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四)
甘肅:康縣出好茶 龍神茶更香
康縣具有茶葉生產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其中康縣南部的陽壩、兩河、銅錢、三河、白楊5個鄉鎮,是我國典型的北方高海拔優質茶葉培植區。2001年以來,康縣縣委、縣政府提出了「整縣核桃,南茶北蠶,優勢產業,重點突破」的特色興縣戰略,在繼續搞好傳統產業的同時,把特色產業開發的著力點集中轉移到核桃、茶葉、蠶桑三大產業上來,茶葉產業的開發以無公害茶葉、綠色食品和有機茶為努力方向,確定了進一步把基地做大、把龍頭企業做強、把品牌做優、走產業化發展的路子。通過努力,使全縣茶葉產業開發向經營集團化、企業市場化、加工自動化、服務專業化、管理機械化方向邁進。
在茶葉基地建設上,堅持按國家無公害和有機茶基地建設標準建設茶園,部分茶園先後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產品認證、有機茶基地等認證。2003年3月,2萬畝茶園通過了省認定委的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同年9月,大溝村500畝茶園再次獲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有機茶發展與認證中心有機茶認證,並榮獲「中國有機茶之鄉」稱號,康縣龍神茶葉原產地域保護通過國家質監總局審批。每年按照新增5000畝茶園的發展速度,通過有性茶苗栽植、茶籽種植等方式方法不斷壯大基地規模。截至目前,全縣無公害茶園面積累計達到6.5萬畝,投產面積2.8萬畝。
2002年8月,縣上將原國營裕康茶廠和龍神茶廠等國有企業合併,組建成立了甘肅龍神茶業有限公司。公司性質屬國有資產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註冊資金300萬元,是全縣茶葉產業開發的龍頭企業,從生產設備、技術力量、規模等方面來說,是西北地區目前最大的茶葉加工企業之一。公司佔地20多畝,其中茶葉加工廠面積3000多平方米,現有加工機械113台(套),其中名優茶加工機械50多台(套),精加工茶葉機械15台(套),年加工能力10萬公斤。公司現有職工100人,其中高、中、初級專業技術人員20人,內設辦公室、生產科、質計科和銷售科,公司嚴格按照企業加基地、基地聯農戶的結構模式運行,內部管理按照IS O9001 :2000國際質量體系模式運作。先後榮獲原隴南地區行政公署授予的「重合同守信用」單位、甘肅省消協推薦的「誠信單位」和首批「全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及「全國扶貧龍頭企業」、「中國有機茶加工龍頭企業」等稱號。2003年9月獲得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有機茶發展與研究中心的有機茶認證,陽壩鎮大溝村500畝茶園被認定為有機茶原料生產基地。2004年獲國家質量部門計量保證能力「C」認證和北京恩格威認證中心的ISO國際質量管理體系9001-2000標準認證,2006年獲甘肅省名牌產品。
公司自組建成立至今,生產規模、產量產值均以每年10個百分點快速遞增。目前,年產量達65000多公斤,產值近1000萬元,上繳稅收60多萬元。生產的「康陽」牌龍神系列綠茶共有「龍神翠竹」、「龍神翠峰」、「龍神銀毫」、「龍神陽壩毛尖」、「龍神綠茶」、「龍神炒青」等6個品種和11個不同級別產品。其中「龍神翠竹」先後獲第三屆「國際名茶銀獎」和第四屆「國際名茶金獎」、「中國知名品牌」等榮譽,也是我省茶葉行業惟一品牌茶。產品暢銷省內外,深受消費者的青睞。同時,公司還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已開發了「絞股藍茶」、「銀杏茶」等產品。「龍神翠竹」、「龍神翠峰」、「龍神陽壩銀毫」、「龍神陽壩毛尖」、「龍神綠茶」、「龍神炒青」等6個品牌11個級別的龍神系列無公害和有機茶葉產品,近年來在國內外茶葉評比中屢獲殊榮,備受市場好評。目前,陽壩鎮茶葉面積達到了25767.4畝,人均茶園2.2畝,茶葉總產量達到20萬公斤,總產值達1234萬元,農民人均種茶收入達1063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陽壩成為全省第一個無公害茶葉基地和有機茶基地,成為全市乃至全省茶葉發展第一鎮。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
大家好!
(古箏演奏《採茶曲》)茶乃中華民族舉國之飲,如今已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品之一。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社會進步,茶不僅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對推動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與各地文化互相滲透,關係至深,逐漸形成了燦爛奪目的茶文化,成為我國古代文明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中國茶文化淵源流長、博大精深,既富於精神文明的體現,又彰顯意識形態的延伸,把人類的精神和智慧帶入一種更高境界。作為茶文化的一種藝術外在表現形式的茶藝,是人們從長期的飲茶實踐過程中,根據茶的特性以及與茶緊密相關的飲茶環境、茶具配置、沖沏技能、品飲藝術入手,再結合地方風俗、文化特點凝鍊而成的飲茶禮法。也稱其為茶道或茶禮。康縣陽壩茶禮便是由此而生。
