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第二集)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二集)

2002/7/5  華藏凈宗學會  檔名:WD15-002-0002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這個經文在第一頁,倒數第四行: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在於會中見諸菩薩具足如是不善諸行。作是念言。此諸菩薩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皆已退轉。我今當令是諸菩薩。覺悟開曉生歡喜心。】

  到這裡是一個小段,我們從這一段看起。經文一開端,已經跟諸位簡單做一個報告,在這個大會當中,大比丘與菩薩眾都是慈悲大權示現,也就是故意做出這個樣子,讓彌勒菩薩來發起這一次的法會,這就是佛法當中常講的密意。其目的都是為了利益末法時期的眾生,特別是末法時期善根福德深厚的眾生遇緣不同,個人遇緣不同,遇到不好的緣,往往犯了許多的過失而墮落,因此才有這些大菩薩示現來利益教誨我們。

  而彌勒菩薩看到這些情形,在大會當中看到這些菩薩,這些菩薩就是說我們初學的菩薩,『具足如是不善諸行』,這是上面說了十二條。這十二條如果有一條、兩條,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不能成就,何況具足!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應當深深的反省,自己有沒有具足這些過失。若有過失,那真是像彌勒菩薩所說的,『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皆已退轉』。「無上菩提」是大菩提,「圓滿道分」是大涅盤,換句話說,於菩提涅盤都退轉了。彌勒菩薩看到這個情形,他說『我今當令是諸菩薩,覺悟開曉生歡喜心』,彌勒菩薩來幫忙,讓這些初學的菩薩能夠覺悟、能夠回頭、能生歡喜心。

  【作是念已。即於晡時從禪定起。往到其所共相慰問。復以種種柔軟言詞。為說法要令其歡喜。】

  這個地方我們要記住,要學習。你看彌勒菩薩的確顯示的是大慈大悲,見到這麼多小菩薩犯這個嚴重的過失,他並沒有責備,你看他的態度多溫和,言語也很柔和。

  『晡時』就是午後,一般講就是吃過午飯以後,這就叫做「晡時」。中午吃過飯這個時候,他就『從禪定起』,就是出定了,到這些菩薩所在之處,去安慰他們。又『以種種柔軟言詞』,可見得沒有顯示出絲毫責備的這一種言語、言色。沒有!表現非常柔和。

  『為說法要令其歡喜』,這是很重要的教學,善巧!如果這些小菩薩不生歡喜心,那彌勒菩薩教導他們掉頭就去了,睬也不睬你,這就是失敗了。必須叫這些人生歡喜心,對彌勒菩薩又尊敬又愛護,這才喜歡聽他的話。這些地方我們要學習。

  【因告之曰。】

  安慰完了之後,再說些佛法讓他們歡喜,然後才轉入正題。

  【諸仁者。】

  『仁者』是我們佛門對菩薩的敬稱,尊敬的稱呼,就是仁慈之人。

  【云何汝等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而得增長不退轉耶。】

  這個言詞說得好!為什麼你們對於大菩提、大涅盤天天修學,天天有進步,如何能不退步?實在講,他們已經退到谷底了,退到最低了。

  你看看彌勒菩薩的口吻,這一種辭令就是與人對話的方式。不但是佛門教學我們要注意,就是在家居士日常生活當中,交際應酬也應該要懂得。你能夠懂得這一套,凡是與你接觸的人,沒有一個不歡喜你,不尊重你,然後你勸他念佛、勸他學佛就很容易接受了。

  世尊教給我們的四攝法,「攝」就是接引的意思,四種接引眾生的方法。第一個是布施,第二是愛語;布施是給人結緣,愛語是讓人家生歡喜心,你看彌勒菩薩表現的愛語,所以這是很重要的一種方式。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是諸菩薩同聲白言。尊者。我等今於無上菩提圓滿道分。無復增長唯有退轉。】

  這些菩薩倒還不錯,很老實,說真話,這就是可教可度,能承認自己的過失。他們異口同聲都說『尊者』,是對彌勒菩薩的尊稱。彌勒雖然是菩薩,菩薩是我們的學長,但是他的資格很老,足以做我們的老師,那是學長兼老師,所以我們稱他尊者,這是對他尊敬的稱呼。說我們現在對『無上菩提』,對於大涅盤道,真的沒有進步;不但沒進步,天天還在退步。

  下面說出原因了。這個原因一說出來,實在講我們現前真的都有,都犯這個毛病。

  【何以故。我心常為疑惑所覆。】

  常常生疑慮、迷惑!相宗裡面講的「煩惱心所」。根本煩惱有六個心所,貪、瞋、痴、慢、疑、惡見這是大煩惱。疑是對聖教懷疑。他為什麼會對聖教懷疑?他的智慧沒有開,對佛所說的經教不能夠理解,因此不能不懷疑。所以他底下講了:

  【於無上菩提不能解了。】

  佛所說的一切經教,歸納起來總不出戒定慧三學,總不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些人雖然常年跟隨世尊聽經聞法,但是沒開悟。聽是聽了,沒有悟處,不能夠了解,於是疑惑就生了。

  【云何我等當作佛耶不作佛耶。】

  這個疑問在我們今天佛門,在家、出家非常普遍。我們學佛了,我們要不要作佛?是要作佛,還是不要作佛?真正學佛想作佛的人不多,而真正學佛想得人天福報的人,占很大的比例。求人天福報,他就『不作佛耶』。

