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根茵陳湯 【轉】 治肝病秘方(轉)
(《白茅根茵陳湯 【轉】 治肝病秘方(轉)》由哈里媽媽[http://www.halimama.com/]搜集提供)
1 活血解毒清熱方 。 治乙型肝炎秘方 。 《名醫特色經驗精華》 ,【來源】朱曾柏。 露蜂房、紫草、龍膽草、檳榔各100克,【組成】虎杖500克。 一日服3~4次(,成人每次服10克。與其他葯共研極細末,【用法】蜂房蒸後微火烤乾,製成蜜丸,過100目篩。貝母粉1克,也可同時吞服明礬0.2克。或以茵陳、板藍根、連翹煎水送服,。用適口飲料。 解毒,【功用】活血,清熱,利濕。 故以解毒活血之法治之,乙肝多因痰積化毒所致。清熱涼血、解毒行瘀;蜂房"以毒攻毒";紫草解毒涼血;龍膽草為"涼肝猛將";檳榔是行滯化氣之佳品,【方解】方中虎杖。可以提高HBS的轉陰率,因此吞服明礬、貝母粉滲濕化痰是十分必要的。臟腑失和,乙肝經久不愈,體內津液氣血化為痰濕,因而出現毒驪於痰、痰積化毒的病理變化,黏滯難去。 而癥狀和體征不明顯者,【主治】主要用於乙型肝炎的HBS、Ag等持續陽性,或HBS、Ag轉陰後又復陽者。 效果尚佳,【療效】屢用屢驗。 2 抗原湯 。 《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來源】鍾磊。 茯苓、虎杖各15克,【組成】當歸、白朮、柴胡各10克,茵陳20克,甘草6克,白花蛇舌草30克。 每日1劑,【用法】水煎服,1個月為1療程。 活血調肝,【功用】清熱解毒。 共奏清熱解毒、活血調肝之功,諸葯配伍為用。以肝鬱脾虛、濕熱內蘊居多,【方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加虎杖、茵陳、白花蛇舌草清熱利濕解毒,本方以疏肝健脾為主。 【主治】乙型慢性病毒性肝炎。 加蒲公英,【加減】濕熱偏重伴黃疸,敗醬草;脾氣虛加党參、黃芪、山藥;脾腎陽虛去茵陳加巴戟天、仙靈脾、菟絲子;氣滯而肝區脹痛,加川楝子、鬱金;血瘀而肝區刺痛加丹參、玄胡;肝腎陰虛去柴胡,加萊菔子;牙齦出血加女貞子、旱蓮草,加熟地、首烏;肝脾腫大加三棱、莪術、鱉甲;噁心嘔吐、納差加藿香、砂仁、焦三仙;腹脹去甘草。 平均療程4~6個月,【療效】應用123例,總有效率為90%。 3 疏肝健脾湯 。 《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來源】王育群。 鬱金、太子參、茯苓各15克,【組成】柴胡、枳殼、川芎、香附各12克,白朮、黃芩各15克,陳皮、半夏各12克。 每日1劑,【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 健脾和胃,【功用】疏肝理氣。 實因肝鬱及脾,此肝脾同病,必影響脾胃的升清功能,致脾虛不運、生化乏源,而脾失健運,而使肝氣鬱結更甚,水濕不化。【方解】病由肝鬱脾虛所致。共奏疏肝理氣,諸葯伍用,故用之多效,健脾和胃之功。故方用柴胡、枳殼、川芎、香附、鬱金疏肝理氣為主;配以太子參、茯苓、白朮、陳皮、半夏健脾利濕;而用黃芩意在清泄肝鬱而生之熱。 【主治】乙型慢性遷延性肝炎。 桑寄生、菟絲子、仙靈脾各15克;兼血虛者,【加減】腎氣虛加黃芪30克,加當歸、枸杞子、白芍各15克,丹參30克;兼陰虛者,加生地、沙參、麥冬各15克,丹皮12克,炙鱉甲、枸杞子、川楝子各15克;兼瘀血者,加穿山甲30克,三棱、莪術各15克,赤芍、丹參各30克;兼有濕熱者,甘露消毒丹30克(,加制大黃15克。 或明顯回縮、肝區無明顯壓痛或叩擊痛,主要癥狀消失、肝脾恢復正常,HBSAg陰轉),SGPT 40單位以下。治癒(,【療效】治療102例。佔22.55%)。主要癥狀明顯減經、肝脾正常或回縮、肝區壓痛或叩擊痛明顯減輕、肝功能基本正常)。佔43.14%)。主要癥狀明顯減輕、肝脾回縮、肝區壓痛叩擊痛減輕、肝功能接近正常)。佔14.71%)。總有效率80.4%。;無效20例。 4 復肝湯 。 《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來源】陳增潭。 草決明15克,、澤瀉、薏苡仁各12克,山楂12克,丹皮10克,丹參、白花蛇舌草各15克,草河車12克,桑枝30克,生黃芪15克,何首烏、當歸各12克,大黃炭10克,生地15克,黃精15克,桃仁10克。【組成】金錢草、車前子(。 每日1劑,【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 扶正補虛,【功用】清除余邪,調理氣血。 慢性肝炎為濕熱余邪未清、濕邪留滯於脾胃、熱邪蘊郁於肝膽,從中醫辨證觀點看,導致運化失司、疏滯不利。調整機體免疫功能,【方解】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抑制和消除免疫複合物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途徑。傷人陽氣,濕為陰邪,傷人陰血,熱為陽邪。鬱熱與血相結成瘀,又因肝藏血,因此殘留濕熱之邪終可導致機體的陰陽和氣血發生衰退性和失調性變化。故在辨證治療上應把握清除余邪、扶正補虛、調理氣血三個環節。方用金錢草、車前子、澤瀉、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等清除余邪;以生黃芪、何首烏、生地、丹參、草決明、黃精扶正補虛;丹皮、當歸、桃仁、山楂、大黃炭、桑枝等調理氣血。補氣而不壅邪,本方諸葯配伍為用,補脾而不礙滯,補腎而不動火,補血而不助瘀,補陰而不滋膩,有利於邪去正安,扶正祛邪並用。故用之效佳。對調整機體免疫功能也有一定的作用。