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四化同步」的一面旗幟
農村新報訊圖為:潛江市委書記張桂華在華山水產種養殖基地調研圖為:現代化的水產加工車間,農民就地變身產業工人圖為:萬畝連片「蝦稻共作」基地記者潘文華樊濤特約記者王本倫劉大瓊3日上午,首都北京,中國農科院信息所四樓五號會議室。來自中央財經辦、國家發改委、農業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經濟學會、中國農業大學及湖北省研究「三農」發展的十多位專家,就潛江市稻田綜合種養暨「華山模式」進行專題座談和研討,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農民日報等十多家新聞媒體聚焦。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潛江「四化同步」示範鎮——熊口鎮通過鎮企共建「華山模式」,圍繞農產品加工業與現代農業的融合互動,探索了一套企業、農戶、集體合作共贏的經營體系和「產城互動」的城鎮化路徑,是「四化同步」的一面旗幟!農業部副部長於康震公開「點贊」——「華山模式」對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新農村,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等農村改革熱點難點問題作出了積極探索,意義重大,可在湖北乃至全國推廣!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尹成傑認為,「華山模式」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找到了一條可行路徑,對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大有裨益。在此之前,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省長王國生、省委副書記張昌爾批示:「華山模式」是「四化同步」的有益探索,是現代農業的有益探索,值得高度重視和總結推廣!「華山模式」緣何一石激起千層浪?水鄉園林,孕育「華山模式」初夏,潛江。距離6月12日開幕的「第六屆龍蝦節」還有一個星期,這個位於江漢平原腹地的水鄉園林城市,空氣中早已瀰漫著濃濃的蝦香。在聞名遐邇的蝦街,周邊縣市、省城武漢乃至北上廣的食客紛至沓來,人頭涌動、摩肩接踵等待餐館「翻台」的場景,每天都在上演。在潛江市熊口鎮趙腦村,當地農民正將起獲的一筐筐活蹦亂跳的小龍蝦,笑意盈盈地送進華山水產公司的生產車間。這裡是潛江,「中國小龍蝦之鄉」——一片片稻田裡稻香蝦肥,一家家企業蓬勃發展,繁育基地、龍蝦街、龍蝦城……產業鏈條向各個領域不斷延伸。「去年,潛江小龍蝦年產量超過4萬噸,綜合產值突破百億元!」潛江市副市長劉冰介紹,小龍蝦已成為潛江的「城市名片」,紅遍大江南北。「紅透天」的小龍蝦產業,其實是潛江農民「無中生有」的獨創。十幾年前,積玉口鎮寶灣村農民劉主權在自家稻田裡試養小龍蝦時,他怎麼也想不到,小龍蝦將「風靡」全省,孕育出一種模式,在湖北乃至全國推廣。2000年,劉主權為了防止農田拋荒,帶頭承包了村民棄耕的60畝低湖田。因為地勢低洼,這片田常常被淹,怎麼種好,成了個大問題。劉主權想到了小龍蝦。當年10月,他買了150公斤小龍蝦仔放進稻田。次年春,他捕撈了1500公斤小龍蝦,賣了5000元錢。隨後,他琢磨出了「蝦稻連作」的種養模式———低洼田裡的中稻收割後,投入小龍蝦,利用稻田的天然餌料生長,次年春耕前捕撈小龍蝦,接著再種植水稻。2001年秋,劉主權買了400公斤野蝦投入稻田裡,次年春季,他一次捕撈1萬公斤小龍蝦,賣了4萬多元。緊接著他又種水稻,賣了2萬多元。「蝦稻連作」模式一下子火了起來,繼而成功寫入湖北省委1號文件。此後的十幾年裡,隨著農民和科技人員的不斷摸索,潛江稻田養蝦技術模式在創新中日漸成熟完善。2013年,「蝦稻共作」更是成為行業國標。潛江市市長黃劍雄說,「潛江的小龍蝦產業之所以能迅速崛起,首先是因為這個模式本身有生命力,受農民歡迎,我們也正是看準了這個產業在穩糧增收、致富農民上的潛力,才積極加以推動。」潛江市委副書記龔定榮認為,「潛江無論氣候、土壤、水源等因素都適合養殖小龍蝦,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同時,多年來,潛江市委、市政府一張藍圖繪到底,咬住小龍蝦產業不放鬆,堅持做大做強,保證了政策的延續性!」