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學佛修行的誤區

每個學佛修行者各有其學佛因緣,除一小部分上等根器者容易直接契入究竟法外,絕大部分人都還在尋覓及彎路上走,這也難怪,佛法演變至今,有太多的方便,不明究竟者,以方便為究竟,再說,正法難聞,現代經濟社會,大家都為了生存疲於奔命,學佛如蜻蜓點水般而作,但是,我們學佛若沒有聽聞正法的基礎,平時只是人云亦云,邯鄲學步,難免茫修瞎煉,本來不學還好,還算個是正常人,可是學佛了,卻是感覺越來越與世不相容,與家人、鄰里也難相處了,越來越覺得更加孤獨和痛苦了,甚至讓人感到你怪怪的,消極厭世。這時候我們就真的該反思了,我們走對路了嗎? 華嚴經云: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智學成菩提,愚學為生死。佛法的修學,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次第的,若不善學,難得實益,反而會受損害。生死事大,慎之! 誤區一:以為出家方可真正修行。 經典中有提到遠離塵世,靜慮修行,有條件者,若身先離境,心的染污則會少些,將有利於修行,此本無非,但更重要的是心的離境,不被任何境界所染所縛,出離 心的枷鎖,名為出家【出枷】,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論你走到哪裡,都將面對根塵接觸的考驗,並非你身在空門才能修行,真正修行者,那是無處不修的,每個人有不同的因緣,我們該勇敢的承擔起現在的責任,就在每一個當下修行,若是遇不可意境而逃避現狀,心能安否?當你的出家因緣成熟了,自然就能出家專修了。以前很多修行者行腳,目的有三:一者在紅塵中檢驗自己,二者善巧方便弘法利生,三者廣結善緣,續人慧命。所以,出家在家皆是修行,不要好高騖遠,當下便是。 誤區二:學佛與佛學不分 不明世智辯聰與智慧的不同。世智辯聰為世間智,指世間學問及待人處世之道等,屬於有漏智,有煩惱,受因果輪迴,不免生死。而佛法正等正覺的智慧屬於無漏智,用則一切圓通,遍一切處。因心無所住,法身不變異,故離生死。老子《道德經》云:為學日增,為道日損。在世間法的學習中,知識的積累稱為學者,分門別類的知識稱為「某某學」,以研究佛教經典以及對教理的學習也稱為佛學,世間法教導我們世間的知識,而佛學則教導我們人生的智慧,世間法的學習有如「為學日增」,將稱為大學者;而我們通過對佛學知識的學習,根據佛陀的教導,實修實證,逐步引導我們走上究竟解脫之路,這才是「學佛」,「學佛」將對「佛學」學以致用,佛法是指月之指,通過聞思佛法,進而修證,能所雙泯,是為「為道日損」也。因此,我們不能只停留在「佛學」階段,要真正走上「學佛」之道。 有的修行者,在學佛路上,學習了很多的「佛學」知識,可是,在歷緣對境時卻還是煩惱一大堆,貪嗔痴樣樣不缺,但說起佛法來卻是條條是道,滔滔不絕。儼然飽學之態,內心並非真正的自在,還經常為了一點小事斤斤計較,處處見諍,並用所學的「佛學」到處比高低,比修行。其實,這是自己把「知見」當「證量」了,也就是自己為了滿足「我慢」在欺騙自己,是為學佛人自己構築的夢幻泡影,學佛是為了大安心、大自在,若空有滿腹經綸,卻不增長智慧,不見本性,無有是處!正如當年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的故事:蘇東坡自覺修持得道,撰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寫後很得意,命書童帶過江給佛印禪師,佛印禪師看後,批註了二個字「放屁」,蘇東坡則因「放屁」二字又驚又怒,急忙過江找禪師理論,禪師大笑:你不是「八風吹不動」嗎?怎麼就「一屁打過江」了呢?蘇東坡聽後恍然大悟,慚愧不己。這就是知見與證量之差。我們應該老老實實的、腳踏實地的好好真正修行,並常見己過,不要滿眼皆是別人的對錯,通過對「佛學」的聞思,真修實證,方不辜負佛陀的慈悲教導。貪嗔痴的漸漸止息,是為「為道日損」,是為真正的「禮佛」。 誤區三:不明供佛、禮佛的真實義 真正的禮佛,是內心的清凈解脫,諸佛菩薩並非有你頂禮才快樂,而是你解脫了、並實踐菩薩道回饋一切眾生才是真正的禮佛!平時我們供佛、禮佛是要培養我們的恭敬心、感恩心、見賢思齊,夫禮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謂恭敬真性,屈伏無明,名為禮拜。