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鐘讀完《學會提問》
版權聲明
無需授權即可轉載,甚至無需保留以上版權聲明;
轉載時請務必註明作者。
本文是《十分鐘》欄目的第 6 篇,由董青同學推薦。
以下是《十分鐘》欄目的投稿要求:
1. 首先要確定這本書是不是足夠好的書:
非虛構類
譯本
作者有一定影響力
能在美國亞馬遜上買到 Kindle 版的書
多次再版的書可能更好
2. 在縮寫圖書內容的時候,不應該摻雜個人的看法 —— 個人的讀後感,可以放在最後,單獨寫個 200-300 字的推薦語。
3. 選書非常重要。圖書書名、作者、出版社、ISBN 都應完善。文章前面要有作者簡介,要有圖書購買鏈接,要有推薦語。
投稿表單:
http://form.mikecrm.com/FVDXVk
或,長按別以下二維碼轉至該表單……
書名:《學會提問》
作者:尼爾 · 布朗/ 斯圖爾特 · 基利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ISBN:978-7-111-40659-4出版時間:2013 年 12 月
購買鏈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428922/
作者簡介:
尼爾 · 布朗(Neil Browne),博林格林州立大學(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的傑出經濟學教授。獲有托雷多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和德州大學的博士學位。曾經合著七本書,並在專業期刊發表一百餘篇研究論文。一九八九年,榮獲教育促進支持協調會的「全國年度傑出教授」銀牌獎章。同年也獲「俄亥俄州年度傑出教授」榮銜。曾獲頒無數地方性和全國性的教學獎。
斯圖爾特·基利(Stuart M. Keeley),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心理學博士。現為美國鮑靈格林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
推薦語
很多人不知道怎樣切實有效地提出一些關鍵問題,這本書出色地完成了它的既定目標——傳授批判性的提問技能。堅持練習這些批判性思維的問題可以鞏固我們的不斷增長的知識,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發現世界萬物運行的方式,更好地理解這些方式,教會我們怎樣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此書的讀者對象是普通大眾,而不是什麼專業人士。適用範圍會遠遠超出你的想像,延伸到形形色色的生活實踐之中。本書反覆強調的關鍵問題可以提高每個人的推理分析能力,不論其受過的教育有多少。你在書中的收穫,相信會大大出乎你的意料。
一、學會提出好問題
批判性思維是本書使用的一個術語, 其內容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有一套相互關聯、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的意識;
恰如其分地提問和回答問題的能力;
積極主動地利用關鍵問題的強烈願望。
兩種思維方式:
海綿式思維強調單純的知識獲取結果;他的主要任務就是找出作者的觀點並充分加以理解。他記住作者說理論證的全部過程,但不對其做任何評價。
淘金式思維則重視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與知識展開積極互動。它要求讀者問自己一系列既定的問題,旨在找出最佳判斷或最合理的看法。
一寸光陰一寸金,在決定花大把光陰取客觀評估一個問題之前,最好先問一下自己:「這個問題關我什麼事?」
我們的目標是讓學習過程變得越簡單越好。但是批判性思維的習慣首先得依賴於大量的練習。學會批判性思考問題的人知道什麼時候該對一個思想或觀點說不 ,知道為什麼他的回答恰如其分,這樣做讓他覺得無比滿足。
批判性思考的人擁有的主要價值觀:
自主性、好奇心、謙恭有禮、以理服人者逢之必敬。
請牢記一點,我們思考時都有明確的目標,就是尋求更好的結論,尋找更好的看法,做出更好的決定。更明智、更進步的做法是一旦思考,目的就是要讓我們的思想更有深度,讓我們的思想更加精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就要不時鍛煉自己,耐心傾聽那些和我們意見相左的人的論證。
請記住:接受還是拒絕一個立場,感情上的依戀絕不應該成為最重要的基礎。
二、論題和結論是什麼
學會區別描述性結論和規定性結論:描述性結論是指對過去、現在、未來的各種描述的精確與否提出的問題。譬如:
音樂學習是不是有助於提高一個人的數學能力?
家庭暴力最常見的誘因是什麼?
而規定性結論是指對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所提出的問題。譬如:
公立學校里應不應該教授智能設計?
對醫療補助欺詐應該採取什麼措施?
