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九) 發大誓願

時法藏比丘,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①清凈之行。如是修已,詣彼佛所,稽首禮足,繞佛三匝,合掌而住②,白佛言:世尊!我已攝取莊嚴佛土,清凈之行。   (這是法藏向佛作修行的報告)   在法藏比丘用了五大劫的時間,來完成攝取210億諸佛剎土之微妙,和聽從老師的教導「至心精進」地修行之後,這時他又來到老師世自在王佛面前,行最敬禮,然後站立合掌說:「我已成功構思我的美妙凈土,同時我也已經成功最極清凈之修行了。」附記:前面的經文曾經說過法藏比丘「其心寂靜,志無所著。」那是說他的心已經很清凈,立志要向沒有「執著」的境地邁進。現在他又來向佛作一個修行的報告,他說他已成功最極清凈之修持了,這也就是說,他已經完全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了。這是地上菩薩的功夫,也是菩薩意欲成就凈土的基本條件,正所謂「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行者心凈為因,所證之土亦凈為果,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離不開因果之定律的。佛告比丘:汝今可說,宜知是時③,發起悅可一切大眾④,菩薩聞已,修行此法,緣致滿足⑤無量大願。   (這是佛敕法藏宣布其大願)   就在法藏比丘向佛作修行的報告之後,世自在王佛非常歡喜地對他說:「今天正是時候了,你應該把你的大願,具體地向大眾宣布,好讓大家聽了都生歡喜心,同時也能使那些已發菩提心之菩薩,聽到你的大願之後,都來效法你,一心修行凈土法門,以此因緣,人人都能圓滿的成就一生成佛和普度眾生之大願。」比丘白佛:唯垂聽察⑥,如我所願⑦,當具說之⑧。   (這是說法藏比丘當眾宣說其大願)   法藏比丘就很恭敬地向佛說:「唯願尊敬的佛,慈悲聽我宣說大願,並請佛為之審察、鑒定,我現在就將心中之所願,具體地說出來。」附記1:關於法藏比丘所發之大願,在現存五種譯本中,漢譯和吳譯,僅列24願,宋譯36願,只有魏譯(即此本康僧鎧的譯本)和唐譯,同為48願。自古以來,大家同聲念誦之「贊佛偈」,其最後兩句為「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由此可見,大家早已公認法藏比丘所發之願乃48大願,不是24,也不是36。事實上,也唯有48願才能真正地凸顯出凈土法門的精神和思想。附記2:48願是《無量壽經》的精華部分,單從48願的經文看,這一部康僧鎧大師的譯本,就條理井然,絲毫不紊,經文又很清晰明白,難怪它是自古以來流通最廣、最受歡迎之譯本了。◎注釋①諸佛妙土 諸佛清凈微妙的國土。②合掌而住 指雙手合掌地站立著。③宜知是時 這是最適宜的時候。④發起悅可一切大眾 使一切大眾生起歡喜心。⑤緣致滿足 以此因緣致使往生之大願得到圓滿成就。⑥唯垂聽察 「唯」是唯願,「垂聽」是請佛慈悲垂聽,「察」是請佛為之審察、鑒定。⑦如我所願 如我心中之所願。⑧當具說之 應當具體地說明它。1.無三惡道願設我得佛①,國有地獄②、餓鬼③、畜生④者,不取正覺⑤。   若我成佛,國中還有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此願是說極樂世界沒有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佛法說瞋恚是地獄的因,慳貪是餓鬼的因,愚痴是畜生的因。而極樂世界,全國都是菩薩諸上善人,互相愛護,根本就沒有瞋恚;極樂眾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一切都自然具足,根本就沒有慳貪;又極樂眾生,恆聞妙法,心開意解,根本就沒有愚痴。因無貪瞋痴之惡因,故無三惡道。2.不更惡道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⑥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的眾生,壽終之後,還會再墮落三惡道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這個願是向世人保證,凡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從此永遠不會再墮落於三惡道。釋迦佛住世時,曾在地上撮起一把土,對弟子們說:「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這是告訴世人,失掉人身去作三惡道者多,得到人身回來作人者少。原因是世人起心動念,離不開貪瞋痴,這都是墮落三惡道的因種,所以三惡道眾生的數量實比人類的數量,多出不知幾千萬億倍。我們死後是否有機會再幸作爪上之土,誰也沒有把握。何況我們今生還是不停地貪瞋痴,就算今生沒有作惡,難保無數的前生都不作惡,萬一死後有一個前世惡業的種子成熟了,發為現行,難免就會墮落於三惡道了。因此,不修念佛法門,不借佛力橫出三界,實在沒有第二條路可走。我們現在只要念佛,發願生西,臨終佛來接迎,一生極樂世界,便永遠不會再墮落於三惡道,各位試想想,有什麼福音比這個更好的呢?3.悉皆金色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身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的眾生,如果他們的身體不是一律紫磨真金的顏色,我就不成佛。附記:在我們這個世界,有種族的糾紛,有膚色的歧視,因此世界各地紛擾不寧,鬥爭不息。法藏比丘非常明白這一點,所以他要他的世界,大家的膚色皆跟佛一樣,都是紫磨真金色,以示生佛不二,一律平等。4.無有好醜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的眾生,如果他們的身形樣貌不同,有美好和醜陋的分別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十方無量眾生,因心想不同,造業亦異,所以每個人的身形樣貌都不一樣,美好的受人歡迎,醜陋的被人鄙視。因此法藏比丘發願,他要他的佛國不但人人膚色一樣,連身形樣貌也都一樣,這樣大家就沒有好醜親疏的分別心了。這也是顯示:極樂世界,一切平等。5.宿命智通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識宿命⑦,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⑧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的眾生,如果有人沒有獲得宿命智通,連百千億那由他諸劫的事都不知道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1:宿命通是一種能知自己和他人過去世所作種種善惡的能力。阿羅漢的宿命通只能知道過去八萬劫的事,而往生的人,根據佛願,卻能知過去無量劫的事,最少也能知百千億劫的事,太不可思議了!附記2:法藏比丘要一切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有宿命通,以便知道自己和他人過去生中,行過什麼善,作過什麼惡,行善則報生人天,作惡則報墮三途。佛經記載,有個證得宿命通的阿羅漢見到自己曾經墮落地獄,在地獄中遭受種種非筆墨所能形容的劇苦的情形,現在想起來還會怕到身流血汗,於是發誓從此「諸惡莫作,眾善奉行。」6.天眼智通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眼⑨,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的眾生,如果有人沒有獲得天眼通,連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土都看不到的話,我就不成佛。 附記1:天眼通是一種超感官的、不論粗細遠近都能看見的能力,阿羅漢只能見三千大千世界事,而極樂眾生卻跟佛差不多一樣,能見無量世界過去、現在、未來之一切事,無所不知,無所不見。天眼通還有一種妙用,就是能見十方無量諸佛!附記2:人類自命為萬物之靈,其實懵懂無知,今天不知明天會發生什麼事,不但生不知從何處來,死不知往何處去,太可憐了!有天眼通的人則不然,能知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事,能看到一切跟你有緣的人,現在生活在六道之中的哪一道,然後設法去濟度他,使他們離苦得樂。例如佛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連,他用天眼尋找去世的母親,看見母親墮落在餓鬼道之中受苦,於是設法去濟度她,結果他的母親得生天上享樂。7.天耳智通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⑩,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的眾生,如果有人沒有獲得天耳通,連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之妙法都聽不到,和不能全部受持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我們在此世上,有機會聽聞佛法,那是多生多世所培養的善根,雖經多劫培養善根,但是聽了佛法,還是很難做到受持不忘,往往一聞即忘,真是無可奈何!但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不但有天眼通,能見到無量諸佛,還有天耳通,能聽聞無量諸佛講經說法,尤其難得的是,一聞即能了解受持,永不忘記。難怪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慢則12大劫花開見佛悟無生,快一點的,只要10小劫就能證入初地,最快的即生即證無生法忍,立刻就成為法身大士,成就之快速,實在令人難以置信啊!8.他心智通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見他心智(11),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的眾生,如果有人沒有獲得他心智通,連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土中之眾生的心念都不知道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知道他人的心念,到底有什麼好處呢?最大的好處就是知己知彼,我們可以應機說法,說他心中所想要聽到的佛法,這樣便很容易達到度他的目的。佛教的菩薩,個個「內懷四無量心,外行四攝法。」四無量心是慈、悲、喜、舍;四攝法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果沒有知己知彼的他心通,四攝法便很難用得上,就是用了效果也不大。9.神境智通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12),於一念(13)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的眾生,如果有人沒有獲得神足通,在一想念間,他的身體不能同時到達最少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土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1:在我們凡夫來看,在一念頃身體同時到達十方無量國土,簡直不可思議;但極樂世界的眾生,人人都是在蓮花中化生的聖者,他們的身是意生身,又叫做法性生身,能身如其意,來去自如,毫無障礙,所以在一念頃到達十方佛土,一點也不奇怪。佛世時,佛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連,就有這樣「神足通」的功夫,而號稱「神通第一」。附記2:有了「神足通」又有什麼好處呢?一個人要成佛必須福慧具足,有了神足通便可以在一想念間同時到達十方佛國去聽聞諸佛講經說法,大開圓解,那是修慧;又可以隨意供養十方諸佛,及到十方世界去教化眾生,利樂有情,那是修福。如此福慧雙修,便不難在極短時間內福慧具足而成佛了。附記3:有人或會問:極樂眾生,徧至十方,為什麼不來我們這個世界,讓我們看一看?答案是:不是他們不來,而是我們只有肉眼看不見罷了,這好比天上有明月,盲人卻見不到一樣。但只要你有緣,加上心水凈,就會見到的。北魏時的曇鸞大師,立志專修專弘凈土法門,求生西方,晚年感得龍樹菩薩現身對他說:「我就是龍樹,現居凈土,你是同道,特來相見。」又唐朝時的道綽大師,有一日共修的時候,大眾都看到曇鸞大師乘坐在七寶船上,並告訴道綽說:「由於你精進修行,你在極樂世界感得的宮殿樓閣已經完成了,只是你還有一些業緣未盡。」當時化佛徧滿虛空,種種妙好的天華從天空飄下,大家都讚嘆不已!10.不貪計身願(又名漏盡智通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14)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的眾生,對世出世間一切法,如果還會生起分別,對身體也還會生起執著的念頭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1:「貪計身」就是認為人有一個真實的我體而貪愛計較,亦即我執。