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古詩詞要注意符合邏輯
很多人在平時演講,作報告的時候會引用一些古詩詞,並根據需要對古詩詞進行修改。比如,「春江水冷鴨先知」,這是一句近來常被媒體改用的古詩詞,藉以比喻世界性金融危機下,很多經濟體、企事業在經濟逐漸走出低谷,走過嚴冬,準備迎接經濟好轉的初春時節,搏擊在市場經濟的江海中,仍然會感覺初春的江水乍暖還寒。一句「春江水冷鴨先知」,是想說:春江的水還很寒冷,在經濟危機中還沒走出困境的實體經濟的人們還沒有到盲目樂觀的時候。
那麼「春江水冷鴨先知」這個比喻究竟對不對?這還不是本文想要探討的議題,筆者這裡只想針對這句古詩詞的改用談談看法。
「春江水冷鴨先知」的原體應該是「春江水暖鴨先知」。它出自宋代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原詩為: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春江水暖鴨先知」,這一千古名句細緻逼真地抓住大自然中的節氣變化特點,生動形象地勾畫出江南早春的秀麗景色。江南水鄉初春時節,天氣依然比較寒冷,平均氣溫在10度左右;常有霜,甚至還有殘雪。在這寒冷的天氣里,狗、貓等動物還伏在爐旁、屋檐下時,池塘、溪邊,便有三五成群的鴨子在冰冷的水中遊戲,時而把頭潛入水中,時而又展翅在水面「高歌」。這種物候跡象,告示人們寒冷的天氣即將過去,氣溫開始逐漸回升,江河溪水中的水溫也隨之變暖,春天來臨了。詩詞中一個「暖」是相對於嚴冬的「冷」而言的,是對氣候更替的一種恰當比喻。而改成「春江水冷鴨先知」,就顯得過於牽強,缺乏邏輯性。是的,春江的水是還很冷,那是相對夏日而言的,但這種含義和詩人所要表達的內容無關,更不符合原詩所要表達的邏輯關係。黨報宣傳除了引導輿論、發布新聞外,還有一個傳播知識的義務。一個準確的知識能夠使很多人從中受益,一句不太準確的古詩詞改用,或許也會成為誤導,貽害受眾。
總之,對古詩詞的引用修改,都要注意邏輯問題,以免適得其反。
附: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題畫詩,是蘇軾1085年(元豐八年)於汴京所作。原詩共兩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畫家、僧人,即歐陽修所謂「九僧」之一。他能詩善畫,特別是畫鵝、雁、鷺鷥、小景尤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蘇軾根據畫意,妙筆生花,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原文】
其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lóu hāo)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其二
兩兩歸鴻欲破群, 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 更待江南半月春。
【注釋】
(1)惠崇(亦為慧崇):福建建陽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詩能畫。《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畫名。錢鍾書《宋詩選注》中為「曉景」。諸多注本,有用「曉景」、有用「晚景」,此從《東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這兩詩是作者元豐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時江邊情景的寫照。 (2)蔞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種。《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3)蘆芽:蘆葦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魚的一種,學名「魨」,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產於我國沿海和一些內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 (5)上:指逆江而上。 (6)歸鴻:歸雁。 (7)破群:離開飛行隊伍。 (8)依依:不舍之貌。《楚詞》「戀戀兮依依。」 (9)歸人:回家的人。劉長卿詩「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10)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詩:「一去紫台連朔漠。」
【白話譯文】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遊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遊到江河裡來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