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鬥不過小人,小人鬥不過偽君子
君子鬥不過小人,之所以鬥不過,是因為君子講道義,小人講勢利;君子愛講正理,小人總說歪理;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陽奉陰違;君子追求和諧,小人存心搗亂;君子嚴責自己,小人暗算他人;君子總在明處,小人常在暗處;君子不記人過,小人與人交惡;君子唯理是求,小人拉幫結派;君子顧全大局,小人只顧已私;君子顧及臉面,小人不計影響;君子老實做事,小人弄虛做假;君子襟懷坦蕩,小人鼠肚雞腸。君子適可而止,小人揪住不放。君子溫和如三春暖風,小人陰險如冬日嚴霜。有這樣的對比,君子何能戰勝小人! 鬥不過,也只能在受騙蒙冤時感嘆有假,在受欺侮時忍氣吞聲,在遭污陷時有口難辯,在受攻擊時頭痛上火。因為,論爭鬥,你沒他狠;論爭辯,你沒他滑;論勢力,你沒他大;論關係,你沒他廣;論靠山,你沒他多;論狡詐,你沒他會。這麼些「沒有「,你何以斗得過他?你沒見,他能把方的說成圓的,把圓的說成方的;他說一萬句假話一點也不臉紅;他只有勢利卻裝出一幅代表真理的樣子,他有意損你,氣你,你怎麼能奈何得了他? 君子小人之分,是在道德方面。君子是具賢德之人,代表正義,代表美好,代表秩序,代表和諧。小人則是性惡之人,代表邪惡,代表醜陋,代表混亂,代表破壞。君子與小人是一對矛盾,這種矛盾任何社會都存在,只是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背景,彼此的消長不同,所受的對待不同,因此產生的社會風氣也不同。 在風俗淳正的時候,君子受重視,小人被不齒;君子行其道,小人躲一邊;君子受尊敬,小人遭唾棄;君子受重用,小人受輕蔑;而在風氣不正的時候,則剛好相反,小人神氣,君子憋氣;小人飛黃騰達,君子懷才不遇;小人使奸弄巧,君子飽受迫害。尤其是在一些關鍵位置,君子多了,風氣就好。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小人多了,風氣就差,高逑一人弄權,多少英雄遠走。 如此說來,一般君子,也只能潔身自好,親賢達而遠小人,寧靜淡泊,遠爭鬥以避禍。至於將小人斗下去,那需要等待時機,待健康力量足以橫掃小人勢力時才行。尤其是扭轉大的風氣,則需要有大君子出現才行,這樣的大君子,就是聖賢了。不過,小人可以得逞一時,不可得逞一世,正義的力量最終還是可以戰勝邪惡的,儘管這往往要走過艱難曲折的道路,這也正是君子理想不滅的原因所在。 應當堅信:人們的眼睛是雪亮的,歷史是公正的。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無論小人怎麼喬裝打扮.混淆視聽,都逃不過正義之神的眼睛。他們即便一時趾高氣揚,但身上總會沾滿看不見的唾液。如此說來,君子還有舒一口氣的理由。 願天下的小人越來越少,願天下的君子越來越多。
君子鬥不過小人,小人鬥不過偽君子。
君子迂腐,冥頑不靈,不會變通,不懂圓滑之道。小人奸詐,大多被稱為小人的都心胸狹隘,目光短淺,報復心重,容易被仇恨蒙蔽雙眼,看不到長遠,只顧報復。偽君子,人前是君子,背後是小人,但是他比君子有心計,他讓你看到的只會是孔雀開屏的羽毛,這樣你只會被他的絢麗眩暈,而看不到他後面的屁股。。偽君子集小人的圓滑,君子的形象,有
凡是步入社會的成年人,幾乎都有著被小人侵擾或傷害的經歷,只是程度不同罷了。特別是那些主持正義直道而行的正人君子們,更是小人類群重點打擊的天敵,其是冤家路窄,狹路相逢,不把這些正人君子傷害得體無完膚,一敗塗地,小人類群是不會善罷甘休的。因為謀人害人是小人們終生履行的「使命」,不構陷他人,小人們是吃不香也睡不著的。小人們狼狠貪毒,心如蛇蠍,無事生非,睚眥必報。自古及今,天下的正人君子遍受小人的荼毒,橫遭小人們的禍水,真也是個血淚橫飛,叫苦不迭。世間,有白天就有黑夜,有晴天就有陰天,有君子就有小人。一切的一切,都是互相對立而存在的。
君子鬥不過小人,這是一條歷史規律。揭示這條規律的,是蘇東坡的弟弟蘇轍,他的原話是這樣說的,「一爭之後,小人必勝,君子必敗。何者?小人貪利忍恥,擊之則難去,君子潔身重義,溫之則引退。」歷史上,君子敗在小人手下的事例比比皆是。岳飛和秦儈的事情婦孺皆知。戰國時趙國的功勛戰將廉頗、李牧,被趙王身邊的奸臣郭開、韓倉等人玩於手掌,廉頗倉皇逃命,李牧不幸遇害。唐朝的名將高仙芝、封常清,被唐明皇身邊的幾個奸佞之徒整得最終被唐明皇殘忍殺害。
君子之所以鬥不過小人,因為他們在素養上的修鍊方向上就截然不同,君子時常嚴責自己,小人時常怪罪他人,君子總在明處,小人常在暗處,君子不記人過,小人記仇記惡,君子顧全大局,小人只營私利,君子顧忌臉面,小人顧及實惠。在處世方式上,小人雖無本事卻往往很能來事,憑著八面玲瓏、搖唇鼓舌而飛黃騰達、左右逢源,君子雖然往往很有能力做事卻不會來事,卻或居功自傲,或潔身自好,或淡薄名利,或看破紅塵,往往不諳事故,不會包裝和推銷自己,也不熱衷於廣交朋友,自然少有人情脈絡。翻看中國歷代的經史典籍,幾乎全是教人如何為人處世的,很少有教人如何做事的,這不能不說是現實的悲哀。
孔子說過,唯女人與小人難養也。算命的也喜歡講,你呀,命中愛犯小人。我們也認為,與小人相處是人生一大難題。 人這一生,最難的就是要與各種人打交道,有君子也有小人。結交人、認識人真是件很難很難的事,每個人一輩子都避免不了和小人打交道,即使躺著有時也會身中從小人那裡射來的冷箭。小人之所作所為,無不給你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但現實情況就是這樣殘酷,君子不僅常常鬥不過小人,而且我們常常還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憋得特難受。 這是一道殘酷的人生難題。從最早論述君子與小人的孔子開始,直到今天,還沒有人
中國封建政治的根本特徵,是它的專制性和暗箱操作。封建帝皇為了坐穩寶座,消彌任何動搖自己地位的威脅,總是有意識地製造各種政治陷阱,營造使臣下人人自危的氛圍,以便於操縱權柄,上下其手。
這樣一來,那些品質卑劣、心術不正的宵小之徒,便有機會曲意逢迎,興風作浪,以售其奸了,這時朝廷上下往往充斥猜忌、誣陷的圈套。而這正是封建帝皇所企冀達到的效果。
於是乎,競相告密者有之,賣主求榮者有之,蓄意相誣者亦有之。功臣宿將在這一問題上稍有不慎,便會身陷絕地,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遭遇厄運。輕則被剝奪權力、廢黜官位;重則陷身囹圄,授首刑場,誅滅九族。「惟闢作威,惟闢作福」,身處權力頂端的君主,頤指氣使,作威作福慣了,最喜歡的就是有人處處曲意逢迎,給他吹喇叭、抬轎子,讓他充分感受君臨天下的美妙滋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既然君主有此嗜好,自然會有奸佞小人瞅准機會,投其所好,緣夤而進,從事政治投機,騙取君主信任。可不是嗎,你辛辛苦苦殺敵建功,踏踏實實理政治事,到頭來遠不如那些奸佞之徒一個諂笑、一記馬屁能讓坐在金鑾寶殿上的君主開心受用;你煞費苦心在君主那裡培植起來的一點好感,奸佞之徒輕飄飄一句讒言,就可以讓它消失得無影無蹤。