凡夫妄執四大假合之身為我,貪愛計較,處處為我著想,順者生愛,逆則生瞋,以致造業受輪迴。往生的人,因有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已斷我執,故我的念頭不會再生起來,正如《金剛經》之所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相俱泯。附記2:一切煩惱皆因我而起,一往生極樂,即斷除我執,一切煩惱自然跟著煙消雲散,化為烏有。因為貪計身體的存在是不了解「緣生法」,是一種無明,有無明才有煩惱。煩惱是「漏」的別名,往生極樂的人,已不貪計身,已無煩惱,故此願又叫做「漏盡智通願」。◎注釋①設我得佛 設若我成了佛。②地獄 ①六道中最苦的地方,因其位置在地下,故名地獄,分為三類:一名根本地獄,有八熱及八寒之別,是為十六大地獄。二名近邊地獄,即八熱四門的十六游增地獄。三名孤獨地獄,在山間、曠野、樹下、水濱、場所無定,為各人別業所感,因此苦報壽命,亦各不同,若論受苦,根本最甚,近邊次之,孤獨又次之。②所處的地方,若只有苦受而沒有喜樂的環境,皆可比喻之為地獄。地獄的業因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之僧與瞋恚心很重等等。③餓鬼 六道之一,即時常遭受飢餓的鬼類。其中略有威德的,成為山林冢廟之神,能得祭品或人間的棄食,無威德的,則常不得食,甚至口中因渴而出火。餓鬼的業因就是慳貪、吝嗇不舍。④畜生 六道眾生之一,即常被人殺或互相吞食的飛禽走獸。畜生道的業因,即犯戒私竊、負債不還、殺生、不喜歡聽受經法、愚痴妄想的心很重等等。⑤不取正覺 是不成佛的意思。⑥三惡道 又名三惡趣、三途,即畜生、餓鬼、地獄。⑦宿命 即宿命通,是一種能知道自己和一切眾生過去世所作種種善惡的能力,為六通之一。⑧那由他 大數目單位。據說即一億,亦有說為千億的,各說不同。⑨天眼 即天眼通,是一種不論粗細遠近都能看見的能力。⑩天耳 即天耳通,是一種不受遠近限制能夠聽到一切聲音的能力。(11)他心智 即他心通,是一種能知一切眾生心想的能力。(12)神足 即神足通,又名神境智證通,或心如意通,是一種具有飛行、分身、速到、變化自在的能力。(13)一念 (喻)極短的時間。有說六十剎那為一念,有說九十剎那為一念,又有說一彈指頃便有六十念。(14)貪計身 貪受計較人有一個實在之我體存在,亦即我執。11.必至滅度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①,必至滅度②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的眾生,如果有人不住於正定之聚,必定到達滅度的境界,得到常樂我凈之佛果大涅槃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正定聚,乃三聚之一。聚是聚類的意思,一切眾生分為三類,叫做「三聚」。必定證悟的一類,叫做「正定聚」;畢竟不證悟的一類,叫做「邪定聚」;介於上二類之間,有緣則證悟,無緣則不證悟的一類,叫做「不定聚」。往生的人,皆住於正定之聚,所以必定成佛。佛的這一個願,是向世人保證,只要成功往生,一定成佛,人人必證常樂我凈之佛果大涅槃。至於怎樣才能成功往生呢?凈宗九祖藕益大師有句名言:「得生與否,端賴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於此可知,能否往生,關鍵即在於我們有無深信阿彌陀佛和切願往生極樂世界。至於往生後品位的高下,那就要看我們平日念佛的功夫深淺而定了。12.光明無量願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光明是有限量的,連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土都照不到的話,我就不成佛。 附記1:佛的光明有兩種,叫做「二光」。二光有兩種的二光,即:一、色光和心光。色光又名身光,即佛身上所發出來的光,吾人的眼睛能夠看得到;心光是佛心所發出來的光,它恆常照護著一切的眾生。二、常光和神通光。常光是佛身上時常發放的光,如釋迦佛一尋之光是;神通光是佛以神通力所發放的光,如釋迦佛在說本經時特以神通光照遍十方無量諸佛國土是。附記2:這裡所說的光明,兩種的二光都有,而且是無量無邊,所以阿彌陀佛才被稱為無量光佛。釋迦佛在本經里說:「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又在《觀無量壽佛經》中說:「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由此可見,阿彌陀佛,不但光明無限,慈悲也無限,時常放光注照一切念佛眾生,一個也沒有漏掉。附記3:阿彌陀佛的慈光,徧照十方,為什麼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呢?原因是我們乃凡夫,凡夫有見思、塵沙、無明三種煩惱的障礙,所以見不到。例如日光普照大地,盲者便見不到,豈可因為自己見不到而說沒有光明?如果誰想見到佛的光明的話,請你努力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三昧現前,回復了清凈眼,就會豁然見到!《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里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連佛都能見到,何愁見不到佛光?13壽命無量願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壽命如果是有限量,少到只有百千億那由他數劫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1:佛有三身,即法身、報身、應身。法身壽命,無始無終;報身壽命,有始無終;應身壽命,長短不等,佛佛各異。這裡所說的壽命,是專指應身的壽命說的。法藏比丘發願所成的法、報二身的壽命,是無量的無量,他要他的應身也是有量的無量,所以說「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附記2:由於阿彌陀佛應身的壽命無量,往生的人的壽命也必然同應身佛的壽命一樣無量,壽命長可以一生成佛,不須要經過他生。而且,往生的人,在蓮花中化生,得到清虛之體,不像我們這裡是四大假合之身,有生老病死,變化無常,所以壽與佛齊。14聲聞無數願設我得佛,國中聲聞③,有能計量④,乃至三千大千世界⑤眾生⑥,悉成緣覺⑦,於百千劫,悉共計校⑧,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的聲聞聖眾,如果有人能計算得出他們的數量,乃至所有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都成為緣覺,他們用百千劫那麼長的時間一起來計算在我國聲聞的人數,能夠確知其數目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此願的願文是說,法藏比丘成佛以後,他所成就的極樂世界有著無量無數的聲聞聖眾。但《往生論》卻說,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界,二乘種不生。經與論的說法是否相違呢?我們且來聽聽創立天台宗的智者大師怎麼說,智者大師在《觀經疏解》里說:「習小之人,本不得生,如果不是定性二乘(編按:定性二乘指定性聲聞和定性緣覺。定性者,只有聲聞或緣覺其中之一種種子的眾生,若兼具兩種或三種之種子的眾生,則叫做「不定性」。)由彼臨終,發大乘心,亦可得生。以慣習小,順其先習,聞法遂證小果,而已發無上菩提心,況得近佛,不久自當證大。這樣,經舉聲聞,是暫有;論說不生,是畢竟無,互不相違。」大師所言,極之有理。須知,諸佛說法向有藏通別圓之四教,在聲聞藏中,佛從來不說西方有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如今既然聽到了,且能信佛念佛,往生彼國,他已經不是小乘根器,而是大乘的根器了。所以極樂世界雖有聲聞之名,其實不是聲聞,而是菩薩。15壽命自在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⑨,修短自在⑩。若不爾者(11),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的眾生,壽命無有限量,而且能隨往生者的本願,要長就長,要短就短,長短自在,沒有阻礙。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1:往生者的本願,各自不同。有人發願,一去就來;有人發願,見佛即來;有人發願,悟後才來;有人發願,待成佛後,才分身塵剎,普度眾生。由於本願各異,所以他們在極樂世界的壽命,就有長短的不同,例如凈宗十一祖省庵大師,往生時弟子們哭求大師住世度生,他說:「吾去即來。」像他這樣的往生者,不想而知他在極樂世界的壽命,肯定非常的短促。附記2:凡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都在蓮花之中化生,得到金剛羅漢不壞身,已了生死,壽與佛齊。所以這裡所說的「壽命修短自在」,是就極樂眾生隨緣度生的應化身說的,決不是其真身。極樂眾生到十方無量世界去度眾生,是化身去,其真身還在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呢。他們都是不生不滅、不去不來的,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明白,切莫以為極樂眾生還有生死,那就貽笑方家了。16無諸不善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12)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的眾生,如果有人聽到不善的事,乃至聽到不善的名字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極樂世界之所以沒有不善的事,連不善的名字都聽不到,這是因為那裡的人、事、物,無不盡善盡美的緣故。儒家所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樣的事,世人難以做到,但在極樂世界,人人都是這樣。◎注釋①住定聚 住於正定之聚,也就是一定成佛的一類。三聚之一。②滅度 「滅」是滅盡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度」是度脫分段、變易兩種生死。③聲聞 指聞佛說四諦法之音聲而悟道的人。④計量 計算較量。⑤三千大千世界 簡稱大千世界,是佛教說明世界組織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須彌山,透過大海,矗立在地輪上,地輪之下為金輪,再下為水輪,再下為風輪,風輪之外便是虛空。須彌山上下皆大,中央獨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從最低的四王天上去有六欲天,再上則為色界十八天,及無色界四天。在須彌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每一重海,間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鹹海,鹹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在鹹海四方有四大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兩中洲,數百小洲而為眷屬。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禪三天,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禪三天,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禪三天,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禪九天,及四空天,為一「大千世界」。因為這中間有三個千的倍數,所以大千世界,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宇宙中有無數的三千大千世界,各為一佛的教化範圍,稱為「一佛土」。以現代的名詞來說,一小世界相等於一個「太陽系」,三千大千世界則相等於一個「銀河系」。⑥眾生 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由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⑦緣覺 又名獨覺,或辟支佛,於佛世聽佛說十二因緣之理而悟道者,名為「緣覺」,若生於無佛之世,觀諸法生滅因緣而自行悟道者,名為「獨覺」。以性格孤獨好靜,悟道後亦不說法,與聲聞人同被稱為佛教中之小乘。⑧計校 計算校量。⑨本願 根本的誓願。⑩修短自在 指壽命要長就長,要短就短,自在無礙。「修」是長的意思。(11)若不爾者 如果不是這樣。(12)不善名 不善的名字,亦即惡名。