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三主要道頌《5-6》講記
濟群法師:三主要道頌-第五講我們在前面的兩次講座中,已經介紹了《三主要道》在我們修學佛法中的重要性。同時我們也介紹了出離心,出離心對於我們出家眾來說,出離心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因為出家就是為了要走向解脫,解脫首先必須要有強烈的出離輪迴的願望,作為我們在家居士來說,出離心其實一樣也是非常的重要。有一句話叫做以出世之心做入世的事,我想這一句話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什麼叫以出世之心,其實出世之心就是出離心,這個出離心對我們在家居士來說,其實也是非常的重要,我們如何能夠做到,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我們如何才夠做到生活在五欲六塵當中,又不為五欲六塵所污染。我們如何才能夠做到,使我們的心不再陷入到迷惑和煩惱的狀態里去。那麼我們需要有一種超然的心態,出離心就是幫助我們,培養一種超然的心態,這個超然的心態關鍵在哪裡,我們知道同樣面對世間的生活,為什麼有的人陷得很深,有的人陷得很淺,有的人甚至根本就陷不進去,關鍵在哪裡,關鍵是在環境還是在我們的心,關鍵是在我們的心。如果我們對世間的感情、財富、地位,在我們的內心裡,如果有一份強烈的執著和需求,那麼我要告訴大家,我們是要百分之百的陷進去,我們能不能陷入到五欲六塵里去,關鍵在於我們的內心對五欲六塵,有沒有一份強烈的執取、執著、需求。我們怎麼樣才能夠做到,沒有這一份執著和強烈的需求呢,那就是我們要深刻地意識到輪迴的本質是痛苦的,我們雖然在做很多世間上的事情,我們是帶著慈悲心,帶著利他的心在做,我們在做的過程中,其實我們一樣也可以享受五欲六塵的生活,但是我們不會被傷害,原因在哪裡,因為我們有一份超然的心態,其實當你有一份超然的心態的時候,你能夠更好地享受世間的生活。反過來,當你的心陷入到五欲六塵當中去的時候,其實你早就成為五欲六塵的奴隸了,你早就成為感情、家庭的那一份執著,內心的那一份執著和需求的奴隸了,因為你根本就是不能自己,你是聽從你內心的需要,你是聽從你內心的執著。你做與不做很多時候你是身不由己的。那我們學佛,我們就是要培養一種能能力,讓我們的心不要粘到事上去。我們雖然在做很多事,但是心又不會黏上去,出離心就是幫助我們培養這一份不會黏上去的能力,因為只有我們不會黏上去,我們才能超脫,我們才有一種超脫的心態,我們只有超脫了我們才能自由。就像有的人,被賭博的這種需求給控制了,有的人被吸毒的這種需求給控制了,有的人被感情給控制了,有的被財富,對財富的執著給控制了。為什麼會被他控制,不是說這個財富會控制你,而是你對財富的執著,在你的內心裡形成一種強大的需求,你內心的這種需求控制了你,這種需求使得你,你的心會粘到財富上,會粘到家庭上,會粘到權力上,當你的心如果黏上去的時候,你就會被財富、被家庭、被感情、被權力所左右了。如果我們能做到不黏上去,那麼我們才能夠談得上超脫,我們才能夠談得上以出世的心去做入世的事,否則的話我們就沒有資格,我們永遠都是我們內心的執著和需求、煩惱的奴隸,我們永遠都在為無明打工,為我們內心的慾望打工,我們是身不由己的。所以這就是凡夫的生命,是充滿著不能自主。所以我們想不想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我們想要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那就是需要我們去認識和發現,我們生命內在這種自主的力量,我們每一個人生命的內在,都有一種自主的力量,那就是禪宗里要我們去尋找自己生命的主人,你的主人是誰,你不要把你的妄想當做是你主人,你也不要把你的情緒當做是你的主人。如果我們把妄想和情緒當做是自己的主人,這個在佛教里叫做「認賊為子」,把賊當做你的兒子。這樣一種不良的情緒和錯誤的想法,它將會不斷地的給我們製造麻煩,製造生死、製造煩惱、製造輪迴、製造痛苦,我們想一想我們的生命是沒有盡頭的,這種輪迴是沒有盡頭的,就是需要我們認識到出離心的意義,對於我們在家居士來說,一樣也是非常的重要的。出離心那就是出離輪迴,那麼從實際上來說,就是要出離我們內在的迷惑和煩惱。昨天也介紹到了菩提心,一個人如果光有出離心,沒有菩提心,那就很可能會成為自了漢,只管自己了,「觀三界如火宅,視生死如怨家」,這個《法華經》里打了一個比喻,就像一棟房子燃燒起來,我們這個世界,我們凡夫生命的現狀,就像一棟不停在燃燒的房子,慾望、煩惱在熊熊的燃燒。我們學佛就是要從這個房子里逃出來,我們這個身體就是五蘊、五蘊熾盛,就是有各種需求,有的人可能只想著自己逃出來,有的人可能想著我不僅僅要自己逃出來,這裡還有我的很多親人,我不能光自己往外跑。作為小乘學者來說,他們只是想著自己逃出來,作為菩薩行者來說,他不僅僅要自己逃出來,同時還要帶領著一切眾生逃出這個火宅,那這就是菩薩的發心。所以有了出離心之後還要菩提心,如果沒有菩提心,對我們在家居士也是很麻煩的,你想要出離,你對世間上的一切都不感興趣了,最後你工作也不肯幹了,家庭也沒有興趣了,這個時候家庭就會很容易出現問題,所以接下了我們還要發菩提心,我們需要利益一切眾生,我們在家居士雖然在世俗紅塵中,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們都要把他當作是菩提眷屬,我們都要把他當作首先是我們需要幫助的對象,我們在工作上盡職盡責,我們在責任上首先我們要善待身邊的一些人,我們要轉變這種自私的、執著的愛,把這種自私的、執著的愛,轉變為一種無私的、寬容的,沒有佔有的這樣一種大愛,當如果你能夠用這樣一種大愛,去對你的家人,對你身邊的人,乃至去對更多的人,那麼你在完成世俗責任的時候,事實上你就是在行菩薩道,你就是在實踐菩薩道,解脫或者說我們走上菩提道,其實也不是說一定要出家,出家當然條件會更好,但是每個人還要看自己的因緣,你看我們很多菩薩,也是以在家人的身份出現。所以在家居士,一樣也是可以行菩薩道的,但是我們如何才能夠深陷在五欲紅塵中而能做到逍遙自在,那就是我們必須要有出世的超然,如果我們沒有出世的超然,那我們就不可能自在,我們就會陷入到紅塵的泥潭中,那到時候我們就是泥菩薩過河,而不是真的菩薩了,所以你們想當泥菩薩還是要當真的菩薩。那麼我們今天接下來講菩提心,關於菩提心,這個是在菩薩道的修行里他是一個最基礎的發心,他也貫穿著整個菩薩道的修行,一方面我們要認識到菩提心的重要,這個菩提心的重要,我們在昨天已經講過了。今天我們這裡是要根據這個頌文,當然也還要先說明一下菩提心的重要,接著講如何發菩提心,菩提心的重要性,我們看一個偈頌「出離若無菩提心、所執則亦不能成、無上菩提樂因故、智者應發菩提心」 出離若無菩提心、所執則亦不能成,如果我們發了出離心了,我們不發菩提心,我們僅僅發出離心夠不夠,作為菩薩道的修行來說那是不夠的,在《法華經》里有一個比喻,因為佛陀在他過去的說法里,說過聲聞乘的教法,這個聲聞乘的教法,就是以證得阿羅漢為最終目的。那麼佛陀到了《法華經》之後,他就說我過去講的這個聲聞,其實是一個只是在整個修行、成佛的修行中,他只是一個過程,不是最終的目的。