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之「氣」六議之二 | 氣學建立所經歷的三個階段
摘要:
· 氣概念在周代已被廣泛使用,氣已不僅指一些具體的氣態物質。到了春秋時代,氣概念進一步深化,人們開始用氣來說明天時地物的生化與變遷,直至人的生命和精神活動。
· 戰國時期各項學術都有飛速發展,氣概念也趨於成熟。氣被視為萬物存在的基礎,萬物由氣生化而成,氣為萬物演化的動因和世界多樣性的根源,並且肯定氣為宇宙的本原。
· 漢代有關氣的論述在深度或廣度上,都有重大發展,形成了系統的氣的學說,提出元氣概念,並且希求通過揭示氣的生化作用來構築宇宙內在的整體聯繫和律則。
作者:劉長林中國社會科學院
遠古至春秋,氣概念逐漸形成
《夏小正》載:「日冬至,陽氣至始動。」「蓋陽氣旦睹也。」傳說《夏小正》為夏朝月令,但寫作年代和編纂過程不詳。公元前827年,虢文公勸諫周宣王恢復籍田禮,使用了氣概念,曰:「古者,太史順時覛土,陽癉憤盈,土氣震發,農祥晨正,日月底於天廟,土乃脈發。先時九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於初吉,陽氣俱蒸,土膏其動。弗震弗渝,脈其滿眚,谷乃不殖。』……先時五日,瞽告有協風至……是日也,瞽帥、音官以風土。廩於籍東南,鍾而藏之,而時布之於農。稷則遍誡百姓,紀農協功,曰:『陰陽分布,震雷出滯。土不備墾,辟在司寇。』……」(《國語·周語上》)在這段講述中,提到了「土氣」「陽氣」「風」。所謂「陰陽分布」是指陰氣、陽氣平衡,晝夜相等。其後,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陝西發生大地震,周大夫伯陽父說:「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於是有地震。」(同上)三國韋昭註:「烝,外也。陽氣在下,陰氣迫之,使不能升也。……陰陽相迫,其動於下,故地震也。」
這兩段文字表明,氣概念在周代已被廣泛使用。而且氣已不僅指呼吸之氣、風雲之氣,這樣一些具體的氣態物質。由天地之氣、陰陽二氣和土氣等概念的使用可以推斷,當時還會有木氣、水氣、火氣、金氣一類的概念流行,因為西周時早期五行學說已經形成。這些概念與風、雲、呼吸之氣相比,至少有兩個特點:一是更具無形性、概括性,一是明顯增加了功能、信息的內涵。
氣與天地聯繫起來,表明古人對氣的理解已經遠遠超出了人自身形體的活動範圍,而擴展到了更加廣大的領域。陰陽是對天地萬物所具有的兩大類功能性態的概括,系中國古代學術中最具廣普性的範疇之一。將其與氣聯繫起來,既提高了氣的普遍性,又突出了氣的功能特徵。伯陽父用氣解釋地震,氣顯然起了運動之源的作用。至於木火土金水之氣的提出,一方面意謂這5種有形之物與無形之氣可以相互轉化,另一方面則是用氣來標示這5種「材」的功能性態,宣明對其認識的取向在於功能,而不在於實體。這正是氣學認識論的特性之一。在古代的觀念中,木火土金水代表了所有有形之物的形態,將它們與氣聯繫起來,表明無形之氣與所有有形之物是相通的。
到了春秋時代,氣概念進一步深化。人們開始用氣來說明天時地物的生化與變遷,直至人的生命和精神活動,如《左傳》昭公元年記載,醫和認為,「陰陽風雨晦明」六氣乃是五味、五色、五聲、六疾、四時、五節產生的根源。子大叔也有類似的思想,他說:「氣為五味,發為五色,章為五聲……民有好惡喜怒哀樂,生於六氣。」(《左傳》昭公二十五年)點明氣有生髮萬象萬物的本領,為氣的理論開闢了道路。
戰國,氣概念臻於成熟
戰國時期各項學術都有飛速發展,氣概念也趨於成熟。氣被視為造成一切物象的本原和承擔者。
首先,認為氣為萬物存在的基礎。荀子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王制》)依照荀子的看法,世界萬物分為4個由低到高的等級:水火、草木、禽獸、人。而氣是4個等級所有存在共同的根基。
其次,認為萬物由氣生化而成,氣為萬物演化的動因和世界多樣性的根源。荀子說:「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荀子·天論》)他用「生」「養」來敘說萬物的形成,把變化成物的功能和過程稱作「神」。而萬物的生養形成和這一過程的神妙變化,皆來自陰陽大化,即陰陽二氣的生化。這就表明,氣不僅是構成萬物的始基,而且是生化萬物的本根。《管子·內業》則說得更加明確:「凡物之精,比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精即氣,氣是生命活力和一切智慧的源泉,是萬物生成和變化的原因。《呂氏春秋·盡數》也說:「精氣之集也,必有入也。集於羽鳥與,為飛揚;集於走獸與,為流行;集於珠玉與,為精朗;集於樹木與,為茂長;集於聖人與,為敻明。」鳥獸、珠玉、樹木、聖人……人與萬物的所有功能和各不相同的品性,包括聖人的瓊明至德,無不來自於氣。