「蝦稻連作」、「蝦稻共作」作為潛江人獨創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大幅提高了農業比較效益,也帶動了農產品加工業的崛起。近年來,以華山、萊克為代表的龍頭企業乘勢而上,打造了小龍蝦加工出口的高成長性產業,僅華山公司「甲殼素」深加工項目一項,就至少需要40萬畝的龍蝦產量供應,這又反過來對小龍蝦的原料生產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小龍蝦的生產、加工、銷售已經成為一個成熟、成型的產業鏈,建設一個穩定的「蝦稻連作」標準化規模化基地已成為迫切要求。位於熊口鎮的華山水產公司,這個時候站了出來,挑起了「以工帶農」的重擔。華山公司董事長漆雕良仁介紹,華山公司成立於2001年,公司以出口外銷為導向、並隨潛江的小龍蝦產業一起逐步壯大,目前,公司年加工小龍蝦30萬噸以上。這十多年來,為獲得穩定合格的貨源,已經嘗試了「公司+基地+農戶」、土地託管、「統一養蝦,分戶種稻」、訂單收購等多種方式,合作令多方受益。熊口鎮黨委書記潘耕介紹,熊口鎮是湖北省首批21個「四化同步」試點示範鄉鎮之一,正迫切地需要探出一條「四化同步」的新路,依託華山水產,找出一個合作共贏的土地經營模式適逢其時。於是,「鎮企共建」探路「四化同步」,雙方一拍即合。如何為企業找到穩固可靠的原料基地,同時又最大限度地保障農民利益?必須依靠制度創新,找出一個新模式。很快,一個天才的創意迸發在水鄉。熊口鎮黨委書記潘耕介紹,雙方設計了一個以「反租倒包」和「三權分離」為核心的「華山模式」。所謂「反租倒包」,「反租」是企業與農民協商,從農民手中租賃承包土地,企業投入平整成高產高效基地。「倒包」是企業將平整後的田塊,以相同租賃價格發包給種養能手。改革中,權屬也十分明晰,土地所有權屬於村集體,承包權屬於農民,經營權租賃給企業。2012年6月開始,華山公司與熊口鎮趙腦村農民協商「遷村騰地、整體流轉」方案,經多次反覆徵求意見,最終與全村616戶農民中的585戶達成土地流轉協議。公司以666元/畝的價格租賃農戶土地經營權,進行大規模連片整治。漆雕良仁介紹,先是確權,對每家每戶分散的田塊一一仔細丈量,確定面積;繼而整理土地,化零為整、抹平高低,配套道路、電力、涵閘。還對近900座散布在田間房後的墳頭全部遷至20畝劃定區域,設立公墓……2013年底,終於大功告成——趙腦村流轉的1.2萬畝土地中,實際耕地面積為7550畝。經過規模化、標準化整治後,耕地面積達到10942畝,新增3390畝,其中「蝦稻共作」面積達10602畝。華山公司以40畝左右為標準田方,整理出適合「蝦稻共作」的260個生產單元,再向農戶發包,期限5年。在優先滿足趙腦村138戶農戶的承包要求後,還吸引了周邊農民承包,共發包189個標準單元,其餘由華山公司經營。同樣還是那片土地,種養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變成現實,形成統分結合、協調高效的新型經營體制,農戶成為統一經營模式下的二級經營主體。與此同時,還建了兩個合作社。一個叫「服農」農機合作社,由華山公司、村集體與當地擁有農機的農戶共同組建,華山公司提供水稻育秧服務但不佔股份,農戶以農機折價入股,村集體出資入股,主要為承包農戶提供種子和農機服務;另一個是「綠途蝦稻共作」合作社,由參與經營農戶組成,統一採購肥料、農藥,並開展技術培訓等服務。兩個合作社為所有經營戶提供了整治基地、種養標準、供應農資、生產管理、收購產品、產品品牌等「六統一」服務。水稻生產機械化率百分之百,每畝田的生產成本由485元降到360元。此外,鎮政府還牽頭,通過財政補貼、公司支持、農民自投「三塊資金」,強化政策性保險和商業保險,探索建立風險防控機制。熊口鎮與華山公司還在鎮上全力建設「華山綜合社區」,以安置趙腦村土地流轉過程中的農民,585戶、2400多人整體遷入,就近就地城鎮化。「新市民」在分享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基礎上,實現了生活方式的大轉變,並從身份和社會保障上逐步實現向「市民化」轉變。與此同時,潛江市委、市政府對新生的「華山模式」給予厚望,並予以高度重視和扶持。市委書記張桂華介紹,市委、市政府在政策、資金、人力、物力上充分傾斜,全力扶持熊口鎮打造全省「四化同步」的樣板,支持華山公司建設好甲殼素產業集聚區,打造「華山百億企業」。