17諸佛稱揚願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②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十方世界之無量諸佛,如果沒有稱揚讚歎我成佛時之名號(即阿彌陀佛)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1:法藏比丘要十方世界之無量諸佛都來稱揚讚歎他成佛時之名號,絕對不是他好名,要人家宣揚自己,他真正的用意,是希望通過諸佛之口,讓十方世界之無量眾生,都聽到他的名號,知道有極樂世界,和他的本願功德,以便人人都持念他的名號,發願往生極樂,就在這一生中,了生死、離輪迴、出三界、生凈土、成佛道、作佛祖。我們今天有機會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不也是釋迦牟尼佛所介紹的嗎?要不然我們怎麼知道有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呢?附記2:十方世界之無量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稱揚讚歎阿彌陀佛,那是有原因的,其原因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之所以如此不可思議,略說有二:其一、阿彌陀三字,乃「無量」之義(本經即名《無量壽經》),他不但壽命無量,光明無量,還有他的功德、智慧、慈悲、神通、道力、相好、說法、化度……等等,無一不無量。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與他一樣無一不無量,所以「阿彌陀」這一個稱號,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德號。我們今天若念「阿彌陀佛」,即等於念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拜「阿彌陀佛」,亦等於拜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即一切,所以不可思議。其二、釋迦佛在《阿彌陀經》里,以「無量壽」和「無量光」來代表一切之無量。古德說,壽則豎窮三際,光則橫遍十方。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說,壽是指無量的時間,光是指無量的空間。這無量的時間和空間,即是現代哲學所說的宇宙萬有的本體,也就是佛法所說人人本具、各各不無的真如、佛性,和一切法之法性。因此,我們若念「阿彌陀佛」,即等同於念自己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之真如、佛性。再者,我們今天聲聲念佛,正是聲聲喚醒自心,要它早日恢復我們自性本具之德能,也就是與佛一樣之智慧與能力,所以不可思議。18念佛往生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③,欲生我國,乃至十念④,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⑤,誹謗正法⑥。   若我成佛,十方世界所有眾生,以至誠、深信的心來念佛,並以喜悅的心來發願求生我的世界,無論他念佛多少,甚至於臨終時只稱念我的名號10聲,都能往生到我的世界來。如果不能往生的話,我就不成佛。不過,要除掉那些犯了五逆罪和誹謗正法的人,他們是不能往生的。附記1:此願是說,稱其名號,信樂往生,念到臨終起正念,就是什麼也不想,只想阿彌陀佛,十念一念,都能往生。有人曾問凈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四十八願中,有唯除五逆之句,而觀無量壽經又許五逆往生,豈不矛盾?印祖答: 無量壽經是約平時說,一個人既有五逆重罪,加之又誹謗正法,所以不能往生;而《觀經》是約臨終時說,一個下下品的人,臨終已見地獄之苦相,其人恐怖莫明,一聞佛名,哀求救護,雖是乍聞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故雖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 附記2:凈土念佛法門,雖號稱「易行道」,然而其中復有難易,它有下列四種的修法:   (一)實相念佛。即諦觀諸法實相,此實相便是眾生的自性,諸佛的法身,無相之相,故名實相。這種修法跟禪宗沒有兩樣,是念佛法門中最難修的一種,自古以來即少人提倡,亦少人修習。   (二)觀想念佛。在《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十六觀中,便有十二觀都是說觀想念佛,因其廣闊細微到難以想像,不是心粗慮雜的末法眾生,所能憶持。   (三)觀像念佛。在《觀經》十六觀中,只有第十三觀述及,其他佛在《般舟三昧經》中講到觀像念佛的修行方法,但也因境細心粗,不是我們所能做到。   (四)持名念佛。持名就是念佛名號,這是本經和《阿彌陀經》所說的修行方法,《觀經》到最後一觀也說到持名念佛,可見三經都宣揚此法門的。因持名念佛,不論男女老幼,識字不識字,出家在家,聰利愚鈍,「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沒有一個人不會念,所以在四種的念佛中,它是最容易、最簡單和最受歡迎的一種念佛了。附記3: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名號,此即持名念佛。持名亦有各種不同的方法,一一法皆有其特效,茲介紹最常見的七種方法如下:   (一)高聲念。即當神志昏沉,或妄念紛飛時,高聲念佛,自可消除昏沉,但是常用高聲,恐傷元氣,及喉痛音啞,故不宜久行。    (二)金剛念。即嘴唇微動,聲在唇齒之間,口念耳聽,能每字聽得分明,自然心定。   (三)默念。即不出聲念佛,雖不出聲念佛,但心念相應,音聲歷然。   (四)禪定念。即坐禪時,澄諸念慮,寂然不動,然後以清凈心,默念佛號,不緩不急,綿綿密密,或每一呼默念一字,久則純熟,三昧忽爾現前。   (五)追頂念。念時字句甚急,一字追一字,一句頂一句,中間不留空隙,因追頂緊密,故能使雜念無法出現。   (六)禮拜念。即念一聲佛號,拜一次佛,這樣能使三業清凈,效果很大,惟拜久必感疲勞,故應量力而行。   (七)十口氣念。極忙之人,無時間念佛,可於每天早上或晚上,作十口氣念,即念佛不拘聲數,但以盡一口氣為度,如是十次,名十口氣。附記4:若問上述各種念佛方法,哪一種最好?答案是:當你覺得用那一種方法念佛,能使心境清凈,不起雜念,則這一法便是此刻最好之法。所以有時這一刻用方法(一),下一刻若覺得不濟事,可改用方法(二)或方法(三),總之要以能剋制妄念者為準,故不能硬性規定那一法才是最好的方法。若作硬性規定,恐怕難以收到念佛之實效,這一點要行者好好的自我調適了。19臨終接引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⑦,修諸功德⑧,至心發願⑨,欲生我國,臨壽終時⑩,假令不與大眾圍繞(11)現其人前(12)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十方無量眾生,發了殊勝的菩提心,奉行六度萬行,積累功德,加上得聞我成佛時之名號,具足至心,發願欲生我國,在他臨終之時,假如我不與諸菩薩眾前來接引,圍繞著他,顯現在他的面前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1:此願是說凡發願欲生其國者,臨終必來接引往生。所以此段經文特彆強調「至心發願,欲生我國。」釋迦佛在《阿彌陀經》的正宗分里,說了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之後,即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接著在正宗分末後一段說:「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最後又在勸願流通時說:「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在該經勸信、勸行,只各有一次,勸人發願竟有三次之多,可見「發願」一事,至關重要。換言之,此經的扼要處,不在七日持名,而在三請「發願」也。附記2:凈宗九祖蕅益大師曾經斬釘截鐵地說:「得生與否,端賴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他老人家的意思是說:一個人能否往生,關鍵即在於我們有無深信和切願;至於往生後的品位高下,那就要看我們平日念佛的功夫深淺而定了。由此亦可見,能否往生,關鍵即在有無發願。凈宗第十二祖際醒大師對於發願往生一事有個妙喻,他說念佛人發願生西,正如大樹大牆,平時向西而斜,他日若倒,必定向西。附記3:十方諸佛,各有凈土,為什麼十方諸佛,都勸人念阿彌陀佛,發願生西?這是因為十方諸佛雖有凈土,但他們沒有這個「臨終接引願」,欲往生者都要靠自己的力量往生,不像往生極樂世界,欲往生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即與諸菩薩眾,迎現在他的面前,他一見到佛,就高高興興地坐在蓮華台里,隨佛菩薩,剎那之間,即生極樂。附記4:發願是如此的重要,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發願呢?往生的三資糧是深信、切願、念佛。所謂「切願」,就是要切實認真的發願,如何切願呢?起碼對於下列幾件事,我們要有一股非常強烈的願望:1願離娑婆。娑婆充滿缺陷和痛苦,置身其中,不啻沉溺茫茫苦海,是故,此生一定要脫離娑婆,決不能再俟來生。 2願生極樂。極樂是一切眾生的樂園,是一切眾生的最佳歸宿,是故,盡此一報身,一定要生極樂國。 3願阿彌陀佛,慈光照我,授手接我,助我於此生中,如願往生。 4願一切的逆境,都不改我念佛之心;一切的順境,亦不變我生西之願。 5願一切功德,莊嚴佛凈土,作為我生西之助。 6願我臨欲命終時,預知時至,身無病苦,正念分明,舍報安祥,如入禪定。7願佛及聖眾,放光接引,異香天樂,西方聖境,如在目前,以令聞者見者,悉發菩提心,求生極樂國。 8願花開見佛,悟無生之後,再入娑婆,普度眾生。附記5:有了上述的強烈願望之後,以後每當念佛完畢,都要以至誠懇切的心來念「迴向發願文」,如發願:「願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也可依普賢菩薩之發願偈發願:「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或依文殊菩薩發願偈發願:「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20繫念定生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13)我國,植眾德本(14),至心迴向(15),欲生我國,不果遂(16)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十方無量眾生,聞我名號,一心繫念我國之依正莊嚴,以念佛及六度萬行來培植善根功德,再以至誠的心將功德迴向求生我國,如果有人具足了這些資糧,卻不能遂其心愿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1:《佛遺教經》中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意思是說,人若能把心專註於一處,沒有事是辦不成功的。這與本願中所說的「繫念」二字的意思是一樣的。「繫念」就是繫心一處,誰能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專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沒有人是不能往生極樂世界的。附記2:晉時之慧遠大師,是中國凈土宗的初祖,他教人念佛要做到「思專想寂」。思專,即心中只有阿彌陀佛;想寂,即除佛之外無絲毫其他的雜念存在。他門下123人,個個往生,足見他這個「思專想寂」慈訓,乃是念佛法門的精要所在,足以為千秋萬世後學之指南。而「思專想寂」亦與這裡經文所說的「繫念」同義,乃念佛之要訣。附記3:此願雖然是說「繫念定生」,但它也是說:凡作善事之後,若將功德,迴向求生極樂國,必得往生。所謂「迴向」,是將所修功德,供養彌陀,莊嚴佛國,使壽終時,得生其處,而不願在三界內,享受那有漏的福樂。方倫老師指出:「今人修凈土者,多以持名為主,其實念佛中,尚有觀想,實相等法,不僅持名。即在號稱易行的凈土門中,復有難易,觀想和實相,是難行法,持名才是易行法,無怪今人皆以持名為主了。持八齋戒,念他方佛,在以彌陀為主的持名法中,都算是雜修。然而修了之後,加念迴向偈,把這些功德,迴向求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那麼,所有的雜修,也都變成主修了。行人在此世界,盡可隨意修持任何善法,只要在修了之後,把它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則無法而非凈土矣。」附記4:至於如何迴向發願呢?在念佛或修諸功德之後,至心念誦「迴向發願文」,就是發往生極樂國之願了。但在念迴向發願文時,必須特別用心,要做到字字從心裡過,以便在我們的八識田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忌像背書一樣,隨便背過,那是沒有效果的。附記5:於此必須指出的一點是,法藏比丘所發的48大願,雖然每一願都與念佛人有重大關係,其中尤其第18、19和現在所說的第20願等三願,為最關緊要的和最實惠的了,因為此三願是說:凡是念佛名號者,或發願往生者,或修諸功德迴向者,皆是萬修萬人去,決不落空。