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曼先生講金剛經(2)----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06-16
序:以前整理的講解記錄分段分得太差,非常不便於觀看,改進一下。:)(正文)我們所有的這些煩惱完全是因為我執跟法執生出來的,這一些障使我們永遠在那兒受苦,永遠被煩惱所包圍,然後我們有苦障。所以釋迦牟尼說苦集滅道,這根本的四諦。苦諦就是因為集攢來的,這個集攢完全是由我執和法執而起的,於是才把它集在一起,然後才有了痛苦。那麼這一些東西又分為所謂分別我法二執和俱生我法二執,所謂分別我法二執是我們對這個景對著外來的色聲香觸法而起了分別心。這種我執還粗,這種粗的還容易斷,你們看最堅硬的最粗的東西容易斷,一斷就把它斷下來。但是俱生二執細得不得了,怎麼細法呢?我們可以想當我們以為自己修行很好了,以為我們自己可以不動心了,但是遇到一點點兒事情,我執法執立刻就跟著生起來,這是非常細的。這個細到跟著我們投胎就跟進來了,從業識種子里從八識田中生出來的,這是非常的細,而且我們簡直沒法的控制,這樣的細絲斷也斷不了,非常的牽絲捥藤,非常的難纏。所以這兩個執,無論是俱生我執還是分別我執,都纏繞我們讓我們永遠不停的在作業,生煩惱,最後受苦,然後我們從這個中間在那兒輪迴。我們能夠了解這一個般若的話,我們也明白真諦,我們也更能明白四智。當我們能夠把這個真空的理完全能夠透徹了的話,這個叫作慧。當我們能夠知道徹悟明了這一個本體能生起妙用就是智,假設當智慧來說的話就是智。所以波羅密達到彼岸最好的方法是用般若,波羅密生死的此岸,我們要度過這個煩惱的中流,才能達到涅槃的彼岸。所謂涅槃就是不生不滅,而我們要見到的本性是根本沒有生,所以它也沒有滅。假如一個東西根本沒有生過,當然它也不會有滅。所以見到這個本體它又不生不滅的那個東西也就是到了涅槃。涅槃不是死掉了才是涅槃。某某大師涅槃了,他死是死了,他到沒有到彼岸,很成問題。不是這個意思,我們可以活著就到達涅槃的境界,只要我們能夠了解把煩惱的中流度過了,然後真正一點煩惱都沒有了,我們能夠做到嗎?很難,對不對?我們能夠萬事不動心,萬事不起分別想,萬事不起愛憎想,然後我們對一切東西都隨緣,隨緣而本體這個心不變。我們不變而能夠隨緣,這就是佛法的究竟。我們知道這個本性是我們本具之性,不是做出來的。我說我今天加一點本性,明天再怎麼樣結果我就成了佛了,不可以的。我們現在「時時常拂拭,莫教惹塵埃」,這個比「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差得太遠了。我們先不要學六祖我們要先學神秀,要時時常拂試,莫教惹塵埃。當你沒有塵埃了,你才知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個境界是超過的,不要越級,不要找速成。哦,我知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了,沒什麼關係了,這一切都不存在,我隨心所欲好了,不大可能的。我們遇見一個風來了,這八種風來一種風我們都擋不住,更何況我們整天接觸的都是八種風呢!對不對?所以說這個不生不滅的就是我們這本性,這個生滅的永遠不停的就是相,我們所見的相沒有一樣可以停住在那兒是常、是不變的。這個相永遠在變,我們現在老了一點兒了,這個東西慢慢地又壞了一點兒,風化了一點了,所以沒有一個相不變。這個不生不滅的就是我們要見的性,這個生滅不已的就是我們要認識的相。