  【於墮落法亦不能了。】

  佛經上常講,你造作種種罪惡,將來要墮三惡道。對佛這些說法,他不清楚也不明白,常常有懷疑,懷疑真的有地獄嗎?做惡事真的有惡報嗎?這個問題很多,不相信,認為講因果報應大概是用這個來嚇唬人,目的是要勸人斷惡修善,不要做壞事,不是真的有因果報應。要是這個想法,問題就嚴重了。像這樣的問題,確確實實普遍存在佛門當中,我們稍稍注意留意一下,在談話當中就能發現。所以這一部經就是世尊為我們末世這一些遇緣不善的同修救命的特效藥,非常重要!一定要細心深入去研究去討論,細心檢點自己有沒有違背。下面經文說:

  【云何我等當墮落耶不墮落耶。】

  這就是剛才所講的造作惡業是真的會墮落,還是不會墮落?他有這些懷疑。

  【以是因緣善法欲生。常為疑惑之所纏覆。】

  『以是因緣』就是懷疑做惡業是不是會墮落,這種因緣,這種原因。當善法要生起的時候,想要做善事發善心,常常被這個疑惑所障礙。『纏覆』就是纏住蓋住了,到底是要做好事,還是不要做好事?發生這個問題。

  實在講,這些人包括我們同修,學佛的同修都是多生多劫的修行,佛在這裡所講的現象都是指學佛的人,絕對不是偶然,許多大乘經上佛都為我們授記。《無量壽經》上佛給我們授記,《金剛經》佛也給我們授記,我們決定不是在過去生中,在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種善根,不是只遇到幾尊佛而已,而是過去生中都曾經經歷供養無量諸佛如來,這個數量已經無量無邊很久了,所以大家的善根都非常深厚;沒有深厚的善根,他就不會來學佛。

  為什麼有這麼深厚的善根,今天還搞成這個樣子?這就是「遇緣不善」,遭遇的因緣不好。善導大師講得好,各人遇緣不同,所以我們的果報就不一樣,遇到好緣果報就好,遇到不善的緣,果報就不好。今天這個緣非常殊勝,這個經題上就是「殊勝志樂」,我們遇到好緣,無比殊勝的因緣,這是難得而希有。如果能夠掌握抓住了,我們這一生決定成就。

  這一段主要就是講「疑」,懷疑聖教,懷疑佛菩薩所講的,造成障礙,特別是對因果報應這種事情。請再看下面經文:

  【爾時彌勒菩薩。而告之曰。諸仁者。可共往詣如來應供正遍知所。而彼如來。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具足成就無障礙智解脫知見。以方便力。善知一切眾生所行。當為汝等隨其根性種種說法。】

  你看彌勒菩薩教導的善巧,彌勒菩薩不自己說,為什麼?自己的分量不夠,雖然說的跟世尊講沒有兩樣,但是人家聽到不服,未必能夠完全接受,所以他不說,邀他們一同去見佛,「我們一同去見釋迦牟尼佛,請佛來講解」,見佛,大家都沒話說。因為佛是老師,邀請這些人一同來到世尊這個地方。

  『如來應供正遍知』,這是佛十種通號裡面的三種。通常一般經裡面都會把十種稱號統統排列出來,此地雖然列了三種,要知道三種就是十種的省略。文字上雖然只有三種,但是它的意思是具足圓滿的,這是我們必定要曉得。其他七種就是「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些加起來總共十種。這是一切諸佛如來共同的通號,都有這十種。

  這裡簡單講「如來」的意思。《金剛經》說得很好,「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個意思說得非常圓滿。另外從事上講也有這個意思,也說得很好,「今佛如古佛之再來」,這個意思也很好,佛佛道同,今佛無異於古佛,這個說法是從事相講的,意思講得很好。

  「應供」,應是應當接受人天的供養。佛是無上福田,我們有幸能供養佛,這是種大福報,所以有應供這個德號。

  「正遍知」,這是說如來圓滿的智慧,我們平常講一切種智,圓滿智慧。「正」是正確,決定沒有錯誤,沒有偏差,「遍」是圓滿,無所不知。

  十號都是顯示自性本具的德能。實在講,自性的德能無量無邊,說之不盡;佛用歸納的方法,歸納成這十條,便於解說,方便他來講解說明。

  彌勒菩薩講『而彼如來,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彼如來」就是稱世尊,世尊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

  『具足成就無障礙智解脫知見』。「無障礙智」就是講實智,真實的智慧。「解脫知見」是講權智,權巧方便的智慧。《般若經》上常常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障礙就是無知,就是《般若經》上講的無知,是無障礙智;解脫知見是無所不知。這樣一個圓滿大智慧之人,很難遭遇;有緣遇到,這是大幸,很大的幸運。

  他能『以方便力』。「力」是能力,他有方便有善巧,而且因為他的智慧圓滿,他能『知一切眾生所行』,可以知道一切眾生,你現在的心情,你心裡在想什麼?你在做些什麼?過去生中又過去生中,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一切佛都知道都明了。我們如果去見佛,他一定會為你們解決這個問題,隨著你們每一個人的根性為你開示,你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幫助你解決疑難,幫助你解除疑惑,使你用功能夠得力,於菩提涅盤有進步,而不退步,所以我們要去見佛。這是彌勒菩薩邀請六十位菩薩去見釋迦牟尼佛跟他們講的話,經文到這個地方是一個段落。因為經文這種種說法,序分就講完了。