因此修凈土法門者,不可不對念佛、發願、迴向這三件事多下功夫,以便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注釋①十方世界 十方是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和上、下。十方世界是總括一切世界。②咨嗟 稱揚、讚歎。③至心信樂 「至心」指非常真誠的心,「信樂」指深信和喜樂。④十念 念佛十聲。這裡是指臨終時之十聲念佛。⑤五逆 五種極罪惡的行為,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破壞僧團組織)。⑥誹謗正法 破壞、攻擊佛法。「誹」是說別人的壞話,「謗」是惡意攻擊他人。⑦發菩提心 「菩提」是覺悟的意思,發菩提心就是決心要成就佛的正覺。⑧功德 以清凈心修一切善是功,必得善果是德。德即是得。⑨至心發願 以非常真誠的心來發願。⑩臨壽終時 壽命到了終點的時候。(11)大眾圍繞 念佛人往生時,西方聖眾前來接引,圍繞著他。(12)現其人前 顯現在他的面前。(13)繫念 繫心一處的意思。(14)德本 ①與善根同義。德者善也,本者根也,眾善萬德之根本,叫做「德本」。②指阿彌陀佛之德號,因此德號,一聲稱念,至德成滿,眾禍皆轉,為十方三世德號之本,所以叫做「德本」。(15)迴向 迴轉趣向。就是願將自己所修的功德,迴轉給眾生,趣向於佛道。(16)果遂 遂他之心愿、果報。21三十二相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①三十二大人相②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的眾生,如果不悉數成就圓滿三十二種大丈夫相的話,我就不成佛。 附記1:三十二種大丈夫相,是世人認為最尊最貴的相,諸佛降生人間,都示現這種難得一見的貴人相。《法界次第初門》曰:「如來應化之體,現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眾德圓極。使見者愛敬,知有勝德可崇。人天中尊,眾聖之王,故為現三十二相。」附記2:我們在此土修行,修滿了三大阿僧祇劫之後,還要用一百大劫的時間來修相好,才能具足這種三十二相,而且其中每一相都要修一百種福才能成就,所以三十二相又叫做「百福莊嚴相」,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但是根據佛的這一個願,凡是往生的人,一生到極樂國,不待花開,即生即得此相,可見佛願之微妙,太不可思議了!22必至補處願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③。除其本願自在所化④,為眾生故,被弘誓鎧⑤,積累德本⑥,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⑦,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⑧,超出常倫⑨諸地之行。現前⑩修習普賢之德(11)。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他方佛土之一切菩薩,來生我國,生了即與我佛同壽,無有限量,也就在這一生中究竟圓滿菩薩道,必可到達一生補處之地位。假如有些菩薩因為本願之故,還不想成佛,則可以自由自在地到十方世界去隨機應化。為了度眾生,他們披起弘大誓願的鎧甲,以種種方便,教導眾生如何修行凈土法門,如何積功累德,使其早日度脫一切之煩惱和生死。    他們還時常到諸佛國土去,修菩薩所修之六度萬行,一面上求佛道,供養十方諸佛如來;一面又下化眾生,開導教化有如恆河沙數之無量眾生,使之安立在無上真正的成佛之道上。因為有此類菩薩的教化和幫助,人人都超越了一般所說的常理和次第,都能速成諸地菩薩的行持,這也就是佛前修習普賢之德。這些乘願再來的菩薩,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1:此願的願文,開頭是說凡是往生極樂國者,必至一生補處。接著由「除其本願自在所化」起,則是說這些菩薩因本願故,游諸佛國,自由自在地度化眾生的情形,以示乘願再來的菩薩與一般的菩薩不同。附記2:一生補處菩薩就是等覺菩薩,所謂「等覺」,就是他之覺悟與佛差不多相等。等覺之與佛,好像十四和十五的月亮,相差只是那麼一點點。其實,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五眼、六通、四無礙智、八大自在我、十大自在、十力、十八不共法等等,等覺菩薩都已具足,他們可以自由自在地、隨心所欲地到十方任何世界去補已滅度的佛而成佛。但有些菩薩誓願宏深,他們要眾生度盡方證菩提,著名的地藏王菩薩便是其中之一。這一類的菩薩,德周沙界,位及極聖,補不補佛,什麼時候補佛,根本都不是問題。23供養諸佛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12),不能遍至無數無量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的一切菩薩,得到我所成就的佛的神通力加持,在食一頓飯那麼短的時間內,如果不能一一到達十方無量無數的諸佛國土去,普遍地供養一切諸佛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極樂眾生,個個都有神足通,他們在一想念間,可以同時到達十方無量國土,所以在一食之頃,徧至十方無量諸佛國土去供養一切諸佛,那是輕而易舉的事。此亦顯示,極樂眾生,人人超越時空,想到哪裡就到哪裡,他們到十方佛國去供養諸佛,或度眾生,是化身去,自己還在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修行辦道。24供具如意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13),諸所求欲(14)供養之具(15),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的一切菩薩,到十方無量佛國去,在諸佛之前至心供養,供養時都能現出他們的福德善根,一切如意自在,要什麼有什麼,用以供佛,培養福德。如果不能這樣供具如意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1:23、24兩願,就是《彌陀經》里所說的:「其土眾生,常於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於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附記2:這裡所說的「供具如意」,一方面是由於這些菩薩平時修習六度中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所感得的福德果報,所以願文說「現其德本」;另一方面自然是阿彌陀佛之本願所成就和加持,才會如此。附記3:供佛功德最大,所以世人皆應供佛,佛門通常都以清水、燒香、鮮花、水果、食物、點燈等來供佛。須知,這六種供物都是表法的:「水」代表潔凈平靜,乃提醒自己的心要像水一樣的潔凈平靜;「香」代表戒定真香,提醒自己要以戒定真香來美化自己的身心和環境;「花」代表因和六度萬行,提醒自己要修成佛之因的六度萬行,以莊嚴無上之佛果;「果」代表果報,提醒自己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必得惡報;「食物」代表布施,提醒自己要常行布施,以利益一切眾生;「點燈」代表智慧和光明,提醒自己要追求智慧和光明,以去除愚痴和煩惱暗,明白了這些供物各有所指和其意義之後,實行供佛,才有意思。25演一切智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16),不取正覺。   我若成佛,國中的菩薩,如果有人不能演說一切智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願文所說的「一切智」是「一切智智」的簡稱,又名一切種智,梵語叫做「薩婆若」(Sarvajna),就是了達世出世間一切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之中道實相的智。法藏比丘要一切已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都得到這種與佛一樣的殊勝微妙的智慧,以便都能演說一切智以利他。◎注釋①成滿 成就圓滿。②三十二大人相 簡稱三十二相,即: 1足安平,2足千輻輪,3手指纖長,4手足柔軟,5手足縵網,6足跟圓滿,7足趺高好,8腨如鹿王,9手長過膝,10馬陰藏,11身縱廣,12毛孔青色,13身毛上靡,14身金光,15常光一丈,16皮膚細滑,17七處平滿,18兩腋滿,19身如師子,20身端正,21肩圓滿,22四十齒,23齒白齊密,24四牙白凈,25頰車如師子,26咽中津液得上昧,27廣長舌,28梵音清遠,29眼色紺青,30睫如牛王,31眉間白毫,32頂成肉髻。③一生補處 就是一轉生就能補到佛位的意思,是最後身菩薩的別號,如現在居於兜率天的彌勒菩薩,就是一生補處菩薩。一生補處菩薩也就是等覺菩薩。④除其本願,自在所化 除去那些以救度眾生而隨意化現的菩薩。⑤被弘誓鎧 披起弘大誓願的鎧甲(鐵衣)。「被」與「披」同,穿帶的意思。⑥積累德本 是積功累德的意思。⑦修菩薩行 修菩薩之行,即修六度萬行。⑧正真之道 真正的成佛之道。⑨超出常倫 已超出常理。「倫」是道理的意思。⑩諸地之行現前 現出地上菩薩之行持。菩薩修行由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共52個階位,「諸地」即指第5個階段初地至十地的階位,也叫做「地上菩薩」。(11)普賢之德 指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他所實踐的德行,是一切菩薩的榜樣。(12)一食之頃 吃一頓飯的短時間。(13)現其德本 現出他的福德善根。(14)諸所求欲 所求的一切。(15)供養之具 指供養佛時所用之物。世人通常是以清水、香、花、水果、食物、燈明等等作供養。(16)一切智 三智之一。佛有三智,即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是聲聞緣覺知一切法總相的智,總相就是空相;道種智是菩薩了知各種修行法門的智;一切種智是佛通達諸法總相別相,化道斷惑的智。易言之,一切智是觀空之智,道種智是觀有之智,一切種智即雙觀空有,一方面知空,一方面知有,即前二智之統一。本願所說的正是了達空有不二、具有全知能力的智慧。26那羅延身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①,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的菩薩,如果有人沒有證得金剛不壞之身,和好像那羅延般強大的體力的話,我就不成佛。 附記:金剛那羅延身,唯佛才有,那是由無量之福德所生的。法藏比丘,要一切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有與佛一樣的永遠不衰不壞的金剛那羅延身,他對眾生的關懷,可謂無微不至,實在令人銘感五衷,莫可言宣。27莊嚴無盡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凈光麗②,形色殊特③,窮微極妙④,無能稱量⑤。其諸眾生,乃至逮得⑥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⑦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的一切眾生,以及一切萬物,都非常地莊嚴、清凈、光明和華麗,其形狀和顏色,也都非常地殊勝和奇特,微妙至極,那是無法稱說和衡量的!我國的眾生,雖然人人都具有天眼,但是如果有人能夠清楚地辨別其名稱和數量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1:就連具有天眼的人都不能盡說極樂世界之美妙,我們不難想見,像這樣一個美妙的世界,宇宙中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了!畢竟它是法藏比丘集十方佛國之美好於一身的凈土,自然樣樣皆奇特稀有,與眾不同,處處都給人一個驚奇了!附記2:若問極樂世界為何要如此之美妙?答案是:佛願如此。佛要未往生者,生稀有想,棲神凈域,一心念佛,求生其國;若已生者,一切具足,不作他想,一心求道,直至成佛。附記3:有人或還會問,佛經都說,極樂世界,超塵脫俗,美妙絕倫,到底世上有誰見過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呢?於此,我們要舉幾個實例,來證明見過的人很多:(一)釋迦佛講本經時,與會大從,全都見到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又佛講完《觀無量壽佛經》時,韋提希夫人及其500侍女全都見到佛和極樂世界種種美不勝收的勝景;(二)凈宗初祖慧遠大師,一生曾3次見過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跟佛經所說的完全一樣;(三)古今中外,許多念佛有成就的人,都能見到佛和極樂世界,有的在定中見,有的在夢中見,更多的是在臨終時見佛來接引,而且極樂世界的勝境分明在目前。