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過小年一定要做的這些事,你都知道嗎? | 年味自此始

編輯=楚旂 |轉載請聯繫後台

陪你度過漫長歲月 陳奕迅 - 陪你度過漫長歲月

年味的消失,傳統的坍塌,我們總會牽來「現代」這頭替罪羊,難道「傳統」與「現代」是這般天然地勢不兩立?「年」,這個概念,天然地融入了太多中國原始宗教的奇幻妙想。「怪力亂神,子所不語」,我們總會以摩登科學的尺度、不假思索地將這些打包到「迷信」的垃圾箱中。五千年的歷史告訴我們,對於文明而言重要的不是血統純正,而是記憶的永生。一個個色彩斑斕的玄幻故事,是古今得以連貫的唯一線索。虛無,但不可或缺。長到這個年紀,我們已經不再相信世界上有「齊天大聖」的存在,但在孩童時代,我們對他是如此深信不疑,從真到非真,文明始終能夠承接。對待文明的態度,我們明知非「實」卻要以「真」恭敬待之,這樣,後代視我們才會像我們視古人一樣崇高。小年將至,小年,以祭祀「灶王爺」始。

小年,並不像「大年三十」那樣為大眾所公認,而是根據各地風俗的不同,有著不同的指代。但一般約定俗成,是指「大年三十」前七日左右、以「灶王爺」信仰為核心而發展起來的這一風俗節日,雖然不及「大年」隆重,但「小年」在中國也有著十分悠久的傳統。由於特定的歷史原因,北方的小年一般是在臘月廿三,而南方的小年則是在臘月廿四。所以要判斷南方人還是北方人,這也是一個不錯的衡量標準哦!

小年,開宗明義第一件事,就是祭祀「灶王爺」。這也是小年的起源。

灶王,俗稱灶神、灶君、灶公,道教中稱「九天司命定福東廚煙主保灶護宅真君」,簡稱「司命真君」,又有尊為「九靈元王保灶護宅天尊」者,是中國神話中主掌廚房和飲食的神,另有專司監察民眾善惡與防備火災的職能。

祭灶的風俗由來已久。撇去其背後神話的外衣,其本質,應該是為了紀念人類先祖學會用火加熱食物——此為文明之始。因此,其背後的文化含義十分重要。作為這一文化事件符號化的「灶王爺」,早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漢族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到殷商時期,祭灶就被列為了必須由天子親自參加主持的五項祭祀大禮之一。「五祀者,灶、門、行、戶、中雷」。至周代,祭灶則成為了一項全民參與的祭祀活動。《禮記·月令》云:「祀灶之禮,設主於灶徑。」

關於「灶神」由來,歷來眾說紛紜。

一說,灶神,男性,名「張單」:東漢許慎《五經通義》曰: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其婦姓王名搏頰,字卿忌。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也說:灶神名喚張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個女兒,皆名為察洽。

一說,灶神,即為炎帝:西漢淮南王劉安《淮南子》:「炎帝於火,死而為灶。」

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說法則認為灶神為女性:莊子《南華經》中說「灶有髻」,晉朝司馬彪解曰「著赤衣、狀如美女」。灶君是昆崙山上一老母,俗稱為「崑崙老母」;道書《敬灶全書·灶王經》中稱其為「雲種火老母」或「種火老母元君」她麾下有五方五帝灶君、曾灶祖灶、灶子灶孫、運火將軍以及進火神母等三十六神。主管人間飲食,專門為天庭督查人間一切事物,還能操控一家人的生死禍福。後世民間大概覺得紅衣美女的形象不太穩重,後來便用灶神奶奶將其取代,並與灶王爺並肩而坐。