《法華經》里講:十方國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就是在十方世界中只有一條道路,一條什麼道路,只有菩提道,就是一條成佛道,佛陀講人天乘教法,講聲聞層教、講緣覺層教法,都是成佛過程中一個休息的地方,是一個化城。不是究竟的目的,究竟的目的是成佛。所以《法華經》里講「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一大事因緣,佛陀出現在這個世間,為什麼要出現在這個世間,他究竟幹什麼,那就是要完成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這個重要的事情,什麼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要開示眾生悟入佛的知見,開示就是要開導著眾生,要引導著眾生,最後能夠體悟到佛陀所具備的這種智慧,那也就是佛陀的出世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帶領著一切眾生成佛,這是佛陀出世的本懷。所以如果我們不發菩提心,只是發出離心,只是想著個人的解脫,那這個修行是不會圓滿的,所以說「所執則亦不能成」所修的內容是不能成就不能圓滿的。那麼我們看下面的兩句話「無上菩提樂因故、智者應發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無上菩提,樂就是快樂,究竟的快樂,有人說佛法講不講利益,有人說學佛是不是不要講利益,不是的,你看我們讀這個《金剛經》,《金剛經》理經常說我們讀誦受持金剛經,我們能夠得到的這種功德,功德其實也是一種利益,無量無邊很大很大的,其實成佛也是一種最大利益的成就。所以在《道次第論》里講到佛法的引導,他有分為眼前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眼前的利益就是我們通過佛法的學習,我們修習善行,可以使我們獲得人天乘的果報,這是眼前的利益,究竟的利益那就是佛法能夠帶領著我們走向解脫,成就無上菩提。這是究竟的利益也是究竟的快樂,圓滿的、沒有缺陷的、永恆的快樂,無上菩提就是成佛,成佛成就什麼,成就的是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就是最高的快樂,菩提心就是成就這個最高的快樂,最究竟的快樂的因、根源、源頭,究竟的利益,究竟的快樂,是從哪裡發出來的,我們需要去尋找這個源頭,不是從財富,不是從地位,究竟的利益,究竟的快樂,是從我們內在覺醒的心,是從我們內在覺悟的心散發出來,我們生命內在覺醒的心,就是產生究竟的快樂,究竟的利益的源頭嗎,這真是一勞永逸。你要找到這個了,那你就能夠得到永恆的利益和快樂,而不是我們現在追求的,都是暫時的利益和快樂,所以你們要看看,要算一算,追求什麼更划得來。我們認識到無上菩提,菩提心,它對於我們生命所蘊含的重要性之後,所以智者應發菩提心。作為有智慧的人,我們應該選擇去發展自己的菩提心,而不應該去選擇貪心、嗔恨心、我慢心、嫉妒心。因為我們選擇發展其他的心,都會給我們製造無窮無盡的麻煩。那麼下面就是要講到如何的發起菩提心。這裡一共有兩個偈頌:常被四瀑流所沖、難阻業繩緊密系、投入我執鐵網孔、無明大暗所蒙蔽、無邊有海生又生、常被三苦所迫害、成此境地之母等、情狀思已發大心,這個菩提心怎麼才能發起,如何發起菩提心,那在這個三主要道里,主要是基於對我們生命現狀的這種思考,我們生命這種痛苦現狀的思考,這種思考對於我們自己和對於一切眾生是一樣的,在我們沒有解脫之前,我們的生命也是在無明製造的這種迷惑、煩惱、痛苦、輪迴,這樣的一個狀態中,一切眾生也都在這樣一種狀態中,我們菩提心的發起,首先我們需要去感受這種,這份苦這一份輪迴的苦,去認識這份輪迴的苦,然後我們需要將心比心,然後我們需要去感受,無量無邊的眾生也都在,他們的生命也都是處在這樣一種狀態,當我們對自己生命的現狀,有了足夠的認識和思考之後,你才會真正意識到菩提心的價值,你才會意識到菩提心的重要性。那麼我們生命的現狀,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我們看一看,常被四瀑流所沖,我們常常時時刻刻,都被四種瀑流、瀑布,大家都有看過瀑布吧,這個瀑布有什麼特點呢,我覺得這個瀑布他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它有相續性,這個水在流的時候它有相續性,第二個特點,這個水在流的時候他的力量很強大,你是抵擋不住的,那種瀑布從高而下抵擋不住,所有的木頭、所有的魚、草木,你只要到那個瀑布口的時候一下子就下去了,那我們的心,在佛法里也經常喜歡用瀑布來形容我們心的相續。我看在西方哲學裡恰恰也有這樣一些類似的比喻,用流水來比喻人的心。那佛法呢,它認為我們的心是一個緣起的,他不是一個永恆不變的,所以心的特點在佛法里他用四個字來形容,這四個字就是相似相續,相似,前面跟後面有相似的特點,相續,就是前面引導後面,後面推動前面,這是相續的特點。那麼現在我們凡夫的內心裡,有四種瀑流在衝擊著你,這四種瀑流是什麼瀑流呢。第一種就是慾望的瀑流,比如說我們平常講五種慾望,財,對財的需求;對性的需求,色,佛教里講的這裡的色,就是指性,對性的需求;對名聲的需求;對飲食的需求;對睡眠的需求。還有根據我們的五官有五種需求,眼睛總希望看到好看的顏色,耳朵總希望聽到好聽的聲音,鼻子總是希望聞到好聞的,嘴巴總是希望吃到好吃的,身體總是希望接觸到舒適的環境。那麼這些需求他會持續不斷的,我們每一個人可能每天都在尋找,這一種自己需要的東西,所以這個是欲的瀑流。第二種瀑流叫做有的瀑流,這個有就是包括貪著和煩惱,貪著,被我們看上的對象,我們會生起貪著,因為貪著的關係就會產生煩惱,然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帶著這一份貪著和煩惱,去接觸,去面對每一件事情,去面對每一個問題。那麼這種貪著和煩惱,他是有強大的力量,比如說我們對家庭的貪著,然後形成一些與家庭有關係的煩惱。我們對事業的貪著,我們會形成與事業有關係的貪著和煩惱,我們對感情的貪著,那麼形成一些跟感情有關係的煩惱,然後當我們面對同樣事情的時候,我們的這種煩惱和貪著,本能性的就會產生了,然後我們會帶著這份貪著和煩惱,去面對這一份感情,去面對家庭。去面對某一件事情,然後在面對的過程中,這種貪著和煩惱可能又在增加,增加之後你又進一步在面對這件事情,所以人在自己製造的這個力量里你是走不出來的,這個力量也是很大的。第三就是「見」的煩惱,就是見的瀑流,見,這裡的見主要就是指的是我們錯誤的認識和觀念,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知不覺的接受了很多錯誤的觀念,然後我們會帶著這些觀念去看問題,去思考問題。同時這些觀念會形成我們的價值觀,然後我們會帶著這種價值觀去思考問題,我們這些觀念並沒有作過理性的審視。有的父母給我們的,有的學校給我們的,有的社會潮流給我們的,我們想想我們接受的這些觀念,我們有沒有都有經過自己用智慧做過審視,其實是沒有的。但是這些錯誤的觀念,它在我們的生命里久而久之它會形成一種強大的力量,他會左右我們的選擇,甚至左右著我們的人生,所以這是見的瀑流,這個瀑流力量也是非常之大。