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觀的國家立場 11
06-16
主持人王多李小佳編者按正如每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每個國家也不能缺少屬於自己民族並被全體社會成員所共同認同的價值觀。在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貿易總量躍升全球第一的新的時代起點,與軟實力密切相關的價值觀建設被提上議事日程。去年底,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引發巨大社會關注。此前,十八大報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公民個人3個層面,用12個片語、24個字的組合式表達方式,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準確理解才能正確踐行。從今天起,本報推出12位滬上名家對核心價值觀12個片語的逐個闡釋,本期首先推出國家層面的核心價值觀解讀,與讀者共同分享。「富強」何以居首位陳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個字,12個片語,第一個片語就是國家層面的價值取向——富強。為什麼是富強?這是因為,「富」是民之本,「強」是國之基。沒有富強,就失去了討論其他一切問題的基礎。中國目前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富強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追求富強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前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人民的信念體系和精神支柱,但是,它必須建立在豐厚的物質支撐的基礎之上。一個被廣大人民群眾認同和踐行的價值觀,不可能和落後、貧瘠相聯繫。也就是說,唯有將富強作為價值觀的「首善」,才有可能在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的層面共同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才有可能讓它體現在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什麼是富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富強」,應是民富國強的縮略或簡寫。中國現在是一個大國,但還不是強國。一旦中國成為強國,民富就是題中應有之義。民富國強的邏輯,是且只能是,民富才能國強;沒有民富的國強,需要加上引號,也不可能持續。經濟學分析也驗證了一句民間俗語「小河有水大河滿」的道理。所謂「大河有水小河滿」,不僅不符合常識,而且欲為之將得不償失。富強需要一國有較大規模的GDP和較高水平的人均GDP,並保持它們的持續增長,但富強有著遠比GDP豐富的內容,GDP和人均GDP只是其中兩個必要條件。富強更需要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效率和質量,更需要通過有效率、有質量的增長和發展,在全面增進國力的同時,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和福利。如何實現富強?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富強夢。早年,曾有國家依憑掠奪,為它們的富強增加了並不光彩的籌碼。然而,這終不能持久。富強最終要靠一個國家的人民矢志不渝、艱苦奮鬥來實現。未來,我們將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獲得和釋放追求富強的新動力。新動力將來自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模式創新;新動力將產生於結構調整、優化和升級;新動力將內生於市場經濟主體,進而推動經濟的自主增長。唯有這種自主的增長才與追求富強的進程互動,而外部刺激充其量只能穩定增長。金融危機告訴我們,過度的外部刺激將造成泡沫泛濫,投機盛行和分配扭曲,進而造成虛假繁榮,與富強漸行漸遠。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走出一條綠色、高效、可持續的追求富強的新路子,應成為全國上下的共識。(作者繫上海交通大學經濟學院執行院長、教授)「民主」不是西方的專利桑玉成談到民主,或許有人會說,民主不是西方的專利嗎?為什麼民主寫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一種誤解。對人類政治生活來說,民主從來就是一個最高價值,一個能夠得到最大多數社會成員認同的政治理想,是近代以來幾乎所有國家建設所追求的政治目標。作為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誌性文獻,《共產黨宣言》莊嚴宣告,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近年來黨的文獻同樣對民主的價值給予了充分關注和弘揚。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共產黨人一向以民主為己任。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指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黨的十八大又一次強調,人民民主是我們始終高揚的光輝旗幟。人民民主對於社會主義來說,是一種須臾不能分離的特徵。人民民主之所以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之所以是我們黨始終高揚的光輝旗幟,主要是因為:民主不僅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義,而且更是社會主義的國家形象,甚至還是社會主義區別於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徵。當然,社會主義的實踐過程本身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也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具有「生命」意義的民主始終處在一個不成熟的狀態。或許,正是因此,社會主義才只能說處於初級階段;反之亦然,也正是由於社會主義處於初級階段,其具有「生命」意義的民主也就還處於成長過程之中,需要我們為其不斷完善而努力。回想起來,建國後我們對民主的認識大致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開始有一個近乎於「完成式」的認識。後來,改革開放,國門打開,我們對民主的認識更加深刻。一方面注意到,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政治雖然本質上虛偽,但在技術層面上也有很多值得學習之處。另一方面,認識到我國仍處在民主建設的進程中。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還擺脫不了思想禁錮,很多人對民主問題仍不敢談論,對民主仍有很多誤解。