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嘉:從問題出發,如何讓政治經濟學作出正確的回答(中)
上一節是擺事實,擺問題,本節應講研究思考分析問題的思路在哪裡?政治經濟學是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論分析,馬克思的《資本論》所闡述的政治經濟學原理,不同於此前和此後的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馬克思在1873年《資本論》第二版的跋中指出,資本主義一次又一次的經濟危機,「科學的資產階級經濟學之喪鐘已經敲起來了,從此以往成為問題的,已經不是這個理論還是那個理論合於真理的問題,只是它於資本有益還是有害,便利還是不便利,違背警章還是不違背警章的問題。超利害關係的研究沒有了,代替的是領津貼的論難和攻擊。無拘束的科學研究沒有了,代替的東西是辯護論者的歪曲的良心和邪惡的意圖。」反之,馬克思的《資本論》是對資本主義敲起喪鐘的政治經濟學。恩格斯在1886年的英譯《資本論》第一卷編者序中,已經明確指出:「在大陸(歐洲)方面,《資本論》常常被稱為工人階級的聖經。」正是由於這一屬性,我們搞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只能從馬克思主義的《資本論》出發,一切資產階級經濟學,無論是新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還是凱恩斯主義,都只是危機發生時以資本為中心的一時應急的措施,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在數量上進行調整以緩解矛盾,故都還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臨時性措施。
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只能是從客觀實際出發,採取分析的方法和辯證的方法,這一點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版跋文中便講到當時有一位布洛克先生在文章中說:「他發現我的方法是分析的,並且說:"由這個著作,馬克思要算在最有分析能力的頭腦中間了。』還有德國的評論家寫了一篇專門討論《資本論》方法論的文章,說我研究的方法,嚴格意義的是實在論,但敘述方法不幸是德意志的辯證法。」這個實在論,實際上就是唯物論,從世界的客觀存在出發。這個「辯證法」已不是當年黑格爾頭腳倒置的辯證法,說到底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就是唯物辯證法。他還說:「馬克思把社會的運動,看為是一個自然出現的過程,支配它的法則,不僅和人的意志、意識和意圖是獨立的,卻寧說是決定人的意志、意識和意圖的。」換一句話說是人的客觀存在決定人的意識。他還講到馬克思,「發現他從事來研究的現象的法則,不僅是那種在各種現象具有一定完成的形態,並且保持一種聯繫的限度內支配著各種現象的法則。」還說:「現象之變化的法則,發展的法則,由一形態到他一形態,由一種聯繫的次序,到另一種聯繫的次序的推移的法則。」這些話概括地說,那就是馬克思在研究政治經濟現象時,善於發現事物互相聯繫的法則,和事物從一種形態發展到另一種形態的內在的必然性,發展的動力來自事物內部的運動。從政治經濟學方法論的視角,對現實經濟問題的分析,要從實際出發,找到其中矛盾關係,從而找到問題的癥結。舉例來說,我們目前的「四降一升」的問題集中起來,便是「過剩」,而矛盾的另一端便是貧富兩極分化,貧的一端不是沒有需求,而是沒有支付能力。那麼從生產、流通、分配、需求四個環節講,究竟是哪個環節上有問題?是生產的問題,還是流通領域的問題,或是分配上的問題?問題之間是怎樣一種相互關係?出現這種矛盾現象的原因在哪裡?能否從問題出發,層層深入,從而找到問題的癥結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呢?
