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最高戰爭階段是什麼?
《孫子兵法》的精髓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個不戰指的不進行軍事決戰,不付出血的代價,而主要以暗戰的形式進行。旨在戰略威懾的背景下,贏得這種暗戰的關鍵是《用間》。《孫子兵法》裡邊有專門一章,講如何使用間諜。
公元前298年,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齊、韓、魏三國曾經聯合,合縱討伐秦國,兵入函谷關,迫使秦國採取"以土地換和平"的方式割地求和。也就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通過割讓3座城池換來了反秦聯軍的退兵。
但是,77年後,即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過了77年,秦王嬴政也只用十來年時間就先後滅掉了六國,一統天下,從開始割地到消滅六國,徹底結束了中國長達五百年的分裂動蕩局面。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秦國採取了一種巧妙的大戰略。據《戰國策》記載,秦昭王的時候,天下的策士,也就是天下各國的謀士聚集在趙國討論聯合六國進攻秦國的計劃,秦昭王對此非常的擔憂,因為他的國力當時還非常弱小。但是秦國的丞相范雎卻不以為然,他說六國的策士就像一群狗,平時"卧的卧,起的起,行的行,停的停",你只要扔出去一塊骨頭,就會立即相互撕咬。他們聚集起來討論進攻秦國,其實只是借這個機會謀求自己的富貴。為了挑起他們內爭范雎選了一個叫唐雎的下屬,給了他五千斤黃金和一大群的美女,讓他到趙國去對各國的策士進行賄賂收買。結果,還沒有用到三千斤黃金,參加聯合商討的各國謀士就開始互相爭鬥了。這麼一次進攻秦國的密謀,戰略研討,最終歸於失敗。
公元前238年,22歲的秦王嬴政開始"親理朝政",向大梁人尉繚請教如何才能滅亡六國,尉繚子說:"原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也就是說你只需要用三十萬斤的黃金,六國就全部滅了。他說的賄賂其豪臣是關鍵。所謂豪臣,指的是握有實權或有巨大影響力的各國的大臣。一旦這些人被收買,那麼這個國家的陷落也就為時不遠了。一旦六國被覆滅以後,這些豪臣還能跑得了嗎,黃金還是你的,最後這些錢又回來了。這叫買國,就是購買別的國家。嬴政採納了這個計謀,以收買對方的豪臣,以亂其謀為殺手鐧,迅速展開"銀彈"攻勢。
(1)當時的六國中,實力最強大的是齊國,也就是說,齊國是唯一還可以與秦國相抗衡的大國。但是,秦國首先收買了齊國宰相後勝,於是後勝就一味主和,與秦國搞和睦邦交。秦國穩住了齊國以後,開始對其餘五國進行各個擊破。在其餘的五國中,誰的實力更強呢?
剩下的五國中最強的國家是趙國,秦國又是採用先用重金賄賂的方式,收買了趙王的寵臣郭開。郭開使用陰謀詭計,先是阻止了廉頗出山,後來又設計殺害了能征善戰的李牧,趙國由此滅亡。滅亡趙國以後,秦國又順勢滅亡了魏、楚、燕三國,最終將齊國團團圍住,這個時候早被收買的後勝又開始瓦解內部鬥志,說服齊王投降,最後秦國統一了天下。秦國統一天下實際上是非常簡單的,用了非常短的時間就一統天下了。
馮夢龍在《東周列國志》中曾經有一段繪聲繪色的描述,說秦國間諜王敖以三千金結交郭開時故意問他:"子不憂趙亡耶?何不勸王召廉頗也?"就是說你不擔心趙國滅亡嗎,你為什麼不召廉頗出山呢?郭開說:"趙之存亡,一國事也",說明什麼問題呢?就是古今中外一切賣國者的共同邏輯是個人利益遠比國家利益更重要。王敖又問郭開,萬一趙亡君將焉亡,趙滅亡以後,你將去那裡?郭開說,我將在齊國和楚國之間選擇一個國家安身。王敖跟他說與其去那些國家,還不如到秦國去拿個秦國的綠卡。接著又給了他七千斤的黃金,這一下子就讓郭開就徹底地倒向了秦國。所以在這裡又展現了一個古今中外賣國者的特徵,在他的心目中是沒有國家概念的,只要有錢,他樂於做公民。