以一套完整科學的制度設計作為基礎,一套「四化同步」試點示範的組合拳打出後,「華山模式」雛形初現,成效顯著。「華山模式」,破解「三農」難題在不到兩年的具體實踐中,「華山模式」已經顯現了非同一般的成果。湖北省三農研究院研究員梁亞莉認為,「華山模式」的最大的意義在於:探索出了一條現代高效農業的路子,實現了「地增多、糧增產、田增效」;找出了一條新型利益鏈條,讓農民充分分享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成果,實現了「農民增收、集體增利、企業增效」;構建了一種新型城鄉關係,打造了「新市民、新城鎮、新農村」,堪稱「四化同步」的成功典範。趙腦村書記趙常洪介紹,首先最直觀的是就是「地增多了」。經過規模化、標準化整治後,耕地面積達到10942畝,新增3390畝。遷村騰地共騰出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660畝。糧增產了。過去7550畝耕地中,種水稻的只有2400畝左右,單產1500斤,總產360萬斤。目前的「蝦稻共作」模式可使水稻總產達到1364.5萬斤,每年多產1000萬斤。田增效了。蝦稻共作標準單元每畝可穩定產出350-400斤小龍蝦,毛收入4200元以上;一季普通中稻毛收入1500元以上,兩者相加在6000元左右,扣除租金和生產成本,每畝至少可得純收入3000元以上。由於合作社統一生產資料供應和機械化作業,每畝減少成本163元。如果大面積種植綠色品牌「蝦鄉稻」,畝平產值更是破萬元,純收入達五六千元。農民的荷包也暖和了。42歲的趙腦村農民毛西昌說:「原來土地撂荒比較多,因為種糧食不掙錢。現在真正嘗到甜頭了。」他經營一個生產單元的「蝦稻共作」田塊,從去年5月到今年5月,純收入達10萬元以上。不願反租倒包的農民,也可到華山公司務工,月平收入2500—3000元。合作社增利了。服農合作社機械化作業雖然以折扣價收費,但畝平利潤仍可達80元。今年耕作面積9500畝,總利潤為76萬元,年底社員還可按股分紅。村集體由於參股合作社,也可獲得收益。同時,集體土地轉讓、加上未來新社區的商業設施租賃,預計每年村集體可創收100萬元以上。今年農民合作醫療個人繳納部分總計2.3萬元,就由村集體統一支付了。「過去村幹部都跑出去打工,現在都回來了!」趙常洪說,土地整治後「多長出來的」土地,租金歸村集體所有,加上經營合作社的部分收入,集體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可用財力達150萬元。對於企業來說,也有了充分的優質原料。漆雕良仁介紹,華山公司可穩定獲得每年400萬斤左右的小龍蝦,甲殼素項目有了可靠支撐,使企業得以進入高技術生物產業。此外,可穩定獲得每年960萬斤稻穀,保障了新拓展的優質大米加工需要。目前,華山公司在鎮區已建成以甲殼素產業鏈為核心的華山科技產業園,計划到「十二五」末,企業年總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形成集養殖、加工、貿易於一體,覆蓋工業、農業、商業、開發等多方位的現代企業集團。值得一提的是,一種新型的城鄉關係也凸顯出來。住進「華山綜合社區」的趙腦村村民說:「現在下雨天腳不沾泥,夏天沒有蚊蟲叮咬,自來水一擰就來,聚在一起活動更方便!」在這裡,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相連,稻香蝦肥的田園風光令人流連忘返,當初「髒亂差」的舊貌,如今換了新顏。據介紹,農民在趙腦村城鎮化的過程中,利益大增——除土地流轉租金收入外,農居變為城鎮「大產權」住宅,財產價值至少提升十萬元,住宅寬裕的還可以出租,多掙一份財產性收入。不僅如此,絕大多數農民通過反租倒包成為「離鄉不離土」的職業農民和「小業主」,致富能力顯著提升,收入水平明顯提高。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尹成傑認為,「華山模式」是一種生產關係上的創新,農民在這裡成為直接參与生產經營的二級經營主體,自身利益與經營效益直接掛鉤,還能全面分享產業鏈條上的利益,是對農民利益的最大保護。「華山模式」值得大力推廣3日的「華山模式」座談會上,各方領導和專家對「華山模式」推崇備至。