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如何應對「不聽話寶寶」?除了吼叫和嘮叨,真的還有其他辦法嗎?

留言里比較多的提問是:雖然知道自己不該發怒,可是如果孩子不聽話,又要如何溝通呢?

「溝通」是個很大的話題,市面上也有不少育兒書籍是專門討論如何與孩子溝通的。但有時,腦子裡的道理太多,在實操時反而會覺得困惑,不知道用哪一條才好。所以我在考慮用更簡潔的方法把思路理出來,比如,把道理濃縮到兩張插畫里。視覺化的知識,在需要時大腦能更快地喚起。

兩種「行為環境」的設置模式

當提到「不聽話寶寶」,你是不是認為問題都出在孩子身上?讓我們換個思路,先檢驗一下我們給孩子設置的行為環境是否有任何問題。

讓我隨手畫兩張插圖來解釋什麼是「行為環境的設置」。

看出它們的區別了么?

第一張圖,我稱它為「硬邊界的自由環境」。

第二張圖,我稱它為「軟邊界的多障礙環境」。

圖中的「邊界」與「障礙」,就是我們為孩子設置的行為規則。

1. 硬邊界的自由環境

就像一個空曠的房間,在這種環境中,孩子的行為邊界比較遠,邊界堅固不容改變,但邊界之內充分給予行動自由。

孩子是非常渴望了解「邊界」的生物。從一歲多開始,他們自我意識滋長,變得脾氣很大、總是「淘氣」、要做那些大人不允許的事,其實都是他們在探索行為的「邊界」。他們只有掌握了自己的行為邊界在哪裡,才會有安全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

邊界,要清晰且穩固。孩子會一次次地確認「那面牆」在哪裡,會去想要試探和推倒。一旦孩子了解了邊界不會跟隨自己的態度而改變,她就會逐漸接受了這個邊界,甚至會把這個規則傳達給別人。

而在邊界之內,這個空間要盡量的「空」,盡量給孩子自由,不過多地設置障礙,不過多地否定孩子。因為孩子接受也熟悉邊界的「位置」,她就不會一次次的「撞牆試錯」,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中央自由自在的空間中。在邊界之內,她沒有過多阻礙,尤其是探索過程中不會總是聽到否定的聲音,她就會開始增長自信、滋長獨立意識、也會懂得去尊重「邊界」,從而找到自我意識與行為邊界的平衡。

2. 軟邊界的多障礙環境

「軟邊界」會產生什麼問題呢?

邊界似乎是在那裡,有時發生效力,有時自己對抗一下,邊界似乎就變軟了,出去也是可以的。這樣,每次觸及行為邊界問題時,孩子都會對抗一番,因為搞不好自己就能走運,把邊界推翻了呀!如果邊界總是變化不定,孩子會缺乏行為的安全感和確定性,也更容易引起哭鬧對抗。

「多障礙」又有什麼問題呢?

孩子不清楚邊界底線在哪裡,但似乎走到哪裡都會遇到阻礙和否定的聲音。探索的過程沒有充分自由,總是受到「不許碰」、「不可以」、「你不行」,這樣的阻攔。

這樣的行為環境就塑造了一個不確定的心理環境:孩子對規則的邊界感到困惑,又總覺得處處碰壁,她要不就是得小心翼翼地不惹大人生氣,因此而缺乏探索的動力和信心;要不就是探索的欲求不滿,總是想抗爭,而頻頻製造衝突。

我們總認為我們的孩子「不聽話」,仔細想想,有時是不是因為行為規則的邊界設置得不夠清晰簡單、而隨機的行為障礙又設置得太多,而引起了他們的反抗呢?

如何設置硬邊界的自由環境

每一個家庭的行為「硬邊界」都不一樣,一家一個風格。向孩子展示清楚,行為的「硬邊界」都有哪一些。

「硬邊界」通常包括兩類:

一是常識類,比如打人、搶別人的東西、不經詢問拿走別人的東西、公共場所沒禮貌、涉及安全的行為比如玩尖利物、玩火與電門等等,這種屬於社會和安全行為規則的常識底線,孩子如果觸及了,沒什麼好說的,就得按照規則堅定執行。

二是合約類,是父母與孩子事先商議好,而達成清晰合約的邊界,比如每天看電視時間有多長、幾點鐘睡覺、允許吃幾塊糖等等。合約,同樣也是「硬邊界」,要讓孩子明白約定必須去尊從,合約不隨自己的態度而改變。

設置「硬邊界」,關鍵是不能過多、太過瑣碎、也不要有太多變化。孩子的腦記憶容量很有限,硬邊界需要一次次地重複,一次次地強化讓他們知道在哪裡,他們才會接受和尊重,而逐漸變成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反過來看,不觸及「邊界」的行為,我們要學習盡量地放手,給孩子自我發現、自我塑造的自由,不要設置過多的障礙。而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擁有某個更好的行為,盡量用啟發、引導的方式,而非「強制」。讓孩子在自己的這個自由空間里,充滿了自主感、獨立感和責任感,她可以為自己負責。