第三,肯定氣為宇宙的本原。春秋時醫和認為「天有六氣」,氣置於天之下,天似比氣更根本。到了戰國,情況發生了變化。《管子·心術上》說:「道也者,動不見其形,施不見其德,萬物皆以得。」「虛無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其所謂道,即指氣。《莊子·刻意》說:「精神四達併流,無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於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精指精氣,神指氣的生化功能。《莊子·知北游》還提出了「通天下一氣耳」的重要觀點。這些論述表明,世界的統一性在於氣,氣為宇宙的最終根源和萬物相互轉化的基礎。
戰國後期,氣作為哲學和科學範疇的基本內涵及其特點,被提了出來,氣學已臻於成熟。
兩漢,建成系統的氣學理論
漢代有關氣的論述比戰國更為豐富多樣,無論在深度或廣度上,都有重大發展,形成了系統的氣的學說。需要說明的是,所謂成熟和系統,是就相對意義而言。意思是,在某一水平上,建立起一套既自洽又能夠解釋一系列問題的理論,而且在實踐中取得了相當的成效。
首先是元氣概念的提出。戰國末年成書的《呂氏春秋》曾經提到:「因天之威,與元同氣。」(《應同》)到了西漢,《淮南子》和董仲舒較早使用了元氣概念。《淮南子·天文訓》:「宇宙生元氣,元氣有涯垠。」(據《太平御覽》卷一)董仲舒:「王正則元氣和順,風雨時,景星見,黃龍下。」(《春秋繁露·王道》)自此之後,元氣概念普遍流行起來。如《漢書·律曆志》:「太極元氣,函三為一。」《春秋左傳正義》隱公元年經註:「元者,氣之本也。」可見,元氣的提出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它肯定了氣在時間上為天地萬物之始,另一方面,又將氣劃分為先後、本末、主次等不同的層次。而作為元氣派生物的其他的氣,則是多種多樣,如天氣、地氣、陰氣、陽氣、四時之氣、五行之氣、五藏六府之氣、神氣、正氣、邪氣、生氣、煩氣、偏氣、賊氣、人氣、民氣、時氣、食氣等,不勝枚舉。這樣,氣作為世界本原和次本原的地位就更加鞏固了。氣不再是單一的存在,而成為一個以一統多的家族。
其次,漢代學者已不滿足於從存在上確認氣為萬物的基礎,以此說明世界的統一,而希求通過揭示氣的生化作用來構築宇宙內在的整體聯繫和律則。
《史記·律書》有云:「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稟於六律,六律為萬事根本焉。」《漢書·律曆志》也說:「夫推歷生律,制器規圜矩方,權重衡平,準繩嘉量,探賾索隱,鉤深致遠,莫不用焉。」王者制事立法,如制定度量衡等大事,必本於天地之理,既然「壹稟於六律」,說明六律與宇宙之大理相通。而漢代人發揚先秦的傳統,認為六律乃是元氣本性的展現。《史記·律書》說:
不周風居西北,主殺生。……十月也,律中應鐘。應鐘者,陽氣之應,不用事也。……言陽氣藏於下。
廣莫風居北方。廣莫者,言陽氣在下,陰莫陽廣大也。……十一月也,律中黃鐘。黃鐘者,陽氣踵黃泉而出也。……言陽氣任養萬物於下也。
東至牽牛。牽牛者,言陽氣牽引萬物出之也。……十二月也,律中大呂。
條風居東北,主出萬物。……正月也,律中泰蔟。泰蔟者,言萬物蔟生也。
明庶風居東方。明庶者,明眾物盡出也。二月也,律中夾鍾。夾鍾者,言陰陽相夾廁也。
南至於亢。亢者,言萬物亢見也。……三月也,律中姑洗。姑洗者,言萬物洗生。
清明風居東南維,主風吹萬物而西之。……四月也,律中中呂。中呂者,言萬物盡旅而西行也。
……九月也,律中無射。無射者,陰氣盛用事,陽氣無餘也,故曰無射。
司馬遷講述了四季十二月陰陽二氣的消長,每月所颳風的方向、性質,萬物生長變化的狀況及其與六律六呂的應合關係。在漢代人看來,這是宇宙系統內在聯繫的基本脈絡,而集中體現在六律之中。因此,六律成為王者制事立法的依據。在宇宙整體系統之內,雖然人們很重視隨季節遷移而變化的風對事物的影響,但是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陰陽二氣的消長。由於陰陽消長,才形成四季十二月和與之相應的大氣的流動,由此才產生出十二種音律,並促成萬物的生化。這就是所謂「推歷生律」。可見,中國氣概念的核心和真正所指是陰陽之氣。而陰陽之氣直接來自元氣,歸根到底是元氣生化產生六律和宇宙整體聯繫的所有律則。
所謂十二月與十二律呂相應合,是指以12個月正常的風來調定十二音律。這種以風定音的做法,大約在西周時代就有了。而樂師用三分損益法,又將十二律呂轉換成一定的數學關係,這些數學關係則被看成是決定萬事萬物的根本準則,而它們完全來自於元氣。古代學者藉助深刻的直覺將音樂的規律、美的規律與天文、曆數、物理、生理、倫理統一起來,觸及了它們內在的一致和相通,使關於宇宙的理論更加深刻系統,這在今天仍具啟發意義。
再次,漢代氣學深入到許多具體的學科領域。醫學、天文、歷學、地理、物理、生物、農學、管理學、心學等,在漢代都有很大發展。人們不僅用氣來解釋事物生成和變化的根源,擴大了對無形實在之氣的認識和運用能力,而且將事物之間有形和無形的功能信息聯繫都以氣來標示,使氣概念又具有了功能信息關係模型的功能。氣概念的內涵更加複雜了,其作用也更加廣闊多樣。在中國傳統醫學和養生學中,氣概念得到了最為充分的應用。
詳細內容請參閱《中國象科學觀》,增訂本,學苑出版社2016年版。
版權聲明:本文為《中國中醫藥報》(微信ID:cntcm1989)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獲取授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