馬克思還講到研究的方法與說明的方法之區別,「研究必須搜集豐富的材料,分析它不同的發展形態,並探尋其各種形態的內部聯繫,不先完成這種工作便不能對於現實的運動有適當的說明。」這是指對客觀事物進行研究和思考的過程。當我們來說明這個事物的發展過程時,那它「只能觀念地反映出來,看起來我們就好像是先驗地處理這一結構了。」換一句話說,對事物內在聯繫及其發展趨勢作說明時,則應該有一個充分的論點來統率說明事物的全過程。簡單的概括,在研究的過程,只能是論從史出。充分佔有材料,研究和思考事物各種現象的內在聯繫及其演化發展的趨勢,有了初步結果以後來表達研究的全部成果時,便只能史從論出,以論點來統率歷史的敘述,這個觀念其實不過是在人的頭腦中變化和變形了的物質。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本質上是一個哲學上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政治經濟學與哲學的關係又是互相溝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沒有相應的哲學觀念,便做不好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和闡釋。
我們不妨先考察一下,社會生活中生產、交換、分配、消費這四個環節之間是如何運行的。資本主義作為一個社會生產形態,它運行的過程,無非是生產、交換、分配、消費這四個環節,生產表現為起點,消費表現為終點,分配和交換則表現為中間環節。在資本主義運行過程中,生產是一般,分配和交換中相關方的關係表現為特殊,而消費則是個別,這三者聯繫在一起,不可分割。從運行的過程看,生產是起點,消費是終點。在生產上作為要素出現的是土地、勞動、資本,在分配上出現的則是地租、工資、利息、利潤。從交換的過程看,一切都是以商品的面目出現,貨幣則是商品交換的媒介。資本既是生產的要素,又是決定分配的因素,而利潤、利息、地租都是資本增殖的一種形式。交換是通過商品的形式來實現,生產要通過勞動來實現,勞動又分為必要勞動與剩餘勞動,資本的增殖是通過剩餘勞動來實現。生產、交換、分配、流通、消費的過程是一個矛盾運動的過程,從分配領域講,工資與利潤是對立的,利潤、利息、地租之間又是有矛盾的。在工資與利潤的背後,是資本與勞動的對立,是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之間的對立。交換是在市場實現,而市場上的供需雙方又是矛盾運動的過程,市場因此往往出現失效,那就是危機,資本主義的危機,最直觀的形式,便是市場的供求關係失衡,危機也就是供求失衡的現象,是什麼因素在調節著市場的供求關係,是資本對利潤的追逐,從危機這一現象說明市場在供給方對資源的配置不是萬能的,危機首先出現在流通領域,市場的腸梗阻會使整個生產過程出現各種問題。反過來說,對資本而言,對市場的佔有和再分割,往往是生命線,列強之間的戰爭背後,實際上是對市場的佔有和控制。自由貿易從理論上講,它是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積極作用,然而從整個國際貿易實際狀況看,在國際貿易中反覆出現的貿易保護主義和自由貿易的訴求,都有各國訴求自身利益的背景。在國內貿易上,地方保護主義還不就是地方自身利益的訴求。這也要具體分析,這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的一面,不能一刀切。這要看其在什麼情況下,保護的是什麼,保護什麼人的利益。處理的方式,也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再說,市場兢爭奉行的原則是強者勝,其必然是叢林法則的弱肉強食,農產品市場化的結果,受損的是小農經濟。故市場的合理配置資源的作用,只能是一個理想的狀態,其實際作用,則要根據市場現有的狀態進行分析。
那麼在市場問題上所表現的各種矛盾最早就蘊藏在商品內部,這個矛盾是從微觀貫穿到宏觀運行的始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便是從微觀出發,從市場經濟的細胞商品所蘊含的內在矛盾出發,他從商品自身的價值與使用價值的二重性開始,從微觀到宏觀展開整個資本主義的矛盾。商品作為使用價值,它首先是異質的,但作為交換價值,它只能是同質而異量的,不包含此商品任何實用價值原子。這個交換價值的異量,實質上便是商品所包含的價值的異量,它是同質異量的價值,在市場商品交換的過程中,又是二重性的,那就是價格與價值,而價格則隨著商品的供需雙方的博弈,使價格以價值為樞紐,讓價格圍繞價值中樞上下波動。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這個勞動也具有雙重的矛盾性格,即具體勞動和抽象的人類勞動,前者產生使用價值,後者產生價值或交換價值。那麼體現在商品上的每一個人的勞動表現為價值的只能是生產這類商品的必要勞動,但生產上的必要勞動時間則是隨勞動生產力的變化而變化。一個商品的價值量,與實現在其內的勞動量成正比例,與實現在其內的勞動生產力水平成反比例,這是雙重的,而勞動生產的效率,又取決於多種因素,有勞動者熟練的平均程度,科學及其技術應用的發展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範圍及作用能力和各種自然資源的狀況。這是從商品的價值視角講,若從商品的使用價值講,那麼對生產者而言,他生產的使用價值是對別人有用的使用價值,或者是社會有用的使用價值,對生產者本人來講,一般是不存在使用價值的需要。故商品內所包含的勞動,從使用價值的關係看,只是從質的方面考察,就其中的價值量來看,商品所包含的勞動,是只從量的方面考察。表現在商品內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內在對立,或矛盾的關係,它必須由二個不同商品的交換過程才能顯示出來,換一句話說,商品內部之價值與使用價值的對立,只有通過外部二種不同商品的交換關係才能顯示出來。