所以,君子萬一惹犯了小人,雙方真的針尖對麥芒斗將起來,結局絕大多數可以預料:小人贏而君子輸。這也許是中國封建政治機制運作上的一個特點。歷史上這樣的事例是不勝枚舉的。像戰國晚期趙國的名將廉頗、李牧,當年曾戎馬倥傯,南征北戰,為趙國的強盛立下過多麼大的功勞,可是讓趙王身邊的寵臣郭開、韓倉等人一玩手腳,便處處碰壁,大禍臨頭,一個倉皇逃命,流亡到異國他鄉當「寓公」,在百無聊賴中鬱鬱而終;另一個不幸遇害,抱恨終生。
又如燕國名將樂毅,統帥五國聯軍伐齊,攻克齊國城池70餘座,幾亡齊國,為燕國一洗昔日遭齊入侵之國恥,功勛蓋世。可是讓燕惠王身邊的小人一挑撥、一搗亂,即刻便有性命之虞,沒奈何只好逃亡趙國,其徹底平定齊地的夙願就此付諸東流。再如唐代名將高仙芝、封常清,在 「安史之亂」爆發後受命扼守潼關,針對叛軍兵鋒甚銳、來勢兇猛的實情,持重待機,堅壁不戰。這在當時形勢下,應該說是正確的戰略部署,如能貫徹,則潼關或許可保,唐明皇或許不必「千乘萬騎西南行」,逃往四川做「太上皇」了。可是幾個奸佞之徒一攪和,唐明皇居然給高、封二人安上喪師失地、畏葸不戰的罪名,殘忍殺害,結果造成軍心動搖,大勢盡去,並逼得繼任者哥舒翰為避免蹈高、封兩人之覆轍,而投降了賊酋安祿山。潼關終於不守,京城長安終於落入叛軍之手,局面糜爛,不可收拾。小人亂政、奸佞受寵的惡果一至於斯!
其他像曹魏名將鄧艾之死,是他的同僚、無恥小人鍾會陷害的結果。鄧艾率敢死將士翻越人跡罕至的崎嶇陰平,出奇制勝,兵臨成都,立下平蜀第一功。這讓身為主帥、卻頓兵挫銳於劍閣的鐘會感到十分沒有面子。這個當年曾經誣陷過大思想家嵇康、使之喋血刑場的惡人,此時妒火中燒,竟給鄧艾父子安上「謀反」的罪名,擅加誅殺。所幸的是「天道有常,報應不爽」,「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鍾會自己也沒有獲得好下場,不久就死於心腸更歹毒的司馬昭之手,罪名與鄧艾相同,也是「謀反作亂」。
而南齊名將、時任南兗州刺史的王敬則之死,則是他的東床快婿、著名詩人謝朓告密邀寵的結果。當時昏庸兇殘的齊明帝對功臣王敬則頗有猜忌,王敬則忠而見疑,不免乎牢騷太盛,雙方關係由此而日趨緊張。在這樣的背景下,那位文才超倫、佳詩如泉的謝朓詩人,為了擺脫干係,從皇帝那裡討一份殘羹剩湯,遂不惜出賣親情,向朝廷告發其岳丈大人「懷有異志」,致使王敬則不明不白做了刀下冤鬼。而謝朓卻用岳丈大人的鮮血從朝廷那裡換回一頂大大的官帽,被破格提升為尚書吏部郎。這位能寫「二百年來無此詩」的大詩人,雖然才華橫溢,甚至得到了李白的推崇,但是在人品上卻不無污點,同樣沾染了中國封建政治的惡習劣行——寡廉鮮恥,損人利己,投機鑽營,落井下石。
由此可見,在中國歷史上,君子與小人鬥法,結果多是小人贏而君子敗。因為那些庸庸碌碌的小人,雖無一技之長,卻能憑著八面玲瓏、搖唇鼓舌而飛黃騰達、左右逢源。會做事的不如會做人的,有功勞的不如沒功勞的,英雄豪傑、功臣勛將四處碰壁、歷盡坎坷,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無能之輩、奸佞之徒春風得意、稱心如願,或當大官,或撈大錢,這可說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特色,也是令人痛心疾首的歷史悲劇。
正因為這個緣故,歷代的經史典籍,差不多全是教人如何為人處世的,卻很少有教人如何做事的。它們所要向人們提醒的,就是只要會做人,就等於擁有了一切,否則你能力再強,功勞再大,貢獻再多,也是白搭。中國封建政治條件下,是君子向小人看齊,而不是小人
什麼是小人
小人是一種人格有缺陷的人,一種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毫無公德可言的人。一種不識抬舉不知好歹的人。如果他們還能被稱為人,那也是被我們稱為「賤人」的人。
之所以說小人不識抬舉不知好歹,是因為你為他們所做的一切他們都會認為是理所應當的,在他們的字典里沒有「知恩圖報」這個詞,只有無止境的索取。
之所以說小人是賤人,是因為不能對他們太好,給他們一點露水他們就要泛濫,給他們個籃子他們不知道要下個什麼蛋。你每天罵他,他會對你俯首帖耳洋洋得意,給他一點好臉色他就會翻天。
小人的類型:
1.溜須拍馬,阿權附貴。
2.兩面三刀,人前一套,人後一套。
3.挑撥離間,打擊異己。
4.鬼話連篇,花言巧語,能言善騙。
5.胡攪蠻纏,無理取鬧。
6.趾高氣揚,頤指氣使。
小人的特點:
其一,小人見不得美好。
小人也能發現美好,有時甚至發現得比別人還敏銳,但不可能對美好投以由衷的虔誠。他們總是眯縫著眼睛打量美好事物,只要一有可能就忍不住要去擾亂。
其二,小人見不得權力。
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小人的注意力總會拐彎抹角地繞向權力的天平,在旁人看來根本繞不通的地方,他們也能飛檐走壁繞進去。他們表面上是歷盡艱險為當權者著想,實際上只想著當權者手上的權力,他們對權力本身並不迷醉,只迷醉權力背後自己有可能得到的利益。因此,乍一看他們是在投靠誰、背叛誰、效忠誰、出賣誰,其實他們壓根兒就沒有人的概念,只有實際私利.小人之小,就小在人品人格上,小在一個人字上。
其三,小人不怕麻煩。
怕麻煩做不了小人,小人就在麻煩中找事。小人知道越麻煩越容易把事情搞混,只要自己不怕麻煩,總有怕麻煩的人。
其四,小人辦事效率高。
小人急於事功又不講規範,有明明暗暗的障眼法掩蓋著,辦起事來幾乎遇不到阻力,能象游蛇般靈活地把事情迅速搞定。他們善於領會當權者能以啟齒的隱憂和私慾,把一切化解在頃刻之間,所以在當權者眼裡,他們的效率更是雙倍的。有當權者支撐,他們的效率就更高了。
其五,小人不會放過被傷害者。
小人在本質上是膽小的,他們的行動方式使他們不必害怕具體操作上的失敗,但卻不能不害怕報復。設想中的報復者當然是被他們傷害的人,於是他們的使命註定是要連續不斷地傷害被傷害者。你如果被小人傷害了一次,那麼等著吧,第二、第三次更大的傷害在等著你,因為不這樣做小人缺少安全感。小人不會憐憫,不會懺悔,只會害怕,但越害怕越兇狠,一條道走到底。
其六,小人需要博取同情。
明火執仗的強盜、殺人不眨眼的儈子手是惡人而不是小人,小人沒有這股膽氣,許要掩飾和躲藏。他們反覆向別人解釋,自己是天底下受損實最大的人,自己是弱者,弱得不能再弱了,似乎生就是被別人欺侮的料。在他們企圖囫圇吞食別人產權、名譽乃至身家性命的時候,他們甚至會讓低沉的喉音、含淚的雙眼、顫抖的臉頰、欲說還休的語調一起上陣,邏輯說不園通時便哽哽咽咽地糊弄過去,你還能不同情?
