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宗發願門的行導功能 佛理道緣 凡人大傳

引言 大家知道,稱念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之法,就是我們所說的凈土法門,因為是仗阿彌陀佛的強大願力作為增上緣成就,所以殊勝之極。往生凈土的條件是信、願、行三資糧。上次我們戒修法師已經講了《凈土法門的難信之因》,這是講了三資糧的信門,今天主講願門。題目是:《凈土宗發願門的行導功能》。 眾所周知,信願行三資糧是凈土法門的修行綱宗,(宗—即修行要徑或要道。綱—是行動的綱領。)從三種資量的平面次第來看,是由信發願、由願導行的漸次遞進的過程。如果從三資量的立體 互動角度來看,則如蕅益大師所說的:「非信不足以啟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滿所願,而證所信。」這是說明三資量之間的一種勾鎖關聯的互動互證的關係。但是我們從《阿彌陀經》中看到,釋迦本師在整部經中就講三個字——信、願、行。他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要我們對西方凈土產生深信,深信後要發願求生極樂凈土,怎樣達到往生的目的呢?那就是要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萬德宏名,作為我們往生的善根、福德、因緣。但釋尊在該經中只有一次勸信和一次勸行,而對於勸願則進行了三次之多 。 這就突顯了願門的特殊行導功能,因此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總結到:「非信不能發願,非願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應當發願。又願者,信之券,行之樞,尤為要務。舉願則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勸也。」也就是說,願門不僅是深信凈土法門的憑證,同時也是行門的樞紐,信有願就等於憑證在手永不疑悔,行有願就標誌著標誌著有明確的目標和行動的動力,就能達到往生凈土的目的。足見在信願行三資糧中以願門為重點,起著中樞的導行作用。 在錯綜複雜的因行果報中,發願具有不可思議的力用。《阿彌陀經》三次勸願,願願倍切;法藏菩薩以四十八大願,由願導行,莊嚴行滿而成就了阿彌陀佛;凈業行人的真誠願生之心,正合阿彌陀佛的攝生之願,是故真切發願,便可往生。真誠發願,則信在其中,信願真切,念佛行持自然而起。由此可知只一願字,含攝信願行三種資糧。印光大師在文鈔中說:「凈宗入道要門,信心為首;修持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凈業可成」。蕅益大師云:「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璧相似,亦無得生之理。」因為信願為智行,如人之眼目,念佛為行行,如人之雙足,若無眼目作為嚮導,光靠足行走,怎能達到目的地呢?所以 蕅益大師又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才由持名之深淺。」 就如一個盲人,要他一個人在無人引導的情況下步行到遠地的寧波或上海等,那是不可能的。所以願門在信願行三資糧中具有重要的樞紐作用。基於願門在三資量中的核心作用,下面將擬就四個方面,對願門的義理略作一個討論。 一、願門的基本定義與內涵 「願」的一般定義是指:欲成就某種目標的一種堅定的意向或心態。諸如心愿、志願、意願等,表達著內心當中的某種意向。願在人生當中非常重要,不管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它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原動力,同時它也是人生成敗與否的關鍵。 我們先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說:在此權且把願理解為一種志願或志向,做任何事情沒有志願是行不通的,志願的確立能使人統一思想、統一行動,能組織人的一切行為不至於象一盤散沙。明朝的王陽明曾說:「志不立則天下無可成之事」,可見志願是一個人精神價值的體現,也是一個人生命存在的精神支柱。同時,志願的確立能釋放人生的生命能量和提升人生境界,一個沒有志願的人就象一艘沒有舵的船一樣,永遠只能隨波逐流最終迷失了自己。因此在世間法當中就強調從小就要立大志願,沒有志願作為導航的人生必將一事無成。 從出世間法的角度來說,願力的有無對修行人尤為重要,因此在大乘佛法的修行過程當中,願被列為一個非常重要的修行科目,沒有願的介入任何因行都不能成就。佛法當中將願分為「總願」和「別」兩種,總願是指一切修行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共同之願,它代表著大乘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的根本精神和基本原則。比如從我們進入佛門受三皈依開始,就要發起「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宏誓願,這即是事相上的總願;然後還要發起「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將四宏誓願消歸自性,這是理體上的總願,這就是大乘佛法發願總的指導方針。任何一個大乘行者,要成就菩提之道,都必須按這個總的指導方針來發願,來行持,才能達到了生脫死,轉凡成聖,廣度眾生,廣度眾生直至成佛的的目的。願就相當於導航裝置,如果沒有這個導航裝置來把握行持的方向,最終就很難達到成就佛道的目標。 除了總願之外還有別願,別願是在總願的基本原則下,佛菩薩根據自身根機和在因行中的特殊情況,所發的一種有別於其他佛菩薩的願,這樣的大願就稱之為別願。就好像國家的《憲法》是一切法律的總綱,各部門或地方政府根據各自的不同情況,制定出部門條例或地方政府法規一樣,但是其中一定是以國家的《憲法》為總則。菩薩別願的產生也是這樣,在四宏誓願總的原則之下,每位菩薩都有各具特色的不同願心。諸如釋迦本師有五百大願,願在濁惡世界成佛廣度眾生。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他要建立極樂凈土來廣度九法界眾生;藥師佛有十二大願;普賢菩薩有十大願,觀世音菩薩的十二大願,文殊菩薩的十大願, 我們大家都熟悉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這是地藏菩薩的大願。這些就是別願。 總之,無論是總願還是別願,無非都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導航系統。有了這一導航系統,才能以各種緣分度盡九法界眾生而最終成就佛道。由此可知,在我們修行當中發願至關重要。正如凈宗十一祖省庵(實賢)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說:「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 那我們凈宗願門有何特點呢? 二、凈宗願門的特點和發願參照系 (一)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和極樂凈土的建立 凈土法門的建立,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作法藏菩薩時,於世自在王如來前,發下大願,他發願道:「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又道:「一切恐懼,為作大安,……我當哀憫,度脫一切,十方來生,心悅清凈,已至我國,快樂安隱。」 法藏菩薩立志高遠,智願廣大,他要建立超過十方諸佛國土第一殊勝莊嚴的凈土佛國,來救度十方一切眾生,往生其國,並且使往生者得到真正究竟的快樂安隱(即是一生圓滿成佛)。於是,在世自在王如來的加持之下,他以登地菩薩的身份,專一其心,對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的粗細、好壞、善惡、美醜等原因,深入研究,細緻分析,經過長達五劫的嚴密思維,攝取諸佛國中能幫助眾生快速了生脫死,轉凡成聖,快速成佛的精華部分,同時彌補它們的不足之處,發下了宏偉的四十八大願。其後法藏菩薩又經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他難捨能舍,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修積菩薩六度萬行圓滿,建立了殊勝莊嚴的西方極樂凈土,法藏菩薩也得以成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大願殊勝之極,超過一切諸佛之願,他的四十八願被稱為「大願之王」;他的國土殊妙超絕,超過十方一切諸佛剎土,稱之為「極樂凈土」;阿彌陀佛也被尊稱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受到十方諸佛如來的稱揚和讚歎。 阿彌陀佛建成極樂世界後,利用他的無邊的智慧之光,照耀著十方所有眾生,用他的萬德宏名,廣納十方所有的親人,用他的無量的功德智慧攝受十方一切眾生,敞開他的極樂世界大門,廣泛地接納十方所有的親人,這樣,殊勝的凈土法門得以建立,阿彌陀佛也就開啟了大悲大願救度十方九法界一切眾生的巨輪,在十方法界茫茫大海之中,三界來回,永不停息地運載眾生往生其國。由此可知,凈土法門之願,不光是眾生髮願往生之願,更有阿彌陀佛的大願來攝持,此二種願力的互動互攝和力作用的結果,才能達到往生凈土的目的。從眾生的角度說,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土,是一真法界,是阿彌陀佛妙明真心的圓滿展現,只有破無明證法身的法身大士,才有能力自己到達。地前眾生(六凡、小乘聲聞、緣覺、以及登地以前的三賢位菩薩。)自己無能力往生,必須發願與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感應,蒙阿彌陀佛接引方能往生凈土。從佛方面說,阿彌陀佛的願力再大,他有能力幫助眾生往生,但是眾生若不發願,不願往生,阿彌陀奈何和不得,因為佛不度無緣之人。 (二)眾生髮願與彌陀大願感通的原理 阿彌陀佛的大願就如遍覆十方法界的強大磁場,眾生髮願往生,就如鋼針,無不被阿彌陀佛的強大磁力牢牢吸附,必定往生其國。釋迦本師在《阿彌陀經》告訴我們:「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只要眾生髮願往生極樂凈土,決定不會退轉菩提之道,已經發願者,已經往生;現今發願者,現今往生;將來發願者,將來往生,無不往生者。由此可知,發願對往生很重要,只要你能發願,必定往生其國。因為有阿彌陀佛的強大願力攝持作為我們往生的增上緣。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講了四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究竟不退。位不退——一經往生,必定轉凡成聖,不再退回凡夫位。行不退——往生者必定修大乘菩薩行,決定不落入小乘偏真涅槃的巢穴。念不退——念念不退菩提心,必將流入薩婆若海,也就是佛的大智慧之海,一生必定成佛。究竟不退——是說若有人只要能聽到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必定會得到阿彌陀佛的大願救度,最終必定往生其國,這叫「究竟不退」。 由此可知,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猶如一粒金鋼種子,非常重要,我們所有的佛弟子要將這一宏名廣泛弘傳,不論他學不學佛,不管他相不相信,見面給他念一句阿彌陀佛,他只要聽到,這粒金鋼種子就種下去,就會深深地種入他的八識田中,只要因緣一成熟,決定會生根發芽結果,必定得阿彌陀佛救度往生凈土成佛。當今通迅網路發達,大家可以利用通迅網路等將阿彌陀佛這一萬德宏名廣泛弘傳給方廣大眾生,廣種佛因。 幽溪傳燈大師在《凈土生無生論》中說:「然磁能吸鐵而不能吸銅,針能合磁而不能合玉,譬如佛能度有緣而不能度無緣,眾生易感彌陀佛而不易感他佛。」阿彌陀佛的願力再殊勝,阿彌陀佛的磁場再怎樣強大。如果宗門教下的修行人,輕視凈土,不願往生,雖然他們或有修行功德,亦不能往生,猶如磁不能吸銅攝玉一樣。反之,五逆十惡的極罪重人,臨終地獄相顯,真誠懺悔發願求生凈土,稱佛名號,亦決定往生,因為依阿彌陀佛的大願作增上緣故,猶如磁能吸針,無一遺漏。諸佛度眾生,眾生受度化,其中效果成敗,全在緣之有無。阿彌陀佛與十方眾生,尤其是與娑婆世界眾生最有緣份,我們與阿彌陀佛的西方凈土最易感通,往生亦最穩當。在現有的漢傳《大藏經》中可以看到釋迦本師在二百七十多部經中提到阿彌陀佛及極樂凈土,勸眾生往生。所以以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作為我們發願的參照系,發願與阿彌陀佛大願相應互感至關重要。 (三)、對四十八大願的簡介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是建立西方凈土的核心,也是凈土法門的關鍵,是我們發願的參照系,所以我們能否往生極樂凈土,關鍵是我們的發願與阿彌陀佛大願是否相應,是否正確。有鑒於此,那我們對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就有必要了解和認識,特別是對我們凡夫眾生如何往生凈土之願要有深刻地認識。下面對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作一探討。(該願是以曹魏康僧鎧譯本為主) 總體來看,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由三部分組成——攝法身願(有3願)、攝凈土(有5願)、攝眾生願(有40願)。 1、攝法身願:是由三願組成——光明無量願(第12願)、壽命無量願(第13願)和諸佛讚歎願(第17願)。攝法身三願,從表面上看,好象阿彌陀佛在只是在莊嚴自己的法報之身,而究其實質,阿彌陀佛之願,全是為了廣泛度化九法界眾生而建立。光明無量願是阿彌陀佛以他那無量無邊的智慧光明,以及十二光如來的德能,恆常不變地照耀十方一切的眾生,使他們業障消除,智慧增長,心量廣大,能接受阿彌陀佛的大願救度,早日發願,往生其國。壽命無量願,是阿彌陀佛要以無量的壽命來救度眾生,幫助眾生,成就眾生,使九法界眾生都能早日圓滿成佛。顯示了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的廣大悲願,永無盡止,他永遠是九法界眾生能歸命依止的大慈父。而諸佛稱讚願,是阿彌陀佛要十方諸佛如來,將其大願廣泛弘宣,將其萬德的洪名普遍弘傳,使十方每一個佛剎的眾生都能聽聞到他的名號,深信凈土法門,早日迴向發願求生其國,早日圓成佛道。展示了阿彌陀佛的無邊心胸和救度眾生悲願無盡的廣大情懷。 2、攝凈土願:有五願,是阿彌陀佛為十方往生的眾生,提供一個殊勝絕妙的道場,我們只要往生其國,就能得到以下利益: 身體狀況: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蓮花化生,身紫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備,絕無美醜之分;女子轉為男身,諸根無不具備。 生活環境: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所處宮殿,七寶所成,燦爛光明;七寶池八功德水,香潔無比;七寶妙樹成行,發出無量的妙法音聲。 修行殊勝:永無不善之名,永不墮三惡道;五眼六通具足;智慧增長,壽命無量;供養十方諸佛,隨念即到;十方剎土聞法,舉念成行;諸大菩薩為伴侶,修學佛法自然增進;總之,讓往生者在清凈莊嚴的環境中,自然快樂地生活修學,自然念佛念法念僧,任運斷惑證真,疾速成就佛道。 可以說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是法界最殊勝的第一道場。 3、攝眾生願是阿彌陀佛大願的重心(共四十願)。 阿彌陀佛願願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願願幫助眾生早成佛道;但是對我們這些無始以來沉輪於生死苦海中無力自撥的五濁惡世眾生又特別悲愍,培加偏愛。下面將與我們凡夫眾生往生其國關係最密切的最核心三願——十念往生願,臨終接引願和迴向必生願,作一重點介紹。 (1)十念往生願 願文:「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願文大意是:設使我成佛,十方世界的一切眾生,聽聞到極樂世界以及我阿彌陀佛的名號,便生起真誠至信之心,歡喜踴躍,願生我國,稱念佛號乃至只有十聲,即得往生,若不能往生,我終不願成佛。唯有犯五逆重罪同時又誹謗正法的眾生,不為此願所攝。 阿彌陀佛接引我們往生其國的條件是如此的簡單:1、只要我們不誹謗正法(當然包括凈土法門),不是五逆之徒;2、真心相信他的大願救度。3、發願往生其國;4、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乃至一聲。我們決定往生其國。第十八願是最關鍵的一願,歷代祖師大德都將這一願列為凈土法門的本願王,因為它攝受的對象主要是十方世界的凡夫眾生,不論智慧高低,不論富貴貧賤,不論修為多少,不論罪業輕重,乃至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的眾生,只要深信切願力行念佛,必定仗阿彌陀佛願力加被,帶業往生其國。