找到結論有線索可循:
問問論題是什麼。首先看文章標題。其次,看看文章開頭第一段。
尋找指示詞。譬如,因此,由此得出、顯示出、證明等等。
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尤其是注意文章的開頭和結尾。
記住不可能作為結論的東西。以下這些都不可能作為結論出現:例句、數據、定義、背景資料和證明。
檢查一下交流的語境和作者的背景。
問一問「所以呢?」
三、理由是什麼
所謂理由就是用來支撐或證明結論的看法、證據、隱喻、類比和其他陳述。這些陳述是構建結論可信度的基礎。一個人有沒有頭腦,主要的標誌就要看他能否提供充足的證據來支撐他的看法,尤其當這些看法存在爭議沒有定論時更是這樣。
找到理由有提示詞:
由於、因為這個原因、鑒於、研究顯示、第一、第二、第三等等。
請記住結論本身並不是證據,它是一個由證據或其他看法支撐起來的看法。
四、哪些詞語意思不明確
只有理解了關鍵術語和片語的意思(無論是直接的還是含蓄的意思),你才能對一個論證進行評價。想一想像「自由」「淫穢」「公平」等這昂一些詞的多重含義,在我們認真考慮一個人的論證到底有多大價值之前,那個人首先有責任澄清任何可能存在的歧義。如果你沒有要求作者將這些意思不明確的詞語解釋清楚就貿然接受了他的論證,那你根本就不理解你同意或接受的到底是什麼。
例如廣告詞里常常充滿了意思模稜兩可的詞語。下面的廣告詞樣本里都有意使用了一些意思不明確的詞語。看看你能否找出黑體詞其他可以解釋得通的含義。
疼痛消是 超強 止痛藥。
這本書千呼萬喚始出版,它將告訴你如何找到 好男人 毛病讓他對你不離不棄。
在每個例子中,廣告商都希望你把最具吸引力的意思安到這個意思不明確的詞語上。批判性思維有時候能為你保駕護航,讓你不貿然做出事後後悔的購物決定。
總之,誰想要說服你,誰就得負責解釋清楚。如果他不能提供一幅清晰的說理論證的畫面,那他就沒有權利強迫你相信他。
五、什麼是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一個論證表面可見的部分常常最有可能穿上華麗的外衣因為展示這個論證的人總希望說服你,讓你全全心全意地接受這個論證。就像魔術師暗地裡搞地那些把戲,在論證中有時也會隱藏著這樣的把戲,我們把這些沒有明說出來的想法稱為假設。
有關價值觀假設:
價值觀假設是指一種想當然的看法,認為某些相互對立的價值觀中一個比另一個更重要。要判斷一個人的價值觀假設,一個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要注意他用來證實結論的各種理由,然後判斷哪些價值取向會導致作者認為這些理由比其他理由更可取,而那些其他的理由本可以從論題的另一方面來進行論證。一旦我們發現了一個價值觀假設,我們有權質疑為什麼他會做出這個價值觀假設,這樣我們每個人才能研究其推理過程,然後形成我們的評價。
有關描述性假設:
描述性假設就是對這個世界過去、現在或未來是什麼樣的想法,而你應該記得,規定性的或者說價值觀假設是關於這個世界應該是什麼樣的那些想法。
找到重要的假設是個艱巨的任務,這裡提供了幾條尋找描述性假設的線索:
堅持思考結論和理由之間的鴻溝;
尋找沒有明說出來的支撐其理由的那些想法;
將自己置於作者或者演說者的立場;
將自己置於反對的立場;
認識到可能存在其他方法來獲知理由中提到的好處;
避免表述不完全成立的理由來當作假設。
六、推理過程中有沒有謬誤
首先記住:
批判性閱讀和聆聽的主要目標就在於判定結構的可靠接受程度或者價值大小。為了思考其質量高低,我們要學會辨識那些被稱為謬誤的推理過程中的「詭計花招」,防止自己不知不覺中上了別人的當。
尋找謬誤的步驟:
找出結論和理由。
記住結論並思考你認為可能與之相關的理由,把這些理由與作者的理由相比較。
如果結論支撐某個行為,那就判斷理由是否表明了某個特殊/具體的優點或不足,如果沒有,就要當心。
問一下自己:「如果理由成立,一個人要相信什麼才能從邏輯上支撐這個結論,他還得相信什麼才能讓理由成立?」從而找出任何可能存在的假設。
問一下自己:「這些假設有沒有道理?」如果是明顯錯誤的假設,那你就找出了推理中的一個謬誤,這個推理也就可以放到一邊不管了。
看看有沒有一些強烈訴諸你的感情的片語可能干擾或分散你的注意力,讓你沒有考慮到相關理由。
常見的幾種謬誤:
人身攻擊:針對個人的人身攻擊或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駁其提出的理由。