第四種瀑流就是無明的瀑流,無明,那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生命里,我們除了具備這種菩提自性之外,同時在我們的內心裏面還有一種強大的蒙昧的力量,因為這種蒙昧的力量,使得我們看不清楚自己。這種強大的蒙昧的力量,就是無明的力量。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活在這樣四種力量里。我們是不由自主,我們是身不由己的,我們每一個人想一想看,這是不是我們的現狀,這個確是我們的現狀,你不相信都不行的,四種力量在主導著我們,四種力量在決定著我們。接下來下面一句難阻業繩緊密系,難阻、阻止,業,就是行為,伴隨著這四種瀑流,我們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行為,善的行為、不善的行為,各種各樣的行為,那麼些行為很重要,行為決定了你是什麼,我們每一個人,我們的生命,佛教講一個人的高尚與---,比如說在印度的宗教里,他們有四種性,他們認為我們這個人,有高級的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人有四個等級,現在在我們社會裡也有分什麼領,什麼白領、藍領、金領,什麼領---,就是普通打工的,什麼老闆,會根據這些等級,還有的根據血統,有的根據種族來區分人的貴賤。佛法它不以這些所有形式上的東西,來區分人的貴賤。佛教是以人的行為來區分人的貴賤。你的行為是高尚的,你就是貴族,你的行為是低劣的,你就是一個低劣的人,因為行為會產生心態,行為會造就生命品質,所以佛教講業決定一切,你的行為決定了你是什麼。比如從我們六道的角度來說,有動物道,在水裡有的,在天上飛的,還有我們人道,還有鬼道,還有地獄道,不同的生命形態都是由業力決定的。在我們人道里,人也是有美醜、壽夭、貧富,這些東西也都是跟業力有關係。從我們社會上來說,各行各業工農商學兵,因為你的業不同,最終會形成不同的人格,最終會造就了不同的生命品質,那麼這裡業的作用就非常關鍵,業使得我們成就了某一種生命的形態,業也使我們形成了一定的局限。比如說魚它只能生活在水裡,他沒有辦法生活在陸地上,人要飛起來是不容易的,男的要受到男的這種業力的局限,女的要受到女的業力的局限,所以業使你形成某一個身份,這個身份使你擁有某一些特殊的能力,這個身份也使得你有某一種局限,就像我們每一個人,我們的眼睛,我們的耳朵,就決定了我們能夠看到什麼地方,我們能夠聽到什麼樣的聲音,我們的眼睛能夠給我們提供視覺的作用,但因為我們業力的關係,我們只能夠看到一定的範圍,我們什麼能看得見,什麼看不見,其實這個都是跟業力有關係的,所以業它會把我們牢牢地,使我們形成某一種生命的局限性,那麼使我們發展出各種各不同的生命形態。投入我執鐵網孔,投入我執,我們對每一種生命形態,那麼每一種生命形態他對我們雖然有影響,但是其實我們是可以超越他的,因為每個有限的生命背後都是無限,佛教講有限跟無限是同一的。但為什麼我們的生命會被某一種形式所局限,沒有辦法跳出來,關鍵就在於我們的我執和法執,我們對每一種身份,以及我們對看到的每一個問題,每一件事情,我們都會對他有一個自己的觀念性的認定。比如說我們把這個身份、角色當做是我,把這個身體當做是我,把我們的很多想法當做是我,這是我們對自己的一個認定,我們對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每一件東西,我們會認為他就是什麼,比如說這個就是桌子,這個就是佛像、這個就是房子,他是一個非常真實的房子,我們會對他做這樣一個認定,然後接下來我們會覺得他好、他不好,他有價值、他沒有價值,我們會對他做價值的認定,我們會對它作審美的認定,那麼很多這種認定跟文化有關係,跟我們自己的需求有關係。那麼作為我們每一個眾生來說,我們又會執著自己的認定,我們覺得我怎麼認為他就是這麼回事,我們想一想看是不是這個樣子。因為這種認定和執著,所以就使得我們把自己跟這個東西牢牢地綁住了,你跟這個東西綁住的原因,事實上是你對他的認定,你對他的執著,這種執著發展出一種貪著的心,而這種貪著的心,使得你把自己跟這個東西牢牢地綁住,其實這個東西本來不要被綁住你的,但是因為你對他的執著,你對他的認定,你對他的需求,使得你就會牢牢的跟他綁住,最後你可能覺得這個身體就是你,你的想法就是你,你的家庭,你甚至認為你的孩子就是你的,你的太太就是你的,你的事業就是你的,你會做這樣的一些錯誤的認定,這種認定就像鐵的網路一樣,鐵網一樣把你給綁住,把你跟這個事情牢牢的綁住,如果你不做這樣的一種錯誤的認定,並且執著自己的認定,其實沒有東西能夠綁住你,任何東西能夠幫助你,都是因為你錯誤的認定、執著,以及由這個執著,建立起來的一種內心的追求,是這些東西把你綁住了,你們要知道,所以不是說哪個東西能夠綁住你,是你自己把自己綁住,我們要搞清楚。下面第四句很關鍵,我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無明大暗所蒙蔽,因為無明大暗,因為無明的關係,因為無明使得我們看不清楚自己,無明使得我們看不清楚這個世間的每一個事物的真相,因為我們看不清楚它的真相,所以我們才產生這種錯誤的認定,我們才會產生執著,我們才因為這個執著形成需求,然後我們又會跟著這個需求跑,被這個需求所左右,那麼所有的一切它的根源,都是因為我們看不清楚,我們看不清楚自己,最終我們只能跟著感覺走了,所以這個四句話很關鍵,就是我們現在的整個生命狀態。每一個眾生我們自己,以及每一個眾生,他都是在這四種瀑流里左右下生活,業力的作用,我執的作用,無明的作用,那麼無明其實是根源,因為無明所以有我執,因為我執所以產生業力。那麼我們看到這樣一種狀態之後,我們想一想看我們眾生可憐不可憐,我們就是在這樣一種無明的狀態中生活。下面無邊有海生又生 常被三苦所迫害,無邊的有海,有海就是三界。生死苦海,在這個生死苦海里,我們的受生一生又一生,生生不已。業力無盡、生死無窮。因為我們無明的關係,我們會產生我執,因為我執的關係必然會形成貪嗔痴,因為貪嗔痴的關係我們就會造業,因為造業的關係就會產生生死,產生輪迴,在輪迴的過程中我們還是看不清楚,我們現在的生命現狀,我們還是跟著這四種瀑流拚命地在往前沖,然後在這四種瀑流里,我們還是又是我執又是造業,然後繼續輪迴,然後在輪迴的過程中我們還是看不清楚。那麼這個過程在佛教里就是把它叫做惑業苦,迷惑、造業、招感輪迴的痛苦,在痛苦的過程中我們還是迷惑,我們現在迷惑,正是我們在座的每個人當下的現狀。我們看不清楚自己,我們看不清楚我們從哪裡來,我們看不清楚我們未來到哪裡去,因為迷惑所以產生煩惱,產生生死、產生輪迴,那麼這樣一生又一生的,所以我們流過的血---,我們每一生都要經歷悲歡離合,生離死別,來的時候歡喜一通,然後走的時候痛哭一通,我們不知道經歷多少次了,就是無窮無盡。佛經里講我們流的血比四大海的水還要多得不知道多少倍,我們的骨頭比喜馬拉雅山還要高得多,就是在生生不已的輪迴中,那麼在這種輪迴的狀態中常被三苦所迫害,經常被三種痛苦所迫害,這三種痛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苦苦,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感覺得到的痛苦,比如像生老病死苦,親愛的人不能在一起的痛苦,冤家路窄、低頭不見抬頭見的痛苦,追求不到的痛苦,還有我們內心裡有種種情緒、燥亂,給我們帶來痛苦,身體生病的痛苦,衰老的痛苦,死亡的痛苦,這些痛苦我們每個人,我們都是能夠感受得到的。