祭灶演變到了清代雍正年間,才出現了小年的「南北之別」。滿族人信奉薩滿,每年臘月廿三,皇帝都會在坤寧宮祭祀薩滿神祇,臘月廿四再行祭祀灶神。但到了雍正帝時,覺得其前後只差一天,分開祭祀既麻煩又浪費,所以將祭灶合併到了臘月廿三。自此王公大臣隨之更改習俗,在北方民間也就推行開來。而南方由於歷來遠離皇權中心,因此小年「臘月廿四」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祭灶王,自古流傳有固定禱詞,最為常見的有兩個版本:

版本一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青天。

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版本二

灶王爺本姓張,騎著馬挎著槍,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

關東糖,又叫「祭灶糖」、大塊糖、麻糖,既是祭品又是食品,過小年必不可少。傳統意義上,只有小年時節才會製作售賣。關東糖以麥芽、小米熬制而成。

清《帝京歲時紀勝·十二月·市賣》:「廿日外則賣糖瓜、糖餅、江米竹節糕、關東糖。」 清《燕京歲時記·祭灶》:「民間祭灶惟用南糖、關東糖、糖餅及清水草豆而已。」

傳說,每年小年這一天,玉帝會派灶王巡視各家各戶,稽查人間善惡,「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為一百天,紀指十二年),不合要求的將會被剝奪陽壽,所以這一天,每家每戶必備甜食上供灶王,「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故於祀時以糖餅粘神口使勿言」。

掃年,即為「掃房」,「掃塵」。「掃年」與「祭灶送神」密切相關,簡單點理解就是打掃乾淨屋子,給路過人間回到天庭述職的神明一個好的印象。這一習俗自上古時期就已開始。「歲除日,擊鼓驅癘疫鬼,謂之逐除,亦曰木難。」這種儀式後來演變成了年底的大掃除,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塵」與「陳」諧音,所以「掃塵」也叫「掃陳」。年節掃塵有「除舊布新」的含義,掃塵蘊含了人們 「辭舊迎新」的願望和期盼,其用意就是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去。中國一些地方,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這段時間都叫做「掃塵日」,也叫「迎春日」。

打掃乾淨了屋子,窗明几淨,全家煥然一新。之後就是開始各種過節的裝飾活動咯。貼窗花幾乎是「中國年」最為標誌性的活動之一。窗花,自漢代紙張發明之後即告誕生,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宋朝、元朝逐漸流傳,逐漸成形。

關於貼窗花這一習俗的來源,傳說始自上古時代,當時顓頊、黃帝、后羿三神大戰金烏,使光明重回人間,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後代為了紀念這一偉大事件,於是便將戰鬥故事以剪紙再現,貼在窗子上,讓後代不忘先民的慘痛付出。

請門神作為年俗,其信仰歷史悠久。門神,用以驅邪辟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最早的「門神」信仰始自黃帝:

跟據《山海經》中遺失的一段記載「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 ,主閱領萬鬼。善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 、 鬱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凶魅。」

追本溯源,可見門神本叫神荼(shēn shū)、鬱壘(yù lǜ),此二人也是冥界神明。神荼一般位於左邊門扇上,身著斑斕戰甲,面容威嚴,姿態神武,手執金色戰戢;而鬱壘則位於右邊門扇上,一襲黑色戰袍,神情顯得閑自適,兩手並無神兵或利器,只是探出一掌。

往後,隨著不同的信仰興起,門神的組成隊伍也日益龐雜。最為有名的另一對門神要屬唐代名將「秦叔寶」、「尉遲敬德」。

春聯,起源於桃符。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這一習俗起於宋代,自明代盛行至今。

有據可查的最早的春聯,是:

「三陽始布,四序初開」

這副春聯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該遺書記錄十二副在歲日、立春日所寫的春聯。該聯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第二幅春聯誕生在240年後的後蜀宮廷,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祝各位猴年大吉


推薦閱讀:

如果你家有個兒子,這些事越早知道越好,太重要了,值得家長收藏!
懸架不是越硬越好,看完才知道有這麼多講究!
澳洲的88件事兒,你知道多少
你知道蔬菜中的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素嗎?

TAG:知道 | 年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