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分享 聰明家長這麼做
Professor最近收到這樣一條留言:「我家孩子今天又在幼兒園跟其他小朋友打架了,把別的小朋友臉都弄花了,我問了原因,竟然是因為孩子把著玩具不讓別的同學一起玩,結果在小朋友們的推搡中誤傷了其他小夥伴。」
要知道分享是人與人和諧交往的基礎,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行為,同時也是一種美德。
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都希望我們的孩子是樂於分享的,能有一個美好的童年和一個健康的人際關係。現在的社會是分享的社會,物品共享、資源共享、信息共享,可以說分享甚至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相比而言,西方國家的孩子們顯然更願意分享,這與教育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很多西方的學校里,就有將教科書分享給下一級的慣例;而在西方家庭中,分享更是無處不在。
孩子們會邀請朋友去自己家裡開party,分享自己的東西、分享自己的快樂,甚至搬家的時候也都會主動去新鄰居家分享自己做的好吃的。
你不知道的孩子「物權意識」敏感期
而在身邊,我們可能會在小區里看到這樣的情景:兩個孩子為了同一件玩具發生爭吵甚至打鬥;有的孩子寧願自己拿著玩具不玩,也不願把它讓給別的小朋友玩。
面對孩子的這種舉動,很多不懂孩子心理的媽媽經常會當眾批評孩子:「你要學會分享,不要做小氣鬼。」有的媽媽甚至會粗暴地把玩具從孩子手裡搶過來,遞給別的小夥伴,這時候孩子會有什麼反應呢?一般都是歇斯底里地反抗、哭泣,甚至有的會躺在地上耍賴,以迫使媽媽把玩具還給Ta。
可是這樣做真的對嗎?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物權意識這個概念。其實一般兩歲多的孩子就進入了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典型表現就是孩子會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媽媽也要不到Ta手裡的東西。
物權意識敏感期是每個孩子成長必經時期,在這個階段里,爸媽應該怎麼應對呢?
1、不逼著孩子分享
在孩子剛有了物權概念的時候,如果家長們逼著孩子去分享,不僅孩子會非常難過,還會給孩子一個誤導:對自己物品的所有權是不對的,時間久了孩子容易形成不會拒絕的態度,對性格的養成有很大的影響。
2、慢慢嘗試
在這個階段,父母們應該認識到由於物權意識的產生而導致孩子不愛分享的情況屬於正常現象,根本不是什麼大毛病。同時,家長要為孩子高興,因為孩子能意識到「這個東西是我的」本身是一個很大的飛躍。
而且要想教會寶寶分享,首先Ta就得知道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也就是說培養孩子物權意識是讓Ta學會分享的第一步。
這時候,分享不是那麼容易的,可以試著讓孩子在吃食上分享,把水果切開,讓孩子給家裡長輩送去,在行動上說明分享的常見性。或者引入交換的概念,比如孩子玩一個玩具的時候,可以用其他玩具跟孩子交換下玩耍。
3、以身作則
父母本身愛分享,孩子也會跟著學。父母在生活中要把自己分享的事讓孩子看,多看、多聽、多感受,孩子慢慢的就有了分享的意識了。
同時,父母多帶著孩子出去玩耍,廣交好友,早日建立孩子的社會交往的意識。
而在孩子稍大一些的時候,也就是有了群體意識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這時候教孩子去分享就變得有意義了,其實教會孩子分享並不難,Professor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要注意:
壹
培養孩子的社交意識
3歲左右寶寶開始有了社交意識,這時候,家長也會發現同伴對Ta的影響逐漸變大。這時候的孩子可能有了自己的好朋友,變得不那麼黏媽媽,跟小朋友在一起就能玩得很盡興。
交往正是分享的前提。在真正的交往產生之前,寶寶們一起玩都是各玩各的,談不上什麼分享。因此要想教會寶寶分享,還得讓Ta知道被分享的對象是什麼,面對完全不認識的陌生孩子必須有自保意識,不隨意分享並不是缺點,而面對自己的小夥伴,「一起玩吧!」這就是分享的第一步。
貳
孩子分享後要給Ta讚美、鼓勵
小孩子渴望別人的關注、讚美,平時多鼓勵,孩子幹啥都有勁。當孩子分享玩具、食物給其他小朋友的時候,媽媽就可以對孩子說:「寶貝,你真棒!」
只是短短一句話就可以讓孩子發現原來自己的行為會使他人愉悅,同時,孩子也會堅信這種做法是正確的,當這樣下次遇到同樣情況時,Ta會很容易回想起家長上次的反應,做出分享的動作。
叄
不強迫孩子去分享
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別珍愛的東西,如果孩子對分享一個物件特別抗拒的話,父母千萬不要強迫孩子與人分享。
家長們可以告訴孩子,與小夥伴一起玩的時候,不要把你非常喜歡的東西拿出來炫耀,拿出來炫耀卻不分享是不對的。如果有小夥伴來家裡時,你可以把你不願意分享的玩具收起來。
如果沒有,那麼就代表你的玩具都是樂意與小朋友分享的,等小朋友要玩的時候,就不可以「小氣」不給別人玩。這樣會大大地減少搶玩具的事情發生的頻率。
肆
家庭氛圍很重要
眾所周知,美國有很深厚的派對文化。一般的美國家庭里,後院的裝備都是相當齊全,燒烤爐,大露台、室外篝火、游泳池等。有了這些,隨便辦一個party 招待幾十個人還是很容易。
很多傳統的觀點以為聚會文化就是大人吃吃喝喝孩子們瞎胡鬧,很多中國父母也都會覺得花時間去辦聚會或參加聚會都是浪費時間,遠不如讓孩子們安靜地學習來得重要。
其實,Professor認為這種派對文化是很有必要的。很多家長只看到美國孩子在party里瘋鬧,卻沒看到美國孩子中有多少深厚的友情就是在聚會上產生的,有多少美國孩子就是在聚會裡學會了跟人溝通合作、甚至掌握了帶領小團隊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其中獲得了分享的能力並從中獲得快樂。
同時,家長在生活中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生活中要相互尊重,相互謙讓、和睦相處,尊老愛幼,多關心別人,幫助別人,讓孩子處處感受愛與和諧的重要,如:做了好吃了東西分給鄰居嘗嘗,借給朋友需要的東西……
分享,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升華,是與人方便與己方便,也是在當今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生活技能。隨著社會的發展,分享已經越來越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品質。
瑞思學科英語Professor點評:
學會分享,是掌握團隊協作能力的前提,為了使孩子們在將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我們作為家長應該努力幫助他們建立「與人分享」的意識,消退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促進孩子的社會性、全面性發展,這樣孩子的未來才能更光明。
the end免責聲明: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網的觀點和立場。贊不感興趣
推薦閱讀:
※有哪些比較適合孩子從小收藏的比較經典的立體書?
※白宮給孩子們的特殊國宴(組圖)
※孩子到底能不能打?
※對孩子要適當的管教 究竟該怎樣給孩子自由
※孩子學習常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