有賣國者就有買國者,要不你國家賣給誰。賣國者多是個人或者小集團所為,而買國則主要是帝國、帝王所為。幾乎在每一個大帝國建立的過程當中,表面看起來是赫赫武功,背後其實都是黃金白銀在起內應的作用。如果說在戰國時代,買國的戰略主要是利用君臣之間的縫隙得以成功,到了現代社會,則更多的是綜合利用多種縫隙,政府和老百姓的縫隙、官僚集團內部的縫隙、知識分子之間的縫隙,而最擅長運用相關策略的國家就是美國。可以說相比於秦國,美國以思想戰為本質的文化戰略更加系統化、體系化和組織化,因此它的效果也更加顯著。
(2)美國文化作為一種具有極強戰鬥性、顛覆性、毀滅性的國家戰略,其思想理論基礎,源自於一個叫摩根索的學者。摩根索認為,有的學科可以為學術而學術,只有國際關係學不能如此,必須有實戰感覺,要真刀真槍,經世致用。針對二戰這樣一個現狀,展望未來的國際格局,摩根索提出了一些具有真知灼見的觀點。
他說,首先普世價值、世界輿論是不存在的。所謂的普世價值在國際政治領域根本不存在,圍繞這一名詞製造的輿論只是強國用來美化自己、控制對手的一個策略。
第二,國際法、跨國經濟合作根本靠不住。摩根索認為,和虛假的普世價值不同,國際法、經濟合作是真實存在的,但是靠不住。國際法的問題在於沒有真正的世界政府,也沒有真正的世界警察和世界軍隊。所以,國際法的裁決無法落實,最終只能淪為強者的遊戲。至於經濟合作,一戰前的英國和德國,二戰前的日本和美國,經濟合作和相互依賴程度都非常深,但絲毫不妨礙雙方刺刀見紅,幹個你死我活。
第三,摩根索說帝國主義正在由軍事帝國主義、經濟帝國主義過渡為文化帝國主義這樣一個形態。其中文化帝國主義是最隱蔽、最持久也就是最有效的帝國主義形式。他還進一步認為蘇聯已經搶佔了先機,那麼美國也要要緊緊地跟上。
第四,普世化的民族主義最可怕。摩根索認為,很多國家都在標榜自己代表了普世價值。這其實是一種披了普世價值外衣的新民族主義。這種普世化的民族主義更具攻擊性和欺騙性,是未來國際社會中的重大隱患。因此摩根索提出,美國必須要有自己的文化戰略和第五縱隊,要嚴防被別國鼓吹的普世價值所忽悠和蒙蔽,所以要不停地用美國自己的普世價值去蒙蔽別的國家。
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美國成為一個超級大國,和另一個超級大國蘇聯開始進行長達半個世紀的爭霸戰。由於核武器摧毀力和副作用過大,那麼有核國家間的戰爭必將導向互相毀滅的結果,這就等於硬性消除了大國博弈中的全面戰爭選項。這也就是為什麼美蘇要選擇冷戰模式的根本原因。雙方不僅不打核戰爭,常規戰爭也不打了,因為常規戰爭最後沒有結果的時候要升級為核戰爭,而核戰爭是沒有贏者的,因此雙方選擇的就是冷戰,這並不是因為兩個超級大國的道德水平有多麼高,而是客觀形勢只能如此。
摩根索針對冷戰的新形勢指出,在後殖民時代,大量新獨立的國家存在先天缺陷,可供"第五縱隊"進行滲透。美、蘇、中三國未來的國際地位,取決於誰能更有效的滲透、顛覆、控制最多的新生國家。
(3)摩根索的研究成果,引起了美國官方和學界的重視。他的理論,也風行美國高校數十年,為美國的國務院、中情局、蘭德公司、以及五角大樓,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外交官。別國的外交官,是一種職業;而美國的外交官,更像學者,他們其實擔負著遠比美國軍人更重大的戰略使命。