  下面是本經的正宗分,也是蕅益大師他老人家判經文十五個段落,這第三個段落就是正宗分。我們看經文:

  【是時五百眾中有六十菩薩。與彌勒菩薩。往詣佛所。五體投地頂禮佛足。悲感流淚不能自起。彌勒菩薩。修敬已畢退坐一面。】

  假如我們把剛才念的這一段也歸到序分的話,從下面「爾時佛告諸菩薩言」這個地方把它判做正宗分也未嘗不可。諸位要曉得,古大德判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一定的,個人判經文的段落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從「是時五百眾中」這個地方判作正宗分,經題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就正確了。如果這兩行半經文判作序分,從「爾時佛告諸菩薩言」這個地方開始判作正宗分,我們經題就可以加「佛說」兩個字,變成「佛說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我們在一切經裡面,看到有的經題加上「佛說」,有的經題沒有「佛說」,沒有「佛說」難道就不是佛說的?都是佛說的,為什麼有的加上「佛說」,有的沒有加上「佛說」?

  加上「佛說」,通常有個規矩,就是看你從經文判哪一個地方是正宗分開始。我們都知道,經文分作三部分,第一是序分,正宗分是主要的部分,再來是流通分。經文一開始第一句話就是佛講的,從這裡開始判作正宗分,這部經經題就可以加上「佛說」。如果正宗分第一句話不是佛說的,通常就沒有加上「佛說」。要是別人啟請,提出問題,佛然後再答覆,這就不加「佛說」。這是一個普通的常識,我們要懂得。不要看到有的經上有「佛說」,有的經上沒「佛說」,以為沒用佛說就不是佛講的;都是佛講的。只是看你經文科判判在哪一段是正宗分的開始,開始這段經文第一句也是佛說,就有加佛說;如果不是佛說,就沒加佛說,就是這個差別,附帶在這裡向大家報告。

  彌勒菩薩勸勉這些菩薩們去見佛,向佛陀請教。當時這五百菩薩當中,有六十位順從彌勒菩薩的勸導,一起去見佛;見佛之後再行禮。『五體投地頂禮佛足,悲感流淚不能自起』,這兩句雖然很平常,但是含義很深,我們從這兩句能看到他們的動作、表態,深深的懺悔。如果沒有懺悔心,怎麼可能悲感流淚不能自起?所以從這兩句就曉得,他們自己曉得自己的過失,雖然曉得過失而不能改,這個就是業障深重,習氣太深了。但是自己不是不曉得,知道自己的過失,這是非常難得,所以彌勒菩薩帶他們一道去。彌勒菩薩對世尊致敬之後,他退在一邊坐下來,這六十位菩薩還跪在那裡流眼淚。下面世尊就開示了:

  【爾時佛告諸菩薩言。善男子。】

  佛經上稱『善男子』,那個「善」是有標準的,不是隨便稱的。這些人的過失很多,還稱善男子,他善在哪裡?就是善在他見佛會流眼淚,他能生悲感、能有懺悔的心,曉得自己的過失,這就善!這樣的人就能回頭,就能夠改過,就能有成就。最怕的是自己有過失,不知道有過失。佛菩薩來指點我們。其實讀這個經就是佛菩薩來指點我們,我們讀了聽了還不肯承認自己的過失,那就不是善男子,那就不善了。能承認就是善男子,這是佛稱嘆的。

  【汝等應起。勿復悲號生大熱惱。】

  佛也安慰他們,你們起來,不必難過,也不必要傷心。

  【汝於往昔造作惡業。】

  你們今天業障為什麼會深重?習氣為什麼那麼深?佛說出他們過去生中的業因,感得現前的果報。你們在過去生中,曾經造作惡業。惡業當然很多,佛在這個地方只舉出一條。這一條當然是很嚴重的一條,很不應該犯的一條,他們在過去生中犯了。

  【於諸眾生以暢悅心。瞋罵毀辱障惱損害。】

  做這八樁事情。罵人很痛快,罵了很得意,你心裡做得很痛快。我們看到這個經,我們也要反省,我們有沒有這個毛病?看到人家做錯事情了,尤其是看到對不起自己的人,自己會不會有這些舉動;如果有,我們就跟他們沒兩樣。

  【隨自分別。不能了知業報差別。】

  隨自己的邪知邪見,不曉得業因果報的理論與事實真相,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往往生不善心,造不善業,以為沒有果報,那就錯了!

  諸位要曉得,佛菩薩絕對不會欺騙一個人,佛教導一切眾生,教導弟子,最低的限度要受持五戒,五戒裡面就有不妄語,佛教人不妄語,哪有自己打妄語的道理!決定不可能。

  《金剛經》上佛說得更好了,「如來是真語者」,真就是不假;「實語者」,實則不虛;「如語者」,如是說得剛剛好,佛不在事實上加一點,也不少講一點,事實十分就說十分,九分就講九分,不增不減,所說的完全跟事實真相一樣,這叫如語;「不誑語者,不異語」,不誑語是絕不欺騙人,異語就是沒有兩個說法,都是一樣的意思。一切諸佛如來都是一個說法,為什麼?說的都是事實真相,哪有兩種說法!