這是十方其它諸佛剎土所沒有的,我們知道,十方諸佛很多,諸佛的凈土佛國也很多,但是象阿彌陀佛這樣,只要相信其極樂凈土,深信其大願救度,真誠發願往生其國,念他的名號十聲乃至一聲,都能成就其帶業往生;不僅如此,人們一但往生,還圓證三不退,必定圓滿成佛。這麼簡便,這麼殊勝,這麼究竟的法門,是其它諸佛國中所沒有的。這就是彌陀大願最殊勝之處。所以十念往生願,使我們處於無明黑暗中的凡夫眾生見到了無限的曙光,使我們漂流在生死苦海中的眾生找到了妙寶巨航,只要我們發願乘上它,仗阿彌陀佛的大願之力,就能穩妥保險、萬無一失地渡過痛苦煩惱的生死苦海,達到快樂自在的彼岸——那就是我們的極樂家鄉。 為什麼造五逆罪並誹謗正法者不能在此之列,這並不是阿彌陀佛不慈悲,而是造五逆之罪極重,同時不但不信佛法,還誹謗佛法,這樣的人不能與阿彌陀佛的慈悲心相應,也不能與阿彌陀佛的大願相應,所以不能往生。但我們從《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下生來看,五逆之人,但不誹謗正法,臨終地獄相現,逢善知識勸其念佛十聲,念念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亦能蒙佛接引往生其國。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闡明誹謗正法不能往生的原因時說:「人們都知五逆之罪極重,不知五逆十惡之罪皆是無正法所致,所以誹謗正法較五逆罪更重。」這一點我們千萬小心,無論對佛法信不信,切莫誹謗佛法。佛法是告訴我們人生宇宙真實相狀的一代教法,是佛陀親證的大智慧的結晶,無論你信不信,它都真實存在。所以誹謗正法是斷眾生的法身慧命。 (2)臨終接引願 願文:「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此願大意是:設我得成佛之時,十方眾生,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修持六度萬行種種功德,以此功德,至誠迴向、發願欲生我國,此人臨命終時,我即與凈土聖眾,環繞此念佛人前,接引往生。如此願不兌現,我終不成佛。 此願也是阿彌陀佛攝受眾生關的鍵願之一,表達著阿彌陀佛對眾生如慈母般地護佑。我們被煩惑所困,業障纏繞的凡夫眾生,臨命終時,第六意識不行,第八阿賴耶識中煩惱習氣種子亂髮,一生所作善惡,乃至多生多劫的善惡業種俱時頓現。爾時業障深重的凡夫多有顛倒:或起惡念,或發邪見,或繫念親人,或迷悶發狂,或恐懼心亂等種種惡相,障礙念佛人往生。阿彌陀佛因地悲愍凡夫眾生臨終顛倒散亂之苦,特發臨終接引願,慈悲攝受眾生。凈業行人臨終蒙佛光注照,聖眾蓮台接引,心神安穩,如入禪定,神識離體之際,就是蓮花化生之時。直捷穩當!吾輩下劣凡夫若無阿彌陀佛臨終接引,要靠自力衝出業網,萬難萬難!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的臨終關懷可謂周詳備至,使我們對死亡的恐懼轉化為對法生慧命的歡欣,乃是一切眾生最勝妙的終極關懷。 (3 )繫念定生願:不僅如此,阿彌陀佛還保證念佛發願往生的眾生,和自力修持迴向往生的眾生必定往生其國,故又發了第二十願繫念定生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這一願是說,十方眾生,聽到阿彌陀佛的的名號,嚮往極樂世界,並將所修的功德福報等,真誠地迴向,願求生西方凈土,一定能達到目的。這是阿彌陀佛對發願和迴向往生者的保證願。 另外,阿彌陀佛發的必至滅度願,此願也是阿彌陀佛攝受眾生的核心愿,直指彌陀建立大願的終極目標。阿彌陀佛慈悲濟度十方眾生,不是給予眾生人天福報的幻樂,也不是暫立聲聞緣覺的化城,而是給予眾生究竟圓滿的成佛大利益。是要往生的眾生,一生圓滿成佛。在《無量壽經》的五種原譯本中,宋法賢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經中是三十六願,但每一願最後都有「(速、不久速、速即)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漢譯即是無正等正覺,就是成佛。所以阿彌陀佛的大願,是願願幫助往生的眾生快速成佛,這在每一願文中體現了出來。 (四)彌陀他力果教門的殊勝 從阿彌陀佛大願可知,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往生凈土,直致成佛的過程分三步進行。第一步:令十方眾生信願持名,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脫離三界六道的輪迴之苦,首先了生脫死,轉凡成聖。第二步:令往生者在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之下,安住大乘正定聚,達三不退,不再退轉為小乘根性,墮偏真涅磐之險。第三步:令達三不退的往生者,直趨大乘佛果,究竟圓滿菩提。以上三個層面構成阿彌陀佛大乘的本質內涵,亦是彌陀願力饒益眾生之深恩。 我們要知道,業障深重的凡夫眾生,要靠自己之力,走通途修行成佛之道,從信心建立起到成佛,時間要經歷三大阿僧祗劫,生生世世經歷無數生死,還要經歷各種考驗各無數險關,而其中這三關最難透過:那就是了生脫死關、證不退轉關、直趨大涅磐關。怯弱行者在此三關面前,鮮有能透過者。我們從釋迦本師的一代教法可以看到,釋迦世尊於菩提樹下初成正覺,宣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將其所證佛果境界,以及因地修行方法,全部展現出來,可是其聲聞弟子如聾若啞,無法領受。這樣世尊不得不退而其次,一乘開三乘,先講小乘四諦、十二因緣法,是其弟子脫離生死之難,證小乘聖果,隨後經過八年方等之教,彈偏斥小,嘆大褒圓;又二十二年說般若,轉教付財,融通淘汰;漸漸使其弟子根機成熟,回小向大,到法華會上,世尊才開權顯實,會三歸一,宣說一佛乘法,講諸法實相。使其弟子個個得成佛授記,但是仍有五千阿羅漢弟子退席。可以想像靠自力成佛之道是多麼的艱難。 阿彌陀佛以其大慈悲心,悲愍十方眾生自力成就之艱難,以光明和名號的形式,以其願力加持攝護眾生,只要眾生往生其國,就順利度過三關,即使是業障深重的眾生,亦能帶業往生,圓證三不退,決定成佛。阿彌陀佛猶如我們十方眾生的大慈父,對我們每一個眾生怎樣了生脫死,轉凡成聖,直至成佛無不給我們考慮得周祥備致,無欠無餘。使惑業深重者,帶業往生;使斷惑業者速證菩提。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不可思議,大智大慧不可思議,大願大力不可思議! 佛恩浩大,至極無比,我們唯有深信、切願、力行念佛,往生凈土,圓滿佛果,廣度眾生,才能報達阿彌陀佛深恩於萬一。 從阿彌陀佛大願建立之因,可以看出,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是建立在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上,是從佛果位建立,起步高遠,智願超絕,得到諸佛如來的加持,自開他力果教門,其凈業行持是從果起修,真正實現了速疾起願,速疾滿願,速成凈土的初衷。這就招示著凈土法門他力果教門特質。這一特質在阿彌陀佛度眾生的果地上更是發揚光大。惑業深重的凡夫眾生仰賴阿彌陀佛的願力,信願持名,即帶業往生,橫超三界,徑登不退,一生成佛。其修行下手處即是從果起修——稱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這一阿彌陀佛果地的名號,其實就是我們人人本有的「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以此果地覺作眾生修持之因心,名具萬德,名召萬德,行人念佛即將阿彌陀佛的萬德,轉換成自已的功德,即念念佛,即念成佛,香光莊嚴,不可思議。凈土法門乃佛教陀一代時教中最圓頓最方便的法門。我們今幸遇到,應當發願,求生佛國,不能輕易錯過。 三、凈宗願門之心行——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攝受我們,用他的大願加持引導我們,其目的就是要我們永離娑婆之苦,早日了生脫死;永享極樂之樂,早日圓滿成佛。我們必須發真切之願,才能與彌陀願力相應,才能蒙佛接引,往生其國。所以凈宗願門的核心內涵即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那我們怎樣具體行持呢?從以下幾方面來闡釋。 (一)、真為生死,發出離心,深信發願,求生凈土。 我們要往生凈土,首先要真為了生死,要發出離心, 出離心是了生死的根本,若不真正為了生死,一切學法、修持,都成為戲論,不能得到真實的效益。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是一五濁惡世,是我們虛妄分別染污心識所招感的穢土,其中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但一切的重苦,無過於生死之苦,而處於生死苦海之中的我們又無一人能夠倖免。若生死不了,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出一胞胎,又入一胞胎,輪迴六道,苦不堪言。而輪迴路險,上升很難,墮落很容易,佛在經中告訴我們:「……得人生者如爪上土,失人生者如大地土。」由此可知,得個人生是多麼的不容易;而一失去了人身,又萬劫難復。並不是說能到天道中享受快樂,大多數都是墮入三惡道,去經受無量的痛苦。長久地在三惡道住家,難以出離。正所謂:「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鄉;三途一報百千劫,欲生人天了無期。」一入惡道,萬苦交煎,無歸無救。每一思及,汗毛直豎。佛在世時,有弟子證了宿命通,看見他前生墮在地獄受苦,那種痛苦慘劇,今生都證聖果了,當下全身毛孔鮮血滲出,那種懼怕成度,可想而知。但我們若不願往生凈土,自己又無能力了生死,那其結果只有一個,就是墮落三途,長久在其經受無量痛苦。這一點大家千萬緊記。當今之時,凡夫眾生若不往生,絕定墮落。(我也曾親見地獄出人的恐懼)我們應該警醒,真為了生死,早發出離心,真誠發願,求生凈土,佛力加被,一生決定達到了生脫死之目的。 (二)、認清形勢,明了根機,仗佛慈力,發願往生。 從當今佛教界的現象來看,真正認識到凈土法門對我們了生脫死至關重要的不多,特別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行者、學者,大多對念佛求生凈土之法,不屑一顧,總認為太過簡單,那是老太太,老公公所修之法,是愚夫愚婦行持之道,簡單的念佛往生法,與他的學識和身份不相符合。而對談玄說妙、明心見性的禪宗;對理論龐大,廣博精深的天台教觀;對邏輯嚴密,分析細微的唯識法相;對三密相應,即身成佛的密宗,道是興味盎然,趨之若鶩(WU )。在此並不是說對教門的研學,對宗門的參悟,對其它法門的修習有何不對。絕對沒有此意,而是說我們首先要認識到我們所處的時代,要明了我們自己的根性。葯無貴賤之別,愈病則良;法本無高低之分,應機則優;法不應機,事倍功半,甚至是狂費心機,一世無成。我們要明了,我們現今所處的是未法之時,在這個時代出現的我們,已經是業障深重,根機漏劣,善根微淺。釋迦本師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指出:「未法時代念佛得堅固」,更明確指出:「未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處於未法時代的人們,只要不是佛菩薩再來,要靠自力了生脫死,甚難甚難。正如印光大師所說:「吾人在生死輪迴中,久經長劫,所造惡業,無量無邊。若仗自己修持之力,欲得滅盡煩惱惑業,以了生脫死,其難逾於登天」。而此時最適合眾生根機者,即是仗佛慈力,往生凈土的凈土法門。印光大師又說:「若能信佛所說的之凈土法門,以真信切願,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無論業力大,業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譬如一顆沙子,入水即沉。縱有數千萬斤石,裝於大火輪船即可不沉,而運於它處,而隨意使用也。石喻眾生業力之深重,大火輪喻彌陀慈力之廣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須到業盡情空地位方可。否則縱令煩惱惑業,斷得只有一絲毫,亦不能了。喻如極小之沙子,亦必沉入水中,決定不能自己出於水外。」是故大師一生專弘凈土法門,力勸眾生髮願念佛往生西方。他還就凈土法門較自力殊勝的原因講道:「良以一則棄佛力以專主自力,一則專仗佛力,而由佛力引發自力。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聖,了生死也。」我們知道,在佛法中,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業力可思議,願力不可思議,而其中又以佛力最不可思議。凈土法門是以佛力、法力再加上自已本具的信願念佛之力,三力相加,就如大洪爐消片冰雪(我們的業障),一觸即化,更無有餘。而光靠一生自已的修持之力要消多生累劫之業力,猶如一碗燙水溶化嚴冬臘月厚厚的冰雪,那無濟於事。所以當今處於未世鈍根的眾生,應當深明佛義,選擇上契諸佛之理,下應眾生之機的凈土法門,專精緻力,方可仗佛慈力,橫超三界,於此一生即了卻百千萬劫不易了脫之生死大事,或修學其它法門,一定要迴向凈土也能真正達到目的。從佛經祖語之言教,從往聖前賢之身行,從現今往生之事例,我們可以明了這是千古不諍之事實。所以我們對此要深信不疑,專精修學,發深切願,往生凈土。方不辜負此難得的暇滿人生!——智慧揀擇,選擇此生成就的法門。 (三)、凈宗原理,甚深難測,唯佛與佛,方能究竟。 因為凈土法門修持極易,信願念佛即可。所以很多人,認為凈土法門理論太簡單,不值得一研究。是不是這樣的呢?我們從佛經祖語來找答案。 《法華經》說:「諸佛出現世間,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佛陀開示的一切法門,均為使眾生,破迷開悟,了生脫死,圓滿無上菩提。凈土法門亦然,是阿彌陀佛因地徹證真空理體,以無盡的大悲,稱性發起四十八大願,由願導行,經歷無央數劫,住真實慧,積功累德,圓成大願,自致成佛。是故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與阿彌陀佛名號,皆是由真空藉助願力所生起的妙有,即是諸法實相的妙境界相。阿彌陀佛以其佛果地的功德,用其名號為載體,以願力為動力,全體受於九法界一切眾生,以其果地覺,作眾生的因心,因該果海,果徹因緣。眾生致誠一念阿彌陀佛為始覺,所念之阿彌陀佛為本覺,始覺合於本覺,即成就究竟覺。這是從佛果地上直接起修的特別殊勝之法。眾生一念致誠心,與阿彌陀佛相應,即攝佛功德為已功德,所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凈土念佛法門,是轉凡心為佛心,轉五濁為凈域,橫超三界,轉凡成聖,即生作佛的特別法門;而又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實為如來稱性極談。 故凈宗九祖蕅益大師判教說:「持名念佛一法,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他又闡釋道:「阿伽陀葯,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是故一句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從釋迦世尊的一代時教來看,從初成正覺宣講《華嚴經》到最後的圓滿《法華經》、《涅磐經》時,無不宣說凈土法門,古大德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華嚴經》稱為經中之王,完全道出佛果位上的境界以及其因地修證方法,其所被根機是破無明證法身的法身大士,都是登地的大菩薩。《華嚴經》中示現一生成就的是善財童子,他在文殊菩薩坐下發菩提大願,然後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其中第一位參學的德雲比丘,就教他念佛法門,參學的最後一位善知識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教他修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也是要他求生凈土,才能圓滿佛果。《法華經》也稱為「經中之王」,人們常說成佛的《法華》,釋迦世尊在法華會上開權顯實,會三歸一,授記第子必將成佛,且經上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為什麼一稱佛,就已成佛道?因法華經講的是一乘圓教,事理無礙,因果同時,所以一稱佛是因,當下得佛果。)法華會上表演的是龍女,八歲成佛。大家注意到沒有,在這兩部經中之王中示現的一生成就的善財、龍女,最後歸到那裡,最後歸到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身邊,作菩薩的侍者,幫助菩薩度化眾生。大家都知道,我們的觀世音菩薩是西方三聖之一,是阿彌陀佛的得力助手,所以這也就是表法,善財、龍女表釋尊一代時教回歸極樂凈土,才能圓滿成佛。 所以凈土法門,是難信易修之特別法門,因其理甚深,全體是佛果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位臨佛果的等覺菩薩只能略知少份,何況其它。