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氏遠祖傳說的歷史來源(2-4)

武平王氏宗親:

——琅琊王氏研究系列談之二

王大良

琅琊王氏是王姓最為重要的支派之一,也是漢唐時期最有影響的一個政治大族。因此,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把這樣一個政治大族當作研究重點,並為此推出有分量、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已經並仍在是許多前賢今彥的共同做法。而從姓氏研究的角度看,琅琊王氏一向與太原王氏和開閩王氏、三槐王氏並稱為王姓4大支派,不僅在漢魏以後的許多王姓望族都與它有關,或者由它進一步分出;而且4大支派中的其他3支如果追本求源,也或被確認無疑出自琅琊王氏,或與琅琊王氏有密切關係。故而,在琅琊王氏研究不斷深入之際,無論從學術還是從姓氏研究的角度都有必要認真梳理過去的研究中所取得的成績,並對其中仍然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真分析,把琅琊王氏的研究推向新階段。

本網從今天開始,陸續推出《中華王氏大成總譜》總顧問、琅琊王氏研究著名專家、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王大良博士的八篇系列文章,以饗讀者。

中華王氏網編輯部 2014年11月22日

琅琊王氏既然是一個地位顯赫的政治大族和人口眾多的王姓重要支派,已被研究和可供研究的問題很多,這其實是一個好現象,很多問題也都可以通過不斷被關注、不斷被研究而得到解決。如從姓氏研究的角度看,琅琊王氏的遠祖傳說問題便值得關注。

琅琊王氏一向被認為是周靈王太子晉的後代,這一說法在今天所能見到的記載中,大約以東漢人王符所撰的《潛夫論·志氏姓》為最早,此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發揚光大,隋唐以後成為共識。綜合來看早期的相關文獻、世系、墓誌、佛經、詩文等記載,尤其是《潛夫論·志氏姓》,東晉孫綽《丞相王導碑》、南朝齊《故永明敬太妃墓志銘》、梁陶弘景《真誥·延象篇》、陳徐陵《晉陵太守王勱德行碑》、北魏《王紹墓誌》及《王誦墓誌》,《文選》唐章懷太子李賢注引《琅琊王氏錄》,唐李翰《鳳閣王侍郎傳論贊並序》、林寶《元和姓纂》、李白《感遇》、李珏《瑯琊王府君(袞)墓志銘》,北宋邵思《姓解》、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等等,都對太子晉和琅琊王氏的關係作了大致相同的記載,也是今天許多人自稱是太子晉後代的基本依據。

在秦漢至唐宋時期的許多歷史文獻中,都有把太子晉當作琅琊王氏得姓始祖的一脈相承的記載。如前舉東晉人孫綽所寫的《丞相王導碑》就記載說王導「胄興姬文,氏由王喬」,也就是說,孫綽認為丞相王導的姓氏來源於王喬(太子晉)。王導是東晉丞相,也是琅琊王氏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孫綽為他撰寫的碑文應當有所憑依,應該不會是他本人的憑空捏造,因此他關於琅琊王氏來源於太子晉的說法至少應該是得到了王導家人的認可,能得到王導家人的認可也是得到了琅琊王氏的認可。又如前舉南朝齊《故永明敬太妃墓志銘》說,永明敬太妃出自琅琊王氏,「其先周靈王之後」,意思是說,琅琊王氏因為是周靈王的後代而姓王,姓氏來源於固有的王者身份。這種記載與前述《丞相王導碑》中所說的「氏由王喬」相比,不過是換了一種說法,都認為琅琊王氏是周靈王或周靈王的太子晉之後。又如前舉《真誥·延象篇》也說「王子晉父周靈王,有子三十八人。子晉,太子也,是為王子喬」,不僅直接把太子晉稱為王子晉或王子喬,而且還進一步明確了太子晉和周靈王的關係,使人能夠藉以確知他們都是琅琊王氏的遠祖。又如前舉北魏《王紹墓誌》也說「子晉資儲仙命氏」,意思是說出自琅琊王氏的王紹遠祖也是太子晉。再如前舉唐人李翰《鳳閣王侍郎傳論贊並序》中說「王氏之先,蓋出於有周。……有太子晉者,登仙於伊洛之濱,其後代子孫,遂稱為王氏」;《文選》章懷太子李賢注引《琅琊王氏錄》說「王氏之先,出自周王子晉」;林寶《元和姓纂》中說「王姓,出太原、琅琊,周靈王太子晉之後」;李珏《瑯琊王府君(袞)墓志銘》中說「王氏之先,本於周靈王太子晉,以忠諫廢,天下之人謂之王家」;北宋邵思《姓解》中說「王,周靈王太子曰晉,世傳晉登仙,是王家之太子,遂稱王氏」,實際上都是沿襲了前人的說法。至於歐陽修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里的記載,流傳更為廣泛,進一步確認了琅琊王氏的遠祖是太子晉。