  所以我們對佛的言語,經文上字字句句深信不疑,我們就有福報了。千萬不要誤聽人言,不要去聽一些負面的話,說這些佛經靠不住,尤其是翻譯的,恐怕翻譯有出入,讓我們對於經教產生疑惑之心,這對自己造成重大的傷害,這就被人騙了。

  自古至今,凡是有成就的人,你細心去觀察,他很老實。老實到什麼程度?一點都不懷疑,他就能成就,他的成就不可思議。特別是凈宗,凈宗號稱「難信之法」,能夠相信一句「阿彌陀佛」解決問題,太不容易了。

  在《華嚴經》末後講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的老師是文殊菩薩,文殊修什麼法門?在《華嚴經》上,文殊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普賢菩薩也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很明顯了。善財是文殊的得意門生,入室弟子,你要問善財修什麼法門?一定是修念佛法門。再仔細看經文有相應之處,他出去參訪,第一位參訪的善知識是德雲比丘,教他念佛法門,最後一位善知識是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個開頭,一個結尾,徹始徹終一個法門;當中參學是無量法門,無量法門都參學,都通達,但是自己所修的一門深入,沒有受任何影響。我們這才明白過來,曉得是修念佛法門。

  所以普賢菩薩是我們華嚴會上凈宗的初祖,提倡這個法門,以十大願王勸導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共同念佛求往生西方凈土。文殊普賢這兩位大菩薩,他們的大德大能在這裡得到啟示,我們才體會到這個法門不可思議。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所以《華嚴經》等於是《無量壽經》詳細的註解,這也是佛學的常識,我們應當要明了,要把這些疑惑斷除才能夠接受第一殊勝的法門,不再為業障所障。

  這是這些人『隨自分別,不能了知業報差別』,這個障礙是很大的。

  【是故汝等。今為業障之所纏覆。於諸善法不能修行。】

  這是佛略說,簡略的告訴他們,簡單講過去世造作種種的惡業,障礙了智慧,障礙了道業,障礙了修學一切善法,就是被這些業障障礙住,所以善法就沒辦法去修。再看下面經文:

  【時諸菩薩聞是語已從地而起。】

  這是聽了佛的開示之後,這個時候才起來。

  【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善哉世尊。願為我等說此業障。我等知罪當自調伏。我從今日更不敢作。】

  這是求法的正確態度,這樣的心態求法,佛菩薩必定慈悲教誨。這一段文很容易懂,就不必細說了,要緊的是他知過了,曉得自己過失。『我等知罪當自調伏』,如果對於這些惡業惡作果然了解,自自然然就改過自新。「調伏」就是改過自新,《無量壽經》上講的「灑心易行」,這是調伏的意思。

  底下講得具體,『我從今日更不敢作』,這是真正的懺悔!懺悔就是以後不再造,儒家講「不貳過」,就是這個意思。過失只有一次,明了之後,絕對不會再犯同樣的過失,這是真正的懺悔。

  有這樣一個心愿想改過自新,世尊怎麼會不開導,怎麼會不教誨,這個學生太難得了。世出世法,一個好的老師,真正善知識,所希望的學生,就是這一類的學生,他能夠改過自新,能夠發憤向上。

  下面我們來看世尊舉他們過去生中所造的罪業,這個罪業造得很重。但是正如世尊前面所說,我們世間人愚痴,對於這些造作不以為然,沒有在意,不曉得有這麼嚴重的後果,於是造作的人就多了,菩薩在此地給我們做一個樣子。我們看經文:

  【爾時佛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汝曾往昔於俱留孫如來法中。出家為道。】

  可見得他們真的善根很深厚。俱留孫佛是賢劫第一尊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賢劫第一尊佛,距離我們這個時劫很長。『俱留孫』是梵語,翻成中文是「所應斷」,所應該斷的他統統斷盡了。哪些是所應斷的?見思煩惱是應該要斷的,塵沙煩惱也應該要斷,根本無明還是要斷的,這三類的煩惱斷盡,那就成佛了。這是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的,見思煩惱斷了證阿羅漢果,塵沙煩惱斷了這是菩薩,無明煩惱斷了這是證無上菩提究竟佛果。俱留孫佛是三類煩惱統統斷盡了,這是名號裡面的意思。

  在俱留孫佛那個時候,這一批菩薩出家修道修得也不錯。

  【自恃多聞修持凈戒。】

  我們要記住,這個裡面有六十位菩薩跟彌勒菩薩去見佛的。這六十個人當中有一部分對於經教很通達,於是就生起傲慢之心。『恃』是仗恃著,仗著自己多聞,通達經教,有一些是仗著自己持戒很精嚴,戒律清凈。可見得都修得不錯!他的麻煩就是:

  【常懷憍慢傲逸之心。】

  這就犯了四種過失。多聞持戒,但是這個當中他有『憍慢傲逸』。現代這個社會,如果有一兩樣的專長超過一般人,就感覺這是值得驕傲!值得驕傲就是這裡所講的意思。他多聞,他持戒清凈,值得驕傲,驕傲心就起來。這個地方是講出家人,出家人還是犯這個毛病,他會講經說法,講得也不錯;講得不錯,值得驕傲了。那一個人持戒,戒律持得很精嚴,也值得驕傲,這就壞了,毛病就犯在這裡,問題就出在這裡。所以我們常常在社會上聽到「值得驕傲」,這不是一句好話,本來是好事,這一驕傲就墮落了,多可惜!「憍慢傲逸」是煩惱心所,我們有沒有?除此之外,還有:

  【又行頭陀少欲知足。】

  這個也很難得,好像前面這四種煩惱沒有。『頭陀』是苦行,修苦行的出家人,『少欲知足』,他的生活過得非常簡單,沒有絲毫的奢求。但是他也有麻煩,麻煩在哪裡?