商品交換過程中,有一種商品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形態出現,一旦它附著在某一特種商品的自然形態上,這個特種形態的商品便成為貨幣。有一種商品,曾在歷史上奪取到優先位置,那就是黃金,它就成為商品交換的媒介物。貨幣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具有雙重的功能,當作人類勞動之社會體化物,它是價值尺度,當作金屬重量來看,它是價格標度,那就是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中間物,它既具有價值尺度,也具有價格標度的功能。貨幣在流通過程中還具有流通手段的功能,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運動,實際上又是商品自身運動的形態,而這種形態的運動,也必然反映在貨幣的流通上。故在市場上商品流通的運動過程,必藉助於貨幣流通上表現其存在,在貨幣流通的速度上,也必然表現為商品形態變化的速度,而貨幣流通數量由等待流通商品的總量與貨幣流通的平均速度決定。貨幣不僅是商品交換過程中的流通手段,它還是人們的貯藏手段以及交易過程中的支付手段。貨幣從支付手段的功能,還可以派生出信用貨幣的功能,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越是發展,那麼積疊一定的貨幣以應對債務到期的時間,就越加必要,作為支付手段的準備金形態上的貨幣貯藏卻是增加了。貨幣流通一旦離開國內領域,成為國際間的流通手段,在世界商業上,它們獨立的價值形態,會當作世界貨幣存在,這個世界貨幣可以當作一般支付手段,一般的購買手段,和財富一般之絕對的社會體化物的代表物來發生機能。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元作為世界貨幣,原來是與黃金掛鉤的,那時各國在國際貿易上的外匯儲備便都是美元,它代表一定數量的黃金。一旦美元與黃金脫鉤,那麼每一美元所包含的黃金量,則隨著美元發行的數量在變動,定量寬鬆的貨幣發行則是以增加貨幣發行量來使美元貶值,從而把負擔轉嫁在各國的外匯儲備上。故美國在世界上的霸權主義地位,是依靠美元作為世界貨幣來維持的,如今的世界貿易體系的架構,也建立在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基礎上。一旦各國的貿易以雙邊的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就會發生動搖,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貿易的架構也會動搖,美元在世界的霸權地位就無法維持下去。
商品流通的形態是W——G——W,是商品轉化為貨幣,再由貨幣轉化為商品,是為買而賣。若從貨幣流通的視角分析,那就是G——W——G,那是由貨幣轉化為商品,再由商品轉化為貨幣,在這個流通過程中,貨幣便轉化為資本。在G——W——G的過程中,離開與結束是同一的,同是貨幣,但是G已經變成G+△G,它已當作資本的貨幣流通,則以價值的增值為目的,因而它的循環是沒有限制的反覆進行,以實現資本的無限制的增值。它依靠的是剩餘價值的形成,那麼這個剩餘價值不可能在等價交換中形成,也不可能在不等交換中形成,它只能產生在勞動力作為商品買和賣的過程中,勞動力作為商品進入流通,只有通過生產過程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勞動力的消費過程,同時即是商品和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也就是價值增長的過程。這就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形態。那麼工人的勞動就分化為必要勞動與剩餘勞動,而資本則分化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不變資本是工人生產勞動必要的條件,可變資本支付給工人的工資,只是必要勞動的部分,剩餘勞動則轉化為可變資本增值的部分,而資本唯一的生命衝動就是價值增值,用它的不變資本儘可能吸收最大可能量的剩餘勞動。資本是死掉了勞動,吸收盡量多的活勞動,才能有生命。我們知道勞動力作為商品交換的性質沒有定下勞動日和勞動強度的界限,也沒有定下剩餘價值界限。這裡實際上存在一個二律背反,勞動者的權利與資本的權利相爭,這二種權利同樣作為商品交換法則承認的平等的權利相爭,決定勝負的是這二種力量的對比,同時勞動生產過程中,必要勞動與剩餘勞動的比例,實際上是一個變數,通過延長勞動日來增加剩餘勞動,這有一個極限。此外還可以增加勞動強度來增加剩餘勞動的變數,通過分工協作可以增加勞動生產率,也是增加剩餘勞動的辦法。還有通過機械化自動化的設備,也可以增加剩餘勞動的變數。勞動生產率是在不斷進步,但它增加的剩餘勞動之變數的成果,極大部分還是為資本所佔有。如果把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發展,作為自身在生產的過程來考察,那麼它不只是生產商品,不只是不斷地增產剩餘價值,而且要再生產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自身,一方面是資本家,一方面是工資勞動者,而剩餘價值不斷積疊的過程,又是不斷向資本轉化的過程,使資本得以從累進的過程進行擴大再生產,在分配的領域,也必然表現為貧富兩極分化的過程。在資本的一邊是財富的積疊,在勞動的一邊是貧困的積疊,在消費領域也必然一邊是窮奢極侈,在勞動一邊工人的生活始終處於拮据的狀態,它會使消費萎縮,市場萎縮,失業增加,生產也就難以維持,這便是危機的徵兆。