琅琊王氏在王吉以前的世系認同

——琅琊王氏研究系列談之三

王大良

儘管琅琊王氏一向被認為是周靈王太子晉的後代,其傳說歷史可以追溯得非常久遠,但從其發展的本身看,有史可考的歷史一般認為開始於西漢昭、宣時期的博士諫大夫王吉。至於從太子晉到王吉之間的世系,前舉唐人李翰《鳳閣王侍郎傳論贊並序》、李珏《瑯琊王府君(袞)墓志銘》、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記載的頗為詳細。其中《鳳閣王侍郎傳論贊並序》稱:「王氏之先,蓋出於有周,自后稷公劉,迨乎太王王季,以至文武成康,累聖重光,以成王業。故能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下及靈王,厥德雖衰,而天命未改。有太子晉者,登仙於伊洛之濱,其後代子孫,遂稱為王氏。考其綿系,不亦遠乎。既而姬氏運窮,戰國蜂起,有錯為魏將,翦為秦將,咸以武功,翊扶霸業,宏謀遠略,二國賴焉。自秦至漢,有吉有駿,為漢代名賢。自漢至晉,有覽有祥。」《瑯琊王府君(袞)墓志銘》稱:「王氏之先,本於周靈王太子晉,以忠諫廢,天下之人謂之王家。至八世孫錯,七世而生翦,仕秦,復為大將軍。翦七世而生吉,仕漢為諫大夫,去官全道,隱於琅琊之皋虞。吉生駿,為京兆尹,駿生崇,為司空。崇五世生覽,仕晉為宗正卿。」《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也說:「王氏出自姬姓。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因以為氏。八世孫錯,為魏將軍。生賁,為中大夫。賁生渝,為上將軍。渝生息,為司寇。息生恢,封伊陽君。生元,元生頤,皆以中大夫召,不就。生翦,秦大將軍。生賁,字典,武陵侯。生離,字明,武城侯。二子:元、威。元避秦亂,遷於琅琊,後徙臨沂。四世孫吉,字子陽,漢諫大夫,始家皋虞,後徙臨沂都鄉南仁里。生駿,字偉山,御史大夫。二子:崇、游。崇字德禮,大司空、扶平侯。生遵,字伯業,後漢中大夫、義鄉侯。生二子:時、音。音字少玄,大將軍掾。四子:誼、睿、典、融。融字世偉。二子:祥、覽。」上述三種記載雖有詳略不同,但內容大同小異,是唐宋時期及其以前的流行說法,也是此後人們依據的本源。

在上述世系中,《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涉及14人,但事迹大多不可考,即使可考者也大多得不到證實。因此,把這段世系所在的歷史稱作前琅琊王氏世代或傳說時期較為客觀。其中如從太子晉到王翦之間17世、9人中,宗敬的名字第一次出現,王錯事迹另見於《史記》和《竹書紀年》。王錯子王賁事迹雖也見於《史記》,但一則仕趙,在武靈王二十年(前306年)出使楚國;一則隨父自魏奔韓,兩者並非一國,是不是同一人尚難確定。王賁之後,王渝、王息、王恢、王元、王頤等人的事迹無考,王翦、王賁和王離3人則是戰國時期秦國將領,生平事迹見於《史記》等書里,較為詳實。但《史記》說王翦等人是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美原鎮西南)人,在籍貫上尚不屬於琅琊王氏。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還說琅琊王氏是秦將王離之後。王離在秦亡後不知所終,有子王元和王威二人,其中王元「避秦亂,遷於琅琊,後徙臨沂」,但於史無證。後人認為琅琊王氏的開基祖是王離長子王元,便是以此為依據的。

琅琊王氏在東漢時期,世系表脫誤

——琅琊王氏研究系列談之四

王大良

琅琊王氏在西漢大司空王崇之後,家族地位似乎有所下降,以致世系不明,人員事迹無考,現在所能看到的其在後漢時期的世系記載也極為簡略。前引《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關於這一時期的世系,也被陳寅恪先生認為「其見於《漢書·王吉傳》者自屬可信,其後諸世當有脫誤,然為王吉之後,要無可疑」。這種說法大體上是正確的。世系表中提到的自王遵至王祥、王覽之間僅有4世,但他們的實際生活時代卻分別在東漢初年和末年,相距近200年,按照我國傳統的約30年傳一代的說法顯然不可能,其中若非史書脫誤,也是琅琊王氏自修家譜的疏漏,或者說琅琊王氏在一段時間內根本就沒有事迹可尋。

當然,關於琅琊王氏在東漢時期的世系,並非僅有《新唐書》那樣記載,另如在唐初的《王袞墓誌》里,也說「吉生駿,京兆尹。駿生崇,為司空。崇五世生覽」,與此完全一致,說明這段世系至少是唐代的流行說法,而後人也才會因此認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皆承逐家譜牒,故多有謬誤」。

對於琅琊王氏在東漢時期世系表的脫誤,研究界和家譜編修者一直都有人試圖補充,但所補世系又因缺乏足夠證據而無法讓更多人接受。事實上,如果對歷史資料認真發掘,也不是沒有補充這段世系的可能。如在《晉書·王祥傳》中,便說王祥是「漢諫議大夫吉之後也,祖仁,青州刺史。父融,公府辟不就」,與《新唐書》記載的王祥祖父是王音不同。又如在南宋人汪藻所編《世說附琅琊臨沂王氏譜》里,也記載說「漢大夫吉生御史大夫駿,駿生漢大司空崇。崇孫後漢中大夫遵,生青州刺史仁。仁四子,曰誼,曰睿、曰典、曰融」,與《新唐書》記載的王遵是王崇之子不同。如果我們假定這兩條記載就是《新唐書》的相關記載中的脫誤部分,或者認為它們比《新唐書》的相關記載更為可信,那麼,在上述所引用的《新唐書》記載里,在王崇和王遵之間就多出了一代,王祥祖父王音之前又多出了王仁一代。如果我們再假定王祥的祖父是王仁而不是王音,那麼,《新唐書》中最有可能的脫誤就在王音之後、王仁之前。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補充琅琊王氏在東漢時期世系表中脫誤的兩代,還為進一步補充更多的脫誤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關注武平王氏宗親


推薦閱讀:

常識 | 漢語中的這些辭彙都來源於佛教【六】
幸福家庭來源於和睦相處
rose的來源-MOTS-搜狐博客
【文史知識】來源於青樓的五個詞語
最早的二十八宿圖來源於曾侯乙墓

TAG:歷史 | 來源 | 傳說 | 祖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