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1.用兩分法解剖格律詩的平仄格式
從現在開始,我們的話題要轉到平仄體裁最複雜的部分——格律詩了。
格律詩包含絕句、律詩兩大類,而絕句、律詩又各有五言、七言之分,即共有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四個品種。每個品種都分別具備四種不同的平仄格式,合計這些平仄格式便達十六種之多。
平仄格式是使格律詩聲韻優美的重要條件。下面的事例,或許能幫助讀者對此有所認識。
唱出來的樂音好聽,因為五種音階(工尺譜)或七種音階(簡譜)是經過巧妙安排的,不是信口亂唱的。說出來的話、哼出來的詩也一樣。不同聲調的字音,經過精心組合,表達出來也會特別動聽,不同凡響。
兩個字的稱呼。經常念讀的同平、同仄的兩字組合,往往改變成為平仄或仄平。例如普通話的「媽媽」、「哥哥」,頭一個字念陰平,後一個字念輕聲(相當於仄聲);「奶奶」、「寶寶」,頭一個字念上聲,後一個字念陰平。在廣州話里,兩個字的稱呼如「晴晴」(平平)、「舅舅」(仄仄)也改念「晴請」、「求舅」(都變平仄)。大概平仄搭配,總是聽來順耳。據說有人作過統計,某地三個字的姓名,有平有仄的佔百分之九十以上,全平或全仄的不到百分之十。
四個字的組合。「張三李四」好聽,「張三王八」就不好聽。前者是二平二仄,有起有落;後者是四字皆平,缺乏抑揚。有人對《漢語成語小辭典》近三千條四字成語的平仄組合情況作過分析,發現雙數字作「平仄」(例如一絲不苟、下車伊始、不堪回首等)和「仄平」(例如三令五申、心血來潮、鬥志昂揚等)的,佔70%多一點;而作「平平」(例如忘羊補牢、公而忘私等)和「仄仄」(例如一概而論、門戶之見等)的,則佔30%少一點。可見人們在創造成語的時候傾向於平仄的交替,他們覺得這樣的組合,說起來更加順口。
兩句話的聯繫。前一句用了仄聲收尾,後一句就改用平聲收尾,或者反過來前平而後仄。如「中通外直(仄),不蔓不枝(平);香遠益清(平),亭亭凈植(仄)」(周敦頤《愛蓮說》);又如「浮想聯翩(平),夜不能寐(仄)。微風拂煦(仄),旭日臨窗(平)。遙望南天(平),欣然命筆(仄)」(毛澤東《七律二首送瘟神》小序)。這是文言文。白話文也不例外,平仄的排列也應該講究。「張三去了,李四也去了,老王也去了,會開成了」,這樣說就不如說成「張三、李四、老王都去參加,會開成了」。前者一連四個「了」,後者「加」是平聲,「了」是仄聲,揚抑有致。再如以下散文句子:「一路行來,有雨趣而無淋漓之苦(仄),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興盎然(平)。」(李健吾《雨中登泰山》);「抬頭望處,已是巫山。上面陽光垂照下來(平),下面濃霧滾湧上去(仄),雲蒸霞蔚(仄),頗為壯觀(平)。」(劉白羽《長江三峽》)。這些地方都顯示了作者運用平仄的功力。
使用漢語的人,歷經無數世代,在語言實踐中從不自覺到自覺地利用字音的平仄相間來美化語言。特別講究語言藝術的格律詩當然會在利用平仄方面走得更遠。
格律詩的字音平仄組合有些什麼特點呢?如果我們弄清楚格律詩平仄格式的結構,這個問題便會迎刃而解。以下面一首絕句為例,看看它的平仄結構是怎樣的:
句中句腳
裊裊城邊柳,仄仄平平(交替)仄,
聯內相反<>從仄到平
青青陌上桑。平平仄仄(交替)平
聯間相同<>從平到仄
提籠忘采葉,平平平仄(交替)仄
聯內相反<>從仄到平
昨夜夢漁陽。仄仄仄平(交替)平
——唐·張仲素《夢漁陽》
我們最好用兩分法去解剖格律詩的平仄結構。所謂兩分法,就是在格式上劃一豎,豎在詩句的第四字與第五字之間,把整首詩分為句中與句腳兩個部分,從這兩個角度去觀察它。
先看它的句中。每句句中雙數字的平仄,必定交錯存在(此平則彼仄,此仄則彼平),特別是後一句跟前一句,其句中雙數字的平仄必定從相反到相同,反覆輪換(即第一二句相反、第二三句相同、第三四句又相反……)。
再看它的句腳。每句句腳的平仄,必定交錯存在(此平則彼仄,此仄則彼平),特別是後一句跟前一句,其句腳的平仄必定從平聲到仄聲,反覆輪換(即第二句平、第三句仄、第四句又平……)。
句中句腳的平仄交錯、句子之間的平仄相反,這使得平聲仄聲交替出現,產生抑揚頓挫的效果;句子之間的平仄相同、平聲韻腳的隔句出現,這使得平聲仄聲適當複合,產生往複迴環的效果。人們吟誦一首絕句的時候,會感覺它的調子既抑揚起伏,又重疊迴環,悅耳動聽,秘密就在這裡。
推薦閱讀:
※詩詞格律十講 第一講 詩韻和平仄,第二講 五言絕句
※5、格律詩中的「粘」和「對」
※格律詩的基本句式
※【詩海選粹】格律詩詞(370)期
※格律詩社:每日詩詞(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