這在《無量壽經》下卷,釋尊講三輩往生之因後,釋迦本師告訴阿難,「阿彌陀佛,威神無極,十方諸佛都讚歎阿彌陀佛,並各於其國勸無量無數菩薩眾,到無量壽佛所,聽受經法,能得到授記」。接著世尊在偈頌中講;「 ……若人無善心,不得聞此經。清凈有戒者,乃獲聞正法。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驕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宿世見諸佛,樂聞如是教。聲聞或 菩薩,不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不能開導人,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是故當發意,設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會當成佛道,廣度生死流。」[這段經文對我們的啟示(1)、必有善根,才能聽此經。(2)宿世見過世尊及諸佛,才能樂意聽聞是教,並謙敬奉行。由此可知,十方諸佛都宣講凈土法門。(3)、驕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4)、三乘不能究竟明了此法。] 所以凈土法門難聞、難信。我們聽聞到此經,說明我們有善根。歡喜奉行,說明我們過去見到過諸佛如來,聽聞過凈土法門。為何我們還在娑婆?一者、不是凡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中說:「若有眾生,得聞佛名,慈心清凈,踴躍歡喜,衣毛為起;或淚出者,皆由前世為作佛道,故非凡人」。也可解釋為信願永遠堅固者,其身雖還在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其心已送往生極樂,而為極樂之佳賓。二者、不真信切願念佛懈怠,未能往生,所以今生又來了。對於凈土法門不信者,要懺悔。你看,佛要你一生成佛,可偏不信,要顯已能,我們的修為能與佛比較嗎?那不能比啊!這不信的內容就多了——不信佛語,不信彌陀大願,不信阿彌陀佛威神之力,不信十方諸佛讚歎勸行,不信諸大菩薩示現,不信極樂凈土殊勝絕妙。佛力法力都不信,只信自己之力,你說不是「驕慢弊懈怠」是什麼?今生聞到凈土法門,千成不要錯過,要發願往生。不信者,不願往生者多懺悔,多發願,多看往生傳,多求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加被。半信半疑者也如此。佛菩薩慈悲,一定會滿我們願的。 (我自己深有體驗,懺悔、發願可堅定信願的好處。我感謝諸何時菩薩救度我,才有我今天的一切,這一點,我與我們戒修法師一樣,感恩佛菩薩,立願要弘揚殊勝的凈土法門,願更多的眾生往生凈土成佛。) 凈土法門雖然難信,但又極容易修持,只要深信切願念佛,決定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只要一往生,就一切該辦,一生必定成佛。所以曇鸞大師說:「說一千,道一萬,凈土法門的關鍵,是要往生,而不是其它。只要一往生,一切皆自然妥當。」佛經又云:「若人但念阿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天台智者大師說;「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印光大師在文鈔中更是盛讚道:「是知信願念佛一法,乃上聖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謂余門學道,似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如風帆揚於順水。可謂最善形容者矣!」大師又說:「故(凈土法門)得九界咸歸,十方共贊。千經並闡,萬論均宣。誠可謂一代時教之極談,一乘無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歷劫難逢,既得見聞,當勤修習。」他更贊道:「九界眾生舍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法,下無以普度群萌。」不是大師這樣的再來人,誰能說出這樣的話。 有無依據呢?依據在《普賢行願品》中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彼佛眾倒咸清凈,我時於勝蓮花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矣,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文殊菩薩也發願)大家注意,文殊、普賢菩薩是在代我們發願,是引導我們發願求生凈土。華嚴經中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什麼法門都修,最後都要導歸極樂才圓滿。我們現在是一品煩惑未斷,還不發願往生,你說我們是大智慧呢還是大愚痴。但我們只要一往生,與這此法身大士為同參道友。多麼殊勝阿!修其它法門照樣,但迴向即可。) 我們不能以自己的小智小慧,妄測佛果地境界,不要小看、輕視凈土法門。所有佛弟子,唯有放棄師心自用,遵詢佛陀的教誨,深信凈土法門,或專修或修它法迴向發願念佛求生凈土,不為它歧所惑,方能於此生中能到真實利益。不負難遇之凈因,不負此生之佛緣。萬望諸大德珍重! (四)、祖師大德,凈土聖賢,作為榜樣,發願往生。 上面可以說是從理上闡明發及佛菩薩示現要我們發願往生。下面再來看看古往今來的古聖先賢,他們非常感人的往生的事迹,激發我們要真信、要切願,要念佛,要往生凈土。古人常說:「欲知長安路,須問過來人。」古來祖師大德,往聖前賢,他們以身作則,親身實踐,給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在當今善知積少,「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樣一個五濁之世,我們若找不到善知識怎麼辦呢?那就去找祖師大德,以他們為善知識,向他們學習,他們走過的路絕對不會錯,因為他們已經是過來人。這一點我們要感恩我們的法師,他們時常給我們傳達此理念。 我們先來看在印度往生的聖賢: 1、《無量壽經》中佛記娑婆世界有七百二十億不退菩薩(圓初住以上),當生極樂國,諸小菩薩當往生者其數不可計。它方佛土往生者亦無量無數。 2、釋尊度其父王並七萬釋種往生極樂凈土。在《寶積經》道;「佛告父王,一切眾生,皆即是佛,汝今當念西方世界阿彌陀佛,常行精進,當得佛道。並授記七萬釋種往生凈土,無畏成菩提。 3、馬鳴菩薩:是禪宗十二祖,八地菩薩身份往生極樂凈土。 4、龍樹菩薩:《楞伽經》中道:「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龍樹菩薩,禪宗十四祖。是漢傳佛教八宗共祖,釋尊授記往生極樂凈土。 在我國的往生大德:往生者太多了,《凈土聖賢錄》、《往生瑞應傳》、《現代往生錄》等,還有各佛學雜誌報導的也很多。下面略舉部分典型者於下: 凈宗初祖慧遠大師集123人蓮社念佛往生,個個瑞相昭著。慧遠大師住盧山三十年不下山,專精達念佛三昧,三次見佛往生。劉遺民證念佛三昧,佛為其摩頂,衣覆其身,預知時至,瑞相往生。 凈宗二祖善導大師,稱彌陀化身,念佛精勤,嚴冬長跪念佛全身都出漢,每念佛一聲,口有光出,故號稱光明和尚。預知時至,自在往生。 天台宗:智者大師(538-598 ),(稱小釋迦)台宗實際創史人,著天台「三大部」、「五小部」創宗天台,光州大蘇山誦《法華》證法華三昧,華頂坐禪得妙悟,神通道力不可思議,臨終專稱阿彌陀佛,唱《無量壽經》及《觀經》經名竟,贊曰:「四十八願,莊嚴凈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悔者,尚得往生,況戒慧熏修,聖行道力,功不唐捐。」示五品位(圓伏三界見思惑,外凡位)往生凈土。可見自力了生死多難。 唐懷玉,寧海人,一食長坐,誦《阿彌陀經》三十萬遍,日誦佛號五萬聲,常行懺悔,一天見西方聖像數如恆沙,一人持銀台來迎懷玉法師,懷玉說:「我一生精進,誓取金台,為何不然。聖眾隱,其更精進。一日書偈云:「清凈皎潔無塵垢,上品蓮台為父母,我修道來經十劫,出示閻浮厭眾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離娑婆歸凈土」。西方三聖金台接往生。 蕅益大師,自號八不道人——不許古之律教禪儒,不屑今之律教禪儒。凈宗九祖,通儒通律,參禪得開悟,宗天台教觀,一生著作甚豐,著《彌陀要解》印光贊古佛出世再作注,不能超過其上者。集《凈土十要》等。後三年專修凈土,示名字位,往生凈土。其自述一生歷程言:「信釋迦之誠語,悟法藏之願輪,始知若律教禪,無不從凈土法門流出,無不還歸凈土法門。初於宗乘,苦參力究數年,雖不敢起增上慢自謂到家,而下手功夫得力,便謂凈土可以不生。逮一病瀕死,平日得力處全用不著,方乃一意西歸……有禪有凈……今專於凈土三載,熾然舍穢取凈,與不取捨元非異轍,較西祖來意,豈不更直捷耶?」其自像贊: 不參禪,不學教,彌陀一句真心要。不談玄,不說妙,數珠一串真風調。由他譏,任他笑,念不沉兮亦不掉。晝夜稱名誓弗忘,專待慈尊光里召。懸知蓮萼已標名,請君同上慈悲舟造。 印光大師贊九祖: 宗乘教義兩融通,所悟與佛無異同。惑業未斷猶坯器,經雨則化棄前功。 由此力修念佛行,決欲現生出樊籠。苦口切勸學道者,生西方可繼大雄。 近代圓瑛法師:研究《楞嚴經》四十年,號楞嚴王。名三求堂——求福求慧求生凈土。 江味農居士:研究《金剛經》也四十年,《金剛經講義》權威之作,歸凈土。 現代悟道大和尚:證念佛三昧,建寺安僧勸眾念佛。預知時至。安祥往生。 福鼎青宣老和尚:不收徒,不住持,閉生死關九年,自在往生。感動當地十幾萬人信凈土法門。四川何佛城寺魏興國老居士,八十歲始念佛,五年預知時至,在念佛七畢中午十二點正,在千多人念佛聲中自在往生。 從印度到中國,從古代當今,無論男女老幼稚,貧富貴賤,往生的人太多了,不甚枚舉。不光人類如此,天道、地獄、餓鬼道、畜牲道的眾生往生的也很多。下面給大家講一個念佛度棘粒地獄283個眾生往生凈土的事例。 各個事例都給我們提示凈土法門不可思議。他們行持,真正得到往生之利益,我們向他們學習,同樣也能親獲利益。希望大家努力,今生一定要得發願往生凈土,親獲實益。 (五)、發菩提心,自利利人,正助相合,萬善為歸。 凈土法門是大乘極圓極頓之法,它同其它大乘佛法一樣,要得成就,必須要發菩提心,這是修學大乘佛法的基礎。藏傳佛教將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般若智慧)作為解脫的三大要素。《華嚴經》上講:「若無菩提心,修一切善法是為魔業。」同時又說:「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究竟圓滿的覺悟那就是佛。一切事從因果來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菩提得菩提,種佛就得佛。我們凈土念佛法門,就是念念佛種,念念得佛。所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多麼直捷痛快啊! 簡單地說,菩提心就是大悲、大願、大智慧相結合的心。《華嚴經》上說這三者就象一盞燈的三個方面:燈油、燈柱、燈光,缺一不可。燈關鍵是要燈光,才能起照亮的作用。燈光喻大智慧,我們看到本來是佛的眾生,因為妄想執著,不能覺悟,冤冤枉枉在輪迴中受苦,所以要發心救苦度眾,這就是悲心,悲心廣大,眾生不盡,誓不成佛,這就是大願,那大智慧呢?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正如《金剛經》所說:「終日度生而終日無度。」不著一切相,即相離相,這就是大智慧。這是從大乘通途說菩提心。 凈土法門的菩提心也有其特點,這在《觀經》上說:「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即是無上菩提心。」至誠心——就是真誠心,就是大智慧心,因為真心清凈,自生大智慧。深心——是深切之心,因深深悲愍眾生,也即是大悲心。迴向發願心——願以已功德迴向一切眾生,這就是大願心。 凈宗的迴向心又有特點,它是一種雙向迴向。一方面,是將念佛為正行,六度萬行為助行所修持功德,迴向自己和法界眾生往生凈土——這是往向迴向。另一方面,又發願往生凈土後,速證三不退位,乃至速成佛道,功德智慧具足,回度娑婆苦眾生——這是還向迴向。所以凈宗的迴向心很關鍵。我們要成就菩提,先要深信切願念佛,並時時將一切正助功德迴向求行凈土(這是大智慧),具備度生威神力,趕快倒駕慈航,度盡眾生,滿廣大悲願。 所以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中講到:「菩提心,即是成佛心,成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是攝受眾生往生凈土心,即是無上菩提心。」凈宗九祖, 蕅益大師以其大智慧在《彌陀要解》中講道:「真信切願往生凈土之心,即是無上菩提心。」這句話看似與上面所說有矛盾,自己真信切願往生凈土,這是為了自己離苦得樂,是自利嘛!怎麼說就是無上菩提心呢?所以這就是很多同修,特別是修其它大乘法門的一個嚴重誤解。很多認為:凈土法門,天天求往生,是為了逃避現實,怕吃苦,是為了到極樂世界去享受快樂,不管娑婆世界苦眾生了,是極端自私自利。所以他要發願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修行,度眾生,就在這個世間成佛。啊喲!聽起來是多麼廣大的菩提心,立志高遠,悲心廣大,願力洪深。從這樣的發心上來說是可敬可贊。但殊不知,他不考慮自己根機和修學條件,自己能否達到。就象一個人與很多眾生都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頭出頭沒,隨時都會藏身海底,或成為海內眾生的口食。但這個人他發大願,我要度你們全部出大海,達到安全的岸上,使你們真正快樂,這能行嗎?這就是空願。所以《大智度論》說:「自未得度,而度人者,無有是處。」而凈土法門,是發願仗佛力接引往生凈土,在極樂世界殊勝道場中,早日完善,早具威神力,早日回度眾生。因極樂凈土是大乘善根界,「二乘種不生」,全是大乘菩薩境界,一往生天天根觀音、勢至諸大菩薩們在一起,你說你還發不發菩提心,度不度眾生,菩薩帶都把你帶會。況且《往生論》上說:「但為自己求安樂故,不能往生極樂凈土。」所以凈土法門的菩提心就是我們的真信切願往生心和迴向心。大家要真誠發願求生凈土,將所有善業迴向凈土,將所有的惡業懺悔迴向凈土,只要你發了堅固往生凈土之願,當生就得大安心,大快樂。一生報盡,必定往生極樂凈土,必將一生圓滿成佛。 總結 各位法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凈土法門是一乘無上圓頓之法,是兩土世尊為我們所特開的橫超三界的特別殊勝之法,阿彌陀佛的願力不可思議,西方三聖的威神慈悲之力不可思議,我們要對此深信不疑。阿彌陀佛成佛已經十劫,十劫以來,阿彌陀佛一直站在極樂世界的大門,不,就站立在我們的身邊,垂手等待接引我們往生其國,我們要聽從佛陀的教導,真信發願,稱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發願往生凈土。早日了生脫死,轉凡成聖,早日實現悲願,圓滿成佛!今天我們有殊勝的緣份在此相聚,願此緣份一直延續下去,到極樂世界,永遠相聚。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太虛大師談發願 (太虛大師《往生凈土法門略說》節選) 信願行三個字,完全顯出凈土法門的重要事行。若沒有信心,則不與彌陀佛土發生關係,亦不能接受此法之意旨。所以修凈土法門,先從「信心」起。有了信心必須要發願,沒有堅決的志願,則不易成功其往生。同時還要有行。行,即是止惡行善,持名念佛。有此力行,則可以達到最高目的地,以完成所信願之事。 信心立矣,若不發願,如有病人於此,雖得靈丹妙藥,已知服之必能卻病延年,身輕力健,設若不願身輕力健卻病延年,或復妄謂我今無病多壽,身體康強,無需乎此,置之不服,則不能得健康安樂延生之效。此亦如是,若不願離娑婆、願生極樂,則還與此法門為無關係。故信立當濟之以願,約之願亦有三:   (一) 念念厭離娑婆穢土而欣往安樂凈土   釋迦牟尼佛乘大悲救苦之願,為此娑婆穢土中之教主,聖口叮嚀,勸吾人厭棄脫離此娑婆穢土,而欣慕往生彼安樂凈土。吾人唯能順佛之教,依教奉行,乃得謂之皈依佛法,不辜負佛恩耳。 一者、厭此閻浮提洲(即太陽系,吾人所居之地球即此洲內)內、外、共三依俱苦,故願離脫;欣彼極樂凈土內、外、共三依俱樂,故願往生。云何此洲內、外、共三依俱苦也?謂內則依自身而有饑渴、冷熱、疲勞、淫慾、生老病死等苦;外則依天然界而有風雨、雷電、雪雹、瘴霧、煙塵、沙礫、荊棘、嶇崎、波濤、黿、龍、虎、蟒、蚊蚋等苦;共則依人為界而有牽制、譏罵、爭奪、傷害、淫亂、狂暴、奸險、欺騙、強佔、暗竊、勢驅、威迫、刀、箭、槍、炮、毒藥、牢獄、乃至恩愛別離、怨憎會遇、禍起蕭牆、變生衽席、求活不能、求死不得等苦。故此難堪忍受(娑婆譯義)之界,實為眾苦之海;此界中之人類,又為苦海之蝸!一經往生安樂之界,此之眾苦永皆脫離。化身如意,故內依唯樂而無苦;受境稱心,故外依唯樂而無苦;善友俱會,故共依唯樂而無苦。 二者、厭此娑婆世界,地獄、餓鬼、畜生、惡神充塞,雖得生天,第一重天亦不能過九百萬歲之壽,亦尚不免衰耗爭鬥之苦。縱使生至非想非非想天,亦不能過八萬大劫之壽。猶復執心拘定,不能自由,報期一盡,還從業墜。鑊湯、爐炭、禽腹、獸胎、或神、或鬼、忽天、忽人,輪轉靡定,出沒無常,至危至險,極可恐懼!不唯人無足戀,亦復天無足希──其有欲以念佛而生天者,當知亦是魔念,應速除滅!