滑坡謬誤:指假設採取提議的行動會引發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實上卻有現成的程序來防止這類連鎖事件的發生。
妄求完美解決方案:錯誤地假定,如果使用一種方法不能使該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就不採用這種方法。
偷換概念:在論證中關鍵詞語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含義,一旦不同含義之間的轉換被認出來,這個論證就講不通了。
訴諸公眾:試圖通過偏愛多數人一致贊成的觀點使某個觀點合理化,錯誤地認為多數人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訴諸權威:指引用某一權威的話來證明結論,但該權威對這一論題並沒有特別的專門知識。
訴諸感情:指使用帶強烈感情色彩的語言來分散讀者或聽眾的注意力,讓他們忽視相關的理由和證據。常被用來加以利用的感情有害怕、希望、愛國主義、憐憫和同情。
稻草人:指歪曲對方的觀點,使它容易受到攻擊,這樣我們攻擊的觀點事實上根本就不存在。
虛假的兩難選擇:指當現實中存在兩種以上的選擇時卻假設只有兩種解決方案。
一廂情願:做出錯誤的假設,即因為我們希望 X 是真實的或者錯誤的,那麼 X 就是真實的或錯誤的。
七、證據的效力如何
為了客觀評價推理過程,我們要記住,有些事實斷言比其他事實斷言顯得更加可靠。例如,認為「大部分美國參議員都是男性」這個斷言是真的,也許你覺得有很有把握,但是要說「練習瑜伽降低了罹患癌症的風險」這個斷言也是真的,就不太有把握了。其實我們想問的是:
我們可以依靠這樣的看法嗎?
一個斷言的證據數量越多、質量越高,我們可以信賴它的程度就越高,我們也就越可以稱這樣的斷言為「事實」。我們遇到的事實斷言有:
描述性結論;
用來證實描述性或規定性結論的理由;
描述性假設。
在以下三種情況中,我們最傾向於同意它是事實斷言:
當這個斷言表現為無可置疑的常識,如「舉重可以鍛鍊出身體中的肌肉」。
當這個斷言是從無懈可擊的論證中得出的結論。
當這個斷言在同一場交流中被很多過硬的證據合理地加以證實,或者由我們所知道的其他證據來證實。這裡我們要關心的是第三種情況,問題是這個證據的效力怎麼樣?
證據的質量主要取決於證據的類型。證據的主要類型:直覺、個人經歷、典型案例、當事人證詞、權威或專家意見、個人觀察、研究報告、類比。面對這些,我們要記住的是,每一個證據都有存在的問題,依賴這類證據時一定要格外小心。例如在判斷當事人證詞需注意:
選擇性;
個人的興趣;
省略信息;
人為因素。
八、有沒有替代原因
要想弄清楚一件事,就必須弄清楚引起這件事的原因。所謂替代原因是指一個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釋,可以說明為什麼特定的結果會發生。
可能的原因不止一個。發現替代原因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對自己所遇到的有因果關係的結論進行回應,遇到這類結論的情形主要有三種:
我們日常的人際交往;
以往或正在發生的世界大事;
科學研究的結果。譬如,朋友 24 小時沒有回你的簡訊,你以為他是在生氣,不理你,替代原因可能是他正忙或者手機沒帶在身上。
記住:
我們找出的任何一個單獨的原因都極有可能是引起時間發生的其中一個原因,而不是其唯一的原因。作為一個批判性思考的人,你就得竭盡所能地評估各種不同的解釋中每種解釋怎樣契合當前的證據,要竭力對你自己的偏見保持敏感和警惕。
九、數據有沒有欺騙性
最近一個新聞標題:
40% 的大學生飽受抑鬱症的折磨!
在你情緒低落的時候你該不該過分擔心呢?你又怎麼知道自己可以相信這樣的統計數據呢?
統計數據就是用數字表達的證據。但它經常會撒謊!要找出欺騙性的數據,第一個策略就是盡量找到足夠多的關於這些數據是如何採集信息的。
也就是說,在對這些數據作出反應之前,我們要先問一聲它們是怎麼得來的。
推薦閱讀:
※學會放開去「笑」
※成為風水大師不難 十招讓你學會看風水(圖) - Qzone日誌
※極樂寺 社團法人台南市淨宗學會:::淨空法師老和尚、悟行法師
※無量壽經玄義 (第六集) 1989/11 新加坡凈宗學會 檔名:02-014-0006
※霸氣車牌在哪兒:浙A88888車主同學會上發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