其七,小人必須用謠言製造氣氛。
小人要借權力者之手或起鬨者之口來衛護自己,必須繪聲繪色地謊報「敵情」。
其八,小人最終控制不了局勢。
小人精明而缺少遠見,因此他們在製造一個個具體的惡果時並沒有想到這些惡果最終組接起來將會釀發出一個什麼樣的結局。當他們不斷挑唆權勢和輿情的初期,似乎一切順著他們的意志在發展,而當權勢和輿情終於勃然而起揮灑暴力的時候,連他們也不能不瞠目結舌、騎虎難下了。小人沒有大將風度,完全控制不了局面。
小人喜歡搬弄是非、挑撥離間。而且他們無一不是喜歡窺探他人隱私的專家。他們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幾乎都會採取挑撥的策略,小人的最大願望是:全天下的人都相互指責、互相懷疑,惟獨他能掌控全局、左右逢源、遊刃有餘。所以,搬弄是非、挑撥離間是小人最常用的戰術。再有,出賣、背叛也是小人的慣技之一,當你與小人促膝長談時候,你的肺腑之言,在小人眼裡就是把柄,而你的隱私就是小人出賣你的資本。所以,在小人面前,最好三緘其口,否則,就要承受有一天你的肺腑之言及隱私被加工後曝光於天下!
小人往往是我們自己培養出來的,因為我們太寬容,因為我們太善良,因為我們太相信愛心何以融化黑暗了。坦蕩蕩的君子往往被常戚戚的小人所傷害,這樣的例子還不夠多嗎?
也許您不屑以惡制惡,但舍此您還有其他辦法嗎?佛光普照難度無緣之人。也許您說 寧惹君子不犯小人,但您能保證小人不犯您嗎?
我們能夠保證自己不做小人,但我們能保證小人不做小人嗎?
因此,既然知道誰是小人,就決不能手軟,要經常敲打他,不能給他泛濫、下蛋的機會。
這個世界小人無處不在,無孔不入,而大凡君子因為是君子,所以常讓小人欺負。
怎樣對付小人?唯一能克小人的方法就是用比其更小人的小人的方法還治其身。
這不是教人學壞,因為君子,大凡都謙謙有禮,而謙謙有禮是對付不了小人的!
當小人欺負到頭上的時候千萬不要抱著「不與其一般見識或忍讓著」的做法,知道小人為什麼被叫做小人嗎?他們是不會知道慚愧的,你的忍讓只會讓他更加變本加厲的欺負你,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比他更絕!
小人不是說你壞話嗎?你設個局整死他,或者調查他的內幕,聯繫以前跟他有間隙的人,一起整他;小人不是對你進行人身攻擊嗎?千萬不要與其對罵,因為君子是罵不過小人的,因為小人是什麼尖酸、剋薄、惡毒的話都罵得出口,你如果接招與其論,那麼小人只會越來勁,此時你要做的就是「肚裡撐船」,拿出來曬,讓人看清其醜惡嘴臉小人德性,讓人看白、看透、看清其嘴臉其醜惡人品,這樣便是其最大的失敗,然後你再下手調查找出其生活中的弱處,拈住其死穴、七寸,整死他。小人最怕的就是比其更惡的小人方法或者惡人,小人膽子其實很小的。與小人斗,鼓起勇氣,不怕,人生很多時候就是搏弈!就是在搏弈中前進!
魯迅罵得最狠的人為什麼是郭沫若
文 |許紀霖
魯迅一生罵過無數的人,在我看來,罵得最狠的,莫過於郭沫若,說他是「才子加珂羅茨基(流氓痞棍)」。郭沫若被罵是活該,因為他先去惹了魯迅,說魯迅是「資本主義以前的一個封建餘孽。
資本主義對於社會主義是反革命,封建餘孽對於社會主義是二重性的反革命,魯迅是二重的反革命人物」,甚至罵魯迅是「一位不得志的FASCIST(法西斯諦)」! 魯迅回他一句「才子加流氓」,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 魯迅
要論才氣,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當中,郭沫若當仁不讓排第一,集科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詩人、作家、劇作家、評論家各類桂冠於一身,有些是官家送的,但大多倒名至所歸。
他的甲骨文研究、浪漫主義新詩和充滿激情的回憶錄,皆是無可否認的傳世之作。儘管立場和人品多有非議,他還是順利當選了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魯迅在罵他流氓之前,也不得不先承認他是一個才子。
那麼,在現代中國歷史語境之下,才子是如何變流氓的? 才子與流氓之間,究竟有何內在的精神脈絡? 還是要從童年說起,一個人的秉性通常與他的家庭與生長環境有關。郭沫若出身於四川樂山沙灣小鎮。這個地方以盛產土匪出名,當地人也多少沾染了一點匪氣,郭沫若後來也多次自稱「我這個天生的流氓痞棍」。
一般人總以為中國讀書人是儒道互補,進則兼善天下,退則歸隱山林。獨具慧眼的聞一多卻指出,讀書人在儒道之外,還有一個「匪氣」。匪氣、流氓氣、痞子氣,「三氣」相通,它們都來自底層的江湖社會。一般官宦之家出身的讀書人,會有點迂腐氣、書生氣,但接觸不到這「三氣」。
倘若家道中落,流落民間,破落士大夫家庭的孩子便會與「三氣」有染。周作人曾經說過,我身上有兩個鬼,一個是紳士鬼,另一個是流氓鬼。破落官宦家庭成長起來的周氏兄弟平時文質彬彬,一旦逼急了,會露出「流氓」的一面,尤以魯迅為甚。
不過,魯迅的「流氓氣」是後天的,只是用來自衛,其為人行事有原則,講是非。郭沫若的「流氓氣」是先天的,帶有家族的基因。
他的父系歷代經商,父親是一個販賣鴉片的生意人。這一遺傳基因使得郭沫若一生都帶商賈氣,有冒險賭博的膽魄,有畏懼權力的怯弱,更有投機取巧的機敏。而他的文學天分,繼承於書香門第出身的母親。郭的外公乃二甲進士,在雲貴做官,官至相當於地級市的知州。
不料在苗民暴動中全家殉節,唯獨郭的母親時僅一歲,由奶媽抱著逃回四川,15歲就下嫁郭家。她雖然沒有讀過書,但將聰明的資質遺傳給了郭沫若,成全了這位20世紀中國罕見的才子。
1911年郭沫若照片
1892年秋天,郭沫若出生了,他是腳先落地,後來他說:「這大約是我的一生成為了叛逆者的第一步。」郭沫若從小聰慧異常,又調皮搗蛋,喜歡新鮮事物,好做翻案文章。這樣的性格天生就是一個浪漫主義者。
他與魯迅一樣,到日本去留學,學的是醫,更感興趣的卻是文,於是與郁達夫、張資平、成仿吾等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中國第一個浪漫主義文學團體創造社。頗具領導才幹的郭沫若成了這個小圈子的領袖。
五四是一個思想狂飆的時代,各種思潮湧入中國,令人眼花繚亂。創造社青年晚了一步,等到他們想嶄露頭角,天下大勢格局已定,思想是《新青年》獨領風騷,文藝是文學研究會的天下。
心志高傲的郭沫若很看不起他們,認為舉目神州,「中國真沒有一部可讀的雜誌」,「《新青年》還差強人意,但都是一些普通的啟蒙文章」,他暗諷文學研究會有「黨同伐異的劣等精神,和卑劣的政客者流不相上下」。
創造社要擠進文壇,吸引眼球,從打擂台開始,先將台上的人干下來,才有自己的生存空間。野心勃勃的創造社眾人與胡適、茅盾以及後來的新月派打了幾場大筆戰,作為自己出道的成人禮。
▲ 郭沫若在日本
不過,郭沫若他們之所以初出茅廬,便爆得大名,乃是樹起了一面浪漫主義的大旗。從法國18世紀的啟蒙運動開始,既有伏爾泰的理性主義,也有盧梭的浪漫主義。浪漫主義是啟蒙的一部分,同時又是對理性主義的反動。