28見道場樹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⑧無量光色⑨,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的菩薩,包括久修的地上菩薩和那些發心不久積集很少功德的菩薩,如果有人不能親知親見我成佛時的道場樹,及其無量的光明、色彩和樹高400萬里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極樂世界的樹高400萬里,若以地球上人類的身量來看其樹,簡直比雲還高,我們連樹葉的影子都看不到;但是,極樂眾生的身量是無邊身,以無邊身來看高400萬里的樹,不過爾爾,不覺其高也。29辯才無礙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⑩,諷誦持說(11),而不得辯才智慧(12)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的菩薩,如果有人受持讀誦經法,深入經藏,又如法修行,並為人演說開示,卻不能證得如佛一般之微妙辯才和智慧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比比皆是,此無他,皆因障深慧淺之故。法藏比丘誓要凡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個個辯才無礙,皆得佛之四無礙辯,和人人智慧廣大,皆得佛之十智。30智辯無窮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的菩薩,他們的智慧和辯才,如果是可以限量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1:這一願是說,極樂世界的菩薩,智慧和辯才都沒有限量,無窮無盡,此皆彌陀願力的加持,有以致之。隋代的南嶽慧思禪師,雖是禪師,但念佛求生凈土,夜夢阿彌陀佛與之說法,從此聰辯過人,講經說法,度人無數。宋代的永明大師,篤志西方,見觀音菩薩以甘露灌其口,由是智慧辯才無礙,下筆萬言。近代著名的太虛大師,一日閱藏,忽然間精通經律論三藏,從此智慧辯才皆無礙,成為一代高僧。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每天都得到阿彌陀佛的親自教導,又時常和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在一起談經論道,他們得到無礙的智慧和辯才,那是非常肯定的事,毋庸置疑。附記2:《文殊般若經》告訴我們:「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彼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三世諸佛。若得此一行三昧,諸經法門,皆悉了知,智慧辯才,終不斷絕。」所謂的「一行三昧」,就是念佛三昧。證得念佛三昧者,不但能見十方諸佛,而且智慧辯才,無量無邊。因此普勸世人,放下萬緣,趕緊念佛,就算不得智慧辯才,起碼也能往生西方,「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注釋①金剛那羅延身 「金剛」即金剛石,至堅至利,可破一切,一切不能破它。「那羅延」即天上之大力士那羅延神,其力大無窮。「金剛那羅延身」即指佛的金剛不壞之身。②嚴凈光麗 「嚴」是莊嚴,「凈」是清凈,「光」是光明,「麗」是華麗。③形色殊特 形狀和顏色都非常地殊勝奇特。④窮微極妙 微妙到了極點。⑤無能稱量 沒有人能用口去稱說,或用心去測量。⑥逮得 逮住得到,也就是獲得的意思。⑦辨其名數 辨別它的名字和知道它的數量。⑧道場樹 即菩提樹。道場是指修行成道的地方。⑨無量光色 具有無量的光明和顏色。⑩經法 佛經上所說的法門。(11)諷誦持說 「諷誦」是不看經本而念,「持說」是受持和演說。(12)辯才智慧 辯才和智慧。「辯才」是解說佛法的能力,亦即語言的表達能力。佛講經說法,有四無礙辯:一、法無礙辯,即熟悉一切教相、經典,能夠充分掌握;二、義無礙辯,指熟知義理,能夠充分了解;三、詞無礙辯,即說法時,能夠自由運用各種語言文字;四、辯無礙辯,指對各種根機、辯法法義,能夠圓融無礙。「智慧」這裡是指佛所具之十智。一、三世智,於三世諸法通達圓明之智;二、佛法智,通達一切佛法說法度生之智;三、法界無礙智,知一切眾生本具法界之體,事理融通不相妨礙之智;四、法界無邊智,知眾生色心諸法充滿一切而無邊際之智;五、充滿一切世間智,如來從定起廣大妙用周遍充滿世間之智;六、普照一切世間智,如來有大智慧光明普照無量世界之智;七、住持一切世界智,如來有大神力,住持世界,攝化一切眾生之智;八、知一切眾生智,如來知一切眾生善惡因緣之智;九、知一切法智,如來既知所化眾生,復知能化諸法之智;十、知無邊諸佛智,如來出現於無邊諸佛世間而知說法教化一切眾生事之智。31國土清凈願設我得佛,國土清凈,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①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土要清凈無垢,好比明鏡,可以照見十方無量諸佛世界,以及這些世界中的一切人、事和物,一一都看得清清楚楚,就好像在明亮的鏡子里,看見自己的面像那麼清晰。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華嚴經》說:「於彼鏡中,見無量剎。一切山川,一切眾生,地獄餓鬼,若好若丑,形類若干,悉於中見。」《華嚴經》所說的鏡子,正與本願所說的明鏡相同。十方眾生,一生到極樂,就能夠親眼目睹凈國照見十方佛剎這種令人嘖嘖稱奇的事兒。目睹之後,你才得到證明,極樂世界的眾生和一切萬物,真的是「嚴凈光麗」,其他一切佛國都不能與之相比。也因此,你會對自己的得生極樂而感到慶幸,和讚歎佛德的不可思議。32國土嚴飾願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②,池流華樹③,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④、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⑤,超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⑥。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下從地起,上至虛空,除了眾生,其中所有的宮殿、樓觀、池流、華樹,以及一切萬物,都是無量寶、無量香所組合而成的。如此奇妙的莊嚴修飾,超過了天上人間一切之所有。最不可思議的是,一切萬物,都能散發出微妙的香氣,這種香氣無遠弗屆,能夠普熏十方無量世界,使到在這些世界中的菩薩,一聞到這種香氣身心自然清凈,全都修習佛所教導的凈土念佛法門。如果不是這樣,我就不成佛。附記1:《維摩詰經》里說,眾香國的香積如來,派眾香菩薩來見維摩詰,維摩詰問他:你們的香積如來是怎樣說法的?眾香菩薩回答:我國如來不用口說法,只令諸菩薩坐在香樹底下,聞其妙香,就可以得到一切德藏三昧。極樂世界也是一樣,處處都瀰漫著芬芳,眾生嗅了,自然身心清凈,修習佛所教導的種種勝行。由此可見,香雖然是六塵之一,但可以用來作佛事、功德的。附記2:說到「其香普熏十方世界」,這確有其事,此土眾生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就是念佛念到心很清凈時,或在拜佛、經行、定中時,會聞到一股異香,嗅之令人感到寧靜安祥,神清氣爽!附記3:經文所說的「皆修佛行」,即指念佛。《觀佛三昧經》中說:「佛言:我與諸佛,皆以念佛故,皆因觀佛故,得一切種智。」此可證明,念佛就是諸佛之所行。33觸光柔軟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⑦,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⑧,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十方無量世界的一切眾生,蒙受我的光明照觸其身,必然罪業消除,智慧增長,身心柔軟,安祥快樂,超過天上人間所有一切之樂受。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法藏比丘的第12願,是光明無量,那是講光的本體,盡虛空遍法界;現在是講光的大用,其大用約略有四:一、觸光安樂,眾生的身,有種種病苦,眾生的心,有種種的煩惱,若蒙彌陀光明觸照的人,身心都感到無比的安樂;二、慈心作善,蒙佛光明觸照的人,心生慈悲,喜歡行善,拔苦與樂;三、身心清凈,蒙佛光明觸照的人,內心沒有污染,行為沒有罪惡,身心都很清凈安祥;四、智慧增長,蒙佛光明觸照的人,智慧大開,好像從大夢中醒來,頓見一切事物的事實真相。34聞名得忍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⑨諸深總持⑩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十方無量世界的一切眾生,一聽到我的名號,如果有人沒有證得永離生死之無生法忍,和諸深總持(如實知道萬法之實相)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1:在我們的這個娑婆世界修行,菩薩從初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要經過二大阿僧衹劫滿,登上八地,名為「不動地菩薩」,才算真正的證得無生法忍,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啊!又諸深總持,即人人本具之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空有不二之真如、實相、自性清凈心,如果在娑婆世界修行,那是要修滿三大阿僧祇劫,成了等覺菩薩,才算真正的證得,那就更加的不容易了。現在只要聽到阿彌陀佛名號,就可以得到無生法忍和諸深總持,那實在令人難以置信。須知:彌陀名號,是法界的本體,諸佛的德號,也就是我們佛性真如的名號。法界的本體和我們的佛性真如,本無生滅,即是「無生法忍」,具足萬德萬能,即是「諸深總持」。當你聽到彌陀名號,便反聞自性,這不就等於得到無生法忍和諸深總持嗎?但這要看你是不是直下承當了。附記2:至於聞佛名號之後,要多久才能得無生法忍和諸深總持呢?願文雖然沒有清楚說明,但我們不難知其梗概,大約的情形是:利根的人,一聞即得,如禪宗有些大德,往往只聽一句話,便能觸動靈機而明心見性一樣。其次是等往生極樂之後,得到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馬上亦能得到。再其次即如古德所說「彌陀名號,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畢竟不退。」也就是說,鈍根的人,聽了這一句彌陀聖號之後,如食小金剛,永世所不化,要等千萬劫後,才能因斯而獲得。附記3:一聞彌陀名號,即得無生法忍和諸深總持,這是就利根的行人說的,這種情形,正如禪宗的大德,往往一言相契,便能令人觸動靈機而開悟。例如:(一)二祖慧可問達摩祖師:「我的心很不安,請師父替我安心。」初祖說:「請把心拿來,我替你安。」心幻生幻滅,剎那不住,所以二祖過了半晌說:「我覓心了不可得。」初祖便說:「好!我已經替你安心了。」二祖即於言下大悟。(二)四祖道信到三祖僧璨處求道,說:「請和尚大發慈悲,教我解脫的法門。」三祖問:「誰縛你?」他說:「無人縛。」三祖說:「那何必再求解脫呢?」他也於言下大悟。禪宗有根性銳利的人,凈宗也有,君不見,有人一聞彌陀名號,即持名念佛,發願生西,這就是一個利根的人,所不同的是,修禪的人,講究證悟,明心見性;修凈的人,不求開悟,只求往生,因為:「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注釋①不可思議 不可以心思之,亦不可以口議之,是形容它微妙至極。②宮殿樓觀 「宮殿」是很堂皇的房屋,「樓觀」是有樓的屋子。③池流華樹 「池流」是有流水的池,「華樹」是有花的樹。④無量雜寶 指由無量的寶物合成。⑤嚴飾奇妙 指所莊嚴的飾物非常奇特微妙。⑥皆修佛行 都修佛之所行,即念佛。去來現在佛佛相念,沒有一佛不念佛,所以念佛名為「佛行」。⑦眾生之類 指九法界之一切眾生。佛教把一切有情分為十法界,即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其中除了佛法界,其他九法界都屬於眾生。⑧身心柔軟 身柔心軟,這是形容以慈悲的心來行善。⑨無生法忍 「無生法」即不生不滅、永恆常在之理法。「忍」是指對此理法能忍可、決定,亦即能體證,不再退墮的意思。合而言之,就是真實智慧安住在本無生滅的真如實相理體而不動,叫做「無生法忍」。《大智度論》說:「無生忍法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⑩總持 一般是指憶念所聞之法而不忘失的能力。若進一步分析,則有四種的總持:一、法總持,又名聞總持,即不忘失佛的教法;二、義總持,即能執持佛法的義理;三、咒總持,即菩薩依定而起咒,解除眾生的苦厄;四、忍總持,即能如實地把握萬法之實相。這裡所說的「諸深總持」,當指第四種而言。35女人往生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①,發菩提心,厭惡女身②。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十方無量諸佛世界中,有無量的女人,聽到我的名字,就很歡喜、深信和樂意往生我的世界,進而發菩提心,厭惡憂患重重的女身,此人命終之後,如果還是作女人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1:自有人類歷史以來,女人的痛苦總比男人多,不管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是如此,真是無可奈何!