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岳西的傳統手工技藝:手工挂面

楊雙林,50歲,岳西縣溫泉鎮人。作為傳統手工藝傳承人,有著30多年的手工挂面製作歷史。楊雙林所在的村民小組,有著半個世紀手工挂面製作歷史,以前這裡家家戶戶都生產製作手工挂面,直到現在這裡還有幾戶還在傳承著這門手藝。(記者 儲小兵)

走進楊雙林的家,外表看上去和普通農家小院沒有任何不同,卻看到一些奇形怪狀的木質工具。楊雙林告訴記者,這些都是用來製作手工挂面的工具。那個一尺多高的大缸是用來和面、盤條、醒面的,靠牆邊的大箱子是用來繞條和二次醒面的。那一人多高的架子,是用作上桿、二次拉長和晾乾的。還有個比普通凳子略高些、中間有個孔的凳子,是用來放置笸籃將晾乾的面收置成品的。

手工挂面要經過和面、醒面、盤條、繞條、二次醒面、拉條、三次醒面、上桿、二次拉長、下桿等10個步驟。整套工序做下來要花上20多個小時,均為純手工操作。「製作手工挂面需要好天氣,只有在天晴的時候才能做出來口感好,顏色潔白的挂面。」楊雙林說。

楊雙林父輩就製作手工挂面。以前挂面不是賣,是用小麥換的。上世紀八十年代,1斤小麥換6兩挂面,到後來很少有人種植小麥了,也就直接按照市價進行銷售了。

楊雙林告訴記者,以前由於交通不便,很少有人直接到挂面作坊去購買,傳統的手工挂面製作人,都要挑著擔子走鄉串戶去叫賣。一擔挂面少說也有幾十斤,有時候早上出去傍晚才能到家,很是辛苦。如今交通發達,銷售模式也變了,不用再走鄉串戶去叫賣。現在楊雙林的挂面供不應求,每天都有從各地趕來批發和購買的客商。縣城幾家大型酒店用的都是楊雙林製作的手工挂面,他自己有一輛麵包車,按時按要求直接送去就行了。

問起楊雙林當初為什麼學這門手藝,他說:「小時候家裡窮,兄弟姊妹多,放學回來都要幫家裡做事。久而久之,慢慢就對整個工藝和流程熟悉了,再到後來自己就開始製作,漸漸地傳承了這門手藝。」

傳統手工挂面製作工序複雜,現在做的人已經不多了。像楊雙林這個年紀,算是年輕一點的挂面製作人。楊雙林介紹,村子裡還有幾戶人家也是做手工挂面的,年紀都比他大。做挂面每天半夜就要起來和面,一直要忙道第二天下午。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來學這個,以後機械化製作更加普及,手工挂面肯定慢慢失傳了。機械能替代人工,但是永遠也做不出手工挂面獨特的味道。

當採訪快結束的時候,楊雙林告訴記者:「多拍點照片啊,等以後手工製作挂面慢慢消失的時候,至少下一代還能從照片里看到傳統手工製作挂面的樣子。希望將來能有年輕人來學習,將傳統手工藝傳承下去」。說到此時,楊雙林顯得有些失落和傷感。看得出來,他很喜歡這門技藝。

手工挂面是一種傳統的漢族麵食。細如髮絲、清如白玉,潔白光韌,是耐存、耐煮的手工麵食,選料考究,製作精細,入口綿軟,回味悠長。開水煮兩三分鐘即熟,適合速食。可以過熟之後撈出來過涼水做涼麵、蒸面、炒麵,也可以過涼水之後做麻辣面等等,各種吃法百吃不厭。

據記載,遠在唐代,中國人就已經在食用這種「快餐」。專門從事敦煌飲食研究的高啟安博士說:「檢閱敦煌文獻發現,遠在唐代就出現了挂面,當時叫做『須面』」。過去,學術界一直認為成書於元代的《飲膳正要》所記的「挂面」,是中國有關挂面的最早記載。而在敦煌文書中不止一次出現「須面」,並被裝入禮盒送人。如當時敦煌的一戶人家將「須面」用作了婚俗中的聘禮。到現在仍有諸多地方將挂面稱作「龍鬚面」。

楊雙林的家

楊雙林正在將挂面慢慢拉長

經過二次拉長的半成品挂面

正在晾曬的挂面

正在晾曬的挂面

將晾曬挂面的棍子和面分離,就是成品挂面了。(內容來自岳西網,岳西發布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岳西發布一月最精彩的文章推薦感謝您陪伴岳西發布微信走過2015舌尖上的岳西--腌菜岳西1月11號—17號停電信息童年照看著就是那麼溫馨大貨車司機寫的打油詩岳武高速九大隧道岳西的夜晚竟然這麼美覺得不錯,記得點贊和分享哦↓↓↓
推薦閱讀:

這一次,把你們的驚喜降低一下下好不好呢
沙雨石手工
手制皮具新手完全攻略
做紙模有什麼小技巧?
女寶寶春季里的綠色毛線裙子的手工編織方法

TAG:傳統 | 手工 | 尋找 | 技藝 | 挂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