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五運六氣方——「川連茯苓湯」臨床應用見奇效

川連茯苓湯部分中藥藥材

作者:李振爽 中醫主任醫師、新泰市中醫院副院長

川連茯苓湯是宋.陳無擇《三因司天方》中丙申年運氣方,丙申年為水運太過之年,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概括來說就是2016年以「水」過,克「火」,侮「土」、生「木」為主,即全年以「寒」、「濕」、「風」、「熱」天氣為主,易發「心」「脾」疾病,即心腦血管與消化系統疾病。選用 「川連茯苓湯」治療:川連、赤茯苓、 麥冬、車前子、通草、遠志、半夏、黃芩、甘草、生薑、大棗。

新泰市中醫院中醫主任醫師、泰安市名中醫李振爽根據《黃帝內經》「天人合一」理論,結合五運六氣對人體的影響,臨床上應用《三因司天方》治療多種疾病,均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現擇取幾例以饗讀者。

01內傷發熱

王某,女,2016年8月10日初診,自述發熱半月,在新泰市某醫院住院治療,經系統檢查未發現重大疾病,輸液治療(具體用藥不詳)10餘天,熱不退。每日午後開始發熱,經用退熱葯次日上午熱退,如此反覆,最高體溫39℃。刻診:全身乏力,口乾舌燥,納呆,尿頻數,平素便秘,舌紅舌苔白厚而燥,脈細數。辨證為濕熱鬱蒸,川連茯苓湯加減:

黃連6g 黃芩8g 茯苓15g 車前子20g(包) 姜半夏10g 麥冬15g 遠志10g 地骨皮10g 石膏20g 知母10g 白茅根30g 炙甘草6g 生薑3片 大棗5枚

3劑,水煎早晚分兩次溫服。

2016年8月13日二診,服藥一劑後熱退,體溫正常,未再發熱,飲食好轉,仍感乏力,輕微乾嘔,睡眠差,大便稀,飲水多時尿頻。上方去白茅根,改黃連3g,加薔薇10g 茯神30g 酸棗仁30g,5劑後痊癒。

02眩暈(高血壓病)

於某,男,2016年8月1日初診。素有高血壓病10餘年,服用代文、氨氯地平,血壓平穩,穩定在130~140mmHg/80~90mmHg,三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頭痛頭暈,全身乏力,偶感心煩心悸,納差,輕微腹脹,來診。測血壓185/115mmHg,診斷為高血壓病。察舌紅苔白厚而燥,脈弦,舌邊底側可見小瘀斑,辨證為濕熱鬱蒸,上擾清空,兼瘀血阻絡,川連茯苓湯加減:

黃連10g 黃芩10g 車前子30g(包) 通草10g 半夏10g 遠志10g 麥冬15g 茯苓15g 天麻10g 白朮15g 川芎10g 赤芍10g 甘草5g 生薑3片 大棗5枚

3劑,水煎早晚分兩次溫服。

8月4日二診,服藥後癥狀完全消失,測血壓140/90mmHg,舌苔稍膩,上方加菖蒲10g,3劑以鞏固療效。

03胃痞病

徐某,女,22歲2016年7月11日初診。腹脹、噯氣、納差一周。拌口中乾燥,全身疲乏無力,偶有泛酸、心慌心煩,睡眠差;無腹痛、腹瀉及嘔吐。查體:精神差,焦慮狀態,舌體稍大,邊有齒痕,舌質紅,舌苔白厚而燥,脈沉細。辨證為脾虛濕熱、運化失職。方用六君子湯合川連茯苓湯加減:

党參20g 茯苓15g 白朮30g 陳皮10g 黃連6g 黃芩6g 前子20g(包)

姜半夏10g 遠志10g 麥冬15g 山藥30g 夜交藤30g 炙甘草6g 生薑3片 大棗3枚(劈)

3劑,水煎早晚分兩次溫服。

7月14日二診,諸症消失,稍感乏力,無其它不適,效不更方,上方繼服4劑,痊癒。

以上病例,根據病脈證分析均為水濕鬱熱所致,巧妙運用當年的運氣方川連茯苓湯,或單獨應用,或選數味配合應用,均效如桴鼓,運氣方的獨特療效由此可見。筆者體會若在辨證基礎上加上運氣思想,臨床思維將會更完整,療效將會更突出。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五運六氣》 | 走進干支歷
推薦幾本五運六氣學說書本
黃元御中醫學術思想入門(89,90) 六氣解開篇
2015年(乙未歲)五運六氣(雋德堂/文)
【五運六氣】

TAG:六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