還有就是壞苦,就是我們認為快樂,我們執著於這些快樂,比如說愛情的快樂,家庭的快樂,賺錢的快樂,但是每種快樂它很快都會變成痛苦,只要你在乎她之後,你們想想看是不是這個樣子,我們在乎的所有快樂,你越是在乎她,你在乎她,當他變化的時候,它會給你帶來的這種傷害,跟你的在乎是成正比的,你有多少在乎,當他變化的時候,他給你帶來的痛苦就會有多大,這叫壞苦。還有就是行苦,就是無常變化的痛苦,無常變化為什麼會成為痛苦,因為我們希望一切都是永恆嗎,所以無常才會成為痛苦,那麼眾生總是地不斷被這三種痛苦所迫害,這三種痛苦從哪裡來的,其實歸根結底還是我們自己造成的,不是別人加給我們的,是四瀑流造成的,是我執造成的,是貪嗔痴、煩惱造成的。已成如此諸母等 情狀思已發大心,我們首先想到,我們現有的自己生命的現狀,我們有沒有感受到我們的生命,也正是處在這樣的一種現狀,我們有沒有為自己的生命擔心,當我們不僅僅要為自己的生命擔心,我們還要為無邊的眾生,他們每一個人的生命,他們只要不是覺悟的聖者,他們的生命都是處在這樣的現狀,而這些六道的眾生在無盡的輪迴中,他們曾經跟我們都有過父母、兄弟、姐妹的關係,我們能忍心的看著他們受苦不管嗎?我們是不可以不管的。有人說幫助眾生對我有什麼好處,我們經常覺得,關起門來講發菩提心比較容易,你真正要去面對實際的眾生確實不太容易,因為很多眾生可能是你不喜歡的,有很多眾生你覺得跟你沒有關係,發菩提心跟我們人的這種自私的本性他是不吻合的,自私的本性,就是我執為中心的這個人格,它的特點就是要為我服務,為了我自己的生存,為了我自己過好日子服務的,我們做很多事情,其實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那利他究竟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對我們解脫有沒有幫助,其實真正利他的修行,它不僅僅對眾生有幫助,同時我們自己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大家要知道,為什麼這麼說,首先我們講這個利他,我們真心的想要利益別人,其實這個過程中他可以幫助我們弱化我執,我們現在的人格是以我執為中心,我們為什麼不能夠解脫,為什麼不能開發出我們生命內在的覺悟本體,原因就是我們的生命,陷入到這種生命的迷亂系統里去了,我們如何從迷亂的系統里走出來,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弱化我執,如果你真正想著利益眾生,這個一定是真誠的、真切的,沒有絲毫的私心,如果你有私心的話,你的利他行為最終還是為我執服務的,當你在做慈善事情的過程中讓自己顯得更高尚,其實還是在為這個迷亂的系統打工,不是在真正為自己打工,所以利他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弱化我執,開顯我們生命內在的覺悟的力量,另外一個方面,利他可以幫助我們成就慈悲心,當我們在利益一切眾生的過程中,我們的慈悲心就會得以成長。那麼我們一方面,我們認識到自己在輪迴中的過患,我們深刻地意識到一切如母有情嗎,在六道輪迴中的這樣一個處境之後,同時我們也意識到發菩提心,對於改善自己的生命,以及改善別人的生命,它的重要性之後,我們覺得發菩提心是很重要的,我們不發菩提心,事實上我們的生命是沒有出路的,我們不去開發我們生命內在這種覺悟的心,那我們發展的是什麼心,那就是凡夫心,那就是貪嗔痴,我們就沒有辦法從生命的迷亂狀態里走出來。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從生命的迷亂狀態中走出來,那我們的痛苦、我們的輪迴將是沒有盡頭的。那麼通過以上的思維,如果我們能夠認識的非常真切的話,我們自然就會毫不遲疑的,我們應該選擇發菩提心,我們這次有安排一個受菩提心戒,事實上就是我們認識到發菩提心的重要性之後,我們要做一個宣誓,並且對自己的這個選擇做一個確認,當我們確認了之後,那就是代表著我們正式走上菩提之道。這個菩提心戒是非常殊勝的,在我們漢傳佛教里是獨此一家。這是我們在菩薩道修行里,這是一個非常基礎的,一個基礎的修行內容,所以我們希望大家都能夠積極的報名參加,當然前提是你對這樣一個選擇有明確地認識,而不是稀里糊塗的,不是湊熱鬧的。濟群法師:三主要道頌-第六講接下來,我們要講正宗分的第三個部分-空性見,空性見非常重要,我們前面講的出離心、菩提心,我們前面講的這兩種心相對而言,它還是一種世俗的願望,它是屬於一種世俗的心,是從世俗諦的角度來說的。佛法分為二諦,有世俗諦,有勝義諦,世俗諦就是建立在我們世俗心的基礎上,離不開我們現在的心意識,離不開我們現在的這個生命的迷惘的系統。勝義諦,它就是代表著空性,代表著真理的層面,它是屬於聖人,聖賢所認識的境界,反過來說世俗諦,它是屬於我們凡夫的心行上所認識的境界。這個勝義諦也就是空性見,事實是幫助我們從一個凡人,改變成聖賢的這樣的一個過程。關於空性見這一部分內容,我們這裡有好幾個偈頌,首先第一分講的就是空性見的重要性,我們看這個偈頌的內容。不具通達實際慧 雖修出離善菩提 不能斷除有根故 應勤通達緣起法,第一句是不具通達實際慧,不具通達實際的智慧。什麼叫實際,實際在佛教里叫實相,也叫空性。也叫事物的本來面目,也叫真如,或者用我們世間話來說也叫真相。事物的真相,本來面目是怎麼回事,如果我們不具備這種通達實際的智慧,就是輪迴真相的智慧,世間真相的智慧,或者說了解自己生命真相的智慧。我們現在的認識,符合不符合事物的真相,我們首先要知道我們現在的認識,是不符合事物真相的,我們是根據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有自己的一套認識的模式,這套認識的模式,就是由我們這個迷惑的系統,以我執為中心建立起來的一套錯誤的認識模式,我們會帶著自己的這套模式去看世界,就像一個人帶著有色眼鏡,你看到的世界,事實上早已被你的有色眼鏡處理過了,你以為看到的是真實的,其實是不真實的,這個大家必須要非常的清楚,正是因為這種錯誤的認識,所以才會不斷的,我們有這樣一種錯誤的認識,更要命的是什麼,我們不知道自己的認識是錯誤的,我們會執著於這樣一種錯誤的認識,當我們執著於自己的這種錯誤認識的時候,就會產生很多煩惱,就會產生很多痛苦,然後在這個痛苦的狀態中,我們還帶著錯誤的認識來面對這些問題,所以又進一步的產生煩惱,進一步的產生痛苦,這就是我們生命的現狀。那如何要真正的能夠改變這種現狀,那就是我們要具備認識實際的智慧,認識事物真相的智慧,這種真相的智慧誰可以告訴我們,那就是佛菩薩。佛菩薩因為他成就大智慧,他看到了我們凡夫生命的這種迷惑,同時也看到了世界的真相,那我們如果能夠具備這種認識事物真相的智慧,或者說我們能夠具備了正確認識事物的觀念,我們的生命就開始會從迷惑的系統中走出來,開始從迷惑的狀態里調整。所以說如果不具備通達實際的智慧,雖修出離善菩提,雖然你也修出離心、也修菩提心,但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這只是一種相對的菩提心,當然這種相對菩提心有沒有用呢,當然也還是很有用的,但是能不能徹底的解除這種輪迴的根源,解除這種生命中迷惑的狀態呢,做不到。所以說不能斷除有根故,不能斷除有根,什麼叫有根,有就是三有,輪迴。