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為何憎恨曹操? - Qzone日誌
蘇東坡為何憎恨曹操? 丁啟陣 曹操自生前開始,就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但是,宋代以前,固然已有若干毀曹人士,而譽曹派的勢力也很強大。例如,寫《三國志》的歷史學家陳壽就稱讚曹操能「總攬皇機,克成洪業」,稱其為「非常之人,超世之傑」。至於文論家當中,推崇曹操詩賦者,更是代不乏人。較有代表性的,南朝梁鍾嶸有「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的話(《詩品》卷下);唐朝元稹稱讚曹操能「橫槊賦詩」,「尤極於古」(《杜甫墓誌》)。到了宋代,形勢大變,毀曹派儼然成為輿論主流。其中,以理學家朱熹詆毀最為著力,口口聲聲罵曹操為賊。曹操詩歌中幾次以周公自擬,朱熹便忿然道:「他也是做得個賊起,不惟竊國之柄,和聖人之法也竊了」,「如曹操雖作酒令,亦說到周公上去,可見是賊」。(《論文》下)
其實,比朱熹早出生將近100年、思想兼取儒道釋三家、詩文書畫樣樣精通、為人處世以曠達著稱的大文豪蘇東坡,在評價曹操時,已經是典型的宋代觀點了。《東坡志林》卷一「途巷小兒聽說三國語」,記載了當時人王彭的如下一番話:「途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東坡題跋》卷一「記王彭論曹劉之澤」,意思完全一樣,只是文字略有不同。這個記載,我們可以讀出如下兩個信息:一是宋代民間說書(「說古話」)藝人在說三國時已經是採取「擁劉反曹」的立場了;二是蘇軾是贊同王彭指劉備為君子、曹操為小人的說法的。王彭死後,蘇軾為他寫過哀悼詞,對這位「頗知文章」的武吏,欣賞之情溢於言表。 那麼,聰明絕頂、自稱滿肚子不合時宜的蘇東坡,為什麼會如此憎恨曹操呢?他的思想根源在哪裡呢? 蘇軾在《論武王》一文中,十分清楚地道出了其中的緣故。 蘇軾認為,武王不配稱為聖人。因為,他武力伐紂是錯誤的。他不應該「……以兵取之」、「放之」、「殺之」,而應該等待紂王年老自然死亡,或者死於禍亂,然後,殷人去投奔他、擁戴他的時候,他再接受天下。他甚至認為,武王伐紂,倘若遇到董狐那樣秉筆直書的歷史學家,就會用「叛」、「弒」之類字眼描寫他的行為。蘇軾認為,武王之所以沒有得到「弒君」的惡謚,被歷代學者尊為聖人,原因在於孟子曾經替他辯護說:「吾聞武王誅獨夫紂,未聞弒君也。」為此,蘇軾對孟子大為不滿。他認為,孟子背叛了孔子的思想,是「孔氏之罪人」。蘇軾認為,孔子曾多次委婉地對商湯、武王表示不滿。孔子說過的如下一些話:「大哉,巍巍乎舜禹也。禹吾無間然」,「武盡美矣,未盡善也」,「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矣」等等。這些話,都被蘇軾解讀為孔子在批評乃至譴責周武王。這《論武王》一文中,蘇軾也提到了死後被漢獻帝賜謚「武王」的曹操,他認為,荀彧是聖人,他開始時之所以出來輔佐曹操,是因為他以為當時只有曹操可以統一天下。荀彧輔佐曹操,原本是遵循王道即周文王之道的,即「以仁義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將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而不是曹操的主動謀取。蘇軾認為,曹操「謀九錫」是造反行為。很顯然,蘇軾譴責周武王,就等於譴責曹操。
可見,蘇軾之所以憎恨曹操,根源於他的忠君思想,這個思想的理論依據則是孔子的學說。結合蘇軾稱讚杜甫的「一飯未嘗忘君」之類言論,也可以說明,舒亶、李定、何正臣等御史摘錄蘇軾詩文句子,說蘇軾對皇帝有不忠之心,最終釀成「烏台詩案」,的確是對蘇軾的誣陷。蘇軾,在忠君愛國上是一點也不含糊的。 2010-9-23 |
推薦閱讀:
※為什麼曹操喜歡的是曹植,卻立了曹丕?
※卧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得倆為何沒得天下?因此話有後半句
※曹操、朱全忠、劉裕、陳霸先與李存勖逐鹿中原,孰勝?蕭道成、蕭衍和司馬懿爭權奪利謀圖篡位,孰勝?
※【秘聞】曹操做夢三馬同槽卻不知牛繼馬後,司馬家篡權後江山毀於「牛」
※虎豹騎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