1945年,二戰剛結束,美蘇的對峙開始,這個時候摩根索的理論已經滲透到美國的方方面面,當時負責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艾倫.杜勒斯,在美國總統杜魯門參加的一個國際關係委員會上發表了一篇演說,這篇演說非常著名。他說,戰爭將要結束,一切都會有辦法弄妥,都會安排好。我們將傾其所有的黃金,全部物質力量,把人民塑造成我們需要的樣子,讓他們聽我們的。他指的人民是蘇聯人民。他說人的腦子,人的意識是會改變的。只要把腦子弄亂,我們就不知不覺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念,並迫使他們相信一種偷換的價值概念。用什麼辦法來做呢?我們一定要在俄羅斯內部找到同意我們思想意識的人,找到我們的同盟軍。
當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我就想到尉繚子建議秦始皇用黃金購買六國大臣的情景。
1947年,美國冷戰教父喬治·凱南的一篇著名的八千字長電報叫《蘇聯行為探源》,一般被稱為是冷戰開期的一篇宣言。他說,蘇聯政體最大的問題,該是領導層移交的時候會出現問題。此後蘇聯局勢的演變完全印證了凱南的這個推斷。先是斯大林之後,出現了赫魯曉夫,徹底否定了斯大林。然後又出現了徹底否定共產主義的戈爾巴喬夫。美國趁機利用這些人大作文章,最終將蘇聯徹底肢解。
其次,凱南還非常注重蘇聯民眾之間的縫隙。凱南明確建議,美國不應坐以待變,而要主動地影響蘇聯國內的發展,美國必須給全世界的民眾造成這樣一個印象,那就是美國的體制是成功的、有活力的,藉此來打擊共產主義支持者的熱情和希望。
(4)美國政府完全採納了凱南和杜勒斯的主張,冷戰開始,對蘇聯的思想戰全面展開。美國和整個西方,針對蘇聯和社會主義陣營的思想戰,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以文化戰略為主,經濟戰略和軍事戰略為輔;二是在蘇聯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內部組建"第五縱隊",培養美國的代理人。
"第五縱隊"這個詞來自於西班牙內戰時期,以後這個詞又被德國用於在對其他國家的進攻。每一次進攻德國都會在他的對手內部找到支持德國的力量,這也就是德國為什麼非常重視宣傳的原因。戈培爾就非常重視宣傳,他有過很多名言,如"謊言重複一千遍就變成了真理",即使對手內部沒有"第五縱隊"我們也要宣傳,也要說有這個"第五縱隊",讓對方自亂陣腳,要造成這樣一種假象讓對方內亂。
英國更是使用第五縱隊的高手。有一部電影叫《阿拉伯的勞倫斯》,這部電影幾乎就是如何組建和使用第五縱隊的一個教學片。劇情是這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德國的盟友土耳其趁機侵入了阿拉伯半島,而當時該地區的各個部族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沒有辦法抵抗土耳其的侵略。英國這時候就派了一個有"阿拉伯通"之稱的陸軍情報軍官勞倫斯到那裡。
勞倫斯利用他們各個部落的號召能力,對這些部族做工作。最後讓這些部族首領一個個都團結在勞倫斯的周圍,為英國的戰略服務,最後勞倫斯成功地把四分五裂的阿拉伯的各個部族凝聚團結成一支為英國戰略意圖服務的一支盟軍,擋住了土耳其的入侵。這個就非常類似於前邊我們說的第五縱隊,它就是這樣一種基本形態。
作為英國傳人的美國,以後本能地繼承了這一傳統戰略思維,在冷戰至今的思想戰中,或者派出自己戰略智庫的高級人員,和對方國家的高級官員或者高級智囊人員建立密切的聯繫,或者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對方的國家政策,還有就是從加入美國的外籍人員當中,經過長期的培養,把他們再派到他們的出生地,利用他們的皮膚、語言的天然偽裝,發展和組織"第五縱隊",從思想方面配合美國的全球大戰略,成為美國的勞倫斯。當年美國對蘇聯是如此,今天美國對中東乃至對中國都是一樣。派出這樣一些"陰陽人",有的既是美國籍,但又不是出生在美國,這些人除了皮膚和語言以外整個腦子裡的東西全是美國的,我將它稱之為"陰陽人",也可以把它稱之為文化怪胎。恰恰是這些人具有更大的危險性,因為他不是真正的美國人,所以這些人往往具有以傷害本民族,向美國表明自己功勛的這樣一種心態。他們做起壞事來比純正的美國人下手要狠的多,基本上沒有底線。