輪迴的根就是產生輪迴的基礎,產生輪迴的基礎什麼,就是無明、迷惑、煩惱,這就是輪迴的根。輪迴的根要靠什麼來斷除,一定要靠空性的智慧,所以禪宗講明心見性,只有真正明心見性之後我們才能夠,真正的、究竟的解除迷惑的根源。那這個空性的智慧,當然他也有兩個層面,一個是聞思的層面,就是世間的層面,還有一個是出世間的層面。在世間的層面也能夠幫助我們,逐步地解除一些煩惱,但是究竟的解決,他一定要出世間的空性慧,那怎麼樣一個人才能夠具備有這種空性的智慧呢,那麼就是要通達,應勤通達緣起法。應該要勤,就是要努力,努力的去通達緣起法,我們要學會以緣起的眼光去看世界,去看待一切現象。這個緣起它是代表著佛法,他對世界認識的一種方式,佛教不認為這個世界是神創造的,佛教也不認為這個世界是偶然的,我們昨天也講過,佛教認為這個世界就四個字-因緣因果,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一切的存在都是因緣,因緣就是各種條件,各種條件和合了,一件事物就產生了,條件敗壞了這個事物就消失了,所以又叫緣生緣滅、緣聚緣散,緣聚在一起了某一個東西就產生了,緣敗壞了,這個事物就消失了。就像我們講這個桌子、房子、花朵,每一個東西他都是有眾多的因緣,除了這個因緣以外,他是沒有一個自性,什麼叫自性,比如說這個花朵,離開條件它有沒有一個不依賴條件的存在的東西,自己存在,不依賴條件,這麼樣一個花朵的東西,是沒有的。我們想一想世間上有沒有哪一種東西,它的存在離開條件他自己就存在了,他自己就是這個東西了,有沒有,沒有,那就是一切都是因緣所生的,一切的存在都是因緣的假相,桌子,我們說這個東西叫桌子,桌子跟這個東西是什麼關係,其實桌子只是一個假名,是不是這個東西他一定就要叫桌子,有沒有一定,其實沒有一定的,桌子也是一個標籤。我們說房子他也是一個假名,人安立了這麼一個假名,但是我們凡夫會執著,我們安立了這麼一個假名之後,我們認為這個東西就是叫桌子,桌子一定就是指這個東西,然後我們會執著這個桌子它的真實性,我們以為他就是一個獨立存在的東西,不依賴條件的,我們會以為他很有價值,或者沒有價值。我們會以為他好、他不好。其實所有的這些東西,都是我們自己加上去的。在客觀上來說這些東西,他只是一大堆因緣的假相,只是條件的假象,所以我們要,佛法告訴我們要從緣起--緣起性空。緣起這種智慧就是告訴我們這個自性是空的。什麼叫自性,就是不依賴條件存在的,這樣一個永恆的東西,比如說不依賴條件永恆存在的花朵,不依賴條件永恆存在的桌子,不依賴條件永恆存在的房子。有沒有,都是沒有的。但是我們人的這個觀念里,我們總覺得有這樣一個東西,我們會孤立地去看很多問題,我們不懂的從條件,條件的和合去看一個問題,我們往往會孤立的去看一個問題,然後把自己的價值觀投射上去,然後我們以為他一定就是如此如此,如果不如此的話我們就會很不高興,我們就會很生氣,這就是我們凡夫的特點。那我們現在要學會從緣起來看世間,接下來就是要學會怎麼樣來修這個正見。見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法,世間就是有漏,出世間就是無漏。像佛菩薩的境界就是無漏,無漏的境界、聖賢的境界,我們凡夫的境界就是有漏的,有漏是世間,無漏就是出世間。不論是我們凡夫的生命現象,還是聖賢的生命現象,他們都離不開因果,從因生果皆不虛,都離不開因果這個規律,所以佛教講的四諦法門,四諦法門苦、集、滅、道,四諦法門就是包含了兩重因果,苦和集就是代表著流轉的因果,滅和道就是代表著解脫的因果。所以如果你想要解脫,那是要遵循著解脫的因果,解脫的因果就是從八正道的正見,正確的生活、正確的心念到抵達解脫。那輪迴有輪迴的因果,所以不管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都是有因果的。所以從因生果皆不虛,不假,因果不虛。我們有的人學了佛法講,佛法講四大皆空,我可以什麼都不在乎了,那如果你這麼認為的話這就是一種斷見,斷見是很可怕的,佛教里講寧取我見如須彌,寧取我見,我見很重,重到比須彌山還重要,但是不取斷見,斷滅見如毛孔,斷滅見很小都不行的,因為一個人如果有我見的話,他還是會相信因果的,有我執的人他還是要照顧自己的,他要對自己生命負責的。但是如果一個人不相信因果的話,他有可能叫做什麼,無所畏懼。我們現在的人,斷見的人很多,現在這個社會,因為我們深信這種人死如燈滅的,這樣一種唯物論的教育,我們很多人他就覺得沒有因果,反正死了什麼都沒有,所以就會無所畏懼,不講因果。現在的人沒有道德底線,沒有做人準則,唯利是圖,其實這都是跟沒有因果的觀念,沒有敬畏之心是有聯繫的,所以這種斷見對每個人生命的成長,還是對整個社會的安定他都是非常的可怕。所以佛法講的就是緣起、因果,這個世界就是遵循著緣起和因果的規律。從因生果皆不虛,我們在講《道次第論》里講到,業的四個總則,業決定之理,業不作不得,業作已不失,業增長廣大,業會發展,業作了之後,你不作你得不到嗎,你做了之後,你也不會丟掉的,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你現在在你內心裡播下一顆業種,即使經歷了百千萬劫了,這顆種子還在那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條件成熟那你受報的時間就到了,所以叫不是不報,時間沒到,時間到了一定受報。所以我們不要以為我們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沒這麼簡單,如果死了什麼都沒有,我覺得還好辦,可是不是這麼簡單,麻煩的就是死不了,因為這種輪迴的苦,地獄的苦,這種煩惱的折磨,他是讓你求生不得、求死不得,你想死也不行,沒那麼便宜。下面還有所執之境本無故彼入佛陀所喜道,所執,因果是有的,大家要記住,因果一定是有的,你在這個因果的現象上,所設定的這樣一些認識,這樣一些執著,這個是沒有的,這個就像什麼道理,在佛法里有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他講的就是說,就像我們一個人晚上看到一條繩子,因為光線不好,我們把繩子當做是蛇,然後就很恐怖的,甚至搞不好回去還被驚嚇出一身毛病出來了,有沒有這種現象嗎,我們在生活中是會出現這種現象的。那繩子有沒有,繩子有;蛇有沒有,蛇沒有,但是,在我們的認識里有沒有繩子,在我們的認識里是沒有繩子的,在我們的認識里有蛇,而這個蛇在客觀上是沒有的,我們凡夫的認識,就是把繩子當做是蛇的這樣一種認識,所執之境本無故,就是你把這個繩子當做是蛇,你所認定的這個蛇,實實在在的蛇,會咬人的蛇,這個蛇在客觀上根本就不存在,就像我們現在的認識,我們覺得這個身體是我,這個思想是我,什麼是我,然後我們覺得某一個東西,這個桌子非常真實,這個桌子很有價值,這個桌子沒有價值,這個桌子好看,這個桌子不好看,這些東西,所有的這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加上去的,不是這個桌子本身的問題,都是我們加上去的。我們加上去的這些認定,在客觀上有沒有呢,在客觀上是沒有的。所以這裡的所執之境指的就是我們所認定的這些東西,錯誤的認定,為什麼我們要去掉這些錯誤的認定,因為這些錯誤的認定會發展出煩惱,會發展出輪迴、會發展出痛苦,因為這些錯誤的認定使得我們,把自己跟某一個東西綁在一起,使得我們會不斷地去追逐他,被他所左右。