  【於是功德復生執著。】

  麻煩在這裡,著相!雖然修苦行,但是執著。

  佛在《金剛經》就告訴我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些菩薩著相了,他修苦行,少欲知足,他著相了,「我修苦行,我少欲知足,你們不如我,你們都跟不上我」,著相了。所以他是凡夫,不是菩薩,著相就迷了。這是通說一般所犯的過失,你修得是不錯,但是你犯了毛病,你的煩惱習氣沒有斷,在行門裡面還常常起現行,煩惱伏不住;伏不住,往往就容易造業。下面舉出這兩個事實:

  【爾時有二說法比丘。多諸親友名聞利養。】

  這就是講在那個時候,有二位講經說法的比丘。講經說法就比較有供養,恭敬供養,這個事情是必然的現象。講經說法的人,無論是出家菩薩或者是在家菩薩,一定得聽眾的尊重,恭敬供養這是必然的。可是我們要記住,大眾恭敬讚歎禮拜供養,雖然這一些事相現前,自己一定要曉得,我是凡夫,不是佛菩薩再來。即使佛菩薩再來,也非常謙虛,也不值得驕傲,我們講這一點算什麼!不要說跟諸佛菩薩比了,跟從前的這些祖師大德們相比,那就更無法相比,有什麼值得驕傲的。

  所以這種禮敬供養現前,我們看到了更要慚愧,更要修懺悔法,這才是對的,才是正確的;決定不能滿足,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如果一生起滿足之心,必定又墮到驕慢傲逸,那就壞了。結果就是下面所說的,非常可怕,我們自己要小心要謹慎,要有智慧,時時提高警覺,不能墮落。

  弘法利生是我們的責任,我們的本分,做好是應該的,沒有什麼功勞,不能居功。做不好那就有罪過,那就不應該,所以要曉得守本分,盡責任。這兩位出家的菩薩是現比丘相,出家菩薩他們弘法利生。

  『多諸親友』,「親」不一定是自己的家親眷屬,法眷屬也是親,「友」就是指一般的同參道友,凡是參與法會的都是屬於親友眷屬、法眷屬。『名聞利養』一現前了:

  【汝於是人以慳嫉心。妄言誹謗行淫慾事。】

  你看到這個情形嫉妒心起來了,看到許多人對法師恭敬供養,在旁邊看得很痛苦。看到別人得到名聞利養,自己不如別人,不服氣,還要想方法去破壞他。用什麼方法破壞?妄言誹謗,挑撥離間,說這個法師『行淫慾事』,破戒了,這是大戒、重戒。

  【是時法師親友眷屬。由汝離間說其重過。皆令疑惑不生信受。】

  他們去誹謗講他行淫慾事,這些聽眾聽後果然相信你的妄言,對這個法師不生恭敬心,也不再供養這個法師,也不去聽講經說法。

  【彼諸眾生於是法師。無隨順心。】

  都不再聽從法師的教誨。這個挑撥是非的人,造了什麼樣的罪業?他的罪業是:

  【斷諸善根。】

  把這一些眾生的法身慧命斷掉了。佛在《戒經》上常說斷人生命罪小,你殺一個人那個罪不大;說實在話,你殺一百個人殺一千個人罪都不是很大,如果你斷一個人法身慧命,那你的罪過就大了。何況你斷眾多人的法身慧命,這個不得了!

  法師在講經說法,講經說法的人不一定是佛菩薩。可是聽眾裡面,如果聽了之後,他感動覺悟了,依教修行,他在這一生當中,我們以凈宗的話來說,往生不退成佛,這個法會成就一尊佛,你把這一尊佛拉回來,再送他去搞六道輪迴,你看這個罪有多重?因為他成了佛、成了菩薩,他能夠度多少眾生?諸位仔細去想想,算算這個帳。所以斷一個人的法身慧命,障礙一個人學佛的因緣,比殺人身體那個罪過不曉得要重多少倍。這些人造這樣的罪業。

  反過來,如果我自己不能講經,我愚痴,沒福報,沒有智慧,沒有辯才,不能講經,看到講經的這些法師大德,我能夠生歡喜心、能夠讚歎、能夠隨喜,我得的這一分功德,跟那個講經的法師,無二無別!這個念頭一轉過來,禍與福果報的差別皆不可思議。一個是得善福,一個是得惡報,都不可思議。我們對於這些事情要細心去體會,要細心的去思惟,這個裡面的理非常深,境界非常之廣。所以這個地方講「無隨順心斷諸善根」,結罪就是從這個地方結的。

  【是故汝等由斯惡業。】

  你們因為造作這個惡業。

  【已於六十百千歲中。生阿鼻地獄。】

  他們造作罪業是在俱留孫如來法中,是在那個時候,到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了,時間相當之長。一尊佛三大阿僧只劫,四尊佛這個時間就太長了,他們造作這個罪業之後,已經在阿鼻地獄過了『六十百千歲』。「六十百千歲」就是六百萬年,造作罪業很容易,幾小時、幾天的誹謗,阿鼻地獄六百萬年。六百萬年是我們這個世間的演算法,而他在地獄裡面受罪的感受那就太長了。我們在《地藏經》上讀到,墮阿鼻地獄那個時間是論劫數算的,那是講他的感受,所謂是在這個苦的境界裡面度日如年。我們人如果在受苦時,過一天就像過一年那麼久,是這個意思。在我們人間是六百萬年,六百萬年也是很長的時間!『阿鼻地獄』。