康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東連秦陝,西接漢水,南通巴蜀,北鄰成徽,處於川、陝、甘金三角地帶。境內氣候溫暖濕潤,山青水秀,風光旖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中國西部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縣。康南重鎮陽壩,素有「隴上江南」和「隴上西雙版納」之美譽。這裡是地道的西部茶鄉,分布著全縣三分之二的茶園。河谷淺山,處處森林茂密,終年雲霧繚繞,溪澗迴環,無污染,光熱水土條件非常適宜茶樹生長,屬中國最北界高海拔優質茶葉培植區。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先民們不僅從事農耕和茶葉培植繁衍生息,而且對茶的品飲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長期以來,陽壩人就有「客來敬茶」之禮俗,「客坐設茶」、「以茶表敬意」、「以茶雅心」、「以茶行道」便成為普遍的待客禮儀。「林家何所有,茶果迎來客」。它代表了主人對茶基本精神的理解或者是主與客之間的一種親和與敬重。
康縣陽壩產茶歷史悠久,其文化引三秦之風,承仇池之象,納巴蜀之靈,接伏羲之脈,茶文化底蘊深厚。早在200多年前,陽壩太平就已生長著老鷹茶樹。從那時起,先民們就已經種茶、制茶、飲茶。進入20世紀50年代以來,康縣茶葉生產有了長足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康縣按照市委、市政府「舉特色旗,走富民路,建小康市」的總體思路,積極實施「整縣核桃,南茶北桑」特色興縣戰略,建基地,強龍頭,推科技,創精品,求發展。現有無公害茶葉基地4.08萬畝,有機茶園500畝,年產優質茶葉45萬公斤,產值1071萬元。推進產業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產,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整合品牌,組建了甘肅龍神茶業有限公司,註冊成立了康縣茶葉協會,已形成「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格局。制定並執行無公害茶葉和有機茶生產標準5項,積極開展「一註冊三認證」工作,實施品牌戰略。註冊茶葉商標9個,通過了無公害茶葉產地認定2萬畝,有機茶產地認定500畝,「康陽」牌龍神茶被國家認證為有機茶。2006年,「龍神」系列茶又通過國家質檢局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認證。純天然,無公害,高山雲霧茶,是康縣陽壩茶葉的品質品位。專家曾盛讚陽壩茶葉「以得天獨厚的自然水土資源,孕育了陽壩茶葉卓越的品質」。倍受消費者青睞,享譽省內外。甘肅龍神茶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康陽」牌龍神茶曾獲「中國知名品牌」、「中國暢銷品牌」。規划到2010年,全縣無公害茶葉基地面積將達到6萬畝,茶葉年產量將達到50萬公斤,產值突破3000萬元。
陽壩所產茶葉是製作高中檔茶的上乘原料,尤以明前茶為極品。清明時節采新茶。三月的陽壩,梅園河畔,溝溝岔岔,一壟壟碧綠的茶園,處處流淌著極富詩意的綠茶清韻。「碧峰霧坡把根扎,石泉竹溪才發芽。清明還待素手采,心存山水始知茶」。康縣在加快茶產業發展的同時,不斷發掘和積澱茶的人文藝術,豐富和拓展茶產業開發的文化內涵,逐步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陽壩茶文化,在建設「生態康縣,和諧康縣,文化康縣,富庶康縣」中綻放異彩。今天,適逢隴南市首屆採茶節暨康縣陽壩旅遊節隆重開幕,我們為大家獻上陽壩茶禮,願與各位嘉賓共賞。
雅具奉貴賓。陽壩所產茶葉屬高山有機綠茶。它具有自己獨特的品飲茶具和飲用方法。茶質豐腴醇厚,茶具玲瓏雅緻,觀之,意興盎然;飲之,幽香滿懷;二者互映成趣,相得益彰。現在為大家介紹品飲陽壩有機綠茶-----「龍神翠竹」所用的茶具。
茶海:紅木製成,用以擺放茶具。
茶壺:以能容水3---4杯的宜興紫砂壺為好。
玻璃杯:能清楚地觀賞到茶葉沖泡後的茶形、湯色和葉底。
茶道組:茶匙——拔干茶用。
茶則——為取茶入壺之用具。
公道杯:供均勻茶湯之用。
聞香杯:嗅聞茶湯香氣。
品茗杯:供品茶之用。
茶 荷:供觀賞干茶時用。
茶 托:托聞香杯、品茗杯、奉茶時用,也稱賞茶盤。
現在為大家逐一演示陽壩茶禮的全部程序:
第一道:仙子沐泉浴。茶至清至潔,鍾靈毓秀,是天涵地育的靈物,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必須至清至潔,即所謂「洗杯冰心去凡塵」。就是用開水將茶杯溫洗一遍,一則可以清潔茶具,做到冰清玉潔,一塵不染;二則可以提升茶具溫度,為下一步潤茶沖泡做好準備。(動作)先燙玻璃杯,用迴旋斟水法,沿杯壁沖入。再溫洗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
第二道:香茗初識人。(主泡師用茶則取出一壺量的干茶葉,置於茶托中,助泡接過茶托,讓客人鑒賞干茶,解說員介紹所用茶的特點)現在請大家欣賞的就是陽壩所產的有機綠茶——「龍神翠竹」。與此同屬一個系列的陽壩明前茶品種還有「龍神翠峰」、「龍神銀毫」、「龍神毛尖」等。皆因陽壩名勝龍神溝而冠名。其原料采自有機茶園,選用清明前一芽或一芽一葉上品鮮葉,加工工藝集龍井與名優烘青茶之精華,採用「抖、搭、捺、拓、甩、扣、挺、抓、壓、磨」等一系列獨特工藝精製而成,其外形條索緊結細嫩,挺直微扁色綠,湯色嫩綠清澈,滋味醇厚清爽,栗香馥郁持久,葉底黃綠顯芽。在國際名茶評比中獲金、銀獎,「中茶杯」名茶評比一等獎,中國國際茶博會「四星級茶王」等殊榮。
第三道:香茗入玉盞。也稱「烏龍入宮」、「清宮迎佳人」。佳茗如佳人,蘇東坡有詩云:「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拔茶動作)即用茶匙把干茶葉拔入已溫洗好的玻璃杯中。投茶量因人而異,因杯而宜。
第四道:春雨沁素心。也稱「甘露潤蓮心」。極好的綠茶外觀如蓮心,清乾隆皇帝曾把茶葉喻為「潤心蓮」。「春雨沁素心」(潤茶動作)即在開泡前先向玻璃杯中注入少許熱水,起到濕潤茶葉、使葉質柔軟、營養物質初步外溢的作用,故也稱「潤茶」。
第五道:香茗逢甘露。茶具雅潔,茶佳水好,二者不可或缺。沏茶之水尤其講究。茶聖陸羽在《茶經》中所言「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沏茶一定要用活水,說到「活水」,當然最好是山泉水了,正所謂「清泉烹佳茗」。今天,我們特意為大家準備了龍神山泉。為了不損傷茶的嫩度和內質,沖泡水溫斷不能過90度,否則不僅會將茶葉燙老,帶了腥氣,茶湯亦不明亮。一般以80度左右為宜。