有人卻與諸佛菩薩做起生意來了,求諸佛菩薩:若我的某某願望實現,定當如何布施添油等等,實為無有是處!佛陀教導我們的是如何開智慧、斷煩惱、度苦海,凡事向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心的結縛從而斷離。我們修行要無間等,成就戒定慧,才是真正的燒香供佛。 香花供佛---意指功德花,指常說正法,饒益有情,佛所讚歎,正法究竟常住,無凋落期。 長明燈---即正覺心也,以覺明了,喻之為燈;是故一切求解脫者,以身為燈台,心為燈炷,增諸戒行,以為添油;智慧明達,喻如燈火。當燃如是真正覺燈,照破一切無明痴暗,能以此法,轉相開示,即是一燈燃百千燈,以燈續然,然燈無盡,故號長明。 持齋---當須會意,不達斯理,徒爾虛切。齋者齊也,所謂齋正身心,不令散亂。持者護也,所謂於諸戒行,如法護持。必須外禁六情,內製三毒,勤覺察、凈身心。了如是義,名為持齋。又持齋者,食有五種:一者法喜食,所謂依持正法,歡喜奉行。二者禪悅食,所謂內外澄寂,身心悅樂。三者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四者願食,所謂行住坐卧,常求善願。五者解脫食,所謂心常清凈,不染俗塵。此五種食,名為齋食。若復有人,不食如是五種凈食,自言持齋,無有是處。 誤區四:忽視家人感受,學佛成痴。 學佛修行最後將來到普利眾生,並非自私自利之舉,慈悲從點、線、面到法界一切眾生,點,就是自己,線就是家人、鄰里、朋友,面就是社會人群,所以我們修行,將從點開始,慈悲善待自己,進而慈悲善待家人,家人相處的時間最多,也是我們展現真實自我之處,有人在外對人笑臉相迎,回家了卻是「原形畢露」,呵呵,這可不好。首先,我們必須做好家裡份內之事,盡己之責,為人夫、妻、父、母、子、女,我們要盡自己的責任把修行落實在實處,這就是修行。若是為了自己學佛,而棄自己對家人應盡的責任於不顧,這本來就違背了修行的原則,修行要我們來到慈悲善待一切眾生,「家」也是我們修行的道場。不可忽視。若為了自己修行,家人都過得很痛苦,將使人們對佛法產生誤解。所以,我們初學佛者,也要學會如何合理安排時間和精力,開啟智慧,善巧方便。學佛就是學智慧,學習我們的心如何安住在每一個當下,在日常生活中展現身口意三妙行。 誤區五:菩薩道與解脫道的關係。 佛陀對我們的教導是菩薩道與解脫道並行,行菩薩道與行解脫道都是修行,行菩薩道是以諸佛菩薩為榜樣,其實是果地起修,對諸佛菩薩所展現的「身、口、意」三妙行,我們學習之,學諸佛菩薩行慈悲喜舍心,勤修六度菠蘿蜜,下濟三途苦。行菩薩道者面對眾生種種的惡行,如慳吝、嫉妒、攻擊、誹謗、侮辱,知道是他的無明無知而至,必將因果不失,同時也知道自己過去在無明中同樣飽受愚昧之苦的煎熬,自然深生悲憫,發願以自己身、口、意的行為覺悟眾生,回歸覺性。久遠以來在這種自利、利他的身行中圓滿福德、成就覺性,再以此福德和覺悟回饋眾生、饒益有情。行菩薩道者不斷積累菩提資糧,以便早日覺悟成佛,而行解脫道者,則必須有行菩薩道的基礎,必須具足「善人」的資糧,聽聞正法,做到「自依止、法依止」,自己開智慧了,更能普利眾生,廣覺有情,自己解脫了才更有能力來行菩薩道利他,才是真正而究竟的善法。所以,我們不要重此輕彼,應該菩薩道與解脫道並行。 誤區六:世間定與出世間定不分 很多的師兄都有打坐的習慣,而打坐的方法、作用、目的不盡相同。氣功、瑜珈、道教等也有打坐修持的方法,佛教修持也有不少打坐的方法,在此不做詳談,只論世間定與出世間定的區別。若打坐落入世間定,也許會有很多的禪相出現,或神通出現,但對解脫無益,甚至成為解脫的障礙。世間定有「止」無「觀」;出世間定則是「有止」「有觀」。這就是世間定與出世間定的本質區別;在世間定中,注重「專註與止」的修習,不知如何「止觀雙運」,世間定以深入各種定為主要目標,在禪支、禪相、禪境上大作文章,世間定一般無法脫離自我的「欲貪」而修,追求各種禪定、禪相、放光、佛相、神通等等,並以此做為修行的功夫標準,不離世間的「名聞利養」,而在出世間定中,禪定只是工具,修定的過程中,目的是為了止觀雙運開智慧,也就是因為有「止」的心靈品質,進而如實體驗禪境的無常生滅,以及對身心內外及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如實正觀;世間定中,禪相、寂靜是目的地,追求寂靜,落入空相。