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話中醫之二十七 論《內經》中醫「模式思維」的利與弊
06-16
思維模式是對思維活動的主導思想的高度概括,即用最精鍊的語言勾畫出該思維活動的基本規律的框架,同時它也反映出了思維的主要特徵。而《內經》無論是闡述生理,還是病理,以及治療方法等,都習慣使用多種思維模式(或模型),如陰陽模式、五行模式、藏象模式、經絡模型等等,奠定了中醫以「模式(模型)思維」為主構建理論架構體系的思維特徵,這一點與西醫注重線性因果推理關係的思維模式迥然不同。 一、《內經》中醫理論採用「模式(模型)思維」的必然性。 古代西方國家的醫學起源於古希臘,主張"四體液學說",認為人體是由血液、粘液、黃膽液、黑膽液組成的,而且各個部分是相互聯繫的,身體中充滿了各種液體,這些液體的平衡是機體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它們的平衡與否反映在氣色、氣質和性情上;同時還強調心與身、人體與自然的相互聯繫,認為健康主要取決於生活方式、心理和情緒狀態、環境、飲食、鍛煉、心態平和以及意志力等因素的影響。這些認識與古代中醫理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到十七世紀後,隨著近代科學的迅速發展,"四體液"學說遭到了猛烈抨擊, 西方人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解剖學基礎上發展出來了一門全新的醫學體系,並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而迅猛發展,是世界人民眼中的現代醫學,是中國人民眼中的西醫。現代西方醫學的基礎學科有:人體解剖學、人體生理學、人體細胞學、人體組織學、神經學、人體血液學、胚胎學、病理生理學、病理心理學、醫學遺傳學、人體免疫學、醫學生物化學、醫學生物物理學、醫學生物力學、醫學細胞生物學、醫學分子生物學、醫學細菌學、醫學病毒學、醫學寄生蟲學、醫學心理學等。西醫醫生不僅利用自己的感覺器官通過視診、觸診、叩診、聽診、嗅診等方法或藉助聽診器、叩診錘、血壓計、體溫表等簡單的工具對病人進行全面、系統的檢查來診斷患者的疾病,而且更多的是藉助先進的醫療儀器設備和實驗室做出對疾病準確的診斷。現代西醫注重實驗與影像學證據,注重邏輯推理,注重從微觀(細胞、基因、分子等層面)層面研究與把握人的生理病理及治療,把醫學向精細縱深推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在中國古代,自然科學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不能跟現代科技相比;進行了一些人體解剖實踐,獲得了一些解剖知識,但與現代醫學解剖的精細度不能相比,對各個臟器與組織的生理病理的認識也不可能達到現代醫學的水平。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欲在以往幾千年零散的中醫臨床經驗的基礎上構建完整的中醫學體系,首先必須解決體系的骨架問題;《內經》時代的醫家藉助當時自然學科與社會學科的最前沿理論模型與醫療實踐相結合才完成了中醫理論體系構建工作,所以說,《內經》採用以「模式思維」為主構建中醫理論架構體系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必然選擇。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精氣神學說、藏象學說、經絡理論等理論模式(或模型)象一根根線把零散的中醫臨床經驗串聯起來,形成了完整的中醫理論與臨床體系,應該說,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等理論模型對中醫學理論的形成起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二、《內經》「模式(模型)思維」的利與弊 五行學說與陰陽學說屬於抽象思維的範疇。抽象是從眾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質性的特徵,而捨棄其非本質的特徵。具體地說,科學抽象就是人們在實踐的基礎上,對於豐富的感性材料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加工製作,形成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以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五行學說與陰陽學說的形成採用了「取象比類」的方法,五行學說與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上的應用屬於「取類比象」。