  【餘業未盡。】

  阿鼻地獄罪受滿了,但是還有餘罪,就是罪業還未完,最重的果報報完了之後,還有輕的。

  【復於四十百千歲中。生等活地獄。】

  『四十百千』就是四百萬,再四百萬年墮等活地獄。『等活地獄』是八熱地獄的第一個,這就是八大地獄,它裡面的苦比阿鼻地獄稍微輕一點,也是很重的!阿鼻地獄就是無間地獄,從無間地獄出來,再到等活地獄。等活地獄裡面過了四百萬年之後:

  【餘業未盡。復於二十百千歲中。生黑繩地獄。】

  再二百萬年墮黑繩地獄。『黑繩地獄』也是八大地獄之二,這裡面的苦難比等活地獄輕一點,但也是不得了。《地藏經》上告訴我們什麼叫「黑繩」?是把這個人用繩子一寸一寸來量,量完之後用鋸子一節一節去鋸,受這個苦二百萬年。

  【餘業未盡。】

  這個麻煩真是大。

  【復於六十百千歲中。生燒熱地獄。】

  『六十百千』這又是六百萬年,墮燒熱地獄。『燒熱地獄』是八大地獄裡面,好像是第六、第七,這裡面的罪比黑繩地獄要輕。雖然說輕,也都不得了!諸位要讀過《地藏經》,你就曉得這些地獄的情況,《地藏經》上說得很清楚;《楞嚴經》裡面也講得很清楚。

  由此可知,造作這個罪業,把地獄合起來,從阿鼻地獄到燒熱地獄,總共是一千八百萬年,這是以我們人間時間來算的。實際上,他在地獄裡面的感受,那真的是無量劫。所以「墮地獄永劫不得翻身」,這是講他在地獄裡面受這些苦難的感受。而實際上造作這種罪業,以人間來講是一千八百萬年,但是一千八百萬年在受苦的那種感受,已經是無量劫的那種感覺。

  諸位想想看,這種嫉妒心、慳貪心生起來的時候,造這樣的罪業。造罪業真的是很容易,時間很短暫,破壞一個講經的道場,讓這些聽眾對講經法師生起疑惑心、厭噁心,不再來聽了,做這個事情。哪裡曉得有這麼重的果報。

  【從彼歿已還得為人。】

  這是講地獄罪業受滿了,再得人身。得人身還是有餘報,地獄罪業還沒有完,還有餘報。

  【五百世中生盲無目。】

  『生盲』,生下來眼睛就失明,『五百世』要受這個果報。

  【以殘業故。】

  眼睛失明看不見,當然他就無法得到好的職業。

  【在在所生常多蒙鈍。】

  『蒙鈍』是愚痴,蒙昧、愚鈍。

  【忘失正念障覆善根。】

  這是從地獄出來,雖然得人身還要受這個余報。雖然作人,但是很愚痴,這個惡業還將善根蓋住。

  【福德微少形容丑缺。人不喜見。】

  福德很少,形貌很難看,人們看到不喜歡。由此可知,種什麼樣的因一定感什麼樣的果報,世出世法總不外因果報應,這就是現代人所講的真理,因緣果報是真理。大乘經上常常說「理、事」佛都說得非常透澈。從理上說,雖然講「萬法皆空」,《金剛經》就說得很明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能得的是空。又跟我們講「諸法緣起,無有自性,當體皆空」。當體皆空是說你所執著的不可得,你都得不到,能所都不可得,這是真理。

  雖然能與所俱不可得,但是能所的現象好像在我們眼前,我們六根都能感受得到,這是什麼一回事情?這是個幻相。所以《金剛經》上跟我們講「夢幻泡影」,夢幻泡影有沒有?有。雖然有,不是真的有,我們現在看到的森羅萬象是假有、幻有。所以佛在經上叫「妙有」,妙有非有,有這個現相,但是實際上是不可得的,你不要當作這是真實的。

  妙有從哪裡來的?從因果來的,所以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為因果不空,所以有夢幻泡影,所以有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依正莊嚴,因果顯現的。你修什麼因,他就現什麼果報出來,這個意思很深。明了這個意思,十法界是我們修因所感的果報,也正是佛在《華嚴經》上常常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華嚴》也是相宗六經之一。相宗的根本經典有六經十一論,既然肯定因果不空,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不能不謹慎,要曉得不但言語動作會有果報,連起心動念都有果報。

  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你為什麼不動善念?你為什麼要動惡念?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相貌莊嚴、色相圓滿,這是大家都希望的。哪一個人不愛美?你為什麼不美?你要曉得這個美是從心去變成美的相,所以你的心要美才行;你的心不美,怎麼樣化妝也不像。現在可以整型美容,美容出來的卻不自然,不是真正的美麗。所以人想要求相貌好,一定要從心地做起,心要美麗,相就美麗。佛教給我們美容的方法,一點副作用都沒有。怎麼說?「相隨心轉」,你看佛的相圓滿,沒有一絲毫的缺陷。