因為這種錯誤的認定,使得我們會經歷不斷的輪迴,會不斷的產生痛苦,所以我們必須要認識到,我們的認定,所執之境,我們心目中所設定的這個東西,以及我們對自己的這個設定的執著,我們只有認識到,我們所執著的這個東西沒有了之後,我們才可能改變我們錯誤的設定,否則的話我們通常都以為,他就是這樣子,這個東西就是這樣子,這個東西就是有價值,這個東西就是好,這個東西就是我需要的,我如果能得到這個東西我如何如何地,否則的話我們永遠都會活在這樣一種感覺里。所以只有認識到所執之境是沒有之後,我們才能夠解除我們的執著和需求,當我們只有對一切現象,解除這一份執著與需求,能夠客觀的去看他之後,我們才能從這個現象的執著里超然出來,跳出來。只要你一執著你就被它綁住了,你把執著一解掉你自己就跳出來了,所以是你自己拿一根繩子,把你綁在桌子上,不是誰把你綁了。誰綁你啊,自己綁了,我們每天都不斷的在製造一些繩子,一會把自己綁在車上,一會把自己綁在房子上,一會把自己綁在某一個人身上,一會把自己綁在‥‥‥,然後把這個繩子越搞越大,最後動彈不得。你們想一想看,我們是不是每天都在做這樣的事情。所以我們凡夫啊。我們要看清楚我們的生命真相之後,我們真是很愚痴,確實很愚痴,不是一般的。所執之境本無故,彼入如來所喜道,當你真正能夠認識到你這種因緣,一切法都是因緣,因果不虛,同時又能夠認識到,自己在這個因緣因果上,所做的這些設定都是沒有的,你就能夠獲得這種正確的認識,就能夠獲得這種空性的智慧,這種空性的智慧就是,佛陀要引導著我們走向解脫的智慧。這個空性的智慧,他可以幫助我們從輪迴中打開一扇門,走出來。這種空性的智慧,就是他幫助我們把這個繩子,霹靂咔嚓一下子所有的繩子都斬斷了,這一把刀,如果我們沒有這樣一把刀,沒有這樣的一把利劍,我們就不可能從輪迴的狀態里走出來,所以這就是空性智慧的重要性。那麼下面有三個頌講的是生起正見的標準,這個正見的標準,就是要幫助我們認識到空跟有的關係,有跟無的關係,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對空和有,我們都有自己的認識,比如我們認為這個桌子這就是有的,然後空空就是另外一個東西,什麼都沒有,就是空的,當我們說到有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的把它想像成是一種永恆,真實不變,真常,當我們一說到沒有的時候,我們就會想到他是一無所有的。在我們的觀念里空跟有一定是對立的,他是不可以並存的,對不對。有就不是空,空就不是有,那麼我們的這些認識,都是充滿著常見、斷見,都是屬於無明製造出來的,錯誤的知見。那麼這種知見,他是會給我們製造痛的,製造輪迴的。那麼現在宗大師要給我們介紹的是一種中觀的正見,我們看看這個正見是什麼樣子現相緣起不虛妄,性空離虛執見二,何時見為相違者,尚未通達佛密意,一旦同時不輪番,已見緣起不虛妄,若證滅盡諸境執,爾時觀察見圓滿。前面一個頌現相緣起不虛妄,我們首先要看到緣起,緣起,什麼叫緣起,就是由條件,因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由因緣和合而產生結果的這些現象,從因到果,這個是不虛的,不是沒有的,是有的,我們一定要認識到它是有的,因果、緣起,因果是有的。但是它是一個什麼樣的有,它是一個什麼樣程度上的有,這個學問就再這裡了,我們一想到有,他就是一個真實的、固定的、永恆的。那佛法,在佛經里對有,經常會出現的一個就是假,就是假字,有是一種假有,不是一種真實不變的有,有就是一種因緣假象,其實這個有裡面他除了條件以外,事實上他找不到一個東西,就像現在科學對物理世界的分析。在過去的年代,古代以為這個物質可以分到最小的,這種什麼原子之類的,在印度有關於微塵、極微,分到最小的元素不可以分割,然後由這個不可分割的元素,又構成了我們的整個大千世界。但事實上有沒有這樣一個不可分割的實體,存在不存在,其實在佛教里早期的唯識的論師們,他就對這個思想進行批判,他就質問那些其他派別的學者們,你們說這個極微,如果說有不可分割的實體,那麼我現在請問你,這個極微有沒有形狀,因為如果說作為物質的實體的存在,他必然會有形狀,如果有形狀的話,他一定還有六個方面,如果有六個方面的話,事實上它還可以再分的。那麼中觀講無自性空,無自性空就是沒有,根本就是沒有這個不可分割的實體,任何事物的存在除了條件以外,你找不到一個不依賴條件的這麼一個實體。我們知道現在的科學也通過量子力學對物質世界的分析,也是分到最後,也是進入一種波的這樣一種狀態,所以這個道理其實跟佛法,科學也是在證明佛法,因為沒有一個不可以分割的實體,從物質的世界到我們現在的心理現象,其實他都是這樣子,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特質,沒有一個不依賴條件的特質,自性其實就是不依賴條件的特質,任何事物都找不到不依賴條件的特質。那麼我們見到這個緣起不虛妄,就是他是有,但是這種有它是因緣和合的假有,我們要搞清楚。性空離虛執見二,我們講到空,這個空就是性空,空跟性字結合起來,是沒有自性,所以說它是空的,這個跟我們所理解的那種空叫偏空,什麼都沒有的空叫偏空,是當空、是頑空。頑空是什麼都沒有,佛教講的空,他是一種自性空。就是講從這個緣起的現象,我們認識到所有的一切緣起的現象,你都找不到一種,不依賴條件的這樣一種特質、自性,所以我們說它是空的,所以這個空事實上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首先告訴我們這種物質的存在和空,他不是兩個東西,不是在說明兩個東西,他是要說明一個東西,就一個問題上來說明,這個桌子它即是色也是空。所以進一步的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緣起的,色是無自性的,所以色當下就是空的,那麼這樣一種無自性的空,他不妨礙緣起,緣起的當下就是空,空的當下就是緣起,「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它是絲毫也會不衝突,他同是在說明一個事物,所以我們讀過《金剛經》的人,我們都知道《金剛經》里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公式,那就是所謂「即非、是名」。比如說我們講這個桌子,所謂桌子,即非桌子,是名桌子,所謂桌子就是我們講這個桌子,其實它是一個因緣和合的東西,即非桌子,即非桌子是什麼意思,其實桌子的存在是由很多非桌子的元素組成的,我們在這個很多非桌子的元素上,安立了一個假名,它叫桌子。這個桌子的本身其實他是空的,他不是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它是依賴條件而存在,我們要探討桌子的本質是什麼,其實你是找不到的,離開條件你是找不到的,其實它無非就是一大堆假象,所以說桌子的本質是空的,但是是不是說就沒有桌子了呢,不是的,桌子還是有的,所以是名桌子,我們給他安立了一個假名叫桌子,然後有這麼一個現象,這個現象其實他是一大堆條件的假象,所以桌子他是空的,無自性的,同時桌子的存在他只是一個條件的假象。我們能夠認識到桌子是空的,我們能夠認識到,當然這個空就是沒有自性的空,我們能夠認識到這個桌子,是一個條件的假象,那麼這種認識就是中道的認識,就是般若正觀。