所以法藏比丘發願,世間的女人,如果她們厭惡多苦的女身,那麼只要她們發心念阿彌陀佛,發願求生極樂國,當因緣成熟時,就會由女身轉化成端正莊嚴的大丈夫身,往生極樂凈土,從此就永離痛苦,得到永恆的安樂。附記2:由於女身有種種的障礙,故佛說女身不得作佛,但佛也說,一切眾生,不分男女,皆有佛性,都有平等的成佛機會,那麼佛為什麼又說女身不得作佛呢?因為成佛的人,必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必須先轉女身為大丈夫身,才可以成佛。例如《法華經》說龍女成佛,當時也是先化成男子,然後才成佛的。其實不僅是女身不得成佛,就連男身亦不得成佛,而是大家一律要具足三十二種大丈夫相,才可以成佛的。所以佛教絕對平等,如果有人說佛教重男輕女,那是天大的冤枉。附記3:《智度論》說女人有六欲,叫做「女六欲」,即色慾、形貌欲、威儀欲、姿態欲、言語欲、細滑欲。這六欲是女人憂患重重的根源,也是修道的大障礙。所以如果有人覺得自己這個女身可厭、可惡,希望捨棄女身,只要如法修持,一心念佛,發願求生凈土,臨命終時,便可由女轉男。之所以如此,善導大師說:「乃由彌陀本願力故,女人稱佛名號,正命終時,即轉女身,得成男子,彌陀接手,菩薩投身,坐寶蓮上,隨佛往生。」附記4:釋迦佛因地修菩薩道時,積一大阿僧衹劫的勤修,始能漸離女身而得男身,可見女轉男身,實非易事。如今只須執持彌陀名號,便能蒙佛本願加持,轉女成男,往生極樂,如此殊勝的機緣,豈可錯過?36常修梵行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③,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十方無量世界的一切菩薩眾,聽到我的名字,至心念佛,求生極樂,壽終之後,必定往生,在極樂世界,常修梵行,一直到成佛。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1:「梵行」即是清凈無欲之行。易言之,斷除淫慾,叫做「梵行」,三界之中,欲界的眾生,有淫食二欲;色界的眾生,雖然尚有形色,但已經不是血肉之軀,已無淫食二欲,所以色界天又叫做「梵天」。附記2:在上面的「附記」里,我們曾經談過魔王,他本來是一個修禪修善的人,故能生天,只因不斷淫慾,故落魔道。他的事,可以作為一切修道者之殷鑒。附記3:念佛之人,放下萬緣,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至心念佛,就是「常行梵行」。37人天致敬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④,聞我名字,五體投地⑤,稽首作禮⑥,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⑦,莫不致敬⑧。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十方無量世界的眾生,一聽到我的名號,就很虔誠的五體投地的禮拜,並很歡喜地信佛念佛,求生西方,他們於現在生中,就能獲得天上與人間的人,致予無上的敬意。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1:《觀無量壽經》也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分陀利華,觀音勢至,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芬陀利華就是白蓮花,微妙香潔,人人愛戴。以之比喻念佛的人,就像白蓮花一樣,到處受人愛戴歡迎。而且觀音、勢至二大菩薩成為他的良師益友,遲早必定成佛作祖的。 附記2:本願很清楚地告訴世人,一個專修念佛的人,不須等到將來往生之後才能享受到念佛的利益,而是現在生中就能獲得其利益。這種利益太廣泛了,不勝枚舉,古德將之歸納為十種的利益,叫做「現生十種益」:一、冥眾護持益,即梵天、帝釋、四天王、龍神八部等護持行者;二、至德具足益,凡信仰彌陀而念佛的人,於現在世就已具足了無量的功德;三、轉惡成善益,既然具足了至德,則必轉三世之重惡,都成為菩提之善了;四、諸佛護念益,即十方恆河沙數之諸佛都護念行者;五、諸佛稱讚益,即諸佛都稱讚行者;六、心光照護益,佛由大慈悲心發出心光來照觸念佛的人;七、心多歡喜益,念佛的人如歡喜地的菩薩一樣,對未來成佛充滿信心而心常歡喜;八、知具報得益,念佛的人,既具足至德,獲大利益,便常懷報謝佛恩之意;九、常行大悲益,念佛的人輾轉相勸他人跟自己一樣的念佛,勸人念佛即叫做行大悲;十、入正定聚益,一定成佛之位叫做正定聚,又叫做不退位,念佛的人將來必定成佛,叫做入正定聚。◎注釋①歡喜信樂 心中充滿歡喜、深信和樂意念佛求生極樂。②厭惡女身 厭惡憂患重重的女身。③常修梵行 常修清凈無欲之行。「梵行」是指斷除淫慾。④諸天人民 指三界二十八天中之一切天上和人間的人。⑤五體投地 跪拜時,頭額和兩膝、兩肘都著地,這是佛教最恭敬的禮拜。⑥稽首作禮 叩頭至地的敬禮。⑦諸天世人 包括天上人間一切的人。⑧莫不致敬 無不向他致予敬意。38衣服隨念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①,如佛所贊②應法妙服③,自然在身。有求裁縫搗染浣濯④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的眾生,想要什麼樣的衣服,隨其意念立刻就有,像諸佛所讚歎的與了脫生死相應的妙服(袈裟),只要一想立刻就披在身上,而且好像量身訂製的一樣,不長不短,不寬不緊。如果還要用人工去剪裁縫紉,和染色洗濯的話,我就不成佛。 附記:世人為衣食勞碌終生,為了求取生活所需,挺而走險喪失生命者有之,不擇手段造作罪業者亦有之。法藏比丘,因此發願,要給往生他的佛國的大眾,人人都有衣食自然的快樂,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中,安心地用功辦道,早日成佛。我們今生有幸聽到佛號,如還不好好念佛,求生西方,簡直對不起自己,也辜負了阿彌陀佛之深恩啊!39受樂無染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⑤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的一切眾生,他們所享受的快樂,倘若不如漏盡比丘之阿羅漢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1:「漏盡比丘」是指小乘的阿羅漢,因阿羅漢已斷盡三界中之見思惑。凡夫因有見思惑,所以煩惱重重,猶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見思惑」即見惑和思惑,「見惑」者,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是屬於見解方面的迷惑,所以叫做「見惑」,它有88品,斷之即證小乘四果中之初果須陀洹;「思惑」者:貪、瞋、痴、慢、疑,是屬於思想上的迷惑錯誤,有81品,若連思惑也斷了,即證得小乘四果中之極果阿羅漢。見惑加思惑,就是所謂的「六根本煩惱」。煩惱與漏,同體異名,因為阿羅漢已斷六根本煩惱之見思惑,所以別名叫做「漏盡比丘」。附記2:娑婆世界的眾生,人人都有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天天都入色 、聲、香、味、觸、法之六塵,這叫做「六入」。六入之後,其心即不清凈,真性即受污染,由是起惑造業,因業受苦,永劫輪迴六道,無有出期。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得到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已經六根不入六塵,雖然極樂世界樣樣都美好,六根所對之境無一不是樂受,但是由於六根已不入六塵,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故極樂眾生,雖受諸樂,而無樂想,常在寂靜之中,所以說猶如「漏盡比丘」40見諸佛土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凈佛土⑥,應時如願⑦,於寶樹中⑧,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的一切菩薩,都能夠隨意地在七寶所成的寶樹之間,見到十方莊嚴清凈的諸佛國土,好像從明亮的鏡子里看到自己的面相一樣清楚。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在極樂世界的樹與樹之間,就能清楚地看到十方無量諸佛國土,這是《華嚴經》所說的「芥子納須彌」和「於一毫端現寶王剎」的境界,這也就是小能容大、一即是多的事事無礙境界。41諸根具足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⑨,諸根缺陋⑩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薩,只要聽到我的名號,雖不念佛和求生我的國土,我也一樣地加持他,令他生生世世六根具足,一直到他成佛為止。如果有人盲聾喑啞,四肢殘缺,或醜陋不堪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法藏比丘的這一個願,充分表現了佛教所說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他說只要你是菩薩,聽過我的名號,不管你有沒有念佛,也不管你有沒有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我都會加持你,令你獲得六根完具的利益。單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法藏比丘對眾生的關注之廣、慈悲之深。由此亦可見,佛教的菩薩,個個都是大慈大悲的,也唯有大慈大悲,才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42定中供佛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凈解脫三昧(11)。住是三昧(12),一發意頃(13),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14)。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薩,只要聽到我的名號,就能獲得清凈解脫三昧。雖住在這種三昧之中,然而一動念間,便能不失定意地供養十方無量諸佛。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佛教的行法,有難行道和易行道。難行道所說的「佛華嚴三昧」,和易行道所說的「念佛三昧」,都是本願所說的「清凈解脫三昧」。證得此三昧的人,已證得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清凈心和智慧,故能於一動念間,不失定意的去供養十方無量諸佛,這是地上菩薩的境界。地前菩薩所得的三昧,有定便無動,有動便無定。我們現在障深慧淺,雖聞彌陀名號,甚至念佛多年,亦不得這種殊勝利益,那不要緊,往生之後,肯定會有。◎注釋①隨念即至 一想就有的意思。②如佛所贊 如佛所讚歎的一樣。③應法妙服 按照律法之規定而穿的僧服,即袈裟。④裁縫搗染浣濯 「裁縫」是裁剪縫紉,「搗染」是染色,「洗濯」是用水洗去污垢。⑤漏盡比丘 阿羅漢的別名,因阿羅漢已斷盡一切的煩惱。漏就是煩惱的別稱。⑥嚴凈佛土 莊嚴清凈的佛世界。⑦應時如願 立刻就如他之所願。⑧於寶樹中 於七寶所合成的樹與樹中間。⑨至於得佛 一直到成佛。⑩諸根缺陋 「諸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缺」是指缺陷、不具足,「陋」是醜陋。(11)清凈解脫三昧 「清凈」是離一切之污染執著,「解脫」是離一切之煩惱束縛,「三昧」是正定。(12)住是三昧 安住在這種正定之中。(13)一發意頃 一動念之際。(14)不失定意 如如不動,常在定中的意思。43生尊貴家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①。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薩,只要聽到我的名號,生起歡喜心,雖然念佛,但沒有發願求生我的國土,在他壽終之後,也會生到尊貴之家去,做一個富貴的人。若不是這樣的話,我就不成佛。 附記1:這句阿彌陀佛名號,是萬德洪名,也是諸佛的德號,所以許多他方佛國的菩薩,一聽到佛名,有的得三昧智慧,有的得明心見性,有的得殊勝果報,有的得阿鞞跋致,起碼也會「生尊貴家」,做國王、大臣、轉輪王,乃至梵王、帝釋。附記2:我們平日雖念佛,但不發願生西,來生就會回來「生尊貴家」,做一個富貴的人,享受人間的榮華富貴。古人說:「富貴學道難」,今人也常說:「富貴令人墮落,權力令人腐敗」。這些都是實話,一點不假,但也有些例外的,像佛世時的給孤獨長者,他應用他的富貴,來幫助貧窮病苦的人,來興建衹園精舍,給佛講經說法,亦為當時的修道者提供一個修行辦道的地方。就在今時今日,也有許多的富貴中人,為社會、為佛教,出錢出力,不遺餘力。這些人就是本願所說的「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號,壽終之後,生尊貴家」的菩薩。如果他們不是前生曾經聽過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而種下善根的話,可能早就隨波逐流,跟一般的凡夫俗子一樣,不是囂張跋扈,就是紙醉金迷,酒池肉林,踏上墮落、腐敗之途了。