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加減】月經過多去桃仁;便溏去生地或改為生地炭;有黃疸者將金錢草改用茵陳。 SGPT·TTT恢復正常或其下降程度超過治療前水平50%)。顯效(,【療效】治療78例。佔52.6%)。但不足50%),SGPT指標下降超過治療前水平25%。佔34.6%)。總有效率為87.2%。;無效10例。 5 犀澤湯 。 《千家妙方》上冊 ,【來源】顏德馨。 土茯苓、對坐草、平地木各30克,。澤蘭、敗醬草各15克。【組成】廣犀角3克(。 每日1劑,【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熱化瘀。 【主治】傳染性乙型肝炎。 【療效】屢用效佳。 單味廣犀角粉對於遷延性肝炎之長期谷丙轉氨酶不降者亦頗有效果,臨床實踐證明,且能使HAA轉陰。有降酶降絮作用,【附記】本方用於慢性肝炎活動期亦有較好療效。 6 化肝解毒湯 。 《名醫治驗良方》 ,【來源】周仲瑛。 土茯苓、垂盆草各20克,【組成】虎杖、平地木、半枝蓮各15克,生甘草3克,赤芍、片薑黃、黑料豆各10克。 加冷水浸泡過葯面,將上藥放入砂罐內,泡20分鐘即行煎煮。【用法】每日1劑。濾取藥液溫服,沸後改用小火煎15分鐘。上、下午各1次,煎服兩次,食後2小時服。治療前及每滿一個療程,一般應服用2~3個療程,可複查肝功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表面抗原標誌物1次。連服兩個月為1療程。 【功用】清解泄化肝臟濕熱瘀毒。 故濕熱毒邪不僅蘊於氣分,肝為藏血之臟,且常深入血分,表現出濕熱毒瘀交結的病理特點,瘀滯肝絡。癥狀相對隱伏,【方解】臨證所見乙型肝炎起病多緩,每易持續遷延轉成慢性,病程長。濕毒蘊遏脾胃,致使熱毒瘀結於肝。熱傷陰血,但邪毒久羈,濕傷陽氣,又可邪實與正虛錯雜,導致肝脾兩傷,病及於腎,表現肝腎陰血虛耗,陽虛,或脾腎氣虛。貫穿於病變的始終,由於濕熱瘀毒是發病的病理基礎,因此病理髮生主要屬於邪實。 化解肝毒,治療重在清化濕熱,涼血化瘀。指在以祛邪為主,本方辨證適用於濕熱毒瘀互結的證候,俾邪去則正復。增強涼肝活血的作用,佐以黑料豆、甘草、調養肝脾而解毒;取赤芍、薑黃入肝為使。輔以土茯苓、垂盆草相互協同而奏清化濕熱,藥用虎杖、平地木、半枝蓮為主,涼血活血之效,化解肝毒。 表現以濕熱瘀郁為主證者,【主治】慢性遷延型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攜帶者。 加白花蛇舌草20克,;血分瘀毒,制大黃6克;營分鬱熱,加水牛角片、丹皮、紫草各10克;肝鬱血瘀酌加丹參10克,土鱉蟲5克,黃芪12克;腎陽虛加仙靈脾、菟絲子各10克,桃仁10克;肝血虛加當歸、白芍各10克;肝腎陰虛加桑椹子、旱蓮草各10克;陰虛有熱加大生地、金釵石斛各10克;脾氣虛酌加党參、白朮各10克。香附10克;氣火鬱結加丹皮、山梔各10克;濕熱中阻加炒黃芩10克,【加減】肝鬱氣滯加醋柴胡5克,厚朴5克;腸腑濕熱加鳳尾草、敗醬草各15克;濕熱在下加炒蒼朮、黃柏各10克;濕熱發黃加茵陳12克,山梔10克;熱毒偏重酌加龍膽草5克,晚蠶砂10克(,大青葉、蒲公英各15克;濕濁偏重加煨草果5克。 【療效】一般應堅持服藥2~3療程可愈。 《名醫治驗良方》 ,7 舒肝解毒湯 【來源】趙清理。 當歸12克,【組成】白芍15克,柴胡、茯苓、板藍根、敗醬草各15克,茵陳30克,川楝子12克,金銀花、蒲公英各15克,甘草6克,紅棗5枚,生薑10克。 水煎服,【用法】每日1劑,日服2次。 清熱解毒,【功用】疏肝健脾。 易於橫侮脾土,且肝木為痛,脾胃居於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若中土受損,諸症蜂起,人體氣機之升降逆亂。主疏泄,【方解】肝為將軍之官,性喜條達而惡抑鬱,為藏血之臟,體陰而用陽,是人體氣機運行暢達的保證,若情志不遂,肝木失於條達,以致肝氣橫逆、脅痛等症隨之而起,肝體失於柔和。意即順其條達之性,故本方使用疏肝解郁之品,正合《內經》"木郁達之"之旨,發其郁遏之氣。實土以御木侮,又伍健脾助運之味。則肝血不足,且肝氣有餘,所以肝鬱易致血虧,虛則外邪侵入,戀於肝內,故更佐清肝解毒之劑,補肝體而和肝用,以消除外來之邪毒,如是則體用兼顧,共奏祛邪扶正之效,肝脾並治。此乃逍遙散抑肝健脾之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血柔肝;茯苓、甘草、生薑、紅棗健脾和胃。抗菌譜較廣,板藍根、敗醬草清熱解毒,又兼有抗病毒作用,尤其對肝炎病毒有較強的殺滅作用,防止肝細胞變性,並能促進肝細胞再生。對多種細菌、病毒有較強的殺滅作用,金銀花、蒲公英清熱解毒。既可以通過清熱解毒殺滅病菌等作用以祛邪,以上諸葯相伍為用,又可通過疏肝健脾而調動機體抗病力以扶正,實乃治療慢性遷延型乙型肝炎的理想方劑,此即寒熱並用、攻補兼施。疏肝利膽,茵陳、川楝子清熱利濕,為肝膽疾患所常用,對多種病毒、細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或右脅肋疼痛隱隱,【主治】急、慢性乙型肝炎,或兩脅脹痛不舒。 加青皮、佛手、川朴;若納差、腹脹者,【加減】若兩脅脹痛甚者,可加焦三仙、雞內金;若右脅肋痛甚者,可加元胡、鬱金、丹參;若肝脾腫大者,可加炙鱉蟲、三棱、莪術;若轉氨酶升高者,可加太子參、黃芪等,可加五味子、黃芩、半枝蓮;若體倦乏力者。 隨證靈活加減,【療效】臨床根據病情,每獲良效,用之臨床。 8 e抗轉陰方 。 1984年 。《江西中醫藥》(,【來源】胡源民。 效果更為可靠,若加入人工牛黃。薏苡仁20克,【組成】白花蛇舌草、黃毛耳草、半邊蓮、仙鶴草各30克,白頭翁15克,大黃3克,雞內金10克。 水煎服,【用法】每日1劑,日服2次。 