我們要學會運用般若正觀,去觀察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個人。你的財富,你的家庭,你的感情,你的事業,你要學會般若正觀去觀察。你的財富,所謂財富,即非財富,是名財富。你的家庭,所謂家庭,即非家庭,是名家庭。家庭不異空,空不異家庭,家庭即是空,空即是家庭。你要經常能夠做這樣的觀察,你就能擺脫你對家庭的哪一種,原有的哪一種錯誤的認定,以及由這種錯誤的認定,建立起來的很多煩惱、執著,將都會把它逐漸的瓦解掉。所以佛教講三種般若,從文字般若到觀照般若,從觀照般若到實相般若。觀照般若那就是我們學習佛法,事實上最主要是要,目的就是要獲得佛法的智慧,把佛法的智慧變成自己的觀念,然後用這種觀念去處理,去認識每一個問題。這個過程中,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修行過程。所以這個就是我們認識到,我們這個認識最主要是為了要運用。那麼這個緣起跟空的關係,我們下面兩句話說何時見為相違者,尚未通達佛密意,如果你什麼時候認為,這個緣起跟這個空他是對立的,他是衝突的,他是兩碼事,緣起的不空,有的不空,空的不有,有就是有,空就是空,那說明你還不懂得佛法的正見,你還沒有領會到佛法,佛法為我們提供的這種中觀的正見。那麼下面一個頌一旦同時不輪番、已見緣起不虛妄,若證滅境諸境執,爾時觀察見圓滿,一旦同時不輪番,就是有跟空,你能夠看到有的同時就能看到空,就能看到它是無自性的,它就是空的,當你看到空的同時你就能夠看到,你眼前的一切都是因緣假相。這個有跟空的觀察,不要先去觀察有,然後再去觀察空,或者先去觀察空,再去觀察有,這個是輪番,那如果你現在有智慧,能夠看到有的同時就能看到空,看到空的同時就能看到有,這就叫做同時不輪番。就是我們真正能夠運用《心經》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你看我們如果學《心經》到五蘊十二處,「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講到幫助我們去觀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當體是空的,進一步的觀察輪迴是空的,一切的一切,當體認識到他是空的,但是認識到它是空的同時,又能夠了解他的這種因緣假相,空有不二,那這叫不輪番。已見緣起不虛妄,你看到緣起的現象,他是緣起是有的,不虛妄就是不是沒有,緣起的一切都是因果宛然。但是我們平常的人,我們看到緣起的時候,我們就會陷入到遍計所執( (術語)三性之一。凡夫之妄情,遍計度一切法,名為遍計。以此遍計之妄情計無我為我,執無法為法,恰如暗中謬繩為蛇。是名為遍計所執性。此所執性為當情現之妄相。體性都無也。唯識論曰:『由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所以唯識里它的三分法,這個三分法就是「遍計所執、依他取、圓成實」。依他取就是指一切緣起的現象,遍計所執那就是代表著,我們對一切緣起的現象,產生的一切錯誤的認識,唯識就是把我們對現象的錯誤認識,和現象的本身把它分開,這一點在中觀是把它合在一起來說的,而在唯識里它用的是三分法,把這個現象的本身,和我們對現象的錯誤認識,把它分開。那麼在我們凡夫的觀念里,我們是比較習慣於把它和在一起,因為我們習慣於我們看到什麼東西,比如我們覺得這個東西他很值錢,其實很值錢是你加在這上面的,你覺得很值錢跟這個東西,其實本身它沒有本質性的聯繫,是你對他所做的一個設定,是不是這樣子,你覺得它美、丑,其實也是你對它所做的一個設定,你通過你接受的某一種特定的文化環境,以及你的一種特殊的需要,你會覺得他如何如何了,其實你覺得它如何如何跟它本身,不等於它本身就是如何如何,這兩個東西一定是要分開的。那我們平常的人,我們往往以為,這個東西如何如何它就是如何如何,當我們有了這個認識之後,我們就會執著,因為我們執著了之後,我們就會有貪心、嗔恨心,很多情緒、很多煩惱就產生了。所以我們的認識必然會伴隨著執著,所以在唯識宗里講遍計所執,遍計所執就是說我們的錯誤認識,必然伴隨著我們的執著,認識和執著是合在一起的,是分不開的。那現在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你看到緣起的時候,你能夠只是看到這個緣起的現象,不要進入你內心的這樣一個,對這個問題錯誤的執著和需求的,這樣一個系統里去。如何才能做到,我們一般人能不能做到,我們一般是做不到的,什麼時候才能做得到,事實上你必須要進入,你內心觀照的層面,你內心必須要進入到空性慧的層面,當你的內心進入到空性慧層面的時候,其實這個時候你的內心,面對任何一個問題的時候,你的心裡出現的就是一面鏡子,你看到的一切都是鏡子,鏡子能把一切原原本本的看出來,而且他不會加以判斷不會加以執著,也不會加一點什麼,也不會少了一點什麼。那我們平常的人,就像這個鏡子上塗了一層東西,通過塗了這一層顏色來看東西,其實你看到的是通過顏料塗過的,這樣一個層面反映出來的東西,這個就是我們凡夫的狀態。那我們的修行,就是要把這個顏色給抹掉,怎麼才能抹掉,才能不會讓我們的心陷入到錯誤的觀念,和不良的情緒里去看每一個問題,我們想一想看是不是,當我們在處理每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都會帶著我們長時間以來的經驗,所形成的錯誤的觀念和不良的情緒,在面對每一個問題。對這一點我們大家有沒有體會,我想我們很多人都會有體會。那我們現在要做的,這個就是執著,就是妄執和需求,我們需要從這個層面跳出來,我們如何才能跳出來,那必須我們的心要進入到空性的層面,當我們只有進入到空性慧的層面時候,我們才能滅盡諸境執,在看緣起現象的時候,不再帶著有色的眼睛,把有色的眼鏡摘掉了,你看到的一切就是原原本本的,因為你看到的是如實的顯現,同時你也沒有任何的執著,這個時候你的見才是圓滿的,因為這個時候你才能夠,真正地看到緣起,存在的現象它只是一種因緣的假相,而因緣假相的本質就是性空的,就是沒有自性的,而無自性的當下不妨礙它的因緣顯現,我們會看得很清楚。這個時候這個見才是圓滿的,叫爾時觀察見圓滿,你的正見,才算你已經具備了中觀的正見。又由現象除有邊、及由性空除無邊、了知性空現因果、不為邊執見所奪,下面就告訴我們,當我們具備正見的時候,事實上要擺除,正見,事實上就是要擺出邊見。這個邊見在龍樹菩薩《中論》,《中論》的開頭就有一首偈頌,這個偈頌叫做「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來亦不去、不一亦不異、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生、滅、常、斷、來、去、一、異。還有像《心經》里講的「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所有的這些都能夠引發我們的,比如說當我們講生的時候,我們就會有自性的生,我們認為它就是一個,我們會忽略了因緣的因素,我們覺得哪一個東西,誰生了一個孩子了,他就是一個好像是不依賴條件的一個人生出來的,然後死了就是死了這個人就沒有了,但事實上任何一個東西的產生和消失,事實上都是緣聚緣散,離開緣其實沒有一個東西生出來了,離開緣其實也談不上什麼東西消失了。