗念頭:求證佛道。就像我們日常有一個進取目標一樣。為什麼非實現這個目標不可呢?這都是執著在一個概念上,法眼文益把俗念頭一放下,就悟道成佛了。

門上就寫門字

「門上就寫門字」是一則著名公案,記錄的是文益禪師所講述的一個開示的故事。

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中有這麼一段文字:「舉昔有一老宿住庵。於門上書心字。於窗上書心字。干壁上書心字。師雲。門上但書門字。窗上但書窗字。壁上但書壁字。」

玄覺禪師曾經說:門上不要書門字,窗上不要書窗字,壁上不要書壁字。何故?字義炳然。

這段文字講述的是從前有一個老禪僧住在庵內,在門上寫心字,在窗上也寫心字,在牆上還是寫上心字。文益禪師對此事評論說:「門上應該寫門字,窗上應該寫窗字,牆上應該寫牆字。」

文益禪師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不管是為了「安心」,還是「澄心」,心本來就是在自已心中。如果一味地追求表面,往往會被表面的東西所迷惑。就像有些人,在房間內到處貼著名人警句、處世格言,好像時時刻刻在提醒自己。但一旦遇到現實的問題,這些格言又早就忘到腦後了。所以,寫得越多,貼得越滿,而不印在心中,就是一個擺設,一種執著。

他家自有兒孫在

「他家自有兒孫在」是一句禪宗公案話頭,是出自泰欽與道濟的對話。

泰欽,俗姓不詳,魏府(令河北大名縣)人,參拜清涼文益禪師,嗣其法,為法眼宗傳人。泰欽起初住持洪州(今江西南昌)雙林院,其後泰欽住持上藍護國院,道濟禪師當時也在該院管理藏經。

有一天,泰欽問道濟:「藏主,我有一個達摩祖師兩來意的話題,想看看你怎麼領會?」道濟立刻回答:「不東不西。」泰欽問他說:「這和達摩祖師西來意有什麼關係?」道濟答:「我道濟只是這樣,不知師父意下如何?」泰欽說:「他家自有兒孫在。」道濟一聽這話,頓時大徹大悟。「他家自有兒孫在」的意思就是他家兒孫自有他家管,你只要管好自家的,即證悟自性。

之後南唐後主邀請泰欽住持金陵清涼院,所以泰欽彈師世稱「清涼泰欽」。

和著屎尿一起參

「和著屎尿一起參」是禪宗一個著名的公案,與禪宗的精神一脈相傳。

宋朝的兜率從悅禪師擔任道吾山首座,一日領數個僧人去參訪雲蓋守智禪師。

兩人見面不久,雲蓋守智禪師就知道從悅禪師的毛病在哪,於是笑道:「看你是道吾山的首座且氣質不凡,但是談吐竟如醉人一樣!」從悅禪師聽了這句話,知道自己的缺點被發現,於是說:「清和尚慈悲,不吝開示!」守智禪師問道:「你參訪過法昌禪師嗎?」從悅禪師回答:「學人看過他的語錄,已經融會存心,因此沒有去參訪。」守智禪師再問:「你參訪過洞山克文禪師嗎?」從悅禪師不屑地回答道:「洞山克文嗎?他終日瘋瘋傻傻的,拖一條布裙,作尿臭氣,有什麼可以學習的!」守智禪師莊嚴地說:「那你就往尿臭氣去參取去!」

從悅禪師沒有辦法,就依守智禪師的指示,去參訪洞山克文禪師,跟隨洞山克文禪師求學之後深領奧旨,又回來見守智禪師。守智禪師問道:「你去參訪克文禪師如何?」從悅禪師誠懇恭敬的稟告道:「若不得禪師你指示,此生就蹉跎了,太感謝您了!」守智禪師回答:「禮謝什麼?應該禮謝尿臭氣。」

禪師在屎尿中,都能見到「道」的存在;凡人在佛殿三日三夜,卻也見不到佛。佛法就是捨棄了這些執著才可以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美食不中飽人吃