下面到了最關鍵的環節——沖泡(動作:鳳凰三點頭)。品飲香茗,令人心馳神往;觀賞沖泡,更是一種享受。「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戰,如聽松濤,清香滿懷,雲堯艷瀲」。水入杯中,茶葉舒緩開展,或沉或浮,葉影水光相映成趣,似「刀花雲集」、「飛花歡舞」,若琛出浴。轉動杯身,使茶湯更加均勻,此時的茶香最是濃郁。待茶葉稍稍舒展開來,尖尖的葉芽如槍,展開的葉片如旗,稱為「春波展旗槍」。好似神龍探爪舒腰,眼見茶葉徐徐沉落於杯底,色澤清明碧綠,杯中情形甚是美妙,我們稱之為「碧玉沉清江」。只輕輕一嗅,茶未入口就已心醉其中,茶之「色、香、味、形」四絕立現。
「鳳凰三點頭」其含義:一是以高沖水衝破綠茶,使杯中茶葉上下翻滾,如春波蕩漾,茶葉有效成分迅速浸出;二是在沖水時茶葉有節奏地三起三落,好似鳳凰向客人點頭致意,有謙遜真誠、以禮相敬之意。
現在將茶湯倒入公道杯中(動作)。公道杯具有均勻茶湯濃度的作用。(動作:關公巡城,倒轉乾坤)然後循環低斟入聞香杯中。茶壺似巡城之關羽。低斟是不讓茶香過多散失。
第六道:觀音捧玉瓶。茶有十德:一曰提神益思;二曰消食去膩;三曰清熱解毒;四曰生津止渴;五曰去痰治痢;六曰利尿明目;七曰防齲去臭;八曰修身養性;九曰防癌祛病;十曰延年益壽。把泡好的茶敬奉給客人,我們稱之為「觀音捧玉瓶」,意在祝福好人一生平安。
第七道:慧心悟茶香。品綠茶要一看二聞三品味。在欣賞了「春波展旗槍」之後,要聞一聞茶香。(主泡師演示品茗過程:先聞其香,輕旋聞香杯至鼻端,深呼吸)綠茶與其他茶相比,茶香更加清幽淡雅,須用心靈去感悟,方能聞到春天的氣息,以及清醇悠遠、難以言傳的生命之香。
第八道:淡中品至味。佳茗如佳人。賞其湯,「龍神翠竹」茶湯色嫩綠,清澈明亮,猶如佳人的眼眸,令人神往。品其味,茶湯入口,不要急於下咽,用舌尖細細品味,滋味清純甘鮮,淡而有味。只要你用心去品,就一定能品出天地間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韻味來。
第九道:自斟樂無窮。品茶有三樂,一曰獨品得神。一人獨對青山綠水或高雅的茶室品茗,心馳宏宇,神交自然,物我兩忘,此一樂也;二曰對品得趣。「有朋自遠方來」,相對品茗,無須多言便心有靈犀,或推心置腹,互訴衷腸,此亦一樂也;三曰眾品得慧。眾人相聚品茶,互相溝通,相互啟迪,同樣是一大樂事。
陽壩茶禮演示到此結束。在品過頭道茶之後,請各位精斟細飲,品茶之神韻,感悟自然給予我們的豐厚饋贈,感受修身養性、品味人生的無窮樂趣。願我們以茶結緣!真誠歡迎各位嘉賓來陽壩觀光旅遊,歡迎有識之士前來投資洽談,一品香茗,共商茶事,同謀發展。 2010年5月6日整理
20、廬山雲霧茶
雲霧醇香益壽年廬山雲霧茶,屬於綠茶。因產自中國江西的廬山而得名。始於中國漢朝,中國國十大名茶之一,宋代列為「貢茶」。有詩讚曰:「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時飲,延年益壽法」。素來以「味醇、色秀、香馨、湯清」享有盛名。茶湯清淡,宛若碧玉,味似龍井而更為醇香。「匡廬奇秀甲天下,雲霧醇香益壽年」。廬山雲霧茶由於長年飽受廬山流泉飛瀑的親潤、行雲走霧的熏陶,從而形成其獨特的醇香品質:葉厚毫多、醇香甘潤、富含營養、延年益壽。
目錄
背景
種植歷史
產地環境
一、茶樹對生態條件的要求1、茶樹喜溫喜濕
2、茶樹喜光耐蔭
3、茶樹喜酸性土壤
二、優質茶的物質基礎
三、高山茶園生態條件的特點
形狀及特點
製作方法
獲得榮譽
相關傳說
其他傳說背景
背景
廬山雲霧茶古稱「聞林茶」。相傳,廬山雲霧最早是一種野生茶,後東林寺名僧慧遠將野生茶改造為家生茶。他曾以自種自製的茶款待好友,常話茶吟詩,通宵達旦。宋代,廬山名茶已成「貢茶」。
廬山在江西省北部,北臨長江、南倚鄱陽湖;群峰挺秀,林木茂密,泉水涌流,霧氣蒸騰。在這種氛圍中藝植熏制的「廬山雲霧茶」,素有「色香幽細比蘭花」之喻。廬山雲霧茶樹葉生長期長,所含有益成分高,茶生物鹼、維生素C的含量都高於一般茶葉。它芽壯葉肥、白毫顯露,色翠湯清,滋味濃厚,香幽如蘭。
廬山雲霧茶的主要茶區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含鄱口、五老峰、汗陽峰、小天池、仙人洞等地,這裡由於江湖水汽蒸騰而形成雲霧,常見雲海茫茫,一年中有霧的日子可達195天之多。由於這裡升溫比較遲緩,因此茶樹萌發多在穀雨後,即4月下旬至5月初。又由於萌芽期正值霧日最多之時,因此造就了雲霧茶的獨特品質。尤其是五老峰與汗陽峰之間,終日雲霧不散,所產之茶為最佳。
種植歷史
據史載:廬山種茶,起於漢代。北宋時,一度列為貢品。1951年,廬山雲霧茶進入國際市場試銷後,深受歡迎。
1971年,廬山雲霧茶被列入中國綠茶類的特種名茶,並以:條索粗壯,青翠多毫、湯色明亮、葉嫩勻齊、香凜持久、醇厚味甘等「六絕」一舉揚名中外,1982年在江西二十一種茶葉評比中,名列江西八大名茶之冠。同年,全國名茶評比又被定為中國名茶。1985年獲全國優質產品銀牌獎,1989年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牌獎。
廬山北臨長江,東毗鄱陽湖,平地拔起,峽谷深幽。由於江湖水汽蒸騰而成雲霧,常見雲海茫茫,年霧日195天之多。由於高升溫遲緩,候期遲,茶樹萌發須在穀雨後,4月下旬至5月初。萌芽期正值霧日最多之時,造就雲霧茶獨特品質。尤其是五老峰與漢陽峰之間,終日雲霧不散,所產之茶為最佳。由於天候條件,雲霧茶比其它茶採摘時間晚,一般在穀雨後至立夏之間方開始採摘。以一芽一葉為初展標準,長約3厘米。成品茶外形飽滿秀麗,色澤碧嫩光滑,芽隱露。茶湯幽香如蘭,耐沖泡,飲後回甘香綿。
《廬山志》載:廬山雲霧茶「初由鳥雀銜種而來,傳播於岩隙石罅……」。又稱鑽林茶。鑽林茶被視為雲霧茶中的上品,但由於散生荊棘橫生的灌叢,尋覓艱難,不僅衣撕手破,而且量極少。過去,廬山雲霧茶的栽培多賴廬山寺廟的僧人,是他們清苦的汗水培育、澆灌了一茬又一茬的茶樹。廬山雲霧茶,規模種植,是在進入20世紀以後的事,但與佛教仍然有關連。如1934年廬山植物園成立後,便自廬山山麓五乳寺引種茶苗,購進茶籽,開闢茶園10餘畝。但在此前,廬山雲霧茶的栽培與製作,多賴廬山寺廟的僧人。正如陳三立在詩中所說,是「山僧往來踝脛穿,猩啼號虎豹前」的結果。廬山雲霧茶是茶禪相通的佳作。