扶本轉陰,【功用】解毒化瘀。 共奏解毒、化瘀、扶正之功效,以上諸葯配伍為用。非同一般病毒,【方解】帶eAg的乙型肝炎病毒,它侵入人體後稽留下焦,禍亂於肝,終致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受損,殃及於腎。故用之效果頗佳,力專效宏。 e抗原陽性,【主治】乙型肝炎。 酌加服六味地黃丸、二至丸,者,或加枸杞子、棗皮、五味子等;肝硬化腹水者,則加服逐水消腫的十棗湯,方起良效,須與大黃、芒硝同服。苔黃厚膩,【加減】若濕熱較重出現黃疸,嘔惡,脈濡數者,加龍膽草、虎杖、金銀花、茵陳、梔子、白茅根等;瘀血癥狀明顯,有肝區疼痛、肝脾腫大,舌見瘀紫或脈澀者,並選加土鱉蟲、鱉甲、三棱、莪術、丹參、田七等;腎虛腰酸膝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遺精(,重用雞內金。腹脹納少、大便稀薄者,脾胃虛弱,去大黃,重用山藥、茯苓、白朮、党參等;陽虛畏寒,舌質淡有齒痕,形寒肢冷,可加參、附、桂、姜之類,脈沉遲者。 用本方加貫眾10克,凡健康帶毒者,板藍根30克,服藥10~30劑後,一般都能轉陰,效果更為可靠,若加入人工牛黃。 治重症肝炎秘方 。治療1個月有32%轉陰;3個月內有86%轉陰,【療效】治療觀察506例,轉陰率達100%,經半年治療即可全部轉陰。 1 赤芍退黃湯 。 《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來源】汪承柏。 葛根30克,【組成】生地、丹參各15克,丹皮15克,赤芍60克。 每日1~2劑,【用法】水煎服。 【功用】涼血活血。 貴在早治,為病兇猛。侵入血分,【方解】本病多因瘟疫毒邪,猝然而致。迄今尚未見於報道,本方重用赤芍60~80克退黃。善清血分實熱,赤芍為涼血活血之品,能行血中之滯,《本草綱目》謂:"赤芍藥散邪。可清熱涼血而不留瘀;丹皮善清血分熱且兼活血;丹參養血活血;葛根散邪,"配以生地。從臨床實踐觀察,擬用大量赤芍,對肝臟有利無害。利膽作用極強,諸葯伍用。 【主治】瘀膽型重症肝炎。 。元明粉4克(。加萊菔子30克;便秘者加生軍10克(,【加減】皮膚搔癢者加防風、地膚子、白鮮皮等;有胃脘脹滿者。 4例每天下降>2,0mg/dl,14例在黃疸高峰時膽紅素每天下降>1,0mg/dl,最快的每天下降2.33mg/dl。消退黃疸明顯,【療效】應用27例。 2 解毒活血湯 。 《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 ,【來源】王潤荷。 生川軍6~9克,【組成】茵陳60~90克,制川軍10~15克,黃芩、金銀花各30克,龍膽草9克,生地20~30克,丹皮12克,葛根15~30克,丹參、車前子各30克,紅花10克、白茅根、玉米須各30克,人蔘20克,白朮10克,甘草3克,生麥芽12克。 每日1~2劑,【用法】水煎服。 利濕活血涼血,【功用】清熱解毒。 重度黃疸,【主治】重症肝炎。 療效顯著,【療效】臨床屢用。 常用丹參、赤芍、葛根、生地、大黃,【附記】又治急性重症肝炎,臨床療效顯著,並重用赤芍。 治無黃疸型肝炎秘方 。 1 虎蛇療肝湯 。 《中國中醫藥報》1990年 ,【來源】萬文謨。 白花蛇舌草30克,【組成】虎杖15克,貫眾、太子參各15克、白朮10克,桑寄生15克,秦艽、赤芍、白芍各10克,藿香、茯苓、益母草、鬱金各10克,甘草6克。 每日1劑,【用法】水煎服,日服3次。 調肝理脾,【功用】解毒利濕。 常有肝膽疏泄失常、脾胃運化失職的現象,由於毒邪困遏肝脾。病變部位主要是肝膽脾胃,【方解】中醫認為病毒性肝炎的病因與濕熱毒邪有關。同時也可見到不同程度的氣滯血瘀證候。以解毒利濕,因此,調肝理脾為治療大法。方中虎杖、白花蛇舌草、貫眾等清熱解毒;赤芍、益母草、鬱金、藿香等活血理氣;白朮、秦艽、茯苓等健脾除濕;桑寄生、白芍等柔肝補肝。本方也有抗毒、利膽、降酶、護肝、改善肝臟血流等作用,從現代醫學中的部分藥理作用來看。使毒解濕去、氣血流暢、肝脾功能得以恢復,諸葯合用。 凡有濕熱蘊遏、肝脾功能失調的證候,【主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或其他肝臟疾病,均可選用本方。 可選加黃芪、淫羊藿、沙苑子等;陰傷者,如正氣不足,可選加首烏、女貞子、枸杞子等;腹脹者,可選加廣木香、枳殼、大腹皮等;齒衄、鼻衄者選加茅根、小薊、旱蓮草等;瘀血較甚者,可選加炮姜等,可選加桃仁、土鱉蟲、五靈脂等;脾虛便溏者。應用時可隨年齡及證候變化有所增減,【加減】以上為成人一日量。垂盆草,在解毒藥中還有龍葵,亦可選用,敗醬草等。 治驗甚多,【療效】多年使用,療效顯著。 2 豢龍湯 。 《中國中醫藥報》 ,【來源】施奠邦。 青黛少許拌)。牡蠣12克,【組成】羚羊角4克,麥冬(,石斛10克。夏枯草、丹皮各5克,6克,黑荊芥、薄荷炭各3克,茜草根、牛膝各6克,藕節片5大片,茅根15克。南沙參12克,5克,川貝(。 再用文火煎半小時左右,【用法】水煎沸後,取汁服下,水煎2次,一日一劑。 降火止血,【功用】清熱養陰。 故用羚羊角以清肝瀉火,肝經有熱,復用丹皮、青黛、夏枯草助其清肝,使之協同增效;肝火犯肺、耗灼肺陰,是為正本清源之治,故再用麥冬、石斛、沙參、川貝清養肺陰。【方解】本方所治屬肝肺邪熱上沖所致鼻衄。以遏其勢而治其標;牛膝以引熱下行,配伍黑荊芥、薄荷炭、藕節片、茜草、牡蠣收斂止血,使氣火下降而達到止血的目的;白茅根清熱生津、涼血止血。不可妄用,衄血如屬脾氣虛寒、脾不統血者。清肝肺之熱而潤養其陰、降火止血而引熱下行,總觀全方,故對肝肺邪熱上沖而致鼻衄可以應用。 並對澳抗陽性者有較好的轉陰效果。肝硬化早期肝肺邪熱上沖以致鼻衄,【主治】肝炎,血色鮮紅,心煩口渴,目紅目赤,脈數,苔黃。 