「美食不中飽人吃」記載的是義青禪師所持禪法的公案故事。

浮山法遠禪師讓自己的弟子義青到圓通法秀禪師處修學。義青禪師到了法秀禪師那兒,卻不去參問禪法,每天只是吃過飯就睡覺而已。寺院的糾察就告訴法秀禪師說:「我們禪院來了一位僧人,每天只知睡覺,不思修行,是否應該以寺規處罰?」圓通禪師問:「這僧人是誰?」糾察說:「是義青禪師。」圓通禪師說:「不可以處罰,待我問過之後再說。」

於是圓通禪師就拄著拐杖來看義青禪師,果然看見他正在睡覺,就用拐杖擊打他的床鋪,呵責到:「我這裡不收留懶惰的人。」義青禪師說:「那麼請方丈告訴我,我該做什麼?」圓通禪師說:「為什麼不參禪去?」義青說:「美食不中飽人吃。」圓通禪師聽後知道他已經開悟,於是說:「無奈有人不能認可你呀!」義青更無所謂地回答說:「等他認可了,又能怎麼樣呢?」圓通禪師趕緊問他:「禪師來我這裡之前曾經拜見了什麼人?」義青說:「浮山。」圓通禪師說:「怪不得這麼頑賴!」於是互相握手大笑,一起到方丈的住房。從此,義青禪師道名遠揚。

義青禪師所說的「美食不中飽人吃」喻指自具佛性,自心是佛,不必再向外尋求什麼。我已經飽了,再好的美食也不會對我有什麼誘惑。

草木成佛

「草木成佛」是記錄日本道文法師請教真觀禪師的一則公案故事。

日本僧人真觀禪師最初研究天台教義六年,後來改習禪學七年。為了尋師訪道,明心見性,他在中國訪遍名山叢林,參話頭,習禪定十二年。

二十多年後,真觀禪師終於在禪門得到覺悟,回到日本在京都、奈良等地弘揚禪法。各地學者慕名都來參禪求道,要他解答問題疑惑。真觀禪師卻總是閉著眼睛,不予回答。

一天,有位研究天台教義三十餘年的道文法師,前來詢問自己的疑惑:「我自幼研習天台法華思想,有一個問題始終不理解。」真觀禪師爽朗地答道:「天台法化的思想博大精深,圓融無礙,問題很多,而你只有一個問題,那是什麼呢?」道文法師問道:「《法華經》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是說樹木花草皆能成佛。請問,花草成佛是真的嗎?」

真觀禪師聽了問題反問道文法師:「三十年來,你只考慮花草樹木能否成佛。這個問題對你有何益處?你應該關心的是自己如何成佛!」道文法師詫異地回答:「我一直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那麼請問我自己如何成佛?」真觀禪師回答:「你說只有一個問題問我,至於第二個問題,就要你自己去解決了。」這就是告訴道文法師禪悟是在每個人自己身上本來具備的,只要放下執著,自己去發現他就可以了。

你從什麼地方來?

「你從什麼地方來?」是記載馬祖道一和石頭希遷開悟弟子慧朗禪師的一則公案。

潭州慧朗禪師第一次參拜馬祖道一禪師的時候,馬祖禪師就問他:「你來求什麼?」慧朗:「求佛知見。」馬祖:「佛已超越知見,有知見就是魔。」馬祖禪師又問道:「你從什麼地方來?」慧朗回答道:「南嶽!」即是從湖南南嶽石頭希遷那兒來的。

當時馬祖道一禪師在江西,石頭希迂禪師在湖南,因此當時學人不是向江西馬大師問道,就是向湖南石頭和尚請法,都稱為來往於「江湖」,「江湖」一語也就沿用至今。馬祖聽到他從石頭禪師那裡而來,立刻就說:「你從南嶽來,辜負了石頭,你快回去,其他地方並不適合你去!」於是慧朗又回到石頭禪師那兒,請示道:「如何是佛?」石頭答道:「你沒有佛性。」慧朗滿懷疑惑:「蠢物都有佛性,為什麼我沒有?」石頭答道:「因為你不是蠢動含靈。」慧朗更加疑惑:「難道慧朗不如蠢動含靈?」石頭答道:「因為你不肯承擔!」慧朗終於言下大悟。