《新青年》和文學研究會代表了五四運動中理性主義的主流,這一主流到了1920年代,受到了來自激進與保守的雙重夾擊。
保守一面來自「新派中的舊派」,哈佛歸來的梅光迪、吳宓、湯用彤等人創辦《學衡雜誌》,繼承白璧德的新古典人文主義精神,狂批胡適學問的淺薄,不知天高地厚反傳統。而激進的一面則來自創造社的浪漫主義。
在浪漫主義者看來,人不是受到自然因果律支配的模式化的理性動物,人是有個性、有情感、有意志的。從上帝、天命與各種社會網路中解放出來的人,是一個頂天立地大寫的人,自我就是宇宙,自我就是上帝,自我比世間一切萬物都要偉大。郭沫若在《天狗》中氣吞山河地狂吼:我是一條天狗呀!我把月來吞了,我把日來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我把全世界來吞了。我便是我了!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全世界能量的總量。
此刻,郭沫若似乎是尼采與王陽明雙重靈魂附體,將尼採的超人意志與陽明的「我心即世界」融為一體,一個包容了宇宙、自然、上帝的自我噴涌而出,巍然屹立在五四的中國。
自我,在傳統中國何其渺小,總是被各種「網羅」壓抑,個體的「小我」被家國天下的「大我」吞噬。郭沫若的一聲狂吼,激動了千萬年輕人的心靈,讓他們發現,原來在理性人之外,自我還可以如此浪漫,如此有激情:我就是宇宙!我就是上帝!
一瞬間,原先膜拜胡適的激進青年,讀了《女神》之後,都如痴如醉,跑到郭沫若一邊,成為他的鐵粉了。
浪漫主義者有破壞的熱情,更有創造的激情。他們總是將世界分為黑白分明的兩端,舊世界是黑暗的、墮落的,必須毫不憐憫地全盤打碎;新世界是光明的、向善的,值得毫無保留地張臂擁抱。
在破壞與創造之間,全賴意志的堅決與激情的燃燒。浪漫主義其實是價值虛無主義,他不相信世界上存在著比自我更高的實在價值,我就是世界,我就是造物主,我就是創造意志本身。
哈佛大學的李歐梵教授說郭沫若在《女神》裡面是一個泛神論者,其實郭筆下的真正的神就是自我,那個與宇宙相通的自我。他在《少年維特之煩惱》序言中豪邁地宣布:「泛神便是無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現,自我也只是神的表現。我即是神,一切自然皆是自我的表現。」
這個自我,是一個孤獨求敗的英雄,既有尼采式的權力意志,也有拜倫、雪萊式的破壞熱情。郭沫若的內心充滿了對英雄的崇拜,先是崇拜自己,接著,將崇拜比自己更強大的救世主。
▲ 創造社成員 左起:王獨清、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
上個世紀20年代中國文壇有三個浪漫主義團體,創造社、太陽社和新月社。新月社是貴族式的浪漫,徐志摩內心膜拜的浪漫主義英雄是拜倫;而創造社、太陽社是平民的浪漫,比較起拜倫,他們更崇拜的是社會主義者雪萊。
郭沫若說過:拜倫「這位英雄詩人對於我的吸引力沒有他的友人雪萊來得強烈。……記得是馬克思說過這樣的話:30歲的拜倫的死不算夭折,因為他的發展可以成為我們的敵人;而28歲的拜倫的死卻是損失,因為我們失掉了一個朋友」。
創造社從前期的浪漫主義走向後期的社會主義,是一點也不奇怪的,浪漫與革命,對於知識分子革命者來說,是同一回事。太陽社的蔣光慈對郭沫若說:「我自己便是浪漫派,凡是革命家都是浪漫派。不浪漫誰個來革命呢。」這話深得郭沫若共鳴,覺得就是自己的內心聲音。 貴族的浪漫主義來自於愛,而平民的浪漫主義常常出自恨:憤恨上層貴族精神,憤恨社會的不公平,憤恨自己的懷才不遇。創造社諸人都是留學日本的窮學生,郭沫若雖然拿著留洋官費,卻要養活日本妻子和三個孩子。
他自負又自卑,傲氣與自卑混雜在一起,讓他痛苦不堪:「我當時實在是有些躁性狂的癥候,領著官費,養著老婆兒子,實際上不外是一條寄生蟲,而偏偏要自比屈原!」他因此也變得格外的敏感。田漢從東京到福岡去看他,正是他的次子出生的第三天。
詩名顯赫的《女神》作者一邊在廚房煙熏火燎地燒菜,一邊與田漢聊天。郭沫若對田漢說「談笑有鴻儒」,恰好安娜下樓來為嬰兒洗澡,田漢即興地半開玩笑回一句:「往來有產婆」。這一下尖銳地刺痛了郭沫若的自尊心,「感到受了不小的污衊」,心裡抱怨:「我假如有錢,誰去干那樣的事?」
後來,郭沫若回上海的時候,胡適約徐志摩到他家裡去看望,見他手裡抱著孩子,樣子甚為狼狽。出門後胡適對徐志摩悄悄地說:郭君「以四手兩面維持一日刊、一月刊、一季刊,其情況必不甚愉適。且其生計亦不裕,或竟窘,無怪以其狂叛自居」。
▲ 1937年郭沫若回國,與於立群結婚,婚後生下四子兩女
浪漫主義者在世俗人生中如此窘迫,愈發激起郭沫若心理的扭曲:因狂妄而自卑,因自卑而仇恨,因仇恨而更狂妄,滿世界似乎都是自己的敵人。郭沫若因《女神》而一夜暴得大名,但主流社會並不因此接納他。
商務印書館是文學研究會的陣地,創造社無法染指;出版《創造》雜誌的泰東書局又在經濟上盤剝他們,郭沫若感覺自己只是一個賣文為生的文人,哀嘆「我自己是充分地受過封建式教育的人,把文章來賣錢,在舊時被視為江湖派,是文人中的最下流。因此,凡是稍自矜持的人,總不肯走到這一步」。
北大教授劉半農博士在《語絲》上嘲諷他是「上海灘上的詩人,自比歌德」,敏感而自卑的郭沫若竟然從「灘」字上讀出了弦外之音,認定劉博士深得春秋筆法,是在諷刺自己只是一個「跑灘匠」的江湖派文人。他承認「人在落魄的時候,也有如有甚麼傷痛的神經一樣,感受性是倍加銳敏的。小小的譏刺可以慘於蜂蠆」。
他浪漫歸浪漫,其實很有點世俗心,因而無法釋然,難以超脫,終日憤憤不平。田漢的舅父易梅園先生對郭沫若有一句入木三分的評價,說他「很有詩人的天分,但可惜煙火氣太重了」。
浪漫而不超脫,就只有革命一途了。知識分子加入革命,除了渴望向上流動的「煙火氣」之外,還有一些形而上的精神理由。創造社後期轉向了擁抱馬克思主義,但郭沫若接受的馬克思,不是那個寫《資本論》「成熟的馬克思」,而是充滿了浪漫主義反抗精神、追求人的個性自由發展的「青年馬克思」。
因為處於被壓抑的底層,郭沫若的浪漫主義含有強烈的民粹主義成分,那篇充滿噴薄之情的《匪徒頌》,謳歌的都是那些反抗時代的革命英雄,從克倫威爾、華盛頓,到馬克思、恩格斯、列寧。
詩人郭沫若崇拜改朝換代的個人英雄,他相信神就是自我,自我就是神,但這個自我未必是他本人,而是一個擁有更強大權力意志的普羅米修斯。
傳統的聖人情懷與西方的英雄崇拜在郭沫若的心中交織在一起,他放眼世界到處尋覓心中的偶像,最後定位在平民革命的蘇俄,在列寧身上發現了自己心儀的普羅米修斯:「他灼灼的光波勢欲盪盡天魔/他滾滾的熱流勢欲決破冰垛/無衣無業的窮困的兄弟們/受了他天上盜來的炎炎聖火」。
列寧之後,他又寄情於斯大林、毛澤東,甚至借古喻今,不惜為商紂王、秦始皇翻案,他說,歷代都說紂王是一個「暴虐無道」、「荒淫無恥」的昏君,這是不公平的,紂王實在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相貌端正魁梧,古代中國的統一,其實是由紂王開啟端,秦王收其果。背著千古罵名的商紂王、秦始皇,何其冤枉!