方中藕節片可改用藕節炭,【加減】在臨床使用時,以加強止血之功,白茅根宜用鮮品,如無茅根,止血之功亦佳,亦可改用茅花。 收效甚捷,【療效】臨床屢用,效佳。 3 疏肝利膽湯 。 《中國中醫藥報》1990年 ,【來源】章真如。 甘草8克,【組成】柴胡、枳殼、赤芍各10克,木香、黃芩各10克,黃連6克,雞內金、鬱金、川朴、山楂各10克,熟軍8克。 每日1劑,【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疏肝理氣、利膽通便。 重在疏肝健脾理氣,本方是從《傷寒論》大柴胡湯化裁而來,方中柴胡、鬱金、枳殼疏肝理氣;芍藥、甘草緩肝和中;黃芩、黃連、大黃苦寒利膽通便;內金健脾消積;山楂入肝導滯;木香、川朴寬中理氣,清熱利膽通便。【方解】上述癥狀屬於肝氣鬱滯、膽氣不暢、木郁土壅、濕熱內蘊所致。共奏疏肝利膽作用。 效果良好,又治膽石與膽道感染。大便秘結,【主治】肝膽濕熱導致之脅痛、脘脹、口苦、口乾、食納獃滯、惡聞油膩、時作嘔吐或噯氣不止,出現黃疸、脈弦、舌暗紅、苔黃膩,甚則惡寒發熱。 可加玄胡、川楝子;大便秘結甚者,【加減】脅痛較甚者,熟軍改用生軍;個別患者大便稀溏,加金錢草;惡寒發熱加金銀花、連翹;黃疸出現加茵陳、山梔,去熟軍加藿香;嘔惡噯氣甚者加法半夏;消化不良加炒谷麥芽;苔黃厚膩。 效果良好,【療效】臨床屢用。 宜清淡飲食,【附記】治療期間,即高蛋白、高脂肪類食物以及不易消化食物等,勿吃過分油膩食物。 .4 疏肝解毒湯 。 《臨證會要》 ,【來源】張夢儂。 紫花地丁、蒲公英各24克,、五靈脂、炒蒲黃各10克,夏枯草30克,延胡索、甘草各10克,當歸尾、赤芍、白芍、川厚朴各10克。旋覆花(,【組成】丹參15克。 以15劑為1療程。分3次溫服,【用法】多加水濃煎,每日服1劑。如服後有效,停葯觀察其變化,可以續服3個療程。 活血散瘀,【功用】疏肝理氣,散結敗毒。 故首用消結軟堅、下氣行水。若情志不暢,【方解】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或感染病毒,則氣滯血瘀,使肝臟腫痛,鬱結為病。為治一般肝炎之通用方,綜合成劑。協同白芍能緩中止痛,《金匱》用治肝著之旋覆花為君;佐以除煩熱、破瘀血、生新血之丹參;入肝經血分、散瘀活血止痛之五靈脂;入厥陰血分、行血散瘀消腫之蒲黃;泄熱消腫解毒之蒲公英;治一切無名腫毒之地丁;補肝血、泄肝火之夏枯草;瀉肝火、散惡血之赤白芍;養血和血、治心腹諸痛之當歸;除濕散滿、能破宿血之厚朴;治氣滯血結、上下內外諸痛之延胡索;而以甘平解毒、協和諸葯之甘草。 經過日久,早期多無自覺癥狀,始覺肝漸腫大,兼有脘悶食減、氣逆噯飽、神疲體倦,肝區有自覺痛或壓痛感。【主治】無黃疸型肝炎。 【療效】屢用皆效。 確有良效,驗之臨床。須先辨證求因,【附記】臨床運用,隨證加減。 5 柴胡解毒湯 。 《名醫治驗良方》 ,【來源】劉渡舟。 茵陳蒿、土茯苓、鳳尾草各12克,【組成】柴胡、黃芩各10克,草河車6克。 水煎服,【用法】每日1劑,日服2次。 解毒利濕,【功用】疏肝清熱。 系指"毒邪"、"疫氣")。【方解】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動期總以病邪為主(。又能疏肝解郁,,故方用柴胡既能清解肝膽邪熱,《本經》謂"主心腹脹,胃中結氣,推陳致新",寒熱邪聚。方中柴胡有抗肝炎病毒引起的細胞病變、促進機體免疫、利膽、保肝等作用;黃芩也有護肝、利膽作用;茵陳蒿利膽、保肝作用顯著;草河車、鳳尾草、土茯苓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毒作用;則為本方治療病毒性肝炎提供了藥理學依據,現代研究表明。清熱利濕,黃芩《本經》謂"主治諸熱黃疸",故共為君葯;茵陳蒿功擅清熱化濕,利膽退黃,為治療黃疸的要葯;土茯苓清熱解毒,淡滲利濕,引邪毒由小便而解;鳳尾草利水解毒,瀉熱涼血;草河車清熱解毒、功勝公英,故共為柴胡、黃芩之佐,地丁且有消炎止痛之能。 表現為谷丙轉氨酶顯著升高,【主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動期,症見口苦、心煩、脅痛、厭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脈弦者,苔白膩。 療效顯著,【療效】屢用屢驗。 6 柴胡三石解毒湯 。 《名醫治驗良方》 ,【來源】劉渡舟。 竹葉10克,,寒水石、生石膏各6克,雙花6克。茵陳蒿、土茯苓、鳳尾草各12克、草河車6克,【組成】柴胡、黃芩各10克,滑石12(。 水煎服,【用法】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利濕解毒。 難以脫落乃濕毒有根難拔之兆,舌苔厚膩。【方解】面色黧黑而有油垢為濕毒凝結蘊蒸於上之徵;臂背酸脹為濕郁少陽經脈不利之徵。以上三征當為使用本方的重要指證,可見。加三石(,故在柴胡解毒湯基礎上。滑石、寒水石、生石膏)。和竹葉以增強清利濕熱作用。加雙花清熱解毒以化濕濁。滑石、寒水石、竹葉均有利小便作用,另外,以期濕濁之邪由小便外排,凝結化解,濕熱分消。預後的重要參數,故又是觀察疾病進退。臂背酸脹不發為病癒,服此方後以舌苔褪落為病減。 證屬濕熱凝結不開者)。【主治】急、慢性肝炎(。舌苔白膩而厚,臨床表現為口苦、口黏、脅脹痛、小便短赤、面色黧黑兼帶有油垢、體重不減反增、臂背時發酸脹,脈弦緩。 療效顯著,【療效】屢用屢驗。 這對於臨床治療肝病頗有指導意義。而劉老巧用滑石、寒水石、甘寒清熱、利尿、生津,【附記】肝病最忌傷陰,生津而不礙濕,祛濕而不傷陰。 7 舒肝化症湯 。 《名醫治驗良方》 ,【來源】周信有。 茵陳20克,【組成】柴胡9克,板藍根15克,當歸9克,丹參20克,莪術、党參、炒白朮各9克,黃芪、女貞子各20克,茯苓9克,五味子15克。 