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教授:如果印度超過中國 這一點也不令人吃驚

哈佛大學教授:如果印度超過中國 這一點也不令人吃驚2010年08月13日 06:57財經網【大 中 小】【列印】 共有評論7條

近來一個星期六[16.66 -0.18%]的早晨,數百名民主人權人士聚集在莫斯科廣場,他們高舉著寫有「31」的牌子——指的是保障集會遊行權利的俄羅斯憲法第31條,抗議政府對集會權利的限制。隨後,警察包圍了示威人群,並試圖驅散他們。包括一位著名的政治異議人士在內的一些人被拖入警車匆匆帶走。

此類事件發生在俄羅斯不足為奇,俄羅斯總理普京以鐵腕手段,鎮壓反政府人士,破壞人權和濫用司法的事情屢見不鮮。在民主人權的概念成為國際通則之時,這樣的舉措無疑不利於俄羅斯的國際形象。但像普京這樣的獨裁領袖之所以明知故犯,原因顯然是,與國際聲譽相比,在國內濫用權力好處明顯多多。

但普京忽視的是,這樣的統治方式同樣會對國家的經濟前景和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蒙上一層陰影。

國家政治和經濟發展相互關係的問題是社會學研究的一個重點。哪種模式適合經濟發展——是政治的獨裁還是民主競爭?

東亞模式(韓國,台灣和中國)似乎傾向於前者。但是,如何解釋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除了那些靠自然資源發財的國家之外——都是民主政體?政治開放能否促進經濟的發展么?

系統地研究歷史,而不是從個案出發之後,我們發現,獨裁對經濟發展沒有好處。一個獨裁國家的經濟良性增長的背後就是幾個國家經濟的蕭條,有一個李光耀式的新加坡,就會產生許多塞科式的剛果。

經濟的長期發展來看,民主不僅遠勝於獨裁,在其他方面也好處多多:它可以穩定經濟發展,有利於平衡經濟的起伏;在應對外來經濟衝擊方面,例如貿易下滑和資本輸入減少,也能更好地應對;同時民主可以加大對人力,教育醫療資源投入,從而創造出一個更加公平的社會。

而獨裁國家的經濟和其政體一樣脆弱。如果有什麼良性發展也僅依附於某個領導人的個人能力,或是一種暫時有利的外部環境。它們不能保證持續的經濟創新和在國際經濟中的領先地位。

乍一看,中國似乎是一個特例。自從1970年代後期毛澤東災難經濟試驗的終結,中國的經濟發展非常迅速。雖然中國共產黨也採取了些許民主化進程,但仍舊牢牢控制著國內政治,違反人權的事件時有發生。

不過,到目前為止,中國仍舊是一個相對貧窮的國家。今後的經濟增長也取決於政體是否也能像經濟那樣開放。沒有政治改革,缺乏不同聲音的機制最終會使得高壓統治崩盤。政治經濟的穩定也同樣得不到保證。

俄羅斯和中國仍舊是經濟大國。它們的存在似乎說明,發展經濟和鎮壓國內異議人士並不衝突。

看看土耳其這個新興崛起的中東經濟強國,似乎即將成為唯一的穆斯林民主國家。在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的首個任期內,他放鬆了對本國少數族裔的限制,將歐洲的規範引入本國的司法系統中。

但近期,埃爾多安集團開始收緊對反對派的管制,嚴格控制媒體和社會團體。他以製造恐怖和顛覆國家的罪名,關押了數百名軍官、學者和記者,對政治異議人士進行騷擾和監聽。一些人認為,埃爾多安已把土耳其變成了一個「恐怖共和國」。

這樣的轉變也對土耳其的經濟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同時對今後的決策機制和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產生不利作用。

那麼,哪些是真正崛起的經濟強國?我們應該將目光轉向巴西、印度和南非——這些已經完成民主轉型的國家。這些國家的經濟當然也不是沒有問題。巴西正在走出低谷,尋找快速的發展模式;印度的民主使得經濟改革變得緩慢;南非的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

然而,這些挑戰比起獨裁國家面臨的政體轉型難度來說不值一提。如果巴西把土耳其甩到身後,南非的發展最終超過俄羅斯,印度超過中國的事情發生,這一點也不令人吃驚。

達尼-羅德瑞克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政治經濟學教授,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頒發的阿爾伯特-赫希曼獎的首位獲得者

推薦閱讀:

印度重啟月球探測計劃,千萬美元預算躋身太空強國?我是有點擔心的
深度影評 | 後殖民語境下的《雄獅》歸鄉苦旅
莫迪完敗:沒有什麼能夠阻擋 印度人對金的嚮往
印度神話專題——嘿,大聖
黑印度專題——印度女性地位如何?

TAG:中國 | 大學 | 印度 | 吃驚 | 教授 | 哈佛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