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帝王新年更衣記

清代冠服制度發生很大變化,雖然大體繼承了清以前服裝制度中祭服、袞服、朝服、常服等名目,但其形制和具體穿用搭配方式都有較大調整,並增加了一些新的品類……

新年帝王更衣記

揚眉劍舞:漢聲出版社編輯,從事傳統工藝美術調查出版與古代服飾研究

元正大朝會的袞冕服和通天冠服

古代中國是一個重禮的國家,各種禮儀活動豐富頻繁。新年期間可以說是一年下來,各種高級禮儀慶典和娛樂活動最扎堆的日子,對於身居宮廷的帝王來說尤為如此。從除夕開始,朝廷要緊鑼密鼓地準備進行朝會儀式中最高級別的元正大朝會,包括在宮廷正殿舉行的元日朝賀,以及之後的大宴會;各處拈香和一些重要的祭祀活動也會在新年期間進行;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聽戲、賞燈等玩樂活動。

所以新年期間,帝王需要用到的服裝幾乎也是一年中種類最多、等級最高、更換最頻的,各種高級服裝難得能輪番登場亮相。除了輕鬆的便服、吉服,到各種平時用不到的隆重祭服、朝服都會被搬出來穿用。禮儀之外,還有一些應節應景紋樣,被用在常服、吉服、首飾上,琳琅滿目。

在皇帝新年服裝中,首要是元正大朝會所用的禮服。朝會之禮先秦已有發端,秦漢以來逐漸發展成為各種類型,包括大朝會、朔望朝、常朝幾種,大朝會主要在冬至和元旦以及聖節等日舉行,是各類朝會中,規模最盛大、禮儀最繁雜的一種。「元正,歲之始」,元正即元旦、元日,在每年太陽初升的第一天舉行的元正大朝會,具有最崇高的地位。此日皇帝在宮廷正殿舉行大型朝會典禮,君臣際會,四方朝賀,宴饗歌舞,也是彰顯帝王威儀、祈願國運昌隆的重要方式。

大朝會通常包括「大朝」和「大會」前後兩部分。元日這一天清晨,全體禮賓、侍衛、儀仗準備就緒,參朝百官就位之後,皇帝更換好十二旒冕、十二章袞服,起駕臨朝升座,進行元日大朝,接受百官朝拜慶賀儀式,是為「大朝」;完畢以後,皇帝降座入內,再更換通天冠、絳紗袍而出,舉行大型享樂宴會,群臣獻禮、敬酒上壽、進御食、賞樂舞,是為「大會」。

所以在這場盛大典禮的前後階段,皇帝通常會使用到兩套大禮服,即袞冕服與通天冠服。古代的禮服大體可分為祭服和朝服兩類,分別適用於祭祀場合和朝會場合。在朝會時君臣本應都穿著朝服,但由於元日朝會尤其崇高特別的地位,皇帝大多改穿本屬祭服而更華麗的袞冕服,以示隆重;隨後的大會則改換皇帝朝服通天冠服(冬至大朝會則自始至終穿著通天冠服)。

明代彩繪本《明宮冠服儀仗圖》中的冕

明代彩繪本《明宮冠服儀仗圖》中的玄衣

袞冕是源於周代的上古禮服,秦漢間一度被廢棄,東漢重新啟用以後直至宋明千百年來,都是帝王御服中除了大裘冕之外最重要的禮服。按制度本被用於祭祀宗廟等屬於吉禮的場合,也用於登基、納後、元日受朝等屬於嘉禮、賓禮的場合。雖然其細節歷代一直在調整損益,但基本形制類似,全套由冕、玄衣、黃裳、蔽膝、大帶、革帶、玉佩、綬、中單、舄等構件組成。冕上有十二旒,衣、裳、蔽膝上有日、月、星、山、龍、華蟲等等十二種章紋,滿身紋樣。幾乎每一個構件和紋樣都被賦予了各種各樣的帝德意味,譬如上衣為象徵天色的玄色,下裳為象徵地色的黃或纁色(黃而兼赤為纁),體現了皇帝作為天子的國家權威。皇帝袞冕圖像極少保存下來,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中有數位帝王即身穿袞冕,敦煌莫高窟二二〇窟初唐壁畫中也描繪了身著袞冕的帝王與身著朝服的群臣,儼然元正大朝會之景。

