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強學術講座:丁肇中細說阿爾法磁譜儀最新實驗結果
9月14日下午,我校南強學術講座的講台上迎來一位重量級人物,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在建南大會堂做題為《國際空間站上阿爾法磁譜儀最新實驗結果》的報告,用相對通俗的語言解答著複雜高深的物理學問題。本次報告會也是中國物理學會2013年秋季學術會議的「重頭戲」,我校校長朱崇實為丁肇中頒授南強學術講座紀念牌。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主持。
數百年來,人類觀測宇宙主要是藉助望遠鏡搜集遠方傳來的光,但宇宙中絕大部分物質是暗物質,暗物質不發光,要了解它就得另闢蹊徑。除了光子,宇宙中飛行著大量高能粒子(即「宇宙射線」),與光子不同,這些粒子帶電、有質量,穿透大氣層時很容易發生反應,變成次生粒子,其種類、性質等都發生變化。要直接從宇宙射線中搜集原始的信息,就必須避開大氣層。阿爾法磁譜儀(AMS)就是一台直接在太空中運行的高能粒子探測器,它安裝在國際空間站上。
報告會中,丁肇中介紹了自己主持的AMS項目的概況,向聽眾說明了AMS被送上國際空間站的過程、AMS的運行與操作,分析了首批AMS數據,重點介紹了7個AMS新的物理實驗結果:宇宙射線中過量正電子的起源、宇宙射線中質子流強、宇宙射線中氦核流強、宇宙射線中的電子能譜、宇宙射線中的正電子能譜、宇宙射線中的電子加正電子能譜、宇宙射線中的硼碳比。
AMS國際合作組由全球16個國家和地區的成員組成,丁肇中在報告中不時地提起團隊合作對這項工作的推動作用。他同時表示,AMS項目團隊開展的這些工作,是絕大多數人在開始前認為不能成功的,但自己相信只要有信心、有決心,保持謹慎與耐心,以近乎苛刻的態度追求卓越,拋棄偏見,以開放的態度同他人精誠合作,就一定能打開一扇扇通往真知的大門。丁肇中說,宇宙是最廣闊的實驗室,AMS目前的發現只是一個開始,還有很多未知等待探測,希望並相信未來能有更多新發現。
丁肇中的報告以大量的實景圖片為輔助,他音量不大、但聲調篤定,幽默風趣的語言,深入淺出的解說深深吸引著到場的數千位觀眾。報告結束後,包括何祚庥院士在內的現場觀眾向丁肇中提出了十餘個問題,這些問題或涉及AMS,或涉及其他物理學問題,或涉及做科研的感悟。丁肇中一一做出了回應。
報告會在雷鳴般的掌聲中結束。
丁肇中先生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上世紀70年代,他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並將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這個科研成果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文\陳浪 圖\庄華 潘萬華)
視頻鏈接:tv.xmu.edu.cn/show-7-339.html
推薦閱讀:
※這沒辦法,你想在學術期刊發論文,你就要「倒貼錢」
※八宅學乃是天星風水在陽宅中運用的一個學術分支
※如何改觀自己來提升階級形象,來讓自己由內而外的變成上等人?
※論文大燜鍋:JEP 姓氏與學術
※呂新雨:學術與政治——重讀韋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