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篇:大哉孔子之三:儒家思想(原創)

第三:儒家思想

作者:竹林清雨 微信:gahxk6666

360圖書館:http://gahxk6666.360doc.com

國學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何為儒呢?

東漢經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儒詮釋為:「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

用今天的話來解讀:「儒」是古代(商周時期)謀生的職業,為家庭主持祭祀祖先,祭拜天神等儀式,和巫師,方士等職業有相同之處。這個術業被稱之為「儒」,從事這個術業的人,被稱之為「儒人」。

「儒」人支持厚葬制度,而人殉又是最重要的厚葬方式,同時代的墨子(山東滕州市人)極力反對厚葬,所以墨家對「儒」人是鄙視的。這是儒的另一層意思。

從事「儒」職業的人地位低微,收入也少,做事時還要仰人鼻息,看人臉色行事,所以「儒」人性格有柔弱的特點,儒同時也有「柔」的意思。

孔子(名丘字仲尼 山東曲阜人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青年時期從事過「儒」的工作,為人主持喪事,孔子本人也是支持厚葬制度的。後來孔子興辦私學,又在魯國擔任高官大司宼(大法官),人們便根據他早年從事的職業,把他的思想稱之為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體系是周禮,禮是一種社會行為規範,是從人之思想及人之言行,制定出迎合國家統治需要,社會人際交往的程序制度。

東周時期,諸候國之間,兵鋒狼煙,鐵戈嗜血,社會秩序混亂,禮制敗壞,社會失去了禮的規範約束,儒家思想主觀認為,社會風氣之所以變壞,人的道德之所以墜落,人性之所以野蠻,是人和人之間缺乏仁愛,國和國之間缺乏大愛所致。

「仁愛」缺失的原因是「禮制」缺失所導致,人在內心中對「禮」失去了敬畏,人性缺乏了「禮」的約束,人性就會變得野蠻和瘋狂。

「禮」是制約社會和平衡社會的行為規則。禮是人際交往的行為原則。

「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篇)大家用「禮」規範自己的行為,約束自己的心性,人與人才會和睦相處,社會才會團結,。

孔子倡導「克已復禮」,止戈於禮,禮樂大同。人人彬彬有「禮」,社會就可達到「和諧」社會,「禮」成為早期儒家思想的核心內核。

儒家思想隨著社會的發展,豐富思想內涵,充實思想內容,完善其思想體系,「禮」做為儒家思想的核心,對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的解讀,有其繞不過去的「瓶頸」節點。孔子及其弟子最終確認「禮」是解決社會矛盾的措施和手段,但「禮」的動力在思想,主導思想的主體卻是「仁」,所以「仁」是本源,「禮」是實現「仁」的途徑和措施手段。

何為仁呢?

《孟子--萬章》(山東省薛城區人)詮釋為:「仁」:人之心也,「義」心之路也;人是製造和解決矛盾的主體,有「仁」心的人,才會博愛他人,博愛社會,「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治天下」強調的都是「仁」在「禮」制中本位的作用。

儒家思想由萌芽到成熟的過程中,核心思想由「禮」向「仁」的思想核心轉變。最終確立了「仁」為儒家思想的核心,這是儒家思想成熟的標識。

儒家思想縱向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原始的儒家思想。

後世學者,把孔子這個時期的儒家思想稱之為「原始儒家思想」,也叫「先秦儒家思想」。

原始儒家思想有其對人性思想詮釋價值觀的哲學觀點,它為人性困惑,人性思想導引出人生哲學的空間,解決了人生存的哲學指導,訂製出由心性至思想的修行規制。儒家思想倡導突出了人性「中庸」,以「和為貴」的哲學理念特點。

客觀的講,儒家思想也有其消極的思想觀點,主要特徵就是守舊,缺乏創新意識,以舊制牽制思想創新力,不隨著社會思想的進步而與時俱進。

儒家思想以舊制模式,去設計人和社會的未來,認為只要抑制事物內在的規律性,就可以達到約束和操縱人及社會的目地性,側重「克已復禮」,顯然這不是正確的科學發展觀,有狹隘的思想觀點內容。

從儒家思想發展脈絡上來看,不同的時期,儒家人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根據統治者的需要,而進行針對動態調整,其調整的內容在於迎合統治階級的意願,鞏固政權,比如孔子的儒家思想特點側重於「中庸」學說;孟子的儒家思想特點側重於「心性」學說。後人把孔子和孟子的學說統稱為孔孟之道。

第二:儒家思想之經學

西漢早期,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尊崇黃老學說(黃帝和老子),以「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做為國家意識形態正統思想。

西漢第五位皇帝漢武帝劉砌(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執政後,聽從五經博士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政府設立儒學《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博士,把儒家思想上升為國家意識戰略正統思想。

何為「經」?