由這一個不生不滅的,在心生能夠停止住,我們把生滅的心不再讓它行動了,這樣的話我們可以勉勉強強見到自性的一點兒曙光。而這個心不停的生滅。我們想想就現在這個時候,自己檢查檢查,就這剎那間我們的心不知道生滅了多少,我們很怕這個妄想,覺得這個妄想很可怕,這個妄想控制不來,這個妄想沒有剎那在停,想抓住它它一下跑了,根本妄想本身就在生滅,何必管它呢。我們能夠了解了這些東西,我們才知道這個生滅不停的心是什麼,我們叫它識,我們要把這個生滅不停的心(識)轉到一個不生不滅的智上去,就是這麼一段方法。但是這個方法說著非常容易做起來非常難,因為我們多生累劫的積習太深了。我們一見就分別了,這個黃的我不喜歡,我喜歡粉紅的,這個綠的要枯了,立刻都來了。你怎麼能讓生滅心讓它停住,所以我們要習慣。我們能夠了解心的起滅是由於煩惱,因為有煩惱,我們心有起滅,那麼我們的本性就變成識了。我們執以為這個識就是性,這就是我,多少人就把這個識神當作本來人。不是的。那麼所以當我們轉智成識的時候無明一層層的蓋起來,這個越蓋塵埃越多越無明,於是我們那個非常明,人人都有的那個本性就遮起來了。於是我們跟著這個生滅心生起煩惱,生煩惱於是有報應,於是輪迴不停。我們就這麼生生死死在這個岸上輪迴,六道裡頭不知道去了哪一道了。所以我們說煩惱就是這條大河,生死是我們現在這個岸,涅槃是另外一個岸,我們要用般若橫過煩惱的流,從生死此岸達到不生不滅的彼岸,說實在此岸在哪裡?彼岸在哪裡?沒有煩惱此岸就是彼岸,有了煩惱彼岸就是此岸。所以很多人都想要出家,我說不必出家,你能夠斷了煩惱,你在家和出家一樣,不斷煩惱,不斷分別心,出了家事情更多。所以說生死這是我們人生最重要的大問題,但是我們自己從來不敢談死。對不對?我們的醫院沒有四樓,因為跟死相近。我們送東西不給四百塊四千四萬都不行,一定要三。但是人人都要死,但是我們絕不談這個問題。但是生死有兩種,一種分斷生死,所謂分段生死,就是我們從娘胎出來慢慢的長成,慢慢的老,慢慢地死,這一段過去了,然後再投胎、再生出來、再長大、再老死,跟我們旅行一樣的,分段的生命的生死。還有一種是變異生死,好比說我們沒有讀過金剛經以前我們的想法是一樣,我們這腦子是另一種想法,當我們把金剛經了解了,過去的我死掉了,新生的我來了。這個就是變異生死。我們不停的分段生死,假設這個分段生死不是突然就死了,我一說話,細胞不知道死了多少,很多細胞又新生了多少。那麼我們的心理也是這樣,我這個腦子也是這樣,我以為這是我的意見,當我有了新的意見以後,舊的意見死掉了。所以我們人時時刻刻都在分斷生死和變異生死中間,所以我們才說這個就是此岸,因為有這些分段生死和變異生死,所以我們永遠在那兒生生滅滅,包括二乘和菩薩在內,初乘的菩薩不是大菩薩,他們要追求的一樣東西,他們要學佛也是今天變一點兒明天變一點兒,雖然他們已經對於分段生死已經了結了,但是對於變異生死還跳不出來。所以我們即使到了欲界出去了,色界出去了,到了無色界,你到了四禪定的地步,從空無邊處定到了非想非非想定,那一些每一段的定都是變異生死,所以我們要跳出三界外,不但欲界要跳出來,而且色界、無色界都要跳出來,然後我們才能夠不在五行中,把金木水火土都打開了。好難啊,不是太容易的。但是做得到做不到?只要有人做得到,我們就應該可以做到,這輩子做不到,下輩子再來。所以我們能夠這樣子的話,我們要證得無餘涅槃,有餘涅槃你還有漏啊,我說不生不死,好比說像大阿羅漢他得到第八定以後的漏盡定、滅盡定,但是就是定了離開分段生死離開多少劫以後他還是要回來,所以不能稱為無餘涅槃。必須能把所謂的變異生死完全跳過,這些生死都去掉,然後你才真正到了無餘涅槃。