而出世間定中,通過「止觀雙運」,體證「無常」「無我」才是真正的目標,在修定中若出現各種禪相,也要以無所得之心去面對,只是「如實觀之」「不迎不拒」,來到「真、妄心皆打卻」,才能進入十六勝行中的「令心等持」「令心解脫」階段,進而「觀無常」。。。了脫生死大事。 誤區七:對「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的誤解。 修行的過程都是從有為修到無為的過程,但很多的修行者一開始就要「舍法」,卻不自己當下的修行卻是要「法依止」,「依法而行」,動不動就看到別人有無「著相」,卻不知嘴上離相,自己的心中卻是著相了,也許著「空相」,也許著「離文字相」,想離相,卻著相,而自己不知,在我們的修行的過程中,關鍵是我們真正做到了佛法所說的要求了嗎?若自己還未做到,那就要時刻明覺自己的心,每個人的修行都有自己的階段和過程,也都有自己「迎和拒」的過程。有為修階段的「迎拒」也是一種出離心的培養,比如四正勤的運用,也是善用了迎拒的工具。所以,我們對佛法的運用,不可偏執,偏即二元對立,心中有「對」即有「錯」,有對「對」的執著,即有對「錯」的排斥,這些都很微細,需要自己有很明覺的心才能看到,清醒明覺的看到了自己的迎拒,才能真正做到了「舍」與「不迎不拒」。聽聞正法是基礎,對法的知見,有人會說:我懂了。但是要問自己,做到了嗎?若還未真正做到,又怎麼能知道自己該舍的是什麼?在《六祖壇經》中有一句話:心平何勞持戒。六祖講的是涅槃智,有人就做起文章來了,以為自己修行不用持戒了,持戒就著了「戒禁取」結。六祖講的「心平」,那是何等的境界啊!那是要來到貪嗔痴的止息,完全的平等心面對一切,不戒而戒,無貪何需戒!而我們呢,卻還是貪嗔痴一大堆,若不持戒,又如何能有效的對治「貪慾」呢?好比學書法,沒有經過摹擬學習的階段,就想自成一派,最終將學成「四不像」也。 誤區八:對離開二元對立的誤解。 有人會指出,佛教對萬事萬物沒有立場,沒有對錯,那我們的世界豈不是好壞不分,亂成一團。這是錯解了「離開二元對立」的含義。內心不為外塵所系所染而如如不動,稱為離開「離開二元對立」。我們的心對萬物有分別智,我們始終清醒明覺,這是我們自性「佛性」的外用。只是,我們妄識心的運作不斷,內心也隨之生起貪、嗔心,痛苦也就因此而產生了,這是「心被境所系、所染、所轉」了。比如:遇人行大惡,我們知道此人因無明而行不善法,當下我們若內心起嗔,必然產生除之而後快之想,以暴制暴,後果可想而知。若我們心起慈悲善念,雖然也將他繩之以法,卻是救其慧命之舉,同樣的行動,將產生不同的結果。沒有是非,並非是麻木不仁,而是心中充滿慈悲與智慧。沒有我執,善巧方便,慈悲善待一切眾生。 我們的六根是要接觸六塵的,六根都不用了,那無非死人一般,所以我們該做的事是:根塵接觸的當下,提高明覺度,清楚的看到自己內心的迎拒,清楚的看到自己內心因六塵的變化而起伏,看到自己的貪念,看到自己的抓取,看到自己心的系縛,才能一一斷除之,卻不可因懼怕「因境生心」而根塵斷離,失去歷緣對境修行的機會,才能體悟到「萬境本無是非,皆因分別心而起」的道理。從身離到心離,從心離到無為無離,這也是我們的修行過程。 誤區九:趨吉避凶的心態。 苦因,緣於自己內心的界限,我們的內心快樂常常求於外界,所以遇可意境則喜則迎,遇不可意境則惱則拒,境界是我們自己的內心自己劃分出來的,法界緣起,本來法爾如斯,而我們卻心隨境轉,整天左右動蕩不已,無法安心,所以我們就產生了趨吉避凶的心態,而終其一生,無常相隨,無法抗拒,這是實相。所以這種心態于慧命無益。遇事便信卜問吉凶,無有是處。經云:習苦,便有信,習信,便有正思維,習正思維,便有正念正智,便有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實、厭、無欲、解脫;習解脫,便得涅槃。 這才是我們正確面對不可意、不可愛境的方法。 誤區十:民俗外道 神佛不分。 中華文化兼容並蓄,對於勸善的宗教皆能廣為接納。流傅至今,凡持香禮拜者,皆誤以為佛教,實則,諸多民間信仰之神,如:城隍爺、土地公、三太子、媽祖......,皆被門外漢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質、願力迥異,應當究明。 神為六道輪迴的眾生,屬於鬼道之有福德者。或以生前對國家、人類貢獻卓著,後代為追思其恩澤,立廟祭祀。