附記3:生尊貴家,本是好事,但有些人,愈是富貴,造業愈多;但也有人,獲得富貴,利用富貴,造福人群。可見富貴一事,有如河水,既能載舟,亦能覆舟,看你如何駕馭了。44具足德本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②,修菩薩行,具足德本③。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薩,一聽到我的名號,立刻心生歡喜而念佛,同時也很樂意修習菩薩之六度萬行,自然就具足了一切功德的根本(能令人成佛的善根)。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大集經》說:「若人聞彌陀名號,歡喜踴躍,當知此人已於無量諸佛所,種諸善根。」本經後面也說:「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由此可見,一個人一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歡喜踴躍,這是證明他已於無量佛所種諸善根了,才會這樣。如果一個人不但聽到佛名,還看到這一本許多菩薩都沒有機會看到的《無量壽經》,那是說明你今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應當加倍努力,一句佛號念到底,並誠懇地發願生西,你就能夠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迴、出三界、生凈土、成佛道、作佛祖,這就是本願所說的「具足德本」。45住定見佛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④。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薩,只要聽到我的名號,隨即獲得普等三昧。然後就住在這種三昧之中,一直到他成佛,而且常在定中見到十方無量諸佛。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1:普等三昧,在《悲華經》叫做「遍至」,在《莊嚴經》叫做「普遍」,在《分陀利經》叫做「普至」,在《華嚴經》又叫做「佛華嚴」,名稱雖異,但所說的都是「念佛三昧」。得此三昧,則普見一切諸佛,普至一切佛土。附記2:什麼是「念佛三昧」呢?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叫做念佛三昧。而一心不亂,就是念佛時,心意專一而不散亂。念佛人念到沒有了見思惑,叫做「事一心不亂」;若念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時,叫做「理一心不亂」。要想普見一切諸佛,普至一切佛土,那就要修到「理一心不亂」的境界,才可以做到,那是地上菩薩的功夫了。附記3:修行佛法,要從高處、遠處著眼,要從低處、近處下手。理一心不亂雖然是我們的目標,但必先做好事一心不亂的功夫,要達到事一心不亂,又必須先有「功夫成片」的能耐,就是當煩惱起來時,一句佛號能把它壓下去的功夫。明代憨山大師教人念佛要:發乎心、 出乎口、入乎耳。意思就是:佛號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現在蘇州靈岩山寺的方丈明學老和尚說得更清楚,他說:自己念,自己聽。兩人的意思是一樣的,就是於念佛時,所念的每一句阿彌陀佛,每一個字,自己都要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家若能這樣照做,便不難做到「功夫成片」,乃至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46隨意聞法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⑤,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國中的菩薩,隨著各人的根性和志願,他想聽聞什麼佛法,就能聽到什麼佛法。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在極樂世界,不但阿彌陀佛親自為眾生說法,就連那裡的風聲、樹聲、水聲、鳥聲,情與無情,皆宣妙法,所說之法,聽在各人的耳里,正是自己所想要聽聞的佛法,這種事情,只有極樂世界才有,實在妙不可言!47得不退轉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⑥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薩,一聽到我的名號,如果現生沒有立刻獲得不退轉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1:依一般所說的「不退轉」,是指三不退,即一、位不退,指修行的位次不退,如小乘人證得初果須陀洹,就不會再退回凡夫位;二、行不退,行是指菩薩行,菩薩修六度萬行,不會再退回小乘行;三、念不退,是念念要圓成佛道,決不會再退回九法界。附記2:若依凈土宗所說的「不退轉」,是指四不退:一、位不退,帶業住生到極樂世界之凡聖同居土,在蓮花中化身之後,即永不退墮於三界六道之中;二、行不退,三界的見思惑即落,塵沙惑亦破,得生方便有餘土,進趨佛果,即永不退墮於同居土;三、念不退,破無明,顯法身,生實報莊嚴土,分證如來寂光,心心流入薩婆若海(即一切種智,亦即諸佛究竟圓滿之菩提);四、處不退,即往生西方凈土的人,永遠不會再退墮於穢土了。48得三法忍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⑦,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薩,一聽到我的名字,如果不立刻獲得音響忍、柔順忍和無生法忍之三種忍,和有人不能立刻獲得四不退的話,我就不成佛。附記1:以上47及48兩願所利益的對象,是十方那些久已修行的菩薩。法藏比丘見到許多修行人,雖歷劫修行,但時進時退,實在可憐,所以他發此願,加持他方世界一切菩薩們,若聞彌陀名號,就可以達到位不退,乃至行不退、念不退和處不退。附記2:本願所說的三種法忍,願文沒有列舉名稱,因此後人各有不同的說法,但多數人認為是指本經下文所提及的音響忍、柔順忍和無生法忍。這三種忍是初地至八地大菩薩所證的三種境界。現在只要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立刻就能證得,可見彌陀名號功德,實在不可思議啊!附記3:許多人讀了法藏比丘之48願,當讀到41至48願時,心中頗感困惑,因為願文說,我若成佛,他方世界一切菩薩,只要聽到我的名號,立刻就能獲得諸根具足、清凈解脫三昧、定中供佛、生尊貴處、具足德本、住定見佛、得不退轉、得三法忍等等,但許多人不但聞佛名號,甚至念佛幾十年,也不見得到這些利益,是否言過其實?這是因為沒有看清楚願文,才會有這樣的困惑。願文明明說「他方國土諸菩薩眾」,「他方國土」是指極樂世界以外之諸佛國土,這一點大家不會理解錯,問題是出在「諸菩薩眾」上面。須知,修行佛法的人,凡是能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又能作自利利他之行者,都可以叫他做菩薩,所以菩薩的範圍很廣。在大乘佛法中,自初信位至等覺,都叫菩薩,所以菩薩之間的果位、神通、智慧,差距很大。有的菩薩,將近成佛,有的菩薩,見惑尚未斷,簡直是凡夫。根據法藏比丘41至48願之願文來看,他所加持利益的對象,肯定是十方世界那些久已修行之菩薩,絕對不是像我們這些連見惑都未斷的凡夫。這些久已修行之菩薩,因在長期的修行中,時進時退,實可憐愍,法藏比丘這才發願要加持他們,讓他們一聽到萬德洪名,立刻迴光返照,而頓悟諸法實相。附記4:法藏比丘在老師世自在王佛面前,已具體地宣布他的48大願。根據隋代凈影寺慧遠法師的說法,法藏比丘的48願,可以分成三方面:一、攝法身願(包括12、13、17三願);二、攝凈土願(包括31、32兩願);三、攝眾生願(包括其餘之四十三個願)。從比例上來看,我們就不難發現,「攝受眾生」才是48願的主要內容。此亦顯示,法藏比丘之所以發願要建立極樂世界,目的純粹是為了救度眾生,他要一切眾生都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迴、出三界、生凈土、成佛道、作佛祖。人人都跟他一樣,將來成佛時,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樣樣皆無量、圓滿!古德說: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富貴!我們在此要補充兩句:念了無量壽經,才知彌陀偉大!附記5:有人批評說,此譯本48願中,獨缺最重要之「蓮華化生願」,所以不是善本。徧查現存五種原譯本(漢譯、吳譯、魏譯、唐譯、宋譯)中,只有吳譯在第二願末端有提到「……來生我國者,皆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長大」之句,其餘四譯皆無「蓮華化生」一願,就連日本望西樓了慧之《無量壽經鈔》亦無此願。不列為48願之一,決不等於往生者就不在蓮花之中化生,何況本譯本在談到三輩往生時,就清楚指出:「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彼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如果要說重要,帶業往生才是最重要,能帶業往生,才能蓮華化生,若不能帶業往生,如何蓮華化生?可是不但原譯本中沒有,就連後人新產品的「會集本」中也沒有「帶業往生」之願,沒有也不等於就不能帶業往生,九品往生者,無一不是帶業往生的。釋尊曾吩咐讀經或談論佛法要依「四依法」(即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看經若遇實有其事而無其文句者,依義不依語可矣,以免犯上有如本譯本無「蓮華化生願」,有人便下斷語說非善本之弊;或是以會集本來詆毀原譯本,那是很不應該的事。須知,原譯本乃依梵文而譯,梵文又依佛之所說,乃依阿難尊者之「如是我聞」,若說其非善本,那是對佛、對佛經、對譯者之一大不敬,實非智者之所為也。附記6:《無量壽經》的根本意趣就在48願,而48願中又以第18、 19、 20三願為最關緊要和實惠,古今大德譽之為「攝生三願」,因為第18願強調念佛可以往生,第19願強調發願可以往生,第20願強調迴向可以往生,此三願是一貫的,相輔相成的。此三願的願文,本譯本簡潔明晰,文約而義豐,詞暢而理圓;後人的會集本,竟將三願混淆,願文又繁複,實在令人莫明其妙。◎注釋①生尊貴家 生於尊貴之家,享受榮華富貴。②歡喜踴躍 很歡喜、很想參與。③具足德本 「德本」即善根,具足德本是指具足了一切能成佛的善根。④普等三昧 「普等」是普遍、平等,「三昧」是禪定。普等三昧是說修定者在禪定中能普見諸佛。⑤所欲聞法 所想要聽聞的佛法。⑥至不退轉 達到不退轉之地。⑦第一、第二、第三法忍 「法忍」是安住於道理而不動心。這裡所說的三法忍,簡稱三忍,即:一、音響忍,由聽到音響而悟解真理;二、柔順忍,心柔智順,對實相的道理很信順;三、無生法忍,安住於無生的法理,而不動心。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以偈頌曰:   (這是說法藏立誓以自勉)    佛再告訴阿難,就在法藏比丘對佛及一切大眾說出他心中的大願之後,為了策勵自己,隨即又以十一個偈頌來向佛及大眾宣誓,他一定要使他所發之願,一一實現。他的偈頌是:我建超世願①,必至無上道②,斯願③不滿足,誓不成正覺④。   (在其十一偈頌中,第1、2、3偈是法藏立誓務必願滿果滿。)   我(法藏比丘)已建立了超越一切世間的志願,誓要成就至高無上之佛道。這48大願如果不能圓滿實現,我決定不成佛。附記1:法藏比丘所發的48大願,乃集十方諸佛本願之大成,又以成佛之後的名號來普度眾生,這是諸佛所沒有的。同時他願求所要成就的佛,是超越十方一切諸佛的佛,所要成就的凈土,也是第一清凈的凈土,像這樣的願,可以說「曠古未有」,所以偈頌說:「我建超世願」。附記2:「願」是推動一切行持的內發力量,為了實現自己的心愿,人就會不顧生死、不畏艱難地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勇往直前,否則不因難而卻步或半途而廢者幾希。茲舉一個實例:中國唐朝之玄奘法師,到西天(印度)取經,途中涉800里流沙,糧水斷絕,幾至於死;但他為了實現西天取經的心愿,寧可向西方進一步而死,也不願向東方退一步而生,終於抵達目的地,完成了西行取經的壯舉,舉世共欽!附記3:這位法藏比丘,的確「高才勇哲」,他非常明白,要成佛一定要發大願,在發了大願之後,又一定要依願起行,使願行合一,才能使所發之願有實現的一天,所以他在發大願之後,又發誓來勉勵自己,誓要所發之願,一一實現。所謂「願為前導,誓為後鞭」,例如普賢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等等,那只是「願」,時空無盡,三業無倦地修行,那才是「誓」。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⑤,普濟⑥諸貧苦⑦,誓不成正覺。   我發大願之後,在無量劫的長時中,如果不做一切眾生的大施主,救濟他們的貧窮和困苦,我決定不成佛。附記:此偈所說的「普濟諸貧苦」之貧苦,不單是指一般所說的貧窮和困苦,它所說的「貧窮」主要是指眾生沒有福慧,「困苦」是指眾生未斷無明。沒有福慧,則永遠不能返璞歸真,超凡入聖;未斷無明,則永遠因惑造業,因業受苦。