每日早、中、晚分3次服,頭煎二煎藥液相混。水煎服,【用法】每日1劑。煉蜜為丸,亦可共研為細末,日服3丸,每丸重9克。 活血化瘀,【功用】舒肝解郁,培補脾腎,清解祛邪。 免疫功能紊亂低下,正氣虛損,又是本病的基本病理變化,是發病的重要病機;肝失調達、氣滯血瘀。邪毒留連,【方解】濕熱夾毒,是各種病毒性肝炎致病的主要病因。本方系擷取茵陳蒿湯、四逆散、逍遙散、枳術丸、保元湯、當歸補血湯等諸方之長並結合本人長期臨床經驗加減化裁而成。通治各種病毒性肝炎,本方組成採取解毒化濕、補虛、祛瘀三法合用的治療原則。抑制病毒;當歸、丹參、莪術等養血調肝,方中以柴胡調達肝氣;茵陳、板藍根、茯苓等清熱利濕,和血祛瘀,以擴張肝臟血管,增強肝內血液循環和增加肝臟血流量,從而起到改善肝臟營養及氧氣供應,防止肝臟細胞損害、變性和纖維組織增生,以防肝病的發生、發展,並促使肝病恢復;党參、白朮、黃芪、女貞子、五味子等為扶正補虛之品;參、術、芪健脾益氣,而有利於血漿蛋白的提高,促進肝功能的恢復,其中五味子酸收入肝,從而起到降酶作用,使轉氨酶不致釋放出來。這是運用中藥治療病毒性肝炎的一大優勢。全面兼顧,上藥配伍,起到中藥處方綜合作用和整體調節作用。 【主治】各種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腫大、肝功能異常等。 虛羸不足嚴重的偏於陽虛酌加淫羊藿、仙茅、肉桂以溫補腎陽;偏於陰虛酌加生地、枸杞等以滋補腎陰。方中茵陳可重用40~60克,【加減】有濕熱證候或瘀阻現象的,以利於清利濕熱,是出於祛瘀利膽的目的,再加赤芍、梔子。血脈瘀滯、陽虛不化所出現的腹水,對於肝硬化代償失調,根據"去菀陳莝",溫陽利水的治則,在重用補益脾腎和活血祛瘀之品的基礎上,尚須酌加理氣利水之品,如大腹皮、茯苓皮、澤瀉、白茅根等,如此標本兼治,恢復肝臟代償功能,有利於腹水消除。 療效頗好,【療效】臨床屢用。 8 加味舒肝飲 。 《千家妙方·上冊》 ,【來源】李聰甫。 漂白朮(,各10克。【組成】紫丹參(。西枳殼(,9克。炙甘草3克,、北柴胡各5克,炒麥芽9克,雞內金5克,生北楂6克。青皮(,、川鬱金各6克。 每日1劑,【用法】水煎服。 解郁調氣,【功用】疏肝實脾。 【主治】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如果右脅疼痛仍放射及於腰脊各部,在服一些時日之後,四肢睏倦,夜寐惡熱汗出,肝陰不足,肝氣散而不斂,可以繼服養肝飲:紫丹參(,虛陽潛而不收。疏而不激,【加減】本方補而不峻,屢用取效。山茱萸(,、杭白芍各10克。青皮(,6克。牡蠣12克(,、川鬱金各5克。每日1劑,水煎服,此方寓散於收,含斂於養,即"急者緩之,損者益之"之義,散者收之。炙甘草5克,。炒麥芽10克。 治黃疸型肝炎秘方 。【療效】屢用屢效。 1 輕型消黃湯 。 《中醫原著選讀》 ,【來源】關幼波。 藿香、杏仁、當歸、丹皮、酒炒黃芩各9克,各12克。生苡米、茯苓、白芍、赤芍、六一散(,【組成】茵陳30克。 每日1劑,【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 芳香化濁,【功用】利濕清熱。 用於濕重於熱之黃疸,諸葯相伍、共奏利濕清熱、芳香化濁之功,較為適宜。利膽退黃;白芍、赤芍、丹皮、當歸養陰和血、清熱涼血;黃芩清熱解毒;藿香芳香化濁;杏仁宣肺利氣;苡米、茯苓、六一散利水祛濕,【方解】方中重用茵陳。 舌苔白膩,證見黃疸輕、噁心、厭油膩、時嘔、口不幹、不思飲、睏倦、食後腹脹、大便時溏,脈滑稍數。濕重於熱,【主治】濕熱黃疸。用於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加鮮茅根30克,【加減】若有低熱,青蒿12克;大便溏、納差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石見穿、板藍根等解毒藥,加焦白朮、谷芽各9克;如黃疸已退、轉氨酶不降者。 療效頗著,【療效】多年使用。 2 重型消黃湯 。 《中醫原著選讀》 ,【來源】關幼波。 赤芍、丹皮、龍膽草、澤蘭各15克,各9克。生石膏、鮮茅根各30克,【組成】茵陳90克,炒知母、炒黃柏、藿香、佩蘭、杏仁、六一散(。 每日1劑,【用法】水煎服,2次分服。 【功用】清熱利濕、活血解毒、芳香透表。 共奏清熱利濕、活血解毒、芳香透表之功,諸葯配伍為用。調暢氣機,【方解】方中茵陳利肝膽、退黃疸;知母、黃柏、龍膽草、石膏清熱解毒;藿香、佩蘭芳香化濁;赤芍、丹皮、澤蘭活血化瘀;鮮茅根、六一散利水通淋祛濕;杏仁宣肺,排除濕熱,通調水道。較前人之退黃劑更勝一籌,本方配伍周密。 噁心、嘔吐、厭油、發熱口渴、便干尿赤、舌苔黃厚而燥,證見黃疸重,脈弦滑數。熱重於濕,【主治】濕熱黃疸。用於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之重型。 栝蔞各15克;退黃時茵陳用量要大,便秘加酒炒大黃,最大可用到125克,以加速退黃作用,並加活血化。加服安宮牛黃丸1,2克,【加減】若高熱或兼神昏譫語者,分2次沖服,或紫雪丹3克。 療效滿意,【療效】臨床屢用。 3 加味茵陳蒿湯 。 《中醫內科新論》 ,【來源】印會河。 梔子9克,【組成】茵陳30克,黃柏15克,大黃9克,川金錢草60克,大青葉30克。 每日1劑,【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泄熱利濕。 泄熱利濕之功頗著,本方葯簡力宏,用治熱重於濕之黃疸頗效。【方解】方中以茵陳、金錢草利濕退黃;梔子、黃柏清熱燥濕;大黃泄鬱熱;大青葉清熱解毒。 苔黃膩,證見身目黃色鮮明、發熱口渴、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脈弦數,心中煩熱、嘈雜,如噉蒜狀,或見燒心吐酸。