相傳,廬山種茶始於漢代,據《廬山志》記載,東漢時,佛教傳入我國後,佛教徒便結舍於廬山。當時全山梵宮僧院多到三百多座,僧侶雲集。他們攀崖登峰,種茶采茗。東晉時,廬山成為佛教的一個很重要中心,高僧慧遠率領徒眾在山上居住三十多年,山中也栽有茶樹。唐寧兩代文人墨客多有讚頌之作,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在廬山香廬峰結廬 而居,親辟園圃,植花種茶,詩云:"葯圃茶園為產業,野麋林鸛是交遊。"寧代詩人周必大有"淡薄村村灑,甘香院院茶"之句。
後來,明太祖朱無璋曾屯兵廬山天池峰附近。朱無璋登基後,廬山的名望更為顯赫。廬山雲霧正是從明代開始生產的,很快聞名全國。明代萬曆年間的李日華《紫桃軒雜綴》即云:"匡廬絕頂,產茶在雲霧蒸蔚中,極有勝韻。"
匡廬之山,真是雲的故鄉,雲的世界。廬山雲霧,千姿百態,變幻無窮,時而像浩瀚的波濤,時而像輕盈的薄絮,整個廬山都沉浸在那朦朧飄渺的雲霧中,"千山煙靄中,萬象鴻蒙里",一如太虛紀境。因而,有雲霧茶之名,"霧芽吸盡香龍脂",雲霧的滋潤,促使芽葉中芳香油的積聚,也使葉芽保持鮮嫩,便能制出色香味俱佳的好茶。
產地環境
「高山雲霧出好茶」,這是茶區人民長期從事茶葉生產的經驗總結。高山茶比平地茶好,內山茶比外山茶好,這已成為人所共知的常識。如聞名全國的「黃山毛峰」、「廬山雲霧」、「霍山黃芽」都是產于海拔500—1000米的高山上,其品質優異,深受廣大消費者所喜愛。高山雲霧之所以出好茶,是受高山特有的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所致,這是茶樹的生物遺傳學特性所決定的。
一、茶樹對生態條件的要求
1、茶樹喜溫喜濕
茶樹喜歡溫暖而濕潤的氣候條件,茶樹的原產地在我國的雲南,那裡四季如春,在夏天,因海拔高,氣溫低,7月份平均氣溫在22℃以下,盛夏而無酷署,到了冬天,在西南暖濕氣流影響下,一般較弱的寒流不能到達。1月份的平均氣溫也在10℃以上,隆冬而無嚴寒。那裡的年降雨量在1000—2000mm之間,相對濕度在80%以上,由於茶樹長期生活在這種溫暖而濕潤的生態條件下,因而使茶樹形成喜愛溫濕的特性,與高山結下了不解之緣。據研究,最適宜茶樹生長的溫度是日平均溫度在15—25℃之間。在這個溫度範圍內,茶樹不但生長快,而且茶葉品質也好,日平均溫度超過25,雖然生長快,但茶葉易老化,品質下降。茶樹生長良好的地方,年降雨量最好在1500mm以上,而且雨量分布均勻,在茶樹生長的季節,月降雨量要求在100mm以上,大氣相對濕度以80—90%為最好。
2、茶樹喜光耐蔭
茶樹喜光,但它具有很大的耐蔭性,它既能在強光下正常生長,更能在弱光下有效地利用漫射光,生長得更好,而且品質也可以大大提高。茶樹耐蔭性的形成,主要是由於茶樹的祖先長期在光線較弱的生態條件下,逐漸形成了耐蔭的遺傳特性。茶樹葉片中含有較多的葉綠素b,葉綠素b對藍紫光的吸收率特別高,而漫射光中可以有效地利用光能,進行光合作用。
3、茶樹喜酸性土壤
土壤是茶樹賴以生存的基礎。土壤條件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茶樹生育和茶葉品質。茶樹對土壤的適應範圍比較廣泛,但要茶樹生長好,品質優,就要求土層深厚、土壤疏鬆,含有機質豐富,呈酸性反應,PH值在45—55之間。
二、優質茶的物質基礎
茶葉品質是由鮮葉質量和制茶工藝決定的,鮮葉通過一定的制茶工藝,使內在的化學成份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從而形成了茶葉特有的色香味。形成茶鮮葉化學成份是氨基酸、咖啡鹼等;形成茶葉香氣的主要物質是芳香油。蛋白質是茶葉中含氮的結構物質,它的含量高,意味著茶葉的嫩度好,是茶葉品質的重要標誌之一。茶樹生態條件優劣,深刻地影響著茶樹的代謝活動,因而改變茶葉的化學成份,左右茶葉的品質,在氣候溫和調勻,雨量充沛,光照較弱,慢射光較多的氣候條件下,在土壤肥沃,有機質豐富,物理性狀較好的弱酸性土壤中,有利於茶樹氮代謝,可以使茶葉積累較多的有效成份,提高茶葉品質。
三、高山茶園生態條件的特點
茶葉內含物質的形成和數量的積累經常受氣候,土壤等生態條件的影響而有顯著的變化。高山茶園由於周圍峰巒疊嶂,溪水縱橫,森林茂密,覆蓋度大,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足,土壤深厚肥沃,形成獨特的生態條件,茶園又多分布於群山環抱的山塢之中,終年雲霧繚繞,相對濕度大,日照時間短,漫射光多,茶樹常年生長在蔭蔽高濕的自然環境里,朝夕飽受霧露的滋潤,生長良好,因而芽葉肥壯,葉質柔軟,白毫顯露。高山茶園氣候溫和,一年四季溫度變化小,晝夜溫差大,早晚涼,中午熱,白天溫度較高,能製造較多的有機物,夜晚溫度較低,因呼吸作用減弱,降低了有機物質的消耗,糖類的縮合困難,纖維素不易形成,這就有利於茶葉中有機物的積累,提高氨基酸、咖啡鹼、芳香油等有效成份的含量,因而茶葉嫩度高、品質好。霍山黃芽之所以成為中國名茶,就因為生產該名茶的茶葉品種「霍山金雞種」,長期生長在這樣一個優越的生態環境里,故所產茶葉鮮葉品質優良,再輔之獨特的製作工藝,「霍山黃芽」由此而成為名茶。
形狀及特點
廬山雲霧茶芽肥綠潤多毫,條索緊湊秀麗,香氣鮮爽持久,滋味醇厚甘甜,湯色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是綠茶中的精品,以「味醇、色秀、香馨、液清」而久負盛名。廬山山好、水好、茶也香,自古就有「峰奇山秀茶香」之說,若用廬山的山泉沏茶 焙茗,其滋味更加香醇可口。
通常用「六絕」來形容廬山雲霧茶,即「條索粗壯、青翠多毫、湯色明亮、葉嫩勻齊、香凜持久,醇厚味甘」。雲霧茶風味獨特,由於受廬山涼爽多霧的氣候及日光直射時間短等條件影響,形成其葉厚,毫多,醇甘耐泡,含單寧,芳香油類和維生素較多等特點,不僅味道濃郁清香,怡神解瀉,而且可以幫助消化,殺菌解毒,具有防止腸胃感染,增加抗壞血病等功能。
其色如沱茶,卻比沱茶清淡,宛若碧玉盛於碗中。若用廬山的山泉沏茶焙茗,就更加香醇可口。風味獨特的雲霧茶,由於受廬山涼爽多霧的氣候及日光直射時間短等條件影響,形成其葉厚,毫多,醇甘耐泡,含單寧,芳香油類和維生素較多等特點,不僅味道濃郁清香,怡神解瀉,而且可以幫助消化,殺菌解毒,具有防止腸胃感染,增加抗壞血病等功能。
製作方法
1、鮮葉採摘:4月底或5月初開採,以一芽一葉初展為標準,長度為3厘米,嚴格做到「三不採」,紫芽不採,病蟲葉不採,雨水葉不採。採回鮮葉置陰涼通風處,薄攤4~5小時,含水量降至70%左右開始炒制。
2、殺青:每鍋投葉量為350~400克,鍋溫150~160℃。主要手法雙手拋炒,先抖後悶,抖悶結合,每鍋葉量較少,鍋溫不高,炒至青氣散發,茶香透露,葉色由鮮綠轉為暗綠,即為適度。時間約6~7分鐘。