在這個問題上,鄧小平同志無疑是思想解放的偉大先驅,他果敢地提出制度是帶有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穩定性的問題的重要論斷,強調要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實現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提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從黨的文獻中可以看出,我們對民主的價值和意義從來就具有高度共識,現在也應當跳出「民主是西方專利」的思想誤區。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更好地通過扎紮實實的制度設計和方案設計,富有成效地推進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更好地發展社會主義事業,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作者系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文明」的國家實踐何錫蓉現代化是一個世界現象和國際潮流,中國也正行進在現代化的征途中。我們的目標是:到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文明,作為國家層面的核心價值觀,赫然位列於現代化目標的描述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現代化的深刻認識。過去,人們常將現代化與文明相等同,似乎現代化就是文明,現代化的實現就是文明的勝利。世界現代化進程一般分為兩個階段,即農業經濟、農業社會向工業經濟、工業社會的轉變;工業經濟、工業社會向知識經濟、知識社會的轉變,並相應有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知識文明等稱謂。然而,從世界現代化發展過程看,文明的進展並不總是線性的:首先是發展的方式並不總是那麼文明,甚至有的是反文明的。發端於西方的現代化,伴隨著資源掠奪、向外擴張、四處殖民、糟蹋文明。而非西方國家無論是自我拯救還是反抗外侵,採取的都是走向現代化,而且大多是「以西為師」的現代化。其次從文化特徵看,現代化呈現的是與傳統的斷裂,有時甚至是向傳統文化開戰,輕視或者拋棄傳統,對此,中國有過深刻的教訓。第三,在現代化目標設計上,主要是對現代化外部特徵的強調,如人口規模、GDP指數、成人識字率、城市化規模等,而缺乏包括現代化動力機制的人的精神因素、現代化質量因素等作為歷史傳承和時代創新相結合的現代文明指標體系。我國在現代化過程中也在逐步實踐,並不斷完善對現代化內涵的認識,從解放初期提出的四個現代化(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到改革開放初期的「一個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到上世紀80年代的兩個文明建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到十六大提出三大文明建設(物質、政治、精神),再到十七大提出「四位一體」(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以及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到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強調文明領域的擴展、文明在人文精神建設方面的加重,不是說現代化就是文明,也不是說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對立,而在於著重指出,現代化過程要注重對文明的重拾和重建。如果說,過去的現代化目標在國家層面更注重作為富裕的經濟指標,如今,將文明作為國家層面的核心價值觀,更加明確了國家層面的現代文明,應當是包括國家所有財富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和人的文明的總和。如果經過努力最終實現,也將是對「西式現代化」的一種超越。(作者繫上海社科院哲學所副所長)「和諧」的三對關係楊雄近一段時間,國內出了不少社會戾氣之事件,如辱醫殺醫案件、網路對罵事件等。此背景下,尤其要強調和諧的價值理念。和諧是指事物之間配合得適當和勻稱,組合得恰當協調。從哲學角度看,和諧是對立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具體、動態、相對、辯證的統一,是不同事物之間相輔相成、互助合作、共同發展的關係,這是辯證唯物主義和諧觀的基本觀點。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和諧,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和實生物」的繼承,也是關注民生、注重公平的和諧,是發展中的和諧,更是民主法制保障下的和諧。和諧是國家層麵價值觀中特別富有中華文化基因特色的,中華文化歷經幾千年繁盛不衰,崇尚「和諧」價值觀是重要原因。當前,在培育踐行和諧價值觀的過程中,須處理好三對關係:即和諧與差異、和諧與競爭、和諧與法治的關係。和諧與差異的關係。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而不同,是社會事物和社會關係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也是人們處世行事應該遵循的準則,它是滲透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的重要文化精神。它給人的啟示是: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衝突。尤其在當今多樣化的社會裡,要承認差異,包容差異,尊重差異,不能用整齊劃一的、絕對化的思想看待事物。要在眾多不同因素的對立中把握統一,在彼此相互依存中「求同存異」,保持社會結構的差別共存、共生共榮。和諧與競爭的關係。當前城市要發展,市場要繁榮,和諧與競爭一個都不能少。如果說競爭為市場注入了活力,和諧則是持續保持活力的根本。和諧需要一種尊重,需要一種誠信,需要一種生態平衡,不講規則的沒有底線的競爭只能抑制市場的良性發展。急功近利,殺雞取卵,不講誠信,虛假承諾,這些都是與和諧文化相悖的。和諧競爭不是不競爭,而是要學會在公平中講競爭,在競爭中求和諧。和諧與法治的關係。一個和諧、善治的社會,理應既是民主自由的社會,又是崇尚法治的社會。即保證個性自由、維護合法利益應成為國家治理追求的價值目標。其中,特別需要強調沒有健全的法制也無從建立和諧社會。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總體上社會是進步、和諧的,但也存在許多不和諧的因素。強調法治加善治,旨在限制、消除這些不和諧的東西、不和諧的現象,以保障公民正常、合法的權益。為此,要樹立敬畏法律、遵紀守法的社會風氣,以達到總體上社會和諧的價值目標。(作者繫上海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研究員)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姚建宗:中國法律哲學的立場和使命 ——評鄧正來教授《中國法學向何處去》 | 書屋
※幸福的家庭,老公的立場很重要!
※沒有成見,不設立場
※中國軍委副主席三駁哈格爾 對美方立場表達不滿
※也談國學研究的態度立場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