熱重於濕,【主治】濕熱黃疸。 加柴胡、黃芩、半夏各9克;脅痛甚者,;寒熱口苦,加鬱金9克,加煅瓦楞子30克,赤芍20克;燒心吐酸或嘈雜者。【加減】心煩加淡豆豉9克;大便不通加芒硝9克(。少用大黃,大便正常,同煎;如便稍溏則去大黃。 退黃效果甚好,【療效】屢用屢效。 凡陽黃初起,【附記】此方為印氏"抓主證"之方,大便乾燥者,退黃效果甚好,即用此方。 4 利膽退黃湯 。 《醫方新解》 ,【來源】熊寥笙。 金錢草60克,【組成】茵陳30克,梔子、鬱金各12克,敗醬草、板藍根、玉米須各30克。 每日1劑,【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熱利濕、利膽疏肝。 利膽作用甚著,二葯並用。利膽退黃,【方解】方用茵陳、金錢草清熱利濕。以清利濕熱見長,綜觀全方,此恰中"濕熱相交,民病黃疸"之病機,退黃之效頗著,則利膽之力甚強。敗醬草、板藍根清熱解毒;梔子清利濕熱;玉米須滲濕利水;佐以鬱金理氣活血。 或兼惡寒、口乾或渴、胸脘滿悶、厭油食少,證見一身面目俱黃如橘子色、小便黃赤、發熱,右脅隱痛,甚則刺痛,脈弦而數,舌紅苔黃。【主治】陽黃。只要濕熱俱盛,凡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膽囊炎、化膿性膽管炎、膽石症或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以及膽道蛔蟲伴感染等病,皆可加減運用,出現黃疸者。 分3次兌服),醋炒研末。【加減】熱偏重而便秘、腹滿加生大黃9克;衄血者加鮮茅根60克;脅痛劇加延胡索9克(。苔白膩,;濕偏重而頭痛身倦、腹脹便溏,脈濡緩者,去梔子,加苡仁30克,茯苓15克,藿香9克。 效果甚佳,【療效】臨床屢用。 5 丹鳳湯 。 1984年 。《江西中醫藥》(,【來源】熊澤南。 鮮品各100克)。【組成】丹參、鳳尾草、白茅根各30克(。。山楂根、台烏葯各15克(。鮮品各250克)。鮮品30克)。。牛膝15克(。鮮品50克)。。五加皮12克(。鮮品50克)。敗醬草20克(。鮮品50克)。鮮高粱泡根50克)。。腫節風12克(。 每日1劑,【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 行氣活血,【功用】清熱利濕,化瘀止痛。 方中鳳尾草、敗醬草、陸英、高粱泡根、白茅根性涼甘淡、清熱利濕;丹參、山楂、台烏入肝經、活血行瘀、行氣止痛、消食化積;五加皮、牛膝祛風濕、補肝腎。而致脾虛血瘀所致,【方解】肝病多因濕熱氣鬱。故以豬肝、蜂蜜補益肝脾,由於肝病虛實夾雜,故效如桴鼓,並隨證加減。共奏清熱利濕、行氣活血、化瘀止痛之功,諸葯合用。 遷延性、慢性肝炎,可用於急性黃疸型或非黃疸型肝炎,肝硬化。【主治】肝病。 鮮豬肝三兩切片和蜂蜜三兩炒熟食之)。【加減】各型均以本方合豬肝蜂蜜飲(。如脾膽濕熱型,並隨證加減,發熱加柴胡、虎杖、野菊花,減五加皮,減五加皮、高粱泡根;重度黃疸加土茵陳、金錢草、敗醬草。肝熱脾濕型加茯苓、白朮、酢醬草。脅痛如刺加玄胡、鬱金;脹滿加木香、川楝子,肝經鬱熱型。丹參增量;肝脾腫大加腫節風、獨活;肝質硬加三棱、莪術;輕度腹水加茯苓、茯苓皮;重度腹水(,肝鬱血瘀型。麥冬12克,15克。加茯苓、大腹皮、葫蘆殼;大便秘結加全瓜蔞20克,方中白茅根用量加倍,酢醬草15克;蛋白倒置加關公須(,炒萊菔子15克;轉氨酶高加五味子10克。 服藥15~30劑,肝經鬱熱型101例中,痊癒93例,佔92%,基本治癒、好轉各4例,各佔4%;肝鬱血瘀型93例中,服藥30~60劑,痊癒79例,佔84,9%,基本治癒7例,佔7,5%,好轉5例,佔5,4%,佔2,2%,無效2例。其中: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62例,【療效】治療肝病304例,急性無黃疸型肝炎48例,遷延性、慢性肝炎101例,肝硬化93例,按中醫辨證分型,肝膽濕熱型62例中,服藥7~21劑,痊癒62例,佔100%;肝熱脾濕型48例中,服藥15~30劑,佔100%,痊癒48例。總有效率佔99.4%。 【附記】本方為熊氏祖傳秘方。 6 清肝和胃湯 。 1988年 。《陝西中醫》(,【來源】方葯中。 金錢草、茯苓、茵陳各30克,【組成】龍膽草、法半夏、連翹、柴胡、廣鬱金各9克,夏枯草、焦楂曲各15克,薄荷3克,萊菔子6克。 每日1劑,【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 利濕退黃,【功用】清肝和胃。 尤以肝胃功能失調為發病的關鍵,病在肝膽脾胃。屬中醫的"黃疸"、"嘔吐"、"脅痛"等病範疇,【方解】急性黃疸型肝炎。確有獨到之處,方中以龍膽草為君葯,因龍膽草既能清熱,又能燥濕,為清肝和胃之要葯;金錢草、夏枯草、茵陳清熱利濕退黃,同時兼制龍膽草苦寒傷胃之弊;柴胡、連翹、鬱金、薄荷疏肝理氣和胃,以助龍膽草清肝祛濕之功;焦楂曲、茯苓、法夏、萊菔子健脾和胃而化濕。對甲、乙型肝炎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通過臨床觀察:本方具有抗炎解毒、恢復肝細胞功能、降酶及利尿等作用。共奏清肝和胃,諸葯合用,利濕退黃之功。 【主治】急性黃疸型肝炎。 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加大劑量白花蛇舌草、大黃及馬鞭草。去龍膽草,【加減】噁心嘔吐較劇者,加竹茹、煅赭石;納差者加檳榔、炒麥芽;熱重者加黃芩、板藍根;濕盛者加藿香、蒼朮;濕熱並重者加黃連、金銀花;便秘者以番瀉葉適量泡茶飲服。治療50例, 【療效】孫元勤驗證,治癒(。B超肝臟探查示腫大的肝臟回縮至正常範圍),臨床癥狀消失、肝功能檢查正常。佔84%;好轉(,42例。