給孩子一個邊界清晰的「空曠房間」,「不聽話」的衝突和抗爭,一下子就會減少很多。

吼叫與嘮叨的無效力

在孩子觸及行為邊界又抗拒時,我們都會煩躁。如果孩子特別不聽話,我們就很想發怒、大吼、或者就是不停嘮叨。

我們都不是完人,我也一樣會有這類情緒。但該如何理性地去處理這些矛盾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吼叫和嘮叨的「無效力」,就會在情緒爆發時有意識地不被它牽引。

1. 吼叫讓父母的感覺更糟

「宣洩憤怒是平息怒火最糟糕的途徑。憤怒的爆發通常會喚起情緒腦,使人感到更加憤怒,而不是減少憤怒。宣洩憤怒對平息憤怒幾乎沒有任何作用。」——丹尼爾·戈爾曼《情商》。

當不聽話的孩子把爸媽激怒,對著孩子吼叫會激發更多的怒氣,會讓父母感覺更糟。之後,往往伴隨的是深深的失控感和罪惡感。

2. 吼叫讓孩子感覺受到關注

孩子本能地尋求關注。無論是快樂的爸媽還是生氣的爸媽,引得關注是孩子的本能需要。所以吼叫,在很多情況下,會強化孩子一個不被父母認可的行為,她知道一做這件事,爸媽就像按了按鈕一樣一蹦老高。這讓孩子感覺自己能夠控制成人的關注。

3. 吼叫讓會某個行為邊界充滿了負能量

觸及到邊界時,本來是想引導孩子選擇正確積極的行為,可經常出現的吼叫,會讓孩子對這件事心理上充滿了負情緒和負能量,這是不是南轅北轍了呢?這是我們特別要注意的:想要引導孩子有積極行為的地方,就盡量不要將之牢牢地與消極情緒相連,而讓孩子產生負面的心理烙印。

4. 嘮叨削弱父母的權威性,讓語言變得無力

總是在嘮叨孩子,說了卻沒有行動,會讓孩子感到厭煩,而更不妙的是,會讓父母嘴裡說出的話語失去效力,讓孩子覺得可聽可不聽,不聽父母也拿自己沒辦法。除非父母嘮叨到發怒,這樣,又引起一波負面情緒的循環。

沉默,往往比嘮叨有力得多。

孩子的行為觸及到邊界了,到底該如何應對?

1. 首先「硬邊界」要清晰和固定,不能因為孩子的態度而總是變化。

多變的邊界和規則,會讓受到拒絕的孩子感到困惑和憤怒。一旦孩子知道這是可以推倒、可以通融的「軟邊界」,他就會通過哭鬧發脾氣等方式,和父母抗衡,直到按自己的意志力勝出為止。

2. 父母要用「行動」來「執行」邊界,而不是用情緒或語言威脅。

孩子在行為上觸及邊界了,吼叫和嘮叨的效力都很有限。真正有效的,是父母行動上的果斷和堅決,讓孩子承受觸及邊界的結果。

比如,如果孩子在遊樂場打人了,那麼要求他離開。觸及了打人的「邊界」,就不許再玩了,這就是行為的結果。

再比如看電視這件事,合約已經說好了看一集自己關電視。一集之後,孩子不肯關,那麼爸媽關電視,孩子哭鬧也不該更改合約。一旦孩子明白了父母會用行動來執行合約效力,她很快就學會接受了。比如我家姐妹,一開始因為電視鬧過一兩次,現在她們都是看完電視了自己就會按關閉鍵。

爸媽採取了行動,孩子大哭大鬧怎麼辦?

孩子哭鬧,其實就是在試探邊界的堅固程度。既然是「硬邊界」,那就不會因為哭鬧而隨意改動。孩子哭鬧的時候,是在體會被拒絕的感覺、在試探有沒有轉機,這時爸媽不用動氣或者和孩子理論,應該給孩子時間和空間,讓他消化「邊界」這件事。邊界本來就是要一次次地重複,才會在孩子的心理畫出清晰的位置。

孩子在情緒激動的時候,語言溝通往往行不通,其實爸媽把「邊界」說清楚了,就不用再理論什麼。安靜陪在孩子旁邊,等著她的情緒風暴過去。當孩子平靜下來,就會開始重新琢磨和理解「邊界」這件事。

所謂「溫柔而堅定」,其實就是這個意思。

這個過程中,爸媽盡量不要因為孩子哭鬧而和孩子動氣,這樣反而難以幫助孩子平息。其實「邊界」本身,已經讓孩子感受到拒絕了,如果再增加父母的惱怒和指責,孩子會感覺到這是不公平的「懲罰」。

如果孩子的哭鬧讓自己怒氣大增怎麼辦?

