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詩化論語150首(12-13)

 十五志於學    聖人孔夫子,自言進德序:    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矣,    四十乃不惑,五十天命知,    六十而耳順,七十隨心欲,    然則不逾矩。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順⑤,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⑥。」    【注釋】    ①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有,又。志,有志於,古人謂「心之所之謂之志。」    ②立——注釋者或解為「有以自立」,或解為「有所成立」,或解為「立於禮,即做事能合於禮。」    ③不惑——不迷惑。《四書集注》解曰:「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  ④天命——注釋者或解為「上天的意旨」,或解為「天道流行的精理」。《四書集注》則謂:「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予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    ⑤耳順——鄭玄解為「聞其言而知其微旨也。」微旨,精深微妙的意旨,隱而未露的意願。    ⑥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隨。逾,超越。矩,法度,規矩。  【原文今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於學業,三十歲有以自立,四十歲時便不迷惑了,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六十歲時,聽了別人的話,能了解其全部旨意,七十歲時,隨心之所欲而行,也不會超越法度規矩。」

【吟余淺語】

從心所欲,應該是一種非常自由的狀態。然而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這樣那樣的法度規矩,便是必然的表現形式。社會之所以存在五花八門的亂象,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有些人從心所欲而逾越法度規矩。一個社會,假如人人都能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或可認為便已達成高度的和諧。孔子是聖人,尚且到七十歲時才進入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別人就很難說了。報載,哲學家任繼愈先生曾請人刻過一個圖章,曰:「不敢從心所欲」。而胡適先生則說:「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所以,我們在遇到什麼事情的時候,還是先想想有關的法度規矩,少一些從心所欲為好。

子游問孝

  所謂能養,乃今孝者。  

  至於犬馬,皆有養也。    養而不敬,則何以別?

   【原文】 子游問孝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②。至於犬馬,皆能有養③。不敬,何以別乎?」   【注釋】    ①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歲。    ②養——供養,養活。    ③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其解有二。其一認為,犬守家看戶,馬代人勞作,皆能有以養人。但犬馬無知,不會對人產生敬意。人假如僅是供養父母而無敬心,與犬馬有何區別?這是將人養父母跟犬馬養人相比。其二認為,人對犬馬,也供給飲食加以飼養,假如僅是供養父母而無敬心,與犬馬有何區別?這是將人養父母跟人養犬馬相比。   【原文今譯】  子游問怎麼做才是盡孝。孔子說:「現在人們認為的孝,是能養活父母。(其實,)連狗馬等牲畜都能得到飼養。假如對父母不敬的話,供養父母與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吟余淺語】

我聽人講(確否不得而知):有一個年輕的媳婦,公公是退休幹部。可能退休金不是太多,兒媳婦伺候著情緒不高且嘖有煩言。兒子就勸媳婦,說:「你別算不過賬來,再怎麼不濟,還不比養口老母豬強?」可想而知,從這樣的考量出發來對待老人,十有八成就無以別乎犬馬了。

(來源 :《詩化論語》 作者:於冠深) 


推薦閱讀:

:《論語詩化150首》(34——35)「夫子之道」和「見賢思齊」
《論語》中的90個成語和俗語,經典學起來!
《論語》中的故事(17)
論語16.11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