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財務中的幾個數字定律
2011年年中的時候,全球著名的市場調查機構IPSOS發布了一篇《中國家庭理財調查報告》,報告中分析了中國家庭的理財現狀:如果有十個家庭在那裡,其中有六個家庭正在理財,剩下兩個家庭堅決反對理財,就願意把錢存銀行,還有兩個家庭正在猶豫,要不要把錢拿去理財。之所以有高達40%的家庭對理財抱有反對或者遲疑的態度,根本原因只有一個——他們不知道怎樣去理財。或者不敢嘗試,或者雖然嘗試,但因為沒有掌握正確的理財方法導致投資虧損,於是覺得理財是騙人的,避而遠之。理財的核心其實只有兩個,一是要有理財的態度。比如之前講的,要精打細算,要懂得把握當下生活舒適度和未來生活安全性的平衡,就是要「會花錢」;其次,就是要懂得理財的一些基本知識和技巧,能把它運用到自己的具體情況裡面。財富規劃其實是個很個性化的事情,每個家庭的收入情況不一樣、性格千差萬別、可以開發的資源不同,這些都決定了你的理財方式跟別的家庭不盡相同。但是所有的家庭理財也有一些共性的東西,比如說理財的一些基本原則。這些基本原則雖然可能很簡單,但是它是已經被無數人證實過的行之有效的基本財富處理方式。所以掌握這些原則,即使沒有更多的理財動作,你也能讓家庭財富穩定,抗風險能力也會較之其他家庭更高。4321原則所謂4321,就是說我們可以把家庭的收入分成四份,比例分別為40%、30%、20%和10%,把這些錢分別用於投資、基礎生活開銷、機動備用金,以及保險和儲蓄。這種劃分理論比較像我們開始提到的理財金字塔,只是把風險投資和穩妥投資合併成為40%,剩下的60%分散成為了基礎生活開銷、備用金以及保險、儲蓄。相比於理財金字塔,4321的劃分原則更容易操作。但是有一個缺陷,就是針對的人群一般是每月盈餘在5000元以上的,這樣意義會比較大一些。比如你可以拿2000元去進行基金定投、股票,或者其他投資項目,剩下的3000元分散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但如果收入只有兩三千,或者儘管收入很高,日常開支也很高,算下來盈餘不多,4321的法則就不適用了。你總不至於每個月只給自己留六七百的生活開支吧?所以上述比例只是參考,如果月盈餘不多,那麼還是應該在削減彈性支出和儲蓄上多下功夫,投資的錢少一些,但是著重傾向於高風險投資,這樣才會在最大限度地保證家庭總體穩定的情況下盡量博得最大收益。80法則所謂80法則是理財投資中常常會提到的一個法則,意思就是放在高風險投資產品裡面的資產不要超過80減去你的年齡數。比如說你今年30歲,包括存款在內的現金資產有20萬,按照80法則,你放在高風險投資裡面的資產不可以超過50%,也就是10萬。而到了50歲,你的現金資產有200萬,那麼也只能放30%,也就是60萬在高風險投資中。80法則的目的很明顯,其實就是強調了年齡和風險投資之間的關係——年齡越大,就越要減少高風險項目的投資比例,從收益的追求轉向本金的保障。雙十定律雙十定律的規劃對象主要是保險。所謂雙十,就是指保險額度應該為10年的家庭年收入,而保費的支出應該為家庭年收入的10%。打個比方,你目前的家庭年收入是10萬,那麼購買的意外、醫療、財產等保險的總保額應該在100萬左右,而保費不能超過一萬。這樣做的好處在於你可以用最少的錢去獲得足夠多的保障。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降低保額甚至只買社保來控制保費開支,然而這樣的結果則是一旦出現意外情況,你辛苦積累的財產可能因為風險瞬間消亡。「不過三」定律所謂「不過三」定律,意思就是房貸的負擔不要超過家庭月收入的30%。比如你家庭月收入是1.5萬,那麼房貸最好不要超過5000元。而關於如何減少房貸壓力的問題,我們下一章會專門進行討論。72法則這可能是很多人都聽說過的一個理財法則。所謂72法則,其實是關於複利計算的。打個比方,你有10萬元投入到一個理財收益為7%的項目裡面,按照一般人的概念,一年收益7000元而已,如果按照這個速度,資產翻倍大概需要14年的樣子。事實上果真如此嗎?如果你把每年的收益也投資進去,讓這筆錢也產生收益,收益的收益繼續產生新的收益,如此累積就有了複利,也就是過去常說的「利滾利」。而按照72法則來計算,用72除以收益的百分值7,實際上大概只需要10年就可以實現資產翻番的目標。72法則的意義在於幫我們意識到了複利的價值。而且很容易計算自己資產翻倍的時間。比如你有100萬去做12%收益的理財產品,只需要6年就可以讓自己的資產變成200萬。如果持續保持這個收益,從100萬到資產上千萬,只需要不到20年。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72法則來估算高通脹下資產的貶值速度——假設當下的通脹率是3.5%,用72除以3.5,結果是20.4,意思就是你現在100萬的資產,到了20.4年以後,只能買到現在50萬就能買到的東西了。其實無論哪種法則或者定律,都只是給我們設立了一個簡單的框架。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財,出問題的幾率不大,不過要想獲得收益的穩定保障,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分析家庭個性,制定自己專屬的收支和理財計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