或因民智未開,對自然現象無知,遂于山川雷電產生敬畏之心。 人們認為神有掌控萬物的生殺大權,主宰吉凶禍福的能耐,卻不知神本身即是世間凡夫,其宗旨不外以勸善為主,並無圓滿縝密之思想體系。拜神尋求的是現世的庇佑、消災,但無法究竟解脫。其他宗教對所認定的神,神與人是主僕關係,永遠無法平等。 佛則是放下王位、妻兒,尋求真理的修行者,是出世聖人,徹悟宇宙人生真理,證得通達本性的智慧。他主張一切吉凶禍福,皆由人自招,若不在心地下手,徹底改善自己的思想行為,盲目的崇拜無法趨吉避凶,更不能凈化自己的人格。佛以慈悲喜舍對待一切眾生,只要依循其教法,人人皆可成佛,因此就本性而言,佛與人是平等的。 常有人批判信佛為迷信。何謂迷信?不經審慎思考和理性明辨,迷迷糊糊相信,稱為迷信。批判者往往未曾聽經聞法,甚且連「佛」之本意亦無言以對,即主觀認定佛教為迷信,此批判者豈非更為盲從、迷信? 何謂智信?凡透過智慧判斷,冷靜觀察,確知為善良美好,能令人解脫者,方去接受、相信,稱為智信。梁啟超曾言:「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佛教非但不認同迷信,甚且鼓勵以理性探索質疑,此種寬容大度,實事求是的態度,便是智信的表徵,也是佛教與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 民俗外道誤為佛教 民間有許多習俗,或外道種種作為,皆非正信佛教,茲列舉如下: ⊙算命看相:以抽籤、卜卦、紫微斗數、摸骨......等方式,斷言一生禍福。此系由於人對自身未來迷惘無措,盼能藉此指引方向,佛教則主張「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自己的起心動念就能決定今後的命運,毋須仰賴算命,應自轉因緣。 ⊙ 地理風水:地理風水與南北極、磁場、地下的水流等有關,是有科學依據,合乎 自然的。對未斷惑證真的凡夫,確有影響。但已證阿羅漢果者,則所到之處皆是光明凈土,此正可為「凡夫境轉心,聖人心轉境。」做最佳註腳。然而,佛教注重的是心法,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內在的心性遠比外在的地理更重要。 ⊙跳神扶乩:此系民間信仰的儀式,以靈媒為橋樑,進行種種祈求。此絕非佛教的產物,而是巫術的範疇。 ⊙燒冥紙:始於漢朝紙商的促銷術,沿襲至今,甚且衍生出紙紮冥具,祈令亡者受用的習俗。佛教主張,若欲做功德,當以亡者之名布施、印經、供養三寶,更能利益亡者。蓋火化冥紙、冥具,僅鬼道受用,然亡者卻未必投胎鬼道。 再者,往生錢萬不可燒,以其上印咒文,若火化則視同焚毀經書,罪過不小。 ⊙殺生害命以為供品:不知情者往往以雞鴨魚肉供佛,以示誠意。然則佛教以慈悲為懷,主張眾生平等,尊重一切有情之生存權。且六道眾生,生生世世互為眷屬,焉知所殺者,非過去生父母骨肉?是以其根本戒規即是--不殺生。 世界上的很多戰爭,起因是宗教信仰的衝突,當宗教成為一種界限後,衝突就產生了,佛教本非佛教專利,釋迦牟尼佛所說之法,是為法界真理實相,遍一切處。佛教徒當謹記佛陀教誨,慈悲善待一切眾生,不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生起我是你非之念,當我們排斥別人時,自己的心與行為已經與佛陀的教導相違背了,我們可以在尊重別人信仰的前提下,善巧方便的幫助別人提高智慧,但絕不是灌輸,不是以自己的「意思食」要求對方一定接受自己的「好意」,尊重眾生,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在生活中,展現「身口意」三妙行,因緣成熟時,自然開花結果。同理,在面對佛教各種修行法門中,因眾生習性和根器的不同,所擇之法也會不同,法本無高低,不可存我高你低之想,適合當下我們的因緣,讓我們棄惡從善即是善法,隨著修行的深入和各種因緣的成熟,以及智慧的開啟,我們將逐步走上究竟解脫之道。 回應 刪除 舉報廣告
推薦閱讀:

茶葉內幕曝光,其9大常見的誤區
拉丁舞扭胯的誤區 @拉丁一百
離婚六大誤區
走出「後子平法」誤區--澹然居士
癌痛和產痛,究竟誰更痛?關於癌痛治療,請避開這6大誤區!

TAG:家居 | 修行 | 誤區 | 學佛 | 在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