3、抖散:為了及時散發水分、降低葉溫、防止葉色黃變,剛起鍋殺青葉置於簸盤內,雙手迅速抖散或簸揚10餘次,這樣可以使香味鮮爽、葉色翠綠、凈度提高。
4、揉捻:一般用雙手迴轉滾揉或推拉滾揉,但用力不能過重,以保毫保尖,當80%成條即為適度。
5、初干:揉捻葉放在鍋中經過初炒,使含水量降至30~35%,鍋溫80℃左右,以抖炒為主。
6、搓條:是進一步緊結外形散發部分水分。初干葉置於手中,雙手掌心相對,四指微曲,上下理條,用力適當,反覆搓條,直到條索初步緊結、白毫略為顯露、含水量減少到20%左右時即可。搓條溫度應控制在60℃左右,時間10~15分鐘。
7、做毫:通過做毫使茶條進一步緊結,白毫顯露,茶葉握在的手中,兩手壓茶並搓茶團,利用掌力使茶索斷碎。溫度控制在40℃左右,時間約10分鐘。
8、再干:鍋溫上升到75~80℃,茶葉在鍋中不斷收堆,不斷翻散,至含水量減少到5~6%,用手捻茶可成粉時即行起鍋。再干手勢要輕,盡量減少碎斷。干茶起鍋後經適當攤放,經過篩分割末即可。
產品特點:茶芽肥壯,柔嫩多毫,條索緊細,色澤青翠。內質香氣鮮爽持久,湯色清澈明亮,滋味醇厚而甘,葉底嫩綠勻齊。
獲得榮譽
2006年10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上,廬山雲霧茶被評為金獎。這是廬山雲霧茶自2005年第二屆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上得金獎後再獲殊榮。
廬山雲霧茶的廬山、廬山雲霧、大寺腦、益君、松柏、海會等10餘家茶場參加了這屆茶業博覽會,會上有來自日本、美國等34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家著名茶葉商參展。通過國內外茶葉專家組成的評審團封閉式評選,在300餘種參展茶葉中,評選出金獎10個,其中廬山雲霧茶、九嶺九雲白茶被評為金獎。
相關傳說
江西省廬山出產雲霧茶,香氣清高滋味鮮爽,真是高山出名茶,名不虛傳。 傳說孫悟空在花果山當猴王的時候,常吃仙桃、瓜果、美酒,有一天忽然想起要嘗嘗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喝過的仙茶,於是一個跟頭上了天,駕著祥雲向下一望,見九洲南國一片碧綠,仔細看時,竟是一片茶樹。此時正值金秋,茶樹已結籽,可是孫悟空卻不知如何採種。這時,天邊飛來一群多情鳥,見到猴王后便問他要幹什麼,孫悟空說::「我那花果山雖好但沒茶樹,想采一些茶籽去,但不知如何採得。」眾鳥聽後說:「我們來幫你採種吧。」於是展開雙翅,來到南國茶園裡,一個個銜了茶籽,往花果山飛去。多情鳥嘴裡銜著茶籽,穿雲層,越高山,過大河,一直往前飛。誰知飛過廬山上空時,巍巍廬山勝景把它們深深吸引住了,領頭鳥竟情不自禁地唱起歌來。領頭鳥一唱,其他鳥跟著唱和。茶籽便從它們嘴裡掉了下來,直掉進廬山群峰的岩隙之中。從此雲霧繚繞的廬山便長出一棵棵茶樹,出產清香襲人的雲霧茶。
其他傳說
從前,廬山五老峰下有一個宿雲庵,老和尚憨宗移種野茶為業,在山腳下開了一大片茶園,茶叢長得極為茂盛。有一年四月,忽然冰凍三尺,這兒茶葉幾乎全被凍死。潯陽官府派衙役多人,到宿雲庵找和尚憨宗,拿著朱票,硬是要買茶葉。這樣天寒地凍,園裡哪有茶葉呢?把憨宗逼得喘不過氣來。憨宗向衙役百般哀求無效,連夜逃走。九江名土廖雨,為和尚憨宗打抱不平,在九江街頭到處張貼冤狀,題《買茶謠》,對橫暴不講理的官府控訴。官府卻不理睬。和尚逃走後,這些衙役更是肆無忌憚。為在驚蟄摘取茶葉,清明節前送京,日夜擊鼓擂鑼,喊山出茶,每天深夜,把四周老百姓都喊起來,趕上山,令其摘茶。竟把憨宗和尚一園茶葉,連初萌未展的茶芽都一掃而空。憨宗和尚滿腔苦衷,感動了上天。在憨宗悲傷的哭聲中,從鷹嘴崖、遷鶯石和高聳入雲的五老峰巔,忽然飛來紅嘴藍雀、黃鶯、杜鵑、畫眉等珍禽異鳥,唱著婉轉的歌,不斷從雲中飛來。它們不斷擷取憨宗和尚園圃中隔年散落的一點點茶籽,只只鳥兒把它從冰凍的泥土中啄食出來,銜在嘴裡,「刷「地飛到雲霧中,將茶籽散落在五老峰的岩隙中,很快長起一片翠綠的茶樹。憨宗看得這高山之巔,雲霧瀰漫中失而復得的好茶園,真是心裡樂開了花。他是多麼感謝這些美麗的鳥兒啊。不久,採茶的季節到了。由於五老峰,大漢陽峰奇峰入雲,憨宗實在無法爬上高峰雲端採擷,只好望著雲端清香的野茶興嘆。正在這時,忽然百鳥朝林,還是那些紅嘴藍雀、黃鶯、畫眉又從雲中飛過來了,馴服地飛落在身邊,憨宗把這些美麗的小鳥喂得飽飽的,讓它們頸上各套一個口袋,飛向五老峰、大漢陽峰的雲霧中採茶。憨宗猛抬頭仰望高峰雲端,只見仙女翩舞,歌聲嘹亮,在雲霧中忙著採茶。之後,這些山中百鳥,將採得的鮮茶葉經憨宗老和尚的精心揉捻,炒製成茶葉。這種茶葉是廬山百鳥在雲霧中播種,又是它們辛苦地從高山雲霧中同仙女一起採擷下來的,所以稱為「雲霧茶」。
21、南山白毛茶
南山白毛茶,產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橫縣南山,屬綠茶類名茶。條索緊細微曲,身披茸毫,色澤銀白透綠,香氣清高,伴有荷花芳香,湯色綠而明亮,滋味醇厚甘爽,葉底嫩綠勻整明亮。
目錄
簡介
品質特點
生長特性
產地介紹
製作工藝
歷史文化
主要功效
鑒別方法
簡介
南山白毛茶,因茶葉背面披有茂密的白色茸毛而得名,產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橫縣南山,屬綠茶類名茶。 南山白毛茶的工藝特點:白毛茶焙制方法精細,上品茶只採一葉初展的芽頭,其他則只採一芽一葉。遇有較大的茶荃和葉子尚須撕為2-3片。加工過程系用鍋炒殺青,扇風攤晾,雙手輕揉,炒揉結合,反覆三次,最後在燒炭烘籠上以文火烘乾。
南山白毛茶的品質特點:色澤翠綠,條索緊結彎曲;香色純正持久,有荷花香和蛋奶香;茶湯清綠明亮,滋味濃厚,回甘滑喉,葉底嫩綠。
南山白毛茶1915年在美國舉辦的紀念巴拿馬運河開航的萬國博覽會展出,榮獲二等漿。之後,產地擴大到凌雲、樂業等縣。然前者(南山)為中葉種茶樹,以芽葉白毫豐盛故稱「白毛」;凌樂為大葉種茶樹,因樹種名稱即名「白毛茶」。《廣西通鑒》稱:「南山茶,葉背白茸如雪,萌芽即采,細嫩類銀針,色味騰龍井,飲之清芬沁齒,天然有荷花香氣,真品也。
製法:分為殺青、揉捻、炒青、炒干四道程序。炒制過程特重「保持不脫白毛」。採制上,制特級茶采一芽一葉,制一、二級茶采一芽二葉。
品質特點