農業部副部長於康震指出,「華山模式」內涵豐富、意義重大:促進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經濟效益成效顯著;減少了農藥化肥的使用,有利於生態安全、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生態效益明顯提高;對土地流轉、新農村建設等農村改革熱點難點問題作出了可喜探索,有利於促進「四化同步」和農村改革,社會效益突出。于康震表示:「華山模式」從高效農業入手,提升了農業的生產力,以利益連接為切入點,讓農民參與並直接分享現代農業的成果,農民利益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同時充分發揮了龍頭企業在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推進新型城鎮化的作用。于康震還提出,全國4.5億畝稻田中,其中有10%(約4500萬畝)適合潛江獨創的「蝦稻共作」。他說,我國現有稻田綜合種養面積利用率還不到一半,「華山模式」值得推廣,潛力巨大。農業部將積極爭取政策支持,繼續完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以規劃引領稻田綜合種養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認為,在糧食「十一連增」的大背景下,在農產品價格遭遇價格天花板和生產成本地板的夾擊下,未來,讓農業增效難度愈發加大。如何用越來越少的土地,越來越少的水資源,越來越少的農業勞動力,來生產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農產品?這個挑戰極其嚴峻。而「華山模式」通過稻田綜合種養,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突破口!「華山模式充分體現了企業、農民的天才創造和政府高屋建瓴的支持引導,是我在中部地區見過的最成功的案例!」中央財經辦(農辦)秘書長楊澤軍認為,「華山模式」做到了一二三產業融合,沒有僵硬地逼迫農民「洗腳上樓」,而是通過產業帶動農民就地就近城鎮化,十分難得。通過遷村騰地、政企共建,熊口鎮開始走出一條通過市場化配置資源解決城鎮化投融資、「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的路子,新型城鎮化有了持續推進的支撐。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岱梨認為,潛江市熊口鎮在「蝦稻共作」的產業基礎上獨創了「華山模式」,通過政府引導和推動龍頭企業來帶動「四化同步」,有力地推進了農業轉方式和調結構,使潛江在探索當中正在走向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環境為代價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同時也為潛江這座資源枯竭型的城市產業轉型探索了新的途徑。一個產業,一項創新,為潛江帶來無限動力和榮光。記者獲悉,2014年,潛江市的稻田面積由2010年的45.8萬畝增加到58.4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了53.3萬噸,潛江首次榮獲「全國產量大縣」榮譽稱號。潛江市委書記張桂華說,實踐證明,「華山模式」是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大前提下,讓農民充分享受了發展現代農業所帶來的高收益,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黨和政府提出的「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同時它還確保了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態安全,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一好百好。市委、市政府將進一步總結完善和推廣「華山模式」,讓「華山模式」這面「四化同步」的鮮艷旗幟在荊楚大地上高高飄揚!
推薦閱讀:
※人體旗幟風采秀及其教程-今日頭條
※關於日本旗幟那點事,「太陽旗」和「旭日旗」,搞清楚沒
※子昂的旗幟
※「星二代」在父輩旗幟下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