《繫辭傳》云:「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八卦、五行、陰陽理論都是古人觀察物象進行歸納比類形成的。比如,經過「觀物取象」與「歸納比類」,把宇宙的所有物質分為木、火、土、金、水五類,便形成了五行學說的雛形,再加五行生剋等演繹,逐步形成完整的五行學說,是 「取象比類」,是典型的抽象思維。而《內經》借用五行理論的基本原理對五臟、五腑(無三焦)、五味、五官、五色、五體、五輸穴等生理病理藥理進行闡釋,不是「取象比類」,而是 反過來,「取類比象」。 「取象比類」 是把自然界中相關聯的事物都盡量多的羅列出來,然後通過各種分析研究方法來找出他們之間的共性,是從「形而下」到「形而上」,是從目到綱,從子繫到母系,屬於歸納推理,屬於抽象思維。「取類比象」是通過這些已知的共性來推演出其他未知事物的性質,是從「形而上」到「形而下」,是從綱到目,從母繫到子系,是類別推理,屬於分解推理,屬於邏輯思維。 陰陽五行理論是從「取象比類」得到哲學意義上的普遍理論,從現代醫學角度看,人體生理病理等確實存在與中醫陰陽理論相符的「陰陽」現象:交感神經興奮則心跳加快而表現速脈、副交感神經興奮則心跳減慢而表現緩脈,則二者可分別隸屬於陽和陰;瀰漫性血管內凝固時體內的凝血系統與纖溶系統也可分別屬於陰陽。而大腦皮質經常處於興奮與抑制的兩種不同狀態,興奮屬陽,抑制屬陰,當二者事物正常交替平衡時,則出現失眠,焦慮煩躁等現象。這表明中醫陰陽理論不是純粹的瞎忽悠,《內經》將陰陽五行等理論引入中醫學是有積極意義的。大家知道,對人體奧秘的探尋是無止境的。在《內經》時代是無法認識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廬山真面目」的,但中醫用陰陽理論可以闡釋其部分功用機理;現在與將來,也必然有一些醫學規律不能被現代科技發現與精細掌握,那麼,這時陰陽理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其中的部分功用機理,可以採用中醫陰陽辯證用藥治療取得一定的療效,這是《內經》模式(模型)思維最大的優點與優勢,是我們必須加以繼承與發揚的。而且,象經絡、藏象、精氣神等理論緊緊結合中醫臨床實踐,所以至今對中醫臨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通過「取類比象」指導各個領域的具體應用,屬於類比推理的理論範疇。從邏輯學上來說,類比推理這個方法得出的經驗結論有時候靠譜,有時候不靠譜。如《內經》五行學說存在先天不足的問題,五行學說的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本身有問題。木可以生火,很好理解;大自然中,木的生成生長靠水、土壤、陽光等,那麼,我們可以說水生木、土生木、火(陽光為火)生木。所以說,自然界既有「木生火」,也有「火生木」;水能克火,火也能克水。大自然確實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人體內也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但相生相剋的關係只是偶爾會按五行生剋規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發生,更多的相生相剋的現象不是按五行生剋的規律發生的,所以,五行學說存在明顯的先天不足。將五行學說引入中醫學,把五臟、五腑、五官、五華、五色、五音、五味 、五輸穴等強行套用五行生剋規律,有「削足適屨」之嫌疑,必然與人體的生理病理及藥理規律不完全相符,用五行學說指導中醫臨床實踐,也會出現「時而靠譜時而不靠譜」的現象。 而且,科技是不斷發展的,以前未認識的醫學規律與知識在將來會被發現,當現代科技識得「廬山真面目」後,產生的新理論與臨床技術會優於中醫模式思維下的理論與臨床技術。簡單地講,就是《內經》模式思維的成長性不足,這是《內經》模式思維的最大弊端。因此,中醫模式思維的主力如陰陽五行學說已經成為中醫黑們攻擊中醫學的最大靶點,我們中醫人必須充分應用現代科技成果充實改良完善舊的以模式思維為主體的中醫基礎理論。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醫基礎:靈龜八法
※論王清任對中醫氣血辨證的貢獻
※老中醫奶奶的故事(六十八)
※中醫五音療法
※讓中醫文化回歸生活本位 中醫文化 | 39康復網 | 醫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