我們都是普通人,都會有煩躁的情緒,孩子哭鬧不止的時候,很容易點爆我們的神經。

避免這種情境,有兩個層面:一是平時的情緒管理工作,時常讓情緒的瓶子騰空;二是在怒氣增長的當下,利用有效方法消除憤怒。

1. 平時的情緒管理,時常讓情緒的瓶子騰空

平時的情緒管理工作特別重要。身體的辛苦、生活的壓力和對未來的焦慮會讓我們的情緒瓶子很容易就滿起來。如果瓶子是滿的,就特別容易被「不聽話寶寶」的哭鬧點爆,而把負面情緒都宣洩給孩子,這其實對孩子是不公平的。

這份平時的「情緒管理」,其實是每個父母都應該做的份內工作,是「自我成長」的內容之一。要時常觀察和檢驗自己的瓶子有多滿,要保證有足夠的臨時增壓抗壓的空間。如果瓶子本身已經快滿了,就要通過讀書、運動和冥想,來騰空瓶子、進行自我成長。

身體狀況也是要特別留意的方面。我們往往是因為身體的勞累而引發了心情的煩躁,因而更無法承受「不聽話寶寶」的「挑釁」。要想辦法進行時間管理,一周里給出自己恢復身體狀態的時間,不要讓自己總處在疲勞邊緣。

總之,一個情緒瓶子總是滿著、隨時要爆的家長,其實很難真正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2. 怒氣增長的當下,利用有效方法消除憤怒

讓我摘錄丹尼爾·戈爾曼的《情商》中提到的「消除憤怒的三種主要途徑」:

(1)控制和質疑觸發憤怒的想法,獲得緩和性信息。比如通過同理心,去設想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2)Time out。在生氣時擺脫對方,分散注意力,身處不可能進一步引發憤怒的環境,比如出門走一走。給自己一些個人時間和空間。看看電影等等。

(3)在憤怒的想法萌芽時把它們寫下來。

孩子在邊界以內的行為,如何往更好的方向引導

如前面所說,行為的「硬邊界」盡量設置得遠一些、少一些、但保證清晰和穩固。行動的自由空間大,孩子就會更自信、更獨立。

在邊界內的行為,我們盡量不去給予過多干涉和否定。但現實生活中,即使不觸及底線,我們也是有方方面面的細微的要求,是希望孩子做得更好的,比如希望他們更能懂得自理、能夠更愛學習、更善於社交和協作、更能專註遊戲等。如果不去強制要求,他們又怎麼能按我們所想的去發展呢?

其實,設置硬性的邊界和底線不是什麼難事。但如何讓孩子在邊界內的行為表現得更積極、更好,就是非常考驗父母的教育手法之處了。

我的原則是:凡是邊界內的行為,不強制,尊重孩子的自我選擇和發展步調,只通過鼓勵和引導來啟發孩子。

而引導的最佳方法就是遊戲。遊戲是非常有力量的教育和啟蒙手法。不用負面情緒捆綁孩子,而利用遊戲正面的、快樂的能量來引發孩子更好的行為。

事實上,我的整個公號、所做的這幾百個遊戲、所出版的書,都是在說這件事:如何不強制孩子,而用遊戲力來引導孩子的積極行為。

總結

最後,我再簡單總結一遍今天所說的。

1. 給孩子的行為設置「硬邊界的自由環境」,邊界要清晰、簡單、堅固且不容推翻。邊界要遠一點,給孩子的自由空間大一點。

2. 孩子觸及到邊界時,不吼叫、不嘮叨,父母用行動來堅定地制止或要求、讓孩子清晰地看到觸及邊界的結果。

3. 孩子因為被拒絕而哭鬧時,陪在孩子身邊,安靜地等待他的情緒過去以後,再重複地告訴他「邊界」是什麼、在哪裡。這就是「溫柔而堅定」的意思。

4. 父母盡量不要因孩子哭鬧而引起自己的情緒波動。怒氣發生的當下,使用消除怒氣的有效手段,比如同理心和time out;平時要學習情緒管理,經常騰空情緒壓力的瓶子。

5. 孩子在邊界內的行為,給予充足的自由,不強制,引導要用積極的、鼓勵的、遊戲的方式。

如何與「不聽話寶寶」溝通,希望這個清單能給你一個略為清楚的輪廓!我也一樣時常需要提醒自己開啟「理性腦」。我們一起努力吧。

安瀟 2017年12月 於 倫敦

兩天前,我的新書《Suki和Sula的早教遊戲筆記(0~3歲)——家裡的蒙台梭利教室》開始在噹噹預售,奇蹟般地,預售首日即登上了噹噹新書銷售榜榜首!截止到昨天「雙十二」活動結束,首批印數即將售罄,現出版社已向印廠緊急追加印數。

我的讀者們,你們的能量也太大了吧!真的把我驚呆了。不知道要怎樣感謝你們的支持,我能做的,就是一篇篇地繼續真誠地分享,不辜負你們的信任。我也期望我的新書能夠讓大家滿意。


推薦閱讀:

父母嘮叨的危害
嘮叨的「殺傷力」有多大
男人最多聽女人嘮叨6分鐘!你不可不知的愛情冷知識
愛嘮叨的父母教不出好孩子
女人的嘮叨其實也是愛..

TAG:寶寶 | 辦法 | 嘮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