在郭沫若的眼中,沒有是非善惡,只有梟雄豪傑。價值上的虛無主義,讓他拜倒在強者的權力意志之下。他曾經痛罵過魯迅,但魯迅一旦被樹為左翼文化界的精神領袖,郭沫若的口徑變了,他讚揚「魯迅始終是為解放人類而戰鬥一生的不屈的鬥士、民族的精英」。
到了晚年,甚至賴掉了曾經以「杜荃」的筆名罵過魯迅,朋友問他是否用過這個筆名時,他吞吞吐吐地說:「我用過杜衡、易坎人……的筆名,杜荃我記不起來了。」
魯迅過世之後,在周恩來提議下,郭沫若成為魯迅的繼承者,擔當中國文化界的領袖。一旦搖身一變為左翼文化的旗手,原本自卑的自我便膨脹為真理的化身、宇宙的大神,在文壇上若有哪個開罪了他,或看誰不順眼,郭沫若會以那支無比刻薄、霸氣的利筆,攜著權力的雷霆萬鈞之力,將對方橫掃,決不手軟。
最出名的是1948年他在香港發表的那篇戰鬥檄文《斥反動文藝》,像當年對待魯迅那樣,將沈從文、朱光潛和蕭乾三位本來還算不上反動的中間知識分子,罵了個狗血噴頭。
▲ 沈從文
沈從文開罪郭沫若,始於1930年發表的《論郭沫若》一文。沈從文有一點「鄉下人」的迂直,他直言不諱地說,郭沫若是一個詩人,情緒是詩的、動的、反抗的,但寫小說不行,他沒有這個本事,因為他不懂得節制,不能節制的結果就是廢話。郭沫若只適合寫一篇檄文、一篇宣言、一紙通電。
讀了初出茅廬的沈從文這番話,可以想見自負的郭沫若會如何地大光其火。更要命的是那個「鄉下人」還將郭沫若與魯迅比較,說魯迅「憑了那一副世故而冷靜的頭腦,把所見到感到的,彷彿毫不為難、那麼準確畫了一個共通的人臉」,而郭沫若沒有這本事,他「永不放棄那英雄主義者的雄強自信,他看準了時代的變,知道這變中怎麼樣可以把自己放在時代前面」。
這幾乎把參加過北伐的英雄描繪為一個投機時代的變色龍了,郭沫若焉得不記恨!再加上之後幾次文壇上的論爭與摩擦,到了1948年大局鼎定之際,郭沫若等到了秋後算賬的機會,他將沈從文歸為「桃紅色」反動作家的代表,說「他們存心不良,意在蠱惑讀者,軟化人們的鬥爭情緒,是毫無疑問的。
特別是沈從文,他一直是有意識地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文化旗手郭公的這番判決,決定了沈從文下半輩子的命運,讓他從此臉上刻上了紅字,被逐出文壇,流放到歷史博物館當講解員了。
▲ 朱光潛
美學家朱光潛與郭沫若本無交惡,為了找一個「藍色」反動作家的典型,郭沫若硬將他拉來當替死鬼。郭承認,之前他連朱的書一本都沒有讀過,只是臨時找了一篇朱的文章,便由此判了葫蘆案。
郭沫若在文中提到一則當年在重慶流行的傳說,宋美齡找冰心談話。宋問:「國民黨中為什麼沒有一位女作家?」冰心回問:「國民黨中又有哪一位男作家?」郭沫若借題發揮,陰森森地說:「冰心在回問時恐怕疏忽了一點,國民黨是可以有一位男作家的,那便是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的朱光潛教授了。」
郭沫若將這位「藍色」反動作家與藍衣社扯在一塊,讓他永世不得翻身。在新政權建立的第二個月,朱光潛與馮友蘭一起,成為最早在《人民日報》被迫作自我檢討的文人學者。
▲ 蕭乾
第三位蕭乾也是躺著中槍。這位剛剛從英國留學回來的年輕人,因為《大公報》報道田漢50大壽被老闆批評,於是不知天高地厚,寫了一篇社評,批評「近來文壇上彼此稱公稱老,已染上不少腐化習氣,而人在中年,便大張筵席,尤令人感到暮氣」。他提出要割除文壇上的元首習氣,大家埋首創造幾部硬朗作品,這一下大大開罪了「文壇元首」郭沫若。
50歲便稱公稱老,大擺筵席慶祝,郭公乃是始作俑者,也是黨組織布置的政治任務。如今被影響全國輿論的《大公報》批評,郭沫若便以「沒有節制」的詩人氣魄,將全部怒火發泄到蕭乾這個小毛孩身上:「御用,御用,第三個還是御用/今天你的元勛就是政學系的《大公》!/鴉片,鴉片,第三個還是鴉片/今天你的貢煙就是《大公報》的蕭乾!」
1957年蕭乾被打成右派,最重要的罪行之一,就是當年郭沫若舉證的莫須有的「鴉片」與「貢煙」。
1949年之後,旗手郭沫若集無數榮譽於一身: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主席、政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他與毛澤東是詩友,經常互相唱和,是毛主席詩詞的權威解讀者。
然而,郭沫若深知,那麼多的榮譽,並非意味著權力,自己只是文學侍臣而已,他小心翼翼,緊跟變幻莫測的形勢,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歌頌大躍進、人民公社、偉大領袖和文化大革命。解讀與唱和毛主席詩詞,更是如履薄冰,容不得半點差錯。
1959年,郭沫若答《詩刊》記者問,批評《詩刊》主編臧克家不懂舊體詩,解讀不了主席詩詞,是外行。
他以權威人士的姿態,解讀毛的新詩《送瘟神》,其中兩句「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郭沫若賣弄歷史知識信口開河:「從前周穆王的八駿日行三萬里,不勞動的人一天坐著就跑了八萬里,這不是比周穆王還要抖?……舊時代有整夜不睡覺貪圖歡樂的人,被地球帶著公轉,在夜裡可以看到無數的銀河,這不是比唐明皇游月宮還要抖?」
然而,「不勞動」、「整夜不睡覺貪圖歡樂」無意之中觸犯了最高領袖的尊嚴,郭沫若嚇得半死,馬上在《人民日報》上檢討,低聲下氣地說自己「在邏輯上有問題,實在是失諸穿鑿」,總算躲過一禍。
▲ 郭沫若
越是接近權力中心,越是高處不勝寒,郭沫若對此心知肚明。文革大幕拉開,郭沫若誠惶誠恐,公開發言主動表示:「拿今天的標準來講,我以前所寫的東西,嚴格地講,應該全部把它燒掉,沒有一點價值。」
他的兒子郭世英被中國農業大學造反派綁架關押,當晚郭沫若要參加一個宴會,會見到周總理,夫人於立群再三懇求,要他向總理求救。郭沫若在總理身邊坐了一個晚上,內心是天人交戰,卻一直不敢開口。
幾天之後,噩耗傳來,兒子被造反派活活整死,人反綁著從三樓的窗戶飛出,肝腦塗地。於立群痛不欲生,痛罵郭沫若怯懦自私,郭低著頭,半天不說話,最後遲遲疑疑地說:「我也是為了祖國好啊。」為了自保,他將親生兒子作為祭品,獻了出去。
一個20世紀中國難得的大才子,從「流氓」玩起,最後幾乎被自己玩死。自己的名字,死後究竟會列在文人祠,還是弄臣榜?通讀歷史的郭沫若臨終前想必為此而不寒而慄。難怪,按照他的意願,他的骨灰沒有留在八寶山,而遠離都城,撒在了大寨的虎頭山下。
古今: 有德有才者「惜才」、有德無才者「用才」、有才無德者「妒才」、無德無才者「毀才」,「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
因此:「無德」者剷除、「德閑」者下課、「才閑」者靠邊、「心閑」者退堂。
司馬光 《資治通鑒》卷第一【周紀一】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為國為家者,苟能審於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後,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原文及譯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上德」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為卻沒有回應他,於是就揚著胳膊強引別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由此愚昧開始產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澆薄;存心樸實,不居於虛華。所以要捨棄澆薄虛華而採取樸實敦厚。