白毛茶焙制方法精細,上品茶只採一葉初展的芽頭,其他則只採一芽一葉。遇有校大的茶荃和葉子尚須撕為2~3片。加工過程系用鍋炒殺青,扇風攤晾,雙手輕揉,炒揉結合,反覆三次。最後,在燒炭烘籠上以文火烘乾。成品茶色澤翠綠,條索緊結彎曲;香色純正持久,有荷花香和蛋奶香;茶湯清綠明亮,滋味濃厚,回甘滑喉,葉底嫩綠。
生長特性
南山白毛茶茶樹有性群體品種之一。原產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橫縣南山。喬木型,樹姿直立,樹高達3m以上,葉長11.1cm,葉寬4.8cm,長橢圓形,葉端漸尖,葉面隆起,葉肉較厚,葉質柔軟,柵狀組織單層,3月中旬發芽,4月上旬開採,芽葉肥壯,茸毛特多,多為紫色。花冠短徑為27mm,長徑為29mm,花瓣7片,花萼有毛,抗性較弱。制紅茶,毫色金黃,湯色紅亮,滋味強烈,香高,葉底黃銅色。制綠茶,白毫特多,香氣清,湯色濃綠,外形緊結,味帶微苦而後苦醇,適宜於華南茶區栽培。
產地介紹
白毛茶產於廣西橫縣的南山。茶園主要分布在南山寺及南山主峰一帶,海拔高約800~1000米左右,這裡山色秀麗,松木翠竹,綠蔭濃郁,雲霧瀰漫,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0℃左右,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500毫米以上,土層深厚,質地疏鬆。茶樹多為中葉種品種,芽壯毫密,葉薄而柔嫩,是適制白毛茶的理想原料。
橫縣種植茶葉歷史悠久,以南山白毛茶最為著名,相傳為明朝建文帝避難於南山應天寺時,將自帶的七株白毛茶種於此地,故亦名「聖種」。南山白毛茶產於橫縣的南山,主峰海拔高約564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雲霧瀰漫,十分適宜茶樹生長。茶樹為中葉種品種,芽壯毫密,葉薄柔嫩,是加工白毛茶的理想原料。一般於春分至清明期間採摘,特級茶為一牙一葉,經攤放、殺青、揉捻、初干、足干五道工序方完成。除了白毛茶外,校椅鎮六鳳細茶也頗為有名,橫縣民諺:「卜基六鳳好細茶」。此外還有蓮塘的「聖山茶」、陶圩的「尖固茶」、馬山的「壯嶺茶」等等。近年來,橫縣引進「福雲六號」、「水靈一號」、「南山白毫」和「福鼎大白」等新品種,賀桂茶場、校椅花茶廠茶場、聖山茶場、那陽榃逢茶場、南山茶場等逐步形成規模,其中校椅花茶廠茶場面積1000畝,生產純天然、不受化學物品污染的有機茶。2004年,橫縣共有茶園1634公頃,年產茶葉533噸。
製作工藝
白毛茶的工藝特點:白毛茶焙制方法精細,上品茶只採一葉初展的芽頭,其他則只採一芽一葉。遇有較大的茶荃和葉子尚須撕為2-3片。加工過程系用鍋炒殺青,扇風攤晾,雙手輕揉,炒揉結合,反覆三次,最後在燒炭烘籠上以文火烘乾。
白毛茶采於春分至清明期間。採摘標準是,特級茶鮮葉標準為一芽一葉;1~2級茶標準為一芽二葉。通常,制500克特級白毛茶需采4.5萬個左右芽葉。鮮葉進廠後及時進行揀剔,剔去紫色葉、病蟲葉及其他雜質,保持芽葉大小和色澤均勻一致。主要的工藝分攤放、殺青、揉捻、初干、足干五道工序。
殺青和揉捻:殺青在斜鍋內進行,當鍋溫達180℃左右,投入攤放葉500~800克,以抖炒為主,結合悶炒,後期降溫,繼續翻炒,達到殺勻殺透的目的。當葉質柔軟,折梗不斷,起鍋散熱,揉捻成條。
初乾和足干:初干是白毛茶緊條顯毫的重要工序。初干開始鍋溫120℃左右。當干度達五、六成干時,降低鍋溫至70~80℃,開始做形。先將茶葉理直成條,再將茶葉置於雙手掌心用力搓揉、拋散。如此反覆數次。當茶條緊結,有刺手感,干度約七成左右,繼續降低鍋溫至60℃左右,輕輕地搓揉,使茶條間,茶條與鍋面之間相互摩擦,促使茸毫顯露,色白如銀。當干度達八、九成干時起鍋攤涼,攤涼後再行足干。
歷史文化
白毛茶南山白毛茶產於廣西橫縣南山,據《中國茶經》記載,此茶乃明朝建文帝卓錫(惠宗)下江南避難時,攜白毛茶七株種於橫縣南山應天寺,故名「聖種」,南山白毛茶因此也稱聖種白毛茶,傳種至今近六百年。建文帝在南山應天寺隱居十五年,南山白毛茶和應天寺亦因此馳名於史學及宗教界。
聖種芳澤,縷跡世間。《廣西通鑒》中載:「南山白毛茶,葉背白茸如雪,萌芽即采,細嫩類銀針,色味遠勝他茶,而又兼有荷花香氣及蜜味,飲之香滑而有餘芳,真異品也。」清嘉慶十五年(1810)被列為中國24種名茶之一。《粵西植物紀要》稱「南山茶色味勝龍井」。清道光二年(1822)於巴拿馬國際農產品展覽會上獲銀質獎章;這是在國際博覽會上最早獲獎的中國名茶之一。民國四年(1915),美國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通航,在巴拿馬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南山白毛茶再次榮獲銀質獎。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廣西省政府給南山白毛茶題匾稱:「品勝武夷」。
新中國成立之後,聖種茶酣伏几十載光蔭,而今盛世欣萌:2006年,廣西南山白毛茶茶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聖種」商標註冊成功。公司茶葉基地南山白毛茶場和廣西桂林茶葉科學研究所及橫縣科技開發中心共同實施《有機茶標準化栽培關建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南山白毛茶場成為有機茶生產示範基地。2006年3月,以南山白毛茶為原料研製成功聖種紅茶。該茶甜醇馥郁,湯色明亮,香氣清高,是不可多得的佳茗。5月,茶場又用傳統工藝成功制出風味獨特的聖種烏龍茶,應了「品勝武夷」之說。聖種茶,與帝王有根,與佛家有緣,歷經近600年的歲月沉積,乾淨綿長,底蘊深厚。前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當代書法大師劉藝先生為聖種茶題「南山白毛茶」,筆勢雄沉渾厚,純樸如茶性;少林寺第三十一代接法傳人、少林武僧團團長釋德慈禪師亦為之題寫「聖種」及「韻源聖種、味出南山」十個大字,茶史、茶人、茶事、古今風味,盡蘊字間。
主要功效
美國科研人員指出:人們在進食高脂肪飲食後,血管會出現硬化現象,如果同時或在食後飲用綠茶,可使血管軟化,使血液流量改善。綠茶中含有的茶氨酸、兒茶素,可改善血液流動作用,在防止肥胖、腦中風和心臟病中有一定效用。綠茶中的茶氨酸水中的溶出率與水溫和時間有密切關係,實驗結果顯示:5℃的冷開水浸泡30分鐘,可使茶氨酸溶出61%左右,效果較好;90℃的水浸泡1分鐘溶出率為39%;5℃冷開水浸泡24小時僅溶出50%左右。