敦煌莫高窟二二〇窟初唐壁畫中身著袞冕禮服的帝王與身穿朝服的群臣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中身穿袞冕禮服的隋文帝楊堅

隨後更換的通天冠服則屬於朝服。朝服並非普通上朝時的服裝,而是使用在大朝會以及祭還、拜表等大場合的禮服。服裝結構和冕服類似,也包括衣、中單、蔽膝、佩綬等,但外衣為赤紅色系,即絳紗袍;和祭祀冕服戴冕不同,朝服戴冠,比如天子戴通天冠;皇太子、諸王戴遠遊三梁冠;文官戴進賢冠;武官、侍臣戴武弁冠,御史戴法冠。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宋宣祖坐像》軸中宣祖所穿便是標準的宋制通天冠服,一如禮制「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蟬十二,高廣各一尺。青表朱里,首施珠翠,黑介幘,組纓翠緌,玉犀簪導。絳紗袍,以織成雲龍紅金條紗為之,紅里,皂褾、襈、裾,絳紗裙,蔽膝如袍飾,並皂褾、襈。白紗中單,朱領、褾、襈、裾。白羅方心曲領。白襪,黑舄,佩綬如袞」。

宋人繪《宋宣祖坐像》軸中身穿通天冠服的宋宣祖

在歷代的元正朝會詩中,禮服都是一大重點描繪的意象。曹植《元會》詩:「初歲元祚,吉日維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尊卑列敘,典而有章。衣裳鮮潔,黼黻玄黃。」其中「黼黻玄黃」指的便是冕服的玄衣黃裳以及其上的黼黻紋章。又如王建《元日早朝》「朝服帶金玉,珊珊相觸聲」,盧綸《元日朝回中夜書情,寄南宮二故人》「鳴珮隨鵷鷺,登階見冕旒」,都提及在朝會時禮服玉佩相觸之聲以及滿朝冠帶冕旒的盛景。

明代彩繪本《明宮冠服儀仗圖》中的通天冠

明代彩繪本《明宮冠服儀仗圖》中的絳紗袍

明代彩繪本《明宮冠服儀仗圖》中的絳紗裳

北宋仁宗即位後,由於劉太后聽政,還曾在元日朝賀之前身著常服先行上壽皇太后禮。如仁宗天聖五年(一〇二七年)的正旦大朝會:「曉漏未盡三刻,宰臣、百官與遼使、諸軍將校,並常服班會慶殿。內侍請皇太后出殿後幄,鳴鞭,升坐;又詣殿後皇帝幄,引皇帝出。帝服靴袍,於簾內北向褥位再拜。……侍中奏禮畢,退。樞密使以下迎乘輿於長春殿,起居稱賀。百官就朝堂易朝服,班天安殿朝賀,帝服袞冕受朝。……既賀,更服通天冠、絳紗袍,稱觴上壽,止舉四爵。乘輿還內,恭謝太后如常禮。」在這場大朝會中,仁宗皇帝先是身著靴袍率領身著常服的百官以臣子姿態,向劉太后拜賀,之後改換袞冕服接受身著朝服的百官朝賀,彰顯皇權至高;最後再改換通天冠服,接受群臣上壽,共賀新年。