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所表現的特徵,一方面是生產過剩,另一方面是失業率的增加,工人就業困難。所以鄧小平說,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如果一旦也出現兩極分化的問題,分配不公的問題,產能過剩的問題,以及失業問題,如果我們不能正確地解決這些問題的話,也就是我們工作失敗的徵兆。真要著手去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往往面臨兩難的選擇,要處理過剩的問題,調整生產結構,便需要增加投資,那就面臨減稅和壓縮勞動力成本的問題,勢必影響貧富兩極分化的問題。若要解決貧富兩極分化,那必須從分配問題著手,財政上要做好再分配的調節,勢必要增加稅收。要發展創新創業,這是方向,也需要資金的投入,但很難做到立竿見影。扶貧濟困,也只能是救急,如果救窮還得授人以漁,這就從消費端回到生產端。在流通環節發展第三產業,它應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發展資產的證券市場與貨幣市場,它也應為資源配置服務,那麼信用應放在第一位,否則的話,那樣的虛擬經濟只是一時的泡沫,經濟空心化的後果不好,一旦泡沫破裂,會帶來新的危機,還是要回到實體經濟上來,如美國那樣,要恢復實體經濟也很困難,只能靠軍工產業來維持,這也是難以為繼的。我想世界經濟目前的發展趨勢,使我們面臨一個困難時期,只要大家齊心協力,會緩過神來的,有這個面臨困難的思想準備比沒有思想準備好。何況我國經濟規模大,體量大,迴旋餘地大,韌性也強,儲蓄率高,為我們準備了充分的調整時間。看不到問題不好,看到問題喪失信心更不好,看清問題的癥結,能幫助我們找到扭轉這個局面的方法。我們今天生產和生活中出現的這許多問題,有許多是外部資本主義危機的影響,即西方資本主義危機所轉嫁之矛盾的影響。因為我們的市場經濟還掛靠在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體系上,世界經濟在美國金融危機影響下,必然要衝擊到我們進出口貿易,影響到我們國內市場的運行,當然也有我們國內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內生的問題。
時代賦予我們政治經濟學的使命,就是依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和途徑,對西方經濟學的某些有益的成果兼收並蓄,至於如何從問題出發,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則是從定性的角度出發,具體分析各種矛盾及其互相關聯的種種現象,找到其內部各種複雜的相互間的因果關係,西方的經濟學說偏重於定量的視角,分析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資金、商品在總量上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關係。對走勢預期的推測,可以幫助我們宏觀調控的方向和力度,從而在現有市場經濟的大框架內,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從局部出發,帶動全局的變化。也就是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辦法,分析矛盾,從各類矛盾內在聯繫的形態,分清什麼是主要矛盾,什麼是次要矛盾,什麼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各種矛盾之間的相互關係,然後綱舉目張地在目前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用社會主義的方法協調資本與勞動及其他與市場相關的各種積極因素,一起來找到解決現實生活中各種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我們對形勢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要充分估計形勢發展中各種積極因素。必須看到我國經濟的後發優勢,而且我們規模大,迴旋力足,韌性足,有足夠的金融儲備,而且政局穩定,完全可以應對無論國際還是國內眼前暫時的困難。整個國際形勢是朝著有利於我們的方向發展,國內的經濟形勢,也是逐漸向好的方向發展,矛盾和問題快見底了。所以一定要鼓起大家的信心,以積極的態度去迎接困難,以社會主義的方法來處理資本主義帶來的社會矛盾和問題。用市場經濟的辦法處理市場供求關係的矛盾,從實際出發,著力於供給側的改革。至於什麼社會矛盾已到了崩潰的臨界點,這類標題黨製造出來的危言聳聽的觀點並不靠譜,盲目散布這類錯誤觀念,只會動搖群眾的信念,事實上我們還有廣闊的迴旋餘地。另一方面把困難完全攤開,告訴大家不是讓大家恐慌,而是為了動員廣大群眾,齊心協力來克服這些困難。我想還是用毛澤東同志的一句話來概括,有困難,有問題,有希望。換一個角度思考,也可以這樣說,只要能解決問題,苦難是可以克服的,希望在那時會變成美好的現實。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們畢竟還是社會主義國家,有強大的國力作後盾,任何悲觀和失望是沒有根據的。(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孝汾平介靈,山西最強城鎮組群,太原城市群次核心,GDP超千億!
※太陽紙業、山鷹紙業、晨鳴紙業、中順潔柔,你買哪家的紙?
※宏觀經濟分析與大類資產展望
※讀書|經濟發展理論
※雄文:當前中國經濟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