學佛之人要肯定自己,肯定自己修學的處所最為重要。有些學人不了解自己,到處盲沖瞎撞,最後回頭,才發覺到「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蛤蟆與老茄

「蛤蟆與老茄」是龍門禪師講給弟子的一則故事公案。

這個故事的內容很簡單。從前有一位持戒僧,一生堅守戒律,心向佛法。有一天夜裡在野外走,突然踏到一個東西聽到了破裂的聲音,這位僧人心想:莫非是踏到一隻懷孕的蛤蟆嗎?心中又驚又悔。

晚上打坐的時候,他彷彿看見一群蛤蟆來向他討命,整夜驚恐畏懼不能安穩。終於等到天亮,他立刻跑去昨夜感覺踩死蛤蟆的地方,卻見到他只是踩到了一條破裂的茄子。僧人當下疑情頓息,才知道三界無法,唯心所造,光是外在的守戒是不夠的,應該反觀自心修行。

這就是龍門佛眼禪師講給弟子聽的故事,他教導弟子:「假如夜間踏著時,為誤是蛤蟆?為誤是老茄?若是蛤蟆,天曉看是老茄。若是老茄,天未曉時又有蛤蟆索命,還斷得了嗎?山僧試為諸人斷看,蛤蟆情不脫,茄尚猶存,要得無茄解,日午打黃昏。」

所以不論遇到任何外在的變遷,反觀自心是最重要的,禪宗「當下即是」的精神要求這一刻的把握、這一刻的悟才是最重要的,即使真的踩到蛤蟆,也要當下懺悔、當下承擔,否則就不能得到真正的清凈。

地獄(十八層地獄)

據東漢安世高所譯的《十八泥犁經》中,地獄分為十八層,合稱為十八層地獄。十八層地獄的「層」不是指空間的上下,而是在於時間和內容上,尤其在時間之上。十八層地獄是以生前所犯罪行的輕重來決定受罪時間的長短。每一層地獄比之前一層地獄增苦二十倍和增壽一倍,全是刀兵殺傷、大火大熱、大寒大凍、大坑大谷等的刑罰。當到了第十八層地獄時,苦巳經無法形容,也無法計算出獄的日期了。

其層地獄的名稱和懲治對象,簡述如下:

第一層:拔舌地獄。挑撥離間、誹謗害人、油嘴滑舌、巧言相辨和說謊騙人者。

第二層:剪刀地獄。唆使他人再嫁或為再嫁者牽線搭橋之人。

第三層:鐵樹地獄。挑唆父子、兄弟姐妹、夫妻不和之人。

第四層:孽鏡地獄。在陽世犯罪卻不吐真情或是走通門路之人。

第五層:蒸籠地獄。說長道短、以訛傳訛、陷害或誹謗他人。

第六層:銅柱地獄。惡意縱火、為毀滅罪證或報復之害命者。

第七層:刀山地獄。褻瀆神靈者。

第八層:冰山地獄。凡謀害親夫,與人通姦,惡意墮胎的惡婦。

第九層:油鍋地獄。賣淫嫖妓、盜賊搶劫、欺善凌弱、拐騙婦女兒童、誣告誹謗,謀占財產和妻室之人。

第十層:牛坑地獄。隨意諸殺牲畜,把快樂建立在動物的痛苦上之人。

第十一層:石壓地獄。將嬰兒溺死,拋棄之人。

第十二層:舂臼地獄。浪費糧食之人。

第十三層:血池地獄。不尊敬他人,不孝敬父母,不正直,歪門邪道之人。

第十四層:枉死地獄。不珍惜生命之人。

第十五層:磔刑地獄。挖墳掘墓之人。

第十六層:火山地獄。損公肥私,行賄受賄,偷雞摸狗,搶劫錢財,放火之人。

第十七層:石磨地獄。糟踏五穀,賊人小偷,貪官污吏,欺壓百姓之人。

第十八層:刀鋸地獄。偷工減料,欺上瞞下,拐誘婦女兒童,買賣不公之人。

寸絲不掛

「寸絲不掛」是記錄玄機尼師拜訪雪峰禪師的一則公案。

溫州的玄機尼師,曾在大日山石窟里修習禪定。有一天忽然感嘆道:「真如法性清凈透徹,無去無住。厭惡喧鬧尋求寂靜,不能算得上是了悟。」於是她便去參訪雪峰禪師。

到了雪峰禪師的寺廟,雪峰禪師問她:「你從什麼地方來?」玄機回答說:「從大日山來。」雪峰繼續問她:「日出了沒有?」玄機立刻回答:「如果日出,就會把雪峰融化掉。」雪峰微微一笑回答:「你叫什麼?」玄機回答:「玄機。」雪峰又問她:「既然是玄妙的機子,每天能織多少布?」玄機說:「寸絲不掛。」說完,就要行禮告退。才走了幾步,雪峰突然向她喊道:「你的袈裟角拖地了。」玄機聽了,急忙回頭察看。只聽雪峰說道:「好一個寸絲不掛!」

這則公案啟示學人表面懂不叫懂,內心悟才叫悟。做事要踏踏實實。真正的智慧不是自負就能得到,也不是吹噓就能增加,而需要勤勤懇懇,日積月累,否則終會露出破綻。

用功

「用功」是記錄仰山禪師修習禪法的一則公案。

有一次仰山禪師到寺院禪堂中請示洪恩禪師:「為什麼吾人不能認識自己?」洪恩禪師回答道:「這件事就如一室有六窗,室內有一獼猴,蹦跳不停,另有五隻獼猴從東西南北窗邊追逐猩猩。猩猩回應,如是六窗,俱喚俱應。六隻獼猴,六隻猩猩,不能分辨哪一個是自己。」仰山禪師聽後,知道洪恩禪師是說吾人內在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追逐外境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因此便起而禮謝道:「如果是這樣當然不好分辨,但如果內在的獼猴睡覺,外境的猩猩欲與他相見,應該怎麼做?」洪恩禪師拉著仰山禪師,手舞足蹈地說道:「好比在田地里,防止鳥雀偷吃禾苗的果實,豎一個稻草假人,所謂『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這就是修習禪法的人用功的方向。仰山終於言下契入。

吾人為什麼不能認識自己?主要是因為真心從出生開始就被塵勞封鎖。好比明鏡,塵埃遮蓋,不可以顯現明鏡的光照。真心不顯,那麼妄心就會成為自己的主人,時時刻刻攀緣外境,所謂心猿意馬,不肯休息。

如此待客

「如此待客」是記錄趙州禪師的一則公案。

在趙州禪師的禪法遠播內外的時候,很多達官貴人都來拜訪他。有一次趙州城的趙王特地拜訪趙州從諗禪師。趙州禪師在床上休息,躺著對來訪的趙王說:「王爺專程來拜訪,但僧人無力下床接待,請別見怪。」趙王非但不見怪,反而對趙州禪師愈加敬重。第二天王爺又派一位將軍來給他送禮。趙州禪師一聽將軍前來,馬上下床到門外相迎。

事後,寺院中的弟子們非常不解,於是問禪師:「趙王來的時候你不下床,趙王的部下來,你為什麼反而到門外迎接呢?」趙州禪師解釋說:「我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分別。第一等人,我在床上用本來面目接待;第二等人,我下床到客堂里接待他;第三等人,我用世俗的應酬到門前去迎接。」

趙州禪師的禪法遵循禪即生活,生活即禪的心法,上等之人登堂入室,慧眼明利,真契本源,所以不動本座即為接待;中等之人,雖已登堂卻未入室,可能有體悟未徹本源,所以在客堂接待;下等之人,立足於禪門之外,就只好到山門外去接待了。趙州禪師是以人的禪悟為參照,同是待客,境界殊異。

