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香港金像獎:還有多少人在乎「港片」的死活?

與一位影評人朋友聊天時,他提出更為悲觀的狀況,「有可能十年後,再沒有香港電影。」

文?何阿嵐

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巴塞電影

(ID:MovieBase)

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塵埃落定,賽果沒有任何意外,至少在主要獎項上也合乎眾人期望。

去年最佳電影所帶來的「藝術」與「政治」之爭——它也確實打動了不少業內人士和普羅大眾。

相較之下,《樹大招風》獲獎,不單是一種「政治正確」,更是對香港電影工業內一班還願意投身的年輕人們作出表態,傳承的意味更顯突出。

《樹大招風》

這一年的金像獎,理應對新一代電影人更富有意義。

新一代的生存之道

相近的出身和經歷,令他們被媒體標籤為「學院派」——

《樹大招風》的三位年輕導演,許學文、歐文傑、黃偉傑,再加上陳志發《點五步》和黃進《一念無明》,也是經由電影學院、大學畢業後參與由杜琪峰所發起的鮮浪潮短片比賽,進而走入工業,製作經驗往往由短片起,他們的作品也獲得過海內外短片比賽肯定。

▲ 最佳影片《樹大招風》三導演,左起黃偉傑、許學文、歐文傑

工業,也不再只限電影製作,電視和廣告製作才是他們恆常的試練場——

例如香港電台的《獅子山下》劇集系列,或為非政府組織(NGO)製作帶有宣傳意味的短片。

但對於香港電影業「紅褲仔」的傳統,這種帶有工藝和傳統手作意識的氛圍里,「學院派」言下之意也有負面意思:

電影工作經驗不足,不懂人情世故,只會理論,不懂臨場判斷。

偏見是直接反映在合作期間的種種衝突中的,高學歷反而成為老一輩工業人瞧不起的因由,這一點在他們的訪問中也無不提及。

▲《點五步》導演陳志發(中),與監製杜琪峰(右)和攝影指導柯星沛(左)

香港政府的電影發展基金,於2013起開設了「首部劇情電影計劃」,設公開和大專(學生)組,分別提供400萬和200萬港元資金。

《點五步》和《一念無明》正是參與大專組並贏得計劃的產物(而當年的公開組由張經緯的《藍天白雲》所奪得,但至今還未有上映日期)。

200萬資金對於獨立製作來說相對充裕,但「計劃」的遊戲規則也包括要有傳統工業的製作班底——

這對於兩位學生無疑是一大壓力,儘管二人也在工業內有一段日子。

《點五步》

《點五步》在港上映前,網路上曾引發薪金風波,部份參與制作的學生不滿製作人以沒有經驗為由,只給予低薪,有利用他們賺錢之嫌。

而了解電影中那段歷史的人清楚,故事主角原本只是一群小學生,現在片中的屋村和青年熱血,只是為了迎合觀眾和市場而做的改編。

《一念無明》也為了吸引觀眾而選擇以明星演出這個冷門題材,雖然一眾明星願意在極少片酬下協助拍攝,但給劇組的時間非常緊張,令導演也差點得了精神病。

至於《樹大招風》,開拍前一直流傳監製杜琪峰對劇本不甚滿意,漫長的修改過程已經成為業內話題;

到製成品見街後,也因劇情問題,最終無法在中國大陸上映,最終能獲得獎項已是後話。

▲《一念無明》導演黃進和編劇陳楚珩

青年影人荊棘滿途的前行

重提上述事件,並非為挖別人瘡疤,也絕非要弄賣八卦,電影製作本來就是自尋煩惱的過程,而往後的日子,只要想投身工業的年輕電影人,就必需要面對種種衝突;

但不論成果如何,一眾年輕電影人已經提高了危機意識,當中的不安和無奈也深入到電影當中。

寫到這一刻,我也要問,對閱讀這篇文章的讀者而言,以上情況對他們又有何關係,而作為評論者更需清楚,製作條件辛酸與製作成果從來不成正比;

但當前幾代電影人前仆後繼北上發展,不論製作條件,還是發行網路都來得優越時,還有多少人關注香港本土製作的電影?

▲《一念無明》曾志偉、余文樂搭檔演出父子

常說電影業青黃不接,究竟是我們的年輕人很不濟?還是沒有適當條件來提升他們的質素?

而事實上本土觀眾也不願意再走入場看香港電影,以上一年度(2016年)為例:

除了農曆新年幾部大製作能獲得過千萬票房外,以及暑假期間的《寒戰2》 獲得了超額6000萬票房;

大多電影,不論合拍還是純本土製作票房收入也極為參差,而純本土製作更只有《點五步》能得到超過500萬票房,

香港現時主要的觀眾群(以年青人和一家大小的家庭客源)根本不會視香港電影為首選入場。

舉辦再多謝票活動,在網路上推動再多好評和支持,也只能吸引同樣的觀眾,如何吸引本土觀眾入場?至少,如何讓香港人重新重視「港產片」?

與一位影評人朋友聊天時,他提出更為悲觀的狀況,「有可能十年後,再沒有香港電影。」

我認同他的說法,但沒有他那麼絕望,因為在工業以外,亦有一班年輕電影人在努力——

除了歐文傑,有份參與去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的郭臻、黃飛鵬,在獨立製作的方式下努力創作;

還有以社會議題在金馬獲得最佳紀錄片提名陳梓桓的《亂世備忘》, 黃瑋納以漁民為題製作在海內外獲獎的短片《他們的海》等等;

這些非主流的製作更具有社會意識,同時也在嘗試新的拍攝方法。

《救僵清道夫》

在工業上努力的同代人——

趙善恆,甄栢榮回到殭屍題材的《救僵清道夫》,同樣得到金像獎提名,由澳門導演徐欣羨執導的《骨妹》,葉曦導演,青春氣色的《初戀日記:賤男蜜擾》,

還有更多努力發掘新題材新想法的年輕電影人在今年湧現……

但必需重申一點,所謂重振香港電影輝煌時代,也是天方夜譚。

我們早己認清香港電影不可能回到往日的時光,工業北上無法改變,未來的中國電影與荷里活(好萊塢)合作,香港的角色只會更加邊緣;

香港也早已不是華語,以至亞洲的文化生產龍頭,電影業不過跟隨一同衰落;

我們更無法單純怪罪老一代不願意留守香港,因為香港電影業的成功,也是得益當年的華人電影人來港,才有如此成就。

▲《骨妹》,梁詠琪主演

「香港電影已死」只是一個偽問題,但以上提到,或未來的電影工作者,能否勝任擔起香港電影的中流砥柱?

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下去。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END


推薦閱讀:

金像獎走紅毯劉嘉玲透視裝PK章子怡湯唯
香港電影金像獎20年20部難忘電影
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帝不是姓劉的就是姓梁的,要不就叫家輝
金像獎給楚原終身成就獎,是對專業精神的呼喚

TAG:香港 | 金像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