  因為佛的善心圓滿,沒有絲毫的惡念,沒有絲毫的惡意,所以他的相貌圓滿。菩薩慈悲,你看菩薩的相都很美。阿羅漢的相就不一樣了,阿羅漢的相雖然不一樣,有的奇奇怪怪、古古怪怪,你細細去觀察,他沒有惡意,他是個善相。我們去寺院,尤其大陸的寺院比較多,有供十八羅漢、五百羅漢,每一個羅漢的相都不同,但是你仔細去看,他是一個善良之相,沒有惡意。人天的相就不一樣了,像有些人的相長得很美,可是你仔細去看,他有殺氣,看得很可怕,他不是柔和之相,不是善良之相,那是什麼?羅剎之相。你看阿修羅、羅剎的相,佛跟我們講修羅的相,男子很兇惡,女子的相長得很美,但是那個美仔細一看,跟菩薩不相同,菩薩慈悲、善良,沒有惡意;羅剎女、阿修羅女你仔細看,她很兇、很狠,她不善良。

  所以要曉得相從心轉,它的根本原理就是佛在大經上講的「境隨心轉」,身體是境界。所以我們想要相貌好、身體好(身體都屬於境界),只要修清凈心、真誠心、平等心、慈悲心,你的身體、相貌一定可以追隨菩薩,跟菩薩一樣,雖追不上佛,應該跟得上菩薩,為什麼?菩薩心現的當然是菩薩相。用這個方法改變我們的體質,改變我們的容貌,非常有效。你如果問大概要多久的時間能夠轉變?跟大家講,快者六個月,慢者三年,一定可以改過來。但是你要真修,你要不真修,那不行。依什麼修?依這一部經修就行,非常有效果。這部經上所說的這些毛病,你統統把它改過來,依教奉行,改過自新,這個效果就很明顯。

  所以真修行人,不要看別的,看他的容貌,看他的體質,看他的舉止言談,就知道了,功夫都表現在外面,絲毫都不能夠隱瞞。希望諸位同修好好的認真努力,諸佛菩薩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一般講這是修行的感應,其實是有它的道理在,如理如法的修學,就自自然然的境隨心轉。

  我在講席當中講得太多,學佛人確確實實能得到青春永駐,就是永遠不會老,是做得到,不是做不到。但是你要真信,真肯修,百病不生,怎麼會生病!病從哪裡來?病從妄想、分別、執著來的,所有的疾病,病根都是這個。你心不清凈,天天打妄想,於是什麼病都生出來了,你有怪的念頭,就得怪病,這是一定的道理。

  你的心很清凈,天天念佛,天天念菩薩,佛菩薩哪會生病!沒有。即使有病,一個真正念佛人,常常持菩薩名號的人,病都會自己好起來,不需要吃藥,這裡面是有理論依據的,不是隨便講的,依照理論去做,這個事實就現前。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才曉得學佛是真實的,一切法中,沒有一法能跟學佛相比,沒有比學佛還殊勝,世出世間任何的利益,都比不上學佛得的利益這麼究竟圓滿。我們看這一節的果報,深深思惟,細心體會,能稍稍明了這裡面的事與理。

  除了自己的身體有這些缺陷之外,外人看見你,不生歡喜心,也:

  【誹謗輕賤戲弄欺嫌。】

  這就是餘業的果報。過去生中誹謗人,這一生還是要讓人誹謗。『欺』是欺負你,『嫌』是嫌棄、討厭你,這也是余報。

  確確實實人的一生「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一生一輩子,每一天吃幾粒米、喝幾滴水都有一個定數,誰定的?自己造作業因定的。這個問題又來了,既然是定了,我們能不能改?可以改,佛法不是宿命論,佛法承認人有命運,但是命運可以改變,你真正要好好依照佛法的教誨去修,很快能夠把它改正過來。

  【常生邊地貧窮下劣。喪失財寶資生艱難。不為眾人尊重敬愛。】

  這幾句是說他的生活環境,他的生活環境就相當之苦了。『常生邊地』,「邊地」是指文化水準落後的地區,也就是說他沒有受教育的機會,這就很苦惱了。『貧窮下劣』,是指他的生活困苦,物質條件缺乏。底下講『喪失財寶』,得不到財寶;『資生艱難』,生活非常困苦,物質生活很缺乏。

  底下兩句是講他的精神生活,『不為眾人尊重敬愛』,這些大眾討厭他、欺負他、誹謗他、戲弄他,這是精神生活的痛苦,都是過去生中造作惡業的余報。

  所以這個業因非常複雜,都展現在果報上。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自己一生所遭遇的,你都能夠忍受,不怨天尤人。假如自己果報還不錯,想到過去生中造了一點善因,希望這個善因繼續增長,希望惡因從此永斷,我們的生活環境,我們的菩提道,就能一帆風順,障礙少、煩惱少。假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境遇不如意,孽緣、孽境很多,我們也不必煩惱,也不要怨天尤人,生煩惱怨天尤人,我們就增長罪業,前途比現在更差,這不是我們願意見到的,不是我們願意去承受的。應當改過自新,應當反省檢點、斷惡修善,這才能改變我們的生活,學佛的好處就在此地。

