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沂蒙(15)】王羲之故居

王羲之故居位於臨沂市蘭山區洗硯池街20號,為王羲之幼年居住處。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王羲之隨家族南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舍故宅為佛寺,佛寺歷經興廢,沿襲至今。

西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王羲之生於琅琊臨沂,並在此度過他的幼年時期。據《臨沂縣誌·古迹》載「王右軍故宅,治城西南隅普照寺」。「永嘉之變」(公元307年—313年),臨沂「諸王南遷,舍宅為寺。東有曬書台,南有澤筆池,一曰洗硯池,皆其遺址」。

毛澤東手書蘭亭序

入門向北為洗硯池。

池北臨畔修硯碑亭,亭內立「晉王右軍洗硯處」、「洗硯池」石碑2塊,字跡古樸蒼勁

傳說,王羲之幼年時刻苦練字後即到池中洗刷硯台,長時間後以至於池水呈墨色,於是人們名曰「洗硯池」。

唐玄宗開元八年賜名開元寺。北宋改稱天寧萬壽禪寺。偽齊劉豫時,易名普照寺。金天會十五年(1137年),僧妙濟禪師覺海來的普照寺任主持。4年後,在沂州防禦使高召的贊助下,拆除牆垣,開拓廟基建立圍牆,並架石橋,跨望月湖,將原偏僻的水池隘寺,擴成空曠之境。同進翻修殿宇,並在大雄寶殿北建藏經樓,收藏佛經卷。工程告竣後,在寺中庭築亭刻碑,以記其事,此即有名的「集柳碑」。

王羲之蘭亭序

集柳碑是金代著名的石刻,碑高8尺6寸,寬3尺9寸,厚2尺1寸,字徑1.5寸,共1261字。集柳碑系金皇統四年(1144年)妙濟禪師歷盡千辛萬苦搜集齊的柳公權字,集成《沂州普照禪寺興造記》全文雕刻在石碑上,世人稱為「集柳碑」,與「西柳」西安玄秘塔碑齊名為「東柳」。康熙七年(1668年)集柳碑於地震中折斷為數截,精心修復後仍殘缺128字。道光年間又有僧人誤以刮洗,臻使筆劃粗肥失去原來風貌。抗戰時期日軍險將石碑盜走。文革時集柳碑被徹底損毀。現存於臨沂市博物館內的集柳碑系1979年比照數種拓本複製而成。王羲之故居普照寺院內是復建集柳碑。

右軍祠

《伯遠帖》、《快雪時晴帖》、《中秋帖》王珣《伯遠帖》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並稱「三希」。

左起智永和尚、王羲之、王獻之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州李希賢在右軍祠內設立琅琊書院。同治年間,在忠教祠西又修建了萬善庵。昔時,這一帶琳宮梵宇,錯落分布,蒼松古檜,林立其間,為臨沂城五大形勝之地。夕陽西下時,暮靄朦朧,古城沐於一片灰暗之中,唯普照寺內高聳的大雄寶殿的西山壁上,被夕輝所映射,紅光熠輝,光彩奪目,堪稱奇觀。

曬書台

流觴亭

蘭亭分享:
推薦閱讀:

莫宣卿故居考
蔣介石故居風水探秘
從老民居看——老北京的名人故居
北京著名書法家劉俊領《小平之光》書法長卷捐贈鄧小平故居陳列館
魯迅故居帶大家一起玩

TAG:王羲之 | 故居 | 沂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