其有勸念佛之人,求轉世得人中富貴之報,或生天之樂報者,當知彼是魔鬼,應自堅持正願,勿為所欺!故願離脫三有,欣彼安樂世界。彼安樂界,從本以來無有三惡道名,一經往生,即為善人、賢人、真聖、大聖,唯進無退,唯得無失,究竟成佛,常樂我凈,至安至寧,永離怖畏!不唯上品可嘉,亦復下品可羨,故願往生。 三者、厭此娑婆穢土,茫冥隔礙:九地諸天,亦各為自類心境所拘礙,不能互相通達;降至五趣雜居地之欲界中,又復區為三界,不相聞見,不互往來(夜郎自大、自私自利)。一曰天界,往來見聞但及天與仙神;二曰人界,往來見聞但及人與傍生;三曰鬼界(冥界),往來見聞但及鬼與地獄。又復鮮知宿命,不了他心,無不晦昧昏迷、醉生夢死,故願離脫;欣彼極樂凈土顯豁開通,聖眼互見,聖耳相聞,他心鑒照,宿命清凈,身境無障,法性圓融,無不光明洞朗,故願往生!   (二) 願早往生凈土得斷無盡煩惱而成無上佛陀   在此娑婆世界,雖發成佛之心,惡緣充滿,善緣稀少,修行甚難,多有退失,難得成佛。往生極樂世界,即具成佛之因,善緣具足,惡緣絕無,修行甚易,決不退失,皆得成佛!為成佛故,願生凈土,乃菩薩之大智心(大菩提心)也!若無此願,雖得往生,未能即從上品生。   (三) 願早往生凈土得學無量法門而度無邊眾生 在此娑婆世界,欲一生中成就佛菩薩行,具足諸佛菩薩功德智慧,通達無量方便法門,善能隨順一切眾生種種根機性慾而為化度,甚難甚難!然一往生安樂凈土,花開見佛,證無生忍,即得深達實相,遍通法性,分身十方無量世界,普度無邊眾生。為度生故,願生凈土,乃菩薩之大悲心(大菩提心)也!若無此願,雖得往生,未能即從上上品生。 念佛往生的原理 (太虛大師《彌陀凈土法門集》節選) 願力──誓願力──不可思議:就是由心力集中所發生的極誠摯的意志力。如念佛的人發願往生凈土,當時發願,使心力集中在往生的誓願,積久純熟,成就為習所成的誓願力,由此誓願力所成功用,可以發現不可思議因緣力所生的果。如古時有二國王相爭,一王打敗,於是他集中心力,立誓發願要作琰摩王,要制罰他的敵人。由他這種強的誓願力,果然如他所願,就成琰摩王了,可見願力不可思議。 善法力和願力,是人人可得到的,不必問用功的程度。如現在聞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經典中說:西方有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誓願力所成的,他這世界是為攝受十方發願往生的眾生而設的,果真信佛的所說,信有彌陀願力所成的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善法力。既知他這世界是為攝受十方發願往生的眾生而設的,所以只要信了佛的善法,誓願依阿彌陀佛的願力以往生,就能得往生。既這樣容易,為什麼其他的經中說:要修到地前四加行的菩薩,成就定慧,入初地時才能往生凈土呢?那是就可思議因緣力所生的果而說的;若就不可思議力來說,就不然了,雖沒有成就善根的,只要信善法力,同自心中懇切的願力,就成了善根,就可與阿彌陀佛願力相感通,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的,就成為自己的願力所成的,極樂世界就有了分。舉個很普通的例子來說明:如有一個大富翁,他立有一個遺囑,說他所有的財產,幫助全世界的殘疾人。那麼殘疾人就有享用富翁遺囑財產的分了。發願往生極樂的人,就有了極樂的分,亦復如是。 以上所說的善法力和願力,與普通說的念佛法門三要素——信、願、行,也不相違。依善法力就是信心,發願往生就是願力,信願真正確定堅固,那麼無論行的淺深,都能往生;不過,行的深,品位高。這念佛往生,是由不可思議因緣生果力建立的法門,所以是最殊勝的。一般念佛的人,要明白這種念佛的根本道理,然後再發心念佛,才不致受任何異說動搖。 大安法師談發願 只要發願,便可往生 (釋大安法師《凈土宗教程》摘錄)   在信願行三資糧中,願為樞紐,力用莫測。願含志欲與好樂二義,如航海之船舵,趨向目標。唯一願字,具攝信願行三種資糧。凈宗入道要門,信心為首;凈業修持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凈業可成。三界六道的因果循環,悉隨眾生的心愿;諸佛如來的萬德莊嚴,亦從願生。是故儒家君子立德首重尚志,凈宗經典殷勤勸願。法藏菩薩由願導行,自致而成阿彌陀佛;行人願往生心,正合阿彌陀佛攝生之願,是故直以發願,便可往生(《阿彌陀經》為證)。真能發願,則信在其中;信願真切,念佛行持自然而起。故探究凈宗願門義蘊,信解彌陀悲智願心,用以校正吾人迴向發願之鵠的,堅固願往生心,甚為必要。 一 生佛感應道交的原理 吾人所處的宇宙空間彌散著諸多的能量輻射,地球與地外星體之間亦存在著縱橫交錯的能量互滲。在法界虛空,阿彌陀佛的願力即是一個巨能慈場,向法界無量剎土衍射光慈場力。阿彌陀佛五劫的發願,無量劫的踐行,圓滿大願,以威神願力加持十方眾生俾令往生。已發願已往生,今發願今往生,當發願當往生。十方眾生願往生心與阿彌陀佛攝生之願感應道交,成辦往生大業。克實而論,十劫前法藏菩薩自致而成阿彌陀佛之時,十方眾生往生凈土已竟。何以故?因為法藏菩薩的成佛,是以十方眾生能往生為條件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願文昭示:設若十方眾生信願持名不能往生凈土的話,我(法藏菩薩自稱)終不成佛。現在法藏菩薩已然成為阿彌陀佛,那麼十方念佛眾生也就決定能夠往生,決定無一遺漏。生佛同體,感應道交。《 華嚴經 》亦云:「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十劫前的阿彌陀佛,亦於心光中酬願見證到十方凈業行人一時往生凈土成佛。彌陀大願已經圓成兌現,吾輩凡夫眾生往生凈土只是時間問題了(此從凡夫層面建言)。已願已生,今願今生,如果今生尚不能生信發願,那就屬於當願當生了。然無論吾人信願持名的遲速,悉由阿彌陀佛願海所護持,皆得不退轉於無上菩提。   阿彌陀佛願力遍及法界一切處,吾人能否感通彌陀願力加持,取決於吾人的發願能否與彌陀願心慈力相應。當我們了解彌陀正定必至涅槃願的義蘊,便應發起往生成佛的無上勝心,不求人天福報,不冀聲聞小果,如是發願即與彌陀願心相應;當我們明了光明遍照十方願的義蘊,便應讚歎阿彌陀佛光明妙德,依阿彌陀佛光明智相修行,以十二光如來作大導師,如是信行即與彌陀願心相應;當我們明了十念皆生我國願的義蘊,便應信願執持名號,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如是願行即與彌陀願心相應,等等。我們討論阿彌陀佛大願,就是要以彌陀大願作為參照系,將吾輩凡夫狹劣心志校正調順到與阿彌陀佛大願慈場相應。凈業行人能否因順彌陀大願而發願,直接影響著往生的成敗。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可顢頇自欺。   阿彌陀佛的宏誓願力,遍法界感,遍法界應,與十方念佛眾生感應道交,無少差殊。譬如一月普現眾水,隨人隨地各見全月。生佛感應之情狀,全在生佛願力互動耦合的程度。阿彌陀佛攝受眾生往生的大願猶如磁場,吾人願往生心則如鐵針,二者同質相應即具自然吸取之勢。生佛誓願相關,故能任運往生。如果宗門教下的修行人,輕視凈土,不願往生,雖然他們或有修行功德,亦不能往生,猶如磁不能吸銅攝玉。反之,五逆十惡罪惡凡夫,懇誠發願求生凈土,稱佛名號,亦能決定往生,托彌陀大願作增上緣故,猶如磁能吸針,一無遺漏。諸佛度眾生,眾生受度化,其中的效果成敗,全在緣之有無。阿彌陀佛與十方眾生,尤其是與娑婆眾生最有緣份,所以吾人與阿彌陀佛的西方凈土最易感通,往生亦最穩當。韋提希夫人於十方無量凈土中選擇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即是佐證。   感應之跡乃生佛因緣和合的產物,譬如水清月現。唯有我等眾生願往生心與阿彌陀佛的願心相耦合,才能顯現不可思議的感應瑞相。譬如電視接收節目信息,波段頻率調準,電視台的發射信號當即轉換成圖像音聲。與此相類似,凈業行人信願持名,亦是在調準頻率波段,用以接收阿彌陀佛的大願慈力,一旦調頻相應,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便在吾人的心性屏幕上顯現,阿彌陀佛的威神願力即在吾人身心全體顯現,由是成辦往生大事。感應道交難思議,誠乃念佛法門之奧秘。   古往今來,念佛行人信願持名與阿彌陀佛願力感應道交的事例不勝枚舉,茲舉二則:一、唐代懷玉禪師,精修凈業,一日見佛菩薩滿虛空中,一人執銀台而入。懷玉禪師念曰:「吾一生精進,誓取金台,何為得此?」銀台遂隱。懷玉感激,彌加精進。二十一日後,復見佛菩薩遍滿虛空,前持銀台者易金台而至,懷玉禪師說偈含笑而逝。二、唐代姚婆,因范婆之勸導,持齋念佛。一日精勤念佛時,見西方三聖住立空中。姚婆歡喜稟佛:「我因范婆善友教導,今得往生之益,願佛慈悲,待我向她告假一聲,即隨佛去。」說完,即速去告范婆。范婆聞訊趕來,見阿彌陀佛還在空中等待。姚婆踴躍,站立合掌念佛而逝。   凈業行人通過研習凈宗典籍,觀照阿彌陀佛本願威神之力,了知只要聞信彌陀大願,決定能獲真實大利,不會出現遇此法門而空過的現象。因為阿彌陀佛因地願言:使我成佛時,值遇聞信我的名號者,悉皆速疾滿足無上大寶,一生究竟成佛。吾輩凈業行人慾得與彌陀大願感應道交,宜應隨順阿彌陀佛大願,以佛教敕為修行指南,因順佛願,決定得生。 二、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凈宗願門的核心內涵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然娑婆世界眾生欲生起厭離心,殊為不易,是故釋尊詳陳西方凈土依正莊嚴,極樂聖眾種種功德,意在由此參照系,反襯出娑婆世界的穢濁與敗壞,激活厭離娑婆、欣慕極樂之心。對娑婆世界五欲六塵的厭離,需要甚深般若智慧的觀照。或藉助苦緣的逼迫,激揚娑婆眾生厭離心。娑婆眾生耽戀五欲六塵,無有休止。設使這個世間絕對沒有生老病死、刀兵水火等苦難,那麼,人人悉皆在放逸安樂中醉生夢死,誰還肯發出世心,修凈業以了生脫死?!是故佛典常云:三世諸佛以八苦為師,成無上道,是苦為成佛之本。 《 無量壽經 》中,釋尊開示濁世的惡苦,五惡五痛五燒的情狀,意在成就吾人的出離心。吾人只有對人生境況與生存環境的苦空無常具深刻認知,方能使願之欲樂具有真切的內涵。   釋尊於娑婆世界示現八相成道,無非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我等凡夫於無明大夢中,種種顛倒,不凈計凈,無常計常,以苦為樂,起惑造業,輪轉不休。釋尊以大悲心,循循開示,生命的常態乃是苦空無常無我,於此觀慧,契入解脫道。  有情眾生的業報身有生老病死,無情器界有生住異滅。人壽最多不過百年,如石火電光,轉瞬即逝,即便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總是到來。眾生無有智慧審察依正二報的無常敗壞,在這如夢如幻的人生舞台上,蒙冥顛倒;迷於瞋恚,貪於財色;終不休止,哀哉可傷。   凡夫迷惑顛倒,身見熾盛,執認此身為我。自我中心,貪著五欲。貪財為我受用,貪色為我娛樂,貪名為我榮耀,貪食為我滋養,貪睡為我安息。不知此身四大和合,假名為我,畢竟無我可得。堅固的我執伴以強盛的貪慾,便造作殺盜淫妄諸種惡業,招致五痛五燒的果報。譬如大火,焚燒人身。於此火宅,應自醒覺,亟求出離。  厭欣心對凈業修持至關重要。凈業行人對所處之娑婆世界,應作種種穢濁痛苦想,使之厭惡;厭則欲離,離則出此世界;同時,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則應作莊嚴安樂想,使之欣慕,欣則欲往,往則生彼世界。一欣一厭的心理定勢,導致臨命終時,自然如箭離弦,彈指往生。譬如拉車者,前挽後推,則進趣自速。人在三界牢獄,宜應當機立斷,信願持名,哀求往生。 念佛法門乃末法罪濁眾生最後得救的津梁,六字洪名即諸佛相傳之心印慧命,眾生出離苦海之慈航。吾人對凈土法門應生殷重恭敬心,依教奉行。若不修凈土,即在四生六道之中,大小三災之內,頭出頭沒,永無出離之緣。   了知現代人生境況與末世劫運,吾人應從內心生起深切的出離心,生起如救頭然的緊迫感。火宅炎炎,眾苦充滿,不求生西方凈土,將何以堪?元朝白雲法師詞云:「娑婆苦,光影急如流。寵辱悲歡何日了,是非人我幾時休?生死路悠悠。 三界里,水面一浮漚。縱使英雄功蓋世,只留白骨掩荒丘。何似早回頭?」吾人應反覆詠吟,以佛祖古德的教示,增上出離心,并力躍上阿彌陀佛大願船,橫截生死苦海,圓成佛道,還入生死苦海,拯濟常沒眾生。 三、 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   入佛道之要門,以發菩提心為首;修行的當務之急,以立菩提願居先。苟不發大心,立堅固願,縱經塵點劫,依然還在三界六道輪迴中。雖有修行,總是徒勞。不發菩提心,勤修諸善根,魔所攝持。證知菩提心乃萬善之根本。   凈宗修持的綱宗亦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菩提心實乃往生凈土之種源。若不發菩提心,即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縱然勤修,終難往生。   大乘菩提心,無論是順事發心(四弘誓願),還是順理髮心(緣起性空),動經多劫,殊非易事,故為難行道。而凈宗在發菩提心上,顯示出方便易行的特質。凈宗祖師大德對此多有闡發。其中以蕅益大師的判言最為直捷了當——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意為具足深信(六信),發大願(厭離娑婆欣慕極樂),即是發無上菩提心。合此信願(菩提心),即是往生凈土的指南針;由此信願,方能執持名號,自可感生凈土。   凈宗菩提心(深信發願)與大乘通途菩提心在表現形態上雖有所不同,然凈宗信願亦含攝著大乘菩提心的全部內涵。其表現在如下二方面:   其一,四弘誓願是大乘菩提心的本質內涵,凈宗信願亦包攝四弘誓願。以凈宗願門的厭離行與欣慕行為例:(1)依苦諦,觀照娑婆眾苦逼迫,一切眾生皆在生死海中頭出頭沒,生起悲心,發眾生無邊誓願度之願。(2)依集諦,觀照自身諸惑熾盛,一切眾生心中亦蝟集無量煩惱,起業感報,無有中止,生起決斷心,發煩惱無盡誓願斷之願。上述二願屬厭離行攝。(3)依道諦,觀照極樂世界一一莊嚴,全體理性,常能聽聞佛法,分身無量供養十方諸佛,聞法受記,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助道緣足,生起度生求法之心,發法門無量誓願學之願。(4)依滅諦,了達安養蓮邦全體即是涅槃的常樂我凈,觀照極樂世界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不退轉位),一生圓成佛道,生稀有心,發佛道無上誓願成之願。上述二願屬欣慕行攝。可見凈宗信願含攝大乘菩提願。   其二,《 大智度論 》所述五菩提心,賅括了大乘行人從初發心到究竟成佛的全過程,凈宗信願持名,往生成佛的歷程亦含攝五菩提心而無遺:(1)發心菩提:意指於無量生死中,發大菩提心。持名念佛,正於凡夫生死心中發菩提心,求出生死,求生彼國,自度度人故。(2)伏心菩提:意為斷諸煩惱,降伏其心。而持名念佛,則正念才彰,煩惱自滅故。(3)明心菩提:意為明了諸法,不外一心。而持名念佛,則了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故。(4)出到菩提,意為得無生忍,出離三界,到佛果地。而持名念佛,即得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捷超生死,趨一切智故。(5)無上菩提:意指坐大道場,成最正覺。而持名念佛,則圓證三不退,直至成佛故。證知信願持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並具足大乘五菩提心。 綜上所述,凈宗菩提心(信願)與大乘通途菩提心雖在表現形態、下手方便處有諸多差異,然其實質內涵無二無別。站在凈宗角度判言,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既有佛經聖言量的依據,又有修證實踐上的驗證。《 無量壽經 》往生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即是信願持名三資糧。在《 觀經 》所述的三輩九品中,除上輩三品外,中下六品悉為往生西方凈土聽聞佛菩薩講經說法,心開意解,方始發起通途菩提心。故知深信切願即無上菩提心,持名念佛即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念佛法門提供我們究竟的安心立命之道。 大安法師談發願的重要性 《佛說阿彌陀經》云:「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上面陳述往生的利益這個大事因緣,這一段就是勸勉發願心,勸發願心。《佛說阿彌陀經》有四重的勸勉發願,這是第一重,釋迦牟尼佛真是苦口婆心。我們聽到這麼殊勝的利益,不要像耳邊風!佛法特別重視實踐修行,不能說食數寶,不能以一種娛樂的心態去進行一個概念上認知的遊戲。這是一個生命當中最重大的問題,一定要把凈土法門利益在我們身上實現。那麼要想兌現,必須要發願。所以佛就很懇切地呼舍利弗的名字,呼舍利弗的名字是讓他重視,下面的話重要,舍利弗是當機者。實際上跟舍利弗講就是跟我們、跟與會的大眾去講,乃至於跟末法的所有的眾生去講,重視這一點。「眾生聞者」就是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的眾生聽聞到這種大事因緣,就應當在心裡要發起一種願心,要發願,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個發願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要勸勉發願?