【憨山大師注釋】
此言世降道衰,失真愈遠,教人當返其本也。所言道,乃萬物之本。德,乃成物之功。道為體而德為用。故道尊無名,德重無為。故道言有無,而德言上下。此道德之辨也。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者,謂上古聖人,與道冥一,與物同體。雖使物各遂生,而不自有其德。以無心於德,故德被群生,終古不忘。故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下德者,謂中古以下,不知有道,但知有德。故德出於有心,自不能忘。且有責報之心,物難感而易忘。故云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失,忘也。以,恃也。上德無為、而無以為。然上德所以有德者,以德出無為。功成事遂,而無恃為之心,故云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下德所以無德者,以德出有心。而又矜功恃為,故云有以為。由是觀之,道無真偽,而德則有真有偽矣。此世數淳薄之辨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德又下衰,上德不稱,而下德為尊,於是始有仁義之名。然仁義皆出於不德,故皆不免有心為之。但上仁雖為,而無恃為之心,故云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義則恃之矣,故云有以為。且仁義上者為真,三王是已。下則為假,五霸是已。故不足言。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此又下衰,仁義之下,則禮為上矣。禮則但以虛名相尚,不復知有仁義,故上禮為之,有莫之應者。如孔子作春秋,雖正名分,而卒莫能正,此莫之應也。不唯不應,且將攘臂而仍之。此五霸之餘,戰國之習也。且彼既不知仁義,則必相因而報復之矣。仍,相因之意。又復也。此所以為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故其德下衰,至此已極,聖人亦無可為天下之具矣。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故禮乃忠信之薄,為亂之首也。所以愈流愈下者,乃用智之過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前識,猶言蚤智,謂明見利害於未然者。然蚤智在孔子,則為周身之防,所謂明哲保身之意。其次則如范蠡樂毅之儔,以為避名全節之計。又其次則為儀秦縱橫遊說之流矣。然在聖人,則謂之權。在樂范,則謂之好高而務名。名者實之賓,故謂道之華。在儀秦用之,則為愚之始也。此所謂才智,君子用之則成名,小人用之則殺身,豈非愚之始耶。故太上以道德為尊,而仁義次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故大丈夫處厚而不處薄。務實而不務華。故去彼取此.
歷史上的「鐵帽子王」是怎麼回事
引言:近日來,中央媒體在報道中一再使用「鐵帽子王」這個詞,強調反腐中沒有「鐵帽子王」。有讀者對此感興趣,歷史上的「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樣呢?
這要從清代皇族的封爵說起。
清朝皇族封爵共有十四等,即和碩親王、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封爵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因軍功受封,叫軍功封;一種是以皇帝直系子孫受封,稱恩封。
乾隆時曾規定:以軍功得封者,無論王、貝勒均世襲罔替,即世代襲本爵,永不降封;恩封王、貝勒等爵,均每世遞降一等承襲,從王爵遞降至鎮國公,郡王爵通降至輔國公,貝勒遞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貝子遞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遞降至鎮國將軍,輔國公遞降至輔國將軍,再後則以此爵世襲罔替。
有清一代近三百年,以王爵世襲罔替者僅有十二家,他們是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庄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和慶親王。
北京俗語稱他們為:「鐵帽子王」。十二家鐵帽子王的殊榮,有的是由於軍功,有的則是其他的原因。
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庄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八家均以其始封祖在清朝開國及入關統一中國時期立下汗馬功勞而受封的,因為他們勛勞卓著,所以王爵世襲,無嗣或嗣王有罪革爵以旁支承襲王爵。
禮親王的始封祖為和碩禮烈親王代善,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在後金建國前就隨父征討女真各部,以作戰勇敢被稱為焉「古英巴圖魯」。天命元年(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封代善為和碩貝勒,稱大具勒。在明清薩爾滸決戰、征伐葉赫部等戰役中,代善率所部勇敢作戰,立有戰功。
天命十一年清太祖崩逝,代善及其子岳托擁立皇太極即汗位,是為太宗。後又迎合太宗意,改變了四大貝勒共坐聽政的制度,獨尊太宗,加強了後金皇權的集中鞏固。清太宗死後,代善支持兩黃旗大臣立太宗之子還檢舉了自己的兒子碩托、孫子阿達禮謀立睿親王的隱碟。最後由他主持確定了立福臨(清世祖)為帝,睿親王、鄭親王輔政的妥協辦法,避免了褚王爭立、互相殘殺的局面,為入主統一奠定了基邀。順治五年十月,代善病逝,賜祭葬,立碑紀功。
鄭親王的始封祖為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他是清太祖之弟舒爾哈齊(曾封庄親王)六子,幼育於太祖,是鐵帽子王中唯一一位非清太祖子孫。濟爾哈朗初封貝勒,從征朝鮮、蒙古,崇德元年四月進封和碩鄭親王。世祖即位,與睿親王多爾袞共同輔政,封信義輔政叔王。一度曾受多爾袞排摘降郡王,順治八年領銜奏追削多爾袞爵,受世祖信任。十二年五月薨逝,立碑祀功。
睿親王始封祖為清太祖十四子多爾袞。初封貝勒,太宗初從征察哈爾蒙古多羅特部,以作戰勇敢賜稱「墨爾根代青」。天聰、崇德間履次出征,曾敗內蒙古林丹汗,得元朝玉璽,皇太拯因改國號為清,改元崇德,封多爾袞睿親王。皇太極突然崩逝,多爾袞成為皇位的有力競爭者,但他最後顧全大局,與禮親王共立太宗幼子,自己攝政,協調了諸種關係,作好了逐鹿中原的準備。順治元年五月,多爾袞進入北京,安撫百姓,為崇禎帝發喪。又主持清朝統一全國的戰爭,制定了各種章法、制度。順治元年十月,清世祖在北京登極,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禮儀視褚王有加。五年十一月,以南郊祭天禮成,尊封「皇父攝政王」。