在互聯網時代,那些傷害本民族的人,不直接使用武器和炸藥,但在網路輿論戰線,使用的是另一種武器和炸藥,有的是去做人家高層政府的工作,有的是進入到對方的經濟智囊,去誤導他們國家發展的經濟政策,有的去掌控或者去做別國的青年工作、做別國的民眾工作,讓他們都服從於美國的全球戰略,有的是傳播宗教、利用宗教,把對方的民眾吸收到西方的思想體系中去。
第五縱隊這個歷史名詞演變到今天,在世界上已經變成了一個通用的說法。包括阿拉伯世界、包括俄羅斯等等,把"第五縱隊",特別像杜勒斯說的那些藝術家、知識分子、作家,還有某些披著經濟學者和法律學者外衣的知識分子被稱為"公知"。這個詞顧名思義叫"公共知識分子",這個詞當前是一種互聯網語言,實際上它的本意並不是一個新東西,早在希臘時代事實上這類人就已經很著名了,只不過那個時候不這麼叫詭辯家和煽動家。自從互聯網進入微博、臉譜等等為代表的社交互聯網和自媒體時代,傳統上臭名昭著的詭辯家和煽動家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包裝下,一舉成為了我們剛才說的所謂的"公知",他們以互聯網為活動場所,以西方國家背後的各種基金為資金支持,以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為首的軍事力量為後盾,在全球範圍內煽風點火興風作浪到處製造著"春天""顏色",各種各樣的革命。一時間,一些傳統的國家政權防不勝防,呈現出網路的虛擬空間倒逼現實的政治體制,成為西方國家推行西方的民主,改造不聽話國家的一個廉價遊戲。法國情報研究中心曾經對所謂的中東革命,叫"阿拉伯之春"進行了研究,他認為革命的背後有一隻幕後的推手,就是美國。美國通過一些專門"輸出民主"的一些非政府組織和基金會,深深介入了這場撼動阿拉伯國家的街頭"革命",美國突出的相關機構有:美國國際發展署(USAID)、全國民主基金會(NED)、國際共和學院(IRI)、全國國際事務民主研究會(NDI)、自由之家(FH)、開放社會學院(OSI)等。事前根據所謂的西方民主理念培養民主精英,然後在網路上通過大批水軍來擴大這批民主精英的影響。進而通過一些偶發的事件,以網路精英為輿論領袖,在網路空間鼓動大眾與政府對立。接下來,在美國基金會的支持下,通過網路將網民組織到街頭開始街頭對抗。在這一階段,西方主流媒體直接介入,進行片面報道,進一步煽動不明真相的群眾參與對抗政府的行動。再往下,美國等西方領導人公開站出來支持街頭抗議,並且對有關國家進行直接的軍事威脅,導致這些國家不敢使用武力來平息街頭抗議。最終街頭運動形成聲浪,並且實質性影響到當事國人民的生活和生產秩序,逼迫當事國不同政治力量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和所謂民意麵前選擇屈服,要麼改組政府,要麼領導人下台,最後達到改變這個國家政權的目的。
蘇聯是具有尚武傳統的國家,打贏了歐洲的兩大梟雄,拿破崙和希特勒。還擁有了核武器,擁有了東歐的一些盟國,可以說,二戰後的蘇聯,躊躇滿志,想與西方陣營一決雌雄。但是它沒有意識到,這時美國對它已經採取的一種全新的決戰方式,蘇聯看不見,也完全沒有意識到。