肝功能檢查各項指標好轉或僅輕度異常,臨床癥狀減輕或基本消失,B超肝臟探查示腫大的肝臟縮小但仍在異常範圍)。總有效率達100%。佔16%,8例。 7 清解化利湯 。 1988年 。《陝西中醫》(,【來源】張志新。 陳皮、茯苓、車前子各10~15克,【組成】金錢草、板藍根、丹參、生山楂、赤芍、澤瀉各15~30克,紅花、甘草各6~10克。 每日1劑,【用法】水煎服,分3次口服。 【功用】疏肝利膽、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可促進膽汁分化、毒素分解,故方用金錢草、板藍根,具有清熱解毒、利膽退黃的效果;丹參、生山楂、赤芍、紅花可擴張肝臟血管,增加肝血流量,和改善肝微循環的作用,具有促進毒素和膽汁排泄的作用,可起活血化瘀、降酶降濁的效果;澤瀉、茯苓、車前子、陳皮、甘草健脾和胃利濕。交蒸於肝膽,【方解】本病多因濕熱蘊結脾胃、脾失健運,肝失疏泄,濕熱不能泄越,則蘊於血分,與血互結;氣機不暢,瘀阻脈絡,膽汁不循常道則外溢所致,致肝瘀膽阻。清熱解毒,全方具有較好的疏肝利膽,活血化瘀功效。 【主治】急性黃疸型肝炎。 根據肝功指標:轉氨酶高者加蒲黃、白芍、五味子、枸杞子;紫濁反應異常加牛膝、三七、茜草;黃疸指數高者加茵陳、鬱金、茜草、蒲公英等。可選加山梔、大黃、黃柏、蒲公英、丹皮等;濕重加豬苓、滑石、土茯苓、藿香;嘔惡加姜半夏、竹茹;納差加炒神曲、炒麥芽、炒萊菔子;氣滯明顯加青皮、枳殼、香附、金鈴子散;血瘀明顯加失笑散、桃仁、川芎、三棱、莪術等,【加減】若熱重者。 治癒率為100%。全部治癒,【療效】治療114例。自覺證狀和體征消失、肝功化驗正常,治癒標準是,隨訪半年未見複發者。 8 肝炎協定方 。 1990年 。【來源】《江蘇中醫》(。 田基黃20克,【組成】板藍根、半枝蓮各30克,豬苓、茯苓各12克。 配合輸液療法,如有嚴重嘔吐者。每日1劑,【用法】水煎服,早、晚2次分服,取汁150毫升。 【功用】清熱、利濕、退黃。 具有清熱解毒,【方解】方用板藍根、半枝蓮、田基黃、豬苓、茯苓等組合成方,利濕退黃之功,有抗病毒、消炎;降低轉氨酶,促進網狀內皮細胞吞噬及增強細胞免疫功能等有較好作用,促進肝細胞恢復;利濕退黃。 尤以黃疸型肝炎為優,【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 制川朴6克,【加減】濕重於熱型加蒼朮、白朮各10克,山梔、制大黃各10克,白蔻仁3克;熱重於濕型加茵陳20克。 2例為無黃疸型)。【療效】治療131例(。總有效率為100%。結果131例中治癒122例,按1981年5月江蘇省衛生廳急性肝炎治癒標準,好轉9例。 【附記】本方為蘇州市中醫院經驗方。 9 活血通絡湯 。 1984年 。《新中醫》(,【來源】吳朝文。 劑量可隨證酌定)。【組成】丹參、桃仁、紅花、茵陳、鬱金、炮山甲、皂角刺、路路通(。 每日1劑,【用法】水煎服。 逐瘀退黃,【功用】活血通絡。 最善走竄經脈,穿山甲、皂角刺通行十二經,對利膽退黃、改善毛細膽管梗阻作用甚著,但劑量不宜過大,避免耗氣傷正的副作用,一般以9~12克之間為宜。經久不退,【方解】對於頑固性黃疸,當根據"初病在經,久病在絡,氣分不效,宜治血分"理論,方用丹參、紅花活血化瘀;茵陳利濕退黃;入穿山甲、皂角刺、路路通通絡逐瘀退黃,故用活血通絡、逐瘀退黃之法。可用地龍、旋覆花、茜草、威靈仙等品代用,如缺此二味。 【主治】頑固性黃疸。 去炮山甲、皂角刺,【加減】厭油者加山楂;鞏膜黃甚者加木賊草、夏枯草;皮膚搔癢加白蒺藜、秦艽;有膽道結石者加金錢草、雞內金;寒濕現象明顯者加白朮、熟附片;若系肝細胞性黃疸者,加板藍根、夏枯草。 1例因嘔吐不受葯而中止治療,結果:7例痊癒。其中阻塞性黃疸6例,【療效】治療頑固性黃疸8例,肝細胞性黃疸2例。服藥15~60劑之間均愈。 10 秘傳黃痧症驗方 。 《中醫必讀》 ,【來源】李島三。 皂礬7,5克,,針砂9克,飛面100克(。白朮、豬苓、澤瀉、橘皮、青皮、瞿麥各9克,【組成】茵陳、赤茯苓各15克,木香、神曲各6克,肉桂4,5克,蓮子、厚朴、沉香各6克,梔子、黃柏各6克、糯米100克(,懷山藥9克。。烏棗肉200克。炒、或赤面亦好)。 米湯送下,每服15克。搗赤面、烏棗為小丸,【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備用。 行氣化滯,【功用】利濕退疸。 又有黃疸、酒疸、谷疸、石疸、黑疸之稱,因其癥狀不同,合為"五疸"。影響肝膽疏泄,【方解】疸症多因濕熱、寒濕之邪內侵,膽汁外滲肌膚所致。故方中用茵陳五苓散清熱、解郁、轉輸利濕。脾健則能散精使水精四布,全方重在健脾除濕、化氣行水,濕化而疸消,氣行則水行。青皮、木香、沉香、厚朴降氣和中;粳米、飛面、烏棗調和脾胃;針砂、皂礬消陳除積,茵陳為治濕退黃之功臣;茯苓勝脾胃之濕;豬苓、澤瀉瀉腎與膀胱之濕;白朮健脾除濕;山藥、蓮子、梔子、瞿麥、黃柏、清熱利濕;肉桂溫陽利濕以監製苦寒傷胃之弊;橘皮、神曲健脾和胃。 無論陰陽寒熱、久年壞症、腹脹肢瘦、口渴便赤、面目及周身皮膚如橘色,【主治】黃疸症。 效佳,【療效】屢試屢驗。 11 清肝利黃湯 。 《千家妙方·上冊》 ,【來源】劉學文。 木香15克,,枳殼20克,柴胡15克,焦三仙各15克。黃芩25克,【組成】金錢草、茵陳、板藍根各50克,芒硝15克(,車前20克。 每日1劑,【用法】水煎服。 兼以疏肝理脾,【功用】清熱利濕退黃。 【主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加大黃10克;偏濕而證見嘔吐、噁心較重、苔白膩、脈濡緩者,【加減】偏熱而證見大便乾燥者去木香,去芒硝,加半夏、藿香各15克;食慾不佳而腹脹者,可加砂仁、陳皮、川朴各15克;肝脾腫大遲遲不消者,丹參25克;轉氨酶高而不降者加五味子50克,加鱉甲50克。 