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讀史書感悟
我很喜歡品讀史書。
當我手捧一卷史書,沏上一壺香茗。在醉人的茶香中,我穿梭在那悠遠的年代,盡覽泱泱華夏五千年的歷史與風流。
讀史書可以勵志,歷史告誡我們:莫自負。
西楚霸王項羽,一度聲勢浩大,威震四方,因為自負,以至於眾叛親離,四面楚歌,最後被迫自刎於烏江。
關羽,斬龐德擒于禁,水淹七軍,揚威華夏,何等英雄,也是因為自負,以至於失荊州,敗走麥城,最後也落得個身首異處。
常言道:「滿招損,謙受益。」老子也說:「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這都是告誡做人莫自負。狂傲自負影響了人正常的判斷能力,使人產生麻痹思想。「驕」和「謙」這兩種不同的處世態度帶來的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果,驕傲自滿往往是失敗的前提,而謙虛則為進步收益的基礎。
讀史足可修身,歷史告誡我們:莫貪逸。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多麼凄美的詞句,吟出了南唐後主李煜亡國後的悲涼心情。憶當年,兵臨城下之時,他仍沉溺於填詞吟詩,或是與小周后飲酒作樂。直至金陵城破,江山易主,方才如夢初醒,最後只得用一首「春花秋月」換來一杯毒酒,結束自己短暫的一生。
同樣是身為帝王兼藝術家的宋徽宗趙佶,他的書畫為史上一絕。然而他更是一位荒淫貪逸的君主。他經常流連於都城的煙花巷,四處徵收「花石綱」供其賞玩,或是終日遨遊於其藝術的海洋,不理國政。當大金揮戈南下之時,又匆匆「退避」皇位與其子欽宗,以至於蒙受「靖康之恥」,最後在異國憂鬱而死。
俗語說:「玩物喪志」,同是貴為一國之君,毫無憂患意識,不務正業,一味追求享樂,到頭來落得無盡的悲哀,正所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國。」
讀史可以明操守,歷史告誡我們要:守信念。
一張柴木床,上面已無他的美姬。一枚懸著的苦膽,帶給他的除了苦澀,更時時堅定了他復國的信念。二十年過去了,越王勾踐用二十年時間磨得一柄鋒利無比的寶劍,趁得一次絕好的機會的機會強悍出擊,一舉踏滅吳國。
一柄臨行時皇帝所賜的節杖,上面已經沒有了絢麗的纓穗。一支做工粗糙的短笛,帶給他難得的歡愉。在遙遠的貝爾加湖,在瑟瑟的寒風中,他用清透的笛聲傳達著漢家男兒的堅貞勇敢。十九年過去了,蘇武雙鬢都白了,面對匈奴的威逼利誘,他一直堅守著自己的信念,用他的行動在歷史的長河中譜寫了一曲氣節之歌。
現代講求人要具有恆商,即要具有不斷自我激勵持之以恆的韌性與毅力。正所謂:「天道酬勤」。能長期堅持做一件小事,就是一種精神;能長期堅持一種心態,就是一種境界;能長期堅持一種習慣,就是一種品德;如能長期將自身的優勢保持下去,就能使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讀史可以明得失,歷史告誡我們要:淡名利。
范蠡在助越王踏滅吳國後。功遂身退,面對越王:「孤將與子分國而有之」的承諾,依然不為心動。他放棄諸多的珠寶以及越王賜予的封邑,飄洋而去,隱姓埋名,甘做一名普通商人。從而避免了象同為滅吳功臣文種那樣被逼自刎的下場。
西漢張良,在幫助劉邦打下江山以後,同樣選擇放棄了權利與金錢,飄然而歸之田林之間。也逃離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的滅頂之災。
故人云:「非淡泊無以明志」。拒絕世俗的名利誘惑,時刻保持淡泊之心,人才會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認清形勢,明哲保身,立於不敗。要學習五柳先生陶淵明那樣不為五斗米折腰,真能過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浩浩青史飽含著多少前人的歡笑與血淚,留給我們後人多少的哲思。唐太宗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培根也說:「讀史能明智」,讓我們在讀史中感悟,從而去收穫一個閃亮無悔的人生。
推薦閱讀:
※新國史書寫之「道」與「術」
※文姬歸漢寫史書
※為了保住史書上這五個字,一個史官家族險遭滅門
※同樣是岳飛愛將,一個名留青史,一個被人唾棄,連史書都不願寫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