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歷史舞台之初,沒有跡象表明秦昭王能有日後的諸般作為。他的少年時代在史料中付諸闕如,第一次被史官記下時,他的稱呼還是「公子稷」,出現在離秦國千里之遙的燕國,身份是質子。出使別國不乏風險,同時又遠離本國政治中樞,一般只有不被重視的王族子弟才會承擔這一任務,比如秦昭王的孫子、秦始皇的父親,公子異人。
許多年後,公子異人以一種戲劇性的方式結識了衛國商人呂不韋,並在他的輔佐下歸國為王;年輕的秦昭王同樣在困窘中得到了命運的垂青。他的兄長秦武王繼位還不到四年,就在一場意外中死去,臨終時決定把王位傳給他。
復盤當時的形勢可以發現,這是秦武王一個極為英明的決定,也讓秦國在波瀾不驚中度過了一道危險關口。此時秦國已歷經秦孝公、秦惠文王兩代明君,國勢蒸蒸日上,但背後同時潛伏著重大危機。戰國歷史上,「強不過三代」始終是籠罩在每個大國頭頂的詛咒。魏國經歷魏文侯、魏武侯兩代明主後,在魏惠王一代沉淪;齊威王、齊宣王的繼承者齊湣王招來了五國伐齊,齊國險些滅亡;趙國則在趙武靈王、趙惠文王之後遭遇了長平之戰的慘敗,趙孝成王難辭其咎。
秦國本來也極可能重蹈覆轍。同為「三世祖」,秦武王與魏惠王、齊湣王頗多相似,都因國力的強盛表現得過分自負,由他繼續統治下去,秦國很可能再度走出一條盛極而衰的軌跡。秦武王的意外離世,時機居然恰到好處。