其他飲食不佳、厭油、上腹脹滿、噁心等癥狀在1個月內消失者達100%,黃疸在半個月內恢復正常者達90%。服用本方後,【療效】觀察50例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病人,黃疸的消退以及胃腸癥狀均能很快見效。而肝大縮至正常及轉氨酶在1個月內降至正常者達74%。 12 瘀黃湯 。 《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 ,【來源】蕭熙。 光桃仁12克,【組成】澤藍葉10克,生鱉甲18克,粉丹皮6克,山梔仁、建澤瀉各10克,龍膽草4,5克,綿茵陳15克,玉米須30克,生麥芽10克,雲茯苓、蒲公英各10克,生黃芪、潞党參各15克。 連服20劑為1療程,服藥10劑為一階段。每日1劑,【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氣健脾、瀉肝泄熱、宣濕化瘀、育陰散結。 病毒性肝炎、全身黃疸)。【主治】黃疸病(。苔黃薄膩、脈弦而細,,證見身體羸瘦、兩目發黃、面色晦暗、精神憂鬱、頭暈、食少、夜難入寐、胸悶脅痛、痞塊作脹、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足背微腫,病情屬於肝強脾弱、濕熱內蘊、瘀阻血絡、氣陰俱虛之瘀黃證。 【療效】屢用皆效。 13 茵陳三黃三仙湯 。 《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 ,【來源】周少伯。 每日1劑, 【用法】水煎服。黃芩10克、生大黃6~10克,【組成】西茵陳、田基黃各30克,焦三仙各10克,生甘草6克,陳皮、茯苓、車前子、澤瀉各10克。 排病毒,【功用】清濕熱,助脾健運,利膽退黃。 或伴有噁心嘔吐、腹脹不舒、便秘或泄瀉等症,具有目黃、膚黃、尿黃、食慾減退,其有黃疸指數及谷丙轉安酶增高者,肝功能檢查。【主治】急性黃疸型肝炎。 肝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時茵陳及三黃劑量減半,【加減】舌苔白膩、大便泄瀉加炒蒼朮10克;黃疸消退,加党參、丹參、炒白朮各10克。 臨床癥狀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有效率100%,【療效】經500餘例臨床觀察,治癒率99.6%(。。平均療程21天。 少吸或不吸煙,【附記】卧床休息,禁飲酒。 14 退黃三草湯 。 《名醫治驗良方》 ,【來源】李昌源。 天青地白草、酸漿草、白花蛇舌草、綿茵陳、大青葉、板藍根、鬱金各20克,【組成】鮮車前草10株。 水煎兩次,【用法】每日1劑,日分3次服。 退黃除濕,【功用】清熱解毒。 慢性遷延性肝炎急性發作等,現代醫學中所稱之急性黃疸型肝炎,多屬陽黃範圍。【方解】本方專為黃疸症之陽黃而設。從濕得之",宗《金匱要略·黃疸病》中"黃家所得,"諸病黃家,以清熱除濕利尿為法,但利其小便"之說。清熱利濕涼血為主葯;輔以綿茵陳、白花蛇舌草除濕清熱退黃;大青葉、板藍根清熱解毒涼血;佐以鬱金行氣解郁化瘀,方用鮮車前草、天青地白草、酸漿草入肝脾。使邪熱得清、濕濁得除,本方所用之品輕清泄熱、利尿除濕,可謂得治肝炎之三味,且不傷中土。以收清熱解毒除濕、疏肝利膽除黃之功,諸葯合用。 【主治】急性黃疸型肝炎、慢性遷延性肝炎急性發作。 蒲公英各20克;肝鬱氣滯血瘀者,,滑石,加桃仁、紅花、莪術各10克,沒藥6克;脾氣虛者,加太子參、蒼朮、茯苓各10克,炙甘草3克;肝腎陰虛者,麥冬15克,加旱蓮草、女貞子、枸杞子各20克。加黃連6克,【加減】濕熱蘊結者,大黃10克(。 療效顯著,【療效】屢用屢驗。 15 涼血活血湯 。 《名醫治驗良方》 ,【來源】汪承柏。 葛根、丹參、茜草各30克,【組成】赤芍80~100克,丹皮、生地各15克。 水煎服,【用法】每日1劑,日服2次。 利膽退黃,【功用】涼血活血。 治療難度大,尤其是慢性重度黃疸肝炎,且易反覆,黃疸不易消退。必致血瘀血熱,【方解】病成日久,瘀血膠結。配以葛根、丹參、茜草、丹皮、生地利膽退黃,故方中用赤芍涼血活血,具有降黃和恢復肝功之功效,並可改善肝臟及周身微循環障礙。病程超過1個月及慢性肝炎、肝硬化之重度黃疸(,本方適用於急性肝炎。血清膽紅素>171)。鼻衄、齒衄、肝掌、蜘蛛痣,或症見口咽乾燥、小便深黃、大便干、皮膚搔癢、抓後有出血點,舌質紫暗,舌干,脈絡增粗延長,證屬血熱血瘀者更為適宜,肝脾腫大等。均可使用,者。 【主治】重度黃疸肝炎。 。元明粉2~4克(。加桂枝15克,【加減】若心下停飲者,茯苓30克;中焦虛寒者,加生大黃10~15克(,加乾薑15克;若陽明腑實明顯者。選加牛蒡子、浮萍、連翹、薄荷各10~15克;汗閉者,;皮膚搔癢者,加麻黃6~9克;嘔者,加生薑10克,姜半夏15克;夾有濕熱者,加黃芩、茅根各15克;有出血傾向,加三七粉3~4克(,或血漿蛋白降低者。;有冷球蛋白三聯證(。重用茜草,者,加豨薟草30~45克。瘀斑、關節痛、疲勞)。 加速黃疸消退是改善本病預後的關鍵,因此。若長期黃疸不退,【附記】汪氏認為,90%以上可發生肝細胞液化性、凝固性壞死而成為慢性重型肝炎,不可不慎,其病死率高達87%~100%。 退黃有效率為94,8%,【療效】用本方重用赤芍治療,因而大大提高了該病的治癒率,從而使慢性重症肝炎的發生率僅佔4%。
(《白茅根茵陳湯 【轉】 治肝病秘方(轉)》出處:http://www.halimama.com/article/201012/65213.html 轉載請註明)
推薦閱讀:
※哪些不良生活習慣容易引起肝病呢?
※乙肝病毒的自然史
※肝病飲食養生寶典
※肝硬化治療中注意事項更新
※甲胎蛋白到底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