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願力建立起來的,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每一願也都是要願我們眾生到極樂世界去的。我們對應著阿彌陀佛的那種願海,我們也要發出跟彌陀大願相應的願。他願接引我們去,我們就應當順應,我們願意往生。那這個願要發自真心了,這個真心的願發出來就會產生一種力量。我們說阿彌陀佛建立凈土是由願力建立的,十方世界的修行人,菩薩成就佛果,也是由願力來推動的。所以即使通途法門,修菩薩道,也得發菩薩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一種動力機制,是一種指向目標的一種坐標。那麼我們每個人,就是凡夫在這個三界裡面輪轉,實際上也是由於我們的願來決定的。所以無論世間的輪迴,還是出世間的解脫,都跟這個願有關係。願是影響我們的行為,願影響我們最終的歸宿。 我們從這些《高僧傳》上都能看到,願都不能隨便發。你隨便開玩笑發的願,它都會兌現的。曾經有一個比丘,他修行了幾十年。他有天行腳到一個山上,看到山下有一位大將軍非常有勢力威風。他就跟一塊大石頭說,我今生能夠得道當然好,今生萬一得不了道,願我來生做一個大將軍。他就對著石頭髮了這樣一個開玩笑的願,還真的他今生沒有了道,因為你靠通途的方法要了道太難了。你必須要斷見思惑,你才能夠不在三界裡面了。僅僅開悟了都不行啊!開悟了你見思惑沒有斷,還有後有,還要投生,所以這位比丘真的是一轉世就做大將軍去了。 還有的僧人接受了一些施主的供養,供養了一輩子,覺得不好意思,施主問他:「你願不願下輩子到我家來啊?」他只是點一個頭。完了,一下子就投胎過去了,他要報恩啊!所以說,不能隨便發願,發願就發往生成佛的願!對凈土行人來說尤其重要,你千萬不要去發所謂「下一輩子我要出家,我要做大法師,我要廣修佛法」的願,你都不要去發這個願,必須發願生西方極樂世界。 佛也在告訴我們,一定是「願生彼國」,目標非常明確,我們念的每一聲佛號都是包含著願生彼國的信心,絕對不能包含著要開悟,要得神通等等這樣那樣的願,那就不正確了!所以這個「應當發願」四個字,特別是包含著信心,你有深信、再發願,有這個深信切願,你就絕對能夠往生佛國!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深信切願,臨終十聲乃至一聲都能往生」。如果你不具有往生信願,只是把這個念佛作為功夫來使用,那麼你縱然功夫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那樣的程度,你也往生不了,亦無得生之理(因為你不願意去嘛)。所以說這個發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只要願意往生凈土,阿彌陀佛絕對能令我們往生。這個願就改變了我們凡夫的心態和命運,這種改變馬上就會感應到。 這種感應我們可以打個比喻,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四十八大願,它好比是一個大磁場,大磁鐵,它有很強的攝受、吸納的功能,在整個法界都有吸納的功能。這個大磁鐵能夠把那個鐵板吸過來,但是對一根草,它不產生作用,為什麼?它不同質。對一塊玉,也產生不了作用。那你想想,我們如果是發的是凡夫的心、五欲六塵的心、求人天福報的心,這就好像一根草,大願的磁場對它產生不了吸攝的功能。如果我們當下聽聞這個法門,真的從內心深處生起一個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大願,好,你當下這個心就從一根草變成一根針了,你馬上跟這個大願的磁場,就產生一種吸納的關係了,所以你的往生就是非常自在了。如果你還是一根草或者一片玉,比如修其他的法門修得很清凈,很有功德,但是你還是一片玉。雖然比較透明,但你還是跟極樂世界大磁場無緣哪! 所以凈土法門不論你的功夫深淺,即使你的功夫到了阿羅漢的水平,如果你不發願,你也去不了。發願就是轉變心態,跟阿彌陀佛的願產生同質對應,吸攝的關係;這就是重視發願的一個重要原理。為什麼我們每天都要發願呀?原因就在這裡。但是要注意,這個願一定要從內心深處發起來呀!不是念給其他人聽的,嘴裡說我願意往生,阿彌陀佛真的來了,你卻動搖了:「哎呀!不行啊!我還得要等幾年呀!」這個就有問題。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理事具備,非常好,大家要從內心懇切地把這個願心發出來。這樣我們就被阿彌陀佛的願海所攝受,我們就已經回歸到了阿彌陀佛的大悲願海了,就決定能夠往生凈土! (大安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9集) 大安法師:大願立則凈業成 世出世間一切事業,無不由信願而得成就。世間商賈投資營利,農民春播秋收,對此信而無疑,願而勤行,以習見習聞,所以,無須專談信願;凈土往生,事非尋常,眾生以未曾見聞而疑怪,所以,啟信發願,不可或缺。 西方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願力所成,凈土法門乃阿彌陀佛願力所啟,凈業行人慾生彼土,應發願求生。以求生彼土的願力,感應彌陀佛願力接引,帶業往生,橫超生死。所以,釋尊殷勤勸令發願。《阿彌陀經》三番勸願,一番勸信,悲心特切,阿彌陀佛大願之船能運載一切眾生到西方凈土,倘眾生不願乘坐,亦不得到。阿彌陀佛因地所發之願猶如磁石,吾人誠願往生則如鐵針,二者內具自然吸取之勢,「然磁能吸鐵而不能吸銅,針能和磁而不能合玉,譬如佛能度有緣而不能度無緣,眾生易感彌陀佛而不易感他佛。」幽溪法師闡釋的二願和合之原理,甚為精闢。 凈宗願門的核心內涵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藕益大師語)。凈宗啟願方式有二種,一者從事相上啟願,置身娑婆業海,為五欲纏縛,備受眾苦,覺悟人生苦空無常無我,發願願我永離三界雜食臭穢膿血不凈耽荒五欲男女等身,願得凈土法性生身,是為厭離心。聞說西方凈土種種依正莊嚴,阿彌陀佛大願功德,生大歡喜,欣心愿求生彼國,常行念佛及六度萬行,悉以回施一切眾生,同生彼國,決定得生,是為欣願心。此厭欣心是從事相上生起的切願。或有人質疑:欣厭之心,即愛憎之念,愛憎乃生死岸頭事,非修行人所宜。奈何?答云:厭離娑婆,欣慕極樂,雖具愛憎之心,然非世間之愛憎,乃十方如來轉凡成聖之愛憎。若非厭離,何以脫此娑婆濁世;若非欣慕,安能生彼極樂蓮邦。證知厭離而後能轉凡,欣慕而後能成聖。 二者從理體上啟願,以般若智慧觀照性相事理因果,從根本上生起願心。依據萬法唯心造的理念,娑婆世界是自心所感的穢土,理應厭離;極樂世界是自心所感的凈土,理應欣求。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是願的一體兩面。既厭穢土,必須願舍;既欣凈上,必須願取。舍至究竟,方可無舍;必須求出娑婆,橫超三界,則永離眾苦,方是更無可舍。取至究竟,方可無取;必須求生凈土,徑登九品蓮台,則但受諸樂,方是更無可取。以欣厭取捨之善巧方便,而至究竟不取不舍,即理之事與即事之理,無二無別。如果凈業行人不從事相發願,舍穢取凈;但重玄理,不取不舍,此即執理廢事,亦是不離取捨。何以故?執理就是偏取於理,廢事就是偏舍於事,取捨宛然。既廢於事,理亦不得圓通,豈契大乘理事無礙之道?若能了達全事即理,具大乘正信者,則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無非全體法界,合於真如實相。 綜上所述:由事相啟願,念能相續,亦得往生;然因理體不甚了了,影響願力,遇有障緣,或易退轉。從理體啟願,契入心源,滲入骨髓,縱逢諸多障難與誘惑,願力堅固如金剛王寶劍,勢不可擋。「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願力功德即是般若大用,願立即凈業可成,凈業行人宜應在願門著眼。(摘自《凈土宗教程》) 大安法師:只要發願,必能滿願 稽首西方安樂國,接引眾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惟願慈悲哀攝受。 願生西方凈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願力不可思議,發願的種子最終都會現行,哪怕是開玩笑的發願,都能滿願。 凈土法門,以信願行三資糧作為往生的條件。這三者是鉤鎖相連的關係,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由信啟願,由願導行,由行持來落實信願,是一個互動的關係。三資糧中,尤其以發願為最要,是信願行的中樞。由信啟願,有願則含信;由願導行,無願則無行。 公案一 :郁頭藍弗成飛狸 郁頭藍弗是佛陀時代一位非常有知名度的外道仙人,修非想非非想定,釋尊成道前曾向其求法。他在水邊的樹林下修定,每當他的定功快要修成的時候,都被水裡的魚和樹林里的鳥驚擾,讓他禪定一直不能成就。他生了瞋恨心,發個惡願:「我以後要做飛狸。」飛狸是個兩棲動物,既可以入水,也可以飛行。郁頭藍弗想入水吃魚,飛行捕鳥。這個惡願發了之後,他又平心靜氣,找了一個更安靜的地方修定。最後這個定功成就了,生到非想非非想天。等到八萬大劫的天福享盡後,他就投生成了飛狸。 郁頭藍弗是有禪定功夫的,他發的願帶有定的力量,所以八萬大劫以後馬上現前的是他發的惡願。但是他的願是違背本性的,力量會減弱。如果我們發出稱乎本性的,上能契理,下能契機的善願,它就帶著自性實相的力量,兌現的就更快、更直接、更究竟、更圓滿。 公案二: 一句戲願成將軍 這個公案摘自《神僧傳》卷八。有一位講經說法的鑒空法師,轉世之後,不僅沒有了生死,還變成了一個窮困潦倒的秀才。有一年冬天,下雪的時候,幾天沒飯吃,在雪地里餓昏了。恍恍惚惚,見到一位梵僧走過來,對他說:「法師,你今生怎麼這個樣子啊?」秀才說:「我這樣一個窮困潦倒的人,你怎麼叫我法師啊?」那位梵僧說:「啊,看來你都忘記了。我這裡有一個棗,上根利器的人,吃了這個棗,能夠知道三世的事情;下根器的人,也能知道前世的事情。」 秀才吃了棗,就枕著石頭睡著了。他夢裡回到自己前生,真的是一位法師,而且還有四位同參道友。這五個人裡面只有這位梵僧了脫生死,其他四個人都在輪轉。前世的鑒空法師在獅子座上講的是相似法,而且吃葷,不嚴格持戒,所以他不僅沒有度脫,還墮落到了這個窮秀才的地步。他又問:「悟法師現在到哪去了?」梵僧說:「我們五個人一起行腳的時候,在香山,悟法師對著一尊石佛像開玩笑地發了一個願,『我今生出家要了生脫死。如果萬一今生生死不了的話,我願來生做一個雄赳赳的大將。』果然昨天他已經拜將,作大將去了。」 一個修行的比丘,在石佛面前開玩笑而發的一個願,到後世果真就實現了。玩笑發的願,尚且能夠滿願,如果我們以至誠心發願,不是更能夠兌現、圓滿嗎? 其實,我們在世間一切事情的成敗,乃至於我們感得的正報和依報的種種情況,都跟我們發願的心念直接相關。而願的力量很大,種子遲早會現行。至誠懇切的善願,在我們的生命行為當中,更是會產生不可思議的結果。我們以至誠懇切之心發出「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願,與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相感、互動、互通,一定能成辦不可思議的往生大事! (庚寅年冬月大安法師述) 【附錄】釋鑒空,俗姓齊氏,吳郡人也。少小苦貧,雖勤於學,而寡記持。壯歲常困,游吳楚間。已四五年矣!元和初,值錢塘荒儉,乃議求餐於天竺寺。至孤山寺西,餧甚不前。因臨流雪,涕悲吟數聲。俄有梵僧臨流而坐,顧空笑曰:「法師秀才,旅遊滋味足未?」空曰:「旅遊滋味則已足矣!法師之呼,一何乖謬!」梵僧曰:「子不憶講《法華經》於同德寺乎?」空曰:「生身已四十五歲矣,盤桓吳楚間,未嘗涉京口。又何洛中之說?」僧曰:「子應為飢火所燒,不暇記憶故事。」遂探囊,出一棗,大如拳許,曰:「此吾國所產,食之者,上智知過去未來事,下智止於知前生事耳。」 空飢極,食棗掬泉飲之。忽欠伸枕石而寢。頃刻乃悟,憶講經於同德寺,如昨日焉。因增涕泣,問僧曰:「震和尚安在?」曰:「專精未至,再為蜀僧矣!今則斷攀緣也。」「神上人安在?」曰:「前願未滿。」「悟法師焉在?」曰:「豈不記香山石像前,戲發大願乎?『若不證無上菩提,必願為赳赳貴臣。』昨聞已得大將軍矣!當時雲水(僧人)五人,惟吾得解脫。獨汝為凍餒之士也。」 空泣曰:「某四十許年,日唯一餐。三十餘年,擁一褐。浮俗之事,決斷根源。何期福不完乎?坐於飢凍。」僧曰:「由師子座上廣說異端,使學空之人心生疑惑。戒珠曾缺,膻氣微存。聲渾響清,終不可致。質傴影曲,報應宜然。」空曰:「為之奈何?」僧曰:「今日之事,吾無計矣!他生之事,警於吾子焉。」乃探缽囊,取一鑒,背面皆瑩徹。謂空曰:「要知貴賤之分,修短之期。佛法興替,吾道盛衰,宜一鑒焉。」空照久之,謝曰:「報應之事,榮枯之理,謹知之矣!」僧收鑒入囊,遂挈而去。行十餘步,旋失所在。空是夕投靈隱寺出家,受具足戒。後周遊名山,愈高苦節。(《神僧傳》卷八) 大安法師:念佛法門以決志求生凈土為根本 修念佛法門的,一定要以決志求生凈土為根本。念佛不能去求得開悟、得神通、得人天福報,甚至到陰間多塊元寶,這些都搞錯了。很多人念佛求開悟,或者求功夫成片,求一心不亂,這些都不正確。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只要具足信願、持名念佛,不管有沒有功夫成片,都能往生凈土,散亂心念佛也能往生。以決志求生凈土為根本,這才是最直捷、最精確、最純粹的發願目標,不需要設定任何的中間環節。在這個基礎之上,自念自聽地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念念都是願力的相續,念念都是往生的正因,念念都是萬德的接納。時間久了,罪業自然而然就消滅了,功夫自然而然就漸成片段了,心地自然而然就愈加清凈了。這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啊。但大家也不要理解成要反對功夫成片。具足信願而持名精進,而後功夫成片,是值得讚歎的。 所以一定要注意,這些都是現實修行當中出現的問題。我在新加坡居士林第一次講《凈土資糧——信願行》的時候,特別提出:念佛以求往生為根本,不是求開悟的,不是求清凈心的。當時有很多人聽了都很吃驚。實際上這都是祖師說過的話,不是我的創造,我只是述而不作,把佛言祖語如實表述出來而已。 十方諸佛為何都勸一切菩薩去極樂世界? 「諸佛告菩薩,令覲安養佛,聞法樂受行,疾得清凈處。 至彼嚴凈土,便速得神通,必於無量尊,受記成等覺!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阿毗跋致)」 這個偈子很重要,就是十方世界無量的諸佛都勸告他本國的菩薩,敕令他們去極樂世界,「安養佛」就是阿彌陀佛,敕令他們去禮拜、供養阿彌陀佛。供養阿彌陀佛有什麼作用?你能聞阿彌陀佛講經說法,你就能生出好樂行持的菩提心,你按照阿彌陀佛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念佛法門去修行,就能快速地成佛,「清凈處」就是成佛的意思。你只要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那種莊嚴的剎土,你就能快速地得到無量的神通和智慧;你到了極樂世界去,必定能得阿彌陀佛的授記,迅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圓滿佛果。這是由於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就是因地發的本願,本願成就之後就自然產生一種力(本願力和法界加持力),這種力就瀰漫在虛空法界中,令一切眾生得大利益的。這就是「聞名欲往生」,你聞到了阿彌陀佛的名號,產生了信心,發願往生,你只要具足這個信願,「皆悉到彼國」,都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沒有一個遺漏,真的是「萬修萬人去」! 沒有信願,就不是凈土行 「無願行不名真信,無行信不名真願,無信願不名真行。今全由信願稱名,故信、願、行三,聲聲圓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緣。」 如果你沒有願,沒有執持名號的行,你就不能說你有真信。這個概念界定很重要。你說自己信佛,你怎麼證明你真信?有沒有信,我就看你有沒有發願,有沒有老實念佛。如果你真心發願去極樂世界,每天能念幾萬聲佛號,才說明、才證明你有「真信」。 那怎樣才能證明你有真願呢?實際上也得落實在你的信心和你執持名號當中。如果沒有執持名號的行,沒有事上和理上的信,也不能稱為「真願」。 那麼什麼叫真正的正行呢?就是你念的名號當中是要用信、願來莊嚴的。而不是拿這個名號去作功夫的、去降伏煩惱的、去要求開悟的,或去要求得神通的,甚至要求得點人天福報的。你這些都是沒有信願的標誌。沒有信願,就不是凈土的真行。 所以「無信願不名真行」。這話說得很好,是我們辨別的標準。現在全都由於有信願稱名,這個信、願、行三資糧就在每一聲佛號的持念當中圓滿的具足。你圓滿具足信、願、行三資糧,這才叫多善根、多福德、無上因緣。你這樣稱念名號才能像《觀經》所說的「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觀經》講念一聲佛號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不是泛泛悠悠的念一句就能有這個功德的,它是要具足信願的。念佛像戰士突圍求生的心,非常猛利的心去念,你才有這樣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的功德啊! 