所以怎麼到涅槃?就是說我們不但不執現在現相的有,我們也不執著非相的空,把空和有全都不執,這兩個都不執了,然後我們才真正能夠度過生死煩惱的河流。這一些東西,頭一個我們的見惑我們的思惑沉思惑,最後破無明,所以說能夠修行進了一個階段破一品無明,這個無明破起來一共四十二品哪,一點一點破啊,破到最後大菩薩等覺,到了最後到圓覺才能成佛,所以般若是真正使我們此岸到彼岸最好的工具,我們能夠用這個的話,我們才真正能夠正正噹噹的到達彼岸,不是說離開此岸到了一個彼岸去了。能夠這麼做到這個叫做般若波羅密,而這個般若波羅密和金剛一樣的堅固,沒有東西能讓它破壞,所以現在我們把題目講完了,現在我們來正式開講本經。第一品:法會因由分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每一部經開頭都是「如是我聞」,為什麼用這個?這是釋迦牟尼臨終時候的咐囑,那時候釋迦牟尼要涅槃了,在雙林樹下他們請問他幾個問題。就說將來要結集經典的時候我們用什麼開頭?釋迦牟尼說用「如是我聞」開頭。那麼等到後來到第一次結集的時候立刻發現這四個字關係非常重大。因為所有結集,尤其是頭一次結集的時候,釋迦牟尼過世了於是想把他所有說的法結在一起集成文字語言。那麼誰能夠記得佛說這麼多的法,就是阿難。阿難名字的意思是慶喜,是佛成道的那天他出生,他是佛的親堂弟,因為佛又成道他又出生所以給他起個名字叫慶喜。他二十歲出家了,出家以後在佛的十個大弟子里多聞第一。他有一個跟電腦一樣的腦子,所有他聽過的都記在腦子裡,那麼他是佛的近侍,就是一直照料佛。當他出家以後他讓佛把在他生之前二十年所說的經重新再給他說一遍,他也都記在腦子裡,但是他沒有悟道,追隨佛這麼多年沒有悟道。所以佛說法四十九年,他等於侍候了佛二十九年,這麼樣接近佛,佛這麼樣器重他、依賴他,佛不可能說是佛說我來幫你的忙讓你悟道吧,他都沒有悟道。一直到佛去世以後,大家結集。結集的時候,這時候大家記得有個王吧?這個王是阿闍世王,作惡多端,關死了父親還要殺母親,釋迦牟尼說的觀無量壽經就是為他的母親說的。這個阿闍世王后來自己長了滿身的爛瘡,怎麼都治不好,於是見釋迦牟尼,佛讓他懺悔,他的瘡都平復了,之後他成了佛的大護法。第一次結集是阿沙世王在洞窟里結集的,結集的人都必須是得道的高僧,都是大阿羅漢以上的才成,阿難不準進去,因為他沒有得道。阿難在外頭流眼淚進不去,這個時候大迦葉(拈花示眾)跟說讓阿難進去了。阿難進去以後往座上一坐,大家一看,唉呀,釋迦牟尼復活了,因為他長得非常漂亮。楞嚴經就是講因為他太漂亮了,被一個風塵女郎看中了,於是用魔術把他攝進她的房裡,正要出事情的時候,釋迦牟尼派文殊室利拿著經咒去把他的迷惑解開了,於是把他和摩登伽女一起送到釋迦牟尼前頭,於是釋迦牟尼就說了一套經,這個經就是楞嚴經。所以阿難長得很漂亮,長得非常像佛,他往座上一坐,大家說釋迦牟尼復活了,要不然就另外有人以為是哪方佛來了,甚至於有人認為是不知哪一方魔鬼來冒充佛來了。正是大家疑惑不定的時候,阿難頭一句話「如是我聞」,大家一聽,哦是阿難來了,於是如是我聞就成為一切經典的開頭語。佛法的結集一共有四次。頭一次這些得道的高僧,都是上首,都是佛的大弟子,所以管這次結集叫上座部,這時候大迦葉是首座,阿沙世王是外護,護法的護持的。同時在二十里外又有一個結集,這個不完全是上座大弟子,有菩薩,還有外道有大弟子都合在一起,他們集結的是五藏,經律論再密藏和雜藏共五藏,這叫大眾部。所以結集佛死後同時的有兩次,外護法的都是阿沙世王。第二次是一百多年以後又結集一次。第三次是阿育王時代。第四是迦尼色迦王。