美國早就"將反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作為基本的、集中的打擊方向,這是杜勒斯說過的。為此,美國的頂級蘇聯學專家對幾百名的蘇聯難民進行了專門的心理研究,認為"首先必須打破蘇聯人頭腦中的所謂"列寧的綜合體系"。"到了八十年代以後,各種反列寧的理論和謠言從西方蔓延到蘇聯的報刊、無線電廣播、電視和電影,各種各樣的"德國黃金"、"鉛封的德國車廂"和"僱傭間諜"等謠言已經到了蘇聯的各個角落,而蘇聯這時候的意識形態部門對此完全的熟視無睹,其實這都是美國精心製造的各種信息思想戰武器,由於蘇聯對這些完全沒有防備,對此完全不介意,導致後來蘇聯的意識形態防線全線擊潰。這種情況也和今天中國的互聯網比較類似:打開網路,其它被外資控制的一些主流網站,到處是醜化毛澤東、污衊共產黨、抹黑社會的這些新聞,以及他們精心編造的所謂的歷史,實際上是顛覆我們真正的歷史,他們在編造在傳播。
毛澤東不愧為博古通今、融貫東西、空前絕後的大戰略家。他在打贏抗美援朝的大規模軍事戰爭之後,立即意識到美國的全球戰略已經調整。抗美援朝戰爭證明美國根本不可能從軍事上戰勝中國,在雙方後來都擁有核武器的情況下,美國也根本不可能與蘇聯發生軍事對決,東西方的戰略決戰,必將轉到經濟和文化建設方面,所以毛澤東一邊提出加速工業化,一邊整頓思想戰線,防止和平演變,把這個當成一個重要的戰略問題。所以當赫魯曉夫上台以後,毛澤東更加意識到西方文化戰略的危險。
美國前總統塔夫特曾經宣稱,"美元將代替士兵而戰鬥,美元將比炮彈更有殺傷效果。"1989年8月15日的美國《基督教箴言報》這樣寫道,"對蘇聯的偉大美元攻勢正成功地發展。3萬顆核彈頭和用最新科技成果裝備的世界上最大的軍隊卻不能掩護自己國家的領土拒絕滲透的美元,它已把俄國的工業消滅一半,打垮了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並瓦解了蘇聯社會。蘇聯已不能抵抗,所以專家們預言,它的覆滅是最近2-3年的事情,而我們則應當對那些偉大計劃給予應有的評價,塔夫特制訂了它,羅斯福潤色了它,而且爾後的歷屆美國總統都徹底地執行它"。
在美國這家報紙做出這樣預言後的2年,蘇聯解體了。
曾經的世界超級大國在一夜之間土崩瓦解。我們可以看一看蘇聯1990年當時的軍力是什麼樣的,當時蘇軍的總人數399萬,洲際導彈,蘇聯叫戰略火箭,是1398枚,潛艇發射的彈道導彈是940枚,重型轟炸機162架,各軍種戰鬥機8000多架,坦克是60000多輛,步兵和裝甲運輸戰車76000多輛,它的各種大口徑火炮60000多門,潛艇113艘,大型艦船也是113艘。我們看這麼一支龐大的軍隊,就在這樣一場看不見敵人的戰爭當中灰飛煙滅。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軍隊所遭遇的最徹底的覆滅。而消滅它的並不是全副武裝的對手,而是無影無蹤、無聲無息的敵人。
美國並沒有使用任何常規武器,也沒有使用核武器,但卻使用了用思想俘虜過來的那些蘇聯作家、藝術家,學者和政治家。簡單地說,他們就是使用他的報刊、筆和嘴以及美元紙代替飛機大炮坦克在作戰。
冷戰,美蘇軍隊始終沒有在核武器和熱戰當中交手,但美國的"第五縱隊"不分晝夜進攻蘇聯的體制,蘇聯的人心,蘇聯的經濟。也就是說美國為蘇聯植入了致命的"病毒",這個"病毒"在蘇聯肌體內發作。這就好比兩個人在拳擊台上對陣,而其中一個患有痢疾和其它疾病,那麼兩個人的拳頭還沒有碰在一起,一個人就倒在了地上。
美國對蘇聯所進行的就是思想戰,思想戰是有史以來一直是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間戰爭的最高階段。
推薦閱讀:
※林尚立:社會轉型、民主演進與國家成長
※哪三個國家還禁婚?
※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推進國家治理 構建價值體系
※眼看要被滅國,這個國家趕緊獻上一個大美女,老大立馬發話: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