信願具足皆得往生 《無量壽經》:「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十方九法界一切眾生往生極樂凈土的共因,悉是由於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故。本願是指阿彌陀佛因地發的四十八大願,當本願究竟圓滿之時,便法爾自然地產生慈力。這種慈力能量輻射在虛空法界,攝受一切有緣眾生。眾生只要信願念佛,便如針被磁鐵吸攝一樣,被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攝取不舍。只要聞信阿彌陀佛名號,願意往生,都能生到彼國,萬修萬人去,真實不虛!只要生到極樂世界,由彼土依正莊嚴,光明妙德加持故,法爾自然地獲得不退轉位(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成為阿埤跋致菩薩。可見,十方眾生得以成辦往生大事,乃至圓成佛果全過程,端賴阿彌陀佛之本願力。以果地覺,作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其奧秘悉在「其佛本願力」上。凈土法門之所以注重信願,就在於唯有信願,才能感通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我們依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得以往生。是故藕祖開示:「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憑持名之深淺。」善導大師開示:「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對十方諸佛以現量齊證所作的開示:「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吾人當銘記心內,拳拳服膺,歡喜奉行。如是凈業行者,真可謂人中最勝人,最幸運、最快樂的人!感恩十方諸佛的慈悲開示,感恩十方如來的慈悲護念。南無阿彌陀佛! 發願往生西方凈土,永脫生死輪迴之劇苦 生死輪轉有兩種:一種叫分段生死,一種叫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是指眾生由於有見惑、思惑,業報身一段一段地在三界六道中輪轉,這就是六道輪迴。 比如這一期生命活到八十歲,神識離開肉體後,又找另外一個生命的載體,開始業力相應的另一期生命。或轉生為人道的生命,或畜生道的生命,或餓鬼道的生命;有時是從人道到畜生道,有時從畜生道上升到人道,有的在天道天福享盡,又投生到地獄道……如此這般錯綜複雜的輪轉,叫分段生死。 「變易生死」是指聖人——四果阿羅漢等修行者,已經斷了見思惑,但還有塵沙惑、無明惑等細微的煩惱沒有斷盡。這類煩惱也有因地的轉移和果上的變遷,叫做變易生死。 要成佛,首先解決分段生死,才能跳出三界六道的輪迴;再進一步斷塵沙惑和無明惑,漸次解決變易生死的問題,直至斷盡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才朗然大覺而成佛。 「生死熾然」,兩種生死如同熾燃的大火,焚燒眾生,尤其是分段生死更為劇苦!菩薩觀照眾生的生死輪轉,就好像快速旋轉的火輪,沒有一刻的停留。 我們這一期幾十年的生命,似乎很漫長,但實際上生命流逝的速度非常迅猛,如同電光石火!忉利天的一天相當於地球一百年,人的一生在忉利天的天人來看,還不到他們的一天,可謂朝生暮死,就像蜉蝣、朝菌那樣可憐。 「苦惱無量」,六道輪迴中的生死之苦,我們身處其中習以為常,感知不到痛苦,但佛菩薩五眼圓明,看得很清楚。我們今生假如不能把握好自己,不修行佛法,不求生凈土真正出離生死,來生很可能墮入三惡道。 阿羅漢證果後有宿命通,當觀察到自己無量劫以來,尤其是在地獄裡所遭受的苦難時,嚇得毛孔里流血,而不僅僅是出冷汗。如果佛菩薩慈悲,將宿命通、天眼通借給我們觀照一下自己過去世在地獄裡受苦的情況,你就一定會生大恐怖,然後很懇切地念佛求生凈土。 可惜現在我們還有僥倖心,認為念不念佛沒關係,暫時也沒有什麼苦惱。如果加上斷滅見就更麻煩了,認為死後什麼都沒有,沒有因果和輪迴,連受苦難的主體都沒有,於是就無所畏懼,肆無忌憚。等到墮入惡道之後才知道有輪迴,但悔之晚矣! 《大方廣佛華嚴經》告誡我們要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每個凈業行人都要如救頭燃的修行,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發願往生西方凈土,永脫生死輪轉之劇苦! 凈空法師:不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是大錯特錯! 超越輪迴不是容易事情,你能有把握嗎?遇到凈宗就有把握,遇不到凈宗,難!充其量我們只能做到解悟。不遇到凈宗,你的煩惱習氣斷不了;你能伏得住,但斷不了。那麼來世人天有分。不造一切惡業,來生還能得人身。如果我們的德行、修養還能往上提升,來生生天道,欲沒有斷盡,生欲界天;慾望完全能控制住,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完全控制住,控制得很好,不起現行,生色界天、無色界天。出三界真不容易!這是事實,我們千萬不要忽略。 我的好朋友日常法師,台中萬佛寺的老和尚,也是我的好朋友,都走了。他們沒有發願求生凈土,發願來生還要做法師,來度苦難眾生。發心是不錯,但能不能做到?太難了。縱然算你這一生修得不錯,你來生可以得人身,沒有問題,我相信。但一轉世就有隔陰之迷,你能記得前生事情嗎?你前生所修的忘了乾乾淨淨,你得從頭來修。你們這一生又得人身,現在變成小孩,你能不受現在社會的影響嗎?你能夠繼續前生的修持嗎?不可能的事情,你做不了主!佛菩薩也幫不上忙。聖印法師年歲不大,走了,日常法師大概走了還不到一個月,他小我四歲,也不錯了,七十四歲了,不求生凈土是大錯特錯。 真正有大願想廣度眾生,最可靠、最快速、最穩當的方法,是先到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有人問我,見了阿彌陀佛是不是馬上就可以回來?我告訴他,行,馬上可以回來。你回來就不一樣了,你見到阿彌陀佛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回來是再來人。你已經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你已經不是凡夫,你是乘願再來,阿彌陀佛在後頭支持你,做你的靠山。你在六道里廣度眾生,你不會迷惑,你不可能犯過失,佛力能加得上。 說老實話,這兩位法師我都很熟,都聽過凈土,也都聽我講過經,對我也很讚歎、也很佩服,最後還走了叉路,走了歧途。我們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謹慎。搞清楚、搞明白了,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自己可以選擇,可以避免魔難,親近諸佛,得佛威神加持,無論是自行化他都能有成就。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三五卷)  2004/11/10 澳洲凈宗學院  【人天道中,作有漏之善業,感有漏之福果,報盡還墮,依然是惡。生死未出,輪迴未息,其福德之少,不逮言矣。以上二乘之善根,及人天之福報皆微皆少,皆不可生凈土。然觀乎古今,以圓悟自負,不肯念佛求生者,如草堂青、長盧□,俱為大悟宗匠,以惑業未除,不信念佛,致喆老後身耽戀富貴,青公轉世歷多憂苦,則與二乘人天之福善,僅差一籌,可不慎哉!——寶靜法師】 阿彌陀經要解親聞記(寶靜法師講述) 《阿彌陀經》:「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已願、今願、當願,過現未三時也。上來六方諸佛,皆是勸信流通。此乃釋迦勸願流通也。 蕅益大師《要解》:「已發願已生,今發願今生,當發願當生。正顯依信所發之願無虛也。非信不能發願,非願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應當發願。又願者,信之券,行之樞,尤為要務。舉願則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勸也。」 (寶靜法師述) 已願已生等者,願若發在過去時,則於過去生中,已生極樂。願發於現在世時,則於現生中,定生極樂。願發於未來世時,則於未來生中,當生極樂。 正顯願無虛發,誓不落空。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也。然今之念佛發願甚多,而往生者寥寥何耶。良由人多浮泛之願。不注重於念念切實之願。以致一旦疾病臨身,心神俱亂。棄極樂而不憶,戀娑婆而不舍。仍被業緣所牽,致隨六道輪迴耳。果能在疾病時,臨終時,心心極樂,念念彌陀,願生彼國。如憶慈母,似戀家鄉。豈有不生者乎。又若疑人人念佛,都生極樂,則彼國有人滿之患。曰否。念佛往生,如滄溟納百川而不溢,明鏡含萬象而有餘。即心是土,即土是心。以心歸心,如水含水,有何不能容納耶。非信下,明信願互助。以名字信願,助成觀行信願。若無名字願行觀行願行,亦不能生。故云若有信者,應當發願也。又願者下,明三資糧中以願為要務。券者,文約也。樞者,門樞也。喻顯信有願,則文約在手,永無改悔。行有願,則行有所歸,決定無倒。故為要務。若有願,必具行信。所以信行但勸勉一次,發願則殷勤三勸,良有以也。 《要解》:「問:今發願,但可雲當生,何名今生。答,此亦二義。一、約一期名今,現生髮願持名,臨終定生凈土。二、約剎那名今,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妙因妙果,不離一心。如秤兩頭,低昂時等。何俟娑婆報盡,方育珍池。只今信願持名,蓮萼光榮,金台影現,便非娑婆界內人矣。」 (寶靜法師述) 疑者問,今時發願,只可雲於當來時,生於極樂。何以上文雲,今發願若今生耶。答謂今字義甚寬,姑以二義釋之。一、約個人從生至死一期果報名今。即是今生平時發願,至臨命終時,往生極樂也。二、約現前剎那一念之心性為今。一念相應一念生者,吾人正當信願念佛時,西方七寶池中,已生蓮華一朵,標其姓名。若其念佛精進勇猛,則蓮萼日見光榮。若其念佛懈怠退悔,則西方蓮華日漸憔悴。一念既爾,念念皆然。此土念佛為妙因,彼土標名為妙果。雖彼此遠隔十萬億剎,而要不出當人現前一念心性之顯現。即念念佛,即心已生彼國。不待臨命終時,才往生於蓮池也。稱理,則萬年一念,何過未而非今。一念萬年,何念起而不攝過未耶。故念念遊行極樂國,時時禮覲阿彌陀。稱事,則臨命終時,預知時至,彌陀金台接引,於剎那頃離五濁,於彈指間到蓮池。此乃即理之事也。古今念佛人,神遊極樂,親睹蓮華標名者,應驗非一。如往生傳,茲不詳錄。 《要解》:「極圓極頓,難議難思。唯有大智,方能諦信。」 (寶靜法師述) 吾人此土念佛,彼土蓮華標名。同在一念,不前不後。娑婆極樂,不離一心。唯此圓頓難思之旨非如舍利弗大智慧,不能直下承當諦信無疑也。 《解》:「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凈業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彌陀經,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 (寶靜法師述)凈土法門,以信願為往生之券。若信願堅固,但臨終十念,或一念,亦決定得生。以有信願則與佛有緣,有緣便蒙佛接引。信願若欠,則不信極樂是唯心所現,彌陀乃唯性所證。但信六塵緣影,以為唯心凈土。六識妄想,以為自性彌陀。將妄作真,認賊為子。所以極樂不願生,彌陀不願見。雖有念佛,但為壓捺妄想而已。如是持名,縱能持至萬緣俱息,一念不生。晝夜靡間,功夫綿密。違順之境不能羼雜,六塵之風不能飄入。思惟之念不生,妄想之雨不濕。堅如銅牆,牢如鐵壁。雖然念佛到如是湛然一心之境,而無真實信願,亦不能得生極樂凈土。倘起謗法因緣,則罪更彌天。故修凈業者,應須以信願,為生西之先導。老實念佛之行持。則極樂蓮台,可指日而成矣。大本彌陀經,即無量壽經。其中菩提願,即四弘誓願,與此凈行相同。蓋求生凈土,須有欣厭二心。厭離娑婆之心,即眾生自度,煩惱自斷。欣求極樂之心,即法門自學,佛道願成。然臨終能念佛,全仗平素功夫純熟。否則臨命終時,四大分張,識神罔措,業債牽纏,如螃蟹落湯,不得自主矣。經文,特勸眾生應發願求往生。 蓮池大師《佛說阿彌陀經疏鈔》: 【經】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疏】上言有願必生。則因果歷然。祇恐不信。與信而不願耳。故總結信願。言不信則已。若有信者。應當願往。是為第四重勸。 【鈔】第四勸者。從初而再。皆明發願求生。至於三中。復明願從信起。如上三重。止是勸說應當發願。未顯發願功德。今言過未現在。但有願者。無一不生。方知願力。如是廣大。焉可不信。焉可不願。故云四勸。故云總結。智者雲。火車相現。尚得往生。戒定熏修。功不唐捐矣。信之至也。永明雲。劫石可磨。我願無易矣。願之至也。 【疏】問。即持名為多善根福德。此經之外。別有證據否。答。歷歷可證。如大悲大品等說。   【鈔】證善根者。大悲經雲。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又雲。我滅度後。北天竺國。有比丘名祈婆伽。修習無量最勝善根。已而命終。生於西方過百千億世界。無量壽佛國。以後成佛。號無垢光如來。又大莊嚴經論。佛世一老人來求出家。舍利弗等諸大弟子俱不肯度。以觀彼多劫無善根故。佛自度之。即證道果。因告大眾。此人無量劫前。為採薪人。猛虎逼極。大怖上樹。稱南無佛。以是善根。遇我得度。華嚴第十迴向雲。願憶念無量無邊世界。去來現在一切諸佛。而次雲。以此念佛善根。凡此。皆持名為多善根之明證也。證福德者。大品般若經雲。若人散心念佛。亦得離苦。其福不盡。況定意念。稱揚諸佛功德經雲。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持諷誦念。此人當得無量之福。永離三途。命終之後。往生彼剎。智論雲。譬如有人初生墮地。即能日行千里。滿一千歲。七寶奉佛。不如有人。於後惡世。一聲稱念阿彌陀佛。其福勝彼。增一阿含經雲。四事供養閻浮提一切眾生。若有稱佛名號。如轂乳頃。功德過上。不可思議。凡此。皆持名為多福德之明證也。又寶積十九經雲。時一比丘。聞佛讚揚不動如來佛剎功德。心生貪著。而念生彼。佛言。不以愛戀之心。遂得往生。惟有植諸善本。修諸梵行。得生彼剎。善本即善根。梵行即福德。此又雙顯持名。為多善多福之明證也。諸經交贊。可弗信受。   【疏】問。此土單修圓頓。不願往生者。寧可謂之少善根耶。答。圓頓行人。雖悟一心。尚余後有。正宜求生彼國。親近彌陀。喆老青公。皎然覆轍。若其自負圓人。不願往生。當知亦是善根薄故。如華嚴中說。   【鈔】後有者。後陰也。即來生也。圓人見地。雖與佛齊。然而粗細無明。猶未盡除。恆沙性德。猶未悉備。有惑潤生。寧無後有。既存後有。則有生方。不離六道。除彼已登實報。余或未免人天。而天上多欲。人間雜苦。墮落者眾。解脫者希。不生凈土。而將焉往。喆老青公。俱稱有悟。而喆老後身。耽戀富貴。青公後身。多歷苦憂。皆由不慕往生。自失善利。致使淹滯多生。曠菩提路。豈非善根涼薄。乃致如斯。言華嚴者。入法界品雲。遮那會上。諸大聲聞。不見佛者。以善根不同故。本不修習見佛自在善根故。故知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大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 不信佛、不信佛力的表現與反思〈釋自了法師〉   一、忘記祖師的教誨   念佛人拜占察懺,美其名曰「正助雙修」,實則卻是喧賓奪主,把占察懺做為每天定課,把念佛求往生拋卻腦後。正修未曾真正下過一番功夫,而一再強調助修,這不是主次顛倒嗎?阿彌陀佛尚未真實念,卻說佛號不靈、不能消業,殊不知,是自己念得不如理、不如法。   這個現象,是一大批念佛人的縮影:念佛念不下去,就改變路線,改變方向。太多人這樣做,雖然他不一定是拜占察懺,但是他想別的辦法,甚至有的凈土道場,看大眾普遍念佛念不下去,就想辦法讓大眾學點別的、干點別的。這些,都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厭離心、生死心、出離心不切,這才是真正需要下功夫的地方。用生死心切念佛,用真信切願念佛,用「願離娑婆,如獄囚之冀出牢獄;願生極樂,如窮子之思歸故鄉」的心念佛,功夫自然得力,業障自然消掉。   有人說,占察懺是某某法師弘揚的。言下之意,聽某某法師的不會錯。這些人忘了,忘了善導大師的諄諄教誨:大師開示專修凈土,恐怕我們心志不定,被其他法門之師所奪。於是假設初、二、三、四果聖人,及住、行、向、地、等覺菩薩,乃至十方諸佛,盡虛空,遍法界,現身放光,勸你捨棄凈土,給你說殊勝妙法,大師說你都不肯接受!因為最初發願專修凈土,不敢違其所願。印光大師評說:「善導和尚,早知後人者(這)山看見那山高,渺無定見,故作此說。以死盡輾轉企慕之狂妄偷心。」我們是否落在「這山看見那山高」的行列裡面?   徹悟大師也說:「若正修凈業時,倘達摩大師,忽現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禪授汝。』但當向祖師作禮,謂:『我先已受釋迦如來念佛法門,發願受持,終身不易。祖師雖有深妙禪道,吾則不敢自違本誓也。』縱或釋迦如來,忽爾現身,謂曰:『吾先說念佛法門,特一時方便耳。今更有殊勝法門,超於彼者。汝當且置念佛。吾即為說勝法。』亦只可向佛稽首陳白:『我先稟受世尊凈業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張。如來雖有勝法,吾則不敢自違本願也。』雖佛祖現身,尚不改其所信。