典禮之外其餘新年玩樂場合的皇帝著裝,文獻中少有記錄,但大體穿著應該和當時的吉慶或平常服裝沒有太大差異,以常服或便服為主。如明成化二十一年《新年元宵景圖》中觀賞元宵表演的憲宗皇帝,便身著各色方補或通袖膝襕曳撒,屬於當時皇帝的便服。明代宮眷內臣還會在正月的服裝、首飾上裝飾葫蘆景,元宵則裝飾燈景。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明代灑線綉葫蘆判官打鬼補子,在清代以前,鍾馗也主要在正月期間供奉,此件補子配以葫蘆紋,也是一件正月服裝的應景補子。

明 黃緞灑線綉大吉葫蘆雲龍紋袍料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故宮博物院調撥

頻繁更衣的清代新年

清代冠服制度發生很大變化,雖然大體繼承了清以前服裝制度中祭服、袞服、朝服、常服等名目,但其形制和具體穿用搭配方式都有較大調整,並增加了一些新的品類。比如服裝形制均改為袍、褂二件,袍褂有時可分為兩種屬性,皇帝龍褂稱為袞服,並可套穿在朝袍和吉服袍(龍袍)甚至常服袍之外;祭服和朝服統稱為禮服;將在吉慶宴會場合所用的服裝正式定製為吉服等。

新年期間皇帝所要參與的活動也更加豐富而瑣碎,包括大小祭祀行禮齋戒、拈香拜佛、朝賀、開筆,以及宴會、看戲、看舞燈等等,如元旦的主要儀式便有明窗開筆、堂子行禮、大殿朝賀、遞如意以及在宮中數十處殿堂拈香行禮和之後看戲進膳。並且形成了相當複雜的服裝更換規則,幾乎會用到皇帝所有的冬季禮服(實際上包括明黃色冬朝服和藍色祭服)到各色吉服、常服,經常一日更換數次。由於清宮保存了太監逐日登記的皇帝穿戴的原始檔案《穿戴檔》,我們可以了解皇帝當時在各種場合的實際穿著情況,是對當時典章制度的補充。

其大體規律是,穿著禮服進行元日令節的各種禮儀和祭祀活動,穿著吉服進行宴請、看戲、元宵觀燈等慶祝娛樂活動,遇齋戒、忌日則換常服。皇帝的禮服由朝冠、端罩、袞服、朝袍、朝帶、朝珠等組成,端罩或袞服套穿在朝袍之外。吉服包括吉服冠和吉服袍等,吉服袍即龍袍,所用之褂和禮服相同。常服則是單色暗花的袍褂。新年期間所穿的以上各類袍褂,均襯以皮裘甚至直接以皮毛為面,為冬季專用服式。

如咸豐四年正月初一日據《穿戴檔》,咸豐皇帝凌晨先穿戴一套禮服,「戴黑狐皮緞台朝冠,穿黃緙絲面白狐膁接青白膁朝袍、黃面黑狐皮芝麻花朝端罩,戴東珠朝珠系自鳴鐘,束金鑲珠松石四塊瓦圓朝帶,穿藍緞氈?狼皮里皂靴」至各處拈香、明窗開筆、看時憲書,奉先殿行禮、堂子行禮、壽康宮遞如意、明窗看經、太和殿受賀、乾清宮受禮等;隨後更換了一套吉服:「帶大毛貂尾緞台蒼龍教子正珠珠頂冠,穿黃緙絲黑狐膁金龍袍、黃面黑狐皮芝麻花褂,戴正珠朝珠系內殿,束金鑲紅藍寶石線紐帶掛帶挎,穿青緞氈?羊皮里皂靴」,看戲、進酒膳、辦事。

其中的端罩,是一種皮毛在外的對襟裘皮大褂,「十一月朔至上元,皇帝御端罩,黑狐或紫貂為之,明黃緞里,左右垂帶各二,下廣而銳」。由於保暖性強,被作為清代皇帝冬季穿在朝袍外面的禮服褂,為禮服中等級最尊者,一般只在十一月朔(初一)至上元(正月十五)穿用。中國古代祭天時有「大裘而冕」的制度,清代端罩便頗有古時大裘遺風。