法藏比丘悲願無限,他發誓在無量的時空中,要做一切眾生的大施主,幫助一切眾生獲得福慧,斷除無明,如此襟懷,正如《華嚴經》所說:「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太偉大了!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正覺。   直到我成佛時,我那超越十方一切諸佛的名號,如果有人聽聞不到的話,我決定不成佛。附記: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通過十方諸佛的稱揚讚歎,沒有理由還有人聽聞不到,那些聽聞不到的人,因為障深慧淺,與佛無緣,是他自己充耳不聞罷了。有道是「佛不度無緣之人」,其實佛都是無緣大慈的,不是佛不度眾生,而是眾生不接受佛,奈何?如果還有其他的原因,那就是「八難」之所說了。八難者,八個見聞佛法有障礙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無想天、盲聾喑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此中地獄餓鬼畜生屬三惡道,因業障太重,很難見聞佛法;北俱盧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曉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脫死;無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裡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脫死;患了盲聾喑啞的人,自然見聞不到佛法;世智辯聰是世人仗著小聰明,不肯虛心修行,甚至還會毀謗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佛涅槃後,都見不到佛和聽不到佛法。離欲⑧深正念⑨,凈慧⑩修梵行(11),志求無上尊(12),為諸天人師。   (這一偈是誓修戒、定、慧三無漏學,以求功圓因圓。)   我要遠離一切世間的慾念,深入於正念之中,並以清凈的智慧來勤修上述之梵行。我立志要成就至高無上最尊貴的佛以自利,及成為一切人天之導師以利他。附記:偈文所說之「離欲」是指修戒,「深正念」是指修定,「凈慧」是指修慧,合而言之,就是修戒定慧三無漏學。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詮,能防止人們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惡業;定即禪定,經藏之所詮,能使人們靜慮澄心;慧即智慧,論藏之所詮,能使人們發現真理而斷愚痴。修此三學,可以由戒得定,由定發慧,最終獲得無漏道果,所以三學又名為「三無漏學」。此三學也是三乘出世聖道之總綱,亦即諸佛自利利他之三德的因,戒為斷德之因,定為恩德之因,慧為智德之因。法藏比丘立誓修因以感果,說明他不是徒發大願而已,而是坐言立行,一定要說到做到。◎注釋①超世願 超越一切世間的大願。這裡指不但超越聲聞、緣覺、菩薩,而且超過諸佛。②無上道 至高無上的成佛之道。③斯願 指法藏比丘所發的48大願。④成等覺 成為正等正覺的佛。⑤大施主 給予一切眾生究竟圓滿的財、法、無畏三種布施的人,叫做「大施主」。⑥普濟 普徧濟度一切眾生。⑦諸貧苦 一切的貧窮和困苦。⑧離欲 遠離一切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裡是指三無漏學之一的「戒學」。⑨深正念 指無上甚深的禪定。四禪八定是世間的禪定,出世間的禪定才叫做「深正念」。這裡是指三無漏學之一的「定學」。⑩凈慧 由清凈心而生的智慧,也就是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的中道慧。這裡是指三無漏學之一的「慧學」。(11)修梵行 是指修三無漏學。無漏則清凈,故名「梵行」。(12)無上尊 至高無上最尊貴的佛。 神力①演大光②,普照無際土③,消除三垢冥④,明濟⑤眾厄難⑥。   (此後3偈,都是誓以不思議身業及光明來求取成就佛之法身德)   我誓以神通之力,演放大光明,普徧地照耀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消除一切眾生因沒有真實智慧而生起的貪、瞋、痴三毒,及明智地濟拔一切眾生種種的疾苦和災難。附記1:由於前面有光明徧照十方願,所以法藏比丘再立此誓以求成就,其目的是要消除眾生的貪、瞋、痴三毒,及由貪、瞋、痴三毒而引起的種種痛苦和災難。附記2:所謂「貪、瞋、痴」,貪者貪愛五欲,瞋者瞋恚無忍,痴者愚痴無明。因此三者能毒害世人的身命和慧命,故又名「三毒」,這也是一切煩惱的根本。更可怕的是,貪為餓鬼因,瞋為地獄因,痴為畜生因。有了貪、瞋、痴之因,必墮落餓鬼、地獄、畜生之三惡道,一墮三惡道,萬劫不復矣。附記3:我們多生多世輪迴生死的根源,就是因為沒有智慧,起貪、瞋、痴,造諸惡業,於是在六道之中,輪來回去,從未停息。佛法以輪迴六道為大災難,以墮三途為大險厄。世人一遇禍患或災難,就會感到很痛苦。佛法說世人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而災難,佛法說有三災八難。三災又有小三災和大三災,小三災是住中劫時每一小劫所發生的饑饉、瘟疫、刀兵三災;大三災是到住劫壞時,所發生的火、水、風三災,整個小世界就淪於災劫而毀壞了。至於八難,屬於三途的難有三種,即地獄難、餓鬼難、畜生難;屬於人道的難有四種,即盲聾瘖啞難、世智辨聰難、佛前佛後難、北俱盧洲難;屬於天道的難有一種,即無想天難。法藏比丘因此發誓,他要消除一切眾生上述種種的痛苦和災難,難怪他成佛之後,家家戶戶都念「阿彌陀佛」,人人都以無比虔誠的心敬仰他、歸依他,希望得到他偉大的願力的加持,離苦得樂!開彼智慧眼⑦,滅此昏盲暗⑧,閉塞⑨諸惡道⑩,通達善趣門(11)。   我要開啟眾生自性本具之智慧與能力,滅除他們現有之昏庸糊塗、盲目執著和暗昧無知,亦即一面把眾生通往三惡道之途封閉塞住,另一方面又為眾生打開一條通往三善趣乃至決定成佛之門徑。附記1:這裡所說的「智慧眼」,乃指眾生本來就有的與佛完全一樣的智慧與能力,也叫做佛性。本師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時,立刻昭告世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妄想執著就是這裡所說的「昏盲暗」。到底「妄想執著」是什麼呢?「妄想」就是分別心,分別心就是吾人在心中不停地分別人我、是非、善惡、美醜、愛憎等等的妄念;至於「執著」,也是很多,但歸納起來只有兩種,一種是執著五蘊色身為我,叫做「我執」,另一種是不知萬法緣起性空,而執著其有實在的體用,叫做「法執」。佛經清楚地說:「我執不除,生煩惱障,障礙涅槃;法執不除,生所知障,障礙菩提。」煩惱障和所知障,總稱為「惑障」,眾生無始以來,即因惑而造業,因業而受苦,因苦又再起惑造業,好像惡性循環一般。像這樣,我們本具的佛性怎麼能夠顯現?我們又怎麼能夠成佛呢?諸佛出世的本懷,即欲教導世人如何去除這種「妄想執著」而成佛。易言之,即欲教導世人若怕苦須不造業,欲不造業就須把妄想執著之惑除掉。法藏比丘與佛一樣,他立誓要「開彼智慧眼,滅此昏盲暗」,也唯有這樣,才能使世人「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附記2:所謂「開彼智慧眼」,就是要幫助世人恢複本來就有的與佛一樣的智慧德能,也就是要幫助一切世人消除妄想執著,把本具之佛性毫無保留地顯露出來。佛法行者必須知道:佛性有如明月,妄想有如浮雲,雲開則月現,那是一定的道理。附記3:關於妄想,《楞伽經》有個比喻,它說:「譬如群鹿,為渴所逼,見陽焰時,而作水想,迷亂馳趣,不知非水。」這是說,世人愚痴無明,妄想執著,有如渴鹿見到陽焰(一種在炎陽底下所產生的水蒸氣,遠望似水),以為是水,拚命前奔,結果白忙一場。《大莊嚴經》也說:「想如陽焰」,以喻妄想之不實際。附記4:這裡順便抄錄一則關於「執著」的小故事,以讓讀者見微知著,明白執著的害處:唐代大臣魯直(一說是宋朝的孫君謨),長髯過胸,有美髯公之名,皇帝也很欣賞。有一天皇帝突然想到一個很奇怪的問題,特地叫魯直來問:「但不知愛卿睡時,須髯是置於棉被之內呢,還是放在棉被外面?」魯直當下一怔,不知如何回答,因為自己從來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當天回去,睡前就注意安頓自己的長髯了,哪知往日放在那裡都很自在,而今日放在棉被內也不是,放在棉被外也不是,真不知自己以往是如何安置它的。如是心煩意亂,一夜不能成眠。這個故事是說明,我們對任何事物,若不執著,便自由自在,一旦執著即自尋煩惱。功祚(12)成滿足,威曜(13)朗十方,日月戢重暉(14),天光(15)隱不現。   願我早日功德圓滿,威神和光明都無量無邊,朗照十方無量世界。日光只能照白晝,月光只能照黑夜,而我的身光卻晝夜常照。而且我的光明所到之處,天上的日光、月光和星光,全都隱沒而看不見了。附記:以上三偈,是法藏比丘立誓要以不思議身業及光明遍照之功德, 來求取成就佛之「法身德」。法身乃諸佛之本體,諸佛都是以常住不滅之法性為身的。為眾開法藏(16),廣施功德寶(17),常於大眾中,說法師子吼(18)。   (這一偈是誓以不思議口業來求取成就佛之解脫德)   我誓為一切眾生開示佛法之寶藏,此寶藏即是凈土念佛法門,我會將這個令人成就無量功德的法寶,廣泛地施予眾生,讓一切眾生,即生成佛。當我在大眾之中說此法門時,一定有如獅子作吼,大眾信受,外道降服。附記:法藏比丘立誓要經常在大眾中,演說佛法,供養眾生。佛經常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他這樣經常說法利益有情,就是以法供養一切佛,當功德圓滿時,就能成就佛果的「解脫德」,即遠離一切之系縛,不受後有,而得大自在。供養一切佛,具足眾德本(19),願慧(20)悉成滿,得為三界雄(21)。   (這最後二偈是誓以不思議意業來求取成就佛之般若德)   願我說法度生時,或供養一切諸佛時,做到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心中不留絲毫痕迹,這樣稱性而修,必能圓滿具足一切之功德善根;也使到我在前面所發之48願,以及我現在以智慧來立誓勉勵自己的偈頌所說的一切,悉皆圓滿成就,讓我得以成為三界中最雄猛的大丈夫的佛。附記1:菩薩修行,度眾生也好,供養佛也好,都要做到意業清凈。要意業清凈,必須「離一切相,修一切善。」要修一切善離一切相,又須在修行時以「三輪體空」作觀,例如修布施時,心中應起觀:能布施的我,接受布施的人,和我所布施之財、法及無畏,皆緣起性空,不執著我、人、施物之三輪相。古德有說:「風吹翠竹,風過而不留其聲;雁渡寒潭,雁過而不留其影。」修行任何佛法,都應如此,該做的就做,做了之後忘得乾乾淨淨,心中不留一點痕迹,這樣才能做到意業清凈。其實,做了善事,越不存於心,所得功德就越大,所謂「空得越多,得就越多,不空不得,越空越得。」這就是著名的《金剛經》所說的「無住生心」和「離相布施」的精華妙義。附記2:關於無住生心,應該做的就做,做了之後忘得乾乾淨淨,佛門有一個含義很深刻的故事如下:有一位道行很高的老和尚,帶著一個小沙彌回山去,途中遇到一個年輕女子,因天剛下過大雨,前面有一段路水深及膝,女子很想過去又過不去,顯得十分焦急。老和尚見此情狀,走向前去一抱,把女子抱到對面無水之處放下,繼續前進回山。小沙彌看在眼裡,耿耿於懷,認為老和尚的行為有違佛門清規,於是回到寺後,便問老和尚為何抱女人,老和尚十分慈祥地問小沙彌:「我已經把她放下了,難道你還抱著她?」 如佛無礙智(22),通達靡不照,願我功德力,等此最勝尊(23)。   願我證得和諸佛一樣自在無礙的智慧,對於諸法的性相、空有、因緣、果報、真俗等等,都能通達其事實真相,沒有不明白、不知道的。願我早日因圓果滿,其功德與樣樣都是最殊勝的佛一樣!◎注釋①神力 神通之力。②演大光 演放大光明。③無際土 無量無邊的國土。④三垢冥 「三垢」就是貪、瞋、痴,「冥」就是冥暗、無明、沒有真實的智慧。⑤明濟 明智的救濟。⑥眾厄難 種種的苦厄災難。⑦智慧眼 指眾生本來就有的與佛一樣的智慧與德能。⑧昏盲暗 「昏」是昏亂,「盲」是盲目,「暗」是暗昧無知。⑨閉塞 關閉塞住。⑩諸惡道 指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11)善趣門 指進入天、人、阿修羅三善趣之門,乃至往生西方,不退成佛。(12)功祚 功德與福德。功德能令人了生死、出三界;福德只能令人在此世間享受福報。(13)威曜 「威」指威神,「曜」指光明。(14)日月戢重暉 日光照白天,月光照晚上,不能晝夜都照的意思。「戢」收藏之義。(15)天光 天上之光,指日光、月光和星光。(16)開法藏 開示佛法之寶藏。(17)功德寶 指念佛法門能令人成就無量功德之法寶。(18)師子吼 獅子一吼,百獸懾伏。比喻佛金口所說之法,可使大眾信受,外道降服。(19)眾德本 一切功德的根本。(20)願慧 「願」是指前面所發的48願,「慧」這裡是指以智慧來勉勵自己。(21)三界雄 指佛,因佛是三界中最雄猛的大丈夫。(22)無礙智 指沒有障礙的佛智。(23)最勝尊 指樣樣都是最殊勝的佛。
推薦閱讀:

算命基本方法 白話八字(三)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一冊89)
《無量壽經》白話文--學佛網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22)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69)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