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足以搖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謂深矣。」   念佛人內心要清楚,就算是釋迦牟尼佛來到面前勸你有更殊勝的法門,你都婉言謝絕,這才是對凈土堅固不動的信心,怎麼人家運用一點世智辯聰就輕輕易易把你十幾年的念佛動搖了呢?   我們的信念要堅定到,就算是師父上人告訴你,還有更好的法門,你都不要,你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純而不雜,這才是真信。當然這是假設。   占察懺風波值得我們反思,至少反映出一個問題:大家不信佛、不信佛力。(這二個佛字都是指阿彌陀佛)。這個問題真夠嚴重!不單是搞占察懺的念佛人存在這個問題,不搞占察懺的念佛人也普遍存在這個問題。   二、不信佛   不相信阿彌陀佛。我們通常不相信阿彌陀佛,而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煩惱。從什麼地方看出來?從關鍵時刻看出來。關鍵時刻,比如生病的時候、臨終的時候,這句佛號能不能派上用場?悠閑自得之時自己彷佛念佛念得很不錯,可是到了緊要關頭,便迅速還原成一個標準凡夫,把阿彌陀佛當成透明,把阿彌陀佛置之度外,也不念佛,也不求佛。這是不信佛的表現。   古德都說消業障最好的方法是念阿彌陀佛,可是我們念了很久並不見效。我們念的方法有問題!那要怎麼念呢?   (一)以怖苦心念佛   印光大師是念佛的過來人、念佛的專家,我們不得不來聆聽老人家的開示。大師說:「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這段話有個要點:以怖苦心念佛,則是消除業障的第一妙法。「以怖苦心念佛」,請問我們做到了嗎?佛尚未真實念、還沒認真念,就說念佛不能消業障。真正用怖苦心來念佛,業障消得乾乾淨淨。「一聲阿彌陀佛,能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一聲,是用怖苦心念出來的,不是嘴皮唱唱而已。這是我們的著力點:怖苦心!第一妙法。佛說「無苦無出離」,對地獄、對六道輪迴的苦產生恐怖感,我不抓緊念佛就極有可能墮入地獄受苦、長劫輪迴,這種恐懼地獄、恐懼六道的心,叫怖苦心。地獄有多苦呢?我們無法想像,經論中舉了一個譬喻,每天以三百根尖銳的長矛,連續不斷地猛利地刺穿身體,所產生的痛苦,相比地獄的微苦,無法比喻其少分。因為怖苦,所以拚命地念佛求出離。瑩珂法師是最好的例子,自古很多修行人,因為害怕墮入地獄,所以他不分晝夜地拚命修行。用強烈的怖苦心、出離心來念佛,你功夫就得力了,還擔心業障消不掉嗎?這是我們普遍缺乏的,急需用力。   (二)如救頭燃地念佛   印光大師又說過:「如墮水火、如救頭燃以念佛,則無業魔不消矣。」好像被大水沖、被大火燒求救般迫切,好像頭髮著火了要趕緊撲滅般緊急地念阿彌陀佛,那麼「無業魔不消」,沒有業障、魔障消不掉的,雙重否定即肯定,所有業障、魔障都消掉了。如果晃晃悠悠、心不在焉喊幾聲,肯定無濟於事。著力點是「如墮水火、如救頭燃」的心情。祖師的開示我們不是字面上念念就過去了,而是要去做,去落實,內心真正生起「如墮水火、如救頭燃」的感覺,這種感覺推動我們念佛。   那麼,怎樣才能如救頭燃?痛念無常。《無常經》說「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這個「吞」字非常生動,我們每一個人,終究會被無常吞沒,說不定什麼時候,死亡就來了。親戚朋友當中,常常有人出乎意料地突然死亡,毫無準備。新聞中這樣的實例更是比比皆是。無常隨時都會到來,它發生在別人身上,也同樣可能發生在我身上。我們每天、每小時、每分鐘甚至每秒鐘都在面臨死亡。全世界平均每秒鐘死亡的人數是一點八人,每分鐘死亡的人數是一百零八人,每小時死亡的人數是六千四百八十人。這些死亡的人不分國家,不分地區,不分民族,不分男女,不分老少。我們隨時都有可能是這個數字裡面的一員,也許是你,也許是我。死亡並非像我們臆想的那樣緩慢而充滿規律,它所出現的方式、因緣及時間永遠無法確定。由於死期的不定,我們又怎能保證明年、明天或下一時刻自己不是在惡道中輾轉呻吟?死亡不會等待我們浪費了大量時間,還輕鬆充分地做好迎接它的準備之後才姍姍來遲,因此當我們看到死亡的迅猛與怖畏後,要放下對世間的追逐與執著,與無常賽跑,抓緊念佛。應該認真、慎重地考慮一下生死大事。古人常說「明天與後世不知道哪一個先來」。《因緣品》云:「明日死誰知,今日當精進。彼死主大軍,豈是汝親戚?」我明天會不會死?不知道。沒有把握。所以今天應該精進念佛。閻羅王難道是你的親戚?難道他已經答應你「放心,今天你不會死,明天也不會死,等你退休了、老了,到八九十歲的時候,我再來接你」?我們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分分秒秒都應該拿來念佛求往生。如此念佛,無業不消。   因此,祖師的話一對照,就清楚不是阿彌陀佛不能消業障,而是我們念佛的方法、心態不正確。真信佛,就靠倒阿彌陀佛,印光大師早就說:「吾人但以凈土法門為一座大須彌山,全身靠倒,庶幾不被一切知識所奪,而現生可以了脫矣。否則隨風倒浪,了無已時。哀哉!」全身靠倒、通身靠倒,你敢嗎?真信就敢,假信就不敢。全身靠倒阿彌陀佛,則不會被一切善知識所轉,那麼現生可以了生脫死,否則隨波逐流,見異思遷,結果是隨業流轉,出苦無期。   截流大師也說:「靠著一句佛號,如須彌山相似,一切境緣,無能搖動。」上面說了,風平浪靜的時候貌似很信佛,可是在千鈞一髮之際,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就煙消雲散,早把阿彌陀佛忘了,這個不是真信。   三、不信佛力   因為不相信阿彌陀佛,自然地連帶不相信阿彌陀佛的力量。把阿彌陀佛當成普通凡夫,小看阿彌陀佛的力量。以凡夫的心理測度阿彌陀佛的慈力。   看看印光大師怎麼說:「既知娑婆是苦,極樂是樂。應發切實誓願,願離娑婆苦,願得極樂樂。其願之切,當如墮廁坑之急求出離,又如系牢獄之切念家鄉。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勢力者提拔令出。娑婆世界,一切眾生,於逆順境,起貪瞋痴,造殺盜淫,穢污本有妙覺明心,乃無底之廁坑。既造惡業,必受惡報。久經長劫,輪迴六道,乃不赦之牢獄。阿彌陀佛於往劫中,發四十八願,度脫眾生。有一願雲,若有眾生聞我名號,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誓願度生。若眾生不求接引,佛亦無可奈何。倘志心稱名,誓求出離娑婆者,無一不蒙垂慈攝受也。阿彌陀佛有大勢力,能拔娑婆無底廁坑不赦牢獄之人,直下出離其中,悉皆安置於極樂本有家鄉,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這段話有二個關鍵:「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勢力者提拔令出」、「阿彌陀佛有大勢力」。這些話我們應該牢牢記住,自己沒本事,必須求助「有大勢力者」,誰呢?阿彌陀佛。   凈土法門是全仗佛力、專仗佛力,這兩個詞,是印光大師第一個提出來的,大師之前的大德,也有這個意思,但沒有說得這麼清晰、肯定並且反覆強調直至讓我們刻骨銘心,一般都說「二力法門」。全仗佛力、專仗佛力,關鍵詞眼是「全」和「專」,大師用這二個字,把阿彌陀佛的力量提到最高點,強調凈土法門是全部仰仗阿彌陀佛的力量、專門仰仗阿彌陀佛的力量。那是不是凈宗不要自力呢?不是。凈宗的自力很特別,「念佛了生死,全仗佛力。由自己真信切願念佛之力,感佛垂慈接引,故能帶業往生也。」凈宗的自力就是真信切願。信一分,就仗一分佛力;信十分,就仗十分佛力;信百分,就仗百分佛力。不信,就不仗佛力;全信,就全仗佛力。   印光大師說:「好高務勝者,每每侈談自力,藐視佛力。不知從生至死,無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為恥,何獨於了生死一大事,並佛力亦不願受,喪心病狂,一至於此。凈宗行者,所當切戒。」   業力與佛力的關係,印光大師舉過兩個比喻,一個是洪爐點雪,一個是船載重石。「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如大冶洪爐;吾人多生罪業,如空中片雪。業力凡夫,由念佛故,業便消滅;如片雪近於洪爐,即便了不可得。」這個比喻說得再清楚不過了:再大再重的業力,都只是片雪,阿彌陀佛是大火爐,片雪接近火爐,馬上融化。印光大師是凈土法門的權威,他說得這麼斬釘截鐵:再深重的罪業,「由念佛故,業便消滅」。   另外一個船載重石的比喻也鏗鏘有力:「吾人在生死輪迴中久經長劫,所造惡業,無量無邊。若仗自己修持之力,欲得滅盡煩惱惑業,以了生脫死,其難愈於登天!若能信佛所說之『凈土法門』,以真信切願,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無論業力大、業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譬如一顆沙子,入水即沉,縱有數千萬斤石,裝於大火輪船中,即可不沉而運於他處,以隨意使用也。石喻眾生之業力深重,大火輪喻彌陀之慈力廣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須到業盡情空地位方可。否則,縱令煩惱惑業斷得只有一絲毫,亦不能了,喻如極小之沙子,亦必沉於水中,決不能自己出於水外。」   凈土法門為什麼超勝一切法門?原因在全仗佛力,這是凈土法門最特別的地方。其餘一切法門,都仗自力。發心弘揚凈宗的同修,應該把這一點大聲疾呼,大家對阿彌陀佛的信心會油然而生。印祖說:「凈土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其利益與普通法門,大不相同。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門,論凈土法門,由茲自誤誤人,而又自謂宏法利生者,不勝其多。其最初錯點,在不察佛力與自力之大小難易。以仗佛力之法門,硬引仗自力之法門,而欲平論,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議,不能以具縛凡夫修持之力,相為平論,則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為烏有。」   不信佛力,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印光大師有答:「念佛時,毫無感應。系不知佛力,心不懇切。不知佛力,由未深研凈土經論故也。」「深研凈土經論」,才會知道阿彌陀佛的力量多麼不可思議。所以印光大師定的道場規約,雖不講經,「以免招搖擾亂正念之嫌」,但「堂中日日常講」,講念佛的開示,勸信、勸願、勸行。那麼,我們的辦法是聽經,多聽、反覆聽,自然會堅信佛力、強化信願。   四、不夾雜   《竹窗隨筆》中有一篇《念佛不專一》,蓮池大師這樣說:「我以前在某寺參學,有一天聽該寺的方丈對大眾說:『中元日當作盂蘭盆齋。』我以為一定是設齋供眾。但到了中元節,並沒有設供,只是領眾念佛三天而已。又聽說從前某寺的當家師遭官府拘捕,寺中首座集眾舉行佛事祈求救護。大眾以為一定要誦經持咒,結果也只是教人高聲念佛而已。這二件事皆迥然出於常情意料之外,頗有大人處事風格,值得學習和效法。   今有許多念佛的人,名為專修凈土,可是為了祈求增長壽命,便誦《藥師經》;為解罪愆,就拜《梁皇懺》;為了救濟厄難,則持《消災咒》;為求智慧,便念《觀音文》。把一向以來所念的佛號置之不顧,以為念佛無濟於事。為何不想一想《阿彌陀經》中說:『彼佛壽命無量』,何況人間百年壽命呢?又《觀無量壽經》中說:『至心稱念阿彌陀佛,於念念中,能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何況目前的罪垢和厄難有不能消除的嗎?又《無量壽經》中佛說:『我以智慧光,廣照無央界。』念佛的人,阿彌陀佛常以智慧光明照觸其身,何況普通的聰明才智呢?一句佛號如阿伽陀葯,能治一切疾病。但如果三心二意,不肯信服,則縱有神聖工巧之妙術,對你也是無可奈何。」蓮池大師給念佛的人照了一張大合影,生動逼真。   覺明妙行菩薩這段話大家早都耳熟能詳:「大凡修凈土人,最忌是夾雜。何謂夾雜?即是又諷經,又持咒,又做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禪,又要談些吉凶禍福、見神見鬼的話,卻是夾雜也。既夾雜,則心不專一。心不專一,則見佛往生難矣。卻不空費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莫做,只緊緊持一句阿彌陀佛,期生極樂。日久功成,方不錯卻。」重點是「一概莫做,只緊緊持一句阿彌陀佛,期生極樂」,我們做得到嗎?   五、不學戒不等於不持戒   我們的專業是凈土法門,我們的戒律是信願持名。有人疑惑:「佛制比丘,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許聽教參禪」,就念一句阿彌陀佛,不學戒律,行嗎?離我們最近的兩位祖師,用行動回答你了:印光大師,從二十一歲出家到八十歲往生,念了一輩子的阿彌陀佛,沒有學戒律;海賢大師,從二十歲出家,到一百一十二歲往生,念了一輩子的阿彌陀佛,沒有學戒律。但是,沒有學戒不等於不持戒!戒有定共戒、道共戒,他念佛得到清凈心了,定共戒,清凈心怎麼會做錯事情?他開悟了,開悟是道共戒。他的起心動念和戒律自然相應。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好了,自然持戒圓滿。   「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許聽教參禪」講的是通途法門,即是普通法門,但凈土是特別法門,特別的法門註定不走普通的路線。看看印祖下面這段話:「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別法門。通途全仗自力,特別則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很明顯的對比:依自力修戒、修定、修慧,這是普通法門;依真信切願,念佛求生凈土,這是特別法門。   六、念佛的目的是求往生   占察懺能吸引一大群人,還暴露了一個嚴肅的問題:多數念佛的人信願不真,用現代的話說叫動機不純。念佛為了什麼?這個問題印光大師反覆強調,念佛的目的是求往生,這是動機純正。念佛的人不求往生,而是求世間福報。占察懺之所以吸引人,因為聽說它無論什麼事都能占察,家庭、事業、財富等等一切大事小事都能占察,這正中了一部分人的心理,把地藏菩薩當成算命先生。好一點的說,佔一占往生有沒有把握?這個難道要佔嗎?要問自己有沒有真信切願!自己心裡有底。蕅益大師更是開出了一個衡量的標準:「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此事只問心,不必問知識也。知識亦勸淡世情、輕活計、專修出要耳。」   「一門深入,長期熏修」,從理論上說,這個門任何一門都可以行得通;但從實踐中談,這個門只能是凈土法門。為什麼?因為你想今生就了生死、成佛道,只有這個門。印光大師說:「修行唯隨己身分而立功課,非可執一以論。但決定不可不依信願念佛,迴向往生一法耳。一門深入,萬善圓修均可。若棄捨凈土,於別種法門一門深入,並萬善圓修,均不可!以仗自力,決難現生了脫故也。」   七、結語   占察懺是地藏菩薩代佛所說,我們決不會批評、毀謗。弘法的法師利生心切,普勸凈宗同修兼修占察行法,我們隨喜他的功德,可是我們有權不照單全收!我們學善財童子,五十三位大善知識給他介紹不同的法門,他堅守一句阿彌陀佛,雷打不動。真下定決心求往生的人,他們會本能地自覺謝絕占察懺,因為他們內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信念早已根深蒂固,不容許任何人來破壞;因為真念佛人都心照不宣:一句阿彌陀佛,已綽綽有餘!不僅占察懺是夾雜,這一句阿彌陀佛以外都是夾雜。念阿彌陀佛,直達西方極樂世界,這條康庄大道,我們不掉頭、不拐彎、不捨近求遠。   「不信佛、不信佛力」是普遍的通病,我們應該整頓信心。若真信,必定真願;真願,必定真行;真行,功夫自然得力。最後,供養大家一段印祖的教言:   「若於此法(註:指凈土法門)能生信心,雖是業力凡夫,即可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倘不於此法認真修持,而於如來所說一切諸法中,隨修一法,或兼修各法,欲了生死,勿道即生不能了,或經百千萬生及百千萬劫,尚不能了者,多多也!   何以故?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專仗佛力。自己但具真信切願,持佛聖號。則於臨命終時,決定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其餘一切法門,必須修到業盡情空之時,方可了脫生死。否則任汝工夫深,功德大,煩惱若有一絲一毫未盡,則仍然不能出離六道輪迴之外。以自力了生死,比仗佛力了生死,其難易奚啻天淵懸殊也。   汝幸宿有善根,於此法門能生信心。然須立深重誓,決不隨其餘經典、知識、言教,舍此法門,另修他法。庶可不負此宿根與現緣也。若讀諸大乘經,見其義理深奧,或親近禪、教、律、密各宗知識,聞其所說親切,遂視念佛為平常,視彼為奇特,舍此修彼,則如稚子舍父母,重病棄良醫,欲得成人愈病,何可得乎!」 凈空法師:文殊普賢為什麼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從這個地方我們知道,西方極樂世界全都是普賢菩薩。華嚴會上也不例外,經上所說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個導歸,對象是誰?