那麼我們具備這個中觀的正見,首先我們要在看到緣起的時候,我們要消除這種有邊,有邊就是常見,就是在認識有的時候,我們認識有我們要認識到,這一種有只是一種因緣假相。當我們了解有是緣起的有,有是因緣假相,那我們就可以去除這種常見。即有性空及無邊,當我們認識空的時候,我們要了解到空其實是一種性空,而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佛教講空不是什麼都沒有,它只是性空,是無自性的空,無自性的空是不防礙緣起的有。所以當我們講到空的時候要去除無邊,所謂無邊就是當空、偏空、頑空、斷見,這是非常重要的。了之性空現因果,了解到一切都是無自性空的,但是又不否定緣起因果,當我們能夠體認到空性這個層面,其實一切因果緣起,他都可以宛然存在,空跟有它是可以並存的。不為邊執見所奪,只有我們具備了這種中觀的正見之後,我們才不會被這種邊見,以及對邊見的執著所左右。當然中觀的正見,首先我們要在聞思的這個層面,樹立一種中觀的正見,然後我們還需要,把這種聞思的正見通過止觀,通過禪修、通過觀照般若,變成出世的中觀正見。出世的正見、實相般若,這個才是非常的關鍵。那麼這種中觀的正見,就是了之事物真相的智慧,這種了知事物真相的智慧,可以幫助我們解除,生命中的迷惑和煩惱,所以八正道的第一個是正見。因為我們生命的輪迴,是以無明為根源,在我們解脫的道路上最核心的內容,其實就是正見,在這個《三主要道》的學習里,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正見,就是般若中觀的空性正見。接下來下面就要進入結束分,結束分還是宗大師要策勵我們,我們已經了解到了佛法的精髓,那我們應該接下來好好的去思考、去修行。他可以幫助我們在最快的時間完成生命的解脫,所以大家能夠有因緣來聽這個《三主要道》,也是你們宿世的善根福德因緣,那麼下面最後結束分有一個偈頌如此三主要道扼要、汝能如實通達時、當依靜處起精進、為究竟事速修持。如此三主要道扼要,如此就是以上所說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當然論主宗大師在這裡,他所做的是一個非常扼要的介紹,非常精要的介紹,你真正一個空性見,你看龍樹菩薩的《中論》、《十二門論》、以及提婆菩薩的《百論》,三部很大的論典,事實上主要都是在介紹一個空性見,六百卷《大般若經》它的重點也在幫助我們建立空性見。那麼現在宗大師這裡,僅僅使用了五個偈頌,就把這個正見的內容給介紹清楚了,當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個正見的空性的正見。我們這幾年講的《心經》,重點也是在幫助我們建立這種中觀的正見,包括如何運用這個正見來禪修,我們大家也可以聽一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這個正見。汝能如實通達時,如果我們對這個三主要道的內容能夠如實的通達,所謂如實的通達就是正確的接受,正確的理解。當依靜處起精進,我們是要找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去精進的思維,去禪修、去修行、去思考。為究竟事速修持,為究竟事,為成就這種究竟的事。什麼是究竟的事,成佛、成就無上菩提,這是我們最究竟的事,最有意義的事,最重要的事。那麼我們學習了《道次第》,我們學了《三主要道》我們應該要。我們就意味著,我們已經掌握了佛法的重心。當然關於《三主要道》相關的內容,還有《道次第廣論》、《道次第略論》,我們這幾年也在各地推廣《道次第略論》,那麼我們各地來參加靜修營的學員,如果我們有心想進一步的學習佛法,我們也可以組織一些,這些共修班大家一起學習,目前我們《道次第》在上海、蘇州、溫州、還有東北、廈門,各地都有開了很多這種班,那麼這個內容主要就是,聽我講的《道次第略論》的光碟,一共有一百多講,一百一十二講,是我給研究所的學生講的,這個內容比這個要完整的多,當然如果我們已經有了這個《三主要道》的基礎,我們在進一步的來學習《略論》,聽我講的這些光碟,我們現在還有一本關於《道次第略論》的《道次第之道》,包括這個書,如果我們各地這些居士,如果要進一步的真正的能夠快速地走上菩提道,那麼你們組織起來好好的學一學,我想應該說,以我個人的經驗,我覺得這個是可以幫助大家,在最快的速度走上解脫道,走上菩提道的最有效的方法,所以你們要有這個興趣,可以跟我們的弘法部、推广部聯繫,當然如果你們真正有這樣的發心,有這樣的用心,那麼我們這個弘法部,我們這邊就會做跟蹤的一些服務,進一步的給你們提供更多的幫助。非常高興我們這個《三主要道》的內容已經講完了,接下來我們還要修菩提心。大家以至誠之心恭敬合掌,首先我們要迎請十方三寶,為我們證明和加持,我念一句大家跟著念一句:香花迎!香花請!弟子眾等一心奉請: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香花迎!香花請!弟子眾等一心奉請: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尊法。香花迎!香花請!弟子眾等一心奉請: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賢聖僧。三寶是究竟的皈依處,大眾要憶念輪迴的苦,憶念三寶的功德,至誠的生起皈依之心,大眾隨我念誦: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諸善根,為利有情願成佛。七支供可以幫助我們用最快的速度,積累成佛的資糧,凈除業障,同時也能幫助我們打開心量,消除我執,為發廣大的菩提心,營造良好的心靈環境,大眾隨我至誠念誦: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獅子,我以清凈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四法廣無邊,願今迴向亦如是。發心者思維如母有情在六道輪迴中受苦受難,他們正在呼喚、尋求拯救,那麼我們要生起極大的慈悲之心,觀想於十方諸佛菩薩,及阿闍黎前宣誓,下面我念一句大家跟著念一句:惟願十方諸佛菩薩存念,阿遮黎耶存念:弟子眾等!於此生及餘生,施性、戒性、修性,所有善根,自作教作,見作隨喜,以彼善根,如昔諸如來應正等覺,及住大地諸大菩薩,於其無上正等菩提如何發心。弟子眾等!亦從今時乃至菩提,於其中間,於無上正等廣大菩提而為發心。諸未度有情為令得度,諸未解脫為令解脫,諸未出苦為令出苦,諸未遍入涅槃為令遍入涅槃。為利益一切眾生成就佛道,大眾隨我至誠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為速成佛道,利益一切眾生,大眾隨我至誠迴向願以此功德 普及與一切 我等於眾生 皆共成佛道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賢聖僧感恩頂禮濟群法師。三界火宅、眾苦煎迫,弟子願全身心歸投三寶,願以生命精進修,了脫無盡生死苦。
隨喜恭請本文轉載新浪心無所住博客音圖框引用網路
推薦閱讀:
※索達吉堪布回濟群法師有關藏傳佛教的十九個問題(三)
※濟群法師:唯識總論
※從住持三寶到自性三寶--- 濟群法師
※濟群法師:佛法的要領與修行次第--學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