順治七年十二月,年僅三十九歲的多爾袞病死於口外的喀喇城,棺槨還京,世祖親迎至東直陰。詔追尊為義皇帝,廟號成宗。不久多爾袞近侍蘇克薩哈揭發他殯服逾制,繼之鄭親王等又聯銜奏多爾袞種種過惡,「背誓肆行,妄自尊大」。已成年的清世祖無法忍受多爾袞先前的跋扈,下詔廢其尊號,黜宗室,毀墳墓,財產入官。
乾隆四十三年,清高宗乾隆下韶為多爾袞平反昭雪,其爵恢復世襲罔替,因多爾袞無子,以其弟多鐸子多爾博為多爾袞後,以其五世孫輔國公淳穎襲封,追封四代皆睿親王。
豫親王始封祖為清太祖十五子豫通親王多鐸。多鐸幼封貝勒,太宗時曾在大凌河大破明祖大壽之軍,崇德元年封豫親王。順治元年入關,受命為定遠大將軍,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順治六年以痘疾病逝。多鐸死後,子孫襲封者改號信親王。受親兄多爾袞之案牽連,降封郡王,乾隆四十三年仍復原封。
肅親王始封祖為清太宗長子肅武親王豪格。豪格自幼從父祖出征,初封貝勒,以圍明都北京有功,進封和碩貝勒,崇德元年封肅親王。順治初授靖遠大將軍,西征川陝,剿擊李自成、張獻忠余部。豪格也是太宗死後帝位的有力爭奪者之一,與多爾袞素不和睦。順治五年二月,四川平定,豪格回京,被多爾袞以循隱部將冒功等罪名拘禁,不久即死於獄中。順治八年正月,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復原封。
庄親王的始封祖為清太宗第五子承澤裕親王碩塞。碩塞曾隨豫親王多鐸在河南進攻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擄弘光帝朱由菘。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博果鐸襲爵,改號庄親王。雍正元年博果鐸死,身後然嗣,宗人府題請以聖祖康熙之子為後,世宗雍正乃以其十六弟允祿為博果鐸後,襲封。
克勤郡王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長子岳托。岳托自幼即隨父祖與諸叔征戰,屢建戰功,太宗崇德元年封成親王。岳托作戰勇敢,但為人卻十分傲慢,為諸王所不容,屢次被污告於太宗,太宗曾兩次免其死罪,封爵兩度降至貝子。崇德三年,清兵大舉入關,岳托兵掠山東,攻克濟南,病死軍中,詔封克勤郡王。
順承郡王的始封祖為代善之孫勒克德渾,其父為代善第三子薩哈璘。薩哈璘兼通滿、漢、蒙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渾是薩哈璘次子,順治元年被任命為平南大將軍,代豫親王多鐸守江寧,參與平定南明諸王及李自成余部的統一戰爭。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九年薨逝,由其子勒爾錦襲封。
這八位王爺的「世襲罔替」得自清初統一中國的戰功。故於北京俗語中被稱為「八大鐵帽子王」。
另外四位世襲「鐵帽子王」與這八大鐵帽子王不同,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以及慶親王四家「世襲罔替」親王的始封祖不是開國時期的功勛親貴,能膺此封典,主要是與皇帝的特殊關係。
怡親王的始封祖為怡賢親王允祥。他是清聖祖的第十三子,康熙時與皇四子雍親王胤禛關係十分密切,雍親王即位,即封允祥為和碩怡親王。允祥以認真辦事,謙和待上,深得清世宗寵愛。雍正八年王葬,以其「公忠體國」,謚號賢,特命於謚上加「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廟,並更定園寢之制,視親王例加厚,不避帝諱,名上一字復「胤」。乾隆時定怡親王爵世襲罔替。
恭親王的始封祖為恭忠獲王奕?。奕?是清宣宗道光第六子。道光本欲在皇四子即後來的咸豐帝和皇六子奕?二人中擇一人立為皇太子,舉棋不定。在道光遺詔,除寫明咸豐入繼大統外,還特別寫上了奕?封親王。文宗咸豐即位,即封為恭親王。文宗崩,慈禧太后聯合奕?發動政變,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奕?為議政王。奕?以其「稠繆宮府、定亂綏疆」,匡輔清世中興,受命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同治七年以後,清朝政權已重新掌固,功高權重的奕?開始遭到慈禧太后的嫉恨,兩次借故降其封爵為郡王。「甲申易樞」後,奕?基本不再參與朝政。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復起管理總理衙門。光緒二十四年四月,戊戌政變前夕,恭親王病死,詔謚為忠,配享太廟。
醇親王的始封祖為醇賢親王奕譞,他是清宣宗道光的第七子,咸豐時封醇郡王,其福晉為慈禧太后胞妹。同治十一年進封親王。同治崩,無嗣,慈禧太后立醇親王子載湉為帝,繼咸豐嗣,即光緒帝。自己繼續垂簾聽政。醇親王以皇帝本生父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直到光褚十六年死去,配享太廟,謚「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子載灃襲爵。
最後一位世襲罔替親王是慶親王奕劻,他是清高宗乾隆十七子慶僖親王永璘之孫,初襲封輔國將軍,咸豐時進封貝子、貝勒。光緒十年,命管理總理衙門,封慶郡王。二十年以慈禧太后六旬萬壽,封親王。因深得慈禧太后的信任,在光緒超後期政治上有較重要的地位,曾與李鴻章一起參與辛丑議和。慈禧與光緒死去後,政權落入載灃之手,為緩和親貴之爭,命王爵世襲罔替。但奕劻生前清朝就已滅亡了。
雖然這十二家王爺的王爵「世襲罔替」,被稱為「鐵帽子」,但並不代表真是「鐵帽子」。歷史上「鐵帽子」王自身因罪被處理的例子屢見不鮮。
如世襲禮親王昭槤,是清代著名筆記《嘯亭雜錄》的作者,但他因妄自尊大、目無君上、濫用非刑虐待下屬、凌辱大臣被嘉慶皇帝革去王爵,押入宗人府圈禁。王爵被授予昭槤的堂兄麟趾。
罪行更重的甚至能危及「鐵帽子王」王爵本身的存廢。
如順治年間多爾袞死後「睿親王」一爵被廢,直到一百多年後的乾隆時代才重新恢復。同治年間世襲鄭親王端華、世襲怡親王載垣因罪被賜自盡,兩個「世襲罔替」的親王王爵也被削為世襲「不入八分輔國公」,兩年後才重新恢復為世襲親王。
因此,就是在清代,「鐵帽子王」也不是「免死金牌」,一旦干犯國法,「鐵帽子」也保不住被制裁的命運。
悲天憫人,情懷十足,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矯情」,歷史長河中那些耳熟能詳的作死故事,它就是這麼一「矯情」就開始了。現實生活不要太複雜,越簡單越輕鬆越好。你說是嗎? ——大寫的人
1劉禹錫
劉禹錫很多詩作朗朗上口,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他的詩正好就是他作死的一大利器。
劉禹錫開始在官場上混得並不好,因為站錯隊,被發配到老遠的地方幹了好多年。好不容易皇帝開恩讓他回京。結果到了長安,他詩性大發,詠詩一首。
《玄都觀桃花》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皇帝一看,老劉你幾個意思?老子好心讓你回來,你跟我說一切物是人非,還諷刺朝廷用人?個么都是我的錯咯?好吧——滾!
