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書法?看《辭海》怎麼說?
一、中國傳統藝術之一
指用中國式的圓錐形毛筆書寫漢字(篆、隸、正、行、草)的法則。技法上精研執筆、用筆、用墨、電畫、結構、分布、體貌分格等。有秦篆、漢隸、魏碑、唐楷、宋行、明人小楷的說法。
——據99版《辭海》
二、文字的書寫藝術
特指用毛筆寫漢字的藝術。
——據99年《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
甲骨文
古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內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記錄,現在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下來的。
——據99年《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
篆書
漢字字體,秦朝整理字體後規定的寫法。大篆、小篆的總稱。狹義指籀(zhou宙)文(大篆的別稱)和小篆。廣義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及春秋戰國時通行於六國的文字和小篆。
——據99版《辭海》
籀文
也叫「籀書」、「大篆」。因著錄於《史籀篇》而得名。字體多重疊。春秋戰國間通行於秦國。今存石鼓文即這種字體的代表。
——據99版《辭海》
隸書
漢字字體,由篆書簡化演變而成,漢朝的隸書筆畫比較簡單,是漢朝通行的字體。
——據99年《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
1、也叫「左書」、「史書」
是由篆書簡化演變而成的一種字體,把篆書圓轉的筆畫變成方折,在結構上,把象形筆畫化,以便書寫。始於秦代,普遍使用於漢、魏。晉衛恆《四體書勢》:「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另隸人(指胥吏)佐書,曰隸字。」程邈將當時這種書寫體加以搜集整理,後世遂有程邈創隸書的傳說。後在使用中加工發展,成為筆勢,結構與小篆完全不同的兩種字體,它打破了六書的傳統,奠定了楷書基礎,標誌著中國漢字演進試上的一個轉折點。魏晉時,也稱楷書為隸書,因別稱有波磔的隸書為「八分」,以示區別。
2、正書的古稱
正書由隸書發展演變而成,故唐以前仍把正書沿稱為「隸書」。為區別於漢、魏時代通用的隸書,又稱正書為「今隸」。
——據99版《辭海》
魏碑
北朝碑刻的統稱。字體結構嚴整,筆力強勁,後世作為書法的一種典範。
——據99年《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
楷書
漢字字體的一種。就是現在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它是由隸書演變來的,也叫正楷。——據99年《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
也叫「正書」、「真書」。為糾正草書的漫無標準和減省漢隸的波磔而形成。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漢末,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據99版《辭海》
行書
介於草書、正楷之間的一種字體。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沒有正楷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相傳始於漢末,流行至今。
——據99版《辭海》
草書
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當時通行的是草隸,即草率的隸書。後逐漸發展成為章草。至漢末。相傳張芝脫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上下字之間的筆勢,往往牽連相通,偏旁相互假借,成為今草,即一般所稱草書。到唐代,張旭、懷素將今草寫得更加放縱,筆勢連綿迴繞,字形變化繁多,成為狂草。
——據99版《辭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