清代袞服和前代不同,是一件石青色的對襟平袖外褂,胸背兩肩有四團五爪正面金龍(在《穿戴檔》中一般稱為「金龍褂」),其間飾十二章紋,僅保留了袞服的標誌性符號。冬季所用袞服內襯以裘皮。「皇帝袞服,色用石青,綉五爪正面金龍四團,兩肩前後各一,其章左日右月,前後萬壽篆文,間以五色雲,春秋棉袷,夏以紗,冬以裘,各惟其時。」如康熙石青色緞綴四團緝米珠雲龍銀鼠皮袞服,左右後開裾,用珍珠、珊瑚珠及貓睛石緝綴四團雲龍紋,服內鑲銀鼠皮里,即可用於新年期間。

清康熙 石青色緞綴四團緝米珠雲龍銀鼠皮袞服

故宮博物院

清 石青緞綉四團五彩雲蝠緝米珠棉龍褂

故宮博物院藏

清冷鑒、黃門等合繪《皇朝禮器圖冊》之「皇帝端罩」

清 黃色暗團龍江綢玄狐皮端罩

故宮博物院藏

清人繪 萬國來朝圖及局部

絹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身著端罩、內穿朝袍,抱著皇孫看放爆竹

端罩或袞服之內穿的是朝服,圓領、緊身、窄袖、馬蹄袖端,帶披領,下裳有襞積。皇帝在新年期間所穿為有皮草襯裡的冬朝服。冬朝服有兩式,一式用於九月十五或二十五日後,僅在披領、袖端、下擺加海龍皮緣邊,八章在衣、四章在裳;另一式外露皮毛面積更大,保暖性更強,「披領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薰貂,綉文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襞積行龍六列,十二章俱在衣,間以五色雲」。色用明黃,也只用於十一月朔至上元。這種明黃色朝服幾乎相當於清以前的袞冕服的功能。如康熙明黃地彩雲金龍妝花緞貂皮朝袍,衣身邊緣及披領鑲紫貂,馬蹄袖口鑲薰貂,袍內以天馬皮襯裡,很可能即康熙皇帝在新年期間的朝賀、行禮時等場合穿用過的禮服。

清冷鑒、黃門等合繪《皇朝禮器圖冊》之「皇帝冬朝服」

清「朝袍前式」紙樣

清「朝袍後式」紙樣

清康熙 明黃地彩雲金龍妝花緞貂皮朝袍

故宮博物院藏

清人繪 胤禛朝服像軸

雍正皇帝身穿冬朝袍,頭戴冬朝冠,戴東珠朝珠

另外如果新年期間孟春(正月上辛日)皇帝親自到天壇祈谷時,還需根據禮制換上相應的藍色朝袍參加祭祀典禮,在道光以前的《穿戴檔》中還保留了「祭服」的舊稱,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年)《穿戴檔》正月初九日記,皇帝戴碎松石齋戒牌,祈谷壇親詣行禮。戴黑狐皮朝冠,穿藍緞綉五彩貂皮邊青肷祭服,青金石方祭帶。祭禮前拜佛時,皇帝先穿朝袍、端罩、朝珠、朝帶、朝靴等,但頭戴吉服冠(正珠珠頂冠),拜完後再換上朝冠前去祭祀。重大祭典前的齋戒期及先帝後忌辰時,還需換常服冠和常服袍褂。