一般綠茶的嫩芽,含茶氨酸較豐富,適應於冷開水浸泡半小時左右使其茶氨酸溶出,常服對防肥胖、腦中風和心臟病效果滿意。綠茶的老葉,採摘在生長後期,日晒時間長,價格也低廉,含兒茶素較多些,而兒茶素溶出率隨水溫升高而增多,適宜開水沖泡飲服。兒茶素有較強的抗自由基作用,對癌症防治有益。日本蔬菜茶業研究所研究證實,綠茶不但防止癌細胞的生成與增殖,還有一些抑制癌細胞轉移的效應。最近日本長崎大學研究指出,在飲用綠茶時,加入蘋果片或碎粒,會產生一種有效物質,它在防癌和抗老化方面效用更加好。
鑒別方法
南山白毛茶春茶、夏茶和秋茶:春茶外形芽葉碩壯飽滿、色墨綠、潤澤,條索緊結、厚重;泡出的茶湯味濃、甘醇爽口,香氣濃,葉底柔軟明亮。夏茶外形條索較粗松,色雜,葉芽木質分明;泡出的茶湯味澀,葉底質硬,葉脈顯露,夾雜銅綠色葉子。秋茶外形條索緊細、絲筋多、輕薄、色綠;泡出的茶湯色淡,湯味平和、微甜,香氣淡,葉底質柔軟,多銅色單片。
高山茶和平地茶:高山綠茶外形條索厚重,色綠、富光澤;泡出的茶湯色澤綠亮,香氣持久,滋味濃厚,葉底明亮,葉質柔軟。平地茶外形條索細瘦、露筋、輕薄,色黃綠;泡出的茶湯色清淡,香氣平淡,滋味醇和,葉質較硬,葉脈顯露。
22、蒲江雀舌
「蒲江雀舌」系產自四川蒲江縣境內,採摘早春鮮嫩茶芽為原料,秉承千年獨特工藝精製加工而成,茶葉扁平挺直,形似鳥雀之舌,具有「色翠、香高、味醇、形美」的獨特品質特徵。2008年10月,「蒲江雀舌」經國家質檢總局審查合格,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稱號,2009年12月,「蒲江雀舌」入選「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百強」。
「蒲江雀舌」是中國名優綠茶中的一枝奇葩,特色明顯:
一、蒲江雀舌是一個歷史名茶
蒲江始建於公元554年,古屬[臨邛]管轄,產茶歷史悠久,早在漢晉時就有歷史文獻記載,其中「雀舌」茶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已名揚四海,據陸羽(公元733—804年)撰寫的《茶經》記載:「臨邛數邑茶,有火前、火後、嫩綠、黃芽等號」。「臨邛數邑」即指臨邛郡管轄的臨邛(今邛崍市)、蒲江、大邑等縣。「火前」茶指清明節前兩天的寒食節(禁止用火)之前採摘的嫩芽,其新發的嫩芽形狀如鳥雀的舌頭,很細小,稱為雀舌。「蒲江雀舌」便由此而得名。
據記載,蒲江雀舌早在宋代就開始入貢,主要產於白鶴寺及大塘鋪一帶。(《巴蜀文化》329頁)(白鶴寺位於今縣城北、大塘鋪即今大塘鎮),相傳南宋學者魏了翁入朝為官,喜愛蒲江雀舌茶,此後蒲江雀舌選為貢茶。他所著的《邛州先茶記》後被載入《中國茶經》,特別讚美蒲江雀舌茶。
乾隆年間編撰的《蒲江舊志》,在其卷一物產篇記載了蒲江出產蒲江雀舌,其中寫到「蒲江雀舌,春取茶芽如雀舌所造」。
清代,蒲江雀舌產銷兩旺,品質提高,據記載,「蒲江吡鄰蒙頂、東南諸山茶產亦亞之」。其采於春日:雀舌,俗稱細毛尖,味甚細、味甘芳,煎如碧乳(光緒《蒲江縣鄉土志》)。
民國時,有34家茶廠產「蒲江雀舌」,其中陳家營(今成佳鎮)17家,大塘鋪13家,壽安3家,西來1家。
新中國成立後,蒲江茶業得到恢復與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名優茶市場需求擴大,蒲江雀舌產銷兩旺,並成為四川名茶,進入21世紀,「蒲江雀舌」實現清潔化流水線,規模化生產,質量更加穩定,市場進一步擴大,已經成為四川名茶的標誌性產品。
可見,蒲江雀舌歷史悠久,起源於唐,宋代入貢,興於明清,普及於近代,當代大發展。
二、獨特地域條件造就蒲江雀舌質量特色
(一)獨特溫暖氣候使蒲江雀舌成為「早市名茶」
蒲江氣候特徵為:常年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6.4℃,10℃以上年積溫5119℃,無霜期302天),日照少(≤1122小時),雨量充沛(年降水1280毫米),淺丘山(海拔550—630米),早春有效積溫高。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成就了蒲江為全國聞名的商品性「早市名茶」最適產區,同時也奠定了「蒲江雀舌」的品質特色及商品優勢,「蒲江雀舌」茶分別比「蒙頂名茶」、「龍井」和「碧螺春」早上市10—15天和20—35天。
(二)良好土質奠定了蒲江雀舌優越自然品質
蒲江土質的宜茶性強,以黃紫壤為主,保水透氣,土壤結構好,礦物質豐富,酸鹼度適宜(PH=4.5—6.5),腐殖質層達15厘米,耕作層有機質含量≥15g/kg,有效氮含量≥120 mg/kg,有效鉀含量≥100mg/kg,有效磷含量≥20mg/kg,微量元素鎂、鋅等含量豐富。以上良好土壤條件奠定了鮮茶葉具有持嫩性強、香味物質豐富的優良品質,對蒲江雀舌香氣馥郁高長、湯色碧綠明亮、滋味醇厚鮮爽等獨特品質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三、優越的生態環境條件和良好栽培規範確保了蒲江雀舌的質量安全
蒲江大氣環境質量優於國家Ⅱ級標準,茶園遠離都市,無任何污染。茶園地貌特徵為淺丘、低山,森林覆蓋率達49.16%,生態條件優越。蒲江地勢差異明顯,林茶交替,形成了對病蟲害的「生態阻隔」。茶園集中分布,交通便利,有利於茶園生物防治、綠色栽培和統一管理,從源頭上確保了蒲江雀舌的質量安全。
四、嚴格的採摘標準,確保「蒲江雀舌」品質一致
蒲江雀舌原料有嚴格要求,採摘時間必須是每年2月至4月份的春季茶芽;茶樹品種必須是中小葉茶樹;採摘標準必須是單芽,且要求「九不採」,即:雨天不採,偏瘦不採,單芽不採,風傷不採,蟲傷不採,開口芽不採,空心芽不採,病芽不採,過長過短芽不採;茶芽必須當天交到茶廠,貯運過程通風透氣,不能發熱。
五、繼承傳統工藝,創新加工技術,確保蒲江雀舌品質特色不變
蒲江雀舌傳統製法為手工製作,工藝複雜,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進行技術創新和工藝優化,逐步探索開展了部分工序的機械化加工,目前已實現了機械加工和關鍵工序人工作業相結合的獨特加工工藝,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質量更加穩定,同時,傳承手工提香技法、手工精製技法,確保其獨特的品質特徵不變。