經釋義之一:作為思想、道德、行為等標準的書,亦稱宗教中講教義的書,或稱某一方面事物的專著。細分為:道經、儒經與佛經。後代學者,一般把西漢以來的儒家經典,稱之為「經」或「儒經」。

五經博士董仲舒是《史記》作者司馬遷的「今文經學」老師,從迎合封建王朝統治民眾的需要,董仲舒對儒家思想進行了神權變革,他提出「天人感應學說」,對原始的儒家思想進行了神權崇拜的植入,設計出了三綱五常等儒家理念,他主張,君王乃天之授命,「君」是天帝的使者,「君」行使天帝賦予的權利管理民眾。

董仲舒對儒家思想的神權變革,「天人感應」使「君」命變成了「天」命,君權達到絕對的高度,樹立了「君」的絕對權威性,民眾只可膜拜之,不可侵犯之。

「三綱五常」又人為的劃分了君·臣·民之間的尊卑人權等級。這是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

董仲舒思想的特點,是成功對原始的儒家思想進行了「神化」變革,應該肯定其內容中有儒家思想往前發展的積極意義和創新的精神,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存在對封建王朝發展需要的價值。

從另一個角度解析董仲舒思想,「獨尊儒家」讓民眾只有一種思想,讓民眾只聽一種聲音,把民眾封閉在一個封閉的政治環境中,讓民眾對君權絕對膜拜,禁錮民眾的思想空間。

董仲舒對儒家思想的變革動力,來自於統治階級統治民眾的需要,符合於封建帝王奴馭民眾的程序設計,這個時期儒家思想的重心向有利於君王統治民眾的方向凝聚,儒家思想的普世價值漸漸褪色,逐步過渡為後世君王愚民之工具。

儒家思想等級觀念的樹立和神權思想的植入,是違背人性的制度設計,它不是正確的科學發展觀,它是維護封建帝王思想的正統之本原的工具。

後世學者,把自西漢以來北宋之前的儒家思想,稱之為「經學」。

第三:儒家思想之理學

萌芽於唐朝中後期的理學思想到了北宋(公元960---1127年)經周敦頤、程顥、程頤等人進一步充實思想理念,夯實了理學基礎,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朱熹,陸九淵又在儒家思想中吸收進釋家(佛教),道家思想的一些成熟理念,尤其朱熹(公元1130—1200)對儒家思想進行了系統的改造,「儒家十三經」,「四書五經」都是在這個時期鞏固形成的,儒學者在改造的過程中,對原來的儒家經典創新性的注釋,主要以有利於「政治統治」為方向,創新理念,使民眾在精神上信仰其意,在心理上膜拜其理。

朱熹在西漢董仲舒「天人感應學說」的思想體系中,對儒家思想又一次的改革,他把「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念植入理學,使之成為理學的主導理想,這個時期的理學思想的哲學理念,對後面宋元明清四個朝代政治的哲學立場,影響甚深。

理學依然是儒學者為適應君王統治的需要,對儒家思想的量身改造,目地在於對舊有的有利於君主統治的思想體系進行升級包裝,使統治階級對制度的要求趨於完善,讓民眾在精神和行為上服從於封建君王的管理,鞏固封建階級統治的合法性。

朱熹把儒家思想神化推崇至極致,「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核心,使儒家思想迎合統計階級的需求,進一步通過制度的推崇,定義人性的程序設計,壓抑人的心性和思想的進化,禁錮了人性思想的活躍度,封閉了思想的創新通道。

小結:

以上對儒家思想三個縱向階段的劃分「原始儒家思想」「經學」和「理學」做了簡單的分析。

「原始儒家思想」的哲學理念,在人性論理的思想中體現出「和諧,平等,團結,博愛」的普世價值,處在發展中的儒家思想核心由「禮」從「仁」的定位,是哲學的唯物思想發展觀,是科學的發展觀。雖然這個思想體系並不完美,有欠缺之處,但對於處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中,它是人類探索哲學思想進步的標識。

經學和理學的變革意義,是迎合封建君王的集權統治,而成為獨裁的工具,它借了儒家思想的殼,未行儒家之「理」。

「天人感應」,「三綱五常」,「存天理·滅人慾」這些理念的植入,對儒家思想進行了「神權」膜拜,「君君」,「臣臣」「子子」,尊卑等級,思想奴化成為儒家思想進化的特點,等級制度中把「君權」提升至僅次於「天」的地位,封建帝王處在金字塔尖,以絕對的權力主宰人世間的一切。

儒家思想在歷史長河的進程中,不斷的為適應統治階級的需要而進行核心改造,維護封建帝王的權威性和統治的合法性。有些哲學理念已經和原始的儒家思想「南轅北轍」。

1919年爆發了五四學生運動,在新民主主義文化運動中覺醒的學生,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儒家思想受到學生的質疑批判,這些有思想的學生認為,中國幾千年民眾思想愚昧落後的局面,恰恰是孔孟之道禁錮之果,儒家思想行「愚民」教育之道,成為封建王朝麻痹民眾的愚民工具。(註:五四運動中學生批判的儒家思想,主要內容是經學和理學中含有愚民思想的內容部分)

「五四運動」發出了批判儒家思想的聲音。學生在反對「封建思想」,反對「權力獨裁」,反對「思想獨裁」,「天下大同」的愛國運動中,新的思想理念開始在覺悟中萌芽。

西方民主思想終於叩開了中國長期封閉的思想大門,世界先進文明與中國文明相交融,在中國這塊封建土壤中,植下了民主的種子。

2017/5/3 01:55


推薦閱讀:

祖師所傳速發立向(無極原創)
登上重渡溝(原創配樂散文45)
被偷走的時光 27
2015年上海辰山植物園蘭花展九(原創)

TAG:思想 | 原創 | 儒家 | 孔子 | 儒家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