如咸豐四年正月十一日,當日祭祈谷壇,又是孝全成皇后忌日。據當日《穿戴檔》「上戴小毛本色貂皮緞台正珠珠頂冠,穿藍緙絲面貂皮邊白狐膁解青白膁朝袍,黃面黑狐皮朝端罩,戴金鑲松石齋戒牌,戴東珠朝珠系自鳴鐘,束金鑲珠青四塊方祭帶,穿藍緞氈?狼皮里皂靴。拜佛後,珠頂冠下來,換戴黑狐皮緞台朝冠。……至壇內祭畢,還壇內齋宮,朝冠、朝袍、齋戒牌、方祭帶、藍皂靴下來,換戴中毛本色貂皮緞台正珠珠頂冠,穿油綠江綢面貂皮袍、貂皮黃面褂,仍戴東珠朝珠自鳴鐘,束金帶頭線鈕帶,穿青緞氈里皂靴,至關帝廟拈香畢,至弘德殿,珠頂冠、藍緞夾袍、黃面褂、朝珠下來,換戴大毛熏貂緞台冠,仍穿油綠江綢面貂皮袍、青緞面黑狐膁褂,束金帶頭線鈕帶掛帶挎青荷包,穿青緞氈里皂靴。至鍾粹宮孝全成皇后御容前拈香行禮畢,還養心殿辦事。」從戴吉服冠穿藍朝袍、方祭帶拜佛,到換朝冠祈谷,再換吉服冠、黃面褂關帝廟拈香,最後換常服袍褂至孝全成皇后御容前拈香行禮,一上午更換了三四次冠服。

大型典禮之餘的各種看戲、看摜跤和元宵看舞燈玩樂,則主要穿著吉服,如乾隆二十一年正月十五日《穿戴檔》,皇帝穿著一套吉服「戴大毛熏貂緞胎蒼龍教子珠頂冠,穿黃緙絲萬字錦地黑狐膁龍袍,貂皮端罩,松石大鞓帶,正珠數珠,白布棉襪、厚棉套褲,青緞羊皮里皂靴」在圓明園各處遊玩、拜佛、吃桌子(元宵餑餑桌),以及看燈會、放花炮盒子。吉服主要用於筵宴迎鑾等吉慶場合,吉服袍為圓領馬蹄袖長袍,皇帝吉服袍明黃色,也常直接稱為龍袍。如雍正黃色緞綉雲龍狐皮龍袍,裾四開,在明黃色緞地上彩綉祥雲金龍及七章紋樣,袍內鑲白狐皮里,袖口鑲紫貂皮,即雍正皇帝冬季或新春期間所用吉服袍。

清雍正 黃色緞綉雲龍狐皮龍袍

故宮博物院藏

清 明黃色彩雲金龍紋妝花緞上羊皮下銀鼠皮男龍袍

故宮博物院藏

清人繪《雍正帝讀書像》中身穿吉服的雍正皇帝

新年期間皇帝所用的吉服袍通常均為龍紋,《蘇州織造局志》中記錄有「上傳特用」 的「三潤色闊滿裝元旦袍」,圖案即「前後身五爪龍二尊,膝龍四尊」,但元宵前後三日的吉服有時也特別以燈景、「五穀豐登」為飾,如同冊中還提及燈景花樣的「三潤色滿裝燈景袍」,乾隆二十一年《穿戴檔》也記錄「正月十四日起栓五穀豐登荷包三天」,屬於自宋明以來的吉服應景裝飾傳統。燈景類帝王吉服袍褂尚未發現存世,但故宮博物院有一件石青緙絲八團慶壽燈籠紋棉褂,飾八團燈籠紋,每團燈籠織「海屋添籌」,兩旁為谷穗紋,黃簽「嘉慶十三年十二月十七日收造辦處呈覽石青緙絲八團花有水棉褂。」應即嘉慶十三年為來年嬪妃元宵所織的應景吉服褂。

清 石青緙絲八團慶壽燈籠紋棉褂

故宮博物院藏

推薦閱讀:

雞年可以說雞年大吉,那麼豬年,鼠年,狗年有什麼好的祝福詞嗎?
女孩們,你的2018的新年決心(New Year's Resolution)訂好了嗎?
臘八節:那些你不知道的古風常識!
銀聯總裁的霸道致辭!送給馬雲的新年第一槍

TAG:新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