延長「蒲江雀舌」產業鏈 建川西最大茶葉交易中心
2010年08月26日
今年5月,第一批成都造有機茶上市,其中,有機蒲江雀舌平均價格高達5000元一公斤。這是蒲江茶產業繼蒲江雀舌獲得國家地理保護標誌產品認證後,又一重大標誌性事件。據了解,蒲江今年首批向市場提供500公斤有機蒲江雀舌;明年,該縣已經取得有機茶基地認證的多家企業,都將推出有機蒲江雀舌。
「雀舌」茶是採集早春嫩芽為原料,由於茶葉扁平挺直,形狀如鳥雀的舌頭,故得名雀舌,為綠茶中上品,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即名揚四海。蒲江宜人的自然環境成就了「雀舌」的品質特色及商品優勢,素有「早春第一茶」的美譽。隨著「蒲江雀舌」獲得國家地理保護標誌產品認證,從此雀舌這一中國名茶有了「蒲江姓」,其產品也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喜人局面。
「蒲江雀舌」價值7.19億元
茶葉品質是品牌的基礎,茶葉品牌是品質的體現。2008年10月,「蒲江雀舌」以其「色翠、香高、味醇、形美」的獨特品質特色和全國商品性名茶最適宜產區的獨特地域優勢,順利通過國家質檢總局技術審查,正式批准為成都市茶界首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據該縣農發局介紹,目前,蒲江全縣已有9家茶葉企業通過審查,獲准使用這一專用標誌。
2009年12月,「蒲江雀舌」入選「2009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百強」榜單;2010年,「蒲江雀舌」品牌價值已上升到7.19億元,位列「2010中國茶業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百強」榜單第28位。「『蒲江雀舌』是蒲江名優綠茶的代表,也是蒲江茶產業共有的寶貴資源。『蒲江雀舌』名優綠茶佔全縣名優茶產量65%,占茶葉總產量26%,已成為蒲江茶葉的支柱產品和特色品牌。」蒲江縣農村發展局局長趙武斌如是說。
打造中國高端綠茶生產基地
趙武斌告訴記者,「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嚴格的採摘標準,傳承千年的獨特工藝,確保著『蒲江雀舌』的高品質。」
據了解,蒲江雀舌原料有嚴格要求,採摘時間必須是每年2月至4月份的春季茶芽;茶樹品種必須是中小葉茶樹;採摘標準為「九不採」,即:雨天不採,偏瘦不採,單芽不採,風傷不採,蟲傷不採,開口芽不採,空心芽不採,病芽不採,過長過短芽不採。茶芽必須當天交到茶廠,貯運過程通風透氣,不能發熱。
據了解,早在2005年,蒲江茶葉生產企業在全國首創了茶葉質量追溯管理體系,與茶農簽訂合作協議,打造茶葉標準化種植基地,為基地茶農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後全方位服務。在基地統一採用黃板、滅蛾燈等物理防治以及噴施有機肥料等方式,從源頭確保茶葉質量安全。嘉竹茶業公司負責人自豪地說:「我們生產的成品茶都能追查到是產自哪個茶園、施過哪些肥料、哪一天採摘、什麼時候加工的。」
而有機蒲江雀舌則從生產基地的有機改造到茶葉的生長、採摘、加工、包裝和運輸,都必須按照國家有機標準進行規範操作,從而達到無污染、純天然,成為茶葉中最高品質的代表。當前,蒲江縣正全面實施茶葉標準化、科技化生產,健全茶葉質量追溯管理體系,實施全程質量控制,進一步提高茶葉品質。預計到2012年,該縣茶葉標準化種植面積發展到20萬畝,其中有機茶葉基地2萬畝。
茶鄉經濟富裕一方百姓
實踐證明,「蒲江雀舌」品牌的打造實現了「發展一個品牌、帶動一項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標。據統計,蒲江雀舌獲得地理保護標誌後的兩年,全縣茶葉產值足足比獲得認證之前翻了三番,直接促進茶農戶均增收1300多元。茶葉經濟拉動全縣旅遊收入近4億元,從事鄉村旅遊經營的農戶戶均收入過萬元。
據悉,蒲江規劃打造以成佳鎮為中心,總面積10平方公里,以生態茶園觀光、茶事活動體驗、鄉村美食品嘗、現代農莊經營、茶文化感受等內容為主的川西茶文化旅遊區,推進茶文化旅遊發展。蒲江按照國家A級景區標準,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建設「蒲江雀舌」茶文化觀光休閑區。大力發展以茶園休閑觀光、體驗農事為主題的生態茶園和鄉村酒店,發展特色餐飲農家樂,通過引會辦節,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鄉村旅遊活動,提升蒲江茶葉的品牌競爭力,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如「蒲江雀舌」茶文化旅遊活動、中國採茶節等,集採茶制茶、茶園觀光、論茶品茗、特色餐飲等內容為一體,吸引周邊城市居民觀光旅遊,目前已形成了日接待遊客近萬人的旅遊規模。
建川西最大茶葉交易中心
採訪中記者發現,雖然茶葉交易的旺季早過,但是來蒲江成佳鎮參觀、洽談來年鮮葉收購的各地茶葉商人,還是絡繹不絕。這讓成佳鎮黨委副書記羅大清對自己負責的川西茶葉交易市場項目信心更足了。「國家地理保護標誌是對產品品質和產地品質的認可,使蒲江茶走向品牌建設。我們下一步就是延長產業鏈,提高蒲江茶在四川乃至國內的行業話語權,這對做大做強產業,讓茶農持續增收至關重要。」按照羅大清的理解,建設川西茶葉交易中心就是蒲江做強產業的破題之舉。
據了解,蒲江計劃投資逾2億元在成佳建設200畝的川西茶葉交易中心,包括5個倉儲保鮮庫、產品交易區、鮮葉收購區。羅大清告訴記者,川西茶葉交易中心的目標是,逐步發展成為具有九個中心功能的、能夠輻射全國的茶產品的交易中心。具體來說就是要:整合西南地區資源,立足西部,以茶葉為拳頭產品向全國輻射,最終形成中國最大的茶產品信息中心、需求中心、供給中心、企業風險防禦中心、茶產品安全中心、茶葉精深加工加工中心、茶葉期貨交易中心、國際茶產品貿易、展覽中心,建成中國規模最大,技術、理念最先進的茶產品交易中心。
推薦閱讀:
※陳氏秘傳太極拳內功-中國功夫網
※中國身陷十面埋伏
※中國藏密吉祥經院至尊上師香根拉馬交活佛的放生髮願文
※全新一代聆雅耳背機
※【馬爾克斯在中國吃了大虧 抱憾終生(圖)】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