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北京之明清兩代皇家園林,最小的城池--北海團城(轉)
北海團城位於北海南門西側,從南門剛一進北海,就能看見左手邊爬滿綠藤的圓形城牆。
北海團城在元代時為一小嶼,明代重修時築城牆,並將東南二處水面填為平地,基本上形成現在的規模和四周環境。今天的團城,基本上就是乾隆年間修建後的建築群。以下是我去年在白塔上拍得團城遠景圖,當時的團城正在維修中。團城的南面就是中南海,再往南就是人民大會堂和國家大戲院。
1954年,由於拓寬北海和中南海之間的金鰲玉蝀橋,發生了拆除團城南部的問題,周恩來親自到團城實地考察,最後決定保留團城的整體。他還指示在團城北面修一座台階,把團城和北海連接起來,但不要拆牆挖洞。 以下就是團城北面位於北海公園南門內當年所修的台階,當時從這個台階可以上團城,如今這個台階可以上去,但團城上的門已經封住了。
台階對面就是通往瓊島的大橋南端的「積翠」牌樓,與橋對岸瓊島上的北海白塔直線相連。
從北海公園的內部是不能進入團城的,從圓形的城牆外可以看到裡面的亭台樓閣和綠色的古樹,像一座空中花園。
從北海公園的南門外買一張票就可以進入團城,上面很清靜,參觀的人不多,估計很多人還不知道這個消息呢。
團城的面積不太,它的平面呈圓形,周砌城磚千仞壁立的小城。城台高出地平 4.6米,周長 276米,面積4553平方米。東、西兩側城牆下各有隨牆門一座,上建門樓,東為昭景,西為衍祥,入門可沿蹬道登至城頂檯面。蹬道處各設罩門,城台上建築布局採取對稱中兼以園林的布局手法。
城上的中心就是承光殿。
承光殿前有幾棵古樹,都是很有些年頭的歷史見證者,老樹榦看起來很有質感,好滄桑的感覺。
承光殿為全城台的中心,其南有玉瓮亭,其北為敬躋堂,組成了城台的中軸線。兩側對稱排列,有古籟堂、余清齋東廡(念:五)和西廡等。朵雲亭、鏡瀾亭高踞假山上。整座城台黃瓦紅牆。金碧輝煌的古建群間,遍植了數十株蒼松翠柏。承光殿中間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四面各推出抱廈一間,整個平面呈十字形。南面有月台一座。正中大殿為重檐歇山頂,抱廈為單檐歇山卷棚式,覆以黃琉璃瓦綠剪邊瓦頂,飛檐翹角。上檐重昂七斗,下檐及抱廈重昂五斗。殿內施大點金旋子彩畫。
殿前的玉瓮亭內的大玉瓮為元代作品,玉瓮,玉制的瓮,意思是不汲而滿,為帝王清廉的瑞徵。 大玉瓮高0.66米,圍長5米,直徑1.5米,重3500公斤,完成於1265年,是由數十名工匠花費長達五年的時間將一塊整墨玉雕琢而成,這些能工巧匠利用玉石的自然凹凸和深淺的斑紋而在外壁上雕刻出魚獸騰雲駕霧般出沒于波濤之中的生動形象,起先置於瓊華島廣寒殿中,後廣寒殿倒塌拆除,大玉瓮流落到西華門外真武廟裡 ,直至乾隆十年(1745)方才遷入現址。
可惜罩著玻璃罩,看不太清。
團城的西面就是北海大橋,原名金海橋,又叫御河橋、金鰲玉蝀橋。位於北京市北海公園南門西側,文津街東頭,橫跨於北海與中海之間。始建於至元元年(1264年),後經多次改建、維修,橋身保持了原橋的風格,中間一孔用於通水,整個橋身如同一條潔白無瑕的玉帶,是中國古老堤障式石拱橋的典型,只是原來橋上很有特色的欄杆被改成了現在的樣子。
團城的東面就是故宮和景山,在團城上可以看到故宮的角樓。
團城的正面就是著名的中南海太液池,離岸邊不遠的小亭子叫做水雲榭, 這也是燕京八景中的一景--太液秋風。 在這個地方看太液秋風是最近的、但也是最差的角度,因為前面有許多電車線,橋上的欄杆也大煞風景。
團城的面積雖然不大,但風景不錯,最有故事的風景就是兩棵被乾隆皇帝命名過的古樹,一棵是東側余清齋東廡前的古松,叫做「遮蔭侯」,一棵是東側進門處的白皮松,叫做「白袍將軍」。據說有一年夏天,宮人們在團城余清齋東廡前一棵高大的古松下設置桌椅,請乾隆爺納涼,清風徐徐、濃蔭滿地,乾隆頓時感覺置身於清涼世界,暑氣全消。仰望此樹,足有五丈多高,頂圓如蓋,原來是棵金代的古松,立即封這棵樹為「遮蔭侯」,又見不遠處有一株蒼勁挺拔的白皮松,像一位威武的將軍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裡護駕,便封這棵樹為「白袍將軍」。
余清齋東廡正在舉辦畫展,記得過去團城的余清齋東廡和西廡經常辦畫展或花展,都是很有品位的。東廡和西廡指的是正房東邊和西邊的廊屋。
團城的北面就是敬躋堂,外面就是北海公園,原來從這裡開的一個小門就可以進入團城,站在小門前還可以看北海的風景,可如今這個門已被封了。
從承光殿的台階上只能隱約看見白塔的一個影子。
團城西邊的余清齋西廡也在舉辦畫展。
團城南側,也就是靠近中南海的一側,空間稍大一些,又不少遊人在樹蔭下休息。
站在承光殿的台階上,可以看到中南海太液池的小亭子--水雲榭。
參觀完團城從台階上下來就出了門。
在北海大橋上往東看到的團城。
推薦閱讀:
※享受明清傢具的生命與靈氣
※受教了!12大明清名門家訓20條,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明清單色釉:一色純凈,勝萬彩
※《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