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怎樣才算是「合理的懲罰」?

做父母的,最不負責任的表現,莫過於用一句「時代改變了」,便把教養的責任推卸掉。時代改變,教養的目標並沒有變,除非慈、孝、友、恭不屬於「我們家」的價值範圍,否則不可以因為「別人都放棄了」,便輕易改變「我們家」的價值觀。

—— 引言

曾教授講家庭教育:

第五講 怎樣採取適當的管教方法

《三字經》說得很清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聖經》也寫得十分明白:

不受管教的孩子,有如私生子。

父母管教子女,原本是天經地義的事,

然而稍為不慎,就會落得虐待兒童的罪名。

因為孩子是上天所託付給父母的,

父母施以適度管教,才不辜負上天的美意。

教子要趁早,一個人的發展,幼年時期是奠定基礎的重要階段。三歲看大,六歲看老,六歲以前就要好好教養,什麼習慣、語言、技能、思想、態度、情緒,都要在這個時期打好基礎。父母疼愛子女,必須愛之以道,既不可溺愛,也不能偏愛。父母對子女的要求,總是給予滿足,完全放縱而不加以限制,叫做溺愛,把子女寵成大少爺、大小姐,甚至嬌生慣養,成為小皇帝,長大以後,既嬌縱又懶惰,必然成為廢人一個,豈不是害了子女?父母重男輕女,或者在子女當中,特別喜歡哪一個,叫做偏愛。於是遭受冷落的子女,心靈上受到很大的傷害,而受到偏愛的子女,同樣平日養成很多壞習慣,也受到很大的傷害。

可見愛的教育,也需要講求方法。管教的方法正確,效果才會優良,方法不正確,效果不可能良好。

最使父母內心不安的,其實就是到底要用什麼方式來管教子女,才算合理?尤其是聽到兒童心理學家的主張,認為父母絕對不可以打孩子,那糟糕了,不是不打不成器嗎?怎麼忽然又說不能打呢?

我們好像一想到管教方法,馬上就會想起該不該打的問題。其實,該不該不成問題,答案十分簡單,應該打就要打,不應該打當然不可以打,根本不成問題,也就是我們不必去講可以打或不可以打。我們應該研究的是,為什麼打,如何打才有效。

沒有人會贊成打罵教育,但是完全不打,禁止打罵,恐怕也不是最好的管教方法。

不錯,一昧打罵只能造成子女精神上的恐懼和懷恨,巴不得躲得遠遠的,父母還能教他什麼,管他什麼?愛的教育,才能夠抓住子女的心,但是,我們並不反對偶爾打打子女的手心。因為必要時讓子女嘗到一些苦楚,會幫助他記住要時時管好他自己。

手心以外,其他的部位是不能打的,盛氣之下,亂打一通,萬一造成傷害,可能會後悔一輩子。打頭、賞他一巴掌、打屁股,都不要嘗試,以免父母自己養成壞習慣。

管教的目標,通常擺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而這些都是互動的,並不像一般人所說是固定的,時代變遷,只能說慈、孝、友、恭的內涵變動,並不能說從此變得不需要慈孝友恭了。

做父母的,最不負責任的表現,莫過於用一句「時代改變了」,便把教養的責任推卸掉。時代改變,教養的目標並沒有變,除非慈、孝、友、恭不屬於「我們家」的價值範圍,否則不可以因為「別人都放棄了」,便輕易改變「我們家」的價值觀。

家風是要傳下去才叫做家風,一旦傳不下去,家風隨時可能消失不見。代代相傳,必須每一代的人都擔負起「傳承」的責任。到了哪一代中斷掉,這一代的人應該覺得慚愧,對不起祖先啊!

一提起管教,父母就會相當困惑,常常自己問自己,甚至於有時候也會問人家:「我是不是太嚴格了,我是不是太放任了?」好像父母管教子女,不是太嚴格,便是太放任,很不容易找到中庸之道。

管教太嚴格。容易造成畏縮、內向的孩子,他們在行為上比較順從、小心,依賴性也比較強。管教太放任,容易造成不受拘束的孩子,在行為上比較隨便、大意,獨立性也比較強,好像愛怎麼樣就要怎樣。

歐美社會比較鼓勵自由、獨立,沒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膽小、依賴,所以多半主張自由放任的管教方式。雖然有學者極力為歐美辯護,但是實際比較起來,中國父母更加警惕,萬一管教不力,孩子就會變成報仇來的,非常可怕,所以大多管得嚴格一些,認為不琢磨不能成器。

最近有一個非常顯著的傾向,就是小孩子的禮貌和規矩愈來愈差,愈來愈沒大沒小,證明我們的社會愈來愈西化,也可以說父母愈來愈個人主義,只顧自己而不管教子女。這種現象,值得我們警惕,更值得我們改善。

請各位想想看,父母管教子女,要遵守哪些原則?依據這些原則,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運用什麼樣的方法?

思考之後,請先把下列問題的答案寫下來,然後再接下去,看看應該怎麼辦比較合理?

(1)父母管教子女,應該遵守哪些原則?

(2)依據這些原則,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

(3)依據這些原則,最好運用什麼樣的方法?

此文章選自曾仕強教授與劉君政教授的合著《現代父母寶典——教養子女十講》。


推薦閱讀:

曾仕強 易經筆錄
曾仕強:給子孫最好的福報是什麼?做到這點,子孫就會因你而得福
曾仕強:《周易的奧秘》十四講
曾仕強:孔子的人生之卦

TAG:懲罰 | 曾仕強 | 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