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天豬淡季逆襲,養豬產業化困境待破
對於一般中小養殖戶來說,豬價上漲卻是喜憂參半:一方面樂於看到上漲行情,並開始出現惜售心態;但同時也發現,就算面對此輪景氣行情也已無力在這個投資大而且逐漸規模化的產業內擴大養殖量。
經歷了前三年低迷行情後,生豬價格迎來新一輪上漲。國家發改委日前對外公布,截至3月9日,全國生豬平均出廠價格為每公斤18.62元,同比上漲52.8%。
這一次從2010年開始的「豬周期」,至今已經持續5年多,打破了一般「虧三賺一」的四年周期性規律。廣東壹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生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前三年行情基本是養豬的「補貼」吃豬的,生豬養殖在三年虧本後出現報復性上漲,預計此輪漲價潮將延續至今年下半年,甚至明年初。
去年上市的國內最大養殖企業溫氏股份(51.270, 0.00, 0.00%)(300498.SZ)有望成為此輪豬價上漲的最大獲益者。據該公司2015年業績快報顯示,去年溫氏實現營收482.34億元,同比增長24.56%;營業利潤為 67.17億元,同比增長132.54%。申萬宏源(8.87, 0.00, 0.00%)研報預計,隨著未來兩年出欄量的持續增長,溫氏在2017年有望實現凈利130億元。
但對於一般中小養殖戶來說,豬價上漲卻是喜憂參半:一方面樂於看到上漲行情,並開始出現惜售心態;但同時也發現,就算面對此輪景氣行情也已無力在這個投資大而且逐漸規模化的產業內擴大養殖量。
「衝天豬」淡季逆襲
「瘦肉16.5元一斤,骨頭15.5元一斤,排骨25元一斤。」廣州天河一位豬肉檔主告訴記者,春節過後豬肉價格就開始一路飆升,短短一個多月內已經升了好幾塊錢。
事實上,豬肉價格上漲不僅發生在廣州,全國生豬價格在春節後也出現了暴漲。據統計,截至3月23日,全國生豬均價達18.48元/公斤,瘦肉型生豬均價19.7元/公斤,而去年同期生豬價格每公斤僅為11.5元左右,同比漲幅高達60%。
陳生分析認為,此輪豬價快速上漲主要是由於生豬供應持續短缺。「過去三年生豬養殖都處於虧損狀態,近三成養殖技術低的中小散戶被迫離場淘汰,養母豬育種的也跟著減少,所以就算現在行情好,產能提上來起碼也有個半年滯後期。」陳生說。
據農業部最新監測數據顯示,今年2月全國4000個監測養殖場生豬存欄量36671萬頭,環比減少672萬頭,下降1.8%,同比下降5.9%;其中,能繁母豬存欄跌至3760萬頭,較上月減少23萬頭,環比下降0.6%,同比下降8.5%。
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沙浦鎮生豬養殖戶陳五佳告訴記者,他自己的養豬數量從去年的1500頭減少到今年的800頭。
「生豬收購價從春節以後就開始升了,從每公斤16元左右慢慢升到18.4元,前段時間往下跌了一點到17.6元,然後又慢慢上升,這四五天就突然升到超過20元/公斤。」據陳五佳表示,去年同期,生豬在當地的收購價只有10.6元每公斤左右,現在突然走高的價格讓他產生了惜售情緒,但對於是否擴大養殖規模卻十分猶豫。
陳生也向記者表示,今年豬肉價格的大幅上漲讓生豬養殖的毛利達到每頭40%以上,但也只能用來彌補前幾年累計的虧損。
不過陳五佳也表示,如今就算面對較為景氣的行業狀況也無力增加養殖量。「現在有能力增加存欄量的就是那些飼料店主,他們財力雄厚,在飼料供應上也能控制成本,不像我們這些中小戶型的,一直被波動的豬價影響。」
據了解,目前生豬養殖主要的飼料原料是玉米,因此玉米價格的波動間接影響著養豬成本。此外,豬肉價格上漲導致仔豬進價也持續走高,這讓陳五佳等散戶對擴產更加猶豫。
產業化進程緩慢
整個豬產業主要包括育種、養殖、加工流通和消費四個環節。在中投顧問農林牧漁業研究員宋傑凝看來,產業化程度低是目前造成豬肉價格頻繁波動的根本原因。
「在整個豬肉產業鏈條中,上游育種、養殖環節雖然有牧原、溫氏、雛鷹農牧(17.93, 0.00, 0.00%)等企業參與,下游屠宰加工環節主要有雙匯、雨潤等企業,但整個產業化程度還是很低。」宋傑凝說。以原種豬為例,目前國內還主要依賴進口,行業分散而且水平落後,而全球最大的生豬育種企業——英國PIC種豬集團的年銷售能達300萬頭。
此外,在生豬養殖環節仍然以散養為主,尚處於從分散到集中的整合期。陳生認為,養殖環節是整個養豬產業鏈中產業化規模最低的,「溫氏在上市後有1500萬頭存欄量,但僅佔全國總數的2%左右,全國前十大養殖戶佔比不足3.5%。」陳生表示。
「在成熟市場,生豬價格波動基本與豬周期走勢一致,但是由於我國養豬產業化程度低,生產者不集中,存在大量分散的農戶,市場反應不靈敏、抗風險能力低,導致生豬市場供需難以預估,生豬價格波動頻繁。」宋節凝向記者解釋道。
以投資一個中型養殖場為例,成本至少需要1億元,3年後才能出欄,而且還受外部環境、生長周期等因素影響,不一定保證能盈利,這讓豬產業越發受冷。此前包括網易、武鋼、中糧等都想切入養豬領域,但過程並不順利。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發展農業產業化,一二三產業要融合,「宰豬、養豬、豬肉流通銷售必須一條龍,要產業化發展,形成穩定的生產、流通和消費。」
但陳生認為各環節的規模化和集中度提上來才能真正實現規模化和產業化,每個環節都涉足對專業性要求極高,目前符合條件的企業並不多。事實上,在國內從養殖、屠宰、銷售一條龍產業化的企業中壹號土豬算規模最大,但存欄量也只有30萬-40萬頭,而且做的也是高端小眾市場。
根據溫氏的計劃,未來三年基礎母豬存欄數要達到80-90萬頭,出欄肉豬達到3000萬頭。宋傑凝認為,溫氏的「公司+農戶」模式具有可複製性。「由公司統一育種,將分散的養殖戶集中管理,再統一收購,從而實現生豬養殖的規模化、產業化。」 宋傑凝說。
推薦閱讀:
※精準醫療催生產業新機
※虛擬現實VR為何如此之火爆——尋找未來的VR獨角獸,不可錯過的VR產業鏈公司最全梳理
※【必看】北京官方發布:又有13個行業明年將必須清退!
※許家印:2020年恆大總資產將達3萬億,要進高科技產業
※動漫從業者必看:中國動漫產業發展報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