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中華古典詩文之三一〇(圖)

江鄉故人偶集客舍作者:戴叔倫天秋月又滿,城闕夜千重。還作江南會,翻疑夢裡逢。風枝驚暗鵲,露草覆寒蟲。羈旅長堪醉,相留畏曉鍾。

【註解】1、偶集:偶然與同鄉聚會。2、城闕:宮城前兩邊的樓觀,泛指城池。3、千重:千層,形容夜色濃重。4、翻疑:反而懷疑。翻:義同「反」。5、風枝:風吹動樹枝。6、羈旅:猶漂泊。7、曉鍾:報曉的鐘聲。【評析】  詩寫故人在秋夜月滿時,居然能偶集京城長安,感慨無限。因為相見非易,應作長夜之歡,故最怕曉鍾,擔心分手。  首聯寫相聚時間、地點;頷聯寫相聚出其不意,實屬難得;頸聯以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典故,暗寓鄉思。末聯寫羈旅之愁,應作長醉,款款寫來,層次分明,寫景有致,抒情深沉。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詩的頸聯通過烏鵲的驚動和秋蟲的悲鳴表現了夜色的沉寂和凄涼,書寫了身世飄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懷鄉思親的悲涼況味。  末聯中的「長」「畏」兩字用的最好。「長」意即永遠沉醉不願醒來,只有在這樣的境界中,才能忘卻飄零之苦,暫得歡愉;側面表現了流離之苦。「畏」是說害怕聽到報曉的鐘聲,曲折的表達了不忍與朋友分別的心理,傳達了對友情的珍視和漂泊在外的痛楚。【作者介紹】   戴叔倫(732—789)字幼公,一字次公,金壇城西南窯村(今屬江蘇)人,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詩人,出生在一個隱士家庭。祖父戴修譽,父親戴昚用,都是終生隱居不仕的士人。戴叔倫年少時拜著名的學者蕭穎士為師,他博聞強記,聰慧過人,「諸子百家過目不忘」,是蕭門弟子中出類拔萃的學生。至德元載(756年)歲暮,為避永王兵亂,25歲的戴叔倫隨親族搭商船逃難到江西鄱陽。在人生地疏的異鄉,家計窘迫,於是他開始探尋仕途。  大曆元年(766年),戴叔倫得到戶部尚書充諸道鹽鐵使劉晏賞識,在其幕下任職。大曆三年,由劉晏推薦,任湖南轉運留後。此後,曾任涪州督賦、撫州刺史,以及廣西容州刺史,加御史中丞,官至容管經略使。他在任期間,政績卓著,是個出色的地方官吏。貞元五年(789年)四月,他上表辭官歸隱,六月十三日在返鄉途中客死清遠峽(今四川成都北)。第二年返葬於金壇小南門外縣城南郊。明萬曆46年(1618年),金壇知縣張翰中為疏通城內漕河,將其墓地移至南郊高坡(今南門麵粉廠南圍牆前),並親自題立「詩伯夜台」墓碑,即「大詩人之墓」的意思。  戴叔倫的詩,體裁形式多樣:五言七言,五律七律,古體近體,皆有佳作。題材內容也十分豐富:有反映戰亂中社會現實的,有揭露昏暗醜惡世道的,有同情民生疾苦的,有慨嘆羈旅離愁的,也有描繪田園風光的……而在他的諸多詩篇中,最有價值、最富有社會意義的,還應該說是那些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例如:《女耕田行》:「無人無牛不及犁,持刀砍地翻新泥。」「姊妹相攜心正苦,不見路人唯見土。」寫盡農家婦女勞作之苦;《邊城曲》:「人生莫作遠行客,遠行莫戍黃沙磧,黃沙磧下八月時,霜風裂膚百草衰。」寫遠戍邊城士兵的艱辛;《屯田詞》開始寫:「春來耕田遍沙磧,老稚欣欣種禾麥」,後來在遇到天旱、蝗災、顆粒無收的情況下,官吏還強迫去砍伐南山樹木,趕著耕牛去,耕牛也因「霜重草枯」而凍死,詩人禁不住發出「艱辛歷盡誰得知,望斷天南淚如雨」的慨嘆。這些詩,不僅從正面描寫封建壓迫與剝削下勞動者的痛苦生活,而且語言平易暢達,描寫細膩委婉,感情充沛連綿,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另外,戴叔倫還給後人留下了頗為有名的論詩名言,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這對宋明以後的神韻派和性靈派詩人產生過較大的影響。有《戴叔倫集》,其詞僅存一首。


推薦閱讀:

【古典美女】絕色佳人 !!!
書訊 | 古典學集刊
中華詩庫::古典詩庫::黏對和拗救
我國古典名著
古典詩詞名句900句簡析(3)

TAG:中華 | 古典 | 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