是華藏世界四十一級位法身大士,是導歸這些人。我們讀到這段經文的時候感到非常驚訝,凈土如果不是真正的殊勝,文殊、普賢為什麼發願往生?不但發願,還要帶著華藏世界的四十一級位法身菩薩往生極樂世界,那為什麼?什麼原因?我們在思惟,我們在探討。 原因之一,在華藏世界修行成佛難,時間要長,到西方極樂世界修行成佛,時間大幅度的縮減了,它快速。文殊、普賢是毘盧遮那的等於說助手,這兩大菩薩,他們把毘盧遮那佛的這些弟子統統帶到西方極樂世界,毘盧遮那佛沒嫉妒、沒生氣,沒有責備你為什麼把我的學生都帶跑,沒有。 不但沒有一點嫉妒,而且還點頭,帶得好!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快,為什麼不去?《華嚴經》上出現這個現象,讓我們聯想到,十方世界一切諸佛菩薩,這是講諸佛如來,他們的上首弟子大概也跟文殊、普賢一樣,這才凸顯極樂世界的殊勝。 我們相信決定不止只有華藏世界的文殊、普賢,把這些同參道友統統帶到極樂世界去,我們相信十方世界這個例子很多很多。這種表演是做給我們看的,讓我們對於西方極樂世界堅定了信心,不是特殊的殊勝,怎麼可能會有這種事情?所以這鄰及亞聖,能夠跟亞聖做鄰居,這個地位至少是十地菩薩,登地了,跟著等覺逐漸逐漸靠近,這說明全都是普賢菩薩。 文摘恭錄—凈土大經科注(第一八三集)2012/2/10 文殊、普賢兩大菩薩都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慧凈上人) 文殊發願往生極樂   《觀佛三昧經》中,佛記文殊,當生極樂。文殊發願偈文:   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   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剎。   生彼佛國已,滿足我大願,   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   文殊菩薩智慧第一,是七佛之師,他在《觀佛三昧經》中表達自己修行的目標,透露自己最後的願望就是往生極樂世界。   文殊菩薩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還差佛位一級,雖然只差一級,但「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就像彌勒菩薩現在是在兜率天,距離到娑婆世界成佛還要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差一級就要經過那麼久的時間。往生極樂世界當下就進入了佛的果位,所以連文殊菩薩都發願臨終的時候能滅除所有的障礙,順利見到阿彌陀佛,一剎那之間就往生極樂世界,滿足他的大願。什麼大願?就是阿彌陀佛現前為他授記,也就是以阿彌陀佛為他授記作為他所有願中最大的願。   普賢發願往生極樂   《華嚴經》中普賢菩薩發十種大願,引導一切菩薩,發願求生凈土。偈云: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等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咸清凈,我時於勝蓮華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   這首偈跟前一首偈內容一樣。普賢菩薩也是等覺菩薩,《華嚴經》有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普賢菩薩行願品》是最後一品,也就是《華嚴經》最重要、最精華的一品,因為有這一品,使《華嚴經》普遍受到佛教的重視。這一品的重點,就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且是回歸極樂,所以說「十大願王」。普賢菩薩不僅自己求生極樂世界,也引導華嚴會上四十一階位的眾多法身菩薩一齊迴向極樂,這是《華嚴經》重點與可貴的地方。   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是等覺菩薩,他們都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而且還帶領四十一位法身大菩薩一同往生極樂,由此可知凈土法門是一切法門、一切行者的歸宿。八萬四千法門要是沒有回歸凈土法門,就沒歸宿;若專學這個法門而沒有學其他法門,也沒有遺憾,因為已得到圓滿。   文殊、普賢是釋迦牟尼佛的脅侍,代表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和行願。這兩位菩薩都歸向極樂世界,顯示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弘揚佛法的目的,就是要引導眾生、指歸修行者往生極樂世界(正如善導大師所說「釋迦所以出興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就好像陸地上的千江萬水最後都歸向大海,千江萬水若沒有歸向大海,就沒有究竟的歸宿。同樣地,修行者最後若沒有歸向彌陀凈土,就沒有辦法究竟成佛,所以印光大師說:「九界眾生舍此法,則上無以圓成佛道。」文殊、普賢菩薩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是以身作則示現給我們看。   接下來,引用觀音菩薩以及文殊、普賢菩薩示現,勸導祖師往生極樂世界的故事,進一步顯明剛剛所講的文殊、普賢菩薩求生極樂是為我們示範,以及顯示彌陀本願是「諸佛本懷、諸佛稱揚、諸佛勸信、諸佛護念、諸佛特留」。 為什麼文殊、普賢諸大菩薩皆發願求生極樂世界? 了悟子 唐朝以前,很多人都以為凈土法門淺顯,是凡夫修的,而自以為上根利器者則以參禪為榮,對凈土法門不屑一顧,甚至大肆誹謗,以顯示自己高明。至唐德宗貞元間,南印度烏茶國王進獻《普賢行願品》之梵本全文,譯成四十卷。前三十九卷,即八十華嚴經之入法界品,而文義加詳。第四十一卷,乃現在所流通之《普賢行願品》。 這時人們才吃驚地發現,華嚴教主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華藏海眾四十一級位的法身大士,一致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華嚴一生成佛之法,而歸宗於求生凈土。始知凈土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無上大法也。此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菩薩多有不信,二乘尚不見聞,何況具縛凡夫! 那麼,普賢菩薩、文殊菩薩等圓教等覺菩薩、法身大士、皆能現身作佛,為何還要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凈土法門是諸佛秘要,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凡夫不容置喙、毋庸置疑。我只能根據祖師開示,淺近推測一下,極樂世界除了我們通常所知的好處外(詳見凈土五經),等覺菩薩一致求生西方凈土的原因大概是: 一、往生極樂世界可以圓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阿彌陀經》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不退轉菩薩)。」而娑婆世界容易退轉,成佛甚難,連釋迦牟尼佛都感嘆「我於五濁惡世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甚難」,所以再三殷切囑咐我們要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寶積經》云:「他方眾生聞阿彌陀佛如來名,乃至能發一念凈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迴向願生彼國者,隨願往生,得不退轉,直至成佛。」 《無量壽經》云:「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大安法師譯註:十方九法界一切眾生往生極樂凈土的共因,悉是由於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故。本願是指阿彌陀佛因地發的四十八大願,當本願究竟圓滿之時,便法爾自然地產生慈力。這種慈力能量輻射在虛空法界,攝受一切有緣眾生。眾生只要信願念佛,便如針被磁鐵吸攝一樣,被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攝取不舍。只要聞信阿彌陀佛名號,願意往生,都能生到彼國,萬修萬人去,真實不虛!只要生到極樂世界,由彼土依正莊嚴,光明妙德加持故,法爾自然地獲得不退轉位,成為阿埤跋致菩薩。可見,十方眾生得以成辦往生大事,乃至圓成佛果全過程,端賴阿彌陀佛之本願力。以果地覺,作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其奧秘悉在「其佛本願力」上。凈土法門之所以注重信願,就在於唯有信願,才能感通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我們依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得以往生。是故蕅益大師開示:「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善導大師開示:「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對十方諸佛以現量齊證所作的開示:「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吾人當諦信斯言,銘記五內,拳拳服膺,歡喜奉行。如是凈業行者,真可謂人中最勝人,最幸運,最快樂人!感恩十方諸佛的慈悲開示,感恩十方如來的慈悲護念。南無阿彌陀佛!據東林寺《凈土》雜誌) 慈法法師認為:「這四句偈是指導凈土法門的根本教誨、決定的教誨、不置疑的教誨,是唯佛與佛乃能知的教誨。我們看這四句話,就會知道諸佛如來何以徹底悲心。」 二、西方凈土橫超三界、圓攝四土 西方凈土橫超三界、圓攝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無有障礙。所謂「橫出三界,圓證四土,頓與觀音、勢至並肩。可見此法門之究竟方便,善應群機也」。(凈空法師解釋說:「橫出」也叫橫超,因為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一步步修,豎出,不是橫超的,這樣一步一步修到哪年你才能出頭?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接引你去,到那邊之後圓證四土,沒有界限,這是在十方世界裡沒有的現象,只有極樂世界特別,彼此沒有障礙,所以說「一生一切生」。我們能夠以凡聖同居土往生,你到極樂世界都能看到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都在那裡。你常常跟這些大菩薩在一起,那你真走運,這是法身大士、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除了佛教你之外,這麼多菩薩來幫助你、來提攜你,你就很快成就。這是極樂世界無比殊勝之處,所以感得十方諸佛讚歎。據《凈土大經解演義》第八集) 三、往生凈土可以圓滿一切大願,成為一生補處菩薩 《華嚴經》云:「既得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阿彌陀經》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候補佛),其數甚多!」 凈空法師解釋說:「普賢跟文殊都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達極樂世界之後,「現前成就此大願」,這一句話很重要,把普賢菩薩為什麼發願求生凈土的原因說出來了。這就是說明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他這個十大願圓滿了,換句話說,如果不到西方極樂世界,他這個願沒有圓滿,還有欠缺。到達西方世界,這才究竟圓滿了;這也就表明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圓成佛道。可見得西方凈土是無比的殊勝,連文殊、普賢都要求生,我們為什麼不去?普賢菩薩又說「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普賢菩薩的願望,希望一切沉淪在六道輪迴的眾生,趕快念佛求生凈土。由此可知,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以及跟隨釋迦牟尼佛的這些大阿羅漢、大菩薩們,都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再來的,示現來接引我們往生凈土的。」 四、往生凈土才能迅速圓滿功德與佛果 在極樂世界可以瞬間以無量妙寶供養禮拜十方無量億諸佛,迅速圓滿功德、成就佛果。(詳見普賢行願品)印光大師云:「普賢乃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與華藏海眾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為華嚴一經歸宗結頂之法。」(《凈土五經重刊序》)天親菩薩《往生論》云:「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慈法法師認為,凈土是諸佛徹底悲心所在。《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上都有這樣一段話:「佛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欲惠以眾生真實之利。」惠以眾生真實之利,就是這萬德洪名的給予。惠以眾生真實之利,是優惠之利,不是修行之利,不是買賣關係,不是對我們有所求。猶如父母對一子,諸佛如來視一切眾生視若一子。阿彌陀佛乃至十方諸佛的出世本懷,就是惠以眾生真實之利,就是惠以眾生易行之道,就是惠以眾生迅速出離生死、迅速圓成佛道、迅速成就轉相教化因緣。諸佛的本懷,諸佛的無盡大悲就是惠利,也就是萬德洪名之惠利。 五、彌陀授記,迅速成佛 到極樂世界後拜見阿彌陀佛,有阿彌陀佛親自授記,能迅速成佛。《觀佛三昧海經》文殊菩薩發願偈:「願我命終時,除滅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國。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嚴凈普賢行,滿足文殊願,盡未來際劫,究竟菩薩行。」《華嚴經》云:「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印光大師云:「往生西方,聖則速證無上菩提,凡則永出生死系縛,以其仗佛慈力,故其功德利益不可思議也。」(《廬山青蓮寺結社念佛宣言書》)可見只有往生西方凈土,才能得到阿彌陀佛授記,迅速成佛,圓滿菩提,普度眾生。 六、一生成佛,如阿彌陀 到極樂世界後決定能一生成佛,而且是究竟圓滿的法身佛——法界藏身阿彌陀佛。往生彼國花開見佛,當下即是法界身、法身佛,跟阿彌陀佛不一不異。而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諸佛讚歎。《無量壽經》云:「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所謂「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印光大師云:「華嚴一經,王於三藏,乃如來初成正覺,為界外四十一級位法身大士所說一生成佛之法。其一生成佛之歸宗結頂究竟實義,在於以十大願王,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普賢行願品疏鈔擷序》) 學佛偶感(了悟子) 看破世間總是夢,輪迴六道逞何能? 懷才不遇遇佛教,壯志未酬酬凈宗。 自是不歸歸便得,從今發願願往生。 彌陀授記成佛道,圓證法身最上乘! 世出世間苦探尋,惟有彌陀知我心;禮佛一拜消眾罪,稱名十聲滿善根。 莫訝一稱超十地,當知六字括三乘;朝暮頂禮阿彌陀,至誠發願必往生!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國。 既得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十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咸清凈,我時於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南無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佛理 - 進寺廟該拜誰?有講究!天啦,這些年菩薩竟然都沒有拜對!】
佛陀思想與四禪八定
佛教說白了就是教人要做好人當順民,對不對?
佛理精華緣起理贊
為什麼一些深居簡出的得道高僧比塵世掙扎之人更了解芸芸眾生?

TAG:凈土宗 | 佛理 | 凈土 | 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