煽風點火

「煽風點火」是記錄大慧宗杲禪師對世人開悟講禪的公案。大慧宗杲是宋朝杭州徑山寺禪師。師從圓悟克勤禪師,開創臨濟宗徑山派,對日本禪宗有著極大的影響。

傳說曾經有一個脾氣非常暴躁的將軍,在偶然之間產生了出家當和尚的念頭,於是來到宗杲禪師的面前,說自己已厭倦戰爭,看破紅塵,請禪師收留為弟子,學習佛法。宗臬打量了來人一番,說他身上習氣太重,勸他慢慢考慮後再說。

將軍央求了一番發現沒有結果也就回去了。第二天一早,他起了個大早,又到廟裡拜佛。宗臬見了,問他為什麼要起那麼早。將軍回答:「為除心頭火,起早禮師尊。」宗杲接著就說:「起得那麼早,不怕妻偷人?」將軍不禁怒火驟起:「你這個老怪物,說話太傷人!」

「輕輕一搖扇,性火又燃燒。如此暴躁氣,怎算放得下?」宗杲說完,大笑而去。

有些人理解剃去頭髮、披上袈裟就是出家,這個將軍心中大概就有這種思維。惠能大師曾經說過東方、西方凈土的關係:若六根不凈,雖出家亦是在家;六根清凈,雖在家亦為出家,出家在家妙用存乎一心。

拿不動的鋤頭

「拿不動的鋤頭」是講述禪宗五家臨濟宗的創始人義玄與他的師父對話的公案。

有一天,臨濟義玄禪師與師父黃檗禪師一同下田幹活。義玄禪師走在後面,黃檗彈師一回頭看見臨濟兩手空空沒有拿著農具,就問他:「你的鋤頭在什麼地方?」義玄禪師回答道:「有人拿走了。」黃檗招呼他道:「你近前來,我跟你商量個事。」義玄禪師就快走幾步,到了黃檗面前。黃檗禪師把鋤頭豎在地上,說:「我這個,天下人沒有能拿得起來的。」一聽這話,義玄禪師一把就把鋤頭擎在手裡,豎舉著說:「為什麼卻在我手裡呢?」黃檗禪師道:「手中有的未必有,手中無的未必無,你說,今天有誰給我們耕田呢?」黃檗禪師又說:「今天自有人帶領僧眾們勞作,我就用不著去了。」說完,黃檗禪師轉身回寺院去了。

一把鋤頭的分量才能有多重呢?可是放到禪師手裡,卻成了稱量天下人分量的標杆。「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禪師勞動也不純粹是為了勞動而勞動。世人有理話多,無理更是話多,若能在真理之前回頭轉身,那不是另有一番世界嗎?

誰人束汝

「誰人束汝」是三祖僧璨開示四祖道信的公案。

在禪宗典籍《五燈會元》中記載,道信禪師聽說舒州皖公山有從北方前來避難的三祖僧璨大師和他的同學定禪師在附近隱修,便前往皈依。

隋開皇十二年(592),道信到了皖公山,就要跟隨三祖僧璨大師學習禪法。道信當時才十四歲,前來禮謁三祖僧璨大師。剛見到三祖,道信禪師便問:「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三祖於是反問道:「誰縛汝?」道信道:「無人縛。」三祖道:「何更求解脫乎。」三祖的意思就是既然你自己說沒有人捆綁你,那你還要求解脫幹什麼呢?不是多此一舉。道信禪師聞言,當下大悟。

一般人在生活中所感到的束縛不在外面,而在自己的內心。束縛完全來自我們自心的顛倒妄想,也就是執著,如果看破了這些妄想,當下就解脫了。內心不解脫,到哪兒都不會自在的。因此,解脫在心,不在外。道信禪師開悟之後,並沒有馬上離開,而是繼續留在祖師的身邊,一方面侍奉祖師,以報法乳之恩,另一方面,借祖師的加持,可以做好悟後保任的修行。


推薦閱讀:

爪土及大地土,禪宗公案
心與性,禪宗公案,佛教禪宗,禪宗思想,禪宗經典,禪宗故事-中國佛教禪宗網
覺者能裝,智者能扯 | 僧敲月下門
禪宗公案大全 3
無事是貴人,平常是高人 | 僧敲月下門

TAG:知識 | 語錄 | 禪宗 | 公案 | 禪宗公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