  佛讓我們明了事實真相,了解這事實的道理,而後曉得自己應該怎樣去做,應該怎樣去修、怎樣去學,這是佛法的殊勝之處,這是佛法高明之處,其他地方學不到,世間的學術學不到,其他一切宗教也學不到,這裡面都沒有理論方法,只有佛法裡面才有。我們有緣遇到,這也是過去生中所種的善根,這一生遇到無比殊勝的法門,要知道珍惜,要認真的學習,在這裡面開智慧。果然如理如法的修行,我們的生活環境、修學環境,必定是一年比一年好轉,一月比一月好轉,學佛的成績,學佛的效果,就見到了,所以學佛的功德利益,我們就享受到了。這是真正如理如法修行,必然能得到的一個結果。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從此歿已。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還於邊地下劣家生。匱乏飢凍為人誹謗。忘失正念不修善法。設欲修行多諸留難。雖暫發起智慧光明。以業障故尋復還沒。】

  這個罪業的余報,實在講時間太長了,不亞於前面所講的地獄罪報一千八百萬年,這個余報比那個時間還要顯得長遠,實實在在可畏可怖。這是佛講末法時期,你看從俱留孫佛一直到釋迦牟尼佛,講到現在這個余報還未盡。

  『後末世五百歲中』,就是末法時期第五個五百年,五五百年,也就是講現在這個時代。『法欲滅時』,這個時代是鬥爭堅固的時代。看到社會上動亂的現象,再以佛經對照一下,釋迦牟尼佛說的一點都沒錯,他在三千年前看今天這個時局,已經看得非常清楚、非常明了。

  這些人還是生於『邊地下劣人家』,這就是說他的余報還未盡,依舊受生活的困苦,還是受到別人的誹謗,正念不能提起來,善法很難修學,修善他有障礙。所以『設欲修行多諸留難』,想要修行,障礙因緣很多。『雖暫發起智慧光明』,過去生中畢竟是個修行人,阿賴耶識裡面含藏著有善的種子,但是這種子起現行的時間不長,又被業障蓋覆住了,所以他的善念少,惡念多;善行少,惡行多,原因就在此地。說實在話,要不是佛為我們說出,我們怎麼會曉得這個道理,怎麼會發現這個原因!幸好過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造作的這個業報盡之後,還能夠回頭。

  【汝等從彼五百歲後。是諸業障爾乃消滅。】

  經上講『汝等』,就是現在的大眾,我們就是從這裡過來的。『五百歲後』,也正是這個時候。照外國人的演算法,中國古大德不大承認,像近代的印光老法師、虛雲老和尚,他們那些著作記載的佛歷,不用外國人的,用我們中國傳統的。中國傳統記載,今年是佛滅度三千零二十幾年,照這個演算法好,這個演算法跟外國人算的二千五百多年,就差很多,我們依照祖師大德的演算法就好。

  照這個演算法,「汝等從彼五百歲後」,是講佛滅度後二千五百年以後,我們這個罪業差不多消盡了,我們應該很高興能遇到這個殊勝法門。所以這個帳要會算,從俱留孫佛算起,世尊跟我們講的災難差不多過去了,所以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

  【於後得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我們這一生要抓住機會好好的念佛,這一生決定可以往生不退成佛。這一部經在今天講,豈不是正是時候!佛所講的,確確實實就是我們,俱留孫佛時我們出家造的罪業,到今天這個時候才現出一道光芒,真正能夠懺悔、改過自新、老實修學,這一生就有成就。

  【是時彼佛當為汝等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這一句話我們要直下承當,不要謙虛,不要客氣,要敢當!我們過去為同修講解《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給我們授記,你看末後世尊說得那麼清楚、那麼明白,我們娑婆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這些人,將來在西方世界修行圓滿,到他方世界去作佛,佛的名號都叫「妙音如來」,為什麼叫妙音?我們在經上都講過了。所以我們現前接受三皈的同修,都用「妙音」做法名。現在是妙音居士,將來你成佛是妙音如來,因果相應,這是佛替我們起的法名,是佛為我們授記,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這部經是我們救命的恩人,是現代學佛人的特效藥,是這個因緣。

  我們導師講解《無量壽經》,是參考黃念祖老居士《無量壽經》的註解。黃老居士在註解裡面有一段依《大寶積經》的「彌勒十心」來註解,但是他只寫前面三條,後面七條沒寫出來。於是我們導師就去找這些資料,找大藏經,找大寶積會,結果找到這一部經,發現這部經是修學凈土,尤其這個時代,是針對我們同修所犯的一些毛病來對治,是這種因緣找到這部經。這也可以說是佛菩薩的感應,經那麼多,為什麼去找到這一部!找到這一部剛好對症下藥。所以從這裡查經,查到這一部,一看都是自己的毛病,這個毛病要不改過來,這一生又會空過了。這是諸佛如來本願威神的加持,讓我們在藏經裡面發現這部經典。

  正好我們導師將《金剛經》講圓滿,《金剛經》破除我們的理障(就是在理論上的障礙),消除理障,幫助我們看破放下。這一部經是除事障。理、事障礙都除掉,修學這個法門必定是一帆風順。世尊在此地所說的「是時彼佛當為汝等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不是往生極樂世界才授記,現在就授記。

來源:http://ft.amtb.tw/dv.php?sn=WD15-002-0002&lang=zh_CN


推薦閱讀: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梵網經菩薩戒略註:乖尊卑次序戒 
凈空法師:隨緣不變是菩薩,隨緣隨著變是凡夫
《入菩薩行論》講記(一)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六

TAG:菩薩 | 殊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