然後劉禹錫又被發配到了更遠的地方。又過了十年,原來的唐憲宗死了,新來的皇帝覺得劉禹錫蠻可憐的,又讓他回來了。劉禹錫毛病又犯了,又詠詩一首。
《再游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新皇帝一看,老劉你幾個意思?老皇帝才死沒多久,你就來一句「王者歸來」的宣言?好吧——滾!
2柳永
「奉旨填詞柳三變」這個外號想必大家耳熟能詳。柳永作為一個詞作家,他的文學造詣無可指摘。但是你知道這個「外號」的來歷是怎麼一回事嗎?
事情是這樣的。柳永名聲在外,有人就向同樣喜好音律的宋仁宗,推薦這位風流詞人。他那首著名的《鶴衝天》中有一句著名的詞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宋仁宗看了之後,就提了一句: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然後柳永就被從榜單中移除,去當他的奉旨填詞柳三變了…
3孟浩然
科舉考試前,孟浩然和同樣在山水田園造詣頗高的王維在同屋聊天。突然皇帝駕到要和王維聊聊。孟浩然出於禮節主動迴避。
王維也很上路,跟皇上談著談著就推薦起了孟浩然。孟浩然隨後登場。
唐朝無論是科舉考試還是考察文人,總得要來兩句詩作,皇帝就讓孟浩然給念幾首原創詩句來品鑒品鑒。
然後他念了,第一句: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恩,聽著還不錯。第二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神馬?你幾個意思?我這不在聽你念詩么?哪裡棄你了?你這不還沒科舉么?哪裡棄你了?我都棄你了,還哪門明主?我都棄你了,你還給我不才?你嘲笑我是吧?於是,孟浩然當了一輩子的布衣詩人。
4禰衡
最佳作死文人,當屬三國時期的禰衡。這位把大他20多歲的孔融叫做「大兒子」的不世之材,幾乎是目空一切,從山野村夫、地方大員到一代奸雄一個個噴了過來。整個故事簡單概括就是:禰衡見曹操:「你這蠢貨,有本事砍死我呀?」曹操:算你狠,我不砍你。去找劉表吧。
禰衡見劉表:「你這低能,有本事砍死我呀?」劉表:算你狠,我不砍你。去找黃祖吧。
禰衡見黃祖:「你這二缺,有本事砍死我呀?」黃祖:老子忍你很久了,去死吧!禰衡卒,終年26歲。
其實,古代的文人不僅自己熱衷於作死,還特別喜歡創造作死的人物。類似禰衡這樣的故事也不少。
比如,《三國演義》里的魏延喊著:誰敢殺我?誰敢殺我?然後,他被馬岱砍死了。
比如,《水滸傳》里的牛二喊著:來呀!是好漢就砍我一刀!然後,他被楊志砍死了…
如果說文人的作死大多是話太多,那麼皇帝的作死真的是花樣作死,讓你應接不暇了。秦武王秦武王有一個很霸氣的名字——嬴盪。史書有雲,秦武王天生神力,孔武有力。這哥們有一愛好就是跟人比力氣。比就比吧,還學別人舉重,舉就舉了吧,他竟然舉周王室的王鼎,當然還真給他舉起來了——「看見沒,你們大王我才是天下第一神力。」舉著舉著,這鼎砸了他的腳。然後,他死了。唐敬宗唐敬宗這個人喜歡登山。一日,聽說皇都邊上有個驪山不錯,就想去看看。一個老臣覺著不妙,諫議稱:這周幽王去驪山,烽火戲諸侯,被犬戎給做了;秦始皇去驪山,回來二世而亡了;唐玄宗跑去驪山,回來安史之亂了。你千萬不能去啊!「這麼嚇人!那我更要去一去了。」唐敬宗,被太監暗殺。享年十八歲。
晉景公
極富喜感的歷史人物…
《左傳》記錄,曾有一個跳大神的大仙給晉景公算命稱他活不過今年吃新麥的時候。後來請來神醫治療(病入膏肓成語的來歷),覺著自己的病是好了,還真活到了吃新麥的時節了。
於是他開啟了作死大法,熬了一碗用新麥煮的粥,把巫師叫到宮裡:「你爺爺的,看到了么!老子吃上新麥了!」說著,就把巫師給砍了。
還沒吃上幾口,晉景公覺得肚子里如江河翻滾,跑去茅廁蹲坑。
左傳曰:「將食,漲,如廁,陷而卒」。
故事還沒完,晉景公手下一個太監此前到處宣揚說,做夢夢見自己背著景公上天。結果景公掉坑裡死了,好呀,你不是夢見背大王上天了么!去把大王的屍首從廁所里背出來。
太監也掉坑裡死了……
說完了不作死就不會死的人,還得提幾個悲劇的背鍋俠。他們的花樣作死方式也是各個奇葩。
楊彥洪
黃巢之亂時,李克用幫助朱溫退了敵兵。朱溫就請李克用吃頓飯。結果這李克用酒喝多了,開始胡言亂語說漢人都是一幫廢物。
此時朱溫和一個叫楊彥洪的醬油人物憤然而起,決定幹掉李克用。這個楊彥洪獻出一計:胡人逃跑會騎馬,一會我們就專射那些騎馬的人。
但李克用的部下都驍勇善戰,最後護送李克用逃走。
而在另一側埋伏的朱溫,看到一人策馬奔騰,呼嘯而過,熟練搭起彎弓,一箭穿心,騎馬人應聲而亡。楊彥洪,卒。後來,李克用回家後對著朱溫狂罵娘。朱溫就說:我可沒參與這事啊!都是這楊彥洪這貨乾的,他人都死了,要不就算了吧?劉荊光武帝劉秀有個兒子叫劉荊。這貨的花樣作死,只能用孜孜不倦來形容。
劉秀死了,劉荊的哥哥劉庄即位。劉荊冒充大鴻臚給一個封疆大王寫信,請求造反。可惜,這大王當年連太子都不要當,明顯是個不想找事的主,立馬就把信給皇帝看。這皇帝看在自己和劉荊兄弟一場,放了他一馬。
從此,劉荊開啟了作死大法。他被貶後,天天問江湖術士:「啥時候天下會發生巨變?」這術士慌了,我就一算命的,給我條活路好嗎?於是,這一切又被皇帝知道了,皇帝依然仁慈,劉荊再度被貶。後來,劉荊到了封地,又找來了一個看相的,問他:我長得像先帝,我是不是可以舉兵了?這看相的直接嚇尿,趕緊告老師,哦不,告官了。這皇帝又知道了,繼續心軟,只是把劉荊所有的跟班給趕走了。 後來,劉荊又找來一個巫師……這……結果,大家也應該猜到了吧?——皇帝怎麼可能不知道?但他依然想放劉荊一馬。可是劉荊自己都覺得自己真的是太作了,於是——自殺了。
推薦閱讀:
※君子愛財取有道,聚寶盆山水畫讓財運好到爆!
※6.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外婆養了20年的君子蘭,不夾箭,常年開花,爆盆到用大水缸養
※《論語》選讀06《君子之風》註譯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