我們看一看所有的佛教的護法常常和政治不能脫離關係,因為護法的越高,弘揚的力量越大。中國的佛法你看看經過大翻譯的話是後秦的姚萇,然後唐朝太宗,跟著翻譯經典,對於佛法的護持完全要用帝王,因為帝王越護持,於是佛法越能夠弘揚。因為帝王有錢有勢力有人才嘛,所以佛法仗著這樣的關係,才真正能夠大為弘揚。「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我們知道這個祗樹祗孤獨園大家有些知道,因為這個在很多佛經里都提到,但初次接觸的不一定知道。給孤獨長者他有這個名號是因為他心裡很慈悲,常常對於孤寡的人布施給他們,幫他們的忙,所有人家給他起個外號叫給孤獨長者,反爾真名大家都忘記了。有一次他到王舍城去,釋迦牟尼在王舍城講法還沒有到舍衛國,給孤獨長者到王舍城是給兒子找媳婦去的,走到王舍城另外一個有錢人的家裡,他到那兒親自去求親。他一到未來的親家家裡一看這麼大的鋪張,他說真是不好意思,你們為什麼這麼鋪張歡迎我啊?他說不是歡迎你啊,我們在這兒明天準備歡迎佛。他說佛是什麼,人家說你來得正好,明天你聽聽吧。於是第二天世尊到他家裡,世尊一講法,他簡直佩服得五體投地,當時他就請求世尊到舍衛國來。他要給世尊作一個精舍,安排住宿,要能夠容納世尊的諸大弟子兩千五百人,因為小迦葉三兄弟就有一千五百人,舍利佛和目建連又帶了許多徒弟。這個整數就要兩千五百人,要容納這麼多人的得需要多大的地方。世尊說好,你回去準備吧,他回去到處看,看了半天,只有舍衛國祗太子的園有這麼大這麼好,於是要買衹大子的園,太子和他開玩笑說,很簡單啊。你要買我的園一定要用金完全把地鋪滿,我才把園子賣給你。他真就是用金子把整個園子鋪滿。祇太子說我只賣園子不賣樹,這個樹是我捐的。於他們就拿鋪地的金子蓋房子。這一個釋迦牟尼常常在這兒講的就叫祗樹樹給孤獨園,這是在舍衛國的。「與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所謂比丘有兩種,有大比丘有小比丘。比丘都叫乞士,乞求的人是上求佛法,下度眾生。所謂乞士,真正明白可以為下度眾生乞食,為了讓眾生種福田。當我們把惡去掉取善,這是小比丘。當你善惡的觀念都沒有了才稱為大比丘。佛的制度不準人種田,它這個歸到正命裡頭是不好的命,正命就是正當的職業,他認為這樣不好。他覺得人應該完全是乞食,到外面去討飯。那麼一直到現在像緬甸、泰國還是乞食。到泰國你可以看到很有意思,廟裡的和尚都出來了,穿著很整齊的衣服每個人托個缽,於是走到哪家門口哪家就往缽里放東西,而且都跪在那兒奉獻東西。這個制度到中國來改變了。所以我們當初改變這個制度的是百丈禪師,叢林制度,目前所說的我們僧伽的制度,因為中國的情形跟印度不同。中國我們有四季寒暑,不像印度老是熱,熱的話要可以出去要一缽飯一天就可以過了。我們出家的人後來入山惟恐不深,而且有四季到冬天冷得根本出不去,你怎麼去乞食。到了百丈禪師設立叢林制度,所有的人必須種田,自己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他當時設立這個制度的時候被佛教界批評得簡直體無完膚。但是他堅持,必須這樣才能把佛法維持下來國,他對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金剛經開示錄》第32課
※《金剛經》中的精華是什麼?原來是